㈠ 閑院宮載仁親王的介紹
載仁親王(1865—1945)日本皇族,將領。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十六子。1882年起留學法國軍校。長期在日本陸軍中任職。曾參加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1912年升為大將。1919年晉升元帥。在1931—1940年任參謀總長,掌握指揮大權,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負有重要責任。晚年仍在天皇裕仁近側操縱軍務。1945年病死。
㈡ 載仁親王和朝香宮鳩彥是什麼關系
載仁親王(1865—1945)日本皇族,將領。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十六子。朝香宮鳩彥王1910年與明治天皇的皇女富美宮允子內親王結婚。算起來就是親戚關系了。
㈢ 二戰結束後為什麼日本的載仁親王和林銑十郎不是甲級戰犯林銑十郎可是率先進攻東北的啊。
載仁親王死於1945年5月20日,此時東京審判還沒開始
林銑十郎更是1943年就死了。。。
㈣ 閑院宮載仁親王的軍政生涯
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十六子。3歲出家,進真言宗醍醐派總本山三寶院,明治四年(1871年)回歸伏見宮,第二年閑院宮第五代愛仁親王死後,他出繼閑院宮家。1877年10月入陸軍幼年學校,與明石元二郎同期,翌年8月26日封為親王。由於受不了學校對皇族的特殊照顧,1882年9月赴法國學習軍事,先後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索米爾黑騎士騎兵學院(這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皇家騎術團),法國陸軍大學,任法國輕騎兵第7團副官。1887年8月18日初任日本陸軍少尉,授予大勛位菊花大綬章,1891年7月回國。後歷任陸士學生隊附,陸士教官,騎兵第1大隊中隊長,陸軍騎兵學校教官。甲午中日戰爭任第1軍司令部附官。在鴨綠江畔激戰時,他曾冒著清兵的槍林彈雨騎馬傳達命令,被稱為「王子傳令兵」。憑著身份,學歷和勇敢,一路高歌順利晉升,歷任騎兵第1大隊長代理,騎兵第1聯隊長,參謀本部出仕。1901年11月3日晉升陸軍少將,任騎兵第2旅團長。日俄戰爭沙河會戰前夕調任滿州軍總司令部中將附官,他不願在俄軍反撲的時候調離前線,10月12日在本溪湖附近,指揮騎兵第2旅團從太子河右岸深遠迂迴,從側背巧妙的插入俄軍後方,造成俄軍22萬人的正面總攻勢的崩潰,此戰後,他提出大規模使用三角架機槍對抗俄軍進攻的建議,對日軍騎兵第一旅團秋山好古在黑溝台戰役的勝利作出了極大的貢獻,1905年5月為大本營附官。戰後參謀本部出仕,1906年第1師團長,1911年近衛師團長。1912年大正天皇即位,他被晉升陸軍大將,此時他年僅47歲。同時解除軍職任軍事參議官。1919年12月12日名列元帥府,成為元帥陸軍大將,同時就任軍事參議官兼議定官。比之於像梨本宮守正王這樣的「掛名元帥」,他還是有本事的。1921年3月陪同攝政皇太子裕仁游歷歐洲,安排裕仁與青年軍官永田鐵山、岡村寧次等人(「巴登三羽烏」)會面,共商打倒元老政治(主要針對山縣有朋之類的日本元老)和黨派政治,9月24日授予大勛位菊花章項鏈。1926年任大正天皇大葬總裁,昭和天皇即位總裁。
㈤ 載仁親王的父親
伏見宮邦家
享和2年10月24日(根據1802年11月19日)-明治5年8月5日(1872年9月7日),是江戶時代,幕府末期的日本皇族。伏見宮第20代和第23歲。伏見宮貞敬親王的第1王子。幼稱睦宮(正是只和)。父親貞敬親王皇位繼承作為候補名舉出過。
文化14年(1817年),光格天皇的養子成為親王宣下接受。國家被命名為。同月元服,上野太守補任被敘せ三品。天保6年(1835年)鷹司政熙的女人景子(ひろこ)結婚。天保十二年(這個節日源自1841年),父親貞敬親王死了比伏見宮繼承。但是,次年天保13年(1842念)第6王子睦宮(比只和後的貞親王家督教)讓隱居。親王作為輕松的落飾禪號。
元治元年(1964年)2月7日復飾演被允許,伏見宮再繼承,國家的名復歸了。元治3年(2年說)3月二品被升敘,式部卿。
大政奉還的慶應3年(1867年),被任命為國事御用掛。慶應4年(1868年)3月2日,多年渡輕松道路精進的功勞獎等,被被敘せ一絕。明治5年(1872年)3月,與家族一起離開京都東京移居。4月10日,將家督之位讓給第14王子貞愛親王隱居。同年8月5日逝世。71歲
㈥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天皇
