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格斯爾資料庫新聞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格斯爾資料庫新聞

發布時間: 2022-05-17 04:16:33

❶ 世界十大名牌手錶排名是什麼

名貴手錶一直是成功人士的標配,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尤其是男性。那麼,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手錶分別有哪些?依次是百達翡麗(Calatrava )、愛彼(Audemars Piguet)、寶珀(BLANCPAIN)、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寶璣(Breguet)、伯爵(Piaget)、積家(Jaeger LeCoultre)、芝柏表(Girard-Perregaux)、卡地亞(Cartier)、勞力士(Rolex)。接下來,小編將和大家一起去了解有關這十款手錶的有關知識。

說到勞力士,其實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勞力士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一般為1000美元到15000美元之間,中產階層能購買得起,普通人咬咬牙也可以嘗試。編者這么說,並不想表達這個價格不貴,因為勞力士的保值能力很強,買了之後,一些年過去也基本不會虧損多少。

結語

世界十大名表,並非普通人能夠消費得起。作為年輕人,我們需要保持理性消費,根據自己的能力,購買適合自己的機械表就可以了。

多點淡然,少點虛榮,活得才能真實自在。

❷ 愛思唯爾資料庫怎麼導出參考文獻格式

1.首先打開網路,在網路的電話亭中輸入「愛思唯爾」官方網站,選擇愛思唯爾科學資料庫。

❸ 麻煩大家翻譯一些新聞

[00:00.00]BBC News with Zoe Diamond.
Zoe Diamond 為你報導BBC 新聞。
[00:03.33]Democratic Party lea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now has a majority
美國民主黨黨魁取得了多數(指美國競選)
[00:07.85]in both Houses of Congress (lower and upper) has confirmed that they are working
上議院和下議院都表示他們在努力想辦法(指美國的經濟危機)
[00:11.17]on a l-out package for the troubled car instry.
來對陷入困境的汽車產業的救市方案
[00:13.01]Earlier, the United States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Paulson has acknowledged
早些時候,美國的財政部長Henry Paulson 已經承認了。。
[00:17.67]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700-billion-dollar rescue program approved by Congress
7千億的救市方案第一次被國會通過了
[00:21.76]will not now be used to purchase troubled mortgage assets as originally planned.
將不會像之前計劃的那樣用來救陷入困境的房屋貸款
[00:26.23]Justin Webb reports from Washington.
Justin Webb 從華盛頓為你報導

[00:28.90]The 700 billion dollars was going to be spent buying bad loans from banks,
7千億本來是用來購買銀行的壞賬。
[00:33.18]allowing them to get them off their balance sheets.
允許它們(指壞賬)從資產負債表中劃去
[00:35.68] Now quite suddenly, that plan is history.
現在很突然,這個計劃成為歷史
[00:38.07]Mr. Paulson said the money would be better used directly investing in banks,
Mr.Paulson 說把錢直接投資到銀行去還更好些
[00:42.56]the European approach, and in the nonbank sector trying to keep consumer, finance,
歐洲的方法是在非銀行領域保障客戶的財政安全
[00:46.84]car loans and student loans for instance widely available.
像車貸款和學生貸款能夠很容易貸到
[00:50.12] Mr. Paulson suggested as well that part of the money might also be used to help keep people facing repossession in their homes.
Mr.Paulson 建議 一部分的錢應該用來幫助人們拿回自己的房子
[00:56.92]Shareholders have approved a deal that could create the world's largest brewing company.
股東通過了一項交易,這將可能造就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釀酒公司
[01:02.96] Investors in the American drinks giant Anheuser-Busch have voted in favor of a 15-billion-dollar takeover bid by the Belgian brewer InBev,
美國的投資商投票同意由比利時的釀酒公司InBev用150億來 收購美國的酒業巨頭Anheuser-Busch 公司

[01:10.94]Mark Gregory has more.
Maark Gregory 有跟多
[01:13.37]Anheuser-Busch is probably best known for its Budweiser and Bud Light beer brands.
Anheuser-Busch公司最出名的品牌可能就是它的Budweiser 和Bud Light 這兩種啤酒。
[01:18.41] The company has been in business for 150 years, and still has close ties with the family that founded it.
這個公司有150多年的歷史,並且還是一直和它的締造家族有密切的聯系
[01:25.06]Opponents of the takeover by the Belgian group InBev argued the deal would bring job losses
放對比利時InBex 集團公司收購的人認為,這個交易將使人多人失業。
[01:31.63]and could undermine the economy of the state of Missouri in the US Midwest where Anheuser is based.
並且會對Anheuser 公司的所在地美國中西部的密蘇里州的經濟造成損害
[01:37.95]But now the deal looks set to go through.
但是這項交易看起來是要通過了
[01:41.00]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has ended a long-running legal battle by lifting restrictions
美國最高法院結束了一項長期的法律糾紛,並取消了
[01:46.69]on the US Navy's use of sonar ring training exercises in the Pacific Ocean.
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中進行演戲之使用聲納的限制。
[01:51.11]The overturning of a lower court's ruling is a defeat for environmentalists
推翻了低等法院的裁定對環境保護人士來說這是個很大的打擊
[01:55.30]who say the intense sound waves can harm or even kill marine mammals,
(who 指 環境保護人士) 說 強烈的聲波會傷害甚至殺死海洋哺乳生物
[01:59.68] including endangered blue whales. Richard Lister has more.
包括了瀕臨滅絕的藍鯨。
[02:03.58]President Bush granted the navy exemption to the ruling,
總統布希豁免了對海軍的限制。
[02:06.58]saying it was of paramount interest to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t can carry out full scale military exercises.
他說能夠開展全方位的海軍演戲對美國是極為重要的利益所在。
[02:12.52] His administration says in the 40 years that the US submarines have been operating in the area
他的(指布希)政府部門說在過去的40多年裡,美國潛艇一直在這一海域活動。

翻譯的很認真, 看看能不能用的上

❹ 百慕達事件是真是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

當然是真的,那麼多件,總有真的呀

本世紀以來所發生的各種奇異事件,最讓人費解的大概就要算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與輪船的失案蹤了。

所謂百慕大三角,即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國佛羅里達洲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個三角形海域。在這片面積達400O00平方英里的海面上,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在這里神秘地失蹤。當然,這些失蹤事件不包括那些機械故障、政治綁架和海匪打劫等,因為這些本不屬於那種神秘失蹤的范疇。

由於事件疊出,人們賦予這片海域以「魔鬼三角」、「惡運海」、「魔海」、「海輪的墓地」等渾號。這些渾號反過來又烘託了這里特有的神秘而怖恐的氣氛。

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在我們熟悉的地球上,怎麼獨獨有這么一個神奇而無法解釋的角落?怎麼會發生一連串不可思儀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在百慕大三角作祟?

1.失蹤的飛機群

美國空軍上尉泰勒,是一位極有經驗的飛行員。他已經駕駛飛機在空中飛行了2500個小時,這個飛行記錄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1945年12月5日,泰勒上尉作為第19飛行隊的隊長,他事領飛行隊從佛羅里達洲的勞德代爾堡機場起飛。他和14位飛行員駕駛著5架復仇式魚雷轟炸機,去執行一項飛行訓練任務。

一切正常,天氣良好,這是個理想的飛行天氣。

他們的任務是飛一個三角形航程,向正東方向飛過巴哈馬群島,接著向北飛行,然後沿三角形最後一個邊線返航。

當飛行隊越過巴哈馬群島上空時,基地突然收到泰勒中尉和飛行員鮑爾斯的報告,稱羅盤失靈,他們弄不清楚自己的高度。片到,基地指揮部收到的信號越來越糟糕,好像所有的飛行員都慌了神。當然指揮部也慌了。

下午4點鍾,指揮部聽到了泰勒上尉志願而顫抖的呼叫:

「發生了異常現象!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偏離了航向。」

指揮部道,「報告你們的位置!」

泰勒:「我弄不清自己的位置,不知在什麼地方!」

指揮部:「那麼你們向西飛行!」

泰勒:「方位儀出了故障,指針不動。我們辨不清方向,看到的只是大海」,

基地指揮部當時末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飛機上燃料充足,可以座付四個小時的飛行。再說,泰勒上尉的飛行技術是讓人放心的。指揮部遂即命令另一架儀表正常的飛機替代泰勒。

可是十幾分鍾後,基地指揮部又接到報告:

「警報!我們現在又迷航了,看不見陸地……一切全亂套了,連大海也好像和往常不一樣了!」

這時候也傳來勒泰上尉的聲音: 「我們好像在墨西哥灣上空……」

基地吃驚了,他們怎麼偏離航向飛到墨西哥灣去了?下午d時,這5架飛機不知位於何處,還盲目地在飛行,他們之間彼此聯系的對話,讓基地大大震驚,所有的儀表都失靈了。他們的讀數都不相同,連西斜的夕陽都役看見,如果看見太陽他們就會校正航向的。最後,終於傳來令基地心碎的聲音:

「我們完了……開始往水裡沉了……」

電波訊號越來越微弱,直至一片沉寂。這時候,時針正指7點零4分。泰勒上尉連同他的14個夥伴,以及那五架飛機,也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指揮部感到這事不可理解,立刻決定派機尋找。

幾分鍾之後,一架「馬丁」式海上搜索機應命起飛。這架搜索機由13名機組人員駕駛。

但是,這架海上搜索機也失蹤了。它好像直奔那個失蹤的虎口,連點聲息都沒有傳回,便悄悄地消失了。

短短幾個小時,6架飛機、27位飛行員都不見了,簡直是莫名其妙。難道他們被天空吞噬了嗎?

次日,美國當局對這次事件予以高度的重視,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搜尋救援活動。美國海軍出動了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21艘艦艇,數百艘快艇和摩托艇,3O0多架飛機,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動用了佛羅里達海域附近所有能夠動用的艦船和飛機。搜索海域從百慕大到墨西哥灣每一寸海面,結果一無所獲。

按常理分析,假如飛機墜人海中,那麼起碼也應當在海面上留下漂浮的油花等痕跡。然而,什麼也沒留下,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似地。大海依然那麼蔚藍、那麼寧靜。

負責嫂尋救援的官員沮喪地對上司說:

「天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們甚至無法估計可能發生了什麼!」

當這件事披露之後,百慕大海域就出了名。隨著人們對這片海域的關注,不可思議的飛機失蹤事件,就顯得越發令人感到恐怖——

1948年12月27日22點30分,一架 DC—3型大型民航班機,從舊金山機場起飛,途經百慕大海域上空,地面指揮塔曾聽到機長驚詫的話聲:

「這是怎麼回事?都在唱聖誕歌哪?」

誰也沒有想到這句話里所包涵的意味是什麼。

28日凌晨4點30分,班機還向機場發過電訊—— 「接近機場,燈光可見,准備降落。」機場做好接受著陸的各項准備。

可是這架DC—3型班機始終沒在機場降落。它在降落前就消失了,機組人員和全部乘客當然無一生還。

一分鍾前還與機場保持著正常聯系,這次失蹤彷彿是在一瞬間之內發生的。就像天空破了個洞,飛機一下掉進洞里而無聲無息了。

2.航海者的墓地

百慕大三角究竟是一片什麼樣的海域呢?我們從最早揚帆駛過這片海域的哥倫布的見聞中,也許能窺見300年前這片海域的若干情況。

1502年,哥倫布第四次度過美洲時,曾途經百慕大三角。

這天,哥倫布仁立船頭,但見晴空萬里,海面平靜。突然間,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幾十米高的巨浪像牆一樣向船隊撲來。

水手們齊心協力試圖調轉航向,但船上所有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磁羅盤上的指針不是指著正北方向,而是指向西北方向,偏離6度。船失控了,任隨風浪推打。

哥倫布是幸運的,經過幾天幾夜曲顛筋,船總算沒有沉沒。令他奇怪的是,這場從天而降的風暴結束竟是嘎然而止的,風浪說結束就結束,馬上就風平浪靜了。

哥倫布把這一切詳細地寫在他的航海日記里。他在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也談到這次難忘的經歷——

當時,浪濤翻滾,一連八九天時間,我們看不到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見過各種風暴,可是從來沒遇到過時間這么長,這么狂烈的風暴。

問題在於哥倫布活過來了,他的經歷至少說屬於那些尚可解釋的遭遇。那麼,那些沒能活過來的人,他們的遭遇呢?當然,那是一種不可解釋的、誰也沒看到的經歷——

1840年8月,一艘法國帆船「洛查理」號正在百慕大海面航行。這艘船扯著帆,而且風帆飽滿,說明它在乎靜地航行著。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它好像沒有目標似地隨風漂浮。人們感到奇怪,便劃船靠上去。他們發現船上靜悄悄的。上船後才知道,船上空無一人,但貨艙里裝著的綢緞等貨物完整無損,水果仍很新鮮,也投人碰過。然而,為什麼船上的水手都跑光了呢?沒有人能夠解答,船上唯一健在的生物,就是一隻餓得半死的金絲鳥,可惜它不能說話。

到底船上發生了什麼,投入知道,但誰都敢肯定船上肯定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872年,這一帶海面又發生了一件怪事。

一艘雙桅船「瑪麗亞·采列斯特」號,在亞速爾群島以西100海里的地方漂浮。當它被人們發現時,船上又是空無一人,而且船艙的餐桌上還擺著美味佳看,茶杯里還盛著沒喝完的咖啡和水。壁上的掛鍾正常地走動,縫紉機台板上還放著裝著機油的小瓶子。這一切除了說明這艘船沒有遇到風浪之外,絲毫不能解釋它的主人為何棄船而去。

1944年,古巴籍的貨船「魯比康」號在同一海域同樣出現人去船空的奇案。當人們登上這艘漂浮不定的船時,只有一隻狗孤獨地躺在甲板上。

1963年,美國籍油輪「瑪林·凱思」號穿過這片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報務員還向岸上通報說:「航行正常,位置北緯26度4分,西經73度。」但這是「瑪林·凱思」號傳給世界的最後訊息,它從此失蹤了。誰也無法想像這樣一艘裝有現代化導航和通訊設備的油輪,竟然連一點油花都沒留下,就從這片海域上失蹤了。

美國籍貨輪「獨眼」號是一艘長達542英尺、擁有309名水手的巨型貨輪。1918年3月,它在巴西裝滿錳礦砂,返回弗吉尼亞的諾福克的途中失蹤了。當時天氣很好,不存在風浪掀翻船隻的可能。有人推測說當時正值戰爭期間,「獨眼」號很可能遭德軍潛艇的襲擊。可是戰後人們查閱了德國海軍的戰時記錄,發現當時沒有一艘德國潛艇在「獨眼」號航線上出現過。如此龐大的一條巨輪,又有無線電通訊設備,它怎麼連個「SOS」的信號都沒發出就失蹤了呢?

