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三層架構各層的主要功能及相互關系有哪些
一般講到三層架構,其實就是將整個業務應用劃分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等。
數據訪問層DAL,業務邏輯層BLL。表現層UI (界面類的)【 model(數據模型層,主要放的我就不用說了。一般都是資料庫中的。) ,】model是貫穿的。所有的都引用它,bll引用dal ui引用dal 和bll 然後就是調用
三層體系結構,是在客戶端與資料庫之間加入了一個「中間層」,也叫組件層。這里所說的三層體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層,不是簡單地放置三台機器就是三層體系結構,也不僅僅有B/S應用才是三層體系結構,三層是指邏輯上的三層,即使這三個層放置到一台機器上。
普通三層:數據訪問層DAL:用於實現與資料庫的交互和訪問,從資料庫獲取數據或保存數據到資料庫的部分。 業務邏輯層BLL:業務邏輯層承上啟下,用於對上下交互的數據進行邏輯處理,實現業務目標。 表示層UI:主要實現和用戶的交互,接收用戶請求或返回用戶請求的數據結果的展現,而具體的數據處理則交給業務邏輯層和數據訪問層去處理。業務實體Model:用於封裝實體類數據結構,一般用於映射資料庫的數據表或視圖,用以描述業務中客觀存在的對象。Model分離出來是為了更好地解耦,為了更好地發揮分層的作用,更好地進行復用和擴展,增強靈活性。 通用類庫Common:通用的輔助工具類
工程模式:簡單工廠模式又稱為靜態工廠方法(Static Factory Method)模式,屬於類的創建型模式,通常根據一個條件(參數)來返回不同的類的實例。
工廠角色(Creator)
是簡單工廠模式的核心,它負責實現創建所有具體產品類的實例。工廠類可以被外界直接調用,創建所需的產品對象。
抽象產品角色(Proct)
是所有具體產品角色的父類,它負責描述所有實例所共有的公共介面。
具體產品角色(Concrete Proct)
繼承自抽象產品角色,一般為多個,是簡單工廠模式的創建目標。工廠類返回的都是該角色的某一具體產品。
通常情況下,客戶端不直接與資料庫進行交互,而是通過COM/DCOM通 訊與中間層建立連接,再經由中間層與資料庫進行交換.
完善的三層結構的要求是:修改表現層而不用修改邏輯層,修改邏輯層而不用修改數據層 否則你的應用是不是多層結構,或者說是層結構的劃分和組織上是不是有問題就很難說. 不同的應用有不同的理解,這是一個概念的問題.
MVC系統中的模型從概念上可以分為兩類――系統的內部狀態和改變系統狀態的動作。模型是你所有的商業邏輯代碼片段所在。本文為模型提供了業務實體對象和業務處理對象:所有的業務處理對象都是從ProcessBase類派生的子類。業務處理對象封裝了具體的處理邏輯,調用業務邏輯模型,並且把響應提交到合適的視圖組件以產生響應。業務實體對象可以通過定義屬性描述客戶端表單數據。所有業務實體對象都EntityBase派生子類對象,業務處理對象可以直接對它進行讀寫,而不再需要和request、response對象進行數據交互。通過業務實體對象實現了對視圖和模型之間交互的支持。實現時把"做什麼"(業務處理)和"如何做"(業務實體)分離。這樣可以實現業務邏輯的重用。由於各個應用的具體業務是不同的,這里不再列舉其具體代碼實例。
