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鴻章為什麼要殺已投降的太平天國八王殺降結果是好是壞
同治二年(1863年),清朝名臣李鴻章率淮軍向太平天國的重要根據地蘇州發起進攻,協同李鴻章一起攻打蘇州的還有一支由英國軍官查理·喬治·戈登率領的僱傭軍部隊——常勝軍。
在淮軍與常勝軍的輪番進攻下,蘇州城內人心惶惶。當時太平天國已呈日薄西山之勢,太平軍在各地戰場上都受到清軍壓制。因此盡管蘇州城牆堅固,易守難攻,但守在城內的太平軍將士還是難免感到絕望。
那麼問題來了,李鴻章為什麼要殺已投降的太平天國八王?殺降結果是好還是壞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說說上文中提到的程學啟。同樣是太平天國投降的將領,為什麼程學啟能得到李鴻章的重用,而郜永寬等八人在獻上蘇州城後,卻反遭背信殺害呢?
其實,程學啟和郜永寬等人之所以得到了不同的待遇,並非兩者的投降誠意有什麼區別,而關鍵在於投降的時間不同。
程學啟投降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當時清軍和太平軍的戰爭正處在白熱化階段,對清廷而言,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打擊太平天國非常重要。清朝方面希望其他太平軍將領能以程學啟為榜樣,早日棄暗投明,所以程學啟降清後,很快得到了重用。
郜永寬等人投降於同治二年(1863年)12月,此時的太平天國基本已經玩完,清軍剿滅剩餘太平軍只是時間問題了。如果李鴻章選擇優待郜永寬等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鼓勵仍在頑抗的太平軍將領早日放下武器,但也會助長他們的叛逆之心。因為他們會覺得打得過就造反,打不過就投降,這反而會使許多人變得無所顧忌。
因此,從維護清朝統治的角度來說,李鴻章選擇殺降結果應該會比安撫更為有利。
② 李鴻章首次出訪美國,見到高樓大廈並沒驚訝,後來怎樣了
今天的中國空前繁榮強大,許多城市已高樓林立,幾十層樓的大廈更屢見不鮮。其實像那種摩天大樓早年就已在美國興起。1896年,美國紐約就已建起了高樓大廈,整個城市看起來一片欣榮,大有現代化都市的感覺。
後來李鴻章到了紐約,並親眼看到美國的高樓大廈。當時他沒問樓有多高,卻說了句讓人非常心酸的話:「……我想我們大清國不能夠建造這樣的高樓。」的確,那時的清帝國是死活建造不了這樣的高樓,可今天的新中國卻到處都是幾十層高的大樓。
③ 73歲的李鴻章到訪德國,為何突然仰天長嘆
我國歷史上的大清王朝在慈禧的軟弱無能下飽受侵略,但是這卻要李鴻章背負千古罵名。李鴻章是清朝時期的外交大臣,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列強就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國,毫無疑問,清政府戰敗,只能簽訂條約來阻止帝國列強繼續侵略的腳步。這時候只能由李鴻章去談判,但是沒有一點錯的李鴻章卻被人們認做千古罪人,只因條約是他簽訂的。
李鴻章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心生感嘆。李鴻章在德國的熱情款待下,見識到了德國皇室檢閱自己的軍隊,他看到的德國軍隊十分強悍,裝備精良,武器先進,和自己國家根本沒法比。他還參觀了德國的先進工廠,讓他了解到了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看到落後的清政府感概自己的無能。弱國無外交,清政府活該受欺負。
④ 概述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1862年(同治元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李鴻章乘機率淮軍發起收復甦、常的戰役。經過與前來平叛的太平軍反復激戰,淮軍最終攻克常熟、太倉、崑山等地。在初步掃清蘇州外圍後,李鴻章制訂了三路進軍計劃,中路程學啟統率,由崑山直趨蘇州;北路李鶴章、劉銘傳從常熟進攻江陰、無錫;南路則下攻吳江、平望,切斷浙江太平軍增援的道路。
1863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設外國語言文學學館於上海,是其創辦洋務之始。1863年7月,程學啟部兵臨蘇州城下,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軍自天京往援,與北路淮軍大戰於無錫大橋角,太平軍失利。這時,蘇州太平軍守將納王郜永寬等發生動搖,與程學啟部秘密接洽獻城事宜。十一月初五,郜永寬等殺死守城主將慕王譚紹光,開城投降。淮軍入城後,太平軍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願剃發解除武裝,而是索要官銜及編制。為此,李鴻章採納程學啟的建議,誘殺了八降將,並遣散余眾。蘇州殺降,盡管引起戈登的不滿,一度鬧得不可開交,但就李鴻章來說,畢竟消除了「變生肘腋」的隱患,正如其在稟
李鴻章·蒙漢良篆刻
母親的書信中所稱「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