裕仁出生後不久被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的嚴格教育。1916年立為皇太子。1919年成年禮。1921年訪問歐洲。1921年11月25日開始攝政。1923年訪問中國台灣。1924年和良子皇後結婚。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1912-1926年在位)病逝後即位。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1931年命令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上天皇)出生。1935年11月28日義宮正仁親王出生。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37年7月7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在14年的侵華戰爭里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次年12月7日在首相東條英機的推舉下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後因在中國戰爭上連遭敗績和在太平洋戰爭上受到美英等國的進攻而與1945年8月15日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1946年1月1日公布「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1946年11月3日簽署日本國憲法。1959年4月10日出席參加明仁與美智子婚禮。1975年9月30日訪問美國。1989年因患十二指腸癌(另一說為胰腺癌)病死於東京,終年87歲。1989年2月24日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
編輯本段尚武的太子
手持旭日旗迪宮裕仁親王
裕仁生於明治34年(1901)4月29日晚10點10分,父親是皇太子明宮嘉仁親王(後為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對於這個小孫子寵愛有佳,此日馬上命令宮內的御用文人為皇孫取名與號。最初的名有三個,為裕仁、雍仁以及穆仁,號則是迪宮和謙宮。最後,老天皇親自拍板,選擇了裕仁與迪宮,分別作為其的名與號。 裕仁的父親也就是大正天皇,從小多病,心身發育不佳,終生為病痛所困。而裕仁幼時也似乎了繼承了其父的遺傳缺點。日本皇室自孝明天皇之後,天皇的配偶都必須從皇族公卿的「五攝家」中選擇。這種過於狹窄的婚配范圍,往往也就造成了劣性遺傳的可能。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明治41年(1908)裕仁6歲入學的時候,被發現其右手的手指活動不便,被懷疑是遺傳的產物,其課程中的美術和音樂兩門因此被迫被放棄。除了手指的問題外,裕仁也有著先天近視的毛病,雖然自小就進行校正,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作為一個充斥軍國主義思想國家的准皇儲,裕仁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尚武的性格。其剛剛出生70天後,就被寄養在了海軍中將川村純義的家裡長達四年。6歲的時候,裕仁進入了「皇室」學習院,而他的院長則是日俄戰爭中的「肉彈將軍」乃木希典陸軍大將,明治天皇親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將裕仁培養為「質實剛健」之輩。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種下了崇尚武力的禍根,而起自己也對乃木極為尊敬,總是稱其為「院長閣下」。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裕仁開始擺脫了給人的「病弱」印象而開始向他的祖父看齊。 明治45年(1912年)7月30日,明治「崩御」也就是所謂的駕崩,嘉仁親王繼位成為了大正天皇,裕仁成為了皇太子。9月11日,也就是明治正式大葬的前兩日,乃木希典突然拜見了裕仁。贈給了當日為陸海軍少尉的裕仁,由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實》和《日本帝國史》。兩日後,乃木與其妻雙雙自裁於赤坂的家中為明治天皇徇死。這個事件給年幼的裕仁造成了極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嚴師」的自裁,使變得極為自閉孤寂,往往舍棄左右隨從,而開始漸漸對無言的生物學感起了興趣。當其去世的時候,在宮內的「生物學御研究所」里還保存著,裕仁幼年採集的5大箱各式各樣的標本。大正三年(1914年),從學習院初等科畢業的裕仁,隨即被送往了「東宮御學問所」繼續學習了7年。而「東宮御學問所」的總裁則是另一位較乃木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物―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至此裕仁又被拉回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之上。 1921年裕仁在英國參觀空軍表演
