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接收單位及導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接收單位及導師

發布時間: 2022-06-14 05:57:28

❶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需要自己聯系學校嗎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聯系學校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聯系學校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聯系學校

❷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要求必須去學習么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聯系學校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聯系學校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肯定是需要自己聯系學校

❸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❹ 李文均的科研經歷

自1996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原核微生物資源的研究工作,重點開展極端環境或各種特殊環境(植物內生或海洋)下的原核微生物(重點是放線菌)資源的收集、保存及生態學、系統分類學及其應用價值評估(活性篩選、代謝產物化學及酶學等)等方面的研究;
2000.06-10在日本北里研究所生物機能研究中心從事放線菌和極端環境下的放線菌分離、系統分類合作研究;
2003.10-2004.02,2005.08-10, 2007.03先後三次赴韓國國家生命工學研究院等單位從事嗜鹽放線細菌分離及系統分類學合作或博士後研究;
2005年12月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6.04-2007.3 作為博士後/高級訪問學者受邀在美國喬治亞大學微生物學系、海洋生物科學系進行合作研究工作,主要開展自氧和異氧微生物的分離及系統學研究,同時運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開展熱泉沉積物微生物CO2固定途徑關鍵酶克隆文庫的構建等分子生態學研究;
2008.08-2014.07 雲南大學放線菌資源與利用省創新團隊負責人 ;
2009.09-2010.09 由雲南省委組織部選派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做「西部之光」做訪問學者一年;
2009.01-2011.12 任雲南大學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主管科研、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
2011.09-至今任雲南省高校「放線菌資源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2.01-至今任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主管研究生工作、學科建設等 ;
2012.08-2014.07 任雲南省「特殊生境微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
2014.07-至今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生態與進化學院百人計劃/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科研項目:
主持並順利完成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 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專項基金、1 項雲南省創新團隊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1 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 項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學啟動基金、2項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 項雲南省人才專項基金、1 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 項雲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
以主要骨幹參與完成2 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 [「極端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及潛在應用價值評估」 (2004-2009)、「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謝的生理生態效應及其生物合成機制」(2010-2014)]、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1項(極端微生物環境中的新葯發現)、國家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973)前期項目1項(雲南放線菌、高等真菌和野生蔬菜的資源評價與可持續利用)、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通過進化生物學途徑從植物共生放線菌中尋找強生理活性化合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雲南省重點項目1項、雲南省國際合作項目3項、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
現主持 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國西部熱泉微生物資源及其功能利用合作研究」(2013DFA31980),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 項省級科研項目,及多項橫向合作課題 。
指導學生:指導畢業博士後2名、博士生5名,碩士生29名,正在指導的碩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7名。另外,曾與其他同行指導3名韓國訪問學者、4名印度博士生、1名埃及博士生、1名馬來西亞大學博士生。

❺ 西部之光的介紹

為進一步提高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研究所的競爭力,促進西部地區科技事業的發展,更好地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1996年中國科學院根據西部地區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所的發展,實施了「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1998年,「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發展成為一項區域性人才工作計劃,由中國科學院和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和推動。「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是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聯合實施的一項西部地區人才培養計劃,每年從西部地區選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幹到中央國家機關所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項目從2004年啟動,每年選派200人,連續實施5年,共選派培訓1000人。

❻ 參加"西部之光"的訪問學者被單位重用嗎

會被單位重用。鄧鑫「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廣西中醫葯大學附屬瑞康醫院教授:2012年,我有幸入選「西部之光」,得到前往北京中醫葯大學研修的機會。訪學期間,我師從著名中醫葯專家、長江學者劉建平教授,收益頗多,主要體現在以下:

一是堅定了研究方向。攻讀博士期間,我就開始了用中醫葯治療艾滋病的研究,但研究方向不集中,有點兒「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通過訪學,我認識到用中醫葯治療艾滋病大有可為,堅定了鑽研下去的信心。

二是改進了研究方法。劉建平教授是國內早期引入循證醫學的專家之一,通過他的言傳身教,我在學術思維、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提高。



(6)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接收單位及導師擴展閱讀:

為進一步提高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研究所的競爭力,促進西部地區科技事業的發展,更好地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1996年中國科學院根據西部地區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所的發展,實施了「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

1998年,「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發展成為一項區域性人才工作計劃,由中國科學院和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和推動。

❼ 甲秀之光訪問學者是什麼意思

甲秀之光訪問學者是指:「甲秀之光」訪問學者計劃。

「甲秀之光」訪問學者計劃是參照中央「西部之光」在省內組織實施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研修對象主要為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縣及縣以下單位和市(州)高校、高職高專、示範性學校、科研機構、醫院、企業等,有一定發展潛力、需重點培養的青年業務骨乾和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

「甲秀之光」訪問學者是組織實施的一項重要人才培養計劃,各訪問學者要提高思想認識、珍惜學習機會,在思想上、行動上高度重視,結合崗位要求、專業需求設定目標任務,力爭在專業思維上有所頓悟,在專業能力上有所提升。