1935年8月,義大利籍的貨輪「萊克斯」號的水手們,親眼看到美國籍縱帆船「拉達荷馬」號被海浪漸漸吞沒,他們奮不顧身地從海上救起了「拉達荷馬」號溺水的水手。但5天之後,「萊克斯」號的水手卻驚訝地發現,「拉達荷馬」竟然漂浮在海上。這並不是幻覺,因為「萊克斯」號上的水手,連同被他們救起的「拉達荷馬」號上的水手,一同登上了「拉達荷馬」號縱帆船。

一艘已經沉沒了的船,怎麼可能又重新漂游海上呢?人們無從解釋。

3.究竟誰在這里作怪

既然這里出現如此眾多的奇異事件,那麼,人們當然要問究竟是什麼在這里搗鬼?

1951年10月,一艘巴西的軍艦在亞洛爾群島西南方向的海面上航行,後來船和水兵一起神奇地失蹤了。次日,巴西方面派出飛機和艦船前往找尋,一架水上飛機在海面上搜尋時發現,海面下有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在飛速前進,而且速度快得驚人。這說明這絕非海底生物,同時龐大的體積又說明,它又非水中的魚類。在這天夜裡和次日凌晨,有人在這一海域看見了一種奇異的極其明亮的光,但誰也無法說清這奇異的物體和奇異的光芒從何而來。

從這片魔鬼三角海域僥幸逃脫出來的人,他們的回憶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點線索。

美國海難救助公司一船長說,他有一次從波多黎各返回佛羅里達,途中船上羅盤的指針突然猛烈擺動,雖然柴油機仍在運轉,但毫無功率。海浪從四面八方朝船撲來,看不到水平線,船的四面都是濃濃的大霧。他急忙命令輪機手全速前進,終於沖出大霧。奇怪的是這大霧以外的海面浪並不大,也沒有霧。水手們都說,這輩子從未見過這種怪事。

1972年9月,美國籍貨輪「惡夢」號航經百慕大三角海域時,突然船上所有的燈都暗了下來,羅盤也失靈了。水手們感到事情不妙,趕緊根據陸地的燈光定向,把船朝西駛去。航行片刻,他們發現船原本是向北行駛,但無論如何他們也糾正不了航向。這時候,天空出現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遮住了星星。一道亮光射進這個物體。不久,它又不見了,船也恢復了正常航行。

天空中這個黑色物體和前面說到的水下的那個黑色物體有無聯系?或者說,它們是否為同一物體?沒有人能夠回答。人們只能說:這是耐人尋味的。

顯然,這里存在著一股神秘而強大的、看不見的力量。

1977年2月,一架私人水上飛機掠過百慕大三角海域,飛機上的幾值朋友正在吃飯,突然發現盤子里的刀叉都變彎了。當時羅盤指針偏轉了幾十度,他們加速逃離這個可怕的航區。返航後他們發現,錄音機磁帶里錄下了強烈的海的噪音。

海,怎麼能發出嗓音呢?

一位老飛行員說了件怪事。一次,他在百慕大三角海域7000米高空做夜間飛行。起初,一切正常。忽然他發現機翼兩側光芒閃閃,他以為是機艙玻璃反光,但反光不可能這么強烈,強光刺得他睜不開眼,連儀表也看不清楚,而飛機亮得像個透明的玻璃物體。他抬起頭,覺得天空亮得連星星都看不見了。他趕緊關閉自動操縱桿,改用手操縱著飛機飛行。幾分鍾後,亮光漸漸消失,一切恢復正常。

夜空中的亮光從何發射而來?老飛行員答不上來,相信你也答不出來。

4.科學家們的種種解釋

全世界的科學家似乎都不允許百慕大三角的謎繼續存在下去。他們運佣自己已知的各種知識,去解釋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種種怪事。

在各種解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這幾種:

(l)磁場說。在百慕大三角出現的各種奇異事件中,羅盤失靈是最常發生的。這使人把它和地磁異常聯系在一起。人們還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時間多在陰歷月初和月中,這是月球對地球潮汐作用最強的時候。

地球的磁場有兩個磁極,即地磁南極和地磁北極。但它們的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中。地磁異常容易造成羅盤失誤而使機船迷航。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海底有巨大的磁場,它能造成羅盤和儀表失靈。

1943年,一位名叫襲薩的博士曾在美國海軍配合下,做過一次有趣的試驗。他們在百慕大三角區架起兩台磁力發生機,輸以十幾倍的磁力,看會出現什麼情況。試驗一開始,怪事就出現了。船體周圍立刻湧起綠色的煙霧,船和人都消失了。試驗結束後,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種刺激,有些人經治療恢復正常,有的人卻因此而神經失常。事後,襲薩博士卻莫名其妙地自殺了。臨死前,他說試驗出現的情況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他沒有留下任何論述,以致連試驗的本身也成了一個謎。

(2)黑洞說。黑洞是指天體中那些晚期恆星所具有的高磁場超密度的聚吸現象。它雖看不見,卻能吞噬一切物質。不少學者指出,出現在百慕大三角區機船不留痕跡的失蹤事件,頗似宇宙黑洞的現象,舍此便難以解釋它何以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3)次聲說。聲音產生於物體的振盪。人所能聽到的聲音之所以有低渾、尖脆之分,這是由於物體不同的振盪頻率所致。頻率低於20次/秒的聲音是人的耳朵聽不見的次聲。歡聲雖聽不見,卻有極強的破壞力。

百慕大海域地形的復雜性,加劇了次聲的產生及其強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發、海浪和海溫的波動與變化都是產生次聲的原因。

(4)水橋說。據認為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底有一般不同於海面潮水涌動流向的潛流。因為,有人在太平洋東南部的聖大杜島沿海,發現了在百慕大失蹤船隻的殘骸。當然只有這股潛流才能把這船的殘骸推到聖大杜島來;當上下兩股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是海難產生的時候。而海難發生之後,那些船的殘骸又被那股潛流拖到遠處,這就是為什麼在失事現場找不到失事船隻的原因了。

(5)晴空湍流說。晴空湍流是一種極特殊的風。這種風產生於高空,當風速達到一定強度時,便會產生風向的角度改變的現象。這種突如其來的風速方向改變,常常又伴隨著次聲的出現,這又稱」氣穴」。航行的飛機碰上它便會激烈震顫。當然嚴重的時候,飛機就會被它撕得粉碎。

可惜,這些僅僅是假說而已,而且,每一種假說只能解釋某種現象,而無法徹底解開百幕大之謎。何況,除了飛機和船隻無端失蹤之外,百慕大海底和海面還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怪事呢!

5,永無休止的怪事

1963年,美國海軍在波多黎各東南部的海面下,發現一個不明物體以極高的速度在潛行。美國海軍派出一艘驅逐艦和一艘潛水艇前去追尋。他們追蹤了四天,還是讓那東西跑脫了。這個水下不明物體,不僅行速快,而且又有奇異的潛水功能,可以下潛至8000米以下的深海,令聲納都無法搜摘。人們只看到它有個帶螺旋槳的尾巴,麗無法窺清其真實面目。

消息披露後,有人估計可能是前蘇聯的潛艇。然而,美國方面稱,以現代的加工製造技術,莫說是前蘇聯。連美國都無法製造這種可高速行駛,又可下潛深海的物體。

是什麼?讀者只能自己想像,因為美國海軍部也沒法解釋。

l979年.由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聯合考察組,意外地在這一帶的海底,發現了一個水下金字塔。當然,這個水下金字塔絕非自然界的產物,而是件人工作品。考察隊隊長、美國邁阿密博物館名譽館長查爾斯·柏里茲聞訊後,立刻派人攜水下攝影機再次下潛拍照。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見高大雄偉的水下大金宇塔。塔身上有兩個巨大的黑洞、海水高速穿過這兩個洞,致使這里的海面波濤洶涌、水霧彌空。

據稱這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胡夫大金字塔還要雄偉。它的發現使人推測這一帶海難多系它引起。同時,它又給史學家帶來一個新的難題——即由來已久的亞特蘭蒂斯帝國是否存在的爭論,又再度掀起。

海底的事情夠讓人忙亂的了。但天上呢? 1981年,一群旅客正在巴哈馬島上遊玩。突然間,天空傳來一陣馬達聲,人們抬頭一看,只見一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使用的「野馬」式戰斗機呼嘯而來。

遊客們起初以為這是旅遊公司特定安排的事先未宣布的節目,高興地鼓起了拳。不料,戰斗機竟不分清紅皂白地朝遊客開火了。遊客嚇得四處跑散,而戰斗機即刻便消失在雲中。

所幸當時有人拍下了飛機的照片。旅遊公司據此向法院控告美國空軍。不料,美國空軍見到照片大吃一驚說,不錯,這架飛機是他們的,但這架飛機早在49年前就在百幕大三角上空失蹤了。

天哪,40年前失蹤的飛機怎麼又飛回來了?請先不要吃驚。如果你看到下面一則報道,不知你將作何感想。

據報道:美國一架舊式轟炸機,出現於月球一座環形山頂。蘇聯航天探測器從太空傳回的照片,不僅表明這架飛機完整無損,而且還清晰地呈現了它的機號。美國空軍經核對,發現這又是一架40年前失蹤於百慕大三角區的飛機。

是誰把它弄到了月球?把它弄到月球又想做些什麼?

6、日本的百慕大三角

1952年9月18日,日本漁輪「妙神丸」號返回港口,他們說,海面上「惡浪翻滾得都形成了巨型的穹頂。」 「妙神丸」號帶回來的報告,引起日本科學界的注意,因為他們估計漁輪水手所描述的現象,很可能是海底火山爆發所引起的。日本列島飽受地震之苦,所以對此事格外留心注意。3天之後.日本航海安全署派出它的巡邏艇「敷根丸」號駛向這片海域。

與此同時,東京漁業大學召集—批專家,連同《朝日新聞》記者,一起登上前去考察的海洋考察船「新陽丸」號。

9月23口,「新陽丸」號的儀器記錄下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這時,「敷根丸」號巡邏艇返回港口報告說:海面上發現一個黃煙裊裊新冒出來的小島。然面,當「新陽丸」號趕到現場時,除看到兩塊岩石裸在海面之外,所謂新冒出來的小島又已沉入海中。

由於海底火山爆發越來越厲害,「新陽九」只得返航。可是日本水文地理署的官員,開始為他們派出的另一艘考察船「海陽5丸」的安全問題擔心了。這艘船9月21日載著一批專家駛離東京;至今音訊全無。

他們耐心而忐忑地等待了幾天,仍然毫無音訊。「海陽5丸」自離港後,未發回一封電報。水文地理署立刻開展營救工作,派出人員船隻前住搜索。因為船上載有日本最著名的一批學者,連同船員共計31人。前往搜索的人空手而歸,他們說除了發現那座海底火山重新爆發之外,什也未發現。「海陽5丸」失蹤了。

為什麼搜尋的人員在海面上我不到任何漂浮物?為什麼「海陽5號」連份電報都 沒發回?船上裝有3O噸燃料,為什麼遇難水域連一點油花花都設有?

