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上海小鼠str鑒定資料庫比對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上海小鼠str鑒定資料庫比對

發布時間: 2022-05-02 18:06:09

Ⅰ neo 在小鼠基因型鑒定中起什麼作用

neo 在小鼠基因型鑒定中起什麼作用
基因敲除小鼠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葯物研發領域不可或缺的實驗動物模型,在生命科學、人類醫葯和健康研究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於胚胎幹細胞的基因打靶技術、EGE技術(基於Crispr cas9技術)是當下比較火熱的基因敲除小鼠制備技術。利用這兩種技術制備基因敲除小鼠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一、 基於胚胎幹細胞的基因打靶技術制備基因敲除小鼠的流程:
1. 課題設計,訂購課題BAC菌;
2. 按照課題設計,完成打靶載體設計和構建;
3. 將重組載體電轉到胚胎幹細胞中,用G418篩選轉染後的胚胎幹細胞,得到陽性克隆;
4. 進一步通過PCR和southern blot雜交技術(基因敲除小鼠檢測金標准)對上一步得到的陽性克隆進行篩選,得到穩定整合外源基因的胚胎幹細胞陽性克隆;
5. 將胚胎幹細胞陽性克隆注射到小鼠囊胚中,並植入到假孕小鼠的子宮內;
6. 得到嵌合鼠,並獲得F1陽性雜合子小鼠。
基於胚胎幹細胞的基因打靶技術制備基因敲除小鼠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可以滿足幾乎所有基因組修飾要求的打靶技術,但目前只應用在小鼠的基因敲除上,而且其周期長工作量大。
二、 利用EGE技術(基於Crispr cas9技術)制備基因敲除小鼠的流程
1. 設計構建識別靶序列的sgRNA;
2. 設計構建致靶基因切割的EGE系統載體質粒;
3. 利用百奧賽圖自主開發的UCA試劑盒對sgRNA/Cas9進行活性檢測;
4. 設計構建打靶載體;
5. 體外轉錄sgRNA/Cas9 mRNA;
6. 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sgRNA/Cas9 mRNA和打靶載體;
7. 獲得Fo代小鼠,利用PCR對Fo代小鼠進行基因型鑒定;
8. 獲得F1代小鼠,利用PCR和southern blot雜交技術(基因敲除小鼠檢測金標准)對F1代小鼠進行基因型鑒定。
雖然EGE技術(基於Crispr cas9技術)制備基因敲除小鼠看似比基於胚胎幹細胞的基因打靶技術制備基因敲除小鼠流程繁瑣,其實不然,EGE技術(基於Crispr cas9技術)系統構建簡單,基因敲除/敲入效率高,速度快,可實現多基因、多物種基因敲除/敲入,最快2個月即可得到F0代陽性鼠,5個月得到F1F1代雜合子小鼠。

Ⅱ 如何利用網上資料庫查找一種人源性蛋白的一級結構序列,並與小鼠的該同源蛋白序列進行比較

到NCBI官網,資料庫選擇protein,輸入蛋白質名稱,然後再結果里找物種為human的結果,拿到這個序列到NCBI的Blast里比對,程序選擇Blastp,比對結果中肯定至少有一個是小鼠同源蛋白。或者直接用clustalX把human,mice的蛋白序列直接比較。

Ⅲ 請利用網上資料庫查找一種人源性蛋白的一級結構序列,並與小鼠的該同源蛋白序列進行比較。

人胰島素的一級結構序列如下;
鼠胰島素的一級結構序列如下;
比較如下;

放大以及加下劃線的是人與小鼠相同的一級結構序列。不同的一級結構序列是字體比較小的那部分。

從兩者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知道,人與小鼠的胰島素一級結構序列基本相同,只有一些個別部分不同。

說明了:一級結構不同,生物學功能各異

一級結構中關鍵部位相同,其功能相同;關鍵部位改變,生物活性也改變

Ⅳ 怎麼用流式鑒定小鼠巨噬細胞純度

好,現在這個行業發展的不錯,生物實驗技術外包也會跟著發展,比如一些高校或者企業部分實驗不想自己內部開展,或者涉及的設備比較昂貴,技術要求高,都會尋求外包。但是現在競爭也比較大,的得看單位這邊整體做的怎麼樣。
其次要看下你選擇單位的規模如何,上海這邊的,你可以看下基爾頓生物。

Ⅳ 怎麼比對同一基因在人,小鼠和大鼠間的同源性

在GENE資料庫上查找你的c-met的序列,分別比較人和鼠的相似性,有相關網站可以做,如SWISS等,根據相似比例判斷同源性.
同源性(homology)這個概念不能量化,「兩條序列具有同源性」或者「不具有同源性」.而相似性(similarity)和一致性(identity)可以看做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源性的量化指標,一般地,兩條序列之間的相似性(similarity)的程度會大於一致性(identity)的程度.一般來說,序列之間的相似性(similarity)和一致性(identity)越高,序列之間同源的可能性越大.下面這段描述是三者正確的描述.
例:A序列包含有一個1500bp的ORF,通過BLAST,得知該序列與B序列同源,相似性高達94.3%,一致性達89.6%.

Ⅵ 怎麼比對同一基因在人,小鼠和大鼠間的同源性

在GENE資料庫上查找你的c-met的序列,分別比較人和鼠的相似性,有相關網站可以做,如SWISS等,根據相似比例判斷同源性.
同源性(homology)這個概念不能量化,「兩條序列具有同源性」或者「不具有同源性」.而相似性(similarity)和一致性(identity)可以看做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源性的量化指標,

Ⅶ 有關蛋白質的綜述,大約4000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最為世人矚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即將提前完成。人類將向了解自己的生命奧秘這一目標邁進一大步。但是,由於基因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而生命活動的執行者卻是蛋白質,即基因的表達產物。因此,即使得到人類全部基因序列,也只是解決了遺傳信息庫的問題。人類揭示整個生命活動的規律,就必須研究基因的物產——蛋白質。相對於基因組而言,後者稱為蛋白質組。

1 蛋白質組概述及其相關研究技術和方法

鑒於基因組研究的局限性,1994年澳大利亞Macquaie 大學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義大利的一次科學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質組(Proteome)這個概念。定義為「蛋白質組指的是一個基因組所表達的蛋白質」,即「PROTEOME」是由蛋白質的」PROTE」和基因組的「OME」字母拼接而成[1].這個新術語很快得到了國際生物學界的認可。目前對蛋白質組的分析工作大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二維膠電泳等技術得到正常生理條件下的機體、組織或細胞的全部蛋白質的圖譜,相關數據將作為待測機體、組織或細胞的二維參考圖譜和資料庫。另一方面是比較分析在變化了生理條件下蛋白質組所發生的變化。目前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常用以下手段:(1)用於蛋白質分離技術方面的如雙向凝膠電泳(2-DE)、雙向「高效」柱層析等。(2)用於蛋白質鑒定的技術如質譜技術、凝膠圖像分析、蛋白質和多肽的N端、C端測序及氨基酸組成分析等。(3)用於蛋白質相互作用及作用方式研究的雙雜交系統。(4)用於分析大量數據的生物工程信息學等[2].。

