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軟體系統配置測試記錄怎麼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軟體系統配置測試記錄怎麼寫

發布時間: 2022-05-16 05:09:55

1. 如何寫測試用例

對各個功能模塊進行測試點分析,提取測試點再堆測試點進行用例編寫。

比如對PC端QQ賬號的登錄模塊,提取測試點就有:

①正常登陸;

②賬號為空時點擊登錄;

③密碼為空時點擊登錄;

④賬號密碼都為空時點擊登錄;

⑤密碼錯誤時點擊登錄 ;

⑥找回密碼功能是否有效;

⑦記住密碼功能是否有效;

⑧自動登錄功能是否有效。

編寫測試用例該注意:

①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設計測試用例表格;

②用例格式不要生搬硬套;

③根據具體情況編寫。



2. 軟體測試用例怎麼寫

1.測試用例的定義

測試用例就是設計一種情況,軟體程序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正常運行且達到程序所設計的運行結果。如果軟體程序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正常運行且反復出現這種問題,則可以判定軟體有缺陷,可以記錄在缺陷跟蹤系統中,待問題修復,新版本部署,軟體測試工程師利用同一個用例來回歸測試這個問題,確保問題被修復。

2.測試用例設計方法

(1)等價類劃分法

(2)邊界值分析法

(3)因果圖法

(4)錯誤推薦法

(5)判定表法

(6)正交試驗法

(7)功能圖法

(8)場景法

3.測試用例編寫

測試用例格式:用例編號、所屬模塊、用例名稱、前置條件、用例步驟、預期結果、實際結果、編寫人員、編寫時間

3. 軟體系統測試報告怎麼寫

摘要

測試報告是把測試的過程和結果寫成文檔,並對發現的問題和缺陷進行分析,為糾正軟體的存在的質量問題提供依據,同時為軟體驗收和交付打下基礎。本文提供測試報告模板以及如何編寫的實例指南。

關鍵字

測試報告 缺陷

正文

測試報告是測試階段最後的文檔產出物,優秀的測試經理應該具備良好的文檔編寫能力,一份詳細的測試報告包含足夠的信息,包括產品質量和測試過程的評價,測試報告基於測試中的數據採集以及對最終的測試結果分析。

下面以通用的測試報告模板為例,詳細展開對測試報告編寫的具體描述。

PARTⅠ 首頁

0.1頁面內容:

密級

通常,測試報告供內部測試完畢後使用,因此密級為中,如果可供用戶和更多的人閱讀,密級為低,高密級的測試報告適合內部研發項目以及涉及保密行業和技術版權的項目。

XXXX項目/系統測試報告

報告編號

可供索引的內部編號或者用戶要求分布提交時的序列號

部門經理 ______項目經理______

開發經理______測試經理______

XXX公司 XXXX單位 (此處包含用戶單位以及研發此系統的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0.2格式要求:

標題一般採用大體字(如一號),加粗,宋體,居中排列

副標題採用大體小一號字(如二號)加粗,宋體,居中排列

其他採用四號字,宋體,居中排列

0.3版本控制:

版本 作者 時間 變更摘要

新建/變更/審核

PARTⅡ 引言部分

1.1編寫目的

本測試報告的具體編寫目的,指出預期的讀者范圍。

實例:本測試報告為XXX項目的測試報告,目的在於總結測試階段的測試以及分析測試結果,描述系統是否符合需求(或達到XXX功能目標)。預期參考人員包括用戶、測試人員、、開發人員、項目管理者、其他質量管理人員和需要閱讀本報告的高層經理。

提示:通常,用戶對測試結論部分感興趣,開發人員希望從缺陷結果以及分析得到產品開發質量的信息,項目管理者對測試執行中成本、資源和時間予與重視,而高層經理希望能夠閱讀到簡單的圖表並且能夠與其他項目進行同向比較。此部分可以具體描述為什麼類型的人可參考本報告XXX頁XXX章節,你的報告讀者越多,你的工作越容易被人重視,前提是必須讓閱讀者感到你的報告是有價值而且值得浪費一點時間去關注的。