這片海域被日本人稱為「魔鬼海」。它位於日本列島和小笠原群島之間。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一起失蹤事件,人們是不會把這里稱之為「魔鬼海」的。

早在1928年2月28日,—艘6000噸級的美國輪船「亞洲王子號」,駛離紐約港,經巴拿馬運河駛入太平洋。—個星期之後,一艘名叫「東部邊界城市」號的輪船,曾經收到「亞洲王子號」發出的呼救信號,這個信號重復了幾次就消失了。

駐夏威夷的美國海軍動用很多力量前往搜尋,但一無所獲。

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日本的「魔鬼海」作祟? 1957年4月19日,日本輪船「吉州丸」正在這一帶海域航行。船長和水手們都奇異地發現「兩個閃著銀光,沒有機翼,直徑約10米長,圓盤狀的金屬飛行物」從天而降,鑽入離船不遠的水中,當時海面激起巨浪。船長馬上記下當時的位置:北緯31度15分,東經 142度30分。

很明顯,飛碟是涉嫌對象。不,除了飛碟之外。包括日本魔鬼海在內的遠東海域,還發現一種被稱作「閃閃發光的海底巨輪」的神秘物體。

1967年3月,3艘貨輪上的水手都看到了一個泛著磷光的車輪狀物體;高速地在水下遠行,光是從旋轉的中心輻射出來的。3艘船中有一艘船上的水手,一周之內兩次見到這個怪異的現象。另—艘船的水手,在10月份又在同一海域發現同樣的現象。半年時間之內,人們總共5次觀察到它。這片海域是在曼谷到婆羅洲西北的一條直線上。

研究這種磷光巨輪的權威人士,漢堡的庫待·卡勒教授說,這種磷光輪在旋轉中似乎放射著千道光芒。中國的「成都」號貨輪的船長說,他也曾見過一種乳白色霧狀波浪,這種被浪寬9米,彼此間距9米,在水下2.5米的深處,以每秒鍾起伏兩次的節律從船下穿過。這表明,磷光輪的支臂以每秒鍾至少30米的速度在旋轉運行。

這位「成都」號貨輪船長,一個星期之後他又看到兩個巨「輪」。這一次觀察到的現象頗為古怪,它每秒鍾放射5—6次光,其閃光照亮了近80%的海面,其亮度雖不強烈,但能看得清書上的字。

「格倫法洛赫」號船長稱,他曾觀察到一種發光狀霧似的沙堆,從一個直徑15—30米的中心點踴了出來。他還發現兩個海底巨輪,疊在上下做反向旋轉。

卡勒教授說,這些「海底巨輪」在婆羅洲和暹羅(泰國)灣海面最容易發現。美軍「河狸」號船上的官兵,也曾在這一帶海域發現過」巨輪。

有些學者試圖以海洋中發光的微生物作用來解釋這一現象,但那些微生物怎麼能構成一種比風速、氣流速度都快的光輻射線呢?

百慕大謎題尚未解開,「巨輪」現象又給我們的科學家帶來了麻煩。

船隻下沉飛機自爆英國出現「新百慕大三角」
《江南時報》2000年12月04日 - 08:18

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神秘地帶聞名遐爾,現在英國北海也發現一個「新百慕大三角」,權威雜志《新科學家》報道,航經該處的船隻會突然下沉,並警告飛過該地帶的飛機也會有爆炸危險。

最新一期《新科學家》刊登了英國森德蘭大學海洋地理學家尤德的研究報告,指這個神秘區域位於北海的炮台油田附近。科學家指該處海�有一個海底沼氣(甲烷)的噴口,名為「巫婆洞」,相信是從該洞大量噴出的沼氣令船隻沉沒。科學家利用迷你微型潛艇,在500米深海底的洞口附近發現一艘拖輪的殘骸,認為是沼氣把船「拉往」海底的證據。

該艘75米長的鋼制拖輪估計建於1930年間,其殘骸極為完整,表面毫無破損,也沒有翻側,而是完全垂直地下沉,葬身海底。

尤德說:「那船並非船頭或船尾先下沉,而是像突然坐了升降機,直沉海底。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它不是因為相撞或船身穿了洞,因為那會像『鐵達尼』號一樣,其中一頭先入水。」要解釋這個現象,沼氣是極可能的「元兇」。當沼氣大量冒升,會令周遭的海水密度大為降低並浮力大減,輕微者會令船身下沉,嚴重者更會因浮力不足,令船隻在數秒間瞬即沉進海底。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理論可用來解答大西洋百慕大三角之謎,但尤德仍審慎表示未敢肯定。研究人員現正翻查被發現拖輪的沉沒紀錄,同時搜集更多的海空難個案。

現在位置主頁不解之謎回頁首

百慕大三角的「死人復活」
2001-05-09· ·

百慕大三角在世人的心目中簡直比魔鬼還可怕,在那時莫名其妙的失蹤的飛機和船隻不知有多少,這個恐怖的海域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世間事無其不有,也有人在百慕大「死」而復活,連自已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1989年2月26日,一艘由巴拿馬漁船在百慕大三角南75里處作業,人們發現一白色布袋在海面上一沉一浮,拉出海面一看,裡面竟是一個活人。這個人叫米高維爾斯奇思,他在1926年死於癌症,他隨身攜帶的一些文件證明了這點。他先被送到百慕大醫院,後又被轉至歐洲蘇黎世精神中心,以便找出其「死而復生」的原因?醫生們費盡周折也找不出原因,他自已也不明所以。

此人1918年移居百慕大,1923年患癌症,1926年3月24日,他的妻子遵照其生前要求海葬的遺願,把他裝在帆布袋裡海葬,拋到百慕大以南的海里。想不到63年他怎麼活過來了呢?即使「復活」了,在帆布袋裡也會淹死呀?他本人對這些也不能解釋,他說他「死」後自已也很模糊,只記得恢復知覺時被人救上了漁船。

1946年3月16日,白賴仁的莉地亞夫結為夫婦。一年後,他們在百慕大坐遊艇再度蜜月,在游覽中,白賴仁失足墜入海中,被洶涌的波濤卷的無影無蹤。莉地亞回到家鄉肯特基後,不再嫁人,苦苦思念著丈夫。四十三年後的1990年初,莉地亞心血來潮,她要故地重遊,租用了老船長63歲杜比亞辛的船,當船駛到她丈夫被溺的海域時,被認為早已溺死的白賴仁竟奇跡般的出現在該船的甲板上,與其忠貞的妻子擁抱、接吻,之後卻又出乎意料地雙雙消失了,好在船長並未因驚奇而發昏,就在這對夫婦擁抱、接吻的一剎那,他不失時機的利用照像機拍攝了一張珍貴的照片,並在返回港口後向警方出示了這張照片,警察們也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令人不解的是,白賴仁當初是怎麼回下來的?這43年他在干什麼?夫妻相會後為什麼又雙雙不明不白的「消失」了?他們又去了哪兒?這不是現今人類的知識所回答得了的。

這種「死而復活」的事比天方夜譚還離奇神秘,在地球人中相信的恐怕還不到百分之一,但既然別人言之鑿鑿,我們也就姑且聽之吧。但是,我誠懇地希望大家記住亞歷克西斯。卡雷爾博士的一句名言:「科學的責任不是迴避事實,不管這些事實是明擺著的,或是無?/div>

❺ 艾斯維爾資料庫的文章都被ei檢索嗎

不是。
愛思唯爾是全球最大的出版商之一,旗下有數千種雜志,質量不一,只有一部分高質量的才被EI收錄。
雖然EI資料庫是愛思唯爾主辦的,但是該資料庫把關嚴格,標准較高,收錄全球范圍內工程科學類高水平雜志。

❻ SCI與愛思唯爾的關系

SCI與愛思唯爾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愛思唯爾的部分期刊被SCI收錄。

愛思唯爾是Elsevier的中文翻譯,這是一家專門從事科學和醫學的全球專業信息和分析公司。 它成立於1880年,隸屬於RELX集團,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 它擁有成千上萬的雜志和一些由SCI收錄的高質量愛思唯爾期刊。

SCI是由湯森路透技術集團創始人Eugene Garfield建立的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科學引文索引基於Bradford的離散法理論和Garfield的引文分析理論。

和其他統計數據一樣,SCI對學術期刊和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多方面的評估和研究,從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科研單位和個人的科研成果的表現,以反映其國際學術水平。 因此,SCI當前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文獻檢索工具,與愛思唯爾無關。

(6)格斯爾資料庫新聞擴展閱讀:

SCI的重要性:

50多年來,SCI資料庫不斷發展,已成為當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型資料庫。 它被列為世界六大著名檢索系統之一。 它不僅是重要的檢索工具書,還是評價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據。

SCI已成為世界上最權威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評價體系。 它是評估一個國家,一家科研機構,一所大學,一本期刊甚至是研究者的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❼ 約翰庫緹斯是誰

