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中醫脈診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中醫脈診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5-18 23:32:52

⑴ 中醫把脈示意圖

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大夫號脈。

但辯脈是很復雜的,脈學共有27種。

但作為非專業人員,掌握以下10種現象就足夠了。

也比較容易理解。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

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

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時左手寸脈能摸到 代表心脈正常。

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氣的現象。

左手關脈 正常為不強不弱 太強說明肝氣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

左手尺脈太弱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

有時分不清就說患者頭上有問題。

右手寸脈太弱為肺虛,一般有咳嗽現象,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太弱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類的病。

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深資中醫戲說脈診

告訴你一個秘密,

教你輕輕鬆鬆學中醫,自自在在學脈診,

也許你從這里起步,

開始了你的學習中醫的生涯,

成為了一名上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

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

這是西醫永遠也做不到的。

閑話少敘,書回正傳:

學習脈診首先從實用脈診開始,從習以為常入門。

實用脈診分:大小,快慢,硬軟,浮沉,勻亂,10種。

有人要問了,書上有幾十種,你說的才10種,

有否搞錯?錯不了!

這是脈學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東西,

供大家欣賞,多了繁瑣,少了不夠,

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

1、脈大小。主管察氣。脈大氣旺,脈小氣虛。

(看,多簡便呀!)

2、脈快慢。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

(現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

(太簡便了吧?)

4、脈浮沉。主管表裡。(亦可說陰陽)

脈浮是表症,脈沉是里症。

(一目瞭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

5、脈勻亂。主管察安危。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

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太直觀了吧!)

例如:肝硬化的脈,是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

套入脈理,則為精虧,氣虛,火多。

病在內臟,兩關微浮一些,為氣火位於肝胃,

(戲為黃豆脈,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為黃豆脈),

不用你出聲,一看脈就能說出你有什麼病,

是不是好玩?

比如感冒的脈:大,浮,硬,快,

套入脈理,為氣旺,病表(表即軀體感冒屬表症)火多,精虧,

看到這樣的脈,你說你肚疼,那你在說謊,

一摸你的脈,你體內隱藏的病,便無處躲藏,現形畢露,

是不是好玩?只要你到了這種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再學習一下大學教材《中醫診斷學》《難經》等。

到那時你就是一個診脈高手,

診病斷病如舉手之勞,爽吧!

⑵ 中醫把脈可以用電腦把脈嗎搞一個護腕測試脈象的真是實情況,把不同的脈象編一個資料庫這樣把脈不就更量

可以,想法不錯,脈象分析儀能測脈的機械搏動,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至於脈神和脈氣,則只有資深中醫才能察覺到了。