2 蛋白質組在醫學研究中的現狀和前景

自蛋白質組概念提出以來,已發表相關論文及論著數篇。並於是1997年舉行了第一屆國際性的「蛋白質組學」會議。同年出版式了第一部蛋白質組學的專著。目前蛋白質組在醫學方面的研究重點在於對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早期診斷及治療,對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機理、耐葯性及發現新的抗生素為主。現將這兩方面的進展情況綜述如下。

2.1 人類疾病的蛋白質組研究

2.1.1 直腸癌 直腸癌的發生是因多個基因的突變,導致腫瘤抑制基因失能所致,但確切機制仍不清楚。為探討其發病機制,Sanchez等對15例結腸癌和13例正常人的結腸上皮進行2-DE,每個多肽模式用Melanie I12-DE分析軟體進行分析。據此建立了包括882和861個斑點的結腸癌及正常人結腸粘膜的標准膠圖。結果發現在分子量為13kD和pI值為5.6處的蛋白質僅出現在結腸癌的組織中。15例結腸癌患者中13/5.6蛋白有13例(87%)。此外,發現13/5.6蛋白不僅在中度、低度分化的結腸癌及有24年病史的潰瘍性結腸炎過度表達,而且出現在7例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瘤的癌前病灶。但對照組則極少出現。這表明該蛋白的出現對檢測早期直腸癌有很強提示。通過對該蛋白HPLC及測序等分析後,發現與鈣粒蛋白B(calgranulin B)及鈣衛蛋白(calprotectin)有很大關系[3]。

2.1.2 肝癌 醛糖還原酶(aldose rectase, E.C.1.1.1.21)是醛酮還原酶超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它催化葡萄糖還原為山梨醇,通過減少內源或外源性代謝產物而起到解毒作用。Peter R等在用N-甲基-N-亞基脲誘導(N-methly-N-nitrosourea-inced)的小鼠肝癌中,用2-DE及氨基酸微型測序可分辯出一種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樣的蛋白質(35Kd/P17.4)。而在小鼠的晶狀體中,則發現一種醛糖還原的同工酶,該酶與已知的小鼠醛糖還原酶有98%的同源性,而與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樣的蛋白質截然不同。這表明兩種蛋白質是由相關的兩條基因編碼,在小鼠不同的器官中表達不同。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蛋白質優先表達在肝癌及胎肝中,它們均受到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刺激,但隨小鼠鼠器官的生理及病理環境而表現不同的形式。經免疫組化證實,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樣的蛋白質在成人肝臟中不表達,但在小鼠的肝癌 中又重新表達。同時發現該蛋白在癌前病變及肝癌中表達強烈,而在肝臟周圍的正常組織不表達[4]。表明該蛋白可能與肝癌的發病有很大關系。

2.1.3 擴張型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嚴重的可導致心衰的心臟病,大多數患者需行心臟移植術。目前其發病機理不明,推測可能為多種因素所致。1990年已有兩組人員進行該病的蛋白質組分析。其後不久心肌的2-DE資料庫建成,並進入國際互聯網路。Knecht等採用2-DE取得了3300個心肌蛋白條帶,通過氨基酸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及基質輔助的激光解吸離子化質譜(MALDI-MS)等分析了其中150條。經活檢及術後病理證實,有12條為擴張性心肌病特有的蛋白。但具體資料尚在進一步分析之中[5]。Arnott D等對新福林誘導的肥大心肌細胞進行蛋白質組分析,同對照相比亦發現有8種蛋白質的表達水平發現了變化[6]。

2.1.4 膀胱癌 IFN-γ除抗病毒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即抗腫瘤作用。目前其抗腫瘤作用機制不明。有資料表明,IFN-γ可能通過在相關細胞中增強或抑制有關基因而發揮抗腫瘤作用。重組IFN-γ和IL-2已開始應用於膀胱癌的治療中。為探明其作用機制,George等將四種分級程度不同的人膀胱癌新鮮活檢標本,用50U/ml IFN-γ作用20個小時後,採用2-DE、微型序列分析、等電聚集、蛋白質印跡等方法,對標本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結果表明有五種蛋白質(色按酸-tRNA合成酶、IFN-γ誘導的r3,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兩種分子量為35.8kD和11.2kD的未知蛋白)的表達量增加了75%,而醛糖還原酶表達量則下降。為研究IFN-γ對治療膀胱癌的作用機制提供了一種方法[7]。

此外,由於缺乏對膀胱鱗狀細胞癌客觀可靠的組織學分級標准,因而很其進行早期診斷。為此,Morten等對150例膀胱癌進行雙盲法2-DE,並結合了蛋白質印跡法、微型序列分析及質譜等技術,建立了新鮮膀胱癌標本的2-DE資料庫,且發現角蛋白10、14及銀屑病相關的脂肪酸結合蛋白(psoriasis-associated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PA-FABP)等可以作為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標記物[8]。為早期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

[ 本帖最後由 snow_white 於 2007-7-20 16:32 編輯 ]
查看完整版本請點擊這里:
蛋白質組學研究〔綜述〕05

我也來說兩句 查看全部回復
最新回復
snow_white (2007-7-20 16:31:50)
2.1.5 其它 目前人的各種組織、器官、細胞乃至各種細胞器已被廣泛研究。以期為疾病診治及了解發病機制提供新的手段。在一項利用蛋白質組研究技術進行的酒精對人體毒性的研究中發現,乙醇 會改變血清蛋白糖基化作用,導致許多糖蛋白的糖基缺乏,如轉鐵蛋白[9]。Jagathpala等對免疫所致的不孕症的男性精子蛋白質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發現了導致不孕症的6種自體及異體抗 精子抗體[10]。在對腎癌的研究中,發現有4種蛋白質存在於正常腎組織而在腎癌細胞中缺失。其中兩種分別是輔酶Q蛋白色素還原酶和線粒體乏醌氧化還原復合物I。這提示線粒體功能低下可能在腫瘤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1]。Ekkehard Brockstedt等利用2-DE、Edman微型序列法、MALDI-MS等對人BL60-2伯基特淋巴瘤細胞系進行了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結果發現RNA聚合酶轉錄因子3a(BTF3a)和/或BTF3b與抗IgM抗體介導(anti-IgM antibody-mediated)的細胞凋亡有很大關系[12]。