1.2項目背景

對項目目標和目的進行簡要說明。必要時包括簡史,這部分不需要腦力勞動,直接從需求或者招標文件中拷貝即可。

1.3系統簡介

如果設計說明書有此部分,照抄。注意必要的框架圖和網路拓撲圖能吸引眼球。

1.4術語和縮寫詞

列出設計本系統/項目的專用術語和縮寫語約定。對於技術相關的名詞和與多義詞一定要註明清楚,以便閱讀時不會產生歧義。

1.5參考資料

1.需求、設計、測試用例、手冊以及其他項目文檔都是范圍內可參考的東東。

2.測試使用的國家標准、行業指標、公司規范和質量手冊等等

PARTⅢ 測試概要

測試的概要介紹,包括測試的一些聲明、測試范圍、測試目的等等,主要是測試情況簡介。(其他測試經理和質量人員關注部分)

2.1測試用例設計

簡要介紹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例如:等價類劃分、邊界值、因果圖,以及用這類方法(3-4句)。

提示:如果能夠具體對設計進行說明,在其他開發人員、測試經理閱讀的時候就容易對你的用例設計有個整體的概念,順便說一句,在這里寫上一些非常規的設計方法也是有利的,至少在沒有看到測試結論之前就可以了解到測試經理的設計技術,重點測試部分一定要保證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用例設計方法。

2.2測試環境與配置

簡要介紹測試環境及其配置。

提示:清單如下,如果系統/項目比較大,則用表格方式列出

資料庫伺服器配置

CPU:

內存:

硬碟:可用空間大小

操作系統:

應用軟體:

機器網路名:

區域網地址:

應用伺服器配置

…….

客戶端配置

…….

對於網路設備和要求也可以使用相應的表格,對於三層架構的,可以根據網路拓撲圖列出相關配置。

2.3測試方法(和工具)

簡要介紹測試中採用的方法(和工具)。

提示:主要是黑盒測試,測試方法可以寫上測試的重點和採用的測試模式,這樣可以一目瞭然的知道是否遺漏了重要的測試點和關鍵塊。工具為可選項,當使用到測試工具和相關工具時,要說明。注意要註明是自產還是廠商,版本號多少,在測試報告發布後要避免大多工具的版權問題。

4. 關於系統的論文里系統測試應該寫些什麼內容

1、測試環境:軟硬體環境中需要硬體環境、應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客戶端。

2、測試結論,測試總的結論,明確是通過還是未通過。是否可以發布正式版本等。

3、測試記錄,插入測試用例對象,缺陷修改記錄,插入缺陷BUG單對象。

4、功能性,系統正確實現了通過數據字典管理基礎數據的功能,實現了數據內容的多語言功能,實現了中英文界面。實現了系統中具體的功能。

5、易用性,現有系統實現了如下易用性:查詢,添加,刪除,修改操作相關提示信息的一致性,可理解性;輸入限制的正確性;輸入限制提示信息的正確性, 可理解性,一致性;

現有系統存在如下易用性缺陷:界面排版不美觀;輸入, 輸出欄位的可理解性差;輸入缺少解釋性 說明;中英文對應的正確性;中英文混排。

6、可靠性,現有系統的可靠性控制不夠嚴密,很多控制是通過頁面控制實現的,如果頁面控制失效,可以向資料庫插入數據,引發錯誤。現有系統的容錯性不高,如果系統出現錯誤,返回錯誤類型為找不到頁面錯誤,無法恢復到出錯前的狀態。

7、兼容性,現有系統支持window下的IE瀏覽器和傲遊瀏覽器,支持linux系統下的IE瀏覽器和火狐瀏覽器。現有系統未進行其他兼容性測試。

8、安全性,現有系統控制了以下安全性問題:把某一個登錄後的頁面保存下來,不能單獨對其進行操作不進行登錄;直接輸入某一頁面的Url能否打開頁面並進行操作不應該允許。

