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城鎮土地調查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城鎮土地調查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3-03-22 14:30:46

① 利用SPOT-5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技術的探討——以黑龍江省望奎縣為例

王志 魏麗君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哈爾濱,150056)

摘要: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是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為各級土地管理部門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土地規劃、耕地保護、建設項目用地管理等提供准確、翔實、現勢性的基礎數據。本文具體結合黑龍江省望奎縣資料庫更新的實際情況,著重對利用SPOT-5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技術所採用的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加以闡述,對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並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遙感;土地利用更新;數字正射影像圖;「3S」;望奎縣;黑龍江省

遙感技術應用始於20 世紀50年代,至今已經歷了50 多年的發展。隨著遙感衛星技術的進步,遙感影像解析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並以速度快、時間短、成本低等許多優勢,在國土資源調查方面已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利用遙感技術快速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縣級土地管理是整個土地管理的基礎,由於近年來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土地利用基礎圖件在更新上落後於土地利用狀況變化,不能准確、及時地反映土地利用狀況。大大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應用遙感技術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已迫在眉睫,使用高解析度遙感數據源,結合 GPS 和 GIS 技術實現土地利用資料庫的更新,從而為各級土地管理部門提供准確、翔實、現勢性強的土地利用狀況信息。為此,本文以黑龍江省望奎縣為例,採用 SPOT-5 2.5 m 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為信息源,將製作好的1∶1萬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與土地詳查矢量數據疊加,通過矢量、柵格結合的方法,輔以專家知識、人機交互提取變化信息,將外業調查後的變化信息屬性賦予矢量數據,然後重新建立拓撲關系,生成更新後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1 項目區的基本情況

望奎縣是黑龍江省以農業為主的一個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西南邊緣過渡地帶。地處東經126°10′23″~126°59′00″,北緯46°32′07″~47°08′24″。東南以克音河、諾敏河、呼蘭河三條界河與綏化市、蘭西縣相鄰,西以通肯河為界,與青岡縣相望,北與海倫市接壤。全縣幅員面積2320km2,南北長約62km,東西寬約60km。

望奎縣形狀近似平行四邊形,由於受小興安嶺余脈的影響,地勢東高西低,東西坡降約在千分之一,南北坡降三千分之一左右。最高海拔250.9m,最低點海拔127.8m,絕對高差123.1m,平均海拔167m。地貌類型大體可分三個單元,東部和南部丘陵起伏漫川漫崗,中部過渡地帶微有起伏,西部低窪平坦。

2 總體技術路線

利用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自動化程度較高,能夠及時、真實、客觀地反映土地利用狀況。因此,利用 SPOT-5 2.5 m 遙感影像來更新望奎縣土地利用資料庫,與日常採用的變更方法相比,在總體技術路線上,會有一些新的特點。

2.1 影像土地分類采樣表的建立

總體上來說,項目區域特點不同,比如山區、丘陵、平原、沙漠等,在遙感影像上反映出的地類表徵不同。而且,選擇解析度的高低與影像的時相等各方面,也會影響著遙感影像反映出的地類表徵。因此,建立起一個適合本項目區域的影像土地分類采樣表對於內業解譯、提取變化信息顯得非常重要。土地分類采樣表也就是影像的解譯標志,它是在影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別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徵,它是識別地物屬性的主要依據,包括形狀、大小、圖案、色調、紋理、陰影、位置、布局、解析度等。在望奎縣資料庫更新項目選取法國 SOPT-5遙感影像,通過野外調查確定和地物間的對應關系,藉助有關輔助信息(規劃圖、地形圖等有關資料等),對各類型在影像圖上反映的特徵做出描述,建立起一套有代表性的影像土地分類采樣表,大大方便了內業解譯與變化信息提取工作。圖1為采樣表的一部分。

圖1 影像土地分類采樣表

2.2 「3S」 集成技術在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中的綜合應用

「3 S」集成技術是指 RS (Remote Sensing)、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在平行發展的進程中,逐漸綜合應用的技術,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個一體化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的技術系統,是一個充分利用各自技術特點的空間技術應用體系,並逐步成為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新學科。

一方面,GPS 測量在 SOPT -5 遙感影像製作(幾何校正配准)中的應用,在SOPT-5 遙感影像上選取明顯地物點,通過外業 GPS 高精度測量來進行影像圖的幾何糾正,製作 1∶1 萬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另一方面在 GIS 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更新,包括數據矢量化編輯、疊加、拓撲關系的建立。在望奎縣土地利用更新過程中,使用的是國產 GIS 軟體,即武漢中地公司開發的 MAPGIS6.5 軟體來進行的土地利用資料庫的更新工作。