2.2 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質組研究 近年來,WHO越來越重視感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除結核、多重耐葯鏈球菌感染及機會致病菌外,出現了一些新的感染因素如HIV、博氏疏螺旋體及埃博拉病毒等。因此這些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質組分析,對於了解其毒性因子、抗原及疫苗的制備非常重要,此外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也同樣重要。現已獲得18種微生物的全部基因組序列,另有60餘種的基因序列正在研究之中。這些工作的開展為蛋白質組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2.2.1 檢測博氏疏螺旋體與免疫有關的蛋白質 博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是萊姆病的主要病因,表現為環形紅斑及流感樣症狀,大約有50%的未治患者發展為神經系統及關節系統疾病。該螺旋體可分為3種類型: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B.garinii, B.afzelii。其診斷需依靠血清學檢查,但存在敏感性及特異性變化的缺點。為獲得更可靠的血清學檢查,Peter等用2-DE從B.garinii得到217個銀染的蛋白斑點。從中國兔多克隆抗體鑒別出6個已知的譏原。將不同臨床表現萊姆病患者的血漿用b.garinii 2-DE圖雜交。用抗IgM及抗IgG作為第二抗體,在10例有遊走性紅斑的患者血漿中,檢測出60~80個抗原。同時發現在有關節炎的患者血漿中,包含有抗15種抗原的IgM抗體及抗76種不同抗原的IgG抗體。而晚期有神經系統症狀的患者血漿中,則包含有抗33種抗原的IgM抗體及抗76種抗原的IgG抗體。上述3種類型患者的血漿中均包含有抗6種已知抗原的抗體,且被SDSPAGE雜交所證實。這些抗原均是潛在的具有特異性診斷的標志物。

2.2.2 弓形體抗原的檢測 弓形體病是由鼠弓形體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全球人口大約有30%是攜帶者,在歐洲是最常見的寄生蟲病。如果妊娠者感染,該蟲可通過胎盤引起胎兒的感染。且隨著妊娠時間的增加,感染的機會也增加。大約50%母體的感染可引起新生兒先天性疾病。因此診斷及治療越早越好。目前要依靠血清學及PCR,而單獨採用血清學如用IgG,IgM,或IgA抗體對疾病活動期敏感性不夠,尤其對於妊娠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潛在感染常發生在有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對AIDS患者來說,鼠弓形體蟲是最主要的致命性腦損傷的病因。因此,能否早期診斷對治療來說尤為關鍵。Jungblut等將鼠弓形體蟲RH株在人羊膜細胞系FL521中傳代後,用2-DE得到300個銀染的斑點。再將其與以下3種患者的血漿進行免疫雜交:(1)患有急性弓形體病的妊娠女性(n=11); (2)患急性弓形體病的非妊娠者(n=6)(3)有潛在感染的患者(n=9)。結果有9個斑點對各階段的弓形體感染均反應,這9種斑點被用來當作弓形體感染的標記。其中7種標記可用作區別疾病的不同階段。但對區別急性期與潛在期仍需聯合應用多種抗原[4]。

2.2.3 白色念珠菌 芽管結構是白色念珠菌向菌絲體轉變的早期階段,該結構能增強白色念珠菌對宿主細胞的粘附力、穿透力及破壞性。目前通過蛋白質組分析方法如2-DE、質譜等已檢測出在芽管結構所表達的一組特異蛋白如DNA結合蛋白等,為致病提高了一些參考指標[13]。Monkt等發現,在conA反應後的SDS-PAGE圖中,在芽管結構的膜上,分子量為80kD復合糖處,出現很淡的考馬斯亮藍染色,而在孢子時則未出現。提示膜的整合、出現未與ConA結合的80kD復合糖可能與芽管結構的發生及生長有關。粘附素(adhesin)是白色念珠菌表面的組成部分,介導其與宿主的結合,是侵入宿主所需的重要蛋白,包含多種成分如白色念珠菌胞壁上的疏水蛋白等,通過增強菌株的粘附性而在其致病機制中發揮一定作用。但由於這些蛋白有很大同源性、多種糖基化作用及與胞壁或胞漿膜上其它成分形成共價結合,故提純及分析很難。現通過等電聚集、2-DE及洗脫電泳等方法,可使這些蛋白得到很好的純化、分離及分析[14]。

抗真菌葯通過改變真菌胞壁組分的生物合成和重組胞壁相關酶的結合位置而發揮作用。抗真菌葯遠少於抗細菌葯就在於對真菌細胞壁蛋白分析了解太少。現在臨床上用於抗真菌的葯物多為咪唑類(咪康唑、酮康唑)及三唑類(氟康唑、伊曲康唑),但有很多患者出現耐葯現象。在白色念珠菌中,目前發現至少有8種CDR家族的基因可產生耐葯株的表現型。且有55種基因分別表達ABC及MFS蛋白(菌內葯物輸出泵)[15.16]。但這些基因、蛋白與耐葯之間的關系仍未清楚。應用2-DE、免疫檢測蛋白質等技術,對這些蛋白在菌內的表達量進行分析,發現Cdrlp及CaMdrlp蛋白在耐咪唑類菌株中過量表達。在對咪唑類每感及去除CDR1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中,提取並檢測耐氟康唑突變子(FL3)的表達。結果發現FL3對氟康唑的耐是去除CDR1的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的500倍 ,是CA114的250倍。且CDR1 mRNA在FL3的量是Ca114的8倍[17]。同時,對敏感性及耐葯株蛋白質的2-DE圖分析發現,在耐中有25種蛋白質增加,有76種蛋白質減少。推測白色念株菌是通過改變染色體數目或染色體重組來調節基因的表達量,進而產生耐葯性[18]。隨著蛋白質組技術成熟完善,將對真菌壁及耐葯基因分泌的各種蛋白組成分析帶來重大突破,並對抗真菌的研製提供重要資料。

雖然蛋白質組學還處在一個初期發展研段,但我們相信隨著其不斷地深入發展,蛋白質組(學)研究在提示諸如生長、發育和代謝調控等生命活動的規律上將會有所突破,對探討重大疾病的機理、疾病診斷、疾病防治和新葯開發將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 本帖最後由 snow_white 於 2007-7-20 16:33 編輯 ]
snow_white (2007-7-20 16:34:25)
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進展

蛋白質組學強調的是針對蛋白質的一個整體思路。從整體的角度看,蛋白質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針對細胞或組織的全部蛋白質,也就是著眼點是整個蛋白質組;而另一種是以與一個特定的生物學機制或機制相關的全部蛋白質為著眼點,在這里整體是局部性的。針對細胞蛋白質組的完整分析的工作已經比較全面地展開,不僅如大腸桿菌、酵母等低等模式生物的蛋白質組資料庫在建立之中,高等生物如水稻和小鼠等的蛋白質研究也已開展,人類一些正常和病變細胞的蛋白質資料庫也已在建立之中。與此同時,更多的蛋白質組研究工作則是將著眼點放在蛋白質組的變化或差異上,也就是通過對蛋白質組的比較分析。首先發現並去鑒定在不同生理條件下或不同外界條件下蛋白質組中有差異的蛋白質組分。限於篇幅,本文不對這方面的工作做進一步論述。