現有系統未控制以下安全性問題:用戶名和密碼應對大小寫敏感;登陸錯誤次數限制。

9、遺留問題分析。

5. 求一份軟體測試的報告,大體上要寫什麼,格式怎麼樣的。求救。我做的是軟體的其中一個模塊。謝謝了。

XX軟體測試報告 共 x 頁 擬制 年 月 日審核 年 月 日會簽 年 月 日批准 年 月 日
1 范圍本文檔適用於XX軟體的單元/集成測試。1.2 系統概述1.3 文檔概述本文檔用於對XX軟體的測試工作階段成果的描述。包括對軟體測試的整體描述,軟體測試的分類和級別,軟體測試的過程描述,軟體測試的結果等內容。2 引用文檔《XX軟體需求規格說明》《XX軟體設計說明》《XX系統介面協議》3 測試概述3.1被測軟體的基本概況使用的編程語言:XXX 匯編語言程序行數:1590子程序個數:11單行注釋行數:669注釋率:約為42%3.1.1. 測試小結本次測試對XX軟體進行了靜態分析和動態測試。測試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了軟體靜態分析,軟體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分別對軟體V1.00版本的代碼進行走讀。在此基礎上軟體開發人員對代碼走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修改,做了97處代碼變更並提交了V1.01版本進行動態測試。在測試過程中針對發現的軟體缺陷進行了初步分析,並提交程序設計人員對原軟體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考查。在軟體測試中首先根據軟體測試的規范進行考核,將書寫規范,注釋等基礎問題首先解決,其次考核軟體測試中的問題是否存在設計上的邏輯缺陷,如果存在設計缺陷則應分析該缺陷的嚴重程度以及可能引發的故障。軟體開發人員在以上基礎上對軟體的不足做出相應的修改,同時通過軟體回歸測試驗證軟體修改後能夠得到的改善結果。 軟體代碼1.00與1.01版變更明細表: 編號 1.00版行號 1.01版行號 更改說明 1 19 22 注釋變更 2 26 29 注釋變更 3 29 32 注釋變更 4 95 98 注釋變更 5 108行後 113~116 增加新變數 6 171、172 180、181 命令字大小寫變更 7 以下略 從上表可以看出,注釋變更一共有15處,主要排除了對原程序的理解錯誤問題;根據程序的書寫規范要求,一行多條語句改為一行一條語句的更改一共有42處;命令字大小寫變更一共有7處;在代碼走查中對冗餘和無用的代碼作了更改,將這些代碼注釋掉,此類更改一共有14處。上述4類更改一共有78處,這些更改對程序本身的功能沒有任何影響,但從軟體規范的角度來看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和規范性。其餘19處變更為代碼變更,主要是在軟體測試中發現原程序的可靠性不足,在不改變原程序功能的基礎上相應的增加了新變數、新語句、新程序以提高整個程序的可靠性。在動態測試階段進行了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此階段發現的軟體問題經軟體測試人員修改,提交了V1.02版本,軟體測試人員對此版本的軟體代碼進行了回歸測試,確認對前階段發現的軟體問題進行了修改,消除了原有的軟體問題並且確認沒有引入新的軟體問題。認定V1.02版為可以發行的軟體版本。3.1.1.1 靜態分析小結靜態測試採用人工代碼走查的方式進行。參加代碼走查的軟體開發人員有:(略);參加代碼走查的軟體測試人員有:(略)。代碼走查以代碼審查會議的形式進行。靜態分析過程中共進行了四次會議審查。靜態測試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l 根據對軟體匯編源代碼的分析繪制詳細的程序流程圖和調用關系圖(見附件1);l 對照軟體匯編源代碼和流程圖進行程序邏輯分析、演算法分析、結構分析和介面分析;l 對軟體匯編源代碼進行編程規范化分析。通過靜態測試查找出軟體的缺陷18個,其中輕微的缺陷4個,占所有缺陷的22.2%中等的缺陷11個,占所有缺陷的61.1%嚴重的缺陷:3個,占所有缺陷的16.7%上述軟體缺陷見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3.1.1.2 動態測試小結動態測試使用的測試工具為XXX軟體集成開發環境。