大正七年(1918)在「御學問院」度過了第四個春秋的,已經17歲的裕仁步入了青年期,其的婚姻大事也被理所當然地提了出來。久彌宮良子被內定為太子妃,計劃於此年完婚。然而當日權傾朝野的元老級人物山縣有朋卻以良子母親為色盲為由,反對這門婚事,認為良子的家族遺傳不佳。結果這場婚事的騷動,互不相讓的足足鬧了一年半之久,結果裕仁力排眾議還是決定良子為妻,而山縣有朋卻由於這次事件而被迫下野。不過,之後裕仁馬上就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 日本裕仁皇太子海外御巡紀念銀章
大正10年(1921年),裕仁剛滿20之時就開始其長達的歐洲之旅。當裕仁剛剛決定此事之時,皇後貞明害怕安全問題表示反對,裕仁費盡口舌這才將其說服。這次訪問主要是訪問英、法、比、荷、意5國。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號軍艦啟碇,途經香港、新加坡(在新加坡他還是皇室特權步行勘測了英軍的防禦工事,為二戰日軍突破要塞做准備)、科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朴次矛斯港。一戰後的歐洲,百廢待興,選擇君主立憲的老前輩英國為訪問地,頗有些裕仁畢業旅行外加實地考察的味道。當日英王喬治五世親自前往倫敦火車站迎接作為皇太子的裕仁。日後裕仁曾經如此回憶「當時英國王室中,大都與我同輩,處生其中。簡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覺。特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親自與我長談指點有關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概念。」 不過,裕仁在巴黎的時候卻鬧了一個笑話。其當時微服出行,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獨自搭乘巴黎地鐵。晚年談到這件事,其自己也還是不禁失笑「我當時第一次搭乘地鐵,什麼手續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檢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地深怕被他奪取,握著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了數分鍾,結果惹得檢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著。」 昭和天皇即位
訪問期間,裕仁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結構,同時也對軍事表現出了極大興趣,數次訪問了一戰時期的歷史遺跡。當時的法國將軍們對這位年近20歲的太子,對於軍事的精通程度表現出了極大的贊嘆。裕仁自己還特地去了拿破崙墓地所在殘廢軍人院訪問,並帶回了一個拿破崙的半身像,之後將其擺在自己書房內。(戰後多擺了一個林肯像,後來又擺了達爾文像)也就是在這次出巡中,他接見了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的參拜,獲得了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為首的日本青年軍官來誓效忠,這樣他以這些人為班底,開展了向軍中元老奪權的行動。 裕仁在凡爾登
訪問凡爾登的時候,裕仁一身戎裝騎在一尊大炮的炮管之上,一幅悠然自得的表情。其尚武之心可見一斑。雖然訪問行程緊密,但裕仁卻還是親自為自己未來內定的妻子良子挑選了一條珍珠項鏈,打算返國就和其成婚。不過這件婚事還真是多災多難。 歐行後兩個月,大正天皇重病,裕仁開始了攝政,主持大局,婚禮被迫推遲。然而之後,皇族中最年長者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去世,婚事再次被迫推遲到1921年底的12月1日。但隨後又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如此國難,婚事又被迫推遲,結果到了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這才正式舉行婚禮。
編輯本段大元帥陛下
視察軍隊的昭和天皇