本文接下來重點介紹近期發表的關於蛋白質組學的幾個工作,從中可以看到蛋白質組學的思想方法在蛋白質整體(或局部整體)水平上是如何解決生理學的一些重要問題的。

1999年11月《Nature》雜志發表了一篇用蛋白質組學方法研究蛋白質折疊的研究論文[10]。在這篇文章中,Houry等報道了在大腸桿菌胞質中的2500種新生多肽鏈種只有近300種以GroEL作為分子伴侶來幫助其折疊成正確構象。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通常只是針對某個或某些特定的蛋白質,觀察它(們)在折疊過程中是否需要諸如GroEL等分子伴侶的幫助。而在這個工作中,研究是從一個整體的思路出發,首先通過免疫共沉澱的方法獲得所有與GroEL結合的肽鏈,再通過二維電泳和資料庫比較等蛋白質研究的手段對這些肽鏈進行分析鑒定,從而實現了對大腸桿菌近2500條新生多肽鏈與分子伴侶GroEL的關系的全面分析。在這個工作中,研究者還通過對其中50種與GroEL作用的肽鏈的鑒定,進一步揭示了決定這些蛋白質能與GroEL相互作用的關鍵結構特徵。應該說,這個工作很好地體現了蛋白質組學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的運用。

過去在細胞生物學領域還沒有得到過一個主要亞細胞結構的完整的分子圖。核孔復合體是一個巨大的跨核膜的八角形結構,是控制大分子在胞質和核質間運輸的通道。多年來,很多方法被用來分析這一復合體的組成成分。雖然這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一復合體的分子原貌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最近通過使用蛋白質組學的手段,Rout等[11]鑒定了完整的酵母核孔復合體所有能檢測到的多肽,並系統地對每種可能的蛋白質組分在細胞中定位,結合免疫電鏡的方法將各組分在復合體內定位並定量,從而揭示了酵母核孔復合體的完整分子構造,並在此基礎上揭示了其工作原理。這個工作可以說是蛋白質組學解決構造生物學問題的一個典範,為揭示其他巨大分子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指出了一條新路[12]。

通過分析一個蛋白質是否跟功能已知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可得到揭示其功能的線索。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兩個蛋白質相互作用,那麼它們一般參與相同或相關的細胞活動[13]。從近期國際上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發展動向可以看出,揭示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建立相互作用關系的網路圖,已成為揭示蛋白質組復雜體系與蛋白質功能模式的先導,業已成為蛋白質組學領域的研究熱點。2000年初,《Science》登載了一篇應用蛋白質組學的大規模雙雜交技術研究線蟲生殖器發育的文章[14]。在這個工作中,Walhout等以線蟲的生殖發育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從已知的27個與線蟲發育的蛋白質出發,構造了一個大規模的酵母雙雜交系統,得到了100多個相互作用的結果,初步建立了與線蟲生殖發育相關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圖譜,從而為深入研究和揭示線蟲發育的機制等提供了豐富的線索。這個工作不同於一般的應用酵母雙雜交進行研究的地方在於,它出於對一個生物學問題的整體思考,盡可能地從所有已知的蛋白質而不只是個別的蛋白質為出發點。這一個工作為以前專注於信號轉導過程中單個蛋白質作用的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即將整個途徑的相關蛋白質一起考慮。

那麼,能否通過酵母雙雜交系統來分析一種細胞或特定組織的所有可能的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呢?在今年初,《Nature》發表了一篇通過大規模雙雜交技術研究酵母近6000個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的論文[15]。啤酒酵母基因組DNA的全序列業已測定,這為通過雙雜交技術來鑒定酵母基因組編碼的全部6000種左右的蛋白質間的可能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這個工作中,研究人員採用了兩種不同的策略對酵母的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作了全面分析。一是所謂的列陣篩選法(array screening)。在此方法中,6000株表達不同"獵物"蛋白的酵母單克隆分別加在微滴定板上,帶有不同的"誘餌"蛋白的酵母株與前面6000株細胞一一接合形成二倍體細胞,"獵物"蛋白與"誘餌"蛋白的相互作用通過報道基因的表達而被鑒定。這篇文章中報道了192種不同的"誘餌"蛋白與近6000種"獵物"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另一種方法是文庫篩選法。該方法與前一種方法的區別是,將表達6000種不同"獵物"蛋白的酵母細胞混在一起構成文庫,再將這個文庫分別與6000株表達不同"誘餌"蛋白的酵母細胞接合,再進一步篩選鑒定陽性克隆,即"誘餌"與"獵物"發生相互作用的克隆。根據這篇報告,上述兩種策略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相比之下陣列篩選法更為有效,而文庫篩選法的長處是通量大。這一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我們已經看到,在基因組序列被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大規模雙雜交技術全面地,當然也是初步地,分析其物種或其細胞、組織的所有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相信類似的工作將很快針對其他物種開展,特別是基因組序列已被揭示的物種。

由此可見,蛋白質組學已經開始從建立資料庫走向解決生命科學的重大問題,成為研究生物學問題或機制的強有力手段。
snow_white (2007-7-20 16:37:32)
三、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與趨勢

曾 嶸 夏其昌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蛋白質組學研究分析中心 上海 200031)

如果在五年前提到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還抱有懷疑態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雜志已把蛋白質組學列為六大研究熱點之一,其「熱度」僅次於幹細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質組學的受關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

1.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研究意義和背景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已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命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功能基因組學,包括結構基因組研究和蛋白質組研究等。盡管現在已有多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序,但在這些基因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組中所採用的策略,如基因晶元、基因表達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從細胞中mRNA的角度來考慮的,其前提是細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質表達的水平。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從DNA mRNA 蛋白質,存在三個層次的調控,即轉錄水平調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譯水平調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譯後水平調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從mRNA角度考慮,實際上僅包括了轉錄水平調控,並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質表達水平。實驗也證明,組織中mRNA豐度與蛋白質豐度的相關性並不好,尤其對於低豐度蛋白質來說,相關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質復雜的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或遷移、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等則幾乎無法從mRNA水平來判斷。毋庸置疑,蛋白質是生理功能的執行者,是生命現象的直接體現者,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將直接闡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機制。蛋白質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動規律,如翻譯後修飾、蛋白質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構象等問題,仍依賴於直接對蛋白質的研究來解決。雖然蛋白質的可變性和多樣性等特殊性質導致了蛋白質研究技術遠遠比核酸技術要復雜和困難得多,但正是這些特性參與和影響著整個生命過程。