MVC(模型Model-視圖View-控制器Controller)是一種設計模式,我們可以用它來創建在域對象和UI表示層對象之間的區分。 同樣是架構級別的,相同的地方在於他們都有一個表現層,但是他們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他的兩個層。 在三層架構中沒有定義Controller的概念。這是我認為最不同的地方。而MVC也沒有把業務的邏輯訪問看成兩個層,這是採用三層架構或MVC搭建程序最主要的區別。當然了。在三層中也提到了Model,但是三層架構中Model的概念與MVC中Model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三層」中典型的Model層是以實體類構成的,而MVC里,則是由業務邏輯與訪問數據組成的。
在ASP NET中的MVC架構編寫的,具有極其良好的可擴展性。它可以輕松實現以下功能: ①實現一個模型的多個視圖;②採用多個控制器;③當模型改變時,所有視圖將自動刷新;④所有的控制器將相互獨立工作。這就是MVC架構的好處,只需在以前的程序上稍作修改或增加新的類,即可輕松增加許多程序功能。以前開發的許多類可以重用,而程序結構根本不再需要改變,各類之間相互獨立,便於團體開發,提高開發效率。下面討論如何實現一個模型、兩個視圖和一個控制器的程序。其中模型類及視圖類根本不需要改變,與前面的完全一樣,這就是面向對象編程的好處。對於控制器中的類,只需要增加另一個視圖,並與模型發生關聯即可。該模式下視圖、控制器、模型三者之間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同樣也可以實現其它形式的MVC例如:一個模型、兩個視圖和兩個控制器。從上面可以看出,通過MVC架構實現的應用程序具有極其良好的可擴展性,是ASP NET面向對象編程的未來方向。
MVC的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增加了系統結構和實現的復雜性。對於簡單的界面,嚴格遵循MVC,使模型、視圖與控制器分離,會增加結構的復雜性,並可能產生過多的更新操作,降低運行效率。(2)視圖與控制器間的過於緊密的連接。視圖與控制器是相互分離,但確實聯系緊密的部件,視圖沒有控制器的存在,其應用是很有限的,反之亦然,這樣就妨礙了他們的獨立重用。3)視圖對模型數據的低效率訪問。依據模型操作介面的不同,視圖可能需要多次調用才能獲得足夠的顯示數據。對未變化數據的不必要的頻繁訪問,也將損害操作性能。(4)目前,一般高級的界面工具或構造器不支持MVC架構。改造這些工具以適應MVC需要和建立分離的部件的代價是很高的,從而造成使用MVC的困難。
三層架構是將代碼按其作用分成三部分,每部分解決自己負責的流程. 三層架構的功用之處,在於駕馭大型web程序的結構,使之便於管理和擴展.
在設計UI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關心其中的邏輯和數據問題,只需要空出對應的位置,用於放置數據. 在設計和修改的時候,要解決的只是HTML的結構,代碼看起來干凈利落,做起來也是干凈利落.
UI直接將程序邏輯的任務丟給BLL,BLL就開始構建具體的實現細節.BLL的創建依賴於業務. 例如一個文章系統,BLL_Aticle就表示它是用於對文章的處理的.BLL_Aticle可以提供給UI一個文章列表的recordset,顯示在UI的預留位置. 當BLL_Aticle需要從資料庫中獲取數據的時候,就將任務丟給DAL層
DAL層專門負責和資料庫打交道,它從BLL獲取參數,組織一個有效的SQL,建立資料庫連接,執行SQL進行更新或獲取,將返回的數據交給BLL.
每一部分的業務都集中於一個UI-BLL-DAL的鏈中,上下清晰瞭然. 至於是怎樣的便於管理和擴展,將在後面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復雜的生命形式必有復雜的生存法則,若想在自己的項目中應用好三層架構,需要多用點心體會其中的應用法則.