2.3 矢量數據與柵格數據相結合,多種信息提取方法並用

矢量數據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柵格數據主要包括1∶1 萬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和掃描糾正後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通過矢量數據和柵格數據對比分析,進行矢量化更新,提取變化信息。信息提取方法包括人工目視解譯、計算機自動提取、人工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提取相結合。本次更新中主要採用的是以人工目視解譯為主,人機互動式進行土地利用資料庫的更新。

2.4 遙感數據與土地利用基礎圖件相結合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城鎮地籍調查、行政勘界、建設用地批次用地成果、土地整理、復墾成果以及日常變更數據輔助確定土地利用類型與變化情況,減少外業調查工作量,縮短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的時間。而且,保證了土地利用類型的准確性。

2.5 內業判讀,外業核查的路線

遙感對地觀測僅僅反映了地物的光譜特性,即土地覆蓋的表徵,而土地利用圖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的狀況,土地覆蓋的變化並非完全代表土地利用的變化。此外,通過人工目視解譯提取出來的變化屬性信息需要外業調查,如零星地物、線狀地物的寬度以及權屬等。因此,需要內、外業相結合確定土地利用類型,這樣可以保證本次更新的徹底性,做到不重不漏,實現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全面更新。

3 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主要分為四個步驟:①SPOT-5 2.5 m遙感影像處理過程,包括製作1∶1 萬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②內業處理過程,包括變化信息提取、外業前圖件製作;③外業調查過程,包括核實變化信息、調查零星地物及線狀地物寬度、權屬界線等;④土地利用資料庫的更新入庫過程。工作流程圖見圖2。

3.1 製作 1∶1 萬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

衛星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Remote Sensing Digital Orthophoto Map,簡稱RSDOM),是利用衛星遙感獲取的具有一定解析度的全色影像及多光譜影像,經幾何糾正及相應的圖像處理後生成的影像數據集,它同時具有地圖的幾何特性和影像特徵。本次遙感影像數據源採用的是法國 SPOT-5 2.5 m 全色影像與10 m 多光譜數據衛星數據,其數據解析度完全滿足資料庫更新的要求。景寬為60km2×60km2,含雲量為零,以整景為單元,利用衛星影像處理軟體 ERDAS,將2.5m 全色影像與10m 多光譜數據融合。由於望奎縣地勢較為平坦,故採用加權乘法的融合方法,其優點是能較好地保留高解析度圖像的紋理信息及多光譜圖像的彩色信息,製作衛星遙感數字正射影像圖。再利用圖像處理軟體 photomapper製作1∶1 萬數字正射影像圖。影像處理技術流程見圖3。

3.2 內業處理

利用國產 GIS 軟體 MAPGIS6.5,建立工程數據,通過矢量數據與柵格數據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遙感影像與土地利用矢量數據對比,人機互動式進行資料庫更新。在內業中無法判定的信息,特殊標記出來,在製作外業圖件時同時列印出來,以便通過外業調查來核實土地利用變化狀況。

圖2 資料庫更新工作流程圖

矢量化更新採集包括:①圖形數據的更新採集,採用分層方式進行,分層按《建庫標准》要求,主要包括等高線、水系、道路、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地類界、其他帶有寬度的線狀地物、零星地物、文字注記等,同時根據建庫軟體的需要,對各主要層次進行細分,以達到不同圖形要素可以明顯區分,在建庫時分別採用;②屬性數據的更新採集,嚴格以外業提供的表格地類屬性為准,大部分屬性通過分類編碼、圖層、實體定義加以區分和自動轉換,再通過幾何圖形的相對位置關系確定其權屬;③圖幅數據的接邊工作,接邊按照規范所規定的原則將相鄰圖幅分割開的同一圖形對象不同部分拼接成完整對象,接邊處理包括圖形接邊和屬性接邊,屬性接邊就是確保相鄰圖幅接邊要素其屬性的一致性。

3.3 外業調查

外業調查是獲取土地現狀信息的關鍵和基礎,如果沒有扎實細致的外業調查工作,即使是最新的遙感影像數據,也無法准確地判讀。另外,項目涉及的合鄉合村權屬界線的調查工作,也必須實地調查。外業調查包括行政界線調查、權屬界線調查、零星地物調查、線狀地物寬度調查、地類調查、調查居民點、用地單位和河流等名稱調查等。依據《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技術規定》及相關技術規定,按照《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適用)三級分類標准,將所有外業調查信息記錄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記錄手簿」上。

