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將國學資治通鑒視頻從電腦上下載到優盤
用客戶端下載。
一、《資治通鑒》的編撰
《宋史·司馬光傳》裡面記載過司馬光兩個童年故事,除了婦孺皆知的「司馬光砸缸」之外,還有一個不太受人注意的故事。然而正是這個不為一般人重視的童年故事,和司馬光的終身成就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司馬光六歲就學,七歲開始就迷戀上了《左傳》這部書,「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與幼年嗜讀《左傳》,應該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從《資治通鑒》的體裁選擇和時代斷限上,都能得到佐證。首先,在體裁上,《資治通鑒》選擇的是和《左傳》一致的編年體;其次,在斷限上,《資治通鑒》始於「三家分晉」,是接著《左傳》往下寫的。司馬光根據書中的紀年標識,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這部書囊括了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鑒》結束於公元959年,陳橋兵變的前一年)。後人一般也沿用這一說法。事實上,從敘事角度看,《資治通鑒》涵蓋的歷史跨度,並不止1362年,而應超過了1400年。
司馬光很早就開始著手這部書的編撰。最初編成了《歷年圖》五卷,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於宋朝建立前,是1362年間歷朝大事記,提綱挈領。於治平元年(1064)進呈給宋英宗。很多學者把這份《歷年圖》看作司馬光創作《資治通鑒》的提綱。
之後不久,這項龐大的編年史寫作計劃,完成了前八卷內容,司馬光將之命名為《通志》,於治平三年(1066)進呈給宋英宗,內容包括從三家分晉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宋英宗在看了之後,決定將司馬光編修史籍的工作轉變為官方行為,由政府出資募員,司馬光領銜,來完成一部講述「歷代君臣事跡」的史書。經司馬光和宋英宗溝通後,決定將這項工作放在編撰《通志》的原計劃基礎上進行。這是這部編年體通史成為官修書之始。很多文獻都說《資治通鑒》的編撰,前後歷經19年(完成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即1084年),就是把治平三年(1066)作為編修的起始年來算的。這個演算法其實也不確切。如前所述,這一年只能算這部書成為官修書的開端,事實上司馬光的准備工作和早期編寫工作,早就開始了。
在得到宋英宗的支持之後,司馬光開始挑選助手,強化編修程序。司馬光將編修程序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將所有史料按年月匯集,稱作「叢目」;第二步是在「叢目」基礎上,將無益於治道的內容予以刪削,也要對一事多說者進行辨析、提煉,稱之為「長編」;第三步是在「長編」基礎上刪定成書。三位助手完成前兩步工作,最終司馬光親自筆削定稿。
治平四年(1067)春,司馬光完成了第一批定稿。這時候宋英宗已經去世了。所以這第一批定稿進呈給了繼任的宋神宗,並由司馬光在經筵中為宋神宗講解相關內容。宋神宗為這部書寫了篇序言(由當時的翰林學士王珪代筆),並正式將該書賜名為《資治通鑒》,取「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之意。
二、《資治通鑒》的讀本
《資治通鑒》最終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校訂完畢,並於杭州鏤版刊行。同一年,司馬光去世。宋哲宗親政以後,一反司馬光與太皇太後高氏領導的元祐政治,立志紹述乃父熙豐新法。反王安石陣營,以及與司馬光政治意見接近的朝野人士受到打擊。宋徽宗時,定下「元祐黨籍」並刻碑。司馬光被目為元祐黨領袖,《資治通鑒》也差點遭毀版之厄運。幸賴刻版前綴有當初宋神宗所賜的「御制序」,這部偉大的著作才得以保存下來。
1086年鏤版於杭州的這個最初版本,已久不見於人間。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比較早、比較流行、質量也比較高的本子,是宋高宗紹興二年至三年(1132-1133)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本,完成於當時的餘姚。民國時代「四部叢刊」和近年「中華再造善本」影印的《資治通鑒》,就是以這個本子為主的。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資治通鑒》的最佳讀本,當然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標點本,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個整理本。這次整理,選擇了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音注本《資治通鑒》作為底本。選擇這個底本最大的好處是,讀者在讀到《資治通鑒》原文外,還能讀到胡三省的注釋。胡三省的注釋,是古人研究《資治通鑒》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此外,中華書局的整理本還將當初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編集的《資治通鑒考異》逐條散布在相關歷史事件下。《資治通鑒》是編年體,每個歷史事件只能在某一個確定的時間點上出現一次。它不像《史記》這樣的紀傳體史書,同一件事,比如「鴻門宴」,可以在項羽、劉邦的本紀或張良、樊噲的傳記中多次出現,每次出現都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甚至可以有不同的說法。簡單說,編年體對於史事的要求是,一件事只能有一種說法。但問題是,很多歷史事件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說法。對編年體史書的作者來說,如何判斷、取捨這些相互歧義乃至於矛盾的史料,勢必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前文介紹《資治通鑒》編纂的基本步驟時介紹過,有一個從「叢目」到「長編」的過程。司馬光要求助手們在編寫「長編」的時候,碰到一事多說者,對任何一種不同說法都要詳加考察,或取一種比較合理的記載,或吸收不同說法中各自的合理成分,以折衷成一種比較客觀的陳述。這對於修史者來說,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而且未必能事事折衷,也不能確保編纂者每次選擇都是正確的。碰到這些情況,司馬光和助手們並不是簡單地將不同說法舍棄,而是另外匯集成一部《資治通鑒考異》,對相關史料進行剖析,說明《資治通鑒》的取捨理由。因此,後人用「長編考異法」來概括《資治通鑒》編纂在學術上的特點。講得簡單點,「長編考異法」也就是盡可能佔有史料、盡全力辨析史料。直到今天,這套方法還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中華書局整理本將《考異》散在正文之下,有利於讀者深入了解《資治通鑒》及相關歷史內容。