約翰·庫提斯,1969年8月14日出生於澳大利亞,天生雙腿自然殘廢,17歲因同學用小刀將毫無知覺的腿切得血肉模糊,傷口感染,被迫切去下半身。他的事跡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他曾經來到中國北京做演講,被中國人所熟知而感動。他現在是世界上公認的國際超級激勵大師。 編輯本段成長歷程 中學畢業,約翰開始進入社會尋找工作。無數次被拒絕之後,他被一位雜貨鋪老闆收留,後來又做過銷售員、技術工人。一次偶然的演講改變了約翰的一生。在一次午餐會上,約翰應邀對自己的經歷作一個簡單介紹。他的痛苦經歷和艱難現狀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很多人熱淚盈眶,一個女士甚至跑到台上,告訴約翰,她非常不幸,正准備自殺,聽了他的演講以後,她覺得那些不幸已經不算什麼了。這使約翰突然意識到,講出自己掙扎生存的經歷,可以給別人以啟迪,讓別人擁有更積極的心態,感覺更快樂。從此,約翰踏上了職業激勵大師的路途。 充滿信心的約翰 1999年,上天再次捉弄了約翰。他被查出患有睾丸癌,切除兩個睾丸後,醫生又一次無情地告訴他,癌細胞已經擴散,他只有12~24個月的生命了。約翰不願坐以待斃,一年裡,他查閱各種資料,四處尋求好的建議,儼然成為一名癌症專家。2005年5月,醫生驚奇地發現,約翰還是那麼健康。 2000年6月,約翰結婚了。他的太太里恩是一位金發碧眼的美人,並帶來了一個兒子 — 6歲的克萊頓。克萊頓從小疾病纏身,患有自閉症、肌肉萎縮症、大腦內膜破損、心肌功能萎縮等。類似的經歷,使得約翰和兒子有了更多心靈共鳴和共同語言。對於兒子,約翰一直堅信:「我兒子一定能成為最棒的人物!」 每天都是一場戰斗 現年40歲的約翰.庫緹斯天生下肢癱瘓並做了截肢手術,然而卻取得一系列讓正常人驚嘆的成就:奪得澳大利亞殘疾網球冠軍、成為澳大利亞板球隊榮譽隊員、一直堅持不用輪椅而用「手」走路、考取了駕照...... 約翰形容自己「每一天都是一場戰斗」:他剛生下來時,醫生對他的父母斷言他活不過一周;過了一周,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個月;過了一個月,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年;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只是更加悉心的照料他。周圍有不少小孩罵他是「怪物」,10歲那年被一群同班的小學生綁起來扔進點燃了的垃圾桶,差點送命,後來幸被一位女老師發現並冒死救了出來;更有一些同學惡作劇,在他的課桌周圍撒滿圖釘。生活中的遭遇曾讓他一度想自殺,後被父母勸阻。 母親對他說:「你是世上最可愛的孩子,是爸爸媽媽的榮幸。」父親告訴他:「人是為責任而活著,即使身體上有殘缺,也可以創造一番事業。」 在父母愛的力量鼓舞下,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學習,雖然他被確診患了癌症,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哪些在成長過程中歧視、敵視他的人......他每天都像戰士一樣,時刻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他認為,生活中的冠軍遠比體育中的冠軍重要。真正的富有不是銀行里存摺上數字的多少,而是身體的健康、家庭的幸福。一個人必須給自己設立目標,並朝著目標不斷向前,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在還沒有採取行動之前,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 生活並非理所當然 「正常人總把現有的一切想得理所當然,不珍惜手中所有,卻追逐自己所無」。約翰.庫緹斯提醒我們:在抱怨自己掉頭發或發型不好看的時候,到醫院看看因癌症而接受化療的人,這些患者在接受化療時頭發都掉光了,相比之下自己不應該覺得很幸運嗎?誰總說自己的鞋子不好看或不合適的鞋碼難找?哪么是否願意和我交換一下!生活並非理所當然,應該知足常樂。 意志堅定萬事皆成 約翰.庫緹斯的口頭禪是:「因為我們能行」。就是因為這種信念,他不坐輪椅,堅持用手走動;為能夠走遠路,還學會使用溜冰板,他堅持參加體育運動並取得許多人認為不可能的成績。 誰是生命中最強的敵手?人的惰性其實才是我們每天所要殫精竭慮對付的對手。對於約翰.庫緹斯來說,如果懶惰,列異於接受死亡。 今天的約翰.庫緹斯,已經成為了國際著名激勵演講家。他的格言是「因為我們可以」,他無視艱苦阻難,很多正常人沒有去做的事情,他已經先一步做了。約翰.庫緹斯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家和賦予靈感的演講師,曾經在澳大利亞對25萬人和世界上超過100,000個人的企業及社團演講 約翰·庫提斯(澳大利亞籍):國際著名激勵大師 無論你認為自己多麼的不幸,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你更不幸的人! 無論你認為自己多麼的成功,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你更強大的人! --國際著名激勵大師約翰·庫緹斯 約翰·庫緹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所經歷的逆境與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個人感召,他天生嚴重殘疾,但他以拒絕死亡來挑戰醫學觀念。他的演講雄偉壯麗,他有清晰的頭腦,睿智的幽默感,他樂於付出他的時間和才能。他在全世界向千千萬萬熱情、熱切的人們演講,他沒有腿,也不依靠輪椅生活、移動和存在,卻形成了世界級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與世界大師喬·吉拉德、湯姆·霍普金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同台演講,並曾得到曼德拉總統的親切接見。約翰·庫緹斯現在已迅速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疾演講大師。並在國際上享有非常高的聲譽。 編輯本段大事記 1969年 出生在澳大利亞 1988年9月 用自己打工賺錢買了人生中第一輛車 1992-1994 連續三年獲得澳大利亞殘疾人乒乓球冠軍,世界排名十三 1994年 接受南非總統曼德拉的接見 1996年 開始學習舉重,最佳比賽成績125KG 1999年 患癌症 2000年5月 癌症痊癒 2000年 澳大利亞體育機構獎學金 2000年 全國健康舉重比賽排名第二 2000年 獲得板球、橄欖球二級教練證書 2001年至今 全世界巡迴演講 編輯本段約翰�6�1庫緹斯的故事 他是約翰.庫緹斯,一名1969年出生的澳大利亞殘疾人,出生的時候只有可樂罐那麼大,腿是畸形的而且沒有肛門,躺在觀察室淹淹一息,醫生斷言 他不可能活過24小時,建議他父親准備後事。當悲傷的父親給兒子准備好小棺材、小墓地後,發現兒子居然還活著。醫生又斷言他活不過一周、一個月、一年……而今天約翰依然健康的在全世界發表演講。 為什麼他能逃脫死神的魔掌?為什麼他能戰勝癌症的磨難?為什麼他最終找到真愛?他是如何用他的雙手走出一條不尋常的坎坷路程?來聆聽他的故事,尋找答案。他用他的生命印證愛之力量、信念之偉大、生命之璀璨與珍貴!約翰的一生都在和恐懼、孤獨、侮辱、折磨、病痛甚至死亡抗爭,回想往事,他想:「這個世界充滿了傷痛和苦難。有人在煩惱,有人在哭泣。面對命運,任何苦難都必須勇敢面對,如果贏了,就贏了;如果輸了,就輸了。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永遠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 有人說,上帝締造他的時候,一定用了另外一副模子。 他天生嚴重殘疾,生患癌症,但他挑戰死亡;他從小受盡歧視和折磨,依然笑對人生;他只能依靠雙手行走,卻成為運動健將;他只能算半個人,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激勵大師。在一百九十多個國家,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過二百多萬人。 他告訴自己,永遠都不要說不可能。 他的名字叫約翰.庫緹斯。 「激勵大師」無腿走世界。 出生就被宣判死刑 1969年前,約翰.庫緹斯在醫院出生。第一眼看到小約翰,父親傷心極了----小傢伙只有可口可樂罐子那麼大,腿是畸形的。而且沒有肛門,躺在觀察室裡面奄奄一息。醫生告訴約翰父親,他幾乎不可能活過24小時,還是給孩子准備後事吧。 由於個子非常小,周圍的一切對小約翰來說,都像龐然大物。小約翰非常膽怯,對任何比他大的東西都充滿恐懼。尤其是家裡的狗經常欺負他。父親認為,應該培養小約翰的膽量,讓他勇敢起來,畢竟將來的人生要他自己一個人去面對。 「你必須自己面對一切恐懼,勇敢起來。」一天,父親對約翰說過這句話後,把小約翰和家中那隻狗一起關在後院里。父親走後,後院很快傳來小約翰的一陣尖叫,同時還有狗的叫聲。父親一直呆在屋裡沒有出來,附近的鄰居聽到聲音後,報了警。等警察和父親一起走進後院的時候,大家驚訝地發現,小約翰正騎在那條狗的背上,像驕傲的牛仔。 回憶起那次與狗的接觸經歷,約翰.庫緹斯說,當那條狗惡狠狠地撲過來的時候,我只是揪住它的尾巴,用手指在它屁股上使勁捅,終於制服了那個討厭的傢伙。「如果你覺得恐懼,那麼你就學會去面對它!」父親給小約翰上了人生第一課。 被折磨的童年 約翰上學了。父親第一次把他送到學校,並且告訴他,從現在開始,你必須學會獨自承受生活,真實地世界就在眼前。當約翰背著比他個頭還大的書包,坐在輪椅上開始憧憬新的的生活時,他壓根兒沒有想到迎接自己的卻是惡夢。 學校里有很多調皮學生,個頭矮小的約翰幾乎成了他們的玩偶。他們掀翻約翰的輪椅,弄壞他輪椅上的剎車,讓他從學校走廊直接」飛「進了老師的辦公室,甚至把他綁在教室的吊扇上,隨風扇一起轉動… 有一次,幾個同學用繩子綁住他的手,用膠紙封住他的嘴,把他扔到垃圾箱里,接著在垃圾箱外點起了火。滾滾濃煙令約翰窒息。他恐懼極了,瘦小的身體拚命地掙扎著,直到一位老師把他解救出來。 很多時候其他同學都走了,只有約翰一個人在教室的一個角落裡,一邊哭泣,一邊慢慢組裝自己被同學們撤散的輪椅。 後來,約翰進入了高中。高中學校有一千多個孩子,而對於約翰來說,則是面對著幾千條腿。他每天坐在輪椅上,在無數條腿中間小心地穿行著,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護自己的手不被其中任何一條腿給踩傷。 在一次幻燈片課上,約翰出去上廁所。可是,他在黑暗中每移動一步,都感到鑽心的疼痛。當他來到光亮處,才發現自己手上扎滿圖釘,鮮血直流。 約翰終於無法忍受了。回到家,望著鏡子中的自己,想著自己一次次被折磨,被侮辱的遭遇,他嚎啕大哭。他想:「為什麼只有我的生活這樣的悲慘,在學校里,我就像一個怪物,我的存在只是讓更多的人得到開心取笑的對象。這樣的日子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想過自殺 這時,母親進來了,流著淚緊緊擁抱著約翰,她說:「約翰,你永遠是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孩子!」 在母親的勸解下,約翰放棄了自殺。「永遠都不要認為自己很慘,世界上比你更慘的人多的是。」現在回憶起來,約翰幽默地說,「至少,那時我閉著眼睛也能很快安裝好被撤散的輪椅。」 終於自食其力 1987年,17歲的約翰.庫緹斯做了腿部的切除手術。因為那兩條從來沒有派上過用場的畸形的腿像尾巴一樣翹起來,使他行動非常不方便。約翰成了「半」個人,但行動更加自如。同時,還避免了因為腿上的潰瘍和皮膚感染及骨髓炎所可能引起的並發症。約翰中學畢業了,決定給自己找個工作。他爬在滑板上,敲開一家又一家店門。問店主是否願意僱用他。人家打開店門,根本沒有發現幾乎趴在地上的約翰,就又把門關上了。 經過成百上千次應聘失敗後,約翰終於在一家雜貨鋪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還在一個儀表箱公司扭過螺絲釘。他每天凌晨4:30起床,趕火車到鎮上,然後爬上他的滑板,從車站趕到幾公里之外的工廠。盡管生活艱辛,但是能夠自食其力,約翰勇敢而快樂地生活著。 成為運動健將 約翰有著希臘血統,他全身上下總是充滿競爭和拼搏精神,有著天生的運動員氣質。從十二歲起,約翰打市內板球,他還喜歡上了舉重和輪椅橄欖球。由於上肢的長期鍛煉,他的手臂有著驚人的力量。他的命運其實從那時就開始轉變。 因為從小被人孤立,運動成了約翰唯一的寄託,所以他對自己的訓練要求特別嚴格,他的運動成績也非常好。當他做完了腿部切除手術出院後不到3天,就出現在打室內板球的俱樂部。雖然他經常把其他球員撞倒輪椅外面去,有人也會抱怨他打球太狠,但是他也會反駁有些人缺乏獻身精神。 然而,每當約翰戴著太陽眼鏡和運動頭盔出現在賽場上時,小孩子們總會喊起來:「看哪,來了一個會走路的頭盔!」 1994年,約翰.庫緹斯獲得澳大利亞殘疾人網球賽的冠軍;2000年,約翰拿到澳大利亞體育機構的獎學金,並在全國健康舉重比賽中排名第二。約翰還獲得了板球,橄欖球的二級教練證書。他用成績回擊所有的嘲笑和侮辱。 演講改變命運 一次偶然的公開演講,給約翰帶來了全新的人生。 在一次午餐會上,約翰應邀對自己的經歷作簡短的演講。「我一定要把最勇敢的一面呈現給觀眾!」約翰告訴自己。他的經歷和現狀讓現場觀眾熱淚盈眶,他也因此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一個女人跑到台上,哭著告訴約翰,她非常不幸,正准備自殺,身上還帶著手槍,聽了他的演講後,她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地活下去。 演講完之後,約翰獨自一個人來到海邊,坐在沙灘上,望著洶涌澎湃的大海,他一會兒顫抖,一會兒哭泣。回想起午餐會上熱烈的掌聲,他開始生平第一次大聲笑出來--因為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有人如此關切他的講話,並且報以最真誠的掌聲。這時,約翰忽然清楚地發現,到講台上去,講出自己經歷的恐懼和憂傷,講出自己的掙扎和拼搏,給他人以啟迪,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約翰開始了公眾演講。在演講過程中,約翰盡量削減他的生理特性會對聽眾造成的影響,而盡可能地講出有價值,有影響力的話。他希望觀眾是來分享他的人生經驗而不失來看「怪物覽」。 約翰有著天生的演講家的氣質,語言幽默,反應敏捷。在演講台上,約翰用粗壯的胳膊支撐著身體,眼神炯炯,聲音洪亮,彷彿拿破崙在激勵他的千軍萬馬向前沖。 到現在為止,約翰在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做了八百多場演講,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和影響了二百多萬人。 扼住命運的咽喉 約翰已經成澳大利亞的知名人物,在一次聚會上,他遇到了可愛的里恩。那時候,里恩已經離婚,有一個身體同樣不好的兒子。幾乎是看到里恩的第一眼,約翰愛上了這個善良的女子。然而,內心告訴他,里恩是不可能喜歡他的,雖然他已經在演講事業上取得成功,成了澳大利亞的知名人士,但是,他身體的殘疾讓他們的距離顯得那麼遙不可及。 那次聚餐後,約翰受著對里恩的相思煎熬,經常徹夜難眠。最後,他告訴自己,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總應該去努力嘗試,否則,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 約翰開始追求里恩。剛開始,里恩並沒有注意到約翰的愛意,她只是被這個有著堅強的生存意志的傢伙所吸引,但這還不是愛情。然而,她漸漸發現,兒子克萊頓特別喜歡約翰。由於兒子從小疾病纏身,很多時候也有過類似約翰這樣的遭遇,他們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很多時候,兒子生病或者遇到什麼麻煩,約翰比里恩還著急,總是主動想辦法解決。里恩漸漸被約翰打動了,終於決定嫁給他。 1999年下半年,約翰和里恩訂婚,並正准備結婚。然而,一個巨大的災難向他襲來。 一個晚上,他感到他的腹股溝處相當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他一個不幸的消息:他患了睾丸癌。聽到醫生的話,約翰差點瘋掉--他多麼想要一個孩子。 為了保住生命,約翰只得摘除睾丸。更糟糕的是,手術不久,約翰又得到一個更壞的消息;因為癌症已經擴散,估計他最多可以活24個月。 約翰聽完,揮動他鐵一般的胳膊,在醫院亂打亂抓。他對所有的人咆哮:「你為什麼宣判我的死刑?我要到自己想死的時候才會死。」 那一刻,約翰想到了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 回到家裡,約翰鼓起勇氣把喚癌症的事情告訴了父母。父親聽了,似乎很平靜的語氣說:「約翰,先是你的腿---砰!它們沒了;現在是你的睾丸--砰!它們也沒了。我擔心,下次你就只剩下一個頭了。」 約翰聽完,大笑起來。是啊,生命中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東西,再失去一些又何妨? 接下來,將近一年時間約翰都在與病魔抗爭。他閱讀了大量關於癌症的資料,幾乎成了癌症咨詢專家。他到處咨詢,希望人們能夠給他的治療帶來一些好的建議。 很多癌症患者打電話告訴他:「按照醫生的話去做,永遠都不要絕望。」2000年5月,經過詳細的檢查,醫生驚訝地發現,約翰居然痊癒了,這次幸運女神終於眷顧了約翰。 2000年,約翰和里恩結婚了,同時還擁有了他太太的6歲的兒子克萊頓。約翰很愛他的兒子克萊頓,盡管克萊頓有自閉症,肌肉萎縮症,大腦內膜破損,心肌功能障礙等病症,他依然堅持說:「我的兒子將來一定會成為最棒的人物!」 約翰的一生似乎都在與恐懼,孤獨,侮辱,折磨,病痛甚至死亡抗爭,而他都是最後的獲勝者。回想往事,他說:'這個世界,充滿了傷痛和苦難。有的人在煩惱,有的人在哭泣。面對命運,人應該擁抱痛苦,笑對人生,而不只是與之苦鬥。任何苦難都必須勇敢面對,如果贏了,則贏了;如果輸了,就是輸了。一切都有可能,永遠都不要說不可能。「 編輯本段約翰庫緹斯的經典語錄 他說——「每個人都有殘疾,我的殘疾你們能看到,那你們的殘疾呢?」 他說——「無論你覺得自己多麼的不幸,永遠有人比你更加不幸;無論你覺得多麼的了不起,也永遠有人比你更強」; 他說——「財富不是通過你口袋裡的錢多錢少來衡量的,財富也不是看你銀行存摺上的數字。如果你們能看到我的心,你們就會知道我是一個超級的億萬富翁。我的兒子認為:更加富有意味著對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更加開心,更加滿足,而不是一個勁兒地追求我所沒有的」; 他說——「每一天都會成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我想跟你說的是,如果我都可以做到,或者說如果我們都可以做到,為什麼你不可以呢?如果我可以做到,那麼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可以!請記住別對自己說不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 他說——「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來;1000次摔倒,可以1001次站起來。摔倒多少次沒有關系,關鍵是最後你有沒有站起來。」
求採納