到了1926年,「病罐子」大正天皇終於「崩御」,裕仁成為了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元昭和。繼承大統的裕仁和良子先後誕下了照宮成子、久宮佑子等4個「內親王」即所謂公主。由於沒有男嗣成為繼承人,朝中開始了勸解天皇另納嬪妃,裕仁卻對此很不以為然,「朕還有兄弟在,即使自己沒有皇子,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到了昭和8年(1933年)12月23日,裕仁和良子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兒子繼宮明仁,了確一樁皇室的麻煩。想來今日之日本皇室也是面對比當日更為嚴重的尷尬局面。 昭和5年(1928年),張作霖由於「不聽話」而遭到關東軍暗殺。同年6月,裕仁在出巡又遭遇激進分子的「預謀行刺未遂」。 結果,此兩件事引發了當時在野的日本政黨的極大反彈,紛紛就此攻擊田中內閣,此年7月裕仁公開對此進行指責,結果導致田中義一內閣被迫引咎辭職。雖然炸死張作霖的事件上,裕仁斥責當時的內閣,不過在32年春天,溥儀被扶植為滿洲國偽皇帝後,裕仁不再是不理「軍略」的皇帝了,當年親自為攻佔東三省的將領授勛。當他得知關東軍突破長城後,生怕引起列強干涉,命令關東軍不得越界攻擊。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立即收兵,只有在侍從長本庄繁和陸軍大臣荒木貞夫保證不會擴大戰線後他才批准第二次越過長城。 只有在1935年9月,裕仁借題發揮趁著陸軍參謀長閑院宮載仁親王上奏,對軍部勢力過於膨脹大發雷霆「傳陸軍大臣林銑十郎來!有關時局的問題總是出在軍部,尤其是陸軍省,身為陸軍大臣,如果任由部下牽著鼻子走,豈不要下克上不成?!」他命令在宮中開設大學寮,用大川周明的思想培訓青年將校,力圖把軍隊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啟用閑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王対掌陸海兩軍, 把皇族軍人的勢力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昭和11年(1936年)6月,裕仁更是將在頒發的勛章「勛記」上將「日本國皇帝」改為了「大日本帝國天皇」,其野心的膨脹也可窺一二。 同樣的在1936年的所謂皇道派和統制派的對立中,也顯現出了裕仁的對於軍部的控制能力。二·二六事件王道派陸軍軍官以「打破體制」為號召,發動了軍事政變。1400多名叛軍在2月26日清晨,開始了行動,佔領國會,襲擊首相府等等重要地區。裕仁在事件爆發40分鍾接到了報告,馬上就換上軍裝,召見陸軍大臣,命令鎮壓。 惡魔的微笑
當時的陸軍大臣川島義之則回答「請陛下念在起事將校之行為,完全是為了精忠報國的赤誠,希望陛下諒解。」 裕仁聽後,拍著桌子,盛怒道:「先不管他們精神何在,這種胡作非為必須盡快鎮壓,盡快!」 到了次日下午4時,海軍第一艦隊的「頭牌」長門號戰列艦接到裕仁的直接指令駛入東京灣,主炮對准了被叛軍佔領的國會。面對陸軍鎮壓遲遲不動,裕仁結果對這武官大喊「難道要我親自帶著近衛師團去鎮壓他們么?!」結果這次叛亂終於在29日下午被平定,以叛軍投降而告終。
編輯本段發動侵華戰爭
1938年陸軍観兵式乘白雪的昭和天皇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長達8年的侵華戰爭由此開始。稱裕仁為軍部之傀儡,理由是他從來沒有反對過軍部的提議題是軍部的任何提議在送給他之前就經過內大臣木戶幸一的審核,他不願執行的決議根本就不可能被送到天皇辦公室來。而且他掌握了軍部的人事大權,他不喜歡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當上陸軍首腦,比如他討厭皇道派的真崎甚三郎和少壯軍官接觸過密,天皇左右暗示他辭職,真崎還想抵抗一下,結果下場就是被撤職,天皇評論說,這傢伙一點常識都沒有。侵華戰爭爆發之際。陸軍大臣杉山元自信十足地向裕仁表示「中國的戰事一個月內即可結束」,他就放縱朝香宮鳩彥王血洗南京,東久邇宮稔彥王攻略漢口。當陷入中國泥潭的3年後,日皇已經開始暗地埋怨,低估了中國的軍力:「每個人都對戰爭判斷錯誤,特別是陸軍的專責部門應盡快結束戰事,並在未來10年重整國防軍力。」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准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爭,他在阿部信行組閣的時候,親自指令陸軍大臣要從梅津美治郎或者侍從長畑俊六中挑選。1939年11月8日,在中國戰事緊張期間,於富士山附近檢閱近衛師團,藉以激勵士氣。
編輯本段太平洋開戰
1943年6月24日武蔵號上的昭和天皇