對於絕大多數非文史專業讀者來說,要通讀這樣一部皇皇巨著,恐怕是很有難度的。文言文以及歷史背景知識,都可能成為閱讀的障礙。很多讀者都希望有一部白話本《資治通鑒》,以輔助閱讀。市面上有不少品種的白話本《資治通鑒》。在此想略為討論一下市面上比較流行也非常有影響的一種,即柏揚版白話《資治通鑒》。編寫者在這套書上的確費了不少工夫,內容比較完整,出現得也比較早,從台灣引進後即大受歡迎。但柏揚這套書除了白話翻譯外,還加塞了他本人的很多評論。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柏揚在解讀中國歷史的時候,有自身的意識形態立場。讀他的書,藉助其白話文來幫助理解《資治通鑒》原文,完全可以,但千萬不能被他的個人思想牽著鼻子走。
也有很多讀者,可能只是想對《資治通鑒》的風貌作些了解,而並不執著於讀完整部書。針對這樣的讀者,我們可以推薦一些節選本。市面上《資治通鑒》的節選本也有很多。老一輩學者中,瞿蛻園、王仲犖都分別選注過《資治通鑒》。我想重點向大家推薦的,是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由王仲犖編注的《資治通鑒選》。這是鄭天挺主編的「中國史學名著選」的一種。
這部《資治通鑒選》輯錄的內容雖不多,只涉及「張騫通西域」「黨錮之禍」「黃巾起義」「北魏孝文帝變法」「唐並東突厥」「安祿山之亂」「黃巢起義」「契丹滅後晉」等八個主題。但編選者的眼光,可以從文本中得到充分體現。
舉一個例子。王仲犖對「安祿山之亂」相關內容的節選,是從《資治通鑒》原書第二百十七卷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即叛亂的前一年)安祿山入朝唐玄宗於華清宮開始的。之後《資治通鑒》又記載到:「太清宮奏:『學士李琪見玄元皇帝(按,指老子,據說老子姓李,李唐因認為祖宗)乘紫雲,告以國祚延昌』。」此後在敘述安祿山准備謀反的過程中,司馬光又頻繁插敘唐玄宗往來於長安與華清宮之間。這些看上去很枝蔓,與「安祿山之亂」這個主題沒有太多直接關系的內容,王仲犖在編選時,全部予以保留,沒有作任何刪節。恰是這種看似無所作為的編選方式,體現出了王仲犖這個選本的高明之處。何以見得?
我們來做個對比。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也是史學名著。《通鑒紀事本末》對《資治通鑒》原文做了不少刪節。比如對原著第二百一十七卷相關內容的選取,在說完安祿山入朝之後,就介紹安祿山私蓄良馬,緊接著又說他如何收攏人心。把李琪見玄元皇帝、唐玄宗往來於華清宮的內容全都刪除了,看似剔翦了旁枝余葉,緊鑼密鼓地鋪敘反叛預謀。
《資治通鑒》為什麼要在這里插敘這些看似與安史之亂無關的內容?看看那條奏報李琪見到「玄元皇帝」的記載,其中說到這位所謂的「玄元皇帝」,「乘紫雲,告以國祚延昌」。多麼巨大的諷刺啊!巨奸在側,大難旋至,一朝君臣仍沉緬在自我製造的太平神話中,宣告國祚延昌,未能欺人,卻實實在在欺騙了自己。再看看那些關於上清宮、華清宮的記載,一個荒殆、迷信的唐明皇,不正是安祿山順利起事的保障嗎?看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領悟,《資治通鑒》的敘事其實是非常高明的。這些看似與安祿山叛亂無關的枝枝葉葉,都是在幫助讀者建立一個更加全面的歷史圖像。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安祿山幹了些什麼,更要關注唐明皇同時在干什麼。
《通鑒》這一手法形成的強烈對比,效果絕不亞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文學性描述。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內容在《通鑒紀事本末》中都不見了,留給讀者的,是一個乾枯而殘缺的文本。而王仲犖的選本,看似很懶散,沒有對原文作修剪。但事實上,這樣不妄做改動的選本,恰恰是參透了《資治通鑒》的三昧。
順便一提,很多老師都非常重視《通鑒紀事本末》。這部書,對於不熟悉歷史事件的初學者來說,的確是入門的好把手。但也誠如很多前輩已經指出的那樣,袁樞的才、學、識都很一般,改寫《資治通鑒》的過程中往往遺失了很多原著的精神。我們還是不能以它來代替《資治通鑒》~
Ⅱ 廣州圖書館初始密碼
廣州圖書館位於廣州市珠江東路,是廣州的文化窗口,201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定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1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該圖書館為廣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廣州圖書館的前身是1933年10月建成的市立中山圖書館;1938年廣州淪陷,圖書館停辦;1949年改稱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廣州解放後,稱為廣州中山圖書館;1955年,省、市兩館合並為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原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址改為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北館,稱孫中山文獻館;1980年12月,廣州市委辦公會議決定籌建廣州圖書館。
2006年2月廣州圖書館新館正式奠基;2013年6月,廣州圖書館新館全面開放。
據2018年11月該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廣州圖書館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8萬平方米,有閱覽座位4000個,設有14個機構部門,在編員工295人;廣州圖書館館藏文獻843.3萬冊(件)。
歷史沿革
1927年,廣州市長林雲陔為紀念孫中山,促進文化事業,提議舉辦市立中山圖書館。經市行政會議決定規劃籌辦。
1928年,成立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籌建委員會,林雲陔、杜定友等十六人為委員。
1929年,市立中山圖書館在文德路原廣府學宮破土動工。
1933年10月,市立中山圖書館落成開幕,伍智梅任首任館長。
1934年,省圖書館被撤銷,其藏書33500冊由市館接收。
1938年,廣州淪陷,市立中山圖書館停辦。
1945年,抗戰勝利,杜定友兼任市立中山圖書館復辦籌備處主任。
1949年,改稱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廣州解放後,稱為廣州中山圖書館。
1955年,省、市兩館合並為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原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址改為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北館,稱孫中山文獻館。
1980年12月,廣州市委辦公會議決定籌建廣州圖書館。
1981年1月,廣州市文化局宣布廣州圖書館籌備小組成立和將"星火燎原館"改為廣州圖書館館址的決定。
1982年1月2日廣州圖書館舉行開館典禮。
2004年10月,廣州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正式批復,同意廣州圖書館新館建設項目立項。
2006年2月20日,廣州圖書館新館正式奠基。
