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料庫實驗思考,橋與河流之間的跨越關系,橋與路段之間的鏈接關系,湖泊與島之間的包含關系,河流與湖泊
摘要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這里還在查詢分析之中偶
⑵ 我國測繪資質的分類和業務范圍有哪些
專業標准包括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工程測量、不動產測繪、海洋測繪、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製作、互聯網地圖服務。
專業范圍及專業子項
1.大地測量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網位置數據服務是指通過若干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數據中心及數據通信網路等組成的系統提供位置數據服務的活動。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包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GPS、GLONASS、GALILEO等。
2.測繪航空攝影
一般航攝包含膠片航空攝影、數碼航空攝影、機載激光掃描、機載SAR成像。
3.攝影測量與遙感
從事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處理與提供的單位,應當取得攝影測量與遙感內業專業子項的測繪資質。
4.地理信息系統工程
地面移動測量是指利用集成在地面移動載具上的多種感測器,在移動狀態下採集各種實景地理空間信息及數據後處理的活動。
5.工程測量
(1)規劃測量包含城鄉規劃定線測量、城鄉用地測量、規劃檢測測量、日照測量。
(2)變形形變與精密測量包含精密工程測量、變形(沉降)觀測、形變測量。
(3)線路與橋隧測量包含線路工程測量、橋梁測量、隧道測量。
6.海洋測繪
(1)在內陸江河湖泊等水域從事海洋測繪活動的單位,應當取得海洋測繪專業范圍的相應專業子項。
(2)海洋工程測量包含底質測量、浮泥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水下管線測量、港口與航道工程測量。
7.互聯網地圖服務
(1)互聯網地圖服務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定位、地理信息上傳標注、地圖資料庫開發三項內容。通過無線互聯網路調用的地圖也屬於互聯網地圖服務范疇。
(2)地理位置定位是指將空間坐標與互聯網地圖相應位置進行匹配,並進行地圖可視化表達的服務。
(3)地理信息上傳標注是指允許用戶在互聯網地圖上填寫其感興趣的信息並與他人分享的服務模式。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名稱、地址、分類、屬性、影像、評論等。
(4)地圖資料庫開發是指互聯網地圖服務單位開發互聯網地圖資料庫和有關服務功能,供使用者調用、開發。從功能上包括但不限於地圖顯示、地圖標繪、地圖搜索、公交換乘、行車路線、地理編碼、逆地理編碼等地圖服務,從形式上包括但不限於API、Web Service、SDK等各種類型的地圖介面調用服務。
⑶ 水位監測預警系統能解決哪些問題
水位監測報警系統基於智能視頻分析,自動對視頻圖像信息進行分析識別,無需人工干預;對水面監控區域中的水位進行檢測,以最快、最佳的方式進行預警,有效的協助管理人員處理,並最大限度地降低誤報和漏報現象;同時還可查看現場錄像,方便事後管理查詢。智能視頻分析系統內置智能演算法,能排除氣候與環境因素的干擾,有效彌補人工監控的不足,減少視頻監控系統整體的誤報率和漏報率。
2.實時識別報警
基於智能視頻分析和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技術對監控區域內的湖泊水面水位實時識別預警,報警信息可顯示在監控客戶端界面,也可將報警信息推送到移動端。
3.全天候運行 穩定可靠
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可對監控畫面進行7×24不間斷的分析,大大提高了視頻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人工監控的工作強度。
4.告警存儲功能
對監控區域內湖泊水面的水位實時識別預警,並將報警信息存儲到伺服器資料庫中,包括時間、地點、快照、視頻等。水位監測報警系統: 水位監測報警器使用5V低壓直流電源(也可以用3節5號電池代替)就可以對5~15厘米的水位進行監測,用LED顯示和數碼管顯示水位,並可以對不再此范圍內的水位發出報警。主要採用CD4066、74LS86、74LS32、CD4511晶元,再加上數碼管、蜂鳴器、發光二極體、電阻這些器件組成一個簡單而靈敏的監測報警電路,操作簡單,接通電源即可工作。因為大部分電路採用數字電路,所以本水位監測報警器還具有耗能低、准確性高的特點。
⑷ 中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稱、位置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和湖泊眾多的國家之一,水資源豐富。
受地勢影響,中國大多數河流都直接或間接向東、向南流入海洋,構成了約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的廣大外流區域,其中多數屬太平洋流域,少數屬印度洋流域,只有位於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向西流出國境,屬北冰洋流域。
