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配置RIP協議的具體過程
在全局模式下: router rip 使用rip協議
no auto-summary 關閉自動匯總
ver 2 版本 2
network x.x.x.x 主類宣告
㈡ 請問rip路由協議配置的具體步驟是什麼謝謝
1、確定所要配置的網路組網及相關ip規劃,然後進行具體的配置。
㈢ 如何在路由器上配置RIP協議
這個看什麼品牌的路由啊,以思科為例吧,銳捷一樣
enable /進特權模式
config terminal /進全局配置模式
router rip /進路由RIP配置介面
network xxx.xxx.xxx.xxx /指定想要參加RIP運算的介面的網路號(不加掩碼)
no auto-summary /關閉自動匯總
version 2 /指定用RIP V2版本運行,V1版太古老了,基本不用,不支持VLSM
常用這么配置就能通了,回到特權模式show ip rotue看到路由表正常就沒問題了,
至於關閉水平分割,配置毒化時間等其他調優得根據具體需要具體配置。
㈣ 如何用Linux做一個功能完備的路由器
路由協議的介紹 我們這里介紹一下RIP協議。 RIP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縮寫,直接翻譯就是"路由信息協議"。 RIP計算路由時使用了"距離向量(distance vector)"演算法,因此,它也被稱作"距離向量尋路協議(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 RIP的特點是路由器間定時地交換網路的整體知識,並且只和相鄰路由器交換這種知識。換句話說,路由器只和相鄰路由器共享網路信息。路由器一旦從相鄰路由器獲取了新的知識,就將其追加到自己的資料庫中,並將該信息傳遞給所有的相鄰的路由器。相鄰路由器做同樣的操作,經過若干次傳遞,使自治系統內的所有路由器都能獲得完整的路由信息。 RIP報文用UDP數據報來傳送。為了區別於其他的UDP應用,規定RIPng的公認專用UDP埠號為521。主動尋路更新報文的源/目的的埠都是RIPng埠,應答的更新報文送往發起請求的埠。應當注意,IPv4中RIP使用的埠號是520,與RIPng的有所不同。 定時器愛RIP中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在RIP中為支持尋路操作使用了三個不同的定時器。 第一個是啟動定時進行RIP更新操作的定時器。此定時器通常設置成30秒。在RIP標准中對其進一步加以限制,它要求路由器對更新報文的發送間隔採用隨機數,將RIP更新報文的間隔選取在25秒到35秒之間。其目的是為了避免網路上所有的路由器以相同的定時發送更新報文,大量的業務量壓迫網路造成沖突。利用隨機間隔可均衡業務量,從而減少路由器的沖突。 RIP在避免沖突方面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觸發更新中不論何時發送了報文,不對30秒定時器復位。如果復位,多個路由器的更新報文的發送間隔就會發生沖突。這是由於所有的路由器在發送觸發更新後同時啟動定時器造成的。如不對該定時器復位,即使與在數秒前剛廣播的觸發更新報文的內容完全一樣,定時的更新報文也照發不誤。 RIP使用的第二個定時器時期滿(expiration)定時器。路由器只要收到通往特定信宿的路由,就對通往該信宿的期滿定時器初始化。期滿定時器雖然被設定為180秒,但在穩定的網路中總是每隔30秒被初始化。當網路不穩定時,此定時器的時間區間表示該路由無效。 RIP最後一個定時器時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定時器。路由器對無效路由打上尺度為無窮大的無效標記並將垃圾收集定時器置位。此時,定時器在120秒的區間內工作。在該期間內路由器將尺度費用置成無窮大的同時,繼續公布該信宿。以這種方法公布路由,相鄰路由表就能迅速從尋路表中刪除該路由。 RIP協議也有它的缺陷: 網路直徑較小 RIP將尺度(即費用)無窮大定義為16,這一定義對使用RIP的所有網路的規模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因尺度必須是整數,故網路的費用至少為1。在基於RIP的Internet中,所有的系統距其他任何系統不能超過15個網路。這一大小被稱作網路直徑。 這一限制對管理員分配費用的靈活性是一個很大的制約。管理員分配費用最直接的方法是對各個網路的費用都設成1。但是,在這種分配方式下,RIP就會選擇費用最小的路徑,而不管該路徑上的信道容量的大小。因此會舍棄"較長"的高速路徑而通過低效的"較短"路徑傳送數據。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管理員可將大於1的費用分配給低效鏈路,人為地提高其費用。其結果是最大網路直徑隨之變小,進一步限制了RIP的網路規模。 對網路變化的反應較慢 RIP網路中的路由器從路由失效到將其識別出來要等待180秒,而在OSPF中典型值是1~2秒。 不支持組播 在RIP中沒有公布組成員信息的方法,因此不支持組播尋路。為實現組播尋路需和其他協議並用。 gated的配置 gated支持RIP、OSPF、IS-IS等路由協議。我們這里著重介紹RIP協議的配置方法,其他協議的配置大家可以針對協議本身然後參考相關幫助文檔做類似的配置就可以。 首先修改/etc/sysconfig/network文件,使得FORWARD_IPV4=yes。然後在/etc/目錄下創建文件名為gated.conf的文件,裡面就是需要填寫的配置信息。