傳統的對單個蛋白質進行研究的方式已無法滿足後基因組時代的要求。這是因為:(1) 生命現象的發生往往是多因素影響的,必然涉及到多個蛋白質。(2) 多個蛋白質的參與是交織成網路的,或平行發生,或呈級聯因果。(3) 在執行生理功能時蛋白質的表現是多樣的、動態的,並不象基因組那樣基本固定不變。因此要對生命的復雜活動有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必然要在整體、動態、網路的水平上對蛋白質進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上產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它是以細胞內全部蛋白質的存在及其活動方式為研究對象。可以說蛋白質組研究的開展不僅是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後基因組時代的里程碑,也是後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雖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質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組計劃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蛋白質組計劃,當時稱為Human Protein Index計劃,旨在分析細胞內的所有蛋白質。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被擱淺。90年代初期,各種技術已比較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各國科學家的討論,才提出蛋白質組這一概念。

國際上蛋白質組研究進展十分迅速,不論基礎理論還是技術方法,都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相當多種細胞的蛋白質組資料庫已經建立,相應的國際互聯網站也層出不窮。1996年,澳大利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麥、加拿大、日本也先後成立了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在美國,各大葯廠和公司在巨大財力的支持下,也紛紛加入蛋白質組的研究陣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質組資料庫「SWISSPROT」 著稱的蛋白質組研究人員成立的,以應用蛋白質組技術開發新葯物靶標為目的,建立了配備有上百台質譜儀的高通量技術平台。而當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國科學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類似的蛋白質組學公司,繼續其多年未實現的夢想。2001年4月,在美國成立了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研究組織(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隨後歐洲、亞太地區都成立了區域性蛋白質組研究組織,試圖通過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類蛋白質組計劃(Human Proteome Project)。
snow_white (2007-7-20 16:37:49)
2.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策略和范圍

蛋白質組學一經出現,就有兩種研究策略。一種可稱為「竭澤法」,即採用高通量的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分析生物體內盡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質,這種觀點從大規模、系統性的角度來看待蛋白質組學,也更符合蛋白質組學的本質。但是,由於蛋白質表達隨空間和時間不斷變化,要分析生物體內所有的蛋白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另一種策略可稱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時期細胞蛋白質組成的變化,如蛋白質在不同環境下的差異表達,以發現有差異的蛋白質種類為主要目標。這種觀點更傾向於把蛋白質組學作為研究生命現象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指蛋白質的表達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隨著學科的發展,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圍也在不斷完善和擴充。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已成為蛋白質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戰。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納入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疇。而蛋白質高級結構的解析即傳統的結構生物學,雖也有人試圖將其納入蛋白質組學研究范圍,但目前仍獨樹一幟。

Ⅷ 誰能介紹一下HT22細胞株

-H +10% 進口胎牛血清
生長狀態:貼壁生長
慧穎生物提供凍存形式或復甦形式HT-22細胞,凍存細胞2-3個工作日發貨(提前准備充足乾冰),復甦周期10個工作日左右
上海慧穎生物提供人源細胞STR鑒定服務,價格很便宜,800元/株,量大更優,提供具體的實驗報告。除人源細胞(ATCC推薦的11個位點+9個多態位點)鑒定外,還提供小鼠品系鑒定(SNP方法)以及小鼠細胞STR分型鑒定(9個STR位點+兩個人源污染位點)。
慧穎生物有10年SNP分型經驗,已經完成的SNP分型數據近千萬,採用LDR技術發表的SCI論文數百篇,並且有3篇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我們公司還有SNP分型服務;STR分型;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服務(SNP/STR分型、CNV檢測、測序、Real time qPCR、microRNA檢測、MCF基因表達分析系統、定製PCR array)
細胞信號途徑分析服務
服務項目簡介
細胞信號轉導是指細胞外因子通過與受體(膜受體或核受體)結合,引發細胞內的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以及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直至細胞生理反應所需基因開始表達,各種生物學效應形成的過程。
應用領域
① 細胞信號轉導的調節(抑制或增強)
② 目的蛋白對已知蛋白的調控
③ 啟動子/增強子檢測
④ 病毒/細胞相互作用
⑤ 轉錄因子分析
⑥ 葯物誘導作用或效果
⑦ 各種處理對細胞因子的調控研究
服務周期
我公司在正式接受實驗委託6~8周內交付實驗結果。
慧穎生物為完善的產品供應渠道和售後服務。我們力求工作完美,在處理客戶的咨詢、訂購、到貨、售後服務、技術支持等方面追求更專業、更快捷、更及時。
上海慧穎生物的經營原則是「質量第一,誠信第一」,以「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誠信是經營的資本」為警醒,嚴把所售出商品的質量關,不做任何有損顧客利益的事情。

一直以來慧穎生物都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提供材料或者是研究條件,我們是依託廣大科研工作者的信任才能發展至今,並且與廣大科研者的科研工作一直成長,我們對此一直非常感謝眾多的新老顧客,如今又是一年的試劑購買旺季,我們素爾生物也是為了感謝並且回饋廣大新老顧客,特推出素爾熱賣動物血清,確保正品,確保質量穩定,爭取批次間差異降到最小,絕對真正的讓您感到物有所值。素爾生物在此希望廣大科研工作的工作可以步步皆高,生活如意幸福。

慧穎細胞庫400種類細胞株細胞系,20多株耐葯株,超低折扣,種類涵蓋:成纖維細胞 長尾綠猴胚胎細胞 長尾綠猴腎細胞 小鼠乳腺癌細胞 人膀胱癌細胞 人T細胞白血病細胞 人腎細胞腺癌細胞 人腎透明細胞腺癌細胞 人甲狀腺癌細胞 卵巢癌細胞 幹細胞 結腸癌細胞 胃癌細胞 乳腺類細胞 等
以下為購買細胞系後的售後小知識:
1、CO2 培養箱之水盤如何保持清潔?
定期(至少每兩周一次) 以無菌蒸餾水或無菌去離子水更換之。
2、為何培養基保存於4 ℃ 冰箱中, 顏色會偏暗紅色, 且pH值會越來越偏鹼性?
培養基保存於4 ℃ 冰箱中, 培養基內之CO2 會逐漸溢出,造成培養基越來越偏鹼性。而培養基中之酸鹼指示劑(通常為phenol red) 的顏色也會隨鹼性增加而更偏暗紅。培養基偏鹼之結果, 將造成細胞生長停滯或死亡。若培養基偏鹼時, 可以通入無菌過濾之CO2, 以調整pH 值。
3、各種細胞培養用的dish,flask是否均相同?
不同廠牌的dish 或flask, 其所coating 的polymer 不同, 製造程序亦不同, 雖對大部分細胞沒有太大之影響, 惟少數細胞則可能因使用廠牌不同之dish 或flask 而有顯著之生長差異。
4、購買之細胞冷凍管經解凍後,為何會發生細胞數目太少之情形? 購買之細胞死亡或細胞存活率不佳可能原因?
研究人員在細胞培養時出現存活率不佳, 常見原因可歸納為:培養基使用錯誤或培養基品質不佳。血清使用錯誤或血清的品質不佳。解凍過程錯誤。冷凍細胞解凍後, 加以洗滌細胞和離心。懸浮細胞誤認為死細胞。培養溫度使用錯誤。細胞置於–80℃太久。
Hippocampal neuronal cell line, HT22, a sub-line derived from parent HT4 cells that were originally immortalized from primary mouse hippocampal neuronal culture.