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條。河流平均年徑流量約2.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前五位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著名的大河有長江、黃河、黑龍江、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等。新疆的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長2100多公里,由於它流過乾旱的沙漠,亦被稱為「生命之河」。 由於中國的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水能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約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國水能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平衡,70%分布在西南地區。按河流統計,以長江水系為最多,佔全國的近40%,其次是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多的水能蘊藏量。
長江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曲折東流,幹流流經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長度居世界第三位。長江支流眾多,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江、烏江、湘江和贛江等。流域面積達180多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8.8%,年徑流量9513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約52%,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長江在重慶市奉節縣向東切穿巫山到湖北省宜昌市形成了193公里的三峽峽谷,水能資源豐富,著名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從1994年開始在這段峽谷的東段施工,到2009年工程完成後,將能控制附近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年發電量可達847億千瓦小時;能改善航道條件;並為中下游地區的城鎮供水和農田灌溉用水提供保證。
黃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向東流經9個省和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61億立方米。黃河主要支流有40多條,其中汾河、渭河是兩大重要支流。由於黃河中游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其挾帶的泥沙約有1/4沉積在下遊河床,使河床平均每年增高10厘米,現在黃河下游許多地段已成為高出兩岸地面3-5米的「地上河」。黃河上游流經中國地勢第一、二階梯的交界地帶,是黃河水能資源最集中的河段。目前,這里已建成龍羊峽、劉家峽、青銅峽等多座水利樞紐工程。黃河中游也有較豐富的水能資源,正在建設中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河南省境內。
黑龍江
黑龍江:位於中國最北部,是中俄界河,流經中國的幹流長3420公里,中國境內流域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
松花江
松花江:全長2308公里,流域面積55718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762億立方米。
遼河
遼河:全長1390公里,流域面積2289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48億立方米。
珠江
珠江:中國南方的最大河流,全長2214公里,流域面積45369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338億立方米。從水量來說,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
淮河
淮河:全長1000公里,流域面積26928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22億立方米。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市通州區南至浙江省杭州市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800公里,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6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始鑿於公元前5世紀,後經開鑿疏浚,成為歷代漕運要道。如今,南方河段仍可通航。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的運河。
湖泊就太多了。你見參考資料吧 中國湖泊資料庫
⑸ 水文標尺監測系統具體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水文標尺監測系統對江河、湖泊進行實時檢測,當監測到水位異常時,立即告警,同時將告警截圖和視頻保存到資料庫形成報表,推送給相關管理人員,同時還可以根據時間段對告警記錄和告警截圖、視頻進行查詢點播,極大提升監控區域的管控效率,發現問題,及時消除內澇隱患。
⑹ 「數字流域」發展現狀
