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料庫 名詞解釋
定義1
嚴格地說,資料庫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這樣的「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常常要把本單位職工的基本情況(職工號、姓名、年齡、性別、籍貫、工資、簡歷等)存放在表中,這張表就可以看成是一個資料庫。有了這個"數據倉庫"我們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查詢某職工的基本情況,也可以查詢工資在某個范圍內的職工人數等等。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計算機上自動進行,那我們的人事管理就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此外,在財務管理、倉庫管理、生產管理中也需要建立眾多的這種"資料庫",使其可以利用計算機實現財務、倉庫、生產的自動化管理。 J.Martin給資料庫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資料庫是存儲在一起的相關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結構化的,無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餘,並為多種應用服務;數據的存儲獨立於使用它的程序;對資料庫插入新數據,修改和檢索原有數據均能按一種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進行。當某個系統中存在結構上完全分開的若干個資料庫時,則該系統包含一個「資料庫集合」。
定義2
資料庫是依照某種數據模型組織起來並存放二級存儲器中的數據集合。這種數據集合具有如下特點:盡可能不重復,以最優方式為某個特定組織的多種應用服務,其數據結構獨立於使用它的應用程序,對數據的增、刪、改和檢索由統一軟體進行管理和控制。從發展的歷史看,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高級階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統發展起來的。
定義3
(伯爾尼公約議定書專家委員會的觀點) 所有的信息(數據率檔)的編纂物,不論其是以印刷形式,計算機存儲單元形式,還是其它形式存在,都應視為「資料庫」。 數字化內容選擇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 (1)存儲空間的原因。數字化的產品是通過網路被廣大用戶存取利用,而大家都知道數字化產品是存放在磁碟陣列上的,磁碟陣列由伺服器來管理,磁碟空間是有限的,伺服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量地存入數字資源,這就需要我們對文獻資源數字化內容進行選擇。 (2)解決數字化生產高成本和圖書館經費有限性之間矛盾的需要。幾乎沒有圖書館有充足的資源來對整個館藏進行數字化,內容選擇不可避免。 (3)數字資源管理的需要。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數字化項目所生成的數字資源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投入巨資進行數字遷移是延長數字資源生命的1個重要途徑,昂貴的維護成本就必須考慮數字化的內容選擇。 資料庫發展史資料庫技術從誕生到現在,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形成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成熟的商業產品和廣泛的應用領域,吸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加入。資料庫的誕生和發展給計算機信息管理帶來了一場巨大的革命。三十多年來,國內外已經開發建設了成千上萬個資料庫,它已成為企業、部門乃至個人日常工作、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設施。同時,隨著應用的擴展與深入,資料庫的數量和規模越來越大,資料庫的研究領域也已經大大地拓廣和深化了。30年間資料庫領域獲得了三次計算機圖靈獎(C.W. Bachman,E.F.Codd, J.Gray),更加充分地說明了資料庫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領域。就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追溯一下資料庫的發展歷程。 傳統上,為了確保企業持續擴大的IT系統穩定運行,一般用戶信息中心往往不僅要不斷更新更大容量的IT運維軟硬體設備,極大浪費企業資源;更要長期維持一支由資料庫維護、伺服器維護、機房值班等各種維護人員組成的運維大軍,維護成本也隨之節節高升。為此,企業IT決策者開始思考:能不能像擰水龍頭一樣按需調節的使用IT運維服務?而不是不斷增加已經價格不菲的運維成本。
定義4
資料庫(DataBase,DB)是一個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有共享的、統一管理的數據集合。她是一個按數據結構來存儲和管理數據的計算機軟體系統。資料庫的概念實際包括兩層意思: (1)資料庫是一個實體,它是能夠合理保管數據的「倉庫」,用戶在該「倉庫」中存放要管理的事務數據,「數據」和「庫」兩個概念結合成為資料庫。 (2)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新方法和技術,他能更合適的組織數據、更方便的維護數據、更嚴密的控制數據和更有效的利用數據。
❷ 資料庫管理作業,大蝦們幫幫忙,緊急!!!
24. __D___可以減少相同數據重復存儲的現象。
A.記錄 B.欄位 C.文件 D.資料庫
25. 在資料庫中,產生數據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___C__。
A.數據存儲量太大 B.沒有嚴格保護數據
C.未對數據進行完整性控制 D.數據冗餘
26.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是__C___。
A.一個完整的資料庫應用系統 B.一組硬體
C.一組軟體 D.既有硬體,也有軟體
27.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是__D___。
A.數學軟體 B.應用軟體 C.計算機輔助設計 D.系統軟體
28. ____D_是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結構的數據集合。
A.網路系統 B.資料庫系統 C.操作系統 D.資料庫
29. 資料庫系統的核心是__D___。
A.編譯系統 B.資料庫 C.操作系統 D.資料庫管理系統
30. 資料庫系統的特點是___A__、數據獨立、減少數據冗餘、避免數據不一致和加強了數據保護。
A.數據共享 B.數據存儲 C.數據應用 D.數據保密
31. 資料庫系統的最大特點是___C__。
A.數據的三級抽象和二級獨立性 B.數據共享性
C.數據的結構化 D.數據獨立性
32. 資料庫系統是由_B____組成。
A.資料庫管理系統、應用程序系統、資料庫
B.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管理員,資料庫
C.資料庫系統、應用程序系統、用戶
D.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用戶
33. 資料庫應用系統是由__C___組成。
A.資料庫管理系統、應用程序系統、資料庫