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特別是對美開戰前夕,他顧慮如果戰爭失敗,將會累計皇室,讓皇族擔任的海陸軍兩總長辭職,換上杉山元和永野修身擔任海陸軍總長。杉山元保證「百日之內即可告捷」。裕仁卻反問道:「中國戰事不是還沒有解決么?那太平洋豈不是比中國更大?」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從幫旁辯解,只能像對待重病病人一樣,開刀死中求活。天皇還是顧慮風險太大,不同意組成皇族內閣,他准備萬一戰爭失敗才這么干,實際上也是失敗後才組織東久邇稔彥皇族內閣收拾殘局。他對換上東條英機接任總理表示滿意,理由是東條做好了戰爭准備。東條後來在審判的時候說漏了嘴,東條說據他所知道的,整個日本軍隊,就沒有人敢違抗天皇的意志,連出現這種想法都是荒唐的。人是不可能和神對抗的。天皇那怕一個微小的暗示,就足以讓軍部費盡心思猜測聖意如何了。在開戰的最後一刻,裕仁吟頌他祖父在日俄開戰前下決心的詩:「四海皆兄弟,何緣起風波。」批准了對美開戰。 對珍珠港的襲擊,裕仁也是親自向海軍軍令部長永野質詢。「海軍決定何時出擊?」「12月8日。」 「那豈不是周一?」「夏威夷時間正好是周日。」 「那朕就可安心了」 在經過了初戰重創珍珠港美國海軍並侵佔了東南亞後的輝煌勝利後,日軍在中途島慘敗的消息震動了裕仁,其曾不安地表示「目前戰局難以樂觀,一旦喪失了制空權,就會有被切斷各個擊破的危險。我的陸海軍,就是敗在了對於美軍的過於輕視。」 昭和19年(1944年)新設軍需省,對於飛機的產量以年產5萬架為目標。不過,裕仁對於時局也有了些比較清醒的認識,「陸海軍總是缺乏協調,萬一有出什麼意外,必然雪上加霜。5萬架談何容易?恐怕連一萬架都很難吧?軍部定這種目標真是有問題。」 雖說如此,不過並意味著裕仁可以如同一個「天使」一般對戰爭不用負責。西南太平洋潰敗後,他不斷敦促日軍發動反攻以振作士氣,結果日軍就發動了一號作戰以打通大陸交通線。菲律賓決戰中,也是他不明實際,聽信了海軍台灣海空戰大捷的假情報,命令參謀瀨島龍三把決戰地點從菲律賓改到萊特島,結果造成空前的慘敗。當海軍向其報告「神風攻擊」的消息後,立即表示「非這樣不可么?不過這樣做很好。」45年4月,在沖繩戰役期間,輸昏了頭的裕仁問海軍軍令部長及川古志郎,海軍難道沒有軍艦了嗎?逼得海軍趕快搞了個大和號自殺沖鋒。 隨著戰事的吃緊,而裕仁則開始更關心其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日本天皇制能不能得到保留。1945年3月18日,裕仁巡視了遭到美軍大轟炸後的東京市區,不由感嘆其慘象尤勝當年的「關東大地震」。在美軍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裕仁終於意識到了敗局已定。在8月9日下午11點50分緊急於防空洞召開了御前會議,如此發言: 「朕實贊同外務大臣的意見。陸海軍常常有許多正確的計劃,可也同樣失去實效。你們強調本土決戰,但卻連最重要的99裏海防都無法實現。再者,軍隊的裝備、武器都極度缺乏,可能要9月中旬才可完成。有關於飛機的增產更是無從談起。如此狀況,諸位何以應敵?」說到此,裕仁已經是聲中哽咽。 裕仁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 8月14日,最後一次的御前會議上,裕仁特別穿上了陸軍元帥服,左胸佩帶象徵皇室的菊花勛章,無可奈何地做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作為決心停戰的理由,天皇在獨白錄中舉出以下兩第一,如果這樣下去,日本民族就會以滅亡而告終,我就不能保護赤子了。第二,在捍衛國體這一點上,木戶也與我的意見相同,如果敵人在伊勢灣附近登陸,那麼伊勢、熱田兩神宮就會立即在敵人的控制下,來不及轉移神器,也就沒有確保它們的希望了,這樣就很難捍衛國體了。所以,當時我想,即使犧牲,也一定要講和。也就是說,估計守住三種神器中的伊勢神宮的八咫鏡和熱田神宮草剃劍無望是決心停戰的理由。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不廢除天皇。他對堅決反對投降的前侍從官,現在的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說,你放心,我有把握保持國體。結果阿南只能去自殺。之後,NHK錄制了裕仁的投降公告。整個錄音為30分鍾,地點是皇宮的進口大廳。結果裕仁期間念錯或是念誤多處,直到第三遍才勉強合格。次日,又發生了一幕極端分子搶奪錄音 麥克阿瑟和裕仁
的鬧劇。但是其所謂的「御音放送」的投降詔書錄音還是得以播出。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 在日本正式投降後,美國政府實際上已經秘密決定赦免裕仁。一個原因是擔心天皇被起訴,可能引發日本極端派人士的騷亂和不穩,同時佔領當局也需要天皇一個「真正傀儡」配合美國的佔領工作維持局面。9月27日,裕仁拜見了麥克阿瑟,後者婉轉地暗示著點,其對裕仁道,「如有任何問題麻煩,可以隨時和商量。」聽了這話,裕仁如同心中大石落地,返回皇宮的時候,皇後良子不由地說道:「您的臉色好多了。」
編輯本段戰後的生活