⑤ 李鴻章訪美坐船要多久才能到達美國
1896年3月22日,李鴻章乘坐法國「艾納斯脫西蒙」號郵船從上海出發對歐美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訪問,歷時 190 天,行程 9 萬里,掀起一股「李鴻章旋風」。
8月 22 日,李鴻章一行結束了在歐洲考察訪問的最後一站英國,乘「聖·路易斯」號郵輪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訪問。經過 6 天的海上航行,於 28 日上午 9 時抵達美國紐約港。9月14日,李鴻章從加拿大西海岸溫哥華乘坐美國太平洋輪船公司的輪船回國。
(5)李鴻章訪問太平天國擴展閱讀: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
⑥ 李鴻章在鎮壓太平軍中功與過
一、功績:
1、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雖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有助紂為虐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的內戰並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
無數的史實證明只有先保證國內局勢的相對平穩才有機會實行改革使國家休養生息並逐漸走向富強。而李鴻章正是這么一個結束戰爭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搖搖欲墜的政權又延續了近百年。
2、興辦洋務,建立北洋水師
18世紀60年代,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內憂外患的境地。大清帝國早已沒有昔日的輝煌,只留下一個外強中乾的軀殼。中國人名被賦予了一個恥辱的名字——東亞病夫。
可是即使這樣,清政府內部還有一批頑固分子仍不知變通,死守「祖宗之法」。就在這一時刻,一個人站來出來,並與頑固派進行了斗爭,用自己的方式來使國家富強。這個人就是李鴻章。
就他創立了中國近代早期軍工企業和中國近代的民用企業這點來看,他的功績還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是他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3、維護國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說李鴻章因為代表中國和外國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而給他扣了個「賣國賊」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當年在談判桌上曾極力爭取為國家減少賠款數額,甚至老淚縱橫,哭求當時外國首腦。
二、過失
1、在太平軍的戰斗中曾經殺降
此舉有過河拆橋之嫌,顯得李鴻章有些不仁不義。
2、指揮失誤致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6)李鴻章訪問太平天國擴展閱讀
一、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二、生平介紹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⑦ 李鴻章訪問美國,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說了什麼話
作為我國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一直飽受後人的詬病。一方面,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在誕生的過程中對原本作為中原之主的漢人沒少進行鎮壓;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執政中後期故步自封、吏治腐敗,導致中國遠遠落後於當時的世界,也因此才有了清道光二十年(1840)著名的鴉片戰爭。
因為文化、科技、思想等方面的全面落後,清朝在鴉片戰爭後屢遭侵略,成為了各國列強砧板上的魚肉。
當時,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在世界上占據了第一名的位置,和清朝相比幾乎是雲泥之別。當李鴻章看到美國的高樓大廈,再想到中國的絕大多數人還生活在平房裡,無疑會感到無力和心酸。
時至今日,我們看到李鴻章的這番話,依然能夠回想起那段灰暗的歲月。落後就要挨打,這是古今通用的定理,當時落後於世界的中國遭到了列強的欺壓,這既是恥辱,也是提醒我們奮發圖強的動力。
⑧ 李鴻章在最後是怎麼樣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的
這是《清史稿》中對李鴻章收復甦州的描述。
郜雲官等八人被斬殺