「數字流域」是由「數字地球」衍生出來的對不同領域(區域)信息的描述,是水利管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將數字化、建模、系統模擬等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河流(流域)管理開始,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傳統的水利管理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河流(流域)的現代化管理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數字流域」的內涵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完善。「數字流域」是河流(流域)現代化的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則是「數字化管理」,是應用遙感(RS)、數據收集系統(DC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計算機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現代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對河流(流域)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各個復雜系統的數字化、數字整合、模擬等信息集成的應用系統,並在可視化的條件下提供決策支持和服務。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及歐洲等發達國家已逐步實施了流域現代化管理,並已在實際工程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了巨大的效益。
1.國外「數字流域」建設情況
國際上,河流的管理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方面,可分為四個階段:傳統管理階段、設備開發及新技術應用階段、計算機管理模擬階段和網路技術及模擬技術階段。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已從第三階段跨越到第四階段,從單一的河流(流域)管理上升到國家級的管理,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美國和日本還達到了國家級資源的管理,並實現了數據平台和軟體的統一共享。目前我國主要流域管理,還處在第三階段,正在向第四階段過渡。
(1)美國流域現代管理:美國在流域管理方面可以說代表了當今國際發展的方向,各種軟體和模擬模擬模型、高新技術手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流域水資源及相關方面的管理是聯邦政府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全美幾乎所有江河湖泊水文水質信息等資料從國際互聯網上可以看到數據的管理狀況。
對美國每一個河流(流域)而言,流域內資源的管理是相對獨立的系統,都建立了完善的水情自動測報網路系統、防洪自動預警系統及實時監測系統。河流(流域)數據採集所採用的主要手段為遙測遙感技術,影像信息獲取主要依靠法國SPOT衛星、加拿大RADARSAT衛星、美國LANDSAT、NOAA衛星等及相關的高新技術設備,如測雨雷達及實時監控設備,採集數據信息主要包括雨量、水位、水質、水溫等;信息傳輸主要採用微波、超短波、光纜、衛星等技術。在河流(流域)洪水預報、調度方面廣泛採用計算機模擬技術進行多目標優化,提高了整個水資源系統的綜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在決策支持方面,根據河流(流域)的特點建立了各自的決策支持和模擬模擬系統。
(2)歐洲盧瓦爾河(法國Loire)及萊茵河流域(德國Rhine)現代管理,隨著歐洲一體化,歐洲各國的界線越來越不明顯,對河流(流域)管理也逐步趨向一致。歐洲流域現代管理主要體現在監測、數據採集、傳輸,資料庫的建立和決策支持軟體的開發應用。現代先進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遙測技術的應用、微波遙感數據應用、衛星遙感應用及現代量測技術的應用。
目前歐洲發達國家河流的自動化、半自動化監測網路已基本完善,其監測網路主要由固定觀測站、地面雷達網、遙感衛星等組成,包括:水質監測網、水文、氣象監測網、大地測量站網、遙感和航測及其他監測站網。遙感監測衛星主要有:IRS-P2、ALMAZ-1B、METEOSAT、LANDSAT、SPOT和ERS衛星等。如:萊茵河流域管理的基礎數據分別來自於SPOT、TM、SAR、ERS圖像信息、DEM和水文、氣象站點的實測資料。
歐洲用於流域管理的資料庫有:水文資料資料庫、氣象資料資料庫、水質資料資料庫、地理資料庫、水質水量評估結果資料庫等,如法國用於盧瓦爾河流域管理的資料庫分別由水資料庫、雨量分布學資料庫和地理學資料庫等組成。流域管理資料庫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實時數據(原始數據、未校驗數據),並進行數據資料的檢驗、整編、存檔和處理;其功能是檢驗數據的可靠性、維護數據的完整性和數據資料利用的有效性,為水資源利用、防洪、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等方面提供數據。
為方便流域管理,建立了衛星影像處理模型、生態系統模擬模型、水質模擬模型、地表水管理模型、地下水運作及管理模型、洪水預警預報模型等,並開發了相應的系統軟體。
同時,配合完善的網路體系,實現了水文、水質、生態等資料的網路化,達到了為決策管理服務的目的。
(3)日本河流信息系統建設:日本自1975年建立第一個河流信息系統至今,已經開發建立了三代河流信息系統。