Ⅸ 動物實驗中的小鼠和大鼠有什麼區別

鼠類中主要常用實驗品種介紹——小鼠

小鼠(mouse),學名:mus musculus,在生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鼷鼠屬、小家鼠種。

小鼠品種之一:ICR小鼠

生活習性

生長發育:小鼠在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體重達18g以上。小鼠體重的增長與品系的來源、飼養營養水平、健康狀況、環境條件等有密切關系。幾個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長發育曲線見圖

活動規律:小鼠性情溫順,易於捕捉,膽小怕驚,對外來刺激敏感,喜居光線暗淡的環境。習慣於晝伏夜動,其進食、交配、分娩多發生在夜間。一晝夜活動高峰有兩次,一次在傍晚後1~2小時內,另一次為黎明前。

採食特性:小鼠門齒生長較快,需常啃咬堅硬食物,有隨時採食習慣。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強,壽命1~3年。新生仔鼠周身無毛,通體肉紅,兩眼不睜,兩耳粘貼在皮膚上。一周開始爬行,12天睜眼,雌鼠35~50日齡性成熟,配種一般適宜在65~90日齡,妊娠期19~21天,每胎產仔8~12隻。可根據陰道栓的有無來判斷小鼠是否發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為群居動物,群養時雌雄要分開,雄鼠群體間好鬥,群體處於優勢者保留胡須,而處於劣勢者則掉毛,胡須被拔光。這一現象與因寄生蟲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區分。

溫濕度要求:小鼠對溫濕很敏感,一般溫度以18~22℃,相對濕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

近交系(inbred strain):

BALB/c小鼠形成了許多亞系,如BALB/cAnN, BALB/cJ,BALB/cCd。BALB/c小鼠基因型為Aabbcc。毛色為白色。其乳腺癌發病率低,但對致癌因子敏感。乳腺腫瘤發生率約為10%~20%。有一定數量的卵巢、腎上腺和肺部腫瘤、白血病的發生。肺癌發病率雌性26%,雄性29%。白血病發病率雌性12%,雄性10%。血壓與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為最高,有自發高血壓症。老年小鼠心臟有某些病變,雌雄小鼠常有動脈硬化。幾乎全部20月齡的雄性小鼠均有澱粉樣變。對鼠傷寒沙門氏菌C`5敏感,對麻疹病毒中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對放射線極度敏感。富於網狀內皮細胞的器官(如肝、脾)與體重相比,所佔比值很大。常用於單克隆抗體和免疫學研究。 BALB/c小鼠生產性能好,繁殖期長,一般無相互侵襲習性,比較容易群養。平均壽命:有的記載雄鼠為509天,雌鼠為561天;有的記載雄鼠為648天,雌鼠為816天。平均體重252日齡雄鼠為30 g,雌鼠為28g。

C57BL小鼠基因型為aaBBCC。毛色為黑色。C57BL小鼠對Graffi 白血病因子較敏感。對麻疹病毒敏感。乳腺腫瘤發生率低。網狀組織腫瘤自發率,雌鼠少於10%,雄鼠為4%。較老的動物中有垂體腺瘤發生。老年性腎硬化症常見。有些亞系有遺傳性的腦積水。C57BL小鼠對化學致癌物誘導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經放射線照射後,淋巴瘤發生率達90%~100%。腰椎六個,有許多骨骼方面的變異。亞系C57BL/He和C57BL/An,與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們有元素Ce的高效肝分解酶。C57BL小鼠適於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對逃避侵襲的反應性不敏感。於無特殊病原體(SPF)環境中,在用代乳鼠喂養條件下的平均壽命,雌鼠為580天,雄鼠為645天。

C3H/He小鼠:C3H小鼠是Strong於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與DBA雄鼠雜交後經連續全同胞近交而育成。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於本雜交組合。1930年自Strong處轉到Andervont(An)處。經近交繁殖至35代時,於1941年到Heston(He)處,成為C3H/He。到1975年時,繁殖達135+代。目前 C3H/He小鼠已在各地大量使用,形成了許多亞系,如C3H/HeN,C3H/HeJ等。C3H/He小鼠基因型為AABBcc。毛色為白色。其14月齡小鼠自發肝癌發病率達85%。自發乳腺腫瘤發病率:繁殖雌鼠平均達90%(318日齡雌鼠為100%,234日齡繁殖雌鼠為67%),272日齡繁殖雄鼠為84%。補體活性高。168日齡平均體重:雌鼠為32 g,雄鼠為34g。

封閉群(closed colony),又稱遠交群(outbred stock):

KM小鼠: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國生產量、使用量最大的遠交群小鼠,被廣泛應用葯理學、毒理學等領域的研究,以及葯品、生物製品的生產與檢定。1926年美國Rockfeller研究所從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湯飛凡從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進Swiss小鼠,飼養在中國昆明中央防疫處。由於該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稱之為昆明小鼠,這就是昆明小鼠品系名稱的由來。KM小鼠基因庫大,基因雜合率高,目前國內已從KM小鼠遠交群中先後培育出不少近交系小鼠。KM小鼠被毛白色,54日齡性成熟,雄鼠體重31g,平均日增重0.55g,雌鼠平均日增重0.37g。平均窩仔數7.25隻。斷乳存活率82.15%,胎間隔30.9天。腫瘤自發率較高,占淘汰鼠的22%,且從生產第一胎就開始出現。經50多年的選育,現在KM小鼠腫瘤自發率極低。不同地飼養的昆明小鼠封閉群的生長發育與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異。但其共同特點是抗病力和適應力很強,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ICR小鼠 : 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產為目標,進行選育,以後美國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國飼養實驗,各國稱為ICR.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在1973年從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進,1979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動物中心(現本所)引進,1978年北京檢定所引進,1983年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在1973年從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進,1979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動物中心(現本所)引進,1978年北京檢定所引進,1983年上海計劃生育研究所從瑞士蘇黎世毒理學研究所引進。品種特徵:毛色白化。適應性強,體格健壯,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實驗重復性較好,,雌鼠自發性畸胎瘤和管狀腺瘤發病率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誘發時,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狀腺瘤發病率為5.9%,離乳個體管狀腺瘤和囊瘤發生率為30%,孕鼠為3%。是國際通用的封閉群小鼠, 我國從美國、日本、英國、瑞士等國引進的ICR,各群體之間在遺傳特性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差異,在應用時應注意。ICR/JCL小鼠是進行免疫葯物篩選,復制病理模型較常用的實驗動物。外周血象和骨髓細胞,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學實驗用動物。已廣泛用於葯理、毒理、腫瘤、放射性、食品、生物製品等的科研、生產和教學。