總共的測試用例數:143個。全部由測試人員人工設計。其中單元測試用例138個,集成測試用例5個。發現的軟體缺陷有2個,都是在單元測試過程中發現的。集成測試階段未發現新的軟體缺陷。在發現的軟體缺陷中:中等的缺陷1個,占所有缺陷的50%嚴重的缺陷1個,占所有缺陷的50%上述軟體缺陷見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動態測試中代碼覆蓋率:代碼行覆蓋率 100%分支覆蓋率 100%程序單元調用覆蓋率 100%3.1.1.3 回歸測試小結對軟體測試過程中發現的缺陷經軟體開發人員確認後進行了代碼更改,並對更改後的代碼進行了回歸測試。本報告中的數據是回歸測試後的測試數據。3.1.1.4 測試分析下面將對此次軟體測試中的所有缺陷以及改進設計進行分析。1. 靜態測試中的缺陷分析: 1) 4個輕微缺陷屬於代碼冗餘,由於在程序設計中加入了部分調試程序,在程序設計完成後未將這些調試代碼注釋或刪除掉而造成代碼冗餘,但對程序本身的功能並無影響。修改後程序的效率得到提高。2) 11個中等缺陷屬於注釋變更,在原程序代碼的注釋中存在注釋不準確的問題,會影響程序員對程序的理解,修改後的程序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3) 重點分析3個嚴重缺陷:第一個嚴重缺陷屬於XX號的無效判別和相應的處理問題,程序對XX號進行無效判別時,判別界限並不完全,在本跟蹤程序中XX號的有效數為01-10(用4位表示),而判別無效時只判了為00的情況,沒有判別大於10的情況。而且在為00時也沒有作相應的處理,修改後的程序對設計進行了改進,詳見改進設計分析3。第二個嚴重缺陷屬於程序設計中讀取地址錯誤問題,經分析在調試中讀取的數據是正確的,但是讀取的地址與設計初衷不相符,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詳見改進設計分析1。第三個嚴重錯誤是近區/遠區子程序判斷與進入條件反了,經分析對程序的影響不大,但與設計初衷不一致,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詳見改進設計5。2. 動態測試中的缺陷分析:1) 中等缺陷1個,在程序的注釋中出現錯誤,將近區注釋為遠區,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2) 嚴重缺陷1個,在XX號無效的判別中,本應判斷大於10,但誤設計為0,修改後經回歸測試問題得到了解決。 3. 改進的設計分析:(因和產品相關,略) 3.1.2 測試記錄a 測試時間:2005年8月5日至2005年9月17日。b 地點:(略)。c 硬體配置:P4CPU/2.0G,內存256M,硬碟1Gd 軟體配置:Wondows98,e 被測軟體版本號:V1.0,V1.01,V1.02f 所有測試相關活動的日期和時間、測試操作人員等記錄見軟體測試記錄文檔。4 測試結果在兩個階段測試過程中共發現軟體缺陷20個,經軟體開發人員確認的缺陷為20個,經過改正的代碼消除了所有以確認的軟體缺陷並通過了回歸測試。因測試條件所限,未能進行軟體的確認測試和系統測試。5 評估和建議5.1 軟體評估 5.1.1 軟體編碼規范化評估經過回歸測試,未殘留的軟體編碼規范性缺陷。軟體代碼文本注釋率約為42%,代碼注釋充分,有利與代碼的理解和維護。5.1.2 軟體動態測試評估被測軟體單元的總數:11個使用的測試用例個數:143個達到軟體測試出口准則的軟體單元數為11個,通過率100%通過單元和集成測試得知:軟體代碼邏輯清晰、結構合理、程序單元間介面關系一致,運行穩定。5.2 改進建議a. 建議在軟體開發項目中全面實施軟體工程化,加強軟體開發的管理工作。b. 建議進一步加強軟體需求規格說明、軟體設計文檔編制以及編寫代碼的規范化。特別是應該將系統中的硬體研製和軟體研製分別管理,軟體文檔編制的種類和規格按照相關標准執行。c. 盡早開展軟體測試工作。在軟體研製計劃安排上給軟體測試留有必要的時間,在資源配置上給軟體測試必要的支撐。d. 建議結合系統聯試,開展軟體的確認和系統測試。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略)軟體更改通知單(略)軟體測試記錄(略)