1971年的科學家裕仁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穩定戰後東亞形勢,需要建立一個反共產主義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秩序將難以協調,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裕仁發布《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而不是神。美國佔領日本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干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確定天皇為國家的象徵,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 昭和天皇の全國巡幸1949年5月久留米)
為了與憲法的變化相一致,戰後裕仁逐步樹立自己民主君主的形象: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他的皇位繼承人明仁也打破了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結婚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因為裕仁是海事類出身,對海洋生物有許多研究,戰後把許多精力放在了研究上。 裕仁晚年身體欠佳,1987年手術後更是每況日下。1988年8月15日,裕仁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並發表講話,悼念戰爭遇害者。1989年1月7日上午7時55分,日本政府正式發布「天皇崩御」公告,漫長的「昭和時代」落下帷幕。其子明仁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編輯本段相關的話題
貢獻及榮譽
拋開政治方面不看,昭和天皇還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他一生發現動植物新品種200餘種,主要研究腔腸動物的分類學,著作有《相模灣產後鰓類圖譜》、《那須植物志》和《相模灣產水螅蟲類》,因其對海洋生物學研究作出了貢獻,英國皇家科學院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
㈦ 閑院宮載仁親王的個人觀點
載仁親王在軍中服役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是見證了「帝國軍」的發展史。如果他再多活幾個月,就可以看到「帝國軍」歷史的結局,並被作為甲級戰犯受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雖說他是皇族,但是作為發動九一八事變和全面侵華戰爭時的陸軍參謀總長,罪惡難逃,對日軍的侵華戰爭罪行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雖然全面侵華戰爭時的海軍軍令部長伏見宮博恭王在戰後沒有被追責,但是如果美國人不追究載仁的罪責的話,恐怕中國政府和梅汝璈是絕對不會答應忍受這種國恥的。不過既然全面侵華時的日本海軍代表米內光政都可以被無罪釋放,那麼伏見宮博恭王也被無罪釋放還是說的過去的。但是從日本投降後全面侵華時任陸軍代表的杉山元都畏罪自殺了這點來分析,全面侵華時作為陸軍參謀總長的載仁親王是肯定要被定為甲級戰犯的。
㈧ 閑院宮載仁親王的婚姻與家庭
1891年12月19日,載仁親王和太政大臣三條實美之女智恵子結婚。婚後生有二男五女。 篤仁王(1894-1894) 恭子女王(1896–1992)夫----安藤信昭子爵 茂子女王(1897–1991)夫----黒田長禮侯爵 季子女王(1898–1914) 閑院宮春仁王(1902–1988)閑院宮第七代家主,1947年脫離皇籍,後改名純仁 寬子女王(1906–1923) 華子女王(1909–2003)夫---侯爵華頂博信、後改嫁戸田豊太郎
㈨ 閑院宮載仁親王的侵華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的1931年12月23日接替金谷范三任參謀總長,同就任海軍軍令部總長的伏見宮博恭王一起,代表天皇在幕後操縱陸海軍。他全力壓制皇道派的首腦的真崎甚三郎和荒木貞夫,引入老實的林銑十郎和渡邊錠太郎來控制中央,結果引發了皇道派暴亂的二·二六事件,因為他沒能控制住局面,70歲的老元帥被35歲的天皇一頓臭罵。以後他就越發深沉。1937年,日本製造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此時正是他任陸軍參謀總長。他不動聲色就借擴大派之手,把滿洲事變的英雄石原莞爾貶出參謀本部同時放縱侄兒朝香宮鳩彥王血洗南京;為了結成德日意三國同盟,他叫澤田茂次長拿著他的印章,逼著陸相畑俊六辭職,從而利用「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搞垮了不同意三國結盟的海軍米內光政內閣;即使遠在天邊的岡村寧次,也因為不聽話被他從中國戰場召回,放進軍事參議院雪藏了大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