圖3 影像處理技術流程圖

3.4 土地利用資料庫更新

本次更新所採用的資料庫軟體是愛地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因此,首先修改數據字典,然後修改分幅索引圖數據和行政區索引圖數據,最後將准確的入庫所需要的文件包括零星地物點文件、線狀地物線文件、地類圖斑面文件以及圖廓整飾注記點文件進行入庫,然後進行全縣面積的統計匯總、標准格式的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的輸出以及各種土地匯總表格的列印。

4 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

項目採用 SPOT-5 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發揮了遙感影像獲取數據速度快、精度高、范圍廣的特點,既縮短調查時間,又保證調查精度、節省調查費用。但在本次更新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4.1 影像處理與精度評定

在 SPOT-5 遙感影像處理方面,影像質量應層次豐富、清晰易讀、色調均勻、反差適中。本次項目在影像處理方面雖然滿足了工作要求,但在影像質量上還要有所提高,從長遠來看,如果選用數據源為美國的快鳥,那麼它的解析度為0.61m,與 SPOT-5 2.5m相比解析度高出了4 倍多,這對影像處理質量方面要求更高。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變化信息的提取,而且還影響著目視解譯的准確性。所以應該積累經驗,加強在影像處理質量上的提高。

精度評定是對數字正射影像圖製作質量的一個評定標准。精度評定採用外業特徵控制點實測坐標與其影像同名點圖像坐標的較差作為評定參考,可以藉助 GPS 在影像上同名地物點上實地測量坐標,與圖像坐標進行較差分析,這是利用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前期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符合國家標准,才可以利用遙感影像來進行更新工作。

4.2 矢量化線狀地物的偏移處理與屏幕矢量採集處理問題

通過矢量、柵格數據結合的方法,將土地利用資料庫與1∶1 萬數字正射影像圖套合更新,出現矢量線狀地物與同名影像上線狀地物偏移的問題。根據國家標准與黑龍江省土地利用更新技術方案要求,在資料庫文件與影像套合時,當矢量線條與影像上的同名線狀地物偏差大於圖上1 mm (相當於 SPOT-5 2.5 m 影像的4個像素)時視為偏移,對偏移的線狀地物應進行糾正,如果偏移的線狀地物不發生寬度、地類碼的變更,可採用線工具中平移、復制等進行糾正處理;如果屬性改變,將通過外業調查核實變化信息。

在此基礎上,通過影像進行屏幕矢量線狀地物偏移處理。與此同時,又涉及到一個屏幕放大倍數的問題,如果在屏幕採集時放大倍數過大,將會出現影像的失真,看不清線狀地物的邊緣輪廓,影響線狀地物的偏移處理位置;但屏幕採集時放大倍數過小,又會出現線狀地物偏移處理不完全,過於粗糙,套合不準確。在項目進行時經過多次實驗,一致認為參照遙感影像矢量化放大倍數標准為 0.9 倍為宜。這樣,既保證了影像的邊緣清晰、不失真效果,又保證了線狀地物偏移處理的完全性。

4.3 資料庫更新的工作量較大

與傳統更新方法相比,利用 SPOT-5 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優勢非常的明顯。但是由於涉及前期的准備和外業調查工作量依然很大,在前期提取變化信息時,主要還是採用人工目視解譯。而且,土地利用資料庫還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詳查成果,所以提取變化信息數量較大。本次更新項目提取的變化地塊近兩萬塊,不僅如此,還要通過外業將提取的變化信息一一核實,並且每一個變化信息都要記錄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記錄手簿」上。這個工作量也較大,而且有不可避免的人為誤差存在。所以,在利用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同時,應該在此基礎上研究探索,尋求更有效的方法在計算機上進行變化信息的提取,減少外業的工作量,提高數據的准確性。

4.4 完善數據質量檢查機制,資料庫更新進一步規范

數據質量檢查貫穿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項目的始終,是資料庫建設工作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工作量占整個建庫工作的60%以上,數據質量檢查是保障資料庫質量的重要工具。質量檢查包括計算機邏輯檢查和人工檢查,主要是針對數據結構和精度進行檢查。本次項目中成立三級質量檢查機制,有小組自檢、一級檢查和二級檢查,為項目的質量保駕護航。

在項目實施的同時,完全參照國家有關標准和要求以及省級出台的有關規范。但是,在項目進行當中,有些比較細致的工作仍無章可循。所以,在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規范標准和要求,以便達到數據的共享。

4.5 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土地更新調查隊伍

在項目進行的前期,需要對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隊伍進行強化培訓。因為,更新調查質量好壞決定著更新項目的成敗;而且,土地更新調查涉及到土地管理、地學、土壤學、農學、測繪學、信息學等多門學科,調查人員必須具備上述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才能保證土地更新調查的質量。

