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軟體開發資料庫設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軟體開發資料庫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6-01 23:03:51

資料庫設計在軟體開發中的地位

1.軟體設計階段
2.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使之能夠有效地存儲數據,滿足各種用戶的應用需求。
3.資料庫的開發與設計是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庫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系統的開發進度和功能的實現。

⑵ 簡述資料庫設計過程

資料庫設計過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階段

准確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和處理),它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也是最困難、最耗時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通過對用戶需求的集成、歸納和抽象,形成了一個獨立於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擇最適合應用程序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現階段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和主機語言,建立資料庫,編寫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倉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試運行後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評估、調整和修改。

註:在設計過程中,將資料庫的設計與資料庫中數據處理的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在每個階段同時對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進行分析、抽象、設計和實現,相互借鑒和補充,從而完善這兩個方面的設計。

(2)軟體開發資料庫設計擴展閱讀:

資料庫設計技術

1、清晰的用戶需求:作為計算機軟體開發的重要基礎,資料庫設計直接反映了用戶的需求。資料庫必須與用戶緊密溝通,緊密結合用戶需求。在定義了用戶開發需求之後,設計人員還需要反映具體的業務關系和流程。

2、注意數據維護:設計面積過大、數據過於復雜是資料庫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設計人員應注意數據維護。

3、增加命名規范化:命名資料庫程序和文件非常重要,不僅要避免重復的名稱,還要確保數據處於平衡狀態。為了降低檢索信息和資源的復雜度和難度,設計人員應了解資料庫程序與文件之間的關系,並靈活使用大小寫字母命名。

4、充分考慮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考慮到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設計人員需要對不同表的存儲數據採用不同的設計方法。在設計中,還應該使用最少的表和最弱的關系來實現海量數據的存儲。

5、不斷調整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斷調整和簡化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減少設計與數據之間的聯系,進而為維護數據之間的平衡和提高數據讀取效率提供保障。

6、合理使用索引:資料庫索引通常分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這樣可以提高數據搜索的效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設計

⑶ 資料庫設計分哪幾個階段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結構設計:主要採用E-R模型進行設計,包括畫E-R圖

3、邏輯結構設計:通過將E-R圖轉換成表,實現從E-R模型到關系模型的轉換

4、資料庫物理設計:主要是為所設計的資料庫選擇合適的存儲結構和存取路徑

5、資料庫的實施:包括編程、測試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運行與資料庫的日常維護

(3)軟體開發資料庫設計擴展閱讀:

設計原則

1、一對一設計原則

在軟體開發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對一關系設計原則進而開展數據維護工作,通過利用此原則能夠盡量減少維護問題的出現,保證數據維護工作順利開展同時降低維護工作難度。

2、獨特命名原則

獨特命名原則的應用是為了減少在資料庫設計過程中出現重復命名和規范命名現象出現。

3、雙向使用原則

雙向使用原則包括:事務使用原則和索引功能原則,軟體市場常見的索引模式有:多行檢索聚簇索引和單行檢索非聚簇索引。

⑷ 軟體開發中有很多資料庫,如何自己設計一個資料庫,不是創建資料庫,而是用開發語言編寫一個資料庫。

好強的想像力。最好看看開源的SQLITE,然後比較大型的。

⑸ 軟體開發過程中資料庫怎麼設計

資料庫設計是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的技術,是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中的核心技術。
由於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復雜性,為了支持相關程序運行,資料庫設計就變得異常復雜,因此最佳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種「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也就是規劃和結構化資料庫中的數據對象以及這些數據對象之間關系的過程。

手工試湊法
設計質量與設計人員的經驗和水平有直接關系
缺乏科學理論和工程方法的支持,工程的質量難以保證
資料庫運行一段時間後常常又不同程度地發現各種問題,增加了維護代價

規范設計法
基本思想:過程迭代和逐步求精

典型方法:
(1)新奧爾良(New Orleans)方法:將資料庫設計分為四個階段
S.B.Yao方法:將資料庫設計分為五個步驟
I.R.Palmer方法:把資料庫設計當成一步接一步的過程
(2)計算機輔助設計
ORACLEDesigner 2000
SYBASEPowerDesigner