B.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管理員,資料庫
C.資料庫系統、應用程序系統、用戶
D.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用戶
34. 資料庫系統由資料庫、__D___和硬體等組成。
A.操作系統 B.文件系統 C.編譯系統 D.資料庫管理系統
35. 資料庫系統是在___B__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A.操作系統 B.文件系統 C.編譯系統 D.資料庫管理系統
36. 資料庫系統由於能減少數據冗餘,提高數據獨立性,並集中檢查_A____,由此獲得廣泛的應用。
A.數據完整性 B.數據層次性 C.數據的操作性 D.數據兼容性
37. 數據的管理方法主要有___D__。
A.批處理和文件系統 B.文件系統和分布式系統
C.分布式系統和批處理 D.資料庫系統和文件系統
38. 資料庫系統和文件系統的主要區別是__B___。
A.資料庫系統復雜,而文件系統簡單
B.文件系統不能解決數據冗餘和數據獨立性問題,而資料庫系統能夠解決
C.文件系統只能管理文件,而資料庫系統還能管理其他類型的數據
D.文件系統只能用於小型、微型機,而資料庫系統還能用於大型機
39. 資料庫管理系統是__B___。
A.操作系統的一部分 B.在操作系統支持下的系統軟體
C.一種編譯程序 D.一種操作系統
40. 在資料庫的三級模式結構中,描述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全局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是___D__。
A.外模式 B.內模式 C.存儲模式 D.模式
41. 資料庫系統的數據獨立性是指__B___。
A.不會因為數據的變化而影響應用程序
B.不會因為系統數據存儲結構與數據邏輯結構的變化而影響應用程序
C.不會因為存儲策略的變化而影響存儲結構
D.不會因為某些存儲結構的變化而影響其他的存儲結構
42. 在資料庫系統中,通常用三級模式來描述資料庫,其中____A_是用戶與資料庫的介面,是應用程序可見到的數據描述。
A.外模式 B.概念模式 C.內模式 D.邏輯結構 E.層次結構
43. 在資料庫系統中,通常用三級模式來描述資料庫,__C___是對數據整體的邏輯結構的描述。
A.外模式 B.概念模式 C.內模式 D.邏輯結構 E.層次結構
問題補充:44. 在資料庫系統中,通常用三級模式來描述資料庫,_C___描述了數據的物理結構。
A.外模式 B.概念模式 C.內模式 D.邏輯結構 E.層次結構
45. 應用資料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__C___。
A.解決保密問題 B.解決數據完整性問題
C.共享數據問題 D.解決數據量大的問題
46. 資料庫應用系統包括___B__。
A.資料庫語言、資料庫 B.資料庫、資料庫應用程序
C.數據管理系統、資料庫 D.資料庫管理系統
47. 實體是信息世界中的術語,與之對應的資料庫術語為__D___。
A.文件 B.資料庫 C.欄位 D.記錄
48. 層次型、網狀型和關系型資料庫劃分原則是__D___。
A.記錄長度 B.文件的大小
C.聯系的復雜程度 D.數據之間的聯系
49. 按照傳統的數據模型分類,資料庫系統可以分為三種類型__C___。
A.大型、中型和小型 B.西文、中文和兼容
C.層次、網狀和關系 D.數據、圖形和多媒體
50. 數據模型用來表示實體間的聯系,但不同的資料庫管理系統支持不同的數據模型。在常用的數據模型中,不包括___B__。
A網狀模型 B.鏈狀模型 C.層次模型 D.關系模型
終於做完了,我也復習了一遍,這些都是書上的基本概念,都很簡單的。。你應該自己搞掂的
❸ 資料庫中常用的英語單詞有哪些
下列是一些資料庫中經常碰到的英文單詞:
Access method(訪問方法):此步驟包括從文件中存儲和檢索記錄。
Alias(別名):某屬性的另一個名字。在sql中,可以用別名替換表名。
Alternate keys(備用鍵,ER/關系模型):在實體/表中沒有被選為主健的候選鍵。
Anomalies(異常)參見更新異常(update anomalies)
Application design(應用程序設計):資料庫應用程序生命周期的一個階段,包括設計用戶界面以及使用和處理資料庫的應用程序。
Attribute(屬性)(關系模型):屬性是關系中命名的列。
Attribute(屬性)(ER模型):實體或關系中的一個性質。
Attribute inheritance(屬性繼承):子類成員可以擁有其特有的屬性,並且繼承那些與超類有關的屬性的過程。
Base table(基本表):一個命名的表,其記錄物理的存儲在資料庫中。
Binary relationship(二元關系):一個ER術語,用於描述兩個實體間的關系。例如,panch Has Staff。
Bottom-up approach(自底向上方法):用於資料庫設計,一種設計方法學,他從標識每個設計組建開始,然後將這些組件聚合成一個大的單元。在資料庫設計中,可以從表示屬性開始底層設計,然後
將這些屬性組合在一起構成代表實體和關系的表。
Business rules(業務規則):由用戶或資料庫的管理者指定的附加規則。
Candidate key(候選鍵,ER關系模型):僅包含唯一標識實體所必須得最小數量的屬性/列的超鍵。
Cardinality(基數):描述每個參與實體的可能的關系數目。
Centralized approach(集中化方法,用於資料庫設計):將每個用戶試圖的需求合並成新資料庫應用程序的一個需求集合
Chasm trap(深坑陷阱):假設實體間存在一根,但某些實體間不存在通路。
Client(客戶端):向一個或多個伺服器請求服務的軟體應用程序。
Clustering field(群集欄位):記錄總的任何用於群集(集合)航記錄的非鍵欄位,這些行在這個欄位上有相同的值。
Clustering index(群集索引):在文件的群集欄位上定義的索引。一個文件最多有一個主索引或一個群集索引。
Column(列):參加屬性(attribute)。
Complex relationship(復雜關系):度數大於2的關系。
Composite attribute(復合屬性):由多個簡單組件組成的屬性。
Composite key(復合鍵):包含多個列的主健。
Concurrency control(並發控制):在多用戶環境下同時執行多個十五並保證數據完整性的一個DBMS服務。
Constraint(約束):資料庫不允許包含錯誤數據的一致性規則。
Data conversion and loading(數據轉換和載入):資料庫應用生命周期重的一個階段,包括轉換現有數據到新資料庫中以及醬下耨應用程序轉換到新的資料庫上運行。
Data dictionary(數據字典):參見系統目錄(system catalog)。
Data independence(數據獨立性):使用數據的應用程序的數據描述部分。這意味著,如果將新的數據結構添加到資料庫中,或者資料庫中現有的結構被修改了,那麼使用此資料庫的就會受到影響,除
非應用程序不直接依賴於被修改的部分。
Data model(數據模型):描述數據、數據間關系以及數據的約束的概念的一個集成的集合。
Data rendancy(數據冗餘):參見冗餘數據(rendant data)。
Data security(數據安全):包括對資料庫對象(如表和視圖)的訪問和使用以及用戶可以在這些對象上實施的操作。
Database(資料庫):是邏輯上相關的數據(以及這些數據的描述)的一個共享的集合,用於解決公司對信息的需求。
Database design(資料庫設計):資料庫應用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包括創建一個支持公司的操作和目標的資料庫的設計。
Database integrity(資料庫完整性):指存儲數據的正確定和一致性。完整性通常用約束來表達。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一個能夠讓用戶定義、創建和維護資料庫並控制對資料庫的訪問的軟體系統。