我對三層架構的理解還不夠深,這些文章能算是拋磚引玉就不錯了.大家在閱讀當中不要局限於我所構思的法則,要多向具體的應用中去實踐,根據具體情況,尋出自己的法則. 有所感悟,就記得寫下來,這種感悟是進步的契機,但必然不是最終的結果.有了感悟就拿去應用,可以發現它的優劣,繼續完善
三層架構比雙層或單層結構都有更大的優勢。三層結構適合群體開發,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協同工作使效率倍增。開發雙層或單層應用時,每個開發人員都應對系統有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開發三層應用時,則可以結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數人對系統全面了解,從一定程度工降低了開發的難度。
三層架構屬於瘦客戶的模式,用戶端只需一個較小的硬碟、較小的內存、較慢的CPU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性能。相比之下,單層或胖客戶對面器的要求太高。
三層架構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計算環境。邏輯層的應用程序可以有多個機器上運行,充分利用網路的計算功能。分布式計算的潛力巨大,遠比升級CPU有效。
三層架構的最大優點是它的安全性。用戶端只能通過邏輯層來訪問數據層,減少了入口點,把很多危險的系統功能都屏蔽了。
2. 資料庫的三級模式和二級映像
一、資料庫的三級模式:
1、模式
模式是由資料庫設計者總和所有用戶的數據,按照統一的觀點構造的全局邏輯結構,是對資料庫中全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總體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
2、外模式
外模式對應於用戶級,它是某個或某幾個用戶看到的資料庫的數據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邏輯的表示。外模式是從模式導出的一個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許特定用戶使用的那部分數據。
3、內模式
內模式對應於物理級,它是資料庫中全部數據的內部表示或底層描述,是資料庫最低一級的邏輯描述,它描述了數據在存儲介質上存儲方式的物理結構,對應著實際存儲在外存儲介質上的資料庫。
二、資料庫的二級映像: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是對數據的3個抽象,它把數據的具體組織留給DBMS管理,為了能夠在內部實現著3個抽象層次的練習和轉換,DBMS在這3個級別之間提供了兩層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內模式映像。
1、外模式/模式映像使數據具有較高的邏輯獨立性。它定義了外模式和模式之間的對應關系。這些映像定義通常包含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
2、模式/內模式映像使數據具有較高的物理獨立性。它定義了資料庫全局邏輯結構與存儲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該映像定義通常包含在模式描述中。
(2)資料庫三層模型擴展閱讀:
資料庫的三級模式和二級映像的特性:
1、中間模式(概念模式)相對穩定的反映數據的結構和屬性關系,是DB的關鍵和中心,全局的邏輯結構,獨立於其他層次,故設計DB模式結構時應先確定DB邏輯模式。
2、模式的實例是動態反映數據的時效性。定義模式時要考慮邏輯結構,還要考慮數據的聯系,考慮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
3、內模式獨立於用戶視圖(外模式),依賴全局邏輯結構(模式),組織存儲數據實現存儲時提高空間和時間效率。
4、外模式特定應用程序是在外模式數據結構上編制的,依賴於外模式,獨立於模式和內模式,不同的應用可以公用一個外模式。
5、二級映像保證DB外模式穩定性,是在底層保證應用程序穩定性,除非應用自身變化,否則不會修改。
3. 傳統資料庫系統的幾個層次
傳統的資料庫系統分為3個層次,按ANSI的定義分別為物理模式、概念模式和外部模式。傳統的資料庫採用這種層次結構是因它所管理的數據而決定的。在這種資料庫中,數據主要是抽象化的字元和數值,管理和操縱的技術也是簡單的比較、排序、查找和增刪改等操作,處理起來容易,也比較好管理。
最低層也就是第一層,稱為媒體支持層,第二層稱為存取與存儲數據模型進行描述。第三層稱為概念數據模型層,是對現實世界用多媒體數據信息進行的描述,也是多媒體資料庫中在全局概念下的一個整體視圖。第四層稱為多媒體用戶介面層,完成用戶對多媒體信息的查詢描述和得到多媒體信息的查詢結果。
4. 什麼是資料庫的三級模式和二級映像它有什麼優點
三級模式-兩級映射屬於層次型架構設計,保證資料庫中數據具有較高的邏輯獨立性和物理獨立性。
1、內模式:
內模式又稱存儲模式,對應於物理級,它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內部表示或底層描述,它描述了數據在存儲介質上的存儲方式及物理結構(順序存儲、按照B樹結構存儲還是按hash方法存儲),對應著實際存儲在外存儲介質上的資料庫。
① 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內模式;
② 一個表可能由多個文件組成,如:數據文件、索引文件。
2、概念模式:
模式又稱概念模式或邏輯模式,對應於概念級。它是由資料庫設計者綜合所有用戶的數據,按照統一的觀點構造的全局邏輯結構,是對資料庫中全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總體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全局視圖)。
它是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模式描述語言(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DDL)來描述、定義的,體現、反映了資料庫系統的整體觀。
① 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模式;
② 是資料庫數據在邏輯級上的視圖;
③ 資料庫模式以某一種數據模型為基礎;
④ 定義模式時不僅要定義數據的邏輯結構(如數據記錄由哪些數據項構成,數據項的名字、類型、取值范圍等),而且要定義與數據有關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定義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
3、外模式:
外模式又稱子模式,對應於用戶級。它是某個或某幾個用戶所看到的資料庫的數據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外模式是從模式導出的一個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許特定用戶使用的那部分數據。
用戶可以通過外模式描述語言來描述、定義對應於用戶的數據記錄(外模式),也可以利用數據操縱語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DML)對這些數據記錄進行處理。外模式反映了資料庫的用戶觀(視圖、查出數據的表)。
① 一個資料庫可以有多個外模式;
② 外模式就是用戶視圖;
③ 外模式是保證數據安全性的一個有力措施。
4、外模式一模式映射:
定義和建立某個外模式與概念模式間的對應關系,將外模式與模式聯系起來,當模式發生改變時,只要改變其映射,就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變,對應的應用程序也可保持不變
5、概念模式一內模式映射:
定義建立數據的邏輯結構(概念模式)與存儲結構(內模式)間的對應關系,當數據的存儲結構發生變化時,只需改變概念模式一內模式映射,就能保持概念模式不變,因此應用程序也可以保持不變。
優點:
通過外模式-模式映射和模式-內模式映射這兩個映射保證了資料庫系統中的數據具有較高的邏輯獨立性和物理獨立性。
(4)資料庫三層模型擴展閱讀:
基本知識
資料庫(DB)是指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可共享的數據集合。
資料庫系統(DBS)從廣義上講是由資料庫、硬體、軟體和人員組成,管理的對象是數據。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用於建立、使用和維和資料庫。主要功能有數據定義、資料庫操作、資料庫運行管理、數據組織、存儲和管理、資料庫的建立與維護及其他功能。
DBMS通常分為三類:關系DBS,對象關系DBS,面向對象的DBS
資料庫的結構與模式:
資料庫結構的基礎是數據模型,是用來描述數據的一組概念和定義。
數據模型的三要素:數據結構、數據操作、數據的約束條件
5. 資料庫系統三層結構定義, 送分題。
1. 資料庫定義:資料庫是長期儲存在計算機內、有組織的、可共享的大量數據的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數據模型組織、描述和儲存,具有較小的冗餘度、較高的數據獨立性和易擴展性,並可為各種用戶共享。2. 資料庫管理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系統階段。3. 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是位於用戶與操作系統之間的一層數據管理軟體。主要功能:1,數據定義功能。2,數據組織、存儲和管理。3,數據操縱功能。4,資料庫的事務管理和運行管理。5,資料庫的建立和維護功能。6,其他功能。4. 什麼是數據模型及其要素? (設計題): 數據模型是資料庫中用來對現實世界進行抽象的工具,是資料庫中用於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構架。一般地講,數據模型是嚴格定義的概念的集合。這些概 念精確地描述系統的靜態特性、動態特性和完整性約束條件。因此數據模型通常由數據結構、數據操作和完整性約束三部分組成。 (1)數據結構:是所研究的對象類型的集合,是對系統的靜態特性的描述。 (2)數據操作:是指對資料庫中各種對象(型)的實例(值)允許進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關的操作規則,是對系統動態特性的描述。 (3)數據的約束條件:是完整性規則的集合,完整性規則是給定的數據模型中數據及其聯系所具有的制約和依存規則,用以限定符合數據模型的資料庫狀態以及狀態的變化,以保證數據的正確、有效、相容。最常用的數據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面積對象模型,對象關系模型。5.常用的數據模型有哪些(邏輯模型是主要的),各有什麼特徵,數據結構是什麼樣的。答:數據模型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概念模型,也稱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戶的觀點來地數據和信息建模,主要用於資料庫設計。