NIH小鼠 :NIH小鼠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被毛白色。該小鼠的特點是繁殖力強,產仔成活率高,雄性好鬥。

CFW小鼠:CFW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入我國的。被毛白色。該小鼠起源於Webster小鼠,1935年英國Carwarth從Rockeffler研究所引進,經過20代近親兄妹交配後,採用隨機交配而成。

LACA小鼠:LACA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引入我國的。被毛白色。LACA小鼠其實是LACA小鼠引進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後改名而成的。

NIH小鼠:NIH小鼠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的。被毛白色。該小鼠的特點是繁殖力強,產仔成活率高,雄性好鬥。

突變系(mutant strain)

nude小鼠:即裸小鼠。1962年,英國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發現個別無毛小鼠。兩年後,Flanagan證實是不同與一般無毛小鼠的突變種,取名為nude小鼠。該小鼠先天性無胸腺,其T淋巴細胞功能缺陷,是由於一個隱性突變基因所致。該基因位於第11對染色體上,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號。將裸基因「nu」導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獲得不同的突變系。常用的裸小鼠突變系有BALB/c–nu、NC-nu、C3H-nu、Swiss-nu等。裸小鼠純合子(nu/nu)的主要特徵:無毛,裸體和無胸腺。新生裸小鼠已無鼻毛為特徵,足尖經常收縮呈螺旋樣畸形。成年雌性發情期不規則,卵巢小,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誘發排卵,雄性精子為不成盤卷狀,新生裸小鼠3周後省長明顯遲緩。羅小樹純合子全身幾乎無毛,偶見背部有稀疏的帶狀毛,皮薄有皺褶。皮膚色素BALB\c-nu為淺紅色白眼;C3H-nu為灰白色黑眼;C57BL-nu 黑灰色至黑色,運動功能正常。裸小鼠胸腺僅有殘跡或異常上皮,這種上皮不能使T細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細胞的輔助、抑制和殺傷功能。因而細胞免疫力低下,失去正常T細胞功能。但其B淋巴細胞功能基本正常。成年裸小鼠(6-8周齡)較普通鼠有較高水平的NK細胞活性,而有術(3-4周齡)的NK細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細胞比普通小鼠低。羅小鼠的發現為腫瘤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模型材料,目前,該小鼠已成醫學研究領域中不可缺少的實驗動物之一。

Scid小鼠:即重度聯合免疫缺陷小鼠。1983年美國,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發現該小鼠.Scid小鼠是位於第16對染色體的稱之為Scid的單個隱性突變基因所導致。Scid 小鼠外觀與普通小鼠差別不大,又毛,被毛白色,體重發育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結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組織學上表現為淋巴細胞顯著缺陷。胸腺多位脂肪組織包圍,沒有皮質結構,僅殘存髓質,主要有類上皮細胞合成纖維細胞構成,邊緣偶見灶狀淋巴細胞群。脾白髓不明顯,紅髓正常,脾小體無淋巴細胞聚集,主要有網狀細胞構成。淋巴結無明顯皮質區,麩皮質區缺失,有網狀細胞占據。小腸粘膜下和支氣管淋巴集結較少見,結構內無淋巴聚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少數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復,此即為Scid小鼠的滲漏現象。其滲漏現象不遺傳,但與小鼠的年齡、品系、飼養環境有關。Scid 小鼠極易斯與感染,在高度潔凈的SPF環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兩性均可生育,窩產仔數為3-5隻。Scid小鼠是繼裸鼠出現之後,人類發現的有一種十分有價值的免疫缺陷動物。在腫瘤學免疫學等研究中,Scid小鼠的使用已越來越廣泛。

應用領域

在哺乳類實驗動物中,由於小鼠體小,飼養管理方便,易於控制,生產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確的質量控制標准,已擁有大量的近交系、突變系和封閉群,近年來遺產工程小鼠的培育迅速增加,因此在各種實驗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

1安全性和毒性試驗 常選用小鼠進行食品、化妝品、葯物化工產品等的安全新實驗,急性、亞急性、慢性、毒性試驗,還可做致畸、致癌致突變試驗,半數致死量測定等。

2 生物效應測定和葯物效價比較 廣泛用於血清、疫苗等生物製品的鑒定,進行生物效應實驗和各種葯物效價測定。

3 葯物的篩選 篩選試驗多半從小鼠做起,篩選各種葯物對疾病有無防止作用,通過篩選獲得每個葯物的療效效果後,再用其他動物進一步肯定。

4微生物寄生蟲病學研究 小鼠對多種病原體有敏感性,尤其是在病毒學研究中應用更大。適合於研究血吸蟲、瘧疾、錐蟲、流行感冒腦炎、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淋巴脈絡從腦膜炎、支原體、巴氏桿菌和沙門氏菌等。

5 放射學研究 小鼠對放射線的反應與人的反應有可比性,可用來研究照射劑量、輻射效應等。

6 腫瘤白血病研究 小鼠腫瘤發病率高,近交系組織相容性好,腫瘤移植較易生長,因此應用廣泛。可用小鼠自發性腫瘤篩選抗腫瘤葯物。可誘發各種腫瘤,做成腫瘤模型,進行腫瘤病因學發病學研究。近交系小鼠有些屬於高癌系,有些屬於低癌系,對研究腫瘤發生,比較方便而有利。

7 計劃生育研究 小鼠有規律的發情周期、排卵,妊陳有明顯指標,易於檢測,價格便宜,常用來做抗生育、抗著床、抗早孕、抗排卵實驗,很適宜進行避孕葯研究。

8 鎮咳葯研究 小鼠又咳嗽反應,可利用這一特點研究鎮咳葯物,成為必選實驗動物。

9 遺傳性疾病研究 小鼠有多種品系,有些有自發性遺傳病,如小鼠黑色素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遺傳性貧血等。與人發病相似,可被用作人類遺傳性疾病的動物模型。

10 免疫學研究 各種免疫缺陷小鼠,如純系紐西蘭黑色小鼠(NZB)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KR/N品系小鼠又補體C5缺損,CBA/N小鼠無B細胞的免疫缺陷等,都是研究免疫機理和免疫缺陷病的良好實驗動物。

11 老年學研究 小鼠壽命短,傳代時間短,使他們在老年學研究中極為有用。很多抗衰老葯物的研究可在小鼠上進行。

鼠科常用實驗品種介紹——大鼠

來源

大鼠(RAT)學名Rattus norvegicus,在生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家鼠屬、褐家鼠種。