❽ 關於央視十台播放的間諜佐爾格```

博士間諜——佐爾格 ------------------------------------------------------------

舉止高雅,氣度雍容的理查德·佐爾格是二戰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誰也不會想到,這位畢業干柏林大學和基爾大學的博士,在東京德國使館內有單獨辦公室並與使館官員親密無間的著名記者競是為莫斯科工作的。他就德國要發動對蘇戰爭提出的警告和日本不會在西伯利亞採取行動作出的准確判斷已作為諜報活動的典範載入史冊。他的膽識和智慧一直為人們所稱頌,被譽為「最有膽識的間諜。」他的信條是:不撬保險櫃,但文件卻主動送上門來;不持槍闖入密室,但門卻自動為他打開。

2.1大使和記者

1941年11月23日,星期四清晨五點鍾,德國駐東京大使尤金·奧特少將向柏林發出絕密電報通知外事局:德國《法蘭克福日報》駐東京特派記者理查德·佐爾格和另一名德國人馬克斯·克勞森被捕。兩人因「叛國通敵」罪被日本警察局拘留已經6天了。

電文說:「經再三追問,日本外務省才答復說,懷疑佐爾格和克勞森通過日本中間人與第三者勾結。我雖已提出要知道目前的審訊結果以便通報德國,但由於調查還在進行中,一時無從了解。

「經查詢,這個消息已由日本外務省證實,他們只說人已被捕,但此事應予保密。」

消息傳到德國大使館,上下嘩然,人心忐忑。

理查德·佐爾格博士是位東京的德國人中有聲望、有影響的人物。他曾在上海為幾家德國報紙工作過,以中國通著名。1933年9月他到達東京,持有德國高級外交官分別寫給東京使館和日本外務省的介紹信。

歐洲人生活在一個亞洲國家,總感到周圍環境閉塞而壓抑,他們對這位新來的人很快便產生了好感。佐爾格熟悉中國事務。

深受使館人員的歡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某步兵團中服役,榮膺二級鐵十字勛章,因此,大使和武官對他都另眼看待。他是《法蘭克福日報》記者,論資歷、閱歷都當之無愧,再加上他那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深受同行們的尊敬。他因精通日本政治而名噪一時,令人艷羨,凡持有與他來日本時同樣介紹信的德國訪日官員、記者竟相前來登門拜訪。

佐爾格在東京這個世界裡算得上是個人物。盡管他像波希米亞人那樣愛出風頭、自大、偏執,酒後尤為突出,這使一些德國同胞有些反感,但總的說來,人們認為他是個嚴肅而有天才的人,具有一種天生的魅力,令人親睞,特別討女人喜歡。

東京的德國僑民們身居世界的另一端,不受德國發生的事件的干擾,因此德國僑民界仍然是1933年1月希特勒執政前的德國社會的縮影,反納粹的觀點還可以謹慎地流露。在這個社會中不存在咄咄逼人的納粹狂熱氣氛,大使本人也以中庸的態度著名。

佐爾格卻經常擺出一副局外人的極端主義的姿態,人們認為這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標准德國退伍軍人的表現。

1934年,佐爾格到日本後不久便參加了納粹黨海外支部,3年後又成為納粹新聞協會會員。

這樣一位傑出的記者被捕的消息一經傳開,東京的德國各界人士莫不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置信。他的德國記者同行們立即聯名寫信給大使,一致表示支持佐爾格,懷疑對他提出的指控。他們往監獄給他送東西,並要求去探望他。

奧特將軍跟在東京的其他德國人一樣,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日本官方直言不諱的說法,認為佐爾格絕不會有叛國的嫌疑。奧特從1934年擔任駐東京武官時起就與佐爾格認識。佐爾格是大使館的常客,也是奧特的親信之一。他倆經常對奔,在使館院子里共用早點,同去日本鄉村旅行。

佐爾格的見解和情報來源使奧特大使很滿意,並定期與其顧問們進行討論。大使把他看作私人朋友、最可信賴的同胞。

歐戰爆發以來,佐爾格受大使館聘用,負責編新聞簡報。因而他在使館內設有辦公室,在那裡閱讀柏林發來的官方電訊稿。

為這份差使,他在使館里正式領薪俸。身為卓有成就的新聞記者,又是立過汗馬功勞的退伍軍人,佐爾格與陸海軍武官打得火熱、交往很深,他們常在一起交換情報資料,就技術問題交換意見。

像這樣一位有聲望.交遊甚廣的人似乎不可能是當前被指控的主犯。至於那位馬克斯·克勞森,大使倒還聞所未聞。

奧特將軍聽說這兩人被捕,立即認為他們是日本上層人物反德陰謀的犧牲品。奧特在電文中說:「使館人員和當地德國人普遍認為日本警方懷疑錯人了。據我了解,佐爾格與一名接近近衛公爵集團的情報員保持聯系。」當時,近衛集團剛倒閣不久。而1941年10月,正是決定遠東地區是和平還是戰爭的日美談判進入關鍵性階段的時刻。因此奧侍在電文中接著說:「關於談判進展的情況,據說屬於國家機密,已落入佐爾格手中,因而佐爾格可能成為某種政治報復或政治陰謀的犧牲品,我們不能排除控告佐爾格一案背後存在著反德勢力的可能性。當前東條英機兼內相,掌管警察。我已向東條首相提出要求,盡快了結此事。」

德國外事局比較審慎,在收到東京發來的電報後首先去試探日本駐柏林大使小島將軍。他是東條首相的知己,曾代表日方促成德日友好軍事同盟。

「這純粹是司法部門和警察的事,」小島以公事公辦的態度回答說,「根據日本慣例,他們不受任何政治勢力的影響。很自然,從外交政策觀點來看,佐爾格的被捕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相反地,如果沒有確切的理由懷疑他,警察是決不會決定逮捕他的。」

這種回答不能令人滿意,也十分令人不安。經過再三詢問,小島才含糊其詞地透露:很可能佐爾格被控告支持了國際共產主義的運動。

「這根本不可能。奧特大使和使館工作人員一致懷疑對佐爾格的指控,」一位曾在東京任過職,很了解佐爾格的官員說,「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出有什麼共產主義傾向。」

德國人對此事十分關心,認為在這微妙的時刻,決不能讓這一事件危害德日軍事、政治和經濟全面合作關系。

幾天後,日本檢察署根據對案件的初步調查結果向德國使館提交了一份簡短的照會,其內容由奧特將軍電告柏林。照會說:「經我方調查核實,佐爾格本人已供認,長期以來他一直在為共產國際工作。有關案件的進一步調查正在著手進行。」

聽到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德國人愕然,整個德國都感到震驚。

2.2入道之前

1895年10月,理查德·佐爾格出生在高加索地區一個油田附近的小鎮。他父親是位工程師,為一家瑞典諾貝爾利息投資的石油公司工作。他的母親是俄國人,比父親年輕得多。

當理查德3歲時,全家遷往德國,在柏林郊區利奇特費爾德的一個大宅院里定居。在9個孩子當中理查德最小,在男孩子中排行第四。他與母親很親近,而且終生如一,每逢母親生日他都要寄去禮品或拍發電報給予祝賀。

佐爾格小時候是個敏感而膽怯的孩子,他喜歡在卧室里通宵達旦地點著燈。他為人隨和,哥哥姐姐們都喜歡他。他的家裡很和睦,童年幾乎是在一個典型的柏林小康家庭里平靜度過的。他父親後來成了銀行家。在他父親死後,每個孩子都繼承了一筆遺產。

佐爾格的高中時代是在利奇特費爾德度過的。那時他已是個體格健康。身材勻稱的小夥子,常常為自己的體育素質感到自豪。他特別感興趣的課程是歷史和文字。

就在他上高中期間,他自願報名參了軍,被分配到第三野戰炮兵團學生旅,先是在西線同法軍、後是在東線同俄國人作戰。

在一次戰役中他的右腿被彈片擊傷,被送往柏林陸軍醫院。

佐爾格在住院休養期間集中精力學習,回到母校參加了高中畢業考試,結果名列前茅。身體恢復以後他又返回原來的部隊。

3周後又負傷,但這次可重了,兩條腿都被彈片打折,留下終身殘疾。由於他作戰勇敢,被提升為軍士,並被授予二級鐵十字勛章。

佐爾格受傷後被送到哥尼斯堡大學醫院。在那兒,年輕的佐爾格在思想上和性格上經歷了一場革命性的轉變。

像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佐爾格接受過戰火的洗禮,曾兩次在戰壕中作戰,但卻不知道他們究竟在做什麼。佐爾格說:「我們雖然在戰場上拚命,但我和我的士兵朋友們沒有一個了解戰爭的真正目的,更談不上它的深遠意義了。」

他的思想陷入極度的混亂之中。他冥思苦想,不斷地回首往事,追溯自己生活經歷中的每一個細節,茫然地探索著自己的事業,但經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狀況之中。

在茫茫黑夜中,他終於發現了一絲光輝,那就是共產主義。

他開始如飢似渴,但漫無計劃地閱讀德國和俄國有關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經典著作。「作為攀登馬克思主義的階梯」,他還廣泛涉獵希臘哲學家和黑格爾的作品。他的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他的道路越來越寬廣了。從此以後,他逐漸成為一個自覺的共產主義戰士。

1916年10月,佐爾格就讀於柏林大學經濟系,他的計劃是「除了學習外還要參加有組織的革命運動」。1918年元月,佐爾格正式退伍而就讀於基爾大學,攻讀國家法和社會博士。

他的求知慾在這里受到激發。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就是他在這里結識的科爾特·格拉契教授。格拉契是一位早年留學英國的經濟學博士,對政治懷有滿腔的熱情,他本人則具有強烈的左翼思想,對青年人影響很大,他孜孜不倦、誨人不厭的態度亦令年輕人敬愛。佐爾格所參加的學習小組常在他家中集會。在德意志帝國勢必戰敗的氣氛中,他們熱烈地討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佐爾格的革命信念更加堅定了。

不久以後,佐爾格便加入了新成立的德國共產黨,在此同時,他從基爾搬到漢堡,繼續完成他的博士論文的最後部份。同時他又積極地參與建立青年人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培訓黨的地方組織幹部。籌建黨的地下支部等工作。他的公開職務則是大學助教、煤礦工人、報紙編輯和記者等。他還作為地區代表出席德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也就在這段時間里,他同克里斯蒂阿尼結了婚,她當時也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1923年下半年,莫斯科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來到德國,佐爾格在柏林和法蘭克福兩次與他見面,從此開始接觸蘇聯共產黨。第二年4月,德共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法蘭克福召開,蘇聯派了一個由6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其中有蘇聯軍事情報局即紅軍四局的成員。佐爾格再次與前蘇聯共產黨接觸,這次見面是佐爾格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轉折點。四局的特工人員早已注意到佐爾格的表現和他的經歷了,認為佐爾格是一位理想的特工人眩經過幾次談話之後,四局的人說:「你若有興趣加入四局的話,就到莫斯科來罷。」佐爾格欣然表示同意。

1924年10月,經過德國共產黨的精心安排,佐爾格持合法的德國學生旅行護照,偕妻子途經柏林前往莫斯科。

2.3莫斯科——中國之行

佐爾格一到莫斯科就受到了上等的禮遇。他們被安排在盧克斯飯店住下,四局局長別爾津將軍親自登門造訪。初次見面,別爾津就被這位精明、富有活力的德國人所吸引。他們還一起討論共產國際的情報來源和軍事情報與政治情報的關系等問題。佐爾格敏銳的政治頭腦.淵博的國際知識和對國際事務的精闢見解和分析給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佐爾格看來,蘇聯共產黨富有生氣,是世界各國進步組織的中堅力量,能為這樣一個組織貢獻一份力量,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業。

很快,他便加入了蘇聯共產黨,並被安排在紅軍四局共產國際情報處工作,負責收集有關各國工人運動、政治經濟問題方面的資料,處理和聯系各國共產黨的黨務問題。佐爾格對這份工作頗感興趣,他的經歷、知識和智慧與這種工作亦頗為相稱。

接下來的幾年,佐爾格便頻頻穿梭於柏林、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斯堪的納維亞、倫敦和莫斯科之間。他的工作幹得很出色。他與別爾津成了關系要好的朋友。

德國共產黨組織的武裝暴動失敗後,蘇聯領導人開始把注意力從歐洲轉向遠東地區。他們之所以這樣做,還因為他們看到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民族革命斗爭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社會主義的希望和改變世界力量的平衡的遠景。莫斯科決定把情報。諜報和宣傳機構的工作重點從歐洲轉移到亞洲。

為此,莫斯科曾以共產國際的名義派遣許多間諜小組到中國來。

小組成員有蘇聯人,也有德國人。這些小組除與中國共產黨進行黨務聯系外,主要任務是收集有關中國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情報資料。