1975年日本在木曾川水系建立了第一個河流信息系統。為滿足信息的多樣化需求,建設省約從1994年開發第二代綜合河流信息系統。縮短了信息收集的周期,增加了對水質、積雪、氣象、水土流失、堤壩安全等方面監測數據的採集。為完善第二代管理系統,1999年開發了第三代系統。為促進管理的信息化和信息的公開化,建設省將其擁有的1級水系的水文地質數據做成資料庫,並在國際互聯網上公開。
2.國內「數字流域」建設情況
「數字流域」概念提出後,國內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數字流域」的整體框架。周曉峰等(2003)認為,「數字流域」的主要內容首先是對海量的多維流域數據進行管理,其次是為各種應用提供可用的調用。袁艷斌等(2001)提出了「數字流域」建設的「多S層」結構。湯君友等(2003)提出了一個由服務體系、技術規范、數據及管理、模擬模型四種功能模塊組成的數字流域整體框架。牛冀平(2003)提出了一種數字流域的正交軟體體系結構。劉吉平等(2001)提出了以互聯網或企業專用網為網路支持,以ArcSDE/ArcInfo為GIS平台的數字流域空間信息系統的框架結構。張秋文(2001)、劉家宏和王光謙(2006)等論述了包括數據層、模型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的數字流域整體框架。上述研究無疑為我國數字流域的建設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先後開始了「數字海河」、「數字黃河」、「數字長江」等一系列數字河流的建設。
2002年6月,海河水利委員會編制完成了「數字海河流域總體規劃」,計劃在10年內建成「數字海河」。目前初步建成了流域骨幹防汛信息網路和以海河水利委員會為中心的系統骨幹信息傳輸網路,對潘家口水利樞紐等重點工程實現了自動監控,初步建成了流域水資源保護信息系統、京津重要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密雲水庫上游水土保持監測系統。
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數字黃河」和「原型黃河」、「模型黃河」一起並稱「三條黃河」,明確提出「數字黃河」的最終目的是為有效治理黃河提供決策支持信息。2003年4月,水利部正式批准「數字黃河」工程規劃。目前作為「數字黃河」一期工程的「小花間暴雨洪水預警預報系統」和「黃河水量調度系統」已經投入使用。
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了「數字長江」的三階段建設任務。近期目標:到2003年建成「長委」內部網和水利基礎資料庫;中期目標:到2005年建成11個委級應用子系統和安全體系並投入運行;遠期目標:到2010年完成長江流域水利信息共用平台和綜合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基本實現「數字長江」的宏偉構想。「數字長江」三階段任務分別對應數字流域框架的三個層次,即數據層、模型層和應用層。
除上述三大流域開展「數字流域」建設之外,其他河流如松遼流域、太湖流域、珠江、黑河、淮河等也逐步開始實施流域信息化管理,實現流域管理的現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
⑺ 全面推行河長制 怎麼看,怎麼干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水安全生態的制度創新;是發揮地方黨委政府主體作用,統籌解決水問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河湖生態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必然要求。為全面推行河長制,進一步提升我省河流保護管理水平,金鵬信息專家小組特製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以更高的要求、更嚴的標准、更實的舉措全面推行河長制,實現組織體系全覆蓋、保護管理全域化、履職盡責全周期,做到有專人負責、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進一步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流保護管理機制,維護河流健康生命,實現河流功能永續利用,為「再上新台階、建設新福建」提供支撐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妥善處理河流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促進河流休養生息,維護河流生態功能。
2、堅持黨政領導,統籌協調
嚴格落實黨政領導負責制,實行黨政同責,構建組織體系,明確工作責任,加強部門聯動;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將流域作為管理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提高綜合治理成效。
3、堅持問題導向,屬地管理
針對區域和流域實際,加強分類指導,突出「一河一策」,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著力解決河流保護管理突出問題;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協調各方力量,落實屬地責任。
4、堅持強化監督,全員參與
依法治水管水,加強督察考核,嚴肅責任追究,強化社會監督;把綠色發展新理念納入村規民約、文明守則,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營造全社會關心保護河流的良好氛圍。
三、主要任務
1、加強水資源保護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的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水功能區管理監督,控制排污總量和污染項目審批。