Database planning(資料庫規劃):能盡可能有效的實現資料庫應用的各階段的管理活動。
Database server(資料庫伺服器):同伺服器。
DBMS engine(DBMS引擎):同伺服器。
DBMS selection(DBMS選擇):資料庫應用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包括選擇一個合適的DBMS來支持資料庫應用。
Degree of a relationship(關系的度):一個關系中參與的實體的個數。
Denormalization(反規范化):形式上,這個術語指的是對基本表結構的修改,這樣新的表比原始的表的規范化程度要低。但也可以用此屬於更寬泛地形容將兩個表和並成一個新表的情形,而這個新表
與原來的表具有相同的範式,但比原表包含更多的空值。
Derived attribute(派生屬性):表示其值可以從一個相關屬性和屬性集的值派生得到的屬性,這個屬性在實體中不是必須的。
Design methodology(設計方法學):一種結構化的方法,它使用過程、工具和文檔來支持和簡化設計過程。
Disjoint constraint(無連接約束):描述子類的成員間的關系,並指明超類某個成員是否有可能成為一個或多個子類的成員。
Domain(域):一個或多個屬性的取值范圍。
Entity(實體):具有相同性質的對象的集合,它是由用戶或公司標識並可獨立存在的。
Entity integrity(實體完整性):在一個基本表中,主健列的值不能為空。
Entity occurrence(實體出現):實體中的一個唯一可標識的對象。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實體關系模型):公司的實體、屬性和關系的詳細邏輯表示。
Fact-finding(事實發現):使用諸如面談和提問等技術收集關於系統的事實、需求和性能的形式化過程。
Fan trap(扇形陷阱):但從第三個實體扇出的兩個實體有1:*關系時出現扇形陷阱,但這兩個實體在他們之間應該有直接關系以提供必要的信息
Field(欄位):同元組(Tuple)。
File(文件):存儲在副主存儲器中的相關記錄的一個命名集合。
File-based system(基於文件的系統):一個文件集合,用來管理(創建、插入、刪除、更新和檢索)一個或多個文件中的數據,並產生基於這些文件中的數據的應用(通常是報表)。
File organization(文件組織):當文件存儲在磁碟上時,對文件中的記錄的安排方式。
First normal form(1NF,第一範式):表中的每個列的交叉處以及記錄包含切進包含一個值的表。
Foreign key(外健):一個表中的一個列或者多個列的集合,這些列匹配某些其他(也可能是同一個)表中的候選鍵。
4GL, Fourth-Generation Language(第四代語言):一種非過程化語言,比如SQL,他只需要用戶定義必須完成什麼操作,4GL負責將所進行的操作翻譯成如何實現這些操作。
Full functional dependency(完全函數依賴):一個列在功能上依賴於復合主健,但不依賴於主健的任何一個子集的條件。
Functional dependency(函數依賴):描述表中列之間的關系。
Generalization(泛化):通過標識實體間的公共特徵使實體間差別最小化的過程。
Generalization hierarchy(泛化層次結構):同類型層次(type hierarchy)。
Global data model(全局數據模型):代表整個公司(和被模型化的公司的一部分)的數據模型。
Implementation(實現):資料庫應用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包括資料庫和應用程序設計的物理實現。
Index(索引):一種允許DBMS將特定的記錄更快的放置到文件中,從而加快對用戶查詢的響應的數據結構。
Infomation system(信息系統):能夠在整個公司范圍內收集、管理、控制和分發數據/信息的資源。
Inheritance(繼承):參見屬性繼承(attribute inheritance)。
Integrity constaints(完整性約束):防止出現資料庫中的數據不一致的約束。
IS-A hierarchy(IS-A層次結構):同類型層次結構(type hierarchy)。
Local logical data model(局部邏輯數據模型):代表特定用戶視圖或用戶視圖的組合的數據模型。
Logical database design(邏輯資料庫設計):基於特定的數據模型構建公司的數據的模型的過程,但不依賴於特定的DBMS以及其他的物理條件。
Meta-data(元數據):關於數據的數據,參見系統目錄(system catalog)。
Mision objective(使命目標):標識資料庫必須支持的特定任務。
Mission statement(使命語句):定義資料庫應用程序的主要目標。
Multiplicity(多樣性):定義與某個相關實體的一次出現有關的實體的出現數目。
Multi-valued attribute(多值屬性):為一個實體的出現保存多個值的屬性。
Nonkey attribute/column(非鍵屬性/列):不是鍵的一部分的屬性/列。
Normal forms(範式):規范化過程的一個階段。前三個範式分別為第一範式(1NF)、第二範式(2NF)、第三範式(3NF)。
Normalization(規范化):一種產生帶有需要的特性的技術,這種特性能支持用戶和公司的需求。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
❹ 有關資料庫的基本術語
有關資料庫的基本術語有:數據、數據模型、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系統等等,詳細見參考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❺ 實體是信息世界的術語,那麼在資料庫裡面的術語是
在本地客戶端創建一個資料庫實體,就感覺資料庫在你本地電腦上一樣。其實通過實體連接資料庫的
❻ 資料庫中的實體,實體型,實體集解析
一、資料庫設計過程
資料庫技術是信息資源管理最有效的手段。
資料庫設計是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有效存儲數據,滿足用戶信息要求和處理要求。
資料庫設計的各階段:
A、需求分析階段:綜合各個用戶的應用需求(現實世界的需求)。
B、在概念設計階段:形成獨立於機器和各DBMS產品的概念模式(信息世界模型),用E-R圖來描述。
C、在邏輯設計階段:將E-R圖轉換成具體的資料庫產品支持的數據模型,如關系模型,形成資料庫邏輯模式。然後根據用戶處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慮,在基本表的基礎上再建立必要的視圖(VIEW)形成數據的外模式。
D、在物理設計階段:根據DBMS特點和處理的需要,進行物理存儲安排,設計索引,形成資料庫內模式。
1. 需求分析階段
需求收集和分析,結果得到數據字典描述的數據需求(和數據流圖描述的處理需求)。
需求分析的重點:調查、收集與分析用戶在數據管理中的信息要求、處理要求、安全性與完整性要求。
需求分析的方法:調查組織機構情況、各部門的業務活動情況、協助用戶明確對新系統的各種要求、確定新系統的邊界。
常用的調查方法有: 跟班作業、開調查會、請專人介紹、詢問、設計調查表請用戶填寫、查閱記錄。
分析和表達用戶需求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兩類方法。自頂向下的結構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簡稱SA方法)從最上層的系統組織機構入手,採用逐層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統,並把每一層用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描述。