RIP協議的配置語法如下: rip yes │ no │ on │ off [ { broadcast ; nobroadcast ; nocheckzero ; preference preference; defaultmetric metric ; que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 interface interface_list [noripin] │ [ripin] [noripout] │ [ripout] [metricin metric] [metricout metric] [version 1]│[version 2 [multicast│broadcast]] [[seconda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 trustedgateways gateway_list ; sourcegateways gateway_list ; traceoptions trace_options ; } ] ; 上面的配置語法用來啟動或者禁止RIP協議的運行,並對RIP協議某些參數進行設置。各參數的含義如下: broadcast 指明RIP分組將被廣播。當廣播靜態路由或者由其他協議產生的RIP路由項時,這很有用。 nobroadcast 指明當然的介面上不廣播RIP分組。 nocheckzero 指明RIP不處理RIP分組中的保留域。通常RIP將拒絕保留域為非零的分組。 preference preference 設置RIP路由的preference,其預設值是100,這個值可以被其他的給定的策略重寫。 metric metric 定義當使用RIP廣告由其他路由協議獲得的路由信息時使用的尺度(metric)。其預設值為16(不可達)。 que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 設定身份認證密碼。預設是無需認證。 interface interface_list 針對某特定的介面進行參數設定。 可以有的參數如下: noripin 指定該介面商接收的RIP分組無效。 ripin 這是預設的參數。與noripin相反。 noripout 被指定的介面上將無RIP分組發出。預設值是在所有的廣播和非廣播的介面商發送送RIP分組。 ripout 這是預設值。與noripout的含義相反。 metricin metric 指定在新添加的路由表項加入內核路由表以前增加的尺度(metric)。預設值是1。 metricout metric 指定通過特定的介面發出的RIP前,對尺度的增加值。預設值是0。 version 1 指定發送第一個版本的RIP協議的分組。預設值是這個。 version 2 在指定的介面商發送第二個版本的RIP協議分組。如果IP組播可以使用,則預設發送完全第二版本的分組,如果不支持組播,則使用與第一版本兼容的第二版本的RIP分組。 multicast 指明在特定介面上的第二版本的RIP分組使用組播發送。 broadcast 指明在特定的介面上使用廣播來發送與第一版本兼容的第二版本的RIP分組,即使該介面支持組播。 [seconda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定義身份認證的方式。只對第二版本的RIP協議有用。預設是無身份認證。 trustedgateways gateway_list 定義RIP接收RIP更新分組的網關。gateway_list 是一個簡單的主機名或者IP地址的列表。預設情況下,在共享網路上的所有的路由器都被認為支持提供RIP更新信息。 sourcegateways gateway_list 定義RIP直接發送分組的路由器列表,而不通過組播或者廣播。 traceoptions trace_options 設置RIP跟蹤選項。詳細設置略。 下面是些配置示例: 配置1: # # # This configuration runs RIP in quiet mode, it only listens to # packets, no matter how many interfaces are configured. # rip yes { nobroadcast ; } ; 配置2: # This configuration emulates routed. It runs RIP and only sends # updates if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interfaces up and IP forwarding is # enabled in the kernel. # # NOTE that RIP *will not* run if UDP checksums are disabled in # the kernel. # rip yes ; zebra介紹 這是日本人寫的以GNU版權方式發布的軟體,開始於1996年,主要的功能是實現了RIPv1,RIPv2,RIPng, OSPFv2, OSPFv3, BGP-4, and BGP-4+路由協議,目前是0.87版,目前支持Linux和FreeBSD,將來會支持Solaris 7和GNU Hurd。 其中RIPv1, RIPv2, OSPFv2是用於IPv4的自治域系統內部網路路由協議,最好的是OSPF,他支持VLSM(變長子網掩碼)、收斂快,能根據鏈路的負載等動態調整路由,是目前最好的所有廠商都支持的內部路由協議。跟他差不多(也許還要好)的是cisco專有的EIGRP. BGP-4是用於自治域系統之間的外部網路路由協議,也是目前Internet主幹上目前使用的協議,非常的靈活。在國外用的非常普遍,如果一個網路有兩個以上出口(連接兩個ISP)極大的可能會用他。但是在國內好象很少使用,這也跟國內的網路比較封閉有關。假如我們跟CSTNET和CETNET使用BGP-4的話,只要這兩個出口一個是通的,我們對外的連接不會中斷超過1分鍾。 RIPng OSPFv3, BGP-4+主要擴展了對ipv6的支持。 這個軟體配置的很多方面跟cisco的IOS配置幾乎完全相同,我們完全可以拿一台PC機來完成一些必須用昂貴的CISCO路由器才能完成的比較復雜的路由協議處理控制功能。 