到2020年,全省主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基本完成,用水總量控制在223億立方米以內;新增恢復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4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8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2立方米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5%;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准要求;省級以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6%以上。
2、加強水污染防治
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防治目標和任務,實行水陸統籌,強化聯防聯控,加強綜合治理和入河污染源排查,優化入河排污口布局,嚴格環境准入,主要流域上游區域嚴控新建、擴建水污染物排放量大或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項目,取締不符合產業政策、嚴重污染水環境的「十小」企業,推進工礦企業、城鎮生活、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面源、船舶港口等污染防治,強化重點行業清潔改造、工業集聚區污染集中治理,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
3、加強水環境治理
按照水功能區確定各類水體的水質保護目標,建立健全水環境風險評估排查、預警預報與響應機制;加強黑臭水體治理、生活污水垃圾處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和排污口清理,開展飲用水源規范化建設,推進小流域及農村水環境整治;嚴禁侵佔河道、非法采砂、隨意調整和侵佔河道岸線等行為。
4、加強水生態修復
推進河流生態修復與保護,開展河流健康評估,落實空間管控,構建科學合理岸線格局,加強河流水域岸線管理保護,依法劃定河流管理范圍,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加強水源涵養林和濕地公園建設,加強城鎮平原河網和農村小微河道「毛細血管」治理,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綜合治理,推進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四、組織形式
1、省級河長。設總河長,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負責領導全省河長制工作;設副總河長3名,由省政府相關領導擔任,協助領導全省河長制工作。在幹流跨設區市的三條主要河流閩江、九龍江、敖江流域各設河長1名,由副總河長兼任,負責領導相應流域保護管理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對相關部門和下一級河長履職進行督導。
2、市縣鄉級河長。市、縣、鄉三級分別設立河長,由黨委或政府主要領導擔任,負責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河長制工作。各流域所在市、縣、鄉均分級分段設立河長,由黨委或政府相關領導擔任,具體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流域的保護管理工作,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對相關部門和下一級河長或河道專管員履職情況進行督導。
3、河道專管員。由鄉(鎮、街道)根據轄區內河道數量、大小和任務輕重等實際情況招募並管理河道專管員,負責村(居委會)所轄河道的日常巡查與信息反饋、配合相關部門現場執法和涉水糾紛調處、引導公眾參與等工作。河道保潔與涉河工程管護等工作可由河道專管員承擔,也可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由專業隊伍承擔。原則上每名河道專管員負責一個或若干個村(居委會)河道管理,轄區內河道多、任務重的地方可視情調整配置。
4、河長制辦公室。省、市、縣、鄉四級設置河長制辦公室,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組建,負責河長制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開展綜合協調、政策研究、督導考核等日常工作,協調組織執法檢查、監測發布和相關突出問題的清理整治等工作。
5、省級河長制辦公室。省級河長制辦公室設在省水利廳。設主任1名,由省水利廳廳長兼任;由省水利廳、環保廳各抽調1位副廳長級幹部擔任專職副主任,由省住建廳、農業廳各1位副廳長兼任副主任;設成員若干,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省發改委、經信委、衛計委、財政廳、國土廳、環保廳、住建廳、交通運輸廳、農業廳、林業廳、水利廳、海洋漁業廳組成。
省河長制辦公室日常事務由省水利廳明確1個處室承擔,省環保廳、住建廳、農業廳各選派1名相應職級幹部到該處室掛職擔任副處長;省發改委、經信委、國土廳、環保廳、住建廳、農業廳、林業廳和海洋漁業廳等部門分別按要求選派業務骨幹到該處室掛職。掛職幹部兩年輪換一次。
設立由省水利廳管理的事業性質的河務管理中心。
6、省級河長制辦公室成員單位職責
省水利廳負責指導、監督水資源管理保護和水功能區水量水質監測,推進安全生態水系、節水型社會和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河流劃界確權、河道采砂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堤防工程管護和河流水工程建設,依法查處水事違法行為,強化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