但是,1927年中國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遭到血腥的殘殺,國民黨在上海的暴行尤為殘酷,蘇聯遣往中國的間諜小組也遭到破壞。緊接著,日本吞並中國的野心越趨明顯,亞洲籠罩在戰爭即將來臨的恐怖氣氛之中。莫斯科急需有關中國的情報,必須重新建立被破壞的間諜組織。

1929年,佐爾格被召到莫斯科,經過與別爾津的幾次談話之後,別爾津便決定把佐爾格派往中國。別爾津認為,佐爾格不僅有在國外可以作為很好的護身符的記者身份,而且他還是個訓練有素的政治分析家,他那扎實而豐富的歷史知識和軍事經驗或許有朝一日還能派上用常佐爾格幾乎是懷著一種激動的心情去迎接他的中國之行的。

他對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敬仰已久。他認為這次中國之行對他個人是極為重要的。況且,他已認識到親自到遠東地區開展工作的重要性,而當時僅有少數「政治觀察員」認識到這一點。

佐爾格接受任務後馬上回到柏林,經過一番喬裝打扮後,就准備起程了。他按計劃去辦德國政府頒發的、填有他真實姓名的合法旅行護照,然後又在柏林簽訂了兩項合同,從而公開確定了他的自由記者身份。這兩個合同,一個是與一家社會學雜志出版社簽訂的;一個是與一家農業報社簽訂的。佐爾格給《農業報》的經理說,他打算研究中國的農業狀況,並為該報投稿,作為他日後著書立說的基本素材。他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研究中國農業狀況對了解整個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佐爾格真是慧眼識珠,報社經理對他的見解大加贊賞,並表示積極支持,他還通過一位朋友為佐爾格搞到一張由德國外交部宣傳處寫給上海德國總領事館總領事的介紹信。

1929年11月,佐爾格離開柏林,途經巴黎去馬賽,在那裡登上一艘日本輪船,經由蘇伊士、科倫坡和香港,於1930年元月到達上海。與他一起到達的還有他的一位隨身報務員,稍後不久,四局派來協助工作的無線電技術專家馬克斯·克勞森相繼到達。

30年代的上海分為三個部分:一為上海城區,一為美、英、法、日等國共同管轄的公共租界;一為單獨劃分出來的法租界。

它既是中國工業的中心,長江流域的主要港口,又是各種勢力范圍犬牙交錯、相互重疊之地。

大批洋貨通過這個港口源源而來,中外投資都集中在這里。

作為中國城市革命的中心,中國共產黨地下中央委員會的總部也設在這里。20年代後期,由於西方爆發革命的希望破滅,上海便成為紅極一時的磁場,吸引著無數嚮往亞洲革命勝利的歐美進步人士。因此,新聞記者、自由作家、進出口商、軍火商、冒險家、職業特務、僑民、工人、難民和陰謀家;芸芸眾生、污合之眾一時雲集。

佐爾格沒想到他所嚮往的地方竟是這個樣子,雖出乎意外,但他還是喜歡這塊土地。

佐爾格到達上海的最初幾個月里,雖然表面上顯得不露聲色,但在暗地裡卻立即以上海為基地,著手建立情報組織網。他先持外交部的介紹信拜訪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通過領事館又結識了德國農業報的編輯以及許多上海的德國商人和德國外交官。

佐爾格一面廣交朋友,尋找情報的來源,一面潛心研究中國的事務。隨著了解的不斷加深,他愛上了這片土地。

佐爾格以采訪、旅行等名目先後到廣州、漢口、南京等地收集中國的情報,了解中國從城市到鄉村,從經濟發達地區到邊遠落後地區的基本情況。

一次偶然的機會,佐爾格結識了《法蘭克福日報》駐遠東記者、著名美國左翼人士艾格妮絲·史沫萊特女士。通過她,佐爾格物色到不少中國「助手」,也正是通過她,佐爾格結識了日本大板《朝日新聞》駐華記者、精通中國事務的日本專家大崎保積。大崎曾是東京帝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的成員,對中國共產黨持同情態度。他與佐爾格對世界大事的看法比較一致,以後,他成為佐爾格的主要搭檔和最合適的合作者。

1932年元月18日,日本海軍與中國十九路軍開火。佐爾格慷慨激昂,帶著幾分武士眷戀戰壕的心情,親自給部隊分發手榴彈,同時他還采訪了上海各戰區的戰斗,親自感受了中國軍隊的力量,並從中國方面的德國教官那裡進一步得到有關中國和日本的戰術情報。

上海事變後,日本奪取滿洲後打算征服中國的意圖暴露無遺,英、美政府對蔣介石政府的態度急劇變化。佐爾格的任務變得更重了。他得設法了解日本的真正意圖,詳細研究日本的作戰方式,了解中國政治、軍事狀況,提供有效的情報以有助於共產國際制定對華政策。

佐爾格除了靠中國和日本的情報員外,還利用歐洲人給他提供情報。這主要是德國商人、領事館官員、南京的軍事顧問小組和歐洲記者。他作為一位記者,常周旋於總領事館的社交圈子和記者聯誼會之中。

他從南京的德國軍事顧問那裡了解到南京部隊的駐地、武器裝備、突擊師的編制、指揮官與蔣介石的關系等。依靠德國教官,加上中國「助手」的一臂之力,他搜集到了有關軍事工業的情報,還得到了南京軍火倉庫的藍圖。

他所收集情報大部分通過哈爾濱取道海參崴,或經廣州取道香港再轉送莫斯科。

1932年下半年,佐爾格被召回莫斯科,提前結束了他的中國之行。別爾津有更重要的任務要他去干。按佐爾格的說法:「如果不是為了崇高的事業,我將在中國一直呆下去,我已深深地迷戀上這個國家了。」

不管怎麼說,中國的3年之行對佐爾格本人來說是個經受鍛煉的大好時機。離開上海時,佐爾格已是一位精通中國事務的專家,地地道道的中國通了。經歷了公開的以記者身份在上海這樣特殊的環境和中國內地進行諜報活動的風險,佐爾格的諜報經驗更豐富了,他的勇氣經受住考驗。然而最有顯著意義的是他結識了大崎保積和馬克斯·克勞森這兩個搭擋,這倆人成為他日後在日本完成他的諜報佳作的得力助手。

2.4卧底東京

佐爾格一回到莫斯科,便去四局總部拜見別爾津。別爾津對他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他在中國的工作大加贊揚,認為十分令人滿意,在四局內的影響很大。問他對未來有何設想時,佐爾格倒不急於表態,說等他那本有關中國農業的書寫成後再說。

別爾津邀請佐爾格當晚到家裡做客。在那裡,佐爾格受到了熱情的款待。

第二天,別爾津到他下榻的莫斯科飯店來找他,說他那本書可能寫不完了,總部有重要任務安排給他,要派他出國。別爾津試探性地問他有什麼選擇。佐爾格說他挑選亞洲,特別華北或滿洲。接著他又半開玩笑地說,他在日本也許也能幹點事。

就這樣,經過與別爾律的見面後,他在日本的任務就被明確地確定下來。別爾津告訴他:「日本是蘇聯遠東地區的心腹之患,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將嚴重威脅蘇聯的安全。必須摸清日本的計劃,日本對德國的政策以及日本是否進攻蘇聯等問題。這一行動必須在日本本土上進行。我們必須在日本建立秘密情報小組,以便直接獲取重要情報。」稍微停頓一下後,別爾津接著說:「日本素以戒備間諜著名,要在這樣一個復雜的條件下建立情報組織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只有具備特殊索質和才能的人才能委以這樣的重任,而你是唯一、當之無愧的人選」別爾津還告訴他、給他指派兩名助手,也就是無線電技術專家克勞森和日本人大崎,在佐爾格到達日本後,倆人將相繼回到日本與他聯系。

佐爾格接受任務以後,像往常一樣需要到柏林找個合適的掩護身份。還是現成的記者身份最合適,他在中國裝扮得滿像回事,而且確實贏得了優秀記者的名聲。不過,由於佐爾格在《社會學雜志》和《農業報》上所發表的文章產生的巨大影響,他這次是以熟悉遠東事務記者的聲譽回到柏林的,好幾家報紙和雜志都竟相前來與佐爾格簽訂合同。佐爾格最後選定偽是影響很大的《柏林交易所報》、《每日展望》、《地理政治》和荷蘭的《商業評論》四家報刊。

為了逃避審查,佐爾格重新申請了一張德國護照,使之從履歷看來,他是從中國,而不是途經莫斯科返回德國的。同時他還准備了一些身份證明,確保不對他過去的歷史追究太多。

1933年7月,一切准備就緒。佐爾格懷里揣著高級介紹信、記者證和嶄新的德國護照登上了旅途,他先到法國港口瑟堡,從那裡乘船經紐約到橫濱,於1933年秋天抵達東京。

當佐爾格到達東京時,那裡的政治氣氛像台風即將來臨的九月天氣一樣沉悶,暴力威脅懾人、人人自危。一年多以前,首相犬養毅在官邸遭一夥年輕軍官的槍擊。就在他到達前兩個月,發生了一起企圖刺殺全體內閣成員的陰謀事件。

在西方人眼裡,日本確實是個荒誕的國家。它在理論上是由一位神化的天皇統治,但天皇並不能直接行使權力。因此,這個國家實際上由一個官僚機構集中掌管著權力,在重大方針政策上遵循某一軍隊所實行的路線。由於日本陸海空三軍之間存在著嫌隙,尤其是陸軍內部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因而它執行的是一條目標飄浮不定的、甚至是輕舉妄動的路線。而這個民族則出名地堅韌、尊孔和勇於自我犧牲。他們規矩禮節往往叫人看不清他們的本來面目,但他們笑容可掬、彬彬有禮也使歐美客人感到安祥自在,有賓至如歸之感。

佐爾格到達東京的第一件事是去訪問德國大使館。新任大使還沒上任,佐爾格受到使館高級人員的熱情接待。幾個月前,希特勒政府開始執政。他剛從德國來,大家立刻圍住他,搶著向他提出種種問題,迫不急特地想了解祖國的情況。佐爾格從容不迫地回答他們的提問。他的話都很有份量,顯示出他是個有地位的消息靈通人士。初次見面就給使館官員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一見如故,談得很投契。

第二天,佐爾格手裡持著日本駐華盛頓使館給外務省情報司司長天羽榮二的介紹信登門拜訪。天羽是外務省數一數二的新聞發言人,紅極一時。他每周主持一次記者招待會,只有各國駐東京的首席記者才有資格被邀請參加。與天羽會面後,佐爾格被介紹給駐東京的許多知名的日本記者和外國記者。

不久之後,東京小組的核心成員克勞森和大崎陸續來到東京。他們不定期地與佐爾格交換和分析情報。大崎當時已是日本的名人了,更重要的是,他的一位老同學是近衛的私人秘書,而近衛在內閣中是強有力的,他後來出任首相,兩次組閣。

佐爾格還吸收了宮木佑德作為小組的第四名成員,宮木是位善於收集情報的「藝術家」,他總是孜孜不倦地搜集各種情報。

佐爾格認為,「假若我真能在日本開始我的學者生活的話,宮木倒是位理想的助手。」

與此同時,佐爾格開始申請加入納粹黨,一年以後就得到批准。之後,他又提出申請,要求加入德國記者協會。

在佐爾格看來,作為一個外國人,即使像他那樣是個德國人,要想直接打入神聖不可侵犯的日本政界去獲取情報也是不可能的,必須從德國大使館著手。為了獲得藏在大使館保險櫃里的絕密材料,必須博得大使的絕對信任。這就是他的主攻方向。他的信條是:不要把手伸向保險櫃,而要讓保險櫃自動打開,讓機密材料自動來到自己的辦公桌上。

1933年底,新任大使到東京上任。在此之前,佐爾格給《每日展望》撰寫的一篇有關日本的文章在德國頗受重視,大使在柏林曾仔細地閱讀過。這位記者的博學多才,他的文章材料之翔實、見解之深邃、論述之深刻無不給大使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後他又獲悉,德國外交部並非完全根據大使館的例行報告來對日本的政治狀況作出判斷,更多的倒是根據無所不曉,分析透徹精闢的佐爾格所寫的文章。於是大使便決定,在起草致柏林的報告前先同深知日本國情的佐爾格交換資料和意見。佐爾格與使館人員的關系本來就搞得不錯,這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更是燦若明星。

佐爾格與使館武官尤金·奧特上校的交情給他幫了大忙。佐爾格到日本後不久,便拿著奧特的一位密友、《每日展望》的一位編輯的介紹信拜訪奧特。信中對佐爾格的能力大加贊賞,認為他在人品上和政治上也完全可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

奧特當時正為沒受到柏林的重視而發愁。他送在柏林的報告由於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根本不受注意,而他本人則一心想著飛黃騰達。

在這種情況下,佐爾格的光臨自然受到歡迎。奧特從心底里感激他的老朋友給他推薦的這位能人。由於佐爾格顯得很有教養、風趣、開朗活躍而大方,又當過兵,跟奧特一樣還上過前線,這使他倆一見如故。正像佐爾格自己說的:「這種友誼可能由於我曾經是一個德國軍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打過仗、負過傷。奧特作為一名年輕的軍官也參加過那次戰爭。」另外,奧特和佐爾格都屬於同一代人,那年奧特40歲剛出頭,佐爾格剛滿39歲,這又使他們的交情容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佐爾格總是特別能跟德國軍官搞好關系。他可以憑老經驗,海闊天空地談論戰爭,既不危及他人,又不損害他的秘密使命。在與奧特的交往中,佐爾格的這種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佐爾格經常給奧特提供關於日本軍事方面的有用情報,或者是關於日本形勢的精闢見解,這充實了奧特交給柏林的匯報,增加了他的份量。由於他的幫助,奧特升了官,由助理武官升為武官,並從名古屋調到了東京。