⑶ 脈診的脈象圖

「浮」、「沉」在《內經》中已有記載,《難經》、《傷寒論》上也都有所論述。它們反映脈位。所謂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按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於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爭於肌表。在生理病理上,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環加速、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撓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卻是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察清脅脈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陽氣衰微,常見於心臟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這多因心搏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末梢動脈血減少、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遲」、「數」是《內經》等古典文獻早有記述的脈象。這兩種脈象反映脈搏的速率。「遲」脈是指一息脈跳四次以下(每分鍾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屬「寒」性,機體氣血運行不正常。現代醫學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經興奮增高、心房心室傳導阻滯等心臟的變化所形成。「數」脈和它相反,它快於正常脈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鍾九十次以上),常見於「熱」症,主要反映機體功能亢進等情況。
「代」脈反映脈搏的節律。《內經》已有記述。《脈經》說它是跳動幾次之後中止幾次再跳的脈象。這是一種慢而有規則間歇的脈,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二聯脈、三聯脈、四聯脈,多見子代謝機能發生障礙的心臟病人、嚴重心力衰竭或機體譏能陷於危極時期的病人。《內經》指出這種脈說明臟氣衰弱,和現代醫學的說法一致。
「滑」、「澀」主要表現脈波形態,就是脈搏升降速度的異常變化。「滑」脈在《內經》中已有記述,《脈經》中描述為往來「流利展轉」,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它「如珠之動」。這種脈常見於痰喘咳逆、蓄血、實熱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謝旺盛、血管舒縮都快、血流通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動脈硬化等症。婦女妊娠三個月後,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脈,不屬病脈。古代中醫就認識通過察脈可判斷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澀」脈正好相反,是脈搏來去艱澀的脈象。這種脈「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內經·脈要稍微論》中說「澀則心痛」。這種脈有虛實之分。虛的多表明氣血虧損,實的多表明有氣、食、痰等阻滯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在生理病理上,這主要是由於心臟排血量減低、血流減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於貧血、失血以及心機能不全等症。
古人還總結有「諸病宜忌脈」,如「中毒宜洪大,忌細微;腹內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風宜遲浮,忌急實大數;」等等。還總結有「脈象常見主症」,如「沉脈為里,有力為里實,無力里虛;沉緊冷痛:沉緩寒濕:沉遲病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氣郁;」等等。這些對於診斷上辨別病因、病症類型、病症的機轉和預後等等,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脈診不能代替一切診斷手段。《內經》、《傷寒論》也早已指出,切脈必須配合全面觀察,主張「四診」(望、聞、問、切)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反對只靠脈診一項來斷定疾病。
書名:《中醫辯脈症治精編》
目錄
總論......................................................................(1)
各論.....................................................................(26)
第一章浮脈.........................................................(26)
第二章沉脈.........................................................(59)
第三章遲脈.......................................................(104)
第四章數脈.......................................................(119)
第五章滑脈.......................................................(174)
第六章澀脈.......................................................(199)
第七章虛脈.......................................................(217)
第八章實脈.......................................................(234)
第九章長脈.......................................................(243)
第十章短脈.......................................................(255)
第十一章洪脈....................................................(269)
第十二章微脈....................................................(284)
第十三章緊脈....................................................(295)
第十四章緩脈....................................................(308)
第十五章芤脈....................................................(329)
第十六章弦脈....................................................(343)
第十七章革脈....................................................(363)
第十八章牢脈....................................................(373)
第十九章濡脈....................................................(383)
第二十章弱脈....................................................(395)
第二十一章散脈.................................................(409)
第二十二章細脈.................................................(417)
第二十三章伏脈.................................................(428)
第二十四章 動脈.................................................(439)
第二十五章促脈.................................................(450)
第二十六章結脈.................................................(463)
第二十七章代脈.................................................(482)
第二十二章 望、聞、問、診歌賦.........................(496)
附篇.....................................................................(509)
一、針炙索引.......................................................(533)
二、湯方索引.......................................................(533)
跋、.....................................................................(533)

⑷ 中醫的遲脈,寸脈,關脈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是: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於肺而止於肺,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於寸口。另外,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都可反映於寸口,所以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的病變。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志,其稍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端)為尺。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

寸關尺分候臟腑,歷代醫家說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為准: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可候:肝膽與膈 右關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 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以上資料《中醫診斷學》

新概念:
一、傳統脈學理論概要

經過歷史的演變,診脈方法從遍診法發展到診脈獨取寸口,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斷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的部位關前(腕前)為寸,關後(肘側)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3部,共為6脈。寸口脈診病原理,1、寸口脈為脈之大會可候全身。2、寸口脈氣明顯,脈象具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氣的盛衰,與宗氣一致。4、部位固定淺表,方便易行。

診脈指法:醫者在診脈時應當選擇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脈者略呈45度角,利於拇指指目緊觸脈搏.指目即指頭和指腹交界棱起之處,與指甲二角連線之間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觸覺比較敏銳的部位,而且推移靈活,便於尋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並可根據需要適當調節指力。如脈象細小時,手指著力點可偏重於指目前端;脈象粗大時,著力點偏重於指目後端。診脈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適的。布指: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橈側)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後(肘側)定尺。切脈時,布指疏密要得當,要與患者手臂長短和醫生的手指粗細相適應。小兒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關法",不必分寸關尺。運指法:1、舉法:即浮取;2、按法:即沉取;3、尋法:即中取;4、總按:即三部九候,左右對比法;5、單診:即用一個手指診斷一部脈象的方法,調節指力,把握脈象。正常脈象:寸關尺三部皆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當於72-80次/分鍾(成人),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並隨生理活動、氣候、季節和環境等的不同而有相應變化。脈位變異:有的人脈不見於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飛脈;若脈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名叫反關脈;還有出現於腕側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異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於病脈。