生活習性

生長發育:新生大鼠體重約5-6顆,45天體重可達180克以上,此時可供試驗用。成年雄性大鼠體重可達300-800克,此行可達200-400克。

活動規律:大書喜啃咬,白天常擠在一起休息,夜間活動,晚上活動量大,採食量良多,食性廣泛,喜肉食。對光照、噪音敏感。

繁殖特性:大鼠2月齡性成熟,性周期4-5天,妊娠期為19-21天,哺乳期為21天,每台產仔平均8支。可根據引導塗片觀察性周期中引導上皮變化,判斷性周期中各個時期中卵巢、子宮與垂體激素變化的狀態。

常用品系

SD大鼠:
生長快,繁育性能好,大多用於安全性試驗及營養與生長發育有關的研究。 該品系對性激素敏感,對呼吸道疾病有較強的抵抗力。廣泛用於葯理、毒理、葯效及GLP實驗。
一般生物學特性

繁殖性能:產仔率:92~95% ;平均窩產仔數:9.96~12.07隻 ;胎間隔:28~52天;離乳存活率:95~98%。

Wistar大鼠 :Wistar大鼠由美國費城Wistar研究所育成。常用的既有近交系,也有遠交群。其被毛呈白色,特徵為頭部較寬、耳朵較長、尾的長度小於身長。Wistar大鼠性情溫順,性周期穩定,早熟多產,平均每窩產自10隻左右,生長發育快,乳腺癌發病率很低,對傳染病抵抗力強。

Fisher 344大鼠:簡稱F344大鼠,1920年由哥倫比亞大學腫瘤研究所Curtis育成。我國從美國國立衛生院引進。書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平均壽命2-3年,旋轉運動性低,血清胰島素含量低。原發和繼發性脾紅細胞免疫反應性低。乳腺癌、腦垂體腺瘤、甲狀腺瘤、睾丸間質細胞瘤發病率高。廣泛用於毒理學、腫瘤學、生理學等領域。

SHR大鼠:又稱自發性高血壓大鼠,1963年 由日本精都大學醫學部Okamoto從Wistar大鼠種選育而成。屬突變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SHR大鼠自發性高血壓發病率高,且無明顯原發性腎臟或腎上腺損傷,心血管發病率高。但其生育能力,存貨壽命無明顯下降。

ACL大鼠:ACL大鼠由哥倫比亞大學腫瘤研究所Curtis和Dunning培育。屬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黑色,腹和腳呈白色。平均壽命2-3年,易發生先天性畸形,腫瘤發病率高。其仔鼠矮小,繁殖力差,胚胎死亡率高。

應用領域

1 生理學研究 大鼠在生理學研究中以多用途行為特徵。大鼠垂體—腎上腺系統發達,垂體摘除比較容易。可用來進行腎上腺、垂體和卵巢等內分泌研究。利用大鼠對新環境易適應,有探索性,易訓練,對懲罰和暗示敏感的特性進行行為學研究和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大鼠無膽囊,但膽總管較大,可用膽總管插管,收集膽汁,研究消化功能。

2 營養學研究 大鼠是第一種用於營養學研究的實驗動物,為人類營養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維生素D就是用大鼠研究而發現的。由於大鼠雜食,解剖、生理與人相似,生長代謝快,對大鼠的營養研究廣泛而細致,資料極為豐富,常用於維生素、蛋白質缺乏,氨基酸和鈣磷代謝的研究

3 代謝性疾病研究 可應用大鼠研究動脈粥樣硬化,澱粉樣變性、酒精中毒,十二指腸潰瘍,營養不良等代謝病

4 葯物學研究 大鼠血壓和血管阻力對葯物反應敏感,適合研究心血管葯物的葯理。研究毒扁豆鹼的升壓作用。此外,大鼠足趾浮腫法是最常用的篩選方法,大鼠踝關節對炎症反應敏感,用於關節炎葯物研究。大鼠還是進行葯物評價的主要實驗動物。

5 腫瘤研究 很多腫瘤可以移植到大鼠上進行研究,大鼠易患肝癌,可人工復制大鼠肝癌、食管癌動物模型。可皮下接種淋巴肉瘤。

6 遺傳學研究 大鼠的毛色變型很多,可用來研究毛色記憶遺傳,驗證孟德爾遺傳定律。由遺傳疾病的大鼠,具有與人相似的表現。腦積水、聽覺障礙、耳聾、白內障、垂體矮小症、無牙、無膽汁、丘腦下部尿崩症、肥胖與高血壓等都是遺傳疾病的良好動物模型,還可製成相似於人的實驗誘發性遺傳缺陷疾病動物模型。

7 傳染病研究 用於研究副傷寒、流感、厭氧菌、假結核、霉型體、巴氏桿菌、葡萄球菌、念珠狀鏈桿菌、黃麴黴菌和煙麴黴菌等微生物及其引起的傳染病。

8 某些疾病研究 如支氣管肺炎、多發性關節炎、化膿性淋巴腺炎、中耳疾病和內耳炎。大鼠肝切除60%至70%,仍有再生能力,可用於肝外科實驗。

9 牙科學研究 用變異鏈球菌接種大鼠口腔,然後喂給含蔗糖食物,大鼠牙齒上的確琅質蛀損在宏觀和微觀上同人的蛀齒相似,可用來研究齲齒。

10 大鼠還可用於計劃生育的畸胎學、避孕葯研究和放射學研究。
http://www.xici.net/e/biology/b567801/d36990831.htm
http://www.bioon.com/experiment/select/86196.shtml

Ⅹ sod1-g93a轉基因小鼠怎麼做pcr鑒定

sod1-g93a轉基因小鼠需要在專業實驗室做pcr鑒定。

轉基因技術是指利用DNA重組、轉化等技術將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轉移到受體生物中,並使之產生可預期的、定向的遺傳改變。轉基因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

如要此類業務的可以聯系蘇州賽業,賽業生物已服務全球數萬名科學家,產品和技術已直接應用於包括CNS(Cell,Nature, Science)三大期刊在內的學術論文。除了提供基因敲除、基因敲入、條件性基因敲除模型定製服務外,賽業生物還有專業的手術疾病模型團隊,可以提供多種復雜精細的小動物手術疾病模型;葯物篩選評價小鼠平台可以提供從歐美行業領袖引進的免疫缺陷鼠、用於心血管及阿爾茨海默症等研究的人源化小鼠;國際標准化無菌鼠技術平台可以提供無菌鼠、無菌動物定製服務、微生物菌群移植服務等基於無菌動物模型的各類產品和服務,結合賽業生物成熟穩定的基因編輯小鼠平台,還可幫助您研究菌群與基因的互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