要充分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派出單位與接收單位不斷深化和拓展交流合作。要嚴格遵守工作紀律和疫情防控要求,守住初心、守住底線,切實維護好黔南幹部良好形象。各訪問學者要加強交流、共同提高,州人才辦要做好服務保障,確保訪問學者安心安身開展訪學研修。

❽ 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的師資隊伍

邱樹毅,男,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貴州省發酵工程與生物制葯重點實驗室主任、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貴州省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從事釀酒工程、發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兼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工業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分會理事,貴州省化工協會常務理事,貴州省釀酒協會專家組成員,貴州省食品協會專家組成員,貴州省農業工程協會有機食品分會專家組副組長,生物資源與發酵技術應用四川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貴州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釀造》、《釀酒科技》、《食品生物技術》、《葯物生物技術》、《山地農業學報》等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顧問或審稿人。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技術項目子課題、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貴州省科技重大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通過貴州省科技廳省級科技成果驗收、鑒定10餘項。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工學學科)1等獎1項,貴州省優秀教師稱號,貴州省教學名師。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30餘篇。申請專利21項,獲專利授權8項。
近期主講研究生「生物煉制與生化工程」、「現代釀造工程」等課程,編寫「十一五」普通高校規劃教材《生物工藝學》。
譚書明,男,教授、碩士生導師、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食品學院訪問學者、中國當代農業高級專家、貴州省農畜產品貯藏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貴州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蔬菜采後處理與加工實驗室主任、貴州省食品、釀造科學與工程特色重點學科帶頭人、貴州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術學科帶頭人、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從事果蔬貯藏與加工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學術兼職有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貴州省保健協會副會長、貴州省刺梨學會副會長、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會員、貴州省微生物協會會員;《貴州農業科學》、《山地農業學報》等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
先後主持國家農業成果轉化項目、貴州省科技重大項目、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貴陽市重大專項等課題。研究項目通過貴州省科技廳省級科技成果驗收、鑒定10餘項,其中3項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2餘篇。
近期主講研究生「食品物流學、「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農業科技與三農政策」等課程。 吳天祥,男,教授、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貴州大學食品科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釀酒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與工程、再生資源應用技術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兼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兒童食品專業學會理事,中國釀酒工業協會釀酒品酒師、高級釀酒師,國家酒類及飲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技術專家,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白酒評委,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貴州省釀酒協會和食品協會白酒專家組成員,貴州省國資委白酒項目決策咨詢專家,貴州省委專家智庫專家。任《生物加工過程》、《雲南農業大學學報》、《釀酒科技》、《中國釀造》等刊物的編委、審稿人。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重大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產學研合作研究項目等課題10餘項。曾獲得第四屆省級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第三屆全國白酒行業科技與發展優秀論文二等獎和「中國標准創新貢獻獎」三等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SCI收錄6篇,出版專著1部。
主講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現代高新技術」、「食品發酵與釀造工藝學」等課程。
秦禮康,男,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從事大宗糧油、薯類和雜糧雜豆深加工及副產物增值利用、傳統特色發酵食品工業化、食品安全控制等科研工作。任教育部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指委、國家食葯局保健食品審評專家、中食協食品安全師授證講師、省食品工業協會專家委員、省農業工程學會理事、省委服務決策專家智庫人員以及《食品科學》、《食品工業科技》、《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等雜志審稿專家。
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和省級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5項,橫向合作項目15項,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第二屆省級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3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件。
承擔研究生和本科「微生物代謝調控」、「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導論」、「澱粉化學與工藝學」、「食品發酵與釀造學」、「糧油加工工藝學」等課程教學工作。作為高校教材《食品安全導論》副主編。
朱秋勁,男,教授、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貴州省農產品貯藏與加工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從事畜產品加工與貯藏、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新技術和新型食品活性包裝材料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學術兼職有國家牛肉加工技術研發(永紅)分中心主任、貴州省委辦公廳服務決策專家智庫成員、貴州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理事等。任《肉類研究》、《乳業科學與技術》期刊編委、《食品科學》、《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學術期刊審稿人。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農業成果轉化項目1項,省農業攻關2項;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黔東南州科技進步合作獎1項、省優秀論文三等獎2項、校教學改革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1部,參編2部,參與制定地標1項和企標近10項,有授權專利4件,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 SCI/EI論文5篇。
主講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現代高新技術」、「農業推廣學」、「食品衛生學」、「畜產品加工學」等課程。
