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記者斯諾為什麼要來中國
因為斯諾熱愛中國,所以來了中國。
斯諾熱愛中國,熱愛海淀。1928年離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來到中國,在上海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主編,以後又任《芝加哥論壇報》、倫敦《每日先驅報》駐東南亞記者。
他踏遍中國大地進行采訪報道,「9·18」事變後曾訪問東北、上海戰線,發表報告通訊集《遠東戰線》。在上海,他見到了宋慶齡和魯迅。
引發了他對記錄中國人民苦難與嚮往的中國新文藝的興趣,後來他對蕭乾講,「魯迅是教我懂得中國的一把鑰匙」。他慶幸自己能在上海結識魯迅先生和宋慶齡女士,他是在他們的指引下認識中國的。
(1)美國記者訪問政府擴展閱讀:
1960年至1970年,因寫作《紅星照耀中國》聞名於世的埃德加·斯諾三次訪華。而1970年10月斯諾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的照片成為中美關系的經典瞬間。關於斯諾的三次訪華,各類研究和記述層出不窮,但對於這一時期斯諾內心的焦慮乃至挫折感,學界和媒體沒有任何只言片語。
這種狀況無疑不利於人們完整了解斯諾致力於宣傳紅色中國、搭建中美交流平台的堅定信念。有鑒於此,筆者試圖利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手稿文獻,並以斯諾與《紐約時報》助理執行編輯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索爾茲伯里,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
1944年,在蘇聯與斯諾相識並受其影響,開始關注中國及長征。1984年,偕妻子走完長征路。1985年,出版《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風靡全球。
之間的來往信件為基礎,對他在中美關系解凍之前十年內心靈上的中國情結和為中美關系復甦所作的不懈努力進行梳理,以求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有所豐富。
② 美國記者
(斯沫特萊(1890 - 1950),美國著名的進步女作家 。1928年,斯沫特萊以《法蘭克福日報》特派記者的身份來中國工作,在上海積極參加了中國的進步文化運動,與魯迅、茅盾等一些文化名人交往密切,並深受他們的進步思想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後,斯沫特萊前往延安,采訪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寫下了記述朱德生平的《偉大的道路》及大量的小說、雜文,向西方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1941年斯沫特萊因病回國,受到美國政府的迫害,後流亡英國,於1950年病逝牛津。人們遵照她生前的願望,將其骨灰移葬中國。斯沫特萊與當時另兩位在華工作的美國記者斯諾、斯特朗,合有「三斯」之稱,他們都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國的革命。)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③ 紐約時報CNN等多家媒體被禁止參加白宮記者會是怎麼回事
當地時間2月24日,白宮禁止包括《紐約時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多家媒體記者進入簡報會現場。此舉不僅遭到白宮記者協會強烈抗議,更惹來被禁媒體的持續炮轟。
就在這起事件發生前不久,特朗普在保守派政治行動大會中還怒批媒體報道不實,並稱應該禁止媒體在報道中使用匿名的消息。特朗普說他不反對媒體,但反對「假新聞」。
④ 國外媒體記者對中國人進行采訪經過什麼部門允許
通常要市級以上宣傳部門許可
⑤ 被逐出中國的美國記者發文,他發文說了些什麼
美國打擊我國的手段之一就是將60多名中國記者驅逐出境,中國為反對美國的做法,施行了對等政策,將部分美國記者逐出中國。其中一名被驅逐的美國記者發了一篇長文。在文中,他提及了自己被驅逐中國後而感到痛苦的原因。
原因一,為無法再接觸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遺憾。
這位美國記者描述了自己在北京生活的那些美好日子。他還在中國拜師,學習中國傳統武藝,並且還收藏了許多中國武術道具。他稱,為自己被驅逐出境時無法帶走全部道具而感到遺憾,並且也非常想念和感激自己的中國師傅。
他在這個道具上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非常多,且中國師傅也傳授了許多本領,讓他受益終生。這次被驅逐出境,感到非常遺憾。
這位記者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所做的一些感到無奈和可笑。因為他看穿了特朗普的真面目,特朗普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為了掩蓋自己失誤的緣由,好讓民眾繼續支持他,好讓他在大選中獲勝。
⑥ 來中國進行援助的最傑出的三位美國記者是誰作品是什麼
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尼姆•威爾斯《續西行漫記》哈里森•福爾曼《北行漫記》。
1、埃德加•斯諾
埃德加·斯諾(1905-1972)男,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人,美國著名作家和新聞記者。
埃德加·斯諾曾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就讀,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聯系與幫助下,斯諾經西安前往陝北蘇區訪問。
他和毛澤東等同志進行長談,到邊區各地采訪,搜集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次年寫成馳名全球的傑作《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名為《西行漫記》)。
2、尼姆•威爾斯
1937年7月,埃德加·斯諾當時的妻子尼姆·威爾斯沖破重重阻礙,從北平到西安,再輾轉到達延安,歷時四五個月,寫下這部讓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刮目相看的紀實性作品。在訪問陝甘寧邊區期間,這位以獨特身份走近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張聞天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女記者。
以同樣溫馨的手與蔡暢、劉群先、康克清以及丁玲等傑出女性緊緊相握,並以較大篇幅介紹了中國婦女與革命。這個譯本的很多篇章是首次公開出版,故事真實生動,人物情感細膩。
自然坦盪,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報告文學價值。此書中文名原譯《紅色中國內幕》,在《西行漫記》之後出版,考慮到抗日統一大業,改譯為《續西行漫記》。
3、哈里森•福爾曼
1944年夏,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沖破重重阻礙,從國民黨控制下的重慶一路北上,到達延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戰地采訪。
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抗戰聖地延安,報道了模範抗日根據地陝甘寧邊區及艱苦卓絕、英勇抗日的八路軍,寫下了轟動中外的《紅色中國報道》(此書後來被譯為《北行漫記》)。
這部作品被譽為《西行漫記》的姊妹篇。不僅如此,福爾曼還把自己在1944年8月到10月采訪晉綏邊區拍攝的照片編輯成書,出版了《西行漫影》畫冊。
(6)美國記者訪問政府擴展閱讀
埃德加·斯諾1928年離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來到中國,在上海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主編,以後又任《芝加哥論壇報》、倫敦《每日先驅報》駐東南亞記者。他踏遍中國大地進行采訪報道,「9·18」事變後曾訪問東北、上海戰線,發表報告通訊集《遠東戰線》。
在上海,他見到了宋慶齡和魯迅,引發了他對記錄中國人民苦難與嚮往的中國新文藝的興趣,後來他對蕭乾講,「魯迅是教我懂得中國的一把鑰匙」。他慶幸自己能在上海結識魯迅先生和宋慶齡女士,他是在他們的指引下認識中國的。
⑦ 為什麼美國白宮記者招待會是直接記者對話總統,中國就不是
記者問了又如何,美國記者的問題哪個不尖銳,能改變美國政府嗎?還不是你問你的,我干我的。中國記者,問的婉轉一些。即便這樣,都能讓一些不作為官員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