採用 SOPT-5 遙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資料庫與傳統方法相比,省時快速、減少人力、節約資金、數據准確,保證了更新調查成果質量,為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農村集體土地登記發證、基本農田保護、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建設用地審批等提供了准確、翔實的數據。而且,遙感技術的應用將會推動土地變更調查工作自動化和土地資源信息化,大大提高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的准確性和及時性,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利用現狀圖的更新問題。

參考文獻

陳建平.基於「3S」技術的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浙江省第二測繪院,2005

周飛.廣西土地利用更新調查資料庫建設作業流程及存在問題初探.廣西測繪,2005 (2)

劉鳳仙,張瑋,陳應輝.縣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更新的方法探討.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任凌.應用「3S」集成技術進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河南省安陽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2005

土地利用調查新技術新方法培訓班學習資料.國土資源部幹部教育培訓中心,2005 (9)

王力,尹君等.基於 RS 和 GIS 的土地利用變更研究.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5 (2)

趙愛華,楊鳳海等.「3S」技術在土地生態環境調查中的應用.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技術規定.國土資源部,2004 (3)

劉順喜.土地資源調查.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② 資料庫檢查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研究

高梅 王斌

(荊州市國土資源局,荊州,434000)

摘要:本文以荊州市應用資料庫檢查技術進行土地變更調查為例,介紹了變更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變更資料庫檢查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為資料庫檢查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資料庫;土地變更調查

1 引言

准確的土地調查數據資料,是正確認識土地國情、國力的前提,也是制定科學的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土地,有效監管土地市場,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基礎。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訂時,又對土地調查制度作出規定:「國家建立土地調查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配合調查,並提供有關資料。」

而土地部門自建立以來,開展了大量城鎮地籍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土地權屬調查、土壤調查等工作,完成了第一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變更調查等許多基礎性技術工作。各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國土資源部對「數字國土工程」的規劃和對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具體工作要求,都相繼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從而將廣義上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通過土地信息系統的管理功能簡化為主要是同步進行土地變更調查,以滿足科學管理土地的統一性、現勢性、實用性要求。

為了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數據的准確性,本文就在荊州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資料庫檢查技術的應用與各位專家和同行做一次交流和探討。

2 荊州市土地利用現狀概要

荊州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市建設用地增幅較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很大,土地利用現狀變化顯著。近年來,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進行了年度的變更調查,使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步入了日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由於變更時間跨度長、技術陳舊、沒有及時進行圖件更新和數據同步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現狀現勢性較差,圖、數、實地不一致,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准確反映土地利用現狀,難以適應新時期土地管理和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2001年5月按照國土資源部《200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和《關於報送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荊州市承擔了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項目的試點任務,結合荊州市的實際,荊州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採用武漢瑞得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瑞得公司」)開發的GIS軟體和土地利用現狀管理信息系統軟體,先後完成了荊州市1988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和2001年變更資料庫的建設,之後每年按要求及時統一進行數據更新,基本實現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動態管理。

3 變更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

在以2001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為本庫的基礎上,根據2001~2005年所收集匯總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資料,建立變更資料庫——即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變更資料庫建庫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變更資料庫建庫流程

4 變更資料庫檢查內容

同初始資料庫一樣,變更資料庫的檢查,也是對變更調查工作流程中每一個階段生成的數據成果進行自我檢查、糾正錯誤、保證資料庫的質量技術手段。

4.1 資料預處理階段

4.1.1 建庫基礎資料檢查

該項工作主要是對建庫所用的土地變更調查基礎資料進行統計、核查,看是否符合建庫的要求。

(1)荊州市國土資源局信息中心提供建庫的變更圖件資料為2001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生成的藍曬圖(標准分幅),該藍曬圖上標示出了2001~2005年的變更圖斑(點狀、面狀、線狀圖斑),共有120張變更圖紙(89 幅標准分幅圖)。

首先對變更圖件資料中的以下內容進行檢查:①變更圖斑是否完整,有無未閉合情況;②變更圖斑中圖斑號、地類號標注是否正確,變更圖斑編號是否符合規定;③跨村界、鄉鎮界的變更圖斑接邊情況(例在檢查中發現宜黃高速公路荊州段中涉及變更眾多圖斑,由於判讀地物產生誤差,各鄉鎮之間的高速路出現不銜接的情況,到實地進行地調後及時更正。);④變更圖斑內線狀地物處理情況等。對部分圖紙不符合《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技術規范》要求的,必須由技術人員對其進行重新實地調繪、轉繪,然後再提交作業人員進行數據採集。