八位太平軍將領進入李鴻章營帳,看著食物美酒已經擺好,紛紛拱了拱手,在各自座位上坐下。李鴻章看到八人均沒有帶侍從後,冷笑了一下,這時郜雲官等人還不知大禍將至。李鴻章將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營帳後沖出幾百名清軍,郜雲官等八人被亂刀砍死。
就這樣,郜雲官等八人背叛譚紹光,獻城投降了清軍。他們畢恭畢敬,希望得到清朝的寬恕,能夠獲得高官厚祿。可惜在李鴻章看來,他們只是棋子,沒用就可丟棄,在酒宴上郜雲官等人筷子還沒動,就身首異處了。
⑨ 李鴻章有哪些爭議點
正面評價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勛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李鴻章熱衷官場,亦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孫文上書李鴻章時,曾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同鄉)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梁啟超則說:「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33]
1896年,美國《紐約時報》認為美國民眾對李訪美反響熱烈是因為「都想一睹清國總理大臣的風采,因為此人統治的人口比全歐洲君主們所轄子民的總和還多」國賓禮遇「不僅表明了他個人的崇高尊嚴,同時也表明了大清帝國的偉大。」[34]
1896年,李鴻章訪俄,俄羅斯帝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評論對李鴻章的印象時說:「我認為李是一個卓越的人物,當然他是中國人,沒受過一點歐洲教育,但受過高深的中國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頭腦,善於清晰地思考。正因為如此,他在中國歷史上,在治理中國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這就不足為奇了。當時治理中華帝國的實際上就是李鴻章。」[35][注 5]
負面評價
李鴻章與守舊的清流派翁同龢長期不和。翁同龢曾出上聯「宰相合肥天下瘦」譏諷李鴻章,被李以下聯「司農常熟世間荒」回擊。
1895年因馬關條約簽訂,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省籍的士紳打算擁清抗日,爆發了乙未戰爭,隨即敗於日本。台灣客家大老丘逢甲在乙未戰爭後寫下一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其中前兩句意在諷刺李鴻章。
張伯駒曾著有《紅毹紀夢詩注》一書,回憶自7歲以來,70年間所經歷過的菊壇史料,吟哦成詩199首收錄其內。詩中記載,《馬關條約》簽訂後,招致民間物議沸騰。當年在北京唱蘇崑曲的,有一個飾演丑角的名演員劉趕三,一日在舞台上演戲時,就敢公開嘲罵李鴻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詞:「拔去三眼花翎!」恰遇李鴻章的侄子也在場看戲,聽後大怒,立即上台打了劉趕三好幾個耳光,經人勸阻方罷。劉趕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鬱在心,不久竟因而棄世。時人就此事而作聯嘲諷曰:「趕三一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由於「趕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對不上,經過輾轉相傳後,就變成了楊三。另有說法曰,劉趕三小名「羊三兒」,故訛傳為「楊三」。也有說法是「楊三」指的是,蘇州籍的名丑楊鳴玉。
清朝和法國的戰爭結束後,簽訂條約放棄對越宗主權,左宗棠評價李鴻章是:「對清朝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36]。
李鴻章訪問德國,會見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問他:「你當了一輩子的中國宰相,告訴我,你有什麼足以自傲的政績?」李鴻章就說,他怎樣領導軍隊剿滅了太平天國和造反的捻匪。據梁啟超記述,俾斯麥聽了通過翻譯告訴李鴻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過,我們歐洲人卻認為,打仗要戰勝外族人才是功勞;國內自相殘殺來保持一國的穩定,我們歐洲人不拿出來談。」[注 6]然而,俾斯麥卻是以武力統一德意志而聲名鵲起。
俾斯麥聽說李被稱為「東方俾斯麥」後,說可沒有人說他是「歐洲的李鴻章」;這話其實是在諷刺李鴻章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俾斯麥可不敢以歐洲李鴻章自居。
中立評價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居位之高之久,卻乃使龐然碩大之支那降為二等國。」「以兵事論,俾斯麥所勝者敵國也,李鴻章所夷者同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