2012年12月28日,廣州圖書館新館正式部分開放。
2013年6月23日,廣州圖書館新館全面開放。
本段館藏實力
【拓展資料】
截至2017年12月,廣州圖書館收藏有紙質文獻資源843.3萬冊(件),其中古籍13683冊(件),視聽文獻701218件(冊),縮微製品51件;數字信息資源庫32個。
_古籍文獻
截至2017年12月,廣州圖書館收藏有古籍文獻13683冊(件),其中包含有《中華再造善本總目提要》、《天潢玉牒·彩繪南外天源趙氏宗譜:福建永春:十卷》、《周景良先生書簡》、《御制盛京賦》、《清乾隆御覽四色抄本戲曲兩種》等。
_地方文獻
據2018年11月該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廣州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包括《廣州大典》資料庫、廣東歷史文獻書目資料庫、廣州市地方誌聯合目錄檢索、廣州人物資料庫、粵睇粵精彩、廣州人文數字圖書館、中國政府公開信息整合服務平台·廣州站;內容包含了廣州地方誌541種,廣州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突出廣州特色的信息資源50萬種,廣州文化遺產資料等內容。
_數字資源
截至2017年12月,廣州圖書館收藏有數字信息資源庫32個。其中包含有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讀秀學術搜索、FirstSearch Base Package、萬方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等。
據2018年11月該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廣州圖書館收藏的主題資源庫有中宏城市比較分析系統、職業全能培訓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銀符考試模擬題庫、"一帶一路"資料庫、皮書資料庫、E線圖情。
折疊支撐保障
截至2017年12月,廣州圖書館實現了藏、借、閱、咨一體化;開通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文獻自動分揀系統、自助服務設備、廣州數字圖書館、微信、移動圖書館(APP)、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現代化服務;開通分館數量17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數量7個,流動圖書館服務點數量20個。
本段組織體系
折疊隊伍建設
截至2017年12月,廣州圖書館在編員工295人,其中研究生74人,占職工總數的25.1%,本科學歷人數186人,占職工總數的63.1%;正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23人,中級職稱128人,初級職稱63人。
折疊機構部門
據2018年11月該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廣州圖書館設有辦公室、人力資源部、文獻流通部、信息咨詢部、專題服務部、兒童與青少年閱讀部、網路服務部、社會活動推廣部(同時掛網路服務部牌)、中心圖書館辦公室、采編中心、技術部、研究發展部、資產物業管理部、安全保衛部。
本段建設成果
折疊開發成果
_文獻開發
截至2017年12月,廣州圖書館完成文獻采訪57.1萬冊、件,分編加工63.0萬冊、件;開展家譜數字化加工9668冊,完成10.7萬條新增館藏數據MARC轉換及上傳OCLC資料庫工作。
_科研成果
2017年,廣州圖書館員工發表圖書館專業論文56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編撰出版專業著作3種;6個項目獲課題立項,另有2個結項課題,10個在研課題。
折疊學術期刊
《廣州圖書館通訊》創刊於2013年,是廣州圖書館主辦的刊物,旨在推介館內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幫助讀者更加充分地利用圖書館資源。該刊為月刊,每月下旬出版。
折疊機構榮譽
2017年,廣州圖書館被授予"廣東省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稱號。
2017年,獲慈善圖書館的稱號。
2020年12月,獲評2019-2020年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
本段文化傳統
折疊形象標識
廣州圖書館形象標識設計理念來自圖書館的建築造型,整體造型採取東西走向、南北塔樓、獨特的"之"字優雅體造型,突出層疊的建築肌理,寓意書籍的重疊和歷史文化的沉積,同時融入騎樓等文化元素,體現了嶺南建築藝術特色。
Ⅲ 誰有中華再造善本,百度雲,求地址。
《中華再造善本叢書》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分為五編進行,自唐迄清為《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每編下以經、史、子、集、叢編次。《中華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種兼具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
注意看圖中右下角處,此處PDF高清格式的中華再造善本全套
《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部分目錄
ZHSY000443 十三經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44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周易 元至正十二年梅隱書堂刻本
ZHSY000445 周易 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
ZHSY000446 伊川程先生周易經傳 元刻本
ZHSY000447 晦庵朱文公易說 元刻本
ZHSY000448 周易程朱傳義音訓 元至正六年虞氏務本堂刻本
ZHSY000449 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 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本
ZHSY000450 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 元至元二年碧彎書堂刻本
ZHSY000451 東古鄭先生易翼傳 元大德十一年廬陵學官刻本
ZHSY000452 易學啟蒙通釋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3 周易象義 元刻本
ZHSY000454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 元刻本
ZHSY000455 易纂言外翼 元刻本
ZHSY000456 周易系辭述 元刻本
ZHSY000457 周易本義集成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8 學易記 (元)李簡撰 元刻本
ZHSY000459 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 (元)董真卿撰 元刻本