⑹ 資料庫設計

說起資料庫設計,相信大家都明白怎麼回事,但說起資料庫設計的重要性,我想大家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而已,到底如何重要?怎麼重要呢?今天就將我至今為止的理解向大家闡述下。
一個不良的資料庫設計,必然會造成很多問題,輕則增減欄位,重則系統無法運行。我先來說說資料庫設計不合理的表現吧:
1. 與需求不符
因為這個原因造成的改動量往往是最大。如果進入編碼階段的話,很可能會直接讓你崩潰掉。
2. 性能低下
含有大數據量的表之間的關聯過多;沒有合理的欄位設計來用於查詢而造成的SQL查詢語句很復雜;對於大數據量的表沒有採用有效的手段去處理;濫用視圖等。
3. 數據完整性喪失
含有主外鍵關系的表之間關聯欄位的設計方式不合理,造成更新與刪除操作後程序容易出錯或不完善;使用了已經刪除或丟失掉的數據。
4. 可擴展性性太差
表設計的與業務綁定的太緊密、單一,造成表的可拓展性、可修改性太差,無法新需求的要求。
5. 非必要數據冗餘量太大
沒用的垃圾數據存儲過多,不僅佔用資源,還影響查詢效率。
6. 不利於計算或統計
缺少必要的聯系性或統計性欄位或用於計算統計的欄位分散於多個表中,造成計算統計的步驟繁瑣,甚至無法計算統計。
7. 沒有詳盡的數據記錄信息
缺少必要的欄位,造成無法跟蹤數據變化、用戶操作,也無法進行數據分析。
8. 表之間的耦合性太大
多張表之間關聯的過於緊密,造成一張表發生變化而影響到其他表。
9. 欄位設計考慮不周
欄位長度過短或欄位類型過於明確,造成可發揮、可拓展的空間太小。
大多數的程序員對於軟體開發的出發點認識不是很明確,總是認為實現功能才是重要的,在簡單了解完基本需求後就急忙進入編碼階段,對於資料庫設計思考的比較少、比較簡單,大多設計都只停留在表面上,這往往是要命的,會為系統留下很多隱患。要麼是寫代碼開發過程中才發現問題,要麼就是系統上線運轉後沒多久就出現問題,還有可能給後期維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如果到了那個時候再想修改資料庫設計或進行優化等同於推翻重來。
資料庫是整個軟體應用的根基,是軟體設計的起點,它起著決定性的質變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對資料庫設計高度重視起來,培養設計良好資料庫的習慣,是一個優秀的軟體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條件!
那麼我們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對的呢?下面就說說資料庫設計的原則
1. 資料庫設計最起碼要佔用整個項目開發的40%以上的時間
資料庫是需求的直觀反應和表現,因此設計時必須要切實符合用戶的需求,要多次與用戶溝通交流來細化需求,將需求中的要求和每一次的變化都要一一體現在資料庫的設計當中。如果需求不明確,就要分析不確定的因素,設計表時就要事先預留出可變通的欄位,正所謂「有備無患」。
2. 資料庫設計不僅僅停留於頁面demo的表面
頁面內容所需要的欄位,在資料庫設計中只是一部分,還有系統運轉、模塊交互、中轉數據、表之間的聯系等等所需要的欄位,因此資料庫設計絕對不是簡單的基本數據存儲,還有邏輯數據存儲。
3. 資料庫設計完成後,項目80%的設計開發在你腦海中就已經完成了
每個欄位的設計都是有他必要的意義的,你在設計每一個欄位的同時,就應該已經想清楚程序中如何去運用這些欄位,多張表的聯系在程序中是如何體現的。換句話說,你完成資料庫設計後,程序中所有的實現思路和實現方式在你的腦海中就已經考慮過了。如果達不到這種程度,那當進入編碼階段後,才發現要運用的技術或實現的方式資料庫無法支持,這時再改動資料庫就會很麻煩,會造成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問題。
4. 資料庫設計時就要考慮到效率和優化問題
一開始就要分析哪些表會存儲較多的數據量,對於數據量較大的表的設計往往是粗粒度的,也會冗餘一些必要的欄位,已達到盡量用最少的表、最弱的表關系去存儲海量的數據。並且在設計表時,一般都會對主鍵建立聚集索引,含有大數據量的表更是要建立索引以提供查詢性能。對於含有計算、數據交互、統計這類需求時,還要考慮是否有必要採用存儲過程。
5. 添加必要的(冗餘)欄位
像「創建時間」、「修改時間」、「備注」、「操作用戶IP」和一些用於其他需求(如統計)的欄位等,在每張表中必須都要有,不是說只有系統中用到的數據才會存到資料庫中,一些冗餘欄位是為了便於日後維護、分析、拓展而添加的,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黑客攻擊,篡改了數據,我們便就可以根據修改時間和操作用戶IP來查找定位。
6. 設計合理的表關聯
若多張表之間的關系復雜,建議採用第三張映射表來關聯維護兩張表之間的關系,以降低表之間的直接耦合度。若多張表涉及到大數據量的問題,表結構盡量簡單,關聯也要盡可能避免。
7. 設計表時不加主外鍵等約束性關聯,系統編碼階段完成後再添加約束性關聯
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利於團隊並行開發,減少編碼時所遇到的問題,表之間的關系靠程序來控制。編碼完成後再加關聯並進行測試。不過也有一些公司的做法是乾脆就不加表關聯。
8. 選擇合適的主鍵生成策略
主鍵生成策略大致可分:int自增長類型(identity、sequence)、手動增長類型(建立單獨一張表來維護)、手動維護類型(如userId)、字元串類型(uuid、guid)。int型的優點是使用簡單、效率高,但多表之間數據合並時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手動增長類型和字元串類型能很好解決多表數據合並的問題,但同樣也都有缺點:前者的缺點是增加了一次資料庫訪問來獲取主鍵,並且又多維護一張主鍵表,增加了復雜度;而後者是非常佔用存儲空間,且表關聯查詢的效率低下,索引的效率也不高,跟int類型正好相反。
終上所述,我們可見資料庫設計在整個軟體開發的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我說的設計原則的第一點,資料庫與需求是相輔相成的,我經常把軟體開發比作汽車製造。汽車製造會經過圖紙設計,模型製作,樣車製造,小批量試生產,最後是批量生產等步驟。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後一過程是建立在前一過程正確的前提基礎之上的。如果在圖紙設計階段發現了一個紕漏,我們可以重新進行圖紙設計,如果到了樣車製造階段發現這個錯誤,那麼我們就要把從圖紙設計到樣車製造的階段重來,越到後面發現設計上的問題,所付出的代價越大,修改的難度也越大。
資料庫設計難度其實要比單純的技術實現的難很多,他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全局設計能力和掌控能力,所以在今後的項目中大家一定要著重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這里我將我的經驗分享給了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⑺ 說明在設計資料庫表時你是如何考慮的