(2)根據圖歷簿填寫內容的要求,逐項認真填寫,並檢查變更標准分幅圖圖紙質量。

(3)對各部門提供的屬性資料進行整理,對不完整的資料要求相關部門進行補充完善。

4.1.2 圖件掃描質量檢查

因為變更圖紙是由2001年薄膜圖藍曬而成的紙質圖,圖面不是很清晰,且已經用了幾年的時間,變形和圖面磨損都比較大,給變更數據的採集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對變更底圖的掃描質量要求就比初始薄膜圖掃描的要求更高。

圖件掃描的解析度不能低於300dpi,256 灰度掃描,圖紙不清楚時可採用400dpi 或更高的解析度進行掃描。掃描前必須進行掃描儀系統誤差的檢查和處理,盡量減小系統誤差對整個底圖質量的影響。對於一些局部變形較大的圖紙在掃描的時候須進行特殊的處理,主要是採用分塊掃描、校整的辦法進行處理。

4.1.3 底圖校正質量檢查

使用瑞得公司矢量化軟體RDSCAN,對掃描並經預處理過的底圖進行圖幅校正和坐標系轉換。在圖幅校正中將每幅圖的圖廓計算邊長與其標准邊長進行比較,對誤差較大的圖紙進行分析,並協同技術人員解決。

4.1.4 底圖拼接質量檢查

瑞得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對數據的管理採用的是「市—縣—鄉—村」行政級管理模式,所以在進行底圖拼接質量的檢查時主要是看相鄰底圖的接邊情況是否良好,對於拼接誤差較大的圖幅要進行較整、處理。檢查底圖拼接一般誤差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類型:

(1)兩端的內圖廓拼接較好,但圖幅中間的圖斑線拼接有誤差(如圖2a)。這種情況可採用對每幅圖分塊掃描拼接以減小圖幅間的拼接誤差。

(2)兩圖幅中公里格網線之間拼接良好,但地物拼接誤差較大(如圖2b)。這種情況僅通過對底圖進行較整以提高地物之間的接邊精度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矢量變更數據採集時通過「取中採集」的原則來減小地物拼界接差造成的不良影響。

圖2 底圖拼接誤差示意圖

4.1.5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檢查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並進行異地備份。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4.2 矢量變更數據採集階段

4.2.1 真實行政界線矢量變更數據檢查

核實真實有效的村權屬界線,嚴格核查原詳查接邊情況表,明確工作界線,達到全市無縫化是初始資料庫中最基礎環節,所有數據均按村為單位統計匯總。凡是掃描匯總後圖上村轄區總面積與村台賬的差值超過該村台賬面積1%的,必須有針對性地找出問題(村與村間不重合,多是原來所屬的行政區劃不同,接連存在爭議造成的,要求到實地核實後加以改正),並要求所有的村在列印圖上都有檢查人及審核人簽字,並蓋該鎮土管所公章認可。變更資料庫建設若不涉及行政界線調整,則可省略此步驟。

4.2.2 圖斑矢量變更數據檢查

(1)根據《技術規范》的要求,非行政區劃採集的絕對誤差必須小於0.3mm。圖斑矢量變更數據採集完成之後,要檢查其絕對誤差,對超過限差的變更數據應進行修正。因為變更藍曬圖有變形,與初始建庫所用的薄膜圖不能完全吻合,所以將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引入到變更藍曬底圖上以後,部分矢量數據與變更藍曬底圖之間有偏差。針對該問題,在變更矢量數據採集時的處理原則是:①以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線劃為准,盡量保持其不變,然後根據變更藍曬底圖進行矢量數據修改。②如果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圖斑線劃與變更底圖圖斑線不吻合,則需要沿著變更圖斑線採集數據,應採用「平行位移的」辦法,數據採集時可以偏離變更底圖圖斑線,以保證變更圖斑面積盡量准確。

(2)以行政村為單位檢查圖斑與真實行政界線之間以及圖斑與圖斑之間的無縫化。①檢查變更圖斑矢量化數據的屬性是否與底圖上圖斑的屬性一致,主要是檢查變更圖斑的地類代碼輸入是否正確,圖斑編號是否與底圖一致,如果因為重號的問題改變了原來的圖斑編號,要查看是否按照作業規范的要求進行編號並做了記錄。②檢查變更過的線狀地物的分段是否與底圖一致且合理,線狀地物的寬度輸入是否正確。③檢查穿過變更圖斑的線狀地物的處理是否正確。A.道路遇到70大類的變更圖斑時一般應截斷處理,遇到其他地類一般應保留;B.溝渠遇到70大類的變更圖斑時一般應保留,遇到50類一般應截斷處理,遇到其他地類一般予以保留。