二、現代解剖學相關理論

解剖學描述:橈動脈,自肱動脈發出,與橈骨平行下降,在前臂上部被肱橈肌掩蓋,在前臂下部行於肱橈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位置表淺,可摸到搏動,為臨床最常見的摸脈點。橈動脈在橈腕關節處繞橈骨莖突至手背,再經第一掌骨間隙入手掌深面,末端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橈動脈在行程中除分支營養前臂橈側肌肉、橈骨外,還發出以下主要分支:1,掌淺支,在橈腕關節處發出,穿魚際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與尺動脈終支吻合成掌淺弓。2,拇主要動脈,在第一掌骨間隙內由橈動脈發出,立即再分為3個分支,營養拇指兩側和食指橈側。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1、橈動脈繞橈骨莖突至手背,不在寸脈部位通過;2、在寸脈部位的肌膚表面觸摸到的是掌淺支動脈,而不是橈動脈。

三、現代脈診實踐

根據臨床觀察所見:絕大多數的脈象,關尺脈強,寸脈部位無脈,這和橈動脈的解剖學走向有密切關系。因為橈動脈在行至關脈部位(即橈骨莖突)時分出兩支,一支開始斜向尺側和屈腕肌腱方向延伸,在手舟骨部位最為明顯,而另一分支則斜向拇指背側延伸,這樣一來,寸脈部位就形成了一片沒有動脈穿過的三角地帶,所以,在傳統寸脈部位一般是摸不到脈搏的,也就沒有寸脈可言。

那麼怎樣才能摸到寸脈呢?那就是把食指指目向尺側前移0.5厘米左右,在腕部橈側屈腕肌腱與腕橫紋交叉點,可摸到寸脈,實際上這時的寸脈不在橈動脈上,而是在橈動脈的分支-掌淺支動脈上。寸脈為掌淺支動脈,關、尺脈則為橈動脈。由於關部脈下面是橈骨莖突,脈搏震盪有力,所以關脈搏動最有力。尺脈位於橈動脈的上游,血管壓力最大,所以尺脈也比較有力。由於寸脈是由橈動脈的細小分支-掌淺支動脈的一部分,這里血流量明顯減小,血壓明顯降低,所以,寸脈搏動力量最弱。寸、關、尺的脈力由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寸、尺、關。這與傳統切脈理論有很大差異,我的這些認識主要是根據解剖學知識和臨床實踐的結果而得來的。

根據臨床觀察,右側的寸脈搏動比左側的寸脈搏動有力,可能與右手活動多有關。凡是寸脈搏動有力者,大多數病例患有高血壓、眩暈症,尤其是在老年人更明顯。其脈搏特點是:1、大部分患者的傳統寸脈部位脈搏摸不到;2、大部分患者右側寸脈向尺側前移0.5厘米左右;3、寸脈脈搏越是表淺有力者,越容易發生眩暈,血壓異常。

脈學的現代研究,有用超生研究的,有用動感儀描記的,但與臨床實際都有很大差異,不能滿意解釋臨床現象,所以都不了了之。

真正意義上的脈診,寸關尺三部脈都能夠切在橈動脈上的要數藏醫學診脈法,它更為科學合理。傳統中醫脈診的結果是:寸脈在掌淺支動脈上,關尺脈在橈動脈上,而不是一貫認為的寸關尺三部脈都在橈動脈上。

四、傳統寸口脈理論與現代解剖學理論的碰撞

1、傳統脈學理論認為寸口脈在橈動脈上,而按照現代解剖學理論,寸口脈的寸脈在橈動脈的分支—掌淺支上;2、傳統脈學理論認為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齊,先用中指定關,但按照現代解剖學理論,中指定關以後,食指摸不到寸脈,因為橈動脈在橈腕關節處向深層潛入,而橈動脈的分支掌淺支則向橈側屈腕肌鍵延伸,寸脈部位形成了無動脈穿行區;3、傳統脈學理論要求診脈時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齊,中指定關,但根據現代解剖學理論,要想摸到寸脈,就必須把食指向尺側前移0.5厘米左右,可以觸及脈動,而這個脈動是掌淺支動脈,並不是橈動脈。

五、寸口脈理論的新認識

傳統寸口脈診法有很多優點,但根據現代解剖學理論來講,它也有不足,也需要得到補充和修正。中指定關,三指落定後,再將食指向尺側前移0.5厘米左右,即可准確的切到寸關尺三部脈。因為橈動脈在橈骨莖突處分支,橈動脈穿橈腕關節向掌心深部延伸,它的分支掌淺支動脈則斜向腕部尺掌側皮下延伸,位置表淺,易於觸及。然而,藏醫學中的切脈方法值得借鑒。藏醫學認為:寸脈位於腕部橫紋向心1寸處,即橈骨莖突起的內側,分為寸、甘、怡三部。中醫叫寸關尺,藏醫叫寸甘飴。即中醫學的關脈部位為藏醫學的寸脈,尺脈部位為藏醫學的甘脈部位,緊鄰甘脈的向心處為怡脈,這三部脈都定位於橈動脈上,便於實施切診。