省環保廳負責水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督指導,組織實施跨設區市的水污染防治規劃,嚴格落實國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污標准,加強涉水建設項目環境監管,指導協調推進小流域水環境治理,開展涉水建設項目的調查執法和達標排放監督,組織實施全省地表水水環境質量監測。
省住建廳負責城鄉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的監督管理工作,會同環保、水利、農業等部門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省農業廳負責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牽頭工作,督促指導可養區生豬養殖場的改造升級,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省發改委負責推進河流保護管理有關的省重點項目,協調河流保護管理相關的重點產業規劃布局。
省經信委負責推進工業企業去產能和產業結構提升的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工業節水提升改造,協同處置河流保護管理有關問題。
省財政廳負責落實省級河長制專項經費,協調河流保護管理所需資金,監督資金使用。
省國土廳負責指導各地做好河流治理項目用地保障;監督指導做好地下水環境監測、礦產資源開發整治過程中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
省交通運輸廳負責監管和推進規劃范圍內的航道整治及疏浚、水上運輸及港口碼頭污染防治。
省林業廳負責指導、監督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造林綠化、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
省海洋漁業廳負責漁業水環境質量監測和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查處水產養殖污染及電毒炸魚等違法行為。
省衛計委負責指導農村衛生改廁。
五、工作機制
1、建立集中統一的協調機制
各級政府要比照省級河長制辦公室設置辦法,相應設置河長制辦公室。各級河長制辦公室要強化集中辦公,使協調工作日常化,改善當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門各自為戰、「九龍治水」情況,切實形成綜合治水格局;要定期召開成員單位聯席會議,研究解決重大問題;要及時匯總情況,研究對策,明晰責權,提出建議,下達指令,監督落實。
2、建立全域治理的責任機制
各級黨委政府是本轄區流域整治的責任主體,要制定綜合治水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治理任務、進度要求、完成時限、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調聯動,依法履行流域保護管理的相關職責。對各流域要突出重點,細化任務,實行「一河一檔」、「一河一策」,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生態治理,提高流域綜合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建立科學嚴密的監測機制
堅持統一規劃、優化整合、合理布局,分部門按職責開展流域水環境質量、漁業水環境質量、水功能區水質等水環境監測。對行政區交界面、干支流交界面、功能區交界面和主要入河排污口,要科學設置監測點,做到點位互補,細化加密監測。依託省水環境統一監測平台,構建省、市、縣三級監測數據有效匯聚和相關部門監測數據互聯共享共融機制,健全資料庫。對監測發現的情況,由河長制辦公室和相關職能部門同時向有關方面通報發布,對相關部門提供的監測數據加強會商研判、科學分析,發現問題,督促有關部門查找根源、落實整改。
4、建立齊抓共管的督導機制
每年年底編制次年河長制責任清單、任務清單,明確責任主體,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組織相關部門定期開展責任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重大涉河項目專項稽查,對督察稽查情況進行通報,對發現的重大問題進行重點督辦、限期整改、驗收反饋。建立「智慧河流」平台,推進河務監管網格化,運用明查暗訪、「河長微信群」,藉助第三方監察,鼓勵「企業河長」、「民間河長」、「社會監督員」、「河道志願者」、「巾幗護水崗」等,對河流保護管理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價。
5、建立協同聯動的執法機制
河長制辦公室要科學統籌、協調部署相關部門,對涉河涉水重要事件聯合開展綜合執法或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涉河涉水違法犯罪行為。相關部門要堅持執法主體不變、執法權能不變、執法體系不變的原則,加強河流日常動態監管,開展專項執法行動。研究制定河長製法規規章,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流域執法指揮平台,加強河流綜合執法,優化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職能配置。
6、建立獎懲分明的考評機制