ZHSY000460 周易經義 (元)塗溍生撰 元刻本
ZHSY000461 周易鄭康成注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62 尚書註疏 蒙古刻本
ZHSY000463 書集傳 元至正十一年德星書堂刻本
ZHSY000464 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5 書集傳輯錄纂注 元延祐五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466 朱子訂定蔡氏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7 尚書通考 元至正刻本
ZHSY000468 書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69 直音傍訓尚書句解 元敏德書堂刻本
ZHSY000470 詳音句讀明本大字毛詩 元至正二十七年盱南孫氏刻本
ZHSY000471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毛詩 元刻本
ZHSY000472 附釋音毛詩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73 詩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74 詩童子問 元至正三年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475 詩集傳附錄纂疏 元泰定四年建安劉君優翠嚴精舍刻本
ZHSY000476 詩集傳通釋 元至正十二年建安劉氏日新書堂刻本
ZHSY000477 明經題斷詩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78 詩經疑問 元至正七年建安書林劉錦文刻本
ZHSY000479 直音傍訓毛詩句解 元刻本
ZHSY000480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ZHSY000481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部分目錄
ZHSY000055 春秋集注 宋寶祐三年臨江軍庠刻本
ZHSY000056 春秋集注 宋德祐元年衛宗武華亭義塾刻本
ZHSY000057 春秋繁露 宋嘉定四年江右計台刻本
ZHSY000058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 宋劉氏天香書院刻本
ZHSY000059 論語集說 宋淳祐六年湖頖刻本
ZHSY000060 孟子或問纂要 宋刻本
ZHSY000061 中庸輯略 宋刻本
ZHSY000062 四書章句集注 宋嘉定十年當塗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論語孟子)及宋淳祐十二年當塗郡齋刻本(大學中庸)
ZHSY000063 經典釋文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4 爾雅 宋刻本
ZHSY000065 爾雅疏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公文紙印本
ZHSY000066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解 宋慶元六年潯陽郡齋刻本
ZHSY000067 群經音辨 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8 說文解字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69 新集古文四聲譜 宋刻本
ZHSY000070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1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2 龍龕手鏡 宋刻本
ZHSY000073 廣韻 宋刻本
ZHSY000074 鉅宋廣韻 宋乾道五年建寧府黃三八郎刻本
ZHSY000075 集韻 宋刻本
ZHSY000076 切韻指掌圖 宋紹定三年越州讀書堂刻本
ZHSY000077 韻補 宋刻本
ZHSY000078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 宋紹定三年藏書閣刻本
ZHSY000079 押韻釋疑 宋嘉熙三年禾興郡齋刻本
ZHSY000080 紫雲先生增修校正押韻釋疑 宋刻本
ZHSY000081 史記 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
ZHSY000082 史記 宋淳熙三年張杅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
ZHSY000083 史記 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ZHSY000084 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5 漢書 慶元建安劉元起刻本
ZHSY000086 漢書 宋蔡琪家塾刻本
ZHSY000087 漢書 宋嘉定十七年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88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9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90 後漢書江南東路轉運司刻本
ZHSY000091 後漢書 宋王叔邊刻本
ZHSY000092 後漢書 宋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93 後漢書 黃善夫本
ZHSY000094 三國志 宋衢州州學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5 三國志 宋刻本
ZHSY000096 晉書 宋刻本
ZHSY000097 宋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8 南齊書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
ZHSY000099 梁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0 陳書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01 魏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2北齊書宋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3 周書 (唐)令弧德棻撰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4 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ZHSY000105 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中華再造善本-明清編》部分目錄