第二類是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其中邏輯模型主要包括層次模型、層次模型、關系模型、面向對象模型和對象關系模型等。它是按計算機系統的觀點對數據建模,主要用於DBMS的實現。物理模型是對數據最低層的抽象,它描述數據在系統內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在磁碟或磁帶上的存儲方式和存取方法,是面向計算機系統的。物理模型是具體實現是DBMS的任務,資料庫設計人員要了解和選擇物理醋,一般用戶則不必考慮物理級的細節。層次數據模型的數據結構特點:一是:有且只有一個結點沒有雙親結點,這個結點稱為根結點。二是:根 以外的其他結點有且只有一個雙親結點。優點是:1.層次 數據結構比較簡單清晰。2.層次資料庫的查詢效率高。3.層次數據模型提供了良好的完整性支持。缺點主要有:1.現實世界中很多聯系是非層次性的,如結點之間具有多對多聯系。2.一個結點具有多個雙親等 ,層次模型表示這類聯系的方法很笨拙,只能通過引入冗餘數據或創建非自然的數據結構來解決。對插入和刪除操作的限制比較多,因此應用程序的編寫比較復雜。3.查詢子女結點必須通過雙親結點。4.由於結構嚴密,層次命令趨於程序化。可見用層次模型對具有一對多的層次聯系的部門描述非常自然,直觀容易理解,這是層次資料庫的突出優點。網狀模型:特點:1.允許一個以上的結點無雙親2.一個結點可以有多於一個的雙親。網狀數據模型的優點主要有:1.能夠更為直接地描述現實世界,如一個結點可以有多個雙親。結點 之間可以有多種上聯第。2.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較高。缺點主要有:1.結構比較復雜,而且隨著應用環境的擴大,資料庫的結構就變得越來越復雜,不利於最終 用戶掌握。2.網狀模型的DDL,DML復雜,並且要嵌入某一種高級語言中,用戶不容易掌握,不容易使用。關系數據模型具有下列優點:1.關系模型與非關系模型不同,它是建立在嚴格的數學概念的基礎上的。2.關系模型的概念單一。。3.關系模型的存取路徑對用戶透明,從而具有更高的數據獨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簡化了程序員的工作和資料庫開發的建立 的工作。。主要的缺點是:由於存取路徑房租明,查詢效率往往不如非關系數據模型。因此為了提高性能,DBMS必須對用戶的查詢請求進行優化。因此增加 了開發DBMS的難度,不過用戶不必考慮這些系統內部的優化技術細節。6.三級體系結構,外模式,模式 ,內模式定義是什麼?模式也稱邏輯模式,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牲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 外模式也稱子模式或用戶模式,它是資料庫用戶能夠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
6. 資料庫系統都有哪三級模式結構其優點是什麼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結構和優點如下:
(1)模式:模式也稱邏輯模式或概念模式。
優點: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
(2)外模式:外模式也稱用戶模式。
優點:它是資料庫用戶能夠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資料庫用戶的數據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3)內模式:內模式也稱存儲模式。
優點: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內模式.它是數據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是數據在資料庫內部的表示方式。
7. 在三層數據模型中,對現實世界進行第一層抽象的模型,稱為什麼模型
第一層是概念模型。
1、概念模型(Conceptu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用戶、面向客觀世界的模型,主要用來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結構,它是資料庫的設計人員在設計的初始階段。
2、邏輯模型(Logic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資料庫系統的模型,是具體的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
3、物理模型(Physic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計算機物理表示的模型,描述了數據在儲存介質上的組織結構,它不但與具體的DBMS有關,而且還與操作系統和硬體有關。
8. 資料庫三級模式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三級模式結構:外模式、模式、內模式
一、模式(Schema)
定義:也稱邏輯模式,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
理解:
① 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模式;
② 是資料庫數據在邏輯級上的視圖;
③ 資料庫模式以某一種數據模型為基礎;