6. 軟體測試報告怎麼寫 呀

測試分析報告
1
引言
1.1編寫目的
說明這份測試分析報告的具體編寫目的,指出預期的閱讀范圍。
1.2背景
說明:
a.
被測試軟體系統的名稱;
b.
該軟體的任務提出者、開發者、用戶及安裝此軟體的計算中心,指出測試環境與實際運行環境
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1.3定義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專問術語的定義和外文首字母組詞的原片語。
1.4參考資料
列出要用到的參考資料,如:
a.
本項目的經核準的計劃任務書或合同、上級機關的批文;
b.
屬於本項目的其他已發表的文件;
c.
本文件中各處引用的文件、資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軟體開發標准。列出這些文件的標題、文件編號、發表日期和出版單位,說明能夠得到這些文件資料的來源。
2測試概要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每一項測試的標識符及其測試內容,並指明實際進行的測試工作內容與測試計劃中預先設計的內容之間的差別,說明作出這種改變的原因。
3測試結果及發現
3.1測試1(標識符)
把本項測試中實際得到的動態輸出(包括內部生成數據輸出)結果同對於動態輸出的要求進行比較,陳述其中的各項發現。
3.2測試2(標識符)
用類似本報告3.1條的方式給出第
2項及其後各項測試內容的測試結果和發現。
4對軟體功能的結論
4.1功能1(標識符)
4.1.1能力
簡述該項功能,說明為滿足此項功能而設計的軟體能力以及經過一項或多項測試已證實的能力。
4.1.2限制
說明測試數據值的范圍(包括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列出就這項功能而言,測試期間在該軟體中查出的缺陷、局限性。
4.2功能2(標識符)
用類似本報告4.l的方式給出第2項及其後各項功能的測試結論。
......
5分析摘要
5.1能力
陳述經測試證實了的本軟體的能力。如果所進行的測試是為了驗證一項或幾項特定性能要求的實現,應提供這方面的測試結果與要求之間的比較,並確定測試環境與實際運行環境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
對能力的測試所帶來的影響。
5.2缺陷和限制
陳述經測試證實的軟體缺陷和限制,說明每項缺陷和限制對軟體性能的影響,並說明全部測得的性能缺陷的累積影響和總影響。
5.3建議
對每項缺陷提出改進建議,如:
a.
各項修改可採用的修改方法;
b.
各項修改的緊迫程度;
c.
各項修改預計的工作量;
d.
各項修改的負責人。
5.4評價
說明該項軟體的開發是否已達到預定目標,能否交付使用。
6測試資源消耗
總結測試工作的資源消耗數據,如工作人員的水平級別數量、機時消耗等。