GNU Zebra可以到www.zebra.org去找。 路由器上的策略控制:IP帶寬管理(QoS) 為什麼要管理帶寬? 網際網路的成功主要因素是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族的簡單和穩健。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向IP靠攏,甚至傳統的電訊公司也在將它們的基於電路交換的語音網路向IP網路轉。然而基於IP協議的網際網路這時候就遇到了一個非常大的困難。它不相ATM協議,它是平等地對待任何業務,也就是說所有的通過IP網路的數據都被平等地盡可能好的傳送(稱:盡力型服務)。如果我願意多付1倍的錢,我也不能讓我的主頁下載的速度提高一倍。這時候就引入了QoS概念,也就是服務質量保證。這種情況下,平等對待所有IP業務數據的方法就要被放棄,而試圖區分不同的用戶或業務,然後分配不同的帶寬。這就是路由器上的帶寬的分配和管理。
㈤ rip路由協議的配置命令
相關調試命令 :
show ip protocol
show ip route
在全局設置模式下:
1.啟動RIP路由
router rip
2.配置RIP路由協議的路由的子網
network 子網地址
3.允許在非廣播型網路中進行RIP路由廣播
neighbor 相鄰路由器相鄰埠的IP地址
4.配置RIP路由協議的版本
RIP路由協議有2個版本,在與其它廠商路由器相連時,注意版本要一致,預設狀態下,Cisco路由器接收RIP版本1和2的路由信息,但只發送版本1的路由信息,設置RIP的版本vesion 1或2.另外,還可以控制特定埠發送或接收特定版本的路由信息。
㈥ RIP 協議配置
rip 有兩個版本,rip1,rip2,rip1不可以發送子網掩碼,它是這樣來識別對方通告的網路ip的掩碼的:如果對方通告的主網路和自己的接受介面的ip屬於同一個主網路,那麼就按本介面上的掩碼作為通告的ip網段的掩碼,如果主網路不同,就按對方通告的ip的分類網路的默認子網掩碼作為其掩碼。因而有如下結論:同一個主網路的不同子網在配置時必須採用相同的子網掩碼,並且不要被其它的不同主類網路所分割(當然也可以分割,但需要再配置輔助地址),如果每個網段都是不同的主類網路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了(但這樣的設計很糟糕)。
這樣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了,不是不用掩碼,而是rip1協議在通告路由時是不攜帶子網掩碼的,所以才有上述限制。至於你說的『那如果有子網的話,怎麼去區別他呢』
如果按上述要求的去配置,路由表中就會含有正確的子網掩碼信息,這樣就可以正確識別了,如果不這樣做,將會出現問題。
對於rip2來說,因為在hello包中攜帶了子網掩碼,因而他的配置沒有上述限制
network 後面跟的是分類網路。他的含義是:我的所有啟用了rip的借口的ip地址都在network後的地址范圍內,但這個地址是主網路號。舉例:一個路由器有三個介面:192.168.1.22/30,192.168.1.33/27,172.16.65.67/18
那麼network命令應該有兩條:
network 192.168.1.0
network 172.16.0.0
當然關於這方面的細節問題還有很多,你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問我。現在很難想像還有用rip協議的,如果你是在學習那就罷了,如果使用在實際工作中,那我並不推薦你使用。
㈦ 怎麼配置RIP路由協議(需要三個路由器,兩台計算機),用CCNA配置
將R5 R4 當兩個PC,
R1f0/0 192.168.12.1
R2f0/1 192.168.12.2
R2f0/0 192.168.23.2
R3f0/1 192.168..23.3
其他IP 自己設
進去後,conf t
router rip
version 2
net 192.168.12.0
no auto
這個是R1
R2 R3 同樣 設置, 只是network 改為 其他的
㈧ 怎麼做RIP路由協議配置詳細過程(A台PC—A、B2個路由—1個交換機—C路由—B台PC(—D路由—C台PC)
RIP不難的...主要針對一個路由器配置...我以一個路由器為例,希望你能舉一反三...
比如下面的拓撲,主機A與路由器Router1的e0相連,路由器Router1的e1口與路由器Router2的e1相連,路由器Router2的e0口與主機B相連
A----(e0)Router1(e1)----(e1)Router2(e0)----B
IP分配如下:
A:192.168.1.2/24
B:192.168.3.2/24
Router1(e0):192.168.1.1/24
Router1(e1):192.168.2.1/24
Router2(e1):192.168.2.2/24
Router2(e0):192.168.3.1/24
則在Router1中的配置為:
R1>enable
R1#config t
R1(config)#router rip //啟用RIP進程
R1(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宣告要運行RIP協議的介面,這里用network宣告了192.168.1.0這個網路,則路由器Router1的e0口就要運行RIP協議(因為e0口IP為192.168.1.1/24屬於這個網路)
R1(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 //同上,宣告Router1的e1口運行RIP協議
這樣基本上就完成了Router1的RIP的配置,當然還要在e0和e1上配置IP地址,以及no shutdown啟用該介面:
R1(config)#int e0
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