├─明清001-050
│ 五經文字+(唐)張參撰+清初席氏釀華艸堂影宋抄本.pdf
│ 儀禮+(漢)鄭玄注+明嘉靖吳郡徐氏刻三禮本.pdf
│ 六藝論+(漢)鄭玄撰(清)陳鱣輯+清乾隆四十九年陳氏裕德堂刻本.pdf
│ 剪綃集+(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吳中水利通志++明嘉靖三年錫山安國銅活字印本.pdf
│ 周禮+(漢)鄭玄注+明嘉靖吳郡徐氏刻三禮本.pdf
│ 唐中興閑氣集+(唐)高仲武輯+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宋)黃升輯+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唐秦隱君詩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pdf
│ 回回館譯語+清初刻本.pdf
│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清影元抄本.pdf
│ 大明一統志+(明)李賢、萬安等纂修+明天順五年內府刻本.pdf
│ 大明會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禮監刻本.pdf
│ 字鑒+(元)李文仲編+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元抄本.pdf
│ 孝經列傳+(明)胡時化編集+明萬曆刻本.pdf
│ 小學五書+(宋)張時舉編+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建文朝野匯編+(明)屠叔方撰+明萬曆刻本.pdf
│ 新刊眞楷大字全號縉紳便覽++明萬曆十二年北京鐵匠衚衕葉鋪刻藍印本.pdf
│ 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錄新刊楊文敏公後北征記+(明)金幼孜撰(明)楊榮撰+明弘治十七年劉氏安正堂刻本.pdf
│ 春秋國華+(明)嚴訥輯+明萬曆活字印本.pdf
│ 春秋存俟+(明)餘光余颺撰+明弘光元年文來閣刻本.pdf
│ 李羣玉詩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楚辭+(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pdf
│ 武經七書++清影宋抄本.pdf
│ 殿閣詞林記+(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pdf
│ 毛詩稽古編+(清)陳啟源撰+清抄本.pdf
│ 汗簡+(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馮舒抄本.pdf
│ 汴京遺跡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pdf
│ 河防一覽+(明)潘季馴撰+明萬曆十八年自刻本.pdf
│ 班馬字類補遺+(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皇明職方兩京十三省地圖表+(明)陳組綬撰+明崇禎九年刻本.pdf
│ 碧雲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pdf
│ 台閣集+(唐)李嘉祐撰+清初影元抄本.pdf
│ 虛齋樂府+(宋)趙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西湖游覽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嚴寬刻本.pdf
│ 西番譯語++清初刻本.pdf
│ 詩外傳+(漢)韓嬰撰+明沈氏野竹齋刻本.pdf
│ 讀易餘言+(明)崔銑撰+明崔氏家塾刻本.pdf
│ 通雅+(清)方以智撰+清康熙五年姚氏浮山此藏軒刻本.pdf
│ 鄭學十八種+(漢)鄭玄撰(清)孔廣林輯+清抄本.pdf
│ 酒邊詞+(宋)向子諲撰+清光緒十四年王□刻宋名家詞本.pdf
│ 重續千字文+(宋)葛剛正撰並篆注+清影宋抄本.pdf
│ 雕菰樓易學+(清)焦循撰+稿本.pdf
│ 雞肋編+(宋)庄季裕撰+清初影抄元抄本.pdf
│ 高昌館課++明抄本.pdf
│ 高昌館譯書++清初刻本.pdf
│ 髙常侍集+(唐)高適撰+清初影宋抄本.pdf
│ 鮑氏集+(南朝宋)鮑照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黑韃事略+(宋)彭大雅撰(宋)徐霆疏證+明嘉靖二十一年抄本.pdf
Ⅳ 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的中華再造善本
《中華再造善本》是教育部和國家圖書館贈送給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的極為珍貴的一部叢書。2002年5月,國家正式立項建設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即由國家投入2億巨資,財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國家圖書館承辦,集中國內一批頂尖學者共同參與,通過大規模的影印出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古籍善本的一項氣勢恢弘的系統工程。工程預計到2007年底結束,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種左右,單是宋元版本就達750餘種。
我國的雕版印書興於中唐,成於五代,盛於兩宋,旁及遼、西夏、金,延袤於元、明、清,時間跨度約為1300多年。在這一千三百年歷史中,經歷了無數次刀兵水火之災,所藏文物古籍也隨之經歷了千難萬劫。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時期的版印實物,已成吉光片羽。兩宋間刻書出版事業最為興盛,據不完全統計,官私刻書有1萬多種。印數則當以百千萬計。據說明代權相嚴嵩被劾而抄家時,抄出的實物中還有宋版書籍6853部。可是到了幾百年後的今天,中國所藏宋刻完軼、復本、殘本通計超不過2000部,可謂萬不一存。清嘉慶時著名版本學家顧廣圻就曾呼籲:「舉斷不可少之書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縮今日為宋元也,是緩千百年為今日也。」
善本的再造已並非首次。中國古代的私人藏書家寓藏於用,利用所藏宋元嘉本精心校勘,擇善而從,覆刻本便起到了「再造善本」的作用。如明末清初的大出版家毛晉、清朝嘉慶年間收藏家黃丕烈曾經出版過小型的「再造善本」。中華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先生主持石印了《四部叢刊》初編、續編、三編。此書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講究版本,從宋元明舊刊及精校名抄本中選出477種影印出版。從1919年到1936年共出版了11921卷,3134冊,232478頁,規模宏大已經讓主持者不由得產生「書囊無底,善本難窮,隨時搜訪,不敢自足」的感慨。