數據流圖表達了數據和處理過程的關系。系統中的數據則藉助數據字典(Data Dictionary,簡稱DD)來描述。
2. 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可以用E-R圖表示。
概念模型用於信息世界的建模。概念模型不依賴於某一個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概念模型可以轉換為計算機上某一DBMS支持的特定數據模型。
概念模型特點:
(1) 具有較強的語義表達能力,能夠方便、直接地表達應用中的各種語義知識。
(2) 應該簡單、清晰、易於用戶理解,是用戶與資料庫設計人員之間進行交流的語言。
概念模型設計的一種常用方法為IDEF1X方法,它就是把實體-聯系方法應用到語義數據模型中的一種語義模型化技術,用於建立系統信息模型。
作者: 小靈, 出處:論壇, 責任編輯: 李書琴, 2007-09-27 15:17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2.1 第零步——初始化工程
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從目的描述和范圍描述開始,確定建模目標,開發建模計劃,組織建模隊伍,收集源材料,制定約束和規范。收集源材料是這階段的重點。通過調查和觀察結果,業務流程,原有系統的輸入輸出,各種報表,收集原始數據,形成了基本數據資料表。
2.2 第一步——定義實體
實體集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和屬性集,可以從收集的源材料——基本數據資料表中直接或間接標識出大部分實體。根據源材料名字表中表示物的術語以及具有 「代碼」結尾的術語,如客戶代碼、代理商代碼、產品代碼等將其名詞部分代表的實體標識出來,從而初步找出潛在的實體,形成初步實體表。
2.3 第二步——定義聯系
IDEF1X模型中只允許二元聯系,n元聯系必須定義為n個二元聯系。根據實際的業務需求和規則,使用實體聯系矩陣來標識實體間的二元關系,然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出連接關系的勢、關系名和說明,確定關系類型,是標識關系、非標識關系(強制的或可選的)還是非確定關系、分類關系。如果子實體的每個實例都需要通過和父實體的關系來標識,則為標識關系,否則為非標識關系。非標識關系中,如果每個子實體的實例都與而且只與一個父實體關聯,則為強制的,否則為非強制的。如果父實體與子實體代表的是同一現實對象,那麼它們為分類關系。
2.4 第三步——定義碼
通過引入交叉實體除去上一階段產生的非確定關系,然後從非交叉實體和獨立實體開始標識侯選碼屬性,以便唯一識別每個實體的實例,再從侯選碼中確定主碼。為了確定主碼和關系的有效性,通過非空規則和非多值規則來保證,即一個實體實例的一個屬性不能是空值,也不能在同一個時刻有一個以上的值。找出誤認的確定關系,將實體進一步分解,最後構造出IDEF1X模型的鍵基視圖(KB圖)。
2.5 第四步——定義屬性
從源數據表中抽取說明性的名詞開發出屬性表,確定屬性的所有者。定義非主碼屬性,檢查屬性的非空及非多值規則。此外,還要檢查完全依賴函數規則和非傳遞依賴規則,保證一個非主碼屬性必須依賴於主碼、整個主碼、僅僅是主碼。以此得到了至少符合關系理論第三範式的改進的IDEF1X模型的全屬性視圖。
2.6 第五步——定義其他對象和規則
定義屬性的數據類型、長度、精度、非空、預設值、約束規則等。定義觸發器、存儲過程、視圖、角色、同義詞、序列等對象信息。
3. 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例如關系模型),並對其進行優化。設計邏輯結構應該選擇最適於描述與表達相應概念結構的數據模型,然後選擇最合適的DBMS。
將E-R圖轉換為關系模型實際上就是要將實體、實體的屬性和實體之間的聯系轉化為關系模式,這種轉換一般遵循如下原則:一個實體型轉換為一個關系模式。實體的屬性就是關系的屬性。實體的碼就是關系的碼。
數據模型的優化,確定數據依賴,消除冗餘的聯系,確定各關系模式分別屬於第幾範式。確定是否要對它們進行合並或分解。一般來說將關系分解為3NF的標准,即:
表內的每一個值都只能被表達一次。
表內的每一行都應該被唯一的標識(有唯一鍵)。
表內不應該存儲依賴於其他鍵的非鍵信息。
作者: 小靈, 出處:論壇, 責任編輯: 李書琴, 2007-09-27 15:17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4. 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根據DBMS特點和處理的需要,進行物理存儲安排,設計索引,形成資料庫內模式。
5. 資料庫實施階段
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例如SQL)及其宿主語言(例如C),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 資料庫實施主要包括以下工作:用DDL定義資料庫結構、組織數據入庫 、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資料庫試運行 ,(Data Definition Language(DDL數據定義語言)用作開新數據表、設定欄位、刪除數據表、刪除欄位,管理所有有關資料庫結構的東西)
●Create (新增有關資料庫結構的東西,屬DDL)
●Drop (刪除有關資料庫結構的東西,屬DDL)
●Alter (更改結構,屬DDL)
6. 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內容包括:資料庫的轉儲和恢復、資料庫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資料庫性能的監督、分析和改進、資料庫的重組織和重構造。
7. 建模工具的使用
為加快資料庫設計速度,目前有很多資料庫輔助工具(CASE工具),如Rational公司的Rational Rose,CA公司的Erwin和Bpwin,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以及Oracle公司的oracle Designer等。
ERwin主要用來建立資料庫的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它能用圖形化的方式,描述出實體、聯系及實體的屬性。ERwin支持IDEF1X方法。通過使用 ERwin建模工具自動生成、更改和分析IDEF1X模型,不僅能得到優秀的業務功能和數據需求模型,而且可以實現從IDEF1X模型到資料庫物理設計的轉變。ERwin工具繪制的模型對應於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兩種。在邏輯模型中,IDEF1X工具箱可以方便地用圖形化的方式構建和繪制實體聯系及實體的屬性。在物理模型中,ERwin可以定義對應的表、列,並可針對各種資料庫管理系統自動轉換為適當的類型。
設計人員可根據需要選用相應的資料庫設計建模工具。例如需求分析完成之後,設計人員可以使用Erwin畫ER圖,將ER圖轉換為關系數據模型,生成資料庫結構;畫數據流圖,生成應用程序。
二、資料庫設計技巧
1. 設計資料庫之前(需求分析階段)
1) 理解客戶需求,包括用戶未來需求變化。
2) 了解企業業務類型,可以在開發階段節約大量的時間。
3) 重視輸入(要記錄的數據)、輸出(報表、查詢、視圖)。
4) 創建數據字典和ER 圖表
數據字典(Data Dictionary,簡稱DD)是各類數據描述的集合,是關於資料庫中數據的描述,即元數據,不是數據本身。(至少應該包含每個欄位的數據類型和在每個表內的主外鍵)。
數據項描述: 數據項名,數據項含義說明,別名,數據類型,長度,取值范圍,取值含義,與其他數據項的邏輯關系
數據結構描述: 數據結構名,含義說明,組成:[數據項或數據結構]