六:結論:

傳統中醫學有關寸口脈的理論具有卓越的指導性,一直沿用至今。而現代脈學研究新理論,一直未能滿意詮釋脈學的真諦。根據現代解剖學理論比照,傳統脈學理論也存在不足之處,特別明顯的是寸脈的定位問題和相應的三指診脈,中指定關的指法問題。而寸脈的准確位置應該在傳統寸脈部位再向尺側前移0.5厘米左右位置,以利於觸摸到寸脈的搏動。傳統的三指對齊的指法也應改為食指向尺側前移0.5厘米左右處定位,以利於觸摸到寸脈的搏動。建議採用藏醫學中的寸口脈診脈部位,更為合理實用。

資料來源轉引自《遼寧中醫葯大學學報》羅化雲

僅供參考。部點陣圖樓上已經給你了。就不再重復了。

⑸ 中醫脈診如何學習

詞目:脈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釋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醫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
詳細解釋
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
大類。 晉 王叔和 《脈經》細分為二十四脈, 明 李時珍 《瀕湖脈學》增為二十七脈, 明 李
中梓 《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
基本簡介

脈動應指 (指頭)的形象,包括頻率、節律、形態、充盈度、顯現部位、通暢的情況、動
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方面。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
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血液循行於脈管之
中,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於全身的血脈
均匯於肺 ,且肺主氣 ,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
血,血液的循行有賴於脾氣的統攝;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腎藏精,精化氣,
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
故脈象的形成與五臟功能活動有關,而且五臟與六腑相表裡,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六腑的變化。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
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相關記載

晉•王叔和《脈經》將脈象總結為二十四種;元•滑壽《診家樞要》發展為三十種脈象;
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定為二十七脈;明•李士材《診家正眼》再增入疾脈,合二十八種脈
象。後世多沿用二十八脈。
關分類

浮脈

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
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
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

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於里,氣血阻滯陽氣
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
遲脈遲脈
遲脈

脈搏緩慢,(每分鍾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
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
證。
數脈

脈搏急促,(每分鍾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
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
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

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
故按之空虛。
實脈

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
動有力。
滑脈

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
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

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
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

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
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

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
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1]
正常脈象

正常人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為三部有脈,一息四至(每分鍾脈搏早70-80次),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和弦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
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
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
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
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
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2]
脈象辨識

脈象辨識病脈時,還要注意下述幾個問題:
(1)象多兼見:脈診時單一脈象較少見,多為幾種脈象如「浮數」、「沉遲」、「沉細
弦」,「沉細遲澀」等混合並見。這些兼見脈象,必須結合其它診察資料,才能對病證的表裡、
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盛衰作出判斷。
(2)有關脈與證的取捨問題:當脈象與證候不相符合時,可考慮「舍脈從證」(即捨去
脈的假象而以真實的證候為診斷依據)或「舍證從脈」(即捨去證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實的脈
象作為診斷依據)。例如,心腹急痛,脈見沉伏(見於疼痛性休克時),當舍脈從證;胃腹脹
滿,脈象微弱(因脾不健運而有虛脹),當舍證從脈。一般情況下,應是脈證相符;在特殊情
況下,則須全面考慮,去偽存真。
(3)四診合參:診斷不能單靠切脈,而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切不可不問病
情,單憑切脈就主觀臆斷。
(4)不能機械地、一成不變地對待兩手寸、關、尺(共六部)分主臟腑的規定,而應全
面地從脈象主病出發,參考其它三診,對病證作出正確的診斷。

⑹ 中醫脈診時

是自己的呼吸次數。中醫脈診與脈搏次數關系不大,遲、數和脈搏次數有關,一般根據自己平心一呼一吸,脈來去跳動四下和緩為正常,少了就是遲了,多了就是數了,再結合其他判斷有無病症,其他的脈象什麼細,沉,澀等就是憑指下的感覺了。

⑺ 中醫脈診在哪裡是真的嗎

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脈診的例子,並且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可以充分的證明了中醫把脈的強大生命力和其重要的科學依據。,把脈又稱為切脈,是中醫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了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

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後,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