4.2.3 背景界線矢量數據檢查

因變更資料庫建設不涉及行政界線調整,故不需檢查。

4.2.4 地物矢量數據檢查

(1)根據《技術規范》的要求,非行政區劃採集的絕對誤差必須小於0.3mm,檢查時對超過限差的數據進行修改。

(2)要檢查變更地物矢量化是否有丟漏。

4.2.5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1)檢查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且進行異地備份。

(2)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4.3 矢量變更數據入庫階段

4.3.1 矢量數據拓撲檢查

該步工作由瑞得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自動完成。如果拓撲檢查有錯誤,返回進行修改,直到拓撲檢查沒有錯誤為止。

4.3.2 資料庫正確性檢查

(1)檢查變更資料庫中的權屬目錄、轄區目錄、圖斑地類、系統分類設置是否符合《技術規范》要求和荊州市實際情況。變更後的圖件首先列印出圖幅接合表,將89 幅圖幅落實到每個檢查人員,並在接合表上標明責任人後,由責任人著重檢查以下幾項內容:①本圖幅與周邊圖幅的接邊情況:圖幅每邊都由本圖幅檢查人與相鄰邊檢查人進行圖幅接邊檢查,經過核對無誤後由雙方簽字認可;②真實行政界線是否正確:根據村界處的現狀地物和背景村界的調繪情況判斷真實行政界線的位置,並檢查背景村界是否正確;③線狀地物是否丟漏:檢查是否有丟掉線狀地物完全沒有進行矢量化和線狀地物少做一段不完整現象;④線狀地物屬性錯誤:檢查農路、公路與溝渠屬性是否賦反;⑤圖斑無明顯界線的劃分是否符合現狀;⑥圖斑號與地類號是否與薄膜圖一致,圖斑的權屬單位、權屬性質是否正確;⑦兩圖核對是否有明顯跑線超標的情況等並以圖幅為單位做好記錄。檢查過程中發現變更圖紙容易出現以下四類問題:①掉漏應變更圖斑;②變更圖斑中應保留的島狀圖斑未予以保留;③應進行變更的圖斑未合並入新圖斑;④線狀地物取捨有差異。

(2)檢查資料庫運行是否正常,各種圖件是否能正常查詢出來,主要有以下圖件:①89 標准分幅圖;②320 幅村土地利用現狀圖;③19 幅鄉土地利用現狀圖;④19 幅鄉或村行政邊界圖;⑤全市行政邊界及分幅信息結合圖。

(3)按照《技術規范》所要求的各類統計報表是否能正常統計並列印出來:①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統計台賬;②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鄉統計簿一、二、三;③外單位面積統計表;④本村集體面積統計表;⑤村轄區面積表;⑥鄉單位面積匯總表;⑦年度變更平衡表。

(4)從資料庫中查詢出土地利用現狀標准分幅圖並輸出進行疊加檢查,檢查其是否與建庫資料標准分幅圖一致,如果有錯、漏,返回「矢量變更數據採集」階段進行數據修正,然後重新入庫。

4.3.3 計算機量算面積與變更調查量算面積的對比檢查

通過該項檢查工作,分析造成面積差異的可能原因(包括建庫資料中存在的問題和數據採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按照 《技術規范》 13.2.9 的要求 原始調查轄區總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的誤差控制在1%以內;計算機圖幅量算面積與理論面積的相對誤差控制在0.1%以內。

(2)按照 《技術規范》 14.3.2.8 的要求 原始調查全轄區一級地類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相對誤差超過2.5%或者詳查轄區總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的相對誤差超過1%時,應提交補充說明。

(3)計算機量算面積與調查量算面積存在一定的差異,是由於兩者在面積量算方法和量算匯總的過程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不能排除數據採集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或者誤差造成的面積差異。因此,為了查找出面積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應將面積對比分析細化到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

4.3.4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1)檢查輸出的鄉土地利用現狀圖和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看圖幅上的要素和圖面的整飾是否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2)檢查提交的各種統計報表是否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3)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且進行異地備份。

(4)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5 檢查方法與程序

5.1 檢查程序

檢查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變更資料庫檢查流程

5.2 檢查方法

目前,在「3 S」技術(遙感技術 R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 GP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未能全面推廣應用的條件下,通過以下所述手工比對和數據檢驗手段的方法能解決單純航片轉繪無法確定村級行政界線等實際問題,更能准確描述圖、數、地的現狀,確保資料庫質量。

須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即三檢一驗制度。每道工序作業員首先進行自檢和互檢,然後提交專業檢查人員,關鍵環節交由國土資源局檢查,三檢合格後,方可進入下一環節。從而保證質量,避免出現較大的返工現象。