數據流描述: 數據流名,說明,數據流來源,數據流去向, 組成:[數據結構],平均流量,高峰期流量
數據存儲描述: 數據存儲名,說明,編號,流入的數據流,流出的數據流,組成:[數據結構],數據量,存取方式
處理過程描述: 處理過程名,說明,輸入:[數據流],輸出:[數據流],處理:[簡要說明]
ER 圖表和數據字典可以讓任何了解資料庫的人都明確如何從資料庫中獲得數據。ER圖對表明表之間關系很有用,而數據字典則說明了每個欄位的用途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別名。對SQL 表達式的文檔化來說這是完全必要的。
5) 定義標準的對象命名規范
資料庫各種對象的命名必須規范。
作者: 小靈, 出處:論壇, 責任編輯: 李書琴, 2007-09-27 15:17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2. 表和欄位的設計(資料庫邏輯設計)
表設計原則
1) 標准化和規范化
數據的標准化有助於消除資料庫中的數據冗餘。標准化有好幾種形式,但Third Normal Form(3NF)通常被認為在性能、擴展性和數據完整性方面達到了最好平衡。簡單來說,遵守3NF 標準的資料庫的表設計原則是:「One Fact in One Place」即某個表只包括其本身基本的屬性,當不是它們本身所具有的屬性時需進行分解。表之間的關系通過外鍵相連接。它具有以下特點:有一組表專門存放通過鍵連接起來的關聯數據。
2) 數據驅動
採用數據驅動而非硬編碼的方式,許多策略變更和維護都會方便得多,大大增強系統的靈活性和擴展性。
舉例,假如用戶界面要訪問外部數據源(文件、XML 文檔、其他資料庫等),不妨把相應的連接和路徑信息存儲在用戶界面支持的表裡。如果用戶界面執行工作流之類的任務(發送郵件、列印信箋、修改記錄狀態等),那麼產生工作流的數據也可以存放在資料庫里。角色許可權管理也可以通過數據驅動來完成。事實上,如果過程是數據驅動的,你就可以把相當大的責任推給用戶,由用戶來維護自己的工作流過程。
3) 考慮各種變化
在設計資料庫的時候考慮到哪些數據欄位將來可能會發生變更。
4) 表名、報表名和查詢名的命名規范
(採用前綴命名)檢查表名、報表名和查詢名之間的命名規范。你可能會很快就被這些不同的資料庫要素的名稱搞糊塗了。你可以統一地命名這些資料庫的不同組成部分,至少你應該在這些對象名字的開頭用 Table、Query 或者 Report 等前綴加以區別。如果採用了 Microsoft Access,你可以用 qry、rpt、tbl 和 mod 等符號來標識對象(比如 tbl_Employees)。用 sp_company 標識存儲過程,用 udf_ (或者類似的標記)標識自定義編寫的函數。
欄位設計原則:
1) 每個表中都應該添加的3 個有用的欄位。
dRecordCreationDate,在SQL Server 下默認為GETDATE()
sRecordCreator,在SQL Server 下默認為NOT NULL DEFAULT USER
nRecordVersion,記錄的版本標記;有助於准確說明記錄中出現null 數據或者丟失數據的原因
時效性數據應包括「最近更新日期/時間」欄位。時間標記對查找數據問題的原因、按日期重新處理/重載數據和清除舊數據特別有用。
2) 對地址和電話採用多個欄位
描述街道地址就短短一行記錄是不夠的。Address_Line1、Address_Line2 和Address_Line3 可以提供更大的靈活性。還有,電話號碼和郵件地址最好擁有自己的數據表,其間具有自身的類型和標記類別。
3) 表內的列[欄位]的命名規則(採用前綴/後綴命名)、採用有意義的欄位名
對列[欄位]名應該採用標準的前綴和後綴。如鍵是數字類型:用 _N 後綴;字元類型:_C 後綴;日期類型:_D 後綴。再如,假如你的表裡有好多「money」欄位,你不妨給每個列[欄位]增加一個 _M 後綴。
作者: 小靈, 出處:論壇, 責任編輯: 李書琴, 2007-09-27 15:17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假設有兩個表:
Customer 和 Order。Customer 表的前綴是 cu_,所以該表內的子段名如下:cu_name_id、cu_surname、cu_initials 和cu_address 等。Order 表的前綴是 or_,所以子段名是:
or_order_id、or_cust_name_id、or_quantity 和 or_description 等。
這樣從資料庫中選出全部數據的 SQL 語句可以寫成如下所示:
Select * From Customer, Order Where cu_surname = "MYNAME" ;
and cu_name_id = or_cust_name_id and or_quantity = 1
在沒有這些前綴的情況下則寫成這個樣子(用別名來區分):
Select * From Customer, Order Where Customer.surname = "MYNAME" ;
and Customer.name_id = Order.cust_name_id and Order.quantity = 1
第 1 個 SQL 語句沒少鍵入多少字元。但如果查詢涉及到 5 個表乃至更多的列[欄位]你就知道這個技巧多有用了。
5) 選擇數字類型和文本類型的長度應盡量充足
假設客戶ID 為10 位數長。那你應該把資料庫表欄位的長度設為12 或者13 個字元長。但這額外占據的空間卻無需將來重構整個資料庫就可以實現資料庫規模的增長了。
6) 增加刪除標記欄位
在表中包含一個「刪除標記」欄位,這樣就可以把行標記為刪除。在關系資料庫里不要單獨刪除某一行;最好採用清除數據程序而且要仔細維護索引整體性。
7) 提防大小寫混用的對象名和特殊字元
採用全部大寫而且包含下劃符的名字具有更好的可讀性(CUSTOMER_DATA),絕對不要在對象名的字元之間留空格。
8) 小心保留詞
要保證你的欄位名沒有和保留詞、資料庫系統或者常用訪問方法沖突,比如,用 DESC 作為說明欄位名。後果可想而知!DESC 是 DESCENDING 縮寫後的保留詞。表裡的一個 SELECT * 語句倒是能用,但得到的卻是一大堆毫無用處的信息。
9) 保持欄位名和類型的一致性
在命名欄位並為其指定數據類型的時候一定要保證一致性。假如欄位在表1中叫做「agreement_number」,就別在表2里把名字改成 「ref1」。假如數據類型在表1里是整數,那在表2里可就別變成字元型了。當然在表1(ABC)有處鍵ID,則為了可讀性,在表2做關聯時可以命名為 ABC_ID。
10) 避免使用觸發器
觸發器的功能通常可以用其他方式實現。在調試程序時觸發器可能成為干擾。假如你確實需要採用觸發器,你最好集中對它文檔化。
作者: 小靈, 出處:論壇, 責任編輯: 李書琴, 2007-09-27 15:17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3. 選擇鍵和索引(資料庫邏輯設計)
參考:《SQL優化-索引》一文
4. 數據完整性設計(資料庫邏輯設計)
1) 完整性實現機制:
實體完整性:主鍵
參照完整性:
父表中刪除數據:級聯刪除;受限刪除;置空值
父表中插入數據:受限插入;遞歸插入
父表中更新數據:級聯更新;受限更新;置空值
DBMS對參照完整性可以有兩種方法實現:外鍵實現機制(約束規則)和觸發器實現機制用戶定義完整性:
NOT NULL;CHECK;觸發器
2) 用約束而非商務規則強制數據完整性
採用資料庫系統實現數據的完整性。這不但包括通過標准化實現的完整性而且還包括數據的功能性。不要依賴於商務層保證數據完整性;它不能保證表之間(外鍵) 的完整性所以不能強加於其他完整性規則之上。如果你在數據層確實採用了約束,你要保證有辦法把更新不能通過約束檢查的原因採用用戶理解的語言通知用戶界面。
3) 強制指示完整性
在有害數據進入資料庫之前將其剔除。激活資料庫系統的指示完整性特性。這樣可以保持數據的清潔而能迫使開發人員投入更多的時間處理錯誤條件。
4) 使用查找控制數據完整性
控制數據完整性的最佳方式就是限制用戶的選擇。只要有可能都應該提供給用戶一個清晰的價值列表供其選擇。這樣將減少鍵入代碼的錯誤和誤解同時提供數據的一致性。某些公共數據特別適合查找:國家代碼、狀態代碼等。