7. 軟體測試報告例文

以前寫的東西 省略著寫
XX軟體測試報告 共 x 頁 擬制 年 月 日審核 年 月 日會簽 年 月 日批准 年 月 日
1 范圍本文檔適用於XX軟體的單元/集成測試。1.2 系統概述1.3 文檔概述本文檔用於對XX軟體的測試工作階段成果的描述。包括對軟體測試的整體描述,軟體測試的分類和級別,軟體測試的過程描述,軟體測試的結果等內容。2 引用文檔《XX軟體需求規格說明》《XX軟體設計說明》《XX系統介面協議》3 測試概述3.1被測軟體的基本概況使用的編程語言:XXX 匯編語言程序行數:1590子程序個數:11單行注釋行數:669注釋率:約為42%3.1.1. 測試小結本次測試對XX軟體進行了靜態分析和動態測試。測試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了軟體靜態分析,軟體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分別對軟體V1.00版本的代碼進行走讀。在此基礎上軟體開發人員對代碼走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修改,做了97處代碼變更並提交了V1.01版本進行動態測試。在測試過程中針對發現的軟體缺陷進行了初步分析,並提交程序設計人員對原軟體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考查。在軟體測試中首先根據軟體測試的規范進行考核,將書寫規范,注釋等基礎問題首先解決,其次考核軟體測試中的問題是否存在設計上的邏輯缺陷,如果存在設計缺陷則應分析該缺陷的嚴重程度以及可能引發的故障。軟體開發人員在以上基礎上對軟體的不足做出相應的修改,同時通過軟體回歸測試驗證軟體修改後能夠得到的改善結果。 軟體代碼1.00與1.01版變更明細表: 編號 1.00版行號 1.01版行號 更改說明 1 19 22 注釋變更 2 26 29 注釋變更 3 29 32 注釋變更 4 95 98 注釋變更 5 108行後 113~116 增加新變數 6 171、172 180、181 命令字大小寫變更 7 以下略 從上表可以看出,注釋變更一共有15處,主要排除了對原程序的理解錯誤問題;根據程序的書寫規范要求,一行多條語句改為一行一條語句的更改一共有42處;命令字大小寫變更一共有7處;在代碼走查中對冗餘和無用的代碼作了更改,將這些代碼注釋掉,此類更改一共有14處。上述4類更改一共有78處,這些更改對程序本身的功能沒有任何影響,但從軟體規范的角度來看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和規范性。其餘19處變更為代碼變更,主要是在軟體測試中發現原程序的可靠性不足,在不改變原程序功能的基礎上相應的增加了新變數、新語句、新程序以提高整個程序的可靠性。在動態測試階段進行了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此階段發現的軟體問題經軟體測試人員修改,提交了V1.02版本,軟體測試人員對此版本的軟體代碼進行了回歸測試,確認對前階段發現的軟體問題進行了修改,消除了原有的軟體問題並且確認沒有引入新的軟體問題。認定V1.02版為可以發行的軟體版本。3.1.1.1 靜態分析小結靜態測試採用人工代碼走查的方式進行。參加代碼走查的軟體開發人員有:(略);參加代碼走查的軟體測試人員有:(略)。代碼走查以代碼審查會議的形式進行。靜態分析過程中共進行了四次會議審查。靜態測試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l 根據對軟體匯編源代碼的分析繪制詳細的程序流程圖和調用關系圖(見附件1);l 對照軟體匯編源代碼和流程圖進行程序邏輯分析、演算法分析、結構分析和介面分析;l 對軟體匯編源代碼進行編程規范化分析。通過靜態測試查找出軟體的缺陷18個,其中輕微的缺陷4個,占所有缺陷的22.2%中等的缺陷11個,占所有缺陷的61.1%嚴重的缺陷:3個,占所有缺陷的16.7%上述軟體缺陷見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3.1.1.2 動態測試小結動態測試使用的測試工具為XXX軟體集成開發環境。總共的測試用例數:143個。全部由測試人員人工設計。其中單元測試用例138個,集成測試用例5個。發現的軟體缺陷有2個,都是在單元測試過程中發現的。集成測試階段未發現新的軟體缺陷。在發現的軟體缺陷中:中等的缺陷1個,占所有缺陷的50%嚴重的缺陷1個,占所有缺陷的50%上述軟體缺陷見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動態測試中代碼覆蓋率:代碼行覆蓋率 100%分支覆蓋率 100%程序單元調用覆蓋率 100%3.1.1.3 回歸測試小結對軟體測試過程中發現的缺陷經軟體開發人員確認後進行了代碼更改,並對更改後的代碼進行了回歸測試。本報告中的數據是回歸測試後的測試數據。3.1.1.4 測試分析下面將對此次軟體測試中的所有缺陷以及改進設計進行分析。1. 靜態測試中的缺陷分析: 1) 4個輕微缺陷屬於代碼冗餘,由於在程序設計中加入了部分調試程序,在程序設計完成後未將這些調試代碼注釋或刪除掉而造成代碼冗餘,但對程序本身的功能並無影響。修改後程序的效率得到提高。2) 11個中等缺陷屬於注釋變更,在原程序代碼的注釋中存在注釋不準確的問題,會影響程序員對程序的理解,修改後的程序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3) 重點分析3個嚴重缺陷:第一個嚴重缺陷屬於XX號的無效判別和相應的處理問題,程序對XX號進行無效判別時,判別界限並不完全,在本跟蹤程序中XX號的有效數為01-10(用4位表示),而判別無效時只判了為00的情況,沒有判別大於10的情況。而且在為00時也沒有作相應的處理,修改後的程序對設計進行了改進,詳見改進設計分析3。第二個嚴重缺陷屬於程序設計中讀取地址錯誤問題,經分析在調試中讀取的數據是正確的,但是讀取的地址與設計初衷不相符,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詳見改進設計分析1。第三個嚴重錯誤是近區/遠區子程序判斷與進入條件反了,經分析對程序的影響不大,但與設計初衷不一致,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詳見改進設計5。2. 動態測試中的缺陷分析:1) 中等缺陷1個,在程序的注釋中出現錯誤,將近區注釋為遠區,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2) 嚴重缺陷1個,在XX號無效的判別中,本應判斷大於10,但誤設計為0,修改後經回歸測試問題得到了解決。 3. 改進的設計分析:(因和產品相關,略) 3.1.2 測試記錄a 測試時間:2005年8月5日至2005年9月17日。b 地點:(略)。c 硬體配置:P4CPU/2.0G,內存256M,硬碟1Gd 軟體配置:Wondows98,e 被測軟體版本號:V1.0,V1.01,V1.02f 所有測試相關活動的日期和時間、測試操作人員等記錄見軟體測試記錄文檔。4 測試結果在兩個階段測試過程中共發現軟體缺陷20個,經軟體開發人員確認的缺陷為20個,經過改正的代碼消除了所有以確認的軟體缺陷並通過了回歸測試。因測試條件所限,未能進行軟體的確認測試和系統測試。5 評估和建議5.1 軟體評估 5.1.1 軟體編碼規范化評估經過回歸測試,未殘留的軟體編碼規范性缺陷。軟體代碼文本注釋率約為42%,代碼注釋充分,有利與代碼的理解和維護。5.1.2 軟體動態測試評估被測軟體單元的總數:11個使用的測試用例個數:143個達到軟體測試出口准則的軟體單元數為11個,通過率100%通過單元和集成測試得知:軟體代碼邏輯清晰、結構合理、程序單元間介面關系一致,運行穩定。5.2 改進建議a. 建議在軟體開發項目中全面實施軟體工程化,加強軟體開發的管理工作。b. 建議進一步加強軟體需求規格說明、軟體設計文檔編制以及編寫代碼的規范化。特別是應該將系統中的硬體研製和軟體研製分別管理,軟體文檔編制的種類和規格按照相關標准執行。c. 盡早開展軟體測試工作。在軟體研製計劃安排上給軟體測試留有必要的時間,在資源配置上給軟體測試必要的支撐。d. 建議結合系統聯試,開展軟體的確認和系統測試。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略)軟體更改通知單(略)軟體測試記錄(略)