基於我國一貫保護和利用古籍的政策背景下,在經過慎重的調查研究和論證之後,由國家文化部和財政部牽頭,國家圖書館於2002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使分別收藏在國家圖書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圖書館以及高校、科研系統圖書館,乃至博物館的珍貴古籍善本得以利用現代印刷出版技術獲得再生。這種辦法既能將那些久已絕版而又傳世孤罕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無失傳之虞;又可廣泛傳播,便於披覽研讀,從而達到「繼絕存真,傳本楊學」的目標。
本叢書編纂分《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凡五編。第一期選目選出唐、宋版本424種,金、元版本326種。明清時代的選目,即二期選目也已幾經推敲,基本定稿。另外,還選擇了一些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列入再造之內,以體現多民族共鑄中華文明的輝煌史實。裝幀採取傳統的線裝形式。正文用紙有兩種:大部分用玉板宣紙。這種紙張以前是皇宮才用得起,偏鹼性,防蟲蛀,便於保管,稱為千年壽紙。少數(如《慶賞昇平》等)用瑞典進口蒙肯紙,全行彩印。書皮是仿庫磁青紙,磁青紙在北宋遼代就已經有了,但是傳到清朝的時候,清朝內府藏書的內閣大庫也造磁青紙,叫庫磁青。
據悉,全套《中華再造善本》共有1300多種、近萬冊,總價值319萬元人民幣。此套叢書僅限量發行200套,其中100套贈送給國內100所大學及公共圖書館。上海市獲贈此套叢書的高校圖書館共有6家。每套書版均有標號,我館於2005年4月接收到國家圖書館捐贈的第一批《中華再造善本》12箱100種,標號為034。以後陸續接收到5批。《中華再造善本》的收藏,不僅極大的充實了我館珍藏閱覽室所藏古籍資源,無疑還將提升我校人文學科的教學、科研實力。
為了收藏這批極其珍貴的圖書,圖書館領導極為重視,專門在武川路總館籌建珍藏閱覽室,並專門為其量身訂做了32個書櫥,以收藏這些遠來的客人。李笑野館長還欣然為此室題字「博雅書堂」,現懸掛於書室正中。過去深藏秘室難得一見的珍惜秘本,如今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對我校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提供了豐富的古版本實物參照,歡迎廣大師生前往參觀和閱覽。
Ⅳ 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的服務指南
入館須知
1. 該校讀者入館需出示校園一卡通或借閱證,校外讀者需到圖書館辦理臨時閱覽證後,方可入館查閱資料。
2. 校園一卡通持有者可享受本館所有資源。
3. 舉止文明禮貌,著裝整潔得體。
4. 保持館內安靜, 進入閱覽區請關閉手機或將手機鈴聲調至無聲狀態,嚴禁在館內喧嘩、高聲談笑和朗讀。
5. 保持館內清潔,禁止隨地吐痰、亂扔雜物,不準亂貼、亂塗。
6. 注意防火安全,嚴禁在館內吸煙。
7. 愛護書刊、設備和館舍,請勿塗抹、撕毀、私藏書刊,違者按相關規定處理。
8. 自覺遵守圖書館各項規章制度,服從工作人員管理。
圖書借閱規則 圖書借還 (1)借還書手續:圖書的借還手續在圖書館各借閱處辦理。借書時請出示本人的校園一卡通。
(2)借期:30天
(3)借書量:5—30冊,具體參見《讀者借閱許可權》。
2. 續借和預約
(1)續藉手續:所借圖書在無他人預約的情況下可續借2次。續藉手續須於圖書到期前在圖書館OPAC系統或到圖書館各借閱處辦理。續借期限從續借當日算起與原借期相同。
(2)預約手續:讀者所需圖書已被全部借出時,可在網上辦理預約手續。一次只能預約3冊。預約到書保留4個工作日。
3. 圖書逾期
所借圖書需按期歸還。圖書逾期不還,需繳納逾期費,每冊0.30元∕天。寒暑假期間到期的圖書請於開學後兩周內歸還;其他法定節假日到期的圖書,還書日期向後順延。逾期未還書或逾期欠款累加到10元的讀者,圖書館暫停其借書資格,待其還清所借圖書、交納欠款後,再為其開通。
4. 污損和遺失
(1)污損:讀者應愛護圖書,不得圈畫、污損、撕拆,違者按《圖書館文獻遺失、損壞賠償管理規定》賠償。
(2)遺失:按《圖書館文獻損壞、遺失賠償管理規定》賠償。
5. 圖書閱覽
(1)本館閱覽室館藏向讀者提供開架閱覽,閱畢請放到指定書車。
(2)讀者不得用書、包等物品佔用閱覽座位。圖書館對佔位物品不負保管責任。
期刊閱覽規則
1. 該校讀者憑本人校園一卡通或借閱證,校外讀者憑臨時閱覽證閱覽。
2. 閱覽室內開架報刊,僅限館內閱覽,不能外借。讀者閱覽每次限取2冊,閱畢歸架。
3. 需要復印的報刊,需要向櫃台工作人員辦理登記手續後,於館內復印,當班歸還。不得私自攜書出館,違者按有關規定處理。
4. 閱覽室內簡裝中文過期期刊可以外借,借閱規則同《圖書借閱規則》。
閱覽室規則
1. 圖書館內各種功能的閱覽室是讀者學習、閱覽的公共場所。該校人員一律憑本人一卡通入內。
2. 外單位人員查閱資料者請持單位介紹信或有關證件在辦公室辦理臨時借閱證後方能入內。
3. 不得攜書包、帶拉鎖的夾子、塑料袋及本館所借書刊等進入室內。
4. 閱覽室內陳列書刊只限室內閱覽,未經特許,不得攜出室外。凡將資料擅自帶出者,圖書檢測儀報警,按違章處理,罰款20元。
5. 在書架上取書請使用代書板,每次不得超過兩冊,閱後按號歸架。
6. 需要復印的文獻,經工作人員辦理手續後由本館負責復印。違反規定者,須交圖書損失費20元。
電子閱覽室規則
電子閱覽室是讀者上網的公共場所,主要服務項目有:公共查詢、資料庫查詢、網路資源利用、上網瀏覽、文件列印、視頻點播以及讀者培訓等。為了保持良好的網路環境和計算機正常運轉、防止計算機病毒侵入,特做如下規定:
1. 讀者須持計費卡上機;用戶辦理計費卡地點:北外通卡務中心。
2. 讀者自帶U盤或移動硬碟上機,應先由工作人員檢查U盤或移動硬碟有無病毒,無病毒方能上機操作。
3. 愛護室內設備,讀者請按計算機規定程序操作,嚴禁私自改動系統設置,不得擅自輸入規定以外的任何指令。
4. 讀者上網瀏覽應看學術性強、健康向上、知識豐富、趣味性強的內容。如發現瀏覽不健康內容,圖書館會予以批評教育,依情節嚴重程度處以50-100元罰款。
5. 讀者如有疑難問題或機器故障,請及時與工作人員聯系。
6. 不得將食品、飲料等帶入室內,以免損壞微機。
7. 讀者離開機器時,請按規定程序關機。
圖書館文獻遺失、損壞、逾期的規定
為保護國家文獻資料防止損失特作如下規定:
1. 對盜竊文獻資料行為,報請學校依法處理,並追回原資料,如無原資料,按原資料價十倍罰款。
2. 遺失文獻資料者,以同樣版本實物賠償為原則,並付文獻加工費。無法賠償同樣版本的,視具體情況按下列辦法賠償現金。
(1) 1987年後出版的中文文獻按原價的五倍賠償;1987年前(含1987 年)出版的中文文獻按原價的十倍賠償。
(2) 外文文獻國內版按原價的五倍賠償;國外原版文獻按原價十倍賠償;孤本、絕版、珍貴書刊、畫冊等文獻按原價十五倍賠償。
(3) 全套分卷中一冊或一部分,在無法賠償原樣文獻時,按全套書總價的5-10倍賠償。
3. 讀者如有批點、劃線、塗改、污損等損壞文獻的行為,按下列情況處理:
(1) 若用鉛筆批劃、塗改書刊,要求借書人擦凈,並予以批評教育;若用圓珠筆、鋼筆、毛筆等勾畫、塗改或撕掉插圖,丟失其他附件時, 視情節罰款原書價2倍。
(2) 污損嚴重、影響文獻繼續使用者,按遺失條款處理。
(3) 撕毀文獻,按原價五倍賠償,並通報批評。被損壞的文獻仍留在圖書館。
館際互借制度
1. 本館讀者(限該校師生)需要向與本館有館際互借關系的圖書館借書,可到本館信息咨詢部辦理相關手續。
2. 與本館有館際互借關系的圖書館借閱本館圖書,可憑館際借書證及本人有效證件到本館相關借閱處(室)辦理借書手續。
3. 憑館際互借證借閱的圖書借期為一個月,不得續借。
4. 憑館際互借證借閱的圖書不能按期歸還或丟失,讀者須按
5. 本館的相關規定予以賠償。