5) 採用視圖
為了在資料庫和應用程序代碼之間提供另一層抽象,可以為應用程序建立專門的視圖而不必非要應用程序直接訪問數據表。這樣做還等於在處理資料庫變更時給你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6) 分布式數據系統
對分布式系統而言,在你決定是否在各個站點復制所有數據還是把數據保存在一個地方之前應該估計一下未來 5 年或者 10 年的數據量。當你把數據傳送到其他站點的時候,最好在資料庫欄位中設置一些標記,在目的站點收到你的數據之後更新你的標記。為了進行這種數據傳輸,請寫下你自己的批處理或者調度程序以特定時間間隔運行而不要讓用戶在每天的工作後傳輸數據。本地拷貝你的維護數據,比如計算常數和利息率等,設置版本號保證數據在每個站點都完全一致。
7) 關系
如果兩個實體之間存在多對一關系,而且還有可能轉化為多對多關系,那麼你最好一開始就設置成多對多關系。從現有的多對一關系轉變為多對多關系比一開始就是多對多關系要難得多。
8) 給數據保有和恢復制定計劃
考慮數據保存策略並包含在設計過程中,預先設計你的數據恢復過程。採用可以發布給用戶/開發人員的數據字典實現方便的數據識別同時保證對數據源文檔化。編寫在線更新來「更新查詢」供以後萬一數據丟失可以重新處理更新。
9) 用存儲過程讓系統做重活
提供一整套常規的存儲過程來訪問各組以便加快速度和簡化客戶程序代碼的開發。資料庫不只是一個存放數據的地方,它也是簡化編碼之地。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5. 其他設計技巧
1) 避免使用觸發器
觸發器的功能通常可以用其他方式實現。在調試程序時觸發器可能成為干擾。假如你確實需要採用觸發器,你最好集中對它文檔化。
2) 使用常用英語(或者其他任何語言)而不要使用編碼
在創建下拉菜單、列表、報表時最好按照英語名排序。假如需要編碼,可以在編碼旁附上用戶知道的英語。
3) 保存常用信息
讓一個表專門存放一般資料庫信息非常有用。在這個表裡存放資料庫當前版本、最近檢查/修復(對Access)、關聯設計文檔的名稱、客戶等信息。這樣可以實現一種簡單機制跟蹤資料庫,當客戶抱怨他們的資料庫沒有達到希望的要求而與你聯系時,這樣做對非客戶機/伺服器環境特別有用。
4) 包含版本機制
在資料庫中引入版本控制機制來確定使用中的資料庫的版本。時間一長,用戶的需求總是會改變的。最終可能會要求修改資料庫結構。把版本信息直接存放到資料庫中更為方便。
5) 編制文檔
對所有的快捷方式、命名規范、限制和函數都要編制文檔。
採用給表、列、觸發器等加註釋的 資料庫工具。對開發、支持和跟蹤修改非常有用。
對資料庫文檔化,或者在資料庫自身的內部或者單獨建立文檔。這樣,當過了一年多時間後再回過頭來做第2 個版本,犯錯的機會將大大減少。
6) 測試、測試、反復測試
建立或者修訂資料庫之後,必須用用戶新輸入的數據測試數據欄位。最重要的是,讓用戶進行測試並且同用戶一道保證選擇的數據類型滿足商業要求。測試需要在把新資料庫投入實際服務之前完成。
7) 檢查設計
在開發期間檢查資料庫設計的常用技術是通過其所支持的應用程序原型檢查資料庫。換句話說,針對每一種最終表達數據的原型應用,保證你檢查了數據模型並且查看如何取出數據。
三、資料庫命名規范
1. 實體(表)的命名
1) 表以名詞或名詞短語命名,確定表名是採用復數還是單數形式,此外給表的別名定義簡單規則(比方說,如果表名是一個單詞,別名就取單詞的前4 個字母;如果表名是兩個單詞,就各取兩個單詞的前兩個字母組成4 個字母長的別名;如果表的名字由3 個單片語成,從頭兩個單詞中各取一個然後從最後一個單詞中再取出兩個字母,結果還是組成4 字母長的別名,其餘依次類推)
對工作用表來說,表名可以加上前綴WORK_ 後面附上採用該表的應用程序的名字。在命名過程當中,根據語義拼湊縮寫即可。注意:將欄位名稱會統一成大寫或者小寫中的一種,故中間加上下劃線。
作者: 小靈, 出處:論壇, 責任編輯: 李書琴, 2007-09-27 15:17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舉例:
定義的縮寫 Sales: Sal 銷售;
Order: Ord 訂單;
Detail: Dtl 明細;
則銷售訂單明細表命名為:Sal_Ord_Dtl;
2) 如果表或者是欄位的名稱僅有一個單詞,那麼建議不使用縮寫,而是用完整的單詞。
舉例:
定義的縮寫 Material Ma 物品;
物品表名為:Material, 而不是 Ma.
但是欄位物品編碼則是:Ma_ID;而不是Material_ID
3) 所有的存儲值列表的表前面加上前綴Z
目的是將這些值列表類排序在資料庫最後。
4) 所有的冗餘類的命名(主要是累計表)前面加上前綴X
冗餘類是為了提高資料庫效率,非規范化資料庫的時候加入的欄位或者表
5) 關聯類通過用下劃線連接兩個基本類之後,再加前綴R的方式命名,後面按照字母順序羅列兩個表名或者表名的縮寫。
關聯表用於保存多對多關系。
如果被關聯的表名大於10個字母,必須將原來的表名的進行縮寫。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建議都使用縮寫。
舉例:表Object與自身存在多對多的關系,則保存多對多關系的表命名為:R_Object;
作者: 小靈, 出處:論壇, 責任編輯: 李書琴, 2007-09-27 15:17
本文詳細解析了資料庫設計過程、設計技巧以及總結了資料庫命名規范……
2. 屬性(列)的命名
1) 採用有意義的列名
表內的列要針對鍵採用一整套設計規則。每一個表都將有一個自動ID作為主健,邏輯上的主健作為第一組候選主健來定義;
A、如果是資料庫自動生成的編碼,統一命名為:ID
B、如果是自定義的邏輯上的編碼則用縮寫加「ID」的方法命名,即「XXXX_ID」
C、如果鍵是數字類型,你可以用_NO 作為後綴;
D、如果是字元類型則可以採用_CODE 後綴
E、對列名應該採用標準的前綴和後綴。
舉例:銷售訂單的編號欄位命名:Sal_Ord_ID;如果還存在一個資料庫生成的自動編號,則命名為:ID。
2) 所有的屬性加上有關類型的後綴
注意,如果還需要其它的後綴,都放在類型後綴之前。
注: 數據類型是文本的欄位,類型後綴TX可以不寫。有些類型比較明顯的欄位,可以不寫類型後綴。
3) 採用前綴命名
給每個表的列名都採用統一的前綴,那麼在編寫SQL表達式的時候會得到大大的簡化。這樣做也確實有缺點,比如破壞了自動表連接工具的作用,後者把公共列名同某些資料庫聯系起來。
3. 視圖的命名
1) 視圖以V作為前綴,其他命名規則和表的命名類似;
2) 命名應盡量體現各視圖的功能。
4. 觸發器的命名(盡量不使用)
觸發器以TR作為前綴,觸發器名為相應的表名加上後綴,Insert觸發器加'_I',Delete觸發器加'_D',Update觸發器加'_U',如:TR_Customer_I,TR_Customer_D,TR_Customer_U。
5. 存儲過程名
存儲過程應以'UP_'開頭,和系統的存儲過程區分,後續部分主要以動賓形式構成,並用下劃線分割各個組成部分。如增加代理商的帳戶的存儲過程為'UP_Ins_Agent_Account'。
6. 變數名
變數名採用小寫,若屬於片語形式,用下劃線分隔每個單詞,如@my_err_no。
7. 命名中其他注意事項
1) 以上命名都不得超過30個字元的系統限制。變數名的長度限制為29(不包括標識字元@)。
2) 數據對象、變數的命名都採用英文字元,禁止使用中文命名。絕對不要在對象名的字元之間留空格。
3) 小心保留詞,要保證你的欄位名沒有和保留詞、資料庫系統或者常用訪問方法沖突
4) 保持欄位名和類型的一致性,在命名欄位並為其指定數據類型的時候一定要保證一致性。假如數據類型在一個表裡是整數,那在另一個表裡可就別變成字元型了。
❼ 資料庫儲存的基本用語有哪些
存儲過程是資料庫存儲的一個重要功能,但是MySQL在5.0版本以前並不支持存儲過程,這使得MySQL在應用上大打折扣。MySQL5.0版本開始支持存儲過程,這樣既可以有效提高資料庫的處理速度,同時也可以提高資料庫編程的靈活性。存儲過程的創建資料庫中的存儲過程可以看作是對資料庫編程中面向對象方法的模擬,存儲過程的開發語法也與面向對象類似,簡單且容易掌握。