王明力,女,教授、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貴州省發酵工程與生物制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學術骨幹。從事食品與科學工程、發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貴州省食品協會,貴州省農業工程協會有機食品分會專家組成員,《中國釀造》、《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審稿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貴州省中葯現代化專項項目、貴陽市重點支撐項目等課題。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排名第二),獲貴州大學優秀科學獎,獲貴州大學五一標兵。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4篇。申請專利十餘項,獲專利授權4項。
主講研究生「食品生物技術」、「食品貯藏與保鮮」等課程,編寫「十一五」普通高校規劃教材《園藝產品貯藏運銷學》。
盧紅梅,女,博士,教授。1990年於貴州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1993年於華南熱帶作物學院食品貯藏與加工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於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化學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1999年12月到2001年7月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食品系作訪問學者。現任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釀酒與生物工程系副主任。從事釀酒工程、發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學術兼職有貴州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專家組成員,貴州省食品協會成員等。
先後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貴陽市科技重大項目、貴陽市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獲貴州省 「貴州省青年科技獎」提名獎。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申請專利8項,獲專利授權4項。
近期主講生物工程專業本科雙語課程「生物物資分離工程」、「生物技術概論」、「生物工程概論」,研究生課程「發酵動力學」課程。
王修俊,男,教授、碩士生導師。一直以來,主要從事食品貯藏與加工、食品質量安全與品質控制、發酵工程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學術兼職有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常務理事,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專家組成員,貴州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貴州省安全生產協會專家組成員。
先後主持省級工業攻關項目、農業攻關項目、社會發展攻關項目、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及企業橫向課題和參加國家級項目的研究,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申報發明專利4項。曾獲貴州省首屆青年科技創業獎、貴州大學優秀教學獎等。
主要講授「現代食品科學」、「食品保藏學」、「食品質量安全與品質控制」、「釀造工藝學」、「食品生物技術」等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課程,參加編寫「十二五」普通高校規劃教材「食品營養學」、「食品保藏原理」教材兩部。
丁築紅,女,教授,碩士生導師,校學術骨幹。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理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乳酸菌分會理事,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貴陽市食品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成都益生菌泡菜產業化工程技術中心首席專家,貴州大學生物基礎綜合實驗室副主任。從事園產品、農產品加工及綜合開發利用相關研究,主要涉及技術工藝、質量安全控制、綜合開發利用、精深加工等。
近年來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省科技重大專項專題,省級區域合作項目、市星火計劃項目、市科技重大專項專題、地區基金項目等。負責參與其他橫向和縱向課題。
公開發表核心期刊以上學術論文70餘篇,申報受理或授權專利10項。主要承擔「農產品加工工藝學」、「食品發酵與釀造」、「功能性食品」、「食品風味學」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教學工作。
徐俐,女,教授、農學學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果蔬貯藏運銷學、農產品加工、園藝產品加工、食品貯藏保鮮工程、食品添加劑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主要學術兼職國家保健食品評審專家、貴州省食品協會專家組成員;《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湖北農業科學》、《山地農業生物學報》等國內學術刊物的審稿專家。
先後主持及參加國家科技人員服務項目、貴州省(貴陽市)科技重大項目子項目、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20餘項。研究項目通過貴州省科技廳省級科技成果驗收8項。獲興義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1年被評為貴州大學學術骨幹,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參編書有《辣椒開發與利用》、《農副產品加工》等。
近期主講本課生「果蔬貯藏運銷學」、「糧油加工學」、「農產品貯藏與加工」、「食品添加劑」;主講研究生「食品貯藏保鮮工程」、「食品貯藏與物流學」等課程。
何臘平,男,副教授、江南大學發酵工程博士、碩士生導師、高級食品安全師、貴州大學學術骨幹。從事食品科學與工程、發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營養與安全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項、貴州省優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基金一項、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一項、貴州大學引進人才基金一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主要有19篇,其中SCI收錄5篇,申請專利2項。
主講本科課程:「食品營養與分析」、「生物統計」、主講研究生課程:「數據處理與研究方法」、「高級食品微生物學」。

❾ 張新平的主要工作經歷

1987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同年進入蘭州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今政治與行政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93年9月被聘為講師,2000年1月被聘副教授,同年,任國際政治系國際政治教研室主任。2004年9月起任政治與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2001~2004年在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學專業跨國民族方向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做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在中央黨校訪學一年。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中央黨校政法部做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4月被聘為教授。工作以來,先後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世界經濟與政治》、《政治學原理》、《當代中國與世界》、《當代國際關系》、《新中國外交史》、《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等課程。先後在《蘭州大學學報》、《甘肅社會科學》、《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石油大學學報》、《國際政治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編教材4部,出版著作2部,主編「當代中國與世界年報叢書」(1999年—2002年版)共4部,參編著作3部。主持省部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4項;校級教材招標項目2項;橫向課題1項;參加中央委託重大項目1項。兼任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理事,甘肅省政治學學會常務理事,2002年被聘為甘肅省委理論宣講團成員。

❿ 柳海平的介紹

柳海平,男,副主任醫師,關節骨科副主任,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委員,甘肅抗癌學會肉瘤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年度中共中央組織部、科學技術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第三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繼承人,全省衛生系統青年崗位能手,甘肅省中醫院「233」人才,曾多次被評為甘肅省中醫院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