6. 辦理國家圖書館館際互借的讀者,讀者只須到圖書館信息咨詢部注冊,由圖書館工作人員負責借還書;辦理其他館館際互借的讀者,應先到圖書館信息咨詢部登記、換證,再自行到相關圖書館借還書。
圖書館館藏文獻復制規定
1. 復制本館館藏文獻必須遵守國家相關知識產權法,任何載體的文獻資料均不得復制整冊和版權頁,復制篇章不得超過全書的三分之一,否則一切責任由復制者自負。
2. 學位論文只能查閱,不得復制。
3. 圖書館復印收費標准:
公費 自費(校內人員) 自費(校外人員)
A3 0.75 0.50 0.60
A4 0.45 0.25 0.30
B4 0.65 0.40 0.55
B5 0.35 0.20 0.25
復印雙面或頁面中帶有插圖,按兩頁收費。
4. 本館所購買的電子資源均提供免費下載,讀者必須嚴格遵守版權法的相關規定,維護原作者和出版者的知識產權利益。
5. 讀者在下載復制互聯網信息時,必須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制定的《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本館不承擔由於用戶不可控原因造成的侵權責任。
九、圖書館存包櫃使用規定
1. 存包櫃是圖書館為方便廣大讀者而提供的設備,供讀者無償使用。讀者應愛護公共設施,不得損毀。
2. 使用存包櫃前,請務必仔細閱讀箱體上所標明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並嚴格遵照執行。
3. 開箱存放物品後,請及時關閉櫃門並妥善保管好一卡通或密碼條。因讀者錯誤操作所造成的物品損失由讀者負責。
4. 不得存放易爆、易燃物品,如因違反規定而造成的不良後果,追究存包人責任。
5. 現金及貴重物品請隨身攜帶,不要放入存包櫃內,如違反規定,後果自負。
6. 存放的物品請在當日閉館前取走,不得過夜存放。
7. 一卡通、密碼條開門僅一次有效,如需再存請另開櫃門。
8. 因各種原因造成櫃門無法打開時,請及時找在場的工作人員解決。但讀者必須向工作人員出示有效憑證(如密碼條、一卡通、學生證等),並說明櫃內所存物品的大致情況。櫃門打開後請與工作人員共同清點物品,並在「應急開箱登記本」上登記,然後方能取走物品。
9. 存包櫃出現故障時,請配合工作人員的工作,耐心等待。
10. 本規定未盡事宜,圖書館擁有最終解釋權。 館藏分布 藏書內容 館藏簡介 館藏位置 中文藏書 1993年後入藏的中文圖書;中文工具書。 二層 港台書閱覽室 港台地區出版的中文圖書。 二層 英文藏書 英語藏書;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研究中心藏書;英文工具書。 三層 特藏書閱覽室 百年以上歷史的老版外文圖書。 三層 多語種藏書
(非英語) 除英語外其他語種藏書。 四層 費爾梅登贈書閱覽室 費爾梅登(Paula Vermeyden)女士贈書,計2700餘冊。 四層 中文藏書 1993年以前入藏的部分中文圖書。 五層 古籍閱覽室 古籍、《中華再造善本》、《四部備要》等中華文化典籍。 五層 北外文庫 北外教師及校友出版的著作。 五層 北外碩博論文 北外碩士、博士畢業論文紙版。 五層 中文藏書
(1976年前部分) 1976年前出版的部分中文圖書。 六層 樂黛雲比較文學資料中心 比較文學資料,由樂黛雲教授捐贈。 六層 郝平教授贈書閱覽室 人文社科類書籍,由郝平教授捐贈。 六層 電子閱覽區 上網瀏覽、檢索館藏電子資源、文字處理、多媒體視聽等。 一層 報刊閱覽區 中外文期刊和報紙,實時上架。 一層
Ⅵ 河北大學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館藏古籍文獻彌足珍貴,共26200多種,18萬多冊(件)。其中善本363種,4959冊;珍本866種,8033冊;孤本17種,238冊。主要藏書特色為方誌和家譜。此外,館藏輿圖、書畫、名人手札及金石、碑碣拓片也極為豐富。
方誌類圖書是館藏古籍文獻的一個特色。館藏方誌1158種,10344冊,多為清末民初刊本,但也不乏善本,如明嘉靖刊本《山東通志》、《龍門志》、《石湖志略》,明萬曆刻本《武夷志略》、康熙刊本《寶坻縣志》、《岷州志》、雍正刻本《江西通志》、乾隆刊本《盤山志》、《岐山縣志》等,都有較高的文獻參考價值。《石湖志略》則有清代著名學者、大藏書家黃丕烈的題跋,為國內獨家收藏,彌足珍貴。
家譜類圖書又是館藏古籍文獻的一個特色。館藏家譜835種,173姓,多為明、清、民初刊本和木活字本,其中珍本30餘種,最早刊本為元至元三年(1377)汪雲龍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譜》。河北大學圖書館古籍家譜類藏書,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刊式上,都堪稱「華冀文采第一家」。
館藏部分輿圖、書畫、手札、碑碣拓片等古籍文獻,如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於康熙十三年繪制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比利時安特正普出版社於1601年出版的奧泰禮《世界地圖冊》,明代畫院在菩提樹葉上繪制的《明畫院繪十八應真冊》,明代著名山水花鳥畫家沈周的《石田真跡》,清代曾國藩、張之洞、莫友芝、嚴修、徐世昌、載瀅、溥偉、溥儒等名人的手札,《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拓、孔子劍刻真跡、「殷比干莫」拓片,這些都是豐富館藏古籍文獻的藝術珍品。
另外,館藏兩部大型文獻叢書,即《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和《中華再造善本》叢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共分三編,正編100輯,128冊;續編100輯,1079冊;三編88輯,927冊,涵蓋近代名人奏疏、政書、年譜、筆記、日記、詩文集及經世文編、碑傳集等,其中尤以海內外孤本居多。這套影印本叢書,是近代中國歷史文獻集大成者。《中華再造善本》是2005年教育部為我校配送的一套價值300萬元的大型叢書。這套叢書共分五編,自唐迄清為《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這套叢書選錄之富、影印之精、學術價值之高,迄未有之。 河北大學圖書館積極進行數字化建設,電子資源不斷豐富,對於促進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開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Ⅶ 湖南師大圖書館預約打不開
湖南師大圖書館預約打不開可能是網路問題,換個網路試一下,或者可能是圖書館預約系統後台出現故障,可以等待維修好了再預約。
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極具研究和收藏價值的20餘萬冊古籍及較為完整的地方誌文獻,其中宋元珍本、明清稿本、善本及孤本610部,近2萬冊,4000餘冊被國家善本書目收錄。2005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向該校圖書館贈送價值逾百萬元的《中華再造善本》線裝巨著一套。2009年,有59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截至2013年底,該圖書館紙質館藏達375萬冊(含學院專業分館)。
Ⅷ 有誰知道中華再造善本資治通鑒有否收藏價值