創建語法格式及相關案例
3.案例語句解釋(1)存儲過程的功能把user_id為2,4,6,8,10記錄的score欄位值修改為傳入的參數值。
2)第1條語句「DELIMITER//」的含義((1)表示把MySQL分隔符修改為「//」,MySQL默認以分號「;」為分隔符。
(2)如果沒有聲明分隔符,編譯器會把存儲過程中的分號「;」當成SQL語句結束分隔符進行處理,則存儲過程的編譯過程會報錯。
(3)要事先用DELIMITER關鍵字聲明當前分隔符為「//」,這樣MySQL才會將分號「;」當作存儲過程中的代碼,而不是語句MySQL中語句的結束分隔符。
3)第7條語句「DELIMITER;」的含義表示程序的最後把分隔符還原為分號「;」。
4)存儲過程的參數((1)存儲過程根據需要可能會有輸入、輸出、輸入輸出參數。
(2)本案例中有一個輸入參數s,類型是int型。
(3)如果有多個參數,用逗號「,」分隔開。
5存儲過程參數的開始與結束標識((1)開始使用BEGIN進行標識。
(2)結束使用END進行標識。存儲過程在資料庫中運算時自動生成各種執行方式,大大提高了對其運行時的執行速度。
用戶通過指定已經定義的存儲過程名字並給出相應的存儲過程參數來調用並執行它,從而完成一個或一系列的資料庫操作。1.調用格式CALL+存儲過程名+參數例如,CALLfirst_proc(100)存儲過程first_proc在資料庫伺服器上的創建過程如圖3−1所示。在調用執行存儲過程first_proc前,需用第2章的user.sql腳本進行初始建表;建表成功後,則可執行調用存儲過程first_proc,如圖3−2所示。執行完畢後可以看到,user表中user_id為2、4、6、8、10記錄的score欄位值均變為100,如圖
存儲過程的創建
存儲過程的調用
存儲過程執行完後的數據表
❽ 資料庫的幾個基本概念,數據,對象,實體,屬性,數據模型
人們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到計算機中,經歷了對現實生活中事物特性的認識、概念化到計算機資料庫里的具體表示的逐級抽象過程,即現實世界-概念世界-機器世界三個領域。有時也將概念世界稱為信息世界;將機器世界稱為存儲或數據世界。
一、三個世界
1、現實世界 人們管理的對象存於現實世界中。現實世界的事物及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這種聯系是客觀存在的,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例如學校的教學系統中有教師、學生、課程,教師為學生授課,學生選修課程並取得成績。
2、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是現實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聯系的一種抽象描述,從而產生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現實世界到機器世界必然經過的中間層次。涉及到下面幾個術語:
實體:我們把客觀存在並且可以相互區別的事物稱為實體。實體可以是實際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件。如一個職工、一場比賽等。
實體集:同一類實體的集合稱為實體集。如全體職工。注意區分"型"與"值"的概念。如每個職工是職工實體"型"的一個具體"值"。
屬性:描述實體的特性稱為屬性。如職工的職工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職稱等。
關鍵字:如果某個屬性或屬性組合的值能唯一地標識出實體集中的每一個實體,可以選作關鍵字。用作標識的關鍵字,也稱為碼。如"職工號"就可作為關鍵字。
聯系:實體集之間的對應關系稱為聯系,它反映現實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聯系分為兩種,一種是實體內部各屬性之間的聯系。另一種是實體之間的聯系。
3、機器世界 存入計算機系統里的數據是將概念世界中的事物數據化的結果。為了准確地反映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資料庫中的數據必須有一定的結構,這種結構用數據模型來表示。數據模型將概念世界中的實體,及實體間的聯系進一步抽象成便於計算機處理的方式。
二、E-R模型
E-R模型(實體聯系模型)簡稱E-R圖。它是描述概念世界,建立概念模型的實用工具。E-R圖包括三個要素:
實體(型)――用矩形框表示,框內標注實體名稱。
屬性――用橢圓形表示,並用連線與實體連接起來。
實體之間的聯系――用菱形框表示,框內標注聯系名稱,並用連線將菱形框分別與有關實體相連,並在連線上註明聯系類型。
聯系歸結為三種類型:
1)一對一聯系(1:1)
設A、B為兩個實體集。若A中的每個實體至多和B中的一個實體有聯系,反過來,B中的每個實體至多和A中的一個實體有聯系,稱A對B或B對A是1:1聯系。注意,1:1聯系不一定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可能存在著無對應。如一個公司只有一個總經理,一個總經理不能同時在其它公司再兼任總經理,某公司的總經理也可能暫缺。
2)一對多聯系(1:n)
如果A實體集中的每個實體可以和B中的幾個實體有聯系,而B中的每個實體至我和A中的一個實體有聯系,那麼A對B屬於1:n聯系。如一個部門有多名職工,而一名職工只在一個部門就職,部門與職工屬於一對多的聯系。
3)多對多聯系(m:n)
若實體集A中的每個實體可與和B中的多個實體有聯系,反過來,B中的每個實體也可以與A中的多個實體有聯系,稱A對B或B對A是m:n聯系。如一個學生可以選修多門課程,一門課程由多個學生選修,學生和課程間存在多對多的聯系。
必須強調指出,有時聯系也有屬性,這類屬性不屬於任一實體只能屬於聯系。
三、數據模型簡介
數據模型由三部分組成,即模型結構、數據操作和完整性規則。這里主要介紹模型結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分為四種: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面向對象模型。其中第四種數據模型目前並未成熟,因此傳統的說法有前三種數據模型。
1、基本層次聯系
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有共同點,可以把它們統稱為格式化模型。基本層次聯系就是包括兩結點和一邊的基本單元,兩個實體間的有向邊代表的基本層次聯系表示一對多的聯系。通常把表示1的實體放在上方,稱為父結點,把表示N的實體放在下面,稱為子結點。
2、層次數據模型
用村形結構表示實體及其之間的聯系的模型稱為層次模型。該模型的實際存儲數據由鏈接指針來體現聯系。特點:有且僅有一個結點無父結點,此結點即為根結點;其它結點有且僅有一個父結點。適合用表示一對多的聯系。
3、網狀模型
用網狀結構表示實體及其之間的聯系的模型稱為網狀模型。允許結點有多於一個的父結點,可以有一個以上的結點無父結點。適合用於表示多對多的聯系。
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從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存在的缺陷:難以實現系統擴充,插入或刪除數據時,涉及到大量鏈接指針的調整。
❾ 資料庫裡面「實體」的定義是什麼
在資料庫里邊,所謂「實體」就是E-R模型。具體關系如下:
E-R模型的構成成分是實體集、屬性和聯系集,其表示如下列步驟:
(1) 實體集用矩形框表示,矩形框內填寫實體的名稱。
(2) 實體的屬性用橢圓框表示,框內寫上屬性名,並用無向邊與其實體集相連。
(3) 實體間的聯系用菱形框表示,聯系以適當的含義命名,名字寫在菱形框中,用無向連線將參加聯系的實體矩形框分別與菱形框相連,並在連線上標明聯系的類型,即1—1、1—N或M—N。
(9)實體的資料庫術語擴展閱讀:
實體的相關術語:
1、實體屬性:
將事物的特性稱為實體屬性,每個實體都具有多個屬性,幾多個屬性才能描述一個實體。實體屬性值是實體屬性的具體化表示,屬性值的集合表示一個實體。
2、實體屬性值:
實體屬性值是實體屬性的具體化表示,屬性值的集合表示一個實體。
3、實體類型:
用實體名及實體所有屬性的集合表示一種實體類型,通常一個實體型表示一類試題。因此通過實體型可以區分不同類型的事物。
❿ 2個關於資料庫的名詞解釋 知道的詳細說說
第一章 資料庫基礎知識
本章以概念為主,主要是了解資料庫的基本概念,資料庫技術的發展,數據模型,重點是關系型數據。
第一節:信息,數據與數據處理
一、 信息與數據:
1、 信息:是現實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運動狀態的反映。或認為,信息是一種已經被加工為特定形式的數據。
信息的主要特徵是:信息的傳遞需要物質載體,信息的獲取和傳遞要消費能量;信息可以感知;信息可以存儲、壓縮、加工、傳遞、共享、擴散、再生和增值
2、 數據:數據是信息的載體和具體表現形式,信息不隨著數據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數據有文字、數字、圖形、聲音等表現形式。
3、 數據與信息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將數據與信息作為一個概念而不加區分。
二、 數據處理與數據管理技術:
1、 數據處理:數據處理是對各種形式的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加工和傳輸等活動的總稱。
2、 數據管理:數據收集、分類、組織、編碼、存儲、檢索、傳輸和維護等環節是數據處理的基本操作,稱為數據管理。數據管理是數據處理的核心問題。
3、 資料庫技術所研究的問題不是如何科學的進行數據管理。
4、 數據管理技術的三個階段:人工管理,文件管理和資料庫系統。
第二節:資料庫技術的發展
一、 資料庫的發展:資料庫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 層次型和網狀型:
代表產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的層次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2、 關系型數據型庫:
目前大部分資料庫採用的是關系型資料庫。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員E.F.Codd提出了關系模型。其代表產品為sysem R和Inges。
3、 第三代資料庫將為更加豐富的數據模型和更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為特徵,以提供傳統資料庫系統難以支持的新應用。它必須支持面向對象,具有開放性,能夠在多個平台上使用。
二、 資料庫技術的發展趨勢:
1、 面向對象的方法和技術對資料庫發展的影響:
資料庫研究人員借鑒和吸收了面向對旬的方法和技術,提出了面向對象數據模型。
2、 資料庫技術與多學科技術的有機組合:
3、 面向專門應用領域的資料庫技術
三、 資料庫系統的組成:
資料庫系統(DBS)是一個採用資料庫技術,具有管理資料庫功能,由硬體、軟體、資料庫及各類人員組成的計算機系統。
1、 資料庫(DB):
資料庫是以一定的組織方式存放於計算機外存儲器中相互關聯的數據集合,它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和管理對象,其數據是集成的、共享的以及冗餘最小的。
2、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
資料庫管理系統是維護和管理資料庫的軟體,是資料庫與用戶之間的界面。作為資料庫的核心軟體,提供建立、操作、維護資料庫的命令和方法。
3、 應用程序:
對資料庫中數據進行各種處理的程序,由用戶編寫。
4、 計算機軟體:
5、 計算機硬體:
包括CPU、內存、磁碟等。要求有足夠大的內存來存放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核心模塊以及資料庫緩沖;足夠大的磁碟能夠直接存取和備份數據;比較主的通道能力;支持聯網,實現數據共享。
6、 各類人員。
四、 資料庫系統的特點:
1、 數據共享:
2、 面向全組織的數據結構化:
數據不再從屬於一個特定應用,而是按照某種模型組織成為一個結構化的整。它描述數據要身的特性,也描述數據與數據之間的種種聯系。
3、 數據獨立性:
4、 可控數據冗餘度:
5、 統一數據控制功能:
數據安全性控制:指採取一定的安全保密措施確保資料庫中的數據不被非法用戶存取而造成數據的泄密和破壞;
數據完整性控制:是指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與相容性。
並發控制:多個用戶對數據進行存取時,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數據保護;
數據恢復:系統能進行應急處理,把數據恢復到正確狀態。
第三節:數據模型
一、 數據組織:
關系型資料庫中的數據層次如下:
1、 數據項(field):又稱欄位,用於描述實體的一個屬性,是資料庫的基本單位。一般用屬性名作項名;
2、 記錄(Record):又稱為結點,由若干個數據項組成,用於描述一個對象;
3、 文件(File):由若干個記錄組成;
4、 資料庫(Data Base):由邏輯相關的文件組成。
二、 數據模型:
數據的組織形式稱為數據模型,它決定 數據(主要是結點)之間聯系的表達方式。主要包括層次型、網狀型、關系型和面向對象型四種。層次型和網狀型是早期的數據模型,又稱為格式化數據系統數模型。
以上四種模型決定了四種類型的資料庫:層次資料庫系統,網狀資料庫系統,關系型資料庫系統以及面向對象資料庫系統。
目前微機上使用的主要是關系型資料庫。
1、 層次型:是以記錄為結點的有向樹;圖如教材P7圖1--2
2、 網狀型:樹的集合,它的表示能力以及精巧懷強於層次型,但獨立性下降。
3、 關系型:
在關系型中,數據被組織成若干張二維表,每張表稱為一個關系。
一張表格中的一列稱為一個「屬性」,相當於記錄中的一個數據項(或稱為欄位),屬性的取值范圍稱為域。
表格中的一行稱為一個「元組」,相當於記錄值。
可用一個或若干個屬性集合的值標識這些元組,稱為「關鍵字」。
每一行對應的屬性值叫做一個分量。
表格的框架相當於記錄型,一個表格數據相當於一個同質文件。所有關系由關系的框架和若干元組構成,或者說關系是一張二維表。
關系型的特點:描述的一致性;可直接表示多對多關系;關系必須是規范化的;關系模型建立在數學概念基礎上。
4、 面向對象型:主要採用對象和燈的概念。
第四節:關系型資料庫
一、 關系型資料庫的發展:
1、 資料庫產品種類繁多:像dBASE,FoxBASE,Clipper,Paradox,Acess等。
2、 採用SQL語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結構化查詢語言」,是通用的關系型資料庫操作語言,可以查詢、定義、操縱和控制資料庫。它是一種非過程化語言。
3、 支持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
4、 提供良好的圖形界面和窗口;
5、 支持開放的客戶機/伺服器和分布式處理;
6、 提供新一代的資料庫管理系統開發工具:支持GUI(圖形界面)、ODBC(開放資料庫連接)、OLE(對象的鏈接與嵌入)、DLL(動態鏈接)等。
二、 關系型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及其產品:
主要著名的關系型資料庫產品有Oracle、Sybase、Informix、DB2、Inges、Paradox、Access、SQL Server等。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工具是PowerBuilder和Delp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