8. 軟體測試報告如何寫

測試分析報告:

1、編寫目的:說明這份測試分析報告的具體編寫目的,指出預期的閱讀范圍。

2、測試概要: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每一項測試的標識符及其測試內容,並指明實際進行的測試工作內容與測試計劃中預先設計的內容之間的差別,說明作出這種改變的原因。

3、測試結果及發現:把本項測試中實際得到的動態輸出(包括內部生成數據輸出)結果同對於動態輸出的要求進行比較,陳述其中的各項發現。

4、對軟體功能的結論:簡述該項功能,說明為滿足此項功能而設計的軟體能力以及經過一項或多項測試已證實的能力。說明測試數據值的范圍(包括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列出就這項功能而言,測試期間在該軟體中查出的缺陷、局限性。

測試原則

對計算機軟體進行測試前,首先需遵循軟體測試原則,即不完全原則的遵守。不完全原則即為若測試不完全、測試過程中涉及免疫性原則的部分較多,可對軟體測試起到一定幫助。

因軟體測試因此類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性,測試人員能夠完成的測試內容與其免疫性成正比,若想使軟體測試更為流暢、測試效果更為有效,首先需遵循此類原則,將此類原則貫穿整個開發流程,不斷進行測試,而並非一次性全程測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軟體測試

9. 軟體測試中什麼是配置項測試具體定義和具體工作是什麼

配置項測試的理解,我覺得得先清楚兩個概念:

軟體配置項:我認為軟體配置項就是一個開發完成的,已經進入配置管理的,准備提供給客戶的產品。可以是可執行代碼,也可以是產品文檔。

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是在項目前期進行需求分析的時候得到的一份文檔,這份文檔中描述了用戶的需求,是初始階段甲乙雙方對項目的共同理解,比如一些界面設計,流程描述,這個是整個開發工作的基礎。

那麼配置項測試,就可以理解成是對軟體配置項的一種檢查,檢查它與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是否一致。比如對可執行代碼進行功能測試,關注它的功能是否與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要求的一致。或者對一份產品文檔進行文檔審查,關注是否已經按照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要求,描述了安裝步驟,或者文檔中描述的介面是否與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相同。

所以配置項測試,需要在單元測試集成測試之後進行。

我理解的測試順序應該是:單元測試->集成測試->配置項測試->系統測試->確認測試,如果項目存在變更,還需要進行回歸測試。當然,這個只是幫助理解,實際中肯定不會是按順序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