④ 定義模式時不僅要定義數據的邏輯結構(如數據記錄由哪些數據項構成,數據項的名字、類型、取值范圍等),而且要定義與數據有關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定義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
二、外模式(External Schema)
定義:也稱子模式(Subschema)或用戶模式,是資料庫用戶(包括應用程序員和最終用戶)能夠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資料庫用戶的數據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
理解:
① 一個資料庫可以有多個外模式;
② 外模式就是用戶視圖;
③ 外模式是保證數據安全性的一個有力措施。
三、內模式(Internal Schema)
定義:也稱存儲模式(Storage Schema),它是數據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是數據在資料庫內部的表示方式(例如,記錄的存儲方式是順序存儲、按照B樹結構存儲還是按hash方法存儲;索引按照什麼方式組織;數據是否壓縮存儲,是否加密;數據的存儲記錄結構有何規定)。
理解:
① 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內模式;
② 一個表可能由多個文件組成,如:數據文件、索引文件。
它是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對資料庫中數據進行有效組織和管理的方法
其目的有:
① 為了減少數據冗餘,實現數據共享;
② 為了提高存取效率,改善性能。
9. 試解釋資料庫的三級模式和三層數據模型的聯系與區別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結構由外模式、模式和內模式組成。外模式,亦稱子模式或用戶模式,是資料庫用戶能夠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資料庫用戶的數據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模式,亦稱邏輯模式,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模式描述的是數據的全局邏輯結構,外模式涉及的是數據的局部邏輯結構,通常是模式的子集。內模式,亦稱存儲模式,是數據在資料庫系統內部的表示,即對數據的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是對數據的三個抽象級別,它把數據的具體組織留給DBMS管理,使用戶能邏輯抽象地處理數據,而不必關心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和存儲。
為了能夠在內部實現這三個抽象層次的聯系和轉換,資料庫系統在這三級模式之間提供了兩層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內模式映像,正是這兩層映像保證了資料庫系統中的數據能夠具有較高的邏輯獨立性和物理獨立性。
10. 數據倉庫三層結構中的組成部分是
數據倉庫資料庫
是整個數據倉庫環境的核心,是數據存放的地方和提供對數據檢索的支持。相對於操縱型資料庫來說其突出的特點是對海量數據的支持和快速的檢索技術。
數據抽取工具
把數據從各種各樣的存儲方式中拿出來,進行必要的轉化、整理,再存放到數據倉庫內。對各種不同數據存儲方式的訪問能力是數據抽取工具的關鍵,應能生成COBOL程序、MVS作業控制語言(JCL)、UNIX腳本、和SQL語句等,以訪問不同的數據。數據轉換都包括,刪除對決策應用沒有意義的數據段;轉換到統一的數據名稱和定義;計算統計和衍生數據;給缺值數據賦給預設值;把不同的數據定義方式統一。
元數據
元數據是描述數據倉庫內數據的結構和建立方法的數據。可將其按用途的不同分為兩類,技術元數據和商業元數據。
技術元數據是數據倉庫的設計和管理人員用於開發和日常管理數據倉庫是用的數據。包括:數據源信息;數據轉換的描述;數據倉庫內對象和數據結構的定義;數據清理和數據更新時用的規則;源數據到目的數據的映射;用戶訪問許可權,數據備份歷史記錄,數據導入歷史記錄,信息發布歷史記錄等。
商業元數據從商業業務的角度描述了數據倉庫中的數據。包括:業務主題的描述,包含的數據、查詢、報表;
元數據為訪問數據倉庫提供了一個信息目錄(informationdirectory),這個目錄全面描述了數據倉庫中都有什麼數據、這些數據怎麼得到的、和怎麼訪問這些數據。是數據倉庫運行和維護的中心,數據倉庫伺服器利用他來存貯和更新數據,用戶通過他來了解和訪問數據。
訪問工具
為用戶訪問數據倉庫提供手段。有數據查詢和報表工具;應用開發工具;管理信息系統(EIS)工具;在線分析(OLAP)工具;數據挖掘工具。
數據集市(DataMarts)
為了特定的應用目的或應用范圍,而從數據倉庫中獨立出來的一部分數據,也可稱為部門數據或主題數據(subjectarea)。在數據倉庫的實施過程中往往可以從一個部門的數據集市著手,以後再用幾個數據集市組成一個完整的數據倉庫。需要注意的就是再實施不同的數據集市時,同一含義的欄位定義一定要相容,這樣再以後實施數據倉庫時才不會造成大麻煩。
數據倉庫管理:安全和特權管理;跟蹤數據的更新;數據質量檢查;管理和更新元數據;審計和報告數據倉庫的使用和狀態;刪除數據;復制、分割和分發數據;備份和恢復;存儲管理。
信息發布系統:把數據倉庫中的數據或其他相關的數據發送給不同的地點或用戶。基於Web的信息發布系統是對付多用戶訪問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