建立河長制工作考評制度,制定河長年度考核考評和獎懲辦法,省、市、縣、鄉逐級開展年度考核,考核結果與生態補償、以獎代補等掛鉤,並納入政府績效考評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於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以及無故未能完成年度工作任務的,依據有關規定進行問責。金鵬信息河長制解決方案
⑻ 開發區分局
高新區位於平頂山市區東部,一期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控制面積14平方里,是平頂山市連接全國各地的咽喉,交通十分便利。北有漯河—寶豐鐵路將京廣鐵路和焦枝鐵路兩大幹線連接起來,位於高新區的平頂山東站是豫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許平南和洛平漯兩條高速公路在高新區南端交匯,將平頂山高新區同全國高速公路網連在一起。周邊有新鄭、洛陽、南陽三個航空港,其中新鄭國際機場距高新區僅100公里,並有高速公路直達。
李卷 局長
張愛英 副局長
岳新峰 副局長
李卷簡介:男,河南魯山下湯人,1989年7月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農學系土化專業,同年9月在平頂山市建委土地管理科(後逐步演變為平頂山市土地管理局、國土資源局)工作。1994年11月~1997年1月,在魯山縣張店鄉掛職鍛煉,任副鄉長;1996年6月入黨;1997年8月,任地籍科副科長;2002年6月,任利用科副科長;2007年4月,任交易中心主任;2010年8月至今,任高新區分局局長。
【機構設置】開發區分局共有幹部職工26人,內設辦公室、地政地籍、土地利用、土地執法監察、建設用地5個股室。
【土地資源】2010年末實際土地總面積為415.2公頃。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252.82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16.4公頃,商服用地25.5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10.85公頃,住宅用地31.29公頃,交通用地55.36公頃。已建成農村建設用地94.84公頃,未建成土地66.26公頃,其中已經供應尚未建成土地41.12公頃。江河湖泊泄洪、滯洪區土地1.28公頃。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完成了平頂山市2009年度第三批城市建設徵收土地和平頂山市實施2009年度第四批城市建設用地兩公告一登記工作,完成平頂山市第一批補辦手續、實施2008年度第二批城市建設用地、2009年度第三批城市建設徵收土地和實施2009年度第四批城市建設用地的征地補償工作。經過多次向市政府請示和匯報,由市政府主管市長和常務副市長批示,通過市財政對平頂山市第一批補辦手續補償468.2196萬元,對實施2008年度第二批城市建設用地補償2505.4247萬元,對2009年度第三批城市建設徵收土地補償449.1266萬元,對實施2009年度第四批城市建設用地補償1577.0323萬元,共計4999.8032萬元。
【土地利用】2010年著力推進土地使用權掛牌出讓,加大有償使用土地的力度。全年共出讓土地8宗,面積800餘畝,收取土地出讓金1.4億余元,凈收益7000萬元,為開發區和工業聚集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聚集了大量資金。
【地籍管理】全年完成初始登記5宗,變更登記2宗,收取登記費2萬元。所有的登記資料完整規范,並做到登記一宗、整理一宗、歸檔一宗。登記發證工作得到了用地者的好評。完成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對轄區內所有宗地的界址、范圍、面積、用途、權屬等信息進行了全面的外業調查工作和內業整理工作,建立了詳查資料庫,並通過了市局的審查。同時,完成了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統計、匯總上報數據資料做到了及時准確齊全,使轄區的地政地籍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
【執法監察】2010年,突出依法依規行政,落實巡查制度,使土地違法案件做到早發現、早查處,消滅在萌芽狀態,以降低查處的難度,減少因違法建設造成的經濟損失,化解與被查處人的矛盾,確保國土資源違法違規現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全年共查處土地違法案件5起,涉及面積15畝,上繳財政罰沒款11.6萬元,其中申請政府法制辦復議1宗,申請法院強制執行1宗。全年違法案件的立案率達到95%以上,查處率達到90%以上。
【信訪工作】2010年,認真做好信訪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信訪制度,設立了信訪辦公室,堅持分局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明確了信訪工作責任。全局各業務股室注意深入基層,傾聽民聲,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全年共接待16起26人次的來信來訪,所有信訪件均如期辦結且及時上報,杜絕了因工作失誤造成的集體訪、越級訪和重訪事件的發生,維護了社會穩定。
(徐亞偉)
⑼ 什麼是雲計算
一、在講什麼是雲計算之前,先思考下我們為什麼需要「雲」「雲計算」
如今越來越多的應用正在遷移到「雲」上,如我們生活中接觸的各種「雲盤」存儲。實際上,「雲」並不新潮,已經持續了超過10年,並還在不斷擴大到所有領域。可預見的事:下一個10年中,幾乎所有的應用都會部署到雲端,而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將直接通過你手中的移動設備,為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為什麼會需要「雲」?