奧侍在東京落戶後,佐爾格便成了他家裡的常客。佐爾格與大使及使館武官的特殊關系,使得他與使館人員的交往和大使館的關系更進一層。
1936年初,佐爾格發現日本的政局正面臨嚴重的危機。日本軍部中的青年軍官集團勢力越來越大,他們要求有權監督生產,控制財政收支和干預政治事務,並要求把日本的人力和資源用於戰爭。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讓那些無能的政客們滾下台去。」

http://www.mov99.com/movie/2001121904592.html

❾ 2009年美國總統顧問是誰

無論科學是否能減緩全球變暖,技術是否能保護我們免受生物恐怖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害,研究人員能否發明救生的葯物,或者創新能否再造我們的工業、創造21世紀的就業崗位,科學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是我們賴以生存、護衛人類安全和繁榮的關鍵所在。

——奧巴馬

隨著1月20日奧巴馬入主白宮,奧巴馬政府的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如何實施將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其科技政策的變化更為引人關注。在上任前的幾周里,奧巴馬多次就依靠科技重振經濟發表談話,他對能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對全球變暖的觀點和對策以及對幹細胞研究等的態度和其前任似有迥然之別,這一點人們從前不久奧巴馬所提名的白宮科技顧問班子已可見一斑。

4位被奧巴馬提名、寄望恢復美國在科技領域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家是:哈佛大學物理學家約翰·霍爾德倫作為奧巴馬的主要科技顧問,將擔任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跟霍爾德倫一起在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共事的還有諾貝爾獎得主哈羅德·瓦姆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人類基因組研究專家艾瑞克·蘭德、海洋生物學家簡·盧布琴科,後者還將領導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這個機構負責政府有關全球變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

12月18日,當奧巴馬宣布以上人選提名後,這幾位科學家立時成了新聞人物:他們是誰?他們將如何影響美國的科技決策?這些問題不僅美國民眾關心,中國的公眾也會饒有興趣。為此,本刊將有關資料整理成文,以供讀者了解。

霍爾德倫

主攻氣候和能源的物理學家

霍爾德倫

奧巴馬在提名霍爾德倫出任白宮科技顧問時,對這位有物理學背景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專家稱譽有加:「他是氣候和能源方面的著名物理學家,在這些方面作出的貢獻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嘉獎。他還跟其他人士一起堅持不懈地疾呼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日益加劇。我期待著他在未來幾年裡提出睿智的建議。」

作為物理學家的約翰·霍爾德倫(John Holdren),現在更被人記住的身份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公共政策領域國際知名學者。1970年,霍爾德倫在獲得斯坦福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曾在洛倫茲·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工作了三年。霍爾德倫對公共政策問題的興趣始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他已對科學和有關核武器政策這一交叉學科感興趣,他參與了1960年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重返大氣層運載工具的咨詢工作。

上世紀70年代初,霍爾德倫參與了著名的非政府組織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的活動,正是在那裡,他開始關注能源問題。1973年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他在全校發起和領導了有關能源和資源問題的研究生學位課程計劃。

整個80年代,霍爾德倫是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理事會組織非常活躍的參與者,參與了該機構發起的反對軍備競賽和禁止核武器擴散的一系列活動。1995年,該機構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而霍爾德倫作為該機構的代表應邀在挪威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上發表演講,其在該組織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1996年後,霍爾德倫把自己的工作重心移至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並最終成為研究全球環境問題的伍茲霍爾研究中心的主任。近年來,他出任了著名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主席和董事局主席。

霍爾德倫是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藝術科學院院士,他是300篇論文和文章的作者,是20本著作和報告集的合作作者和編輯,其中包括《能源》(1971年)、《人類生態學》(1973)、《生態學》(1977)、《轉變中的能源》(1980)、《地球和人類的未來》(1986)、《戰略防禦和軍備競賽的未來》(1987)、《通過合作構建全球安全體系》(1990)、《軍事研發的轉換》(1998)和《終結能源僵局》(2004)。

美國物理學會執行主任迪拉這樣評價霍爾德倫:作為物理學家的扎實研究使他獲得了科學的信譽,而他在能源技術和政策、全球環境變化以及核武器控制和防擴散方面廣泛和贏得尊重的工作使他成為一個著名人物,他堅信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科學和技術在促進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必須起到關鍵作用。

前不久,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召開的一次討論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會議上,霍爾德倫說,他在作了35年思考後得出結論:環境是能源問題的核心,能源亦是環境問題的核心。環境問題的焦點在經濟,而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能源都是可持續發展中最需要重視的事情。

去年5月26日,霍爾德倫曾到訪中國,在清華大學發表了題為「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知道什麼?應該如何應對?」的演講。他指出,人為產生的影響導致全球氣候發生變化,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變得日益嚴峻,比如洪災和乾旱的增加、冰河的萎縮、北冰洋日益縮小、格陵蘭島正在融化等等。在可怕的後果變成現實前,世界需要採取實實在在的努力來減緩全球變暖造成的危害。

在談到氣候政策時,霍爾德倫指出,發達國家必須在實施昂貴的解決方案中起到領導作用,對初期成本給予更多關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在談到中國在應對氣候挑戰時的作用時,他表示,中國在全球能源環境問題中的作用越發重要,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允許以新且高效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取代舊而低效的技術和基礎設施,中國將在未來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清潔煤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瓦姆斯

諾貝爾獎獲得者NIH前掌門人

瓦姆斯

從某種程度上講,此次受命擔任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聯合主席之一的瓦姆斯的知名度可能更高,部分原因可能與他是諾獎得主有關,因發現了逆轉錄病毒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瓦姆斯分享了1989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哈羅德·瓦姆斯(Harold Elliot Varmus)1939年出生於紐約一猶太人家庭。1957年他考入阿默斯特學院醫學預科班,本想子繼父業做一名醫生。但入學後發現自己對英語文學和寫作的興趣遠勝於醫學,所以最終他憑借一篇關於狄更斯的文學論文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由此,他准備繼續到哈佛大學進修英國文學的研究生學位,但1962年目睹了他原先在阿默斯特學院選擇醫學的同學所從事的事業與人們的基本需求直接相關後,他改變了主意想重回醫學院。同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內科和外科學院學習,並於196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為了避免到越南打仗,1968年,瓦姆斯參加了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公共衛生服務。在內分泌學專家帕斯坦指導下,他研究了環磷酸腺苷的細菌基因表達;1970年他開始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畢曉普的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

瓦姆斯和畢曉普無論性格和經歷都有很多相似處,二人不僅能共同分享科研的樂趣,在其他方面也能互相欣賞,正是這種長達20多年的協作關系才創造出了重大的科學發現。上世紀70年代初正是癌症研究最活躍的時期,其中病毒致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瓦姆斯和畢曉普所設計的實驗證實,原癌基因來自正常細胞而不是逆轉錄病毒,只有當病毒基因插入,在環境中放射線、毒物、吸煙等的影響下突變才可能實現。正是這一研究,使他倆獲得了1989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1972年瓦姆斯在舊金山分校獲得教職,1979年他受聘該校教授。1984年,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由於注意到科研製度上的一些缺失對科研的影響,從90年代初開始,瓦姆斯開始涉足科學管理工作,1992年他成為柯林頓競選總統時的科學家小組的一員。1993年,柯林頓提名瓦姆斯為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院長。在主政NIH期間,瓦姆斯在許多方面改變了NIH,他加強了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同時還平衡了對一些特殊疾病如艾滋病的專項支持。瓦姆斯成功召募了大量頂級科學家加盟,增強了NIH的科研實力,並且使NIH的研究經費在幾年間幾乎增加了1倍。在頻繁的國會陳述中,瓦姆斯努力使議員們意識到:沒有基礎研究,找到特定的治療方法僅僅是一件碰運氣的事情——幾乎不可能;相反,有了基礎方面的知識,一種新的治療手段才可能迅速出現。瓦姆斯還堅持認為,基礎科學方面的進展無法預定,只能依靠靈感、堅持和偶爾難以預測的發現。對於科學家而言,需要他們充滿了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對科學研究本能的熱愛和多年艱辛的努力。瓦姆斯使立法者確信並採納他的建議,從而能夠對長期的基礎科學研究進行強有力的支持。這些使得瓦姆斯在NIH的6年任期內,為美國的科學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NIH任職之初,他開創了科學論文的開架閱覽制度,力主科學家(而不是學術期刊的編輯)對自己研究工作的傳播應有控制權。他倡導建立這樣一種系統,在這個系統里,科學家在相關論文發表的6個月後,應無償將相關文章放到PubMed Central(一免費的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類科學文獻的資料庫),這項舉措對推動世界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活中的瓦姆斯是一位狂熱的自行車手和選擇性運輸咨詢委員會成員,這是一個在紐約范圍內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極力倡導步行、自行車等非動力運輸方式。他還是一名賽跑者、劃艇手和垂釣愛好者。

盧布琴科

有望復興全球漁業的海洋生態學家

盧布琴科

奧巴馬挑選海洋生物學家簡·盧布琴科(Jane Lubchenco)領導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信息發布後,學界內外一片稱好聲。海洋生物學界認為奧巴馬的這一指定對海洋界是個重大利好,至少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將更為人關注。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是隸屬於美國商業部的科技研究和管理部門,主要關注地球大氣和海洋變化,提供對災害天氣的預警,提供海圖和空圖,管理對海洋和沿海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研究如何改善對環境的了解和防護。

學術圈內人士普遍反映,沒有誰比簡·盧布琴科更合適領導NOAA了。作為世界級的科學家,她知道為遏制海洋資源的日漸減少,哪些是必須採取的緊急行動。她正在引進最好的科學和有效的發展戰略以復興美國和全球的漁業,應對全球變暖,保護瀕臨滅絕的海洋物種。

出生於1947年的簡·盧布琴科是一位環境科學家和海洋生態學家,她畢業於科羅拉多大學,並在哈佛大學海洋生態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在哈佛任教兩年,1978年後在俄勒岡州立大學獲得教職。作為海洋生物學家,她對人類和環境相互作用、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科學、生態系統服務、海洋保護、海岸生態系統、海洋和地球的現狀,都有深刻了解。

盧布琴科目前正領導著一個跨學科的科學家團隊,研究對象主要是美國西海岸的海洋生態系統。他們希望知道生態系統是怎樣工作的,它正在發生著怎樣的改變,人類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持續地從海洋生態系統獲益。

盧布琴科和她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的實地研究證明,由於受累於氣候變化,海洋中的「死區」正在變得越來越大,為此,她正在推動劃定禁止人類捕撈和海洋礦藏開發的海域。在一封發給同行的郵件中,盧布琴科這樣寫道:國家海洋和大氣署在目前我們面臨的挑戰中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穩定氣候、恢復海洋健康和海岸的活力。

盧布琴科在國際和國內舞台上積極推動著科學交流,她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和美國生態學會的前任主席,也是向總統和國會提供咨詢並監督國家科學經費執行情況的國家科學理事會的成員。她經常在國會召開前作證,在聯合國發表演講,或者向白宮、聯邦政府和國際機構、非政府組織、宗教領導人和商界領袖提供科學上的建議。她也是俄勒岡州當局有關全球變暖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事務的顧問委員會的主席之一。

盧布琴科創立了Aldo Leopold領導項目,該項目旨在將一些傑出的環境科學家打造成成功的領導者和把科學信息向公眾、政策制定者以及媒體和其他私營機構作有效溝通的傳導者。

盧布琴科積極參與了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活動,這是一項為期5年的國際科學評估計劃,旨在研究環境改變對人類健康生活等的影響。她是這一計劃的商業和工業分機構的共同主席。

盧布琴科在生態學上的貢獻已被廣泛承認,有8篇文章被列為一流科學引文。她也是世界上專業論文引用率最高的學者之一。她先後被推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她還是多個生態基金會的負責人,被授予包括麥克阿瑟研究員、皮尤研究員等在內的8項榮譽學位。2002年被授予海因茨環境獎,2003年被授予與公眾互動的尼倫貝格科學獎,2004年被授予環境法研究會獎(她也是首個獲此殊榮的科學家)。2005年獲公眾理解科學技術獎。

一位和盧布琴科共事多年的同行這樣評價她:她致力於做最好的科學,並提供給政策決策。她對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熱愛,對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對全局的把握和平衡,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記得在一次會議期間,我們幾個人黎明時動身到富爾頓漁業市場去看來自世界各地的魚。我們為來自於那麼遙遠的魚而吃驚。我們在議論如何拯救因過度捕撈、污染和海洋動植物棲息地環境的惡化造成的漁業資源日漸衰竭。那時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後來的5年她就領導了美國的這個主管部門,並實實在在地推動著海洋資源的保護。

蘭德

更擅長同人打交道的基因組研究功臣

蘭德

提到艾瑞克·蘭德(Eric Lander),凡是關心過去一二十年科學突破的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正是他,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終完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此次他和霍爾德倫、瓦姆斯、盧布琴科一起被奧巴馬政府提名為白宮科技顧問,外界猜測,這可能意味著美國在生命科學的若干前沿領域,如幹細胞研究等方面採取更為積極的取向和政策。