5.2.1 作業過程中的自檢和互檢

按照建庫作業流程,對於每一個數據單位的數據成果,都要按照《技術規范》的要求經過作業員自檢、項目組長檢查、數據檢查員三次檢查,無誤後才能保存為階段性數據成果,提交技術人員檢查。

5.2.2 列印、輸出相關圖形數據進行圖形套合檢查

通過矢量數據採集階段對數據的檢查修正處理,矢量數據與變更資料的一致性已經基本得到保證,但是並不能保證在數據採集過程中無任何錯誤或者誤差,應列印輸出標准分幅圖進行疊加檢查,進一步排查錯誤。

(1)資料庫建立完成後,查詢出每一個村、鄉土地利用現狀圖、標准分幅現狀圖疊加變更底圖進行檢查。

(2)列印出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用於建庫的變更藍曬圖進行重疊檢查。

檢查方法是:用透明的硫酸紙列印出89幅標准分幅圖,套合變更藍曬標准分幅圖檢查,檢查方案如下:①村界檢查。全面核實村界與相鄰單位的位置,確保村界的准確性;每個鄉鎮針對村界若有變化或台賬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相差較大的情況須做出相應的說明。②圖斑檢查。嚴格依據台賬、2005年變更藍曬工作底圖與列印出的檢查圖對照檢查。注意圖斑號是否相符、地類代碼是否正確;圖斑變更是否無錯誤無遺漏;按新的地類代碼進行轉換的情況等,特別涉及原50地類的圖斑。③線狀地物檢查。對照2005年變更圖查看有無漏繪或寬度未標注等情況。特別是針對發生變更的圖斑,各鄉鎮了解實地情況的檢查人員要注意變更後圖斑內的線狀地物情況,是否該線狀地物仍然存在,另外要在圖面上交代清楚線狀地物的地類、寬度等。④檢查發現的其他有關問題及處理意見。對發現的錯誤首先要在列印的檢查圖上以村為單位編號並註明是什麼樣的錯誤,並簽字確認;其次要將所有錯誤以村為單位匯總後認真填寫在鄉鎮變更檢查錯誤匯總表上,存檔備查。

要求以鄉鎮為單位,每個村說明檢查責任人和檢查情況,並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如實填報內容,由區(分)局負責人簽字確認。

5.2.3 通過面積對比分析進行檢查

將資料庫管理系統RDLUS統計得到的面積成果與建庫資料中的面積成果進行對比、分析,盡可能從中找出引起面積差異的問題所在。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地檢查出諸如權屬性質錄入、權屬單位錄入、地類輸入等錯誤。

(1)對每個行政村的2005年詳查面積與計算機統計面積進行對比分析,面積差異較大的,排查原因。

(2)2005年詳查統計的國有/集體面積與計算機統計的國有/集體面積不吻合的,對照台賬資料,對矢量數據進行修正,盡量保持矢量數據與原始數據的一致性。

6 檢查結論和成果

6.1 資料庫圖形部分

(1)建成資料庫的圖形部分覆蓋了整個荊州市轄區,共89 幅標准分幅圖,應無遺漏,數據完整。

(2)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矢量化底圖疊加檢查,數據採集應無遺漏、無嚴重跑線現象,符合《技術規范》的限差要求。

(3)輸出的標准分幅圖圖面要素應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4)鄉、村土地利用現狀圖圖面要素和整飾應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5)圖斑變更應正確,無遺漏。

6.2 資料庫屬性部分

(1)資料庫中各圖形要素的屬性應輸入完整。

(2)各項計算機統計面積與2005年變更調查面積的差異應在《技術規范》要求的限差范圍以內。

(3)系統應能正確輸出要求的各項統計報表。

(4)資料庫文件在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中應運行正常。

6.3 檢查成果資料

(1)89幅標准分幅圖的圖例簿及其補充材料。

(2)變更圖斑矢量化記錄表。

(3)各種台賬面積與計算機匯總面積對比分析表(市區兩級轄區匯總面積對比、地類面積對比、變更圖斑台賬面積與計算機面積對比)。

(4)兩套標准分幅檢查圖。

7 成果應用

檢查成果所形成的數字、圖表和有關資料對土地數量、質量、分布、權屬和利用狀況及動態變化,進行了全面記載、整理和分析,可直接實現土地行政管理中最基礎的土地統計功能。

其具體的應用可通過在土地更新調查中常見的建設用地增加而耕地只減少的成因實例予以說明:

(1)耕地面積更新調查數比年度變更數減少 原因在於違法用地及歷年變更調查遺漏的建設用地因未在年度變更調查中統計,而仍視同為耕地,但在更新調查數據檢查工作中按建設用地進行調查統計予以糾正。