資料庫是整個軟體應用的根基,是軟體設計的起點,它起著決定性的質變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對資料庫設計高度重視起來,培養設計良好資料庫的習慣,是一個優秀的軟體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條件! 那麼我們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對的呢?下面就說說資料庫設計的原則: (1)、資料庫設計最起碼要佔用整個項目開發的40%以上的時間

資料庫是需求的直觀反應和表現,因此設計時必須要切實符合用戶的需求,要多次與用戶溝通交流來細化需求,將需求中的要求和每一次的變化都要一一體現在資料庫的設計當中。如果需求不明確,就要分析不確定的因素,設計表時就要事先預留出可變通的欄位,正所謂「有備無患」。 (2)、資料庫設計不僅僅停留於頁面demo的表面 頁面內容所需要的欄位,在資料庫設計中只是一部分,還有系統運轉、模塊交互、中轉數據、表之間的聯系等等所需要的欄位,因此資料庫設計絕對不是簡單的基本數據存儲,還有邏輯數據存儲。 (3)、資料庫設計完成後,項目80%的設計開發在你腦海中就已經完成了 每個欄位的設計都是有他必要的意義的,你在設計每一個欄位的同時,就應該已經想清楚程序中如何去運用這些欄位,多張表的聯系在程序中是如何體現的。換句話說,你完成資料庫設計後,程序中所有的實現思路和實現方式在你的腦海中就已經考慮過了。如果達不到這種程度,那當進入編碼階段後,才發現要運用的技術或實現的方式資料庫無法支持,這時再改動資料庫就會很麻煩,會造成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問題。 (4)、資料庫設計時就要考慮到效率和優化問題 一開始就要分析哪些表會存儲較多的數據量,對於數據量較大的表的設計往往是粗粒度的,也會冗餘一些必要的欄位,已達到盡量用最少的表、最弱的表關系去存儲海量的數據。並且在設計表時,一般都會對主鍵建立聚集索引,含有大數據量的表更是要建立索引以提供查詢性能。對於含有計算、數據交互、統計這類需求時,還要考慮是否有必要採用存儲過程。 (5)、添加必要的(冗餘)欄位 像「創建時間」、「修改時間」、「備注」、「操作用戶IP」和一些用於其他需求(如統計)的欄位等,在每張表中必須都要有,不是說只有系統中用到的數據才會存到資料庫中,一些冗餘欄位是為了便於日後維護、分析、拓展而添加的,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黑客攻擊,篡改了數據,我們便就可以根據修改時間和操作用戶IP來查找定位。 (6)、設計合理的表關聯 若多張表之間的關系復雜,建議採用第三張映射表來關聯維護兩張表之間的關系,以降低表之間的直接耦合度。若多張表涉及到大數據量的問題,表結構盡量簡單,關聯也要盡可能避免。 (7)、設計表時不加主外鍵等約束性關聯,系統編碼階段完成後再添加約束性關聯 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利於團隊並行開發,減少編碼時所遇到的問題,表之間的關系靠程序來控制。編碼完成後再加關聯並進行測試。不過也有一些公司的做法是乾脆就不加表關聯。 (8)、選擇合適的主鍵生成策略

⑻ 資料庫開發是做什麼東西的

和軟體開發類似,兩者都要互相用到,彼此交叉。比如銀行的自動取款機系統,就是資料庫開發的典型例子。你會覺得這個應該是軟體開發的寫代碼啊,但是事實上寫代碼只是取款機系統實現的一步而已。資料庫開發分六步: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資料庫的物理設計、資料庫的實施、資料庫的運行和維護。寫代碼只是資料庫實施中的一部分,這樣講應該能明白吧。還有像超市的收銀系統,學校的教務系統都是資料庫的例子,光會寫代碼是編不出來的。我目前已經考了資料庫系統工程師,這學期准備考個軟體設計師。兩者的區別是資料庫的語言主要是SQL,軟體設計師則是寫代碼,C、C++ 、Jav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