蘭德1974年畢業於著名的紐約Stuyvesant中學,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17歲時他發表了一篇關於擬數的論文,為此他獲得了西屋獎。此後他作為羅氏獎學金學者,受佩特·卡梅倫指導,在牛津大學完成了對稱設計方面的博士論文。作為數學家,他的研究方向是組合數學和群映射理論在編碼中的應用。

他喜歡數學,但並沒有打算將整個生命投入與數字打交道的孤寂中。在其兄長的建議下,他開始關注神經生物學,「因為人腦里潛藏著大量的信息」。盡管不知道未來能幹什麼,但他嘗試著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管理經濟學,並開始撰寫有關資訊理論方面的書籍。他下決心去鑽研細胞神經生物學,以後又先後研究了微生物學和遺傳學,「當我最後覺得我已經入了遺傳學的大門後,我就試圖進入遺傳學領域。」他在這方面的研究使得他和麻省理工遺傳學教授大衛·玻茲坦走到了一起。玻茲坦一直致力於試圖揭示復雜遺傳系統的細微差異何以導致產生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肥胖這樣的紊亂。蘭德1986年加入懷德黑特研究所,不久作為遺傳學家加盟麻省理工學院。

蘭德曾說過,生物學面臨的挑戰正是揭示人類疾病的分子基礎。他的行動計劃包括發現癌症的形成機理、解碼細胞通訊的信號、揭開遺傳變異的來源。他對開發完成上述工作所需要的技術和方法一樣抱有熱情。1987年他被授予聲望很高的麥克阿瑟獎學金。1990年他發起成立了懷德黑特研究所及麻省理工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WICGR)。該中心已成為世界領先的基因組研究機構。在蘭德的領導下,該中心在發展針對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分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一些熟悉蘭德的同事稱,蘭德絕不是那種只擅長同實驗鼠打交道的科學家,其實他更擅長的是同人打交道。

他的多學科背景(他在進入生物學前受過數學訓練,教過經濟學)幫助他跨越了學科間的屏障,並團聚了各種性格的科學家一起共事。在回答《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記者有關他的背景對他有何幫助時,他回答說:我能說多種「語言」,因此我可以扮演翻譯的角色。我可以說數學家的語言,也可以說計算機或者經濟學,甚至醫學和商業的語言。藉助這些,我就可能去傾聽和理解每個人的觀點。領導者的工作就是成為催化劑。你如何處理團隊中出現的缺乏自信?任何研究者在研究中始終會出現不自信和不安全的感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分享疑問,而是分享願景,這樣當其他人不自信時,你才可能成為穩定軍心的岩石。

蘭德目前領導著「癌症基因組圖譜工程」,這是一項在歷史上空前的生命科學領域大項目,目標是悉數搜出能誘發促使癌症的基因變化。在這項工作中,數學將是核心。針對230種不同類別的每一種癌症,要對500名病人的組織樣本進行全面的剖析。這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僅僅從12位癌症患者的腫瘤細胞中,蘭德和他的團隊就已經發現了1200多個存在缺陷的基因。他們最終的目標是要在將來對每種腫瘤的缺陷基因進行圖譜分類,以便對其進行治療。

如今,蘭德正在將人類基因組的知識用於醫學的基本問題:找到病因與症狀間的關系。他認為只有了解了所有的基因及基因產物在細胞里是如何工作的,關注它們的工作環境,才能理解人類的遺傳變異。他認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靠從基礎生物學到化學、從基礎科學到臨床醫學以及所有學科的合作。

(江世亮)

❿ 比爾蓋茨 簡介及最新咨詢

1970年,當蓋茨15歲時,他的電腦才能已遠近聞名了。一家名叫信息科學的公司找到蓋茨,希望用提供使用PDP-10的電腦時間來交換蓋茨和他的同學保羅的軟體技術。因為按美國法律規定,不能給未成年人支付工資,所以該公司決定,以價值一萬美元的電腦時間作為酬勞,要求他們為公司設計工資管理軟體。這樣就使他倆獲得了足夠使用一學年的電腦時間,他們不禁高興萬分。1971年,湖濱中學又讓蓋茨幫學校設計一套排課用的電腦軟體。當時的排課表全靠人工,由於學生人數多,課程又復雜多樣,人排課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課程學生過度擁擠的現象。蓋茨圓滿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又使他延長了使用電腦的寶貴時間。

1973年,美國國防項目承包商TRW公司要開發一套用於管理水庫的電腦監督控制系統,可是老是消滅不了各種電腦臭蟲,進度緩慢,眼看要遭到違約處罰了。在這緊急關頭,TRW公司得知蓋茨和保羅兩個小電腦天才的事情後,便向他倆求援,兩個男孩高興地答應了。這是一件很專業化又很艱難的工作,而且按規定,中學生只能拿工讀生的低工資。但是蓋茨並不計較,他主要目的是通過這種工作來提高和鍛煉自己的軟體設計能力。湖濱中學也很開明,允許高年級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後去企業實習和工作。由於蓋茨和保羅的加入,終於使TRW公司按時完成了項目,免受巨額罰款。而蓋茨和保羅則得到了該公司一位電腦專家的具體指導,使兩人的軟體技巧得到了提高。

青年蓋茨在1970年代早期,蓋茨寫了一封著名的《致愛好者的公開信》,震驚了計算機界。蓋茨宣稱計算機軟體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市場,計算機愛好者們不應該在不獲得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意復制電腦程序。當時的計算機界受到黑客文化影響,認為創意與知識應該被共享。蓋茨隨後離開校園,一手創辦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微軟公司,並逐漸將軟體產業化。

1975年,年僅19歲的蓋茨預言:「我們意識到軟體時代到來了,並且對於晶元的長期潛能我們有足夠的洞察力,這意味著什麼?我現在不去抓住機會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學業,軟體工業絕對不會原地踏步等著我。」

但是蓋茨的商業手法往往召至非議,其中之一就是MS-DOS的來源。在1970年代末,IBM正在計劃進入個人電腦市場,並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個人電腦(PC)。IBM需要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合適的、基於英特爾x86系列處理器的操作系統。IBM在與另一家公司簡短談判後找到了微軟。而微軟則又在未告之自己正在與IBM談判的情況下找到了西雅圖電腦公司,以據說是5萬美元的價格向該公司購買他們所開發的操作系統(微軟的支持者稱,當時微軟與IBM有協議,規定微軟不得向外界透露談判事宜)。微軟之後再授權IBM使用該操作系統(已經更名為PC-DOS)。微軟還與其他電腦生產商談判,將經過更改後的MS-DOS系統安裝到每一台新電腦上。事後西雅圖電腦控告微軟在未告之事實的情況下以極低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產品,但是雙方最終達成庭外和解。蓋茨的聲譽因1990年代末美國政府一系列控告微軟壟斷的案件而再度受損。

1980年代中期蓋茨對光碟作為數據儲存媒介的前景感到樂觀,因此積極推廣CD-ROM。但就在去年,他宣布DVD將被淘汰。

當1983年,蘋果的在其新產品Lisa時,將滑鼠應用到用戶界面上,這是個人計算機業的一場革命。蓋茨立即意識到友好的圖形界面的重要性。

1990年,微軟推出WINDOWS3.0。

1995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95操作系統,這是一款真正意義上劃時代軟體。讓用戶擺脫了煩瑣枯燥的DOS命令,從而使個人計算機變的極其簡單易用。

1995年出版的《The Road Ahead》(《未來之路》),曾經連續七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書中的一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蓋茨也被指控商業行為不檢點。蓋茨多次被控告在他的領導下,微軟公司的很多商業行為違反了美國的法律(反壟斷法)。並受到諸多訴訟,面臨著被拆分的危險。頗為有趣的是,在20世紀末,兩個比爾(比爾·柯林頓和比爾·蓋茨)幾乎同時遇到了官司與麻煩。

1998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98,受到廣泛的歡迎,微軟鞏固了計算機軟體業的霸主地位。

1999年,蓋茨撰寫了《未來時速》一書,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技術是如何以嶄新的方式來解決商業問題的。這本書在超過60個國家以25種語言出版。《未來時速》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並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和Amazon.com列為暢銷書。

2000年,蓋茨任命他長期的好友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為微軟首席執行官,而自己則為「首席軟體設計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2001年底,微軟推出了Windows XP。蓋茨親自來到時代廣場推銷Win XP。

2006年3月10日,2006年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曉,微軟的比爾·蓋茨連續第12年成為世界最富有人士,他的凈資產由465億美元增至500億美元。

2006年4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了微軟的總部——西雅圖附近的雷德蒙德市。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會見了胡錦濤,並帶領胡錦濤主席參觀了微軟的「未來之家」。下午18點30分左右,胡錦濤出席了蓋茨在家中設的晚宴。

2006年6月15日,蓋茨宣布2008年7月將隱退,屆時將辭去首席軟體設計師一職,並不再參與微軟的管理事務。在宣布這一消息的時候,蓋茨顯得相對鎮定,但是卻掩蓋不了某些哀傷的氣氛,一些員工甚至熱淚盈眶。隱退後的蓋茨將專心於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蓋茨將幾百億的家財捐獻給這個慈善基金會,並表示將只留幾百萬美元給他的三個孩子。微軟的一名員工說:「毫無疑問,他的慷慨使得數十萬人重獲生命。」隨後不久,股神巴菲特宣布,將捐款300億美元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前提是蓋茨夫婦還活著!

以後呢...

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Windows Vista將如約而至。蓋茨現在正忙著他作為首席軟體設計師的最後一件大事,2008年7月之後,這個微軟最為神聖的職位將交給雷·奧茨。之後,他將投身於他的基金會,但這並不表示他將對微軟不聞不問——他表示,隱退後仍然會關注微軟的發展,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設性意見。

除了對計算機和軟體的熱愛之外,蓋茨對生物技術也很有興趣。他是ICOS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是一家專注於蛋白質基體及小分子療法的公司。他也是很多其它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人。蓋茨還成立了Corbis公司,它正在研究開發世界最大的可視信息資源之一–來自於全球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的藝術及攝影作品綜合數字檔案。此外,蓋茨還和行動電話先鋒Craig McCaw一起投資於Teledesic。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計劃使用幾百個低軌道衛星來提供覆蓋全世界的雙向寬頻電訊服務。

對於蓋茨來說,慈善事業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和他的妻子Melinda已經捐贈了超過240億美元建立了一個基金,支持在全球醫療健康和教育領域的慈善事業,希望隨著人類進入21世紀,這些關鍵領域的科技進步能使全人類都受益。到今天為止,蓋茨和他的妻子Melinda Gates建立的基金已經將25多億美元用於了全球的健康事業,將14億多美元用於改善人們的學習條件,其中包括為蓋茨圖書館購置計算機設備、為美國和加拿大的低收入社區的公共圖書館提供互聯網培訓和互聯網訪問服務。此外將超過2.6億美元用於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社區項目建設,將超過3.8億美元用在一些特殊項目和每年的禮物發放活動上。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沃倫·巴菲特曾評價比爾蓋茨說:「如果他賣的不是軟體而是漢堡,他也會成為世界漢堡大王。」言下之意,並不是微軟成就了蓋茨,而是其商業天賦成就了這個世上最富有的人。

對於理財,蓋茨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對微軟公司前途的信心使蓋茨仍然把財富的絕大部分投在公司股票上,盡管他已經不擔任公司的CEO,但是作為微軟的首席架構師,他仍然主導著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不過精明的他也會在好的價位適當地套現一些股票。股市交易記錄顯示,上個月蓋茨就在公開市場出售了100萬股微軟股票,獲得收入近2700萬美元。

當然,像蓋茨這樣的聰明人是決不會把「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具有遠見的蓋茨早在網路股泡沫破裂之前就開始分散投資了。蓋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資公司,據了解,該公司管理的投資組合價值10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穩定的債券市場,主要是國庫券。

蓋茨看好代表新經濟的數字及生物技術產業,但在投資時並不排斥傳統經濟,尤其看重表現穩定的重工業部門。蓋茨曾通過自己的投資公司收購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7.8%股份,後來這些股票幾乎上漲了一倍;他對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的投資也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在不到一年內股價就上升了大約1/3。此外,蓋茨也喜歡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很強的公用事業公司投資。而蓋茨對科學創新的興趣,也使他把醫葯和生物技術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投資方向。

自稱善用每一分錢

曾經有人計算過,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可以怎麼花,結論是:可以買31.57架太空梭,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攝268部《泰坦尼克號》,買15.6萬部勞斯萊斯產的本特利大陸型豪華轎車。但是事實上,富可敵國的蓋茨夫婦生活很儉朴,唯一可稱得上奢華的只有他們位於西雅圖郊區價值5300萬美元的豪宅。不過據到過蓋茨家的人介紹,豪宅內陳設相當簡單,並不是常人想像的富麗堂皇。蓋茨曾說過:「我要把我所賺到的每一筆錢都花得很有價值,不會浪費一分錢。」

在過去幾年裡,蓋茨把他的大量個人財富捐獻給了慈善事業。據統計,蓋茨至今已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捐出近29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蓋茨夫婦兩人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組織,其基金規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會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倍。去年11月,他在倫敦慶祝自己50歲生日的時候,對在場的記者表示,名下的巨額財富對他個人而言,不僅是巨大的權利,也是巨大的義務,他准備把這些財富全部捐獻給社會,而不會作為遺產留給自己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