再造善本是現代人用雕版木刻,然後用傳統手工藝印刷裝幀,刻工,印刷,紙張,裝幀都是以收藏為目的製作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Ⅸ 中華再造善本在哪裡買
《中華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種兼具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全套共600多種、近萬冊的《中華再造善本》大陸現存古籍善本中傳世孤本有45000多種,准孤本(僅存2部)約4100種。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分為五編進行,自唐迄清為《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每編下以經、史、子、集、叢編次。中華再造善本將分藏各處的珍稀版本影印出版,既可以方便研究人員,免去使用善本的奔波之苦,節約了學者的時間,為學術研究提供高質量的便捷服務,同時再造善本已經在一些公共圖書館代替底本出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護的作用。
可以說唐宋、明清、金元 等全套的《中華再造善本》電子版除了神奇 古籍閣 藏書中最全的版本外,我還沒看到其它的地方有
篇幅有限,只展示部分《中華再造善本》唐宋、明清、金元的目錄:
中華再造善本明清目錄:
│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宋)黃升輯+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唐秦隱君詩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pdf
│ 回回館譯語+清初刻本.pdf
│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清影元抄本.pdf
│ 大明一統志+(明)李賢、萬安等纂修+明天順五年內府刻本.pdf
│ 大明會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禮監刻本.pdf
│ 字鑒+(元)李文仲編+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元抄本.pdf
│ 孝經列傳+(明)胡時化編集+明萬曆刻本.pdf
│ 小學五書+(宋)張時舉編+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李羣玉詩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楚辭+(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pdf
│ 武經七書++清影宋抄本.pdf
│ 殿閣詞林記+(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pdf
│ 毛詩稽古編+(清)陳啟源撰+清抄本.pdf
│ 汗簡+(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馮舒抄本.pdf
│ 汴京遺跡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pdf
│ 河防一覽+(明)潘季馴撰+明萬曆十八年自刻本.pdf
│ 班馬字類補遺+(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皇明職方兩京十三省地圖表+(明)陳組綬撰+明崇禎九年刻本.pdf
│ 碧雲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pdf
│ 台閣集+(唐)李嘉祐撰+清初影元抄本.pdf
│ 虛齋樂府+(宋)趙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西湖游覽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嚴寬刻本.pdf
│ 西番譯語++清初刻本.pdf
│ 五經文字+(唐)張參撰+清初席氏釀華艸堂影宋抄本.pdf
│ 儀禮+(漢)鄭玄注+明嘉靖吳郡徐氏刻三禮本.pdf
│ 六藝論+(漢)鄭玄撰(清)陳鱣輯+清乾隆四十九年陳氏裕德堂刻本.pdf
│ 周禮+(漢)鄭玄注+明嘉靖吳郡徐氏刻三禮本.pdf
│ 唐中興閑氣集+(唐)高仲武輯+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建文朝野匯編+(明)屠叔方撰+明萬曆刻本.pdf
│ 新刊眞楷大字全號縉紳便覽++明萬曆十二年北京鐵匠衚衕葉鋪刻藍印本.pdf
│ 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錄新刊楊文敏公後北征記+(明)金幼孜撰(明)楊榮撰+明弘治十七年劉氏安正堂刻本.pdf
│ 春秋國華+(明)嚴訥輯+明萬曆活字印本.pdf
│ 春秋存俟+(明)餘光余颺撰+明弘光元年文來閣刻本.pdf
│ 李羣玉詩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Ⅹ 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自學校首任校長陳寶琛先生為代表的近代福州藏書家大量捐贈其珍藏之後,又經該管幾代同仁的悉心覓訪,搜輯遺佚,館藏文獻,蔚為大觀,馳名東南。截至2013年,該管擁有藏書 264 萬冊,具有多學科、多語種、多載體、門類齊全等特點的適應高校教學與科研需要的藏書體系。其中線裝古籍1.9萬多種、20餘萬冊,屬元、明、清舊槧及稿本、精抄本等善本古籍近900種、1萬余冊,截至2013年,已有25部典籍選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福建古代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的收藏最為豐富,其中福建省、府、州、縣、鎮志基本完備,清代以前的閩人別集 600 余種,閩人家譜百餘種。專藏學校首任校長陳寶琛先生捐贈的「陳寶琛書室」,部分秘籍佳本,以專制木箱庋藏,縹緗琳琅,古樸書香。另有500多幅宋、元、明、清的歷代名家書畫和近萬張金石碑拓,不乏稀世珍寶。此外,17世紀以來,外國人記述中國的1000餘種外文原版書、「五四」前後的一批代表性報刊、民國文獻、受贈的價值 800 萬元人民幣、 1000 多種 30000 多冊的《中華再造善本》以及福建師范大學主要前身校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1300多份畢業論文等,亦為館藏特色,彌足珍貴。
在數字信息資源方面,中外文電子圖書近 50 萬冊,已購入重慶維普、清華期刊、人大復印資料、 World Scientific 等中外文各類資料庫 30 余個,並加大館藏特色數據資源開發力度,自建一系列特色資源資料庫,形成印刷型文獻和數字信息資源、館藏實體資源和網路虛擬資源相互補充的文獻信息體系,有效地提高了學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保障能力。
該館已榮列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由此可見該館深邃厚重的文化內涵及其難以估量的學術史料與歷史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