傳統的應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支持更多的用戶,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需要更加穩定安全等等,而為了支撐這些不斷增長的需求,企業不得不去購買各類硬體設備(伺服器,存儲,帶寬等等)和軟體(資料庫,中間件等等),另外還需要組建一個完整的運維團隊來支持這些設備或軟體的正常運作,這些維護工作就包括安裝、配置、測試、運行、升級以及保證系統的安全等。便會發現支持這些應用的開銷變得非常巨大,而且它們的費用會隨著你應用的數量或規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在那些擁有很出色IT部門的大企業中,那些用戶仍在不斷抱怨他們所使用的系統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對於那些中小規模的企業,甚至個人創業者來說,創造軟體產品的運維成本就更加難以承受了。
所以,雲計算,應運而生——更大、更快、更強
針對上述問題解決方案便是「雲計算」!將應用部署到雲端後,可以不必再關注那些令人頭疼的硬體和軟體問題,它們會由雲服務提供商的專業團隊去解決。使用的是共享的硬體,這意味著像使用一個工具一樣去利用雲服務(就像插上插座,你就能使用電一樣簡單)。
只需要按照你的需要來支付相應的費用,而關於軟體的更新,資源的按需擴展都能自動完成。
二、形象點來說說「雲計算」
【1】 水龍頭觀點論:
當需要的時候,扭開水龍頭,水就來了,我只需要操心交水費就是了!
當你需要用一個軟體時,你不用跑去電腦城,打開應用商店,它就下載下來了,你只需要交錢就是了;
當你想看報紙的時候,你不用跑去報刊亭,只要打開頭條新聞,新聞唾手可得;
當你想看書的時候,你不用跑去書城,只需要打開閱讀軟體,找到這樣的一本書,在手機上閱讀;
當你想聽音樂的時候,你不用再跑去音像店苦苦找尋CD光碟,打開音樂軟體,就能聆聽音樂;
雲計算,像在每個不同地區開設不同的自來水公司,沒有地域限制,優秀的雲軟體服務商,向世界每個角落提供軟體服務——就像天空上的雲一樣,不論你身處何方,只要你抬頭,就能看見!
【2】葷段子觀點論:
網上很流行的一種比喻:男人找個女友或老婆是自建私有雲,單身約炮或者到娛樂場所消費是公有雲服務,按需使用並可彈性擴容,已婚男人找二奶小蜜則屬於混合雲。
這種解釋方式對男人比較適用,通常稍微一解釋就心領神會!
【3】共享單車-滴滴出行論:
出行需要用車,雲計算或者雲服務好比乘坐計程車或專車快車共享單車,隨時需要隨時用,按用量(路程)付費即可。
自己買車開車是混合雲,車是自己的,出去付費停車或加油相當於部分使用公有雲,而亞馬遜或微軟雲在國內跟黑車差不多被政策限制
【4】一日三餐吃貨論:
餓了要吃飯,在家裡自己做飯屬於自建私有雲,需要建造廚房購買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等,吃完飯還需要自己刷鍋洗碗等運維工作,費時費力;
外面餐館提供的就相當於公有雲服務,按需胡吃海塞吃完結賬抹嘴走人,餐館後廚如何安排做菜順序並加快出菜速度就是負載均衡和虛擬化概念;
請廚師到家裡上門做飯則屬於典型的混合雲,在資產安全的情況下有限使用公有雲。
三、「雲計算」的五大特點
大規模、分布式
「雲」一般具有相當的規模,一些知名的雲供應商如Google雲計算、Amazon、IBM、微軟、阿里等也都擁能擁有上百萬級的伺服器規模。而依靠這些分布式的伺服器所構建起來的「雲」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虛擬化
雲計算都會採用虛擬化技術,用戶並不需要關注具體的硬體實體,只需要選擇一家雲服務提供商,注冊一個賬號,登陸到它們的雲控制台,去購買和配置你需要的服務(比如 雲伺服器,雲存儲,CDN等等),再為你的應用做一些簡單的配置之後,你就可以讓你的應用對外服務了,這比傳統的在企業的數據中心去部署一套應用要簡單方便得多。而且你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你的PC或移動設備來控制你的資源,這就好像是雲服務商為每一個用戶都提供了一個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一樣。高可用性和擴展性
那些知名的雲計算供應商一般都會採用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基於雲服務的應用可以持續對外提供服務(7*24小時),另外「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來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按需服務,更加經濟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購買服務,甚至可以按使用量來進行精確計費。這能大大節省IT成本,而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也將得到明顯的改善。安全
網路安全已經成為所有企業或個人創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企業的IT團隊或個人很難應對那些來自網路的惡意攻擊,而使用雲服務則可以藉助更專業的安全團隊來有效降低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