(2)建設用地更新調查數比年度變更數增加 原因在於歷年違法用地及歷年積累的變更調查漏查的建設用地未在年度變更調查進行變更統計,而在更新調查數據檢查工作中均進行調查統計予以更正。

其應用技術還可廣泛應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土地動態監察等土地宏觀調控管理工作。

應用資料庫檢查技術進行更新調查是目前較科學且可行的技術手段,可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數的准確性和確保土地利用現狀的現勢性。

資料庫檢查技術為國土資源管理,特別是地籍管理等基礎業務性工作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促使國土管理技術發生質的飛躍,以往傳統的技術手段正逐步被新興的信息系統技術所代替。特別是現狀庫與規劃庫之間的同步互動在土地更新調查與管理上的應用,已成為國土資源管理手段上的新熱點,將更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

③ 土地調查建立資料庫有什麼好處急急急

建立資料庫好處 很多,

  1. 首先是是對土地信息電子信息化管理保證數據准確性

  2. 數據信息錄入數據管理者,相對紙質文件,電子信息查詢縮短查詢時間,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④ 土地利用數據建庫

6.5.1 資料庫建設技術方法及工作流程

6.5.1.1 技術方法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建庫,是以武漢中地公司開發的 MapGIS 土地利用資料庫軟體為工作平台,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元,將已有的鄉級及以上行政界線(採用全國第一次土地詳查所確定的行政界線)疊加在以縣為單位鑲嵌的 1∶1 萬正射影像圖上,以正射影像圖為本底圖,參考已有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或土地利用詳查數據,結合遙感影像解譯資料,採用人機交互的方式,目視解譯採集地類圖斑邊界、線狀地物,提取工作區土地利用分類信息。分別建立確定圖斑、不確定圖斑、樣本圖斑層,並製作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對不確定圖斑、樣本圖斑以及抽取一定比例的確定圖斑到外業進行實地驗證,通過外業後處理,最終建立基於遙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6.5.1.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如圖 6-19 所示。

圖 6-19 基於遙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工作流程圖

6.5.2 數據採集

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元,將土地利用資料庫中鄉級及以上行政界線套疊在正射影像圖上,結合樣本影像信息並參考已有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和土地利用詳查資料,採用目視解譯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現狀信息。

(1)多元數據復合分析。

1)與已有土地利用資料庫復合。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資料庫與正射影像數據疊加,參考資料庫地類屬性數據,根據遙感數據的光譜和空間特徵,通過人機交互採集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如圖 6-20 所示。

圖 6-20 遙感影像與土地利用數據疊加示意圖

2)與土地利用現狀圖復合分析。對於未建成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將收集到的土地利用現狀圖掃描、糾正、投影變換後與正射影像套合,輔助提取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如圖 6-21 所示。

圖 6-21 土地利用現狀圖與遙感影像圖復合示意圖

(2)數據採集方法及要求。

1)使用MapGIS軟體進行分層矢量化,為了保證數字化精度,我們要求顯示窗口放大比例在100倍以上,採用半自動、互動式分層矢量採集,這樣才能保證與影像同名地物不偏移。

2)將原土地現狀資料庫行政界線套合在DOM影像上,根據行政界線與影像套合情況,採用修正的方法進行局部調整,即影像上以線狀地物為界的原行政界線明顯偏離的,以影像上線狀地物為准作局部修正,影像上沒有線狀地物作參考的直接採用原行政界線。

3)被鄉級以上行政界線、地類界線、線狀地物等分割而成的封閉地塊為一個圖斑。上圖圖斑的最小面積為:耕地和農村居民點最小上圖面積為3mm2×3mm2(實地為900m2),其他地類為3mm2×5mm2(實地為1500m2)。

4)地類圖斑邊界的採集,可採取先易後難、先平原區後山區的方法,即先採集易於判讀的居民地邊界,然後依次採集紋理清晰的鐵路、公路、河流、溝渠等,最後採集難以區分的地類邊界。

5)線狀地物:對於實際寬度小於30m的鐵路、公路、河流等,沿影像輪廓中心線按圖示用相應單線勾繪,大於等於30m的按圖斑處理,當線狀地物寬度變化大於20%時,分段標記。寬度量測除其本身寬度外還包含其兩側不以排灌為主的路溝及行道樹。

6)河流:河流寬度為常水位線水面寬度。常水位線以原土地利用資料庫數據或正射影像為准,如土地資料庫所標位置偏移較大時可做適當移動,河流寬度不再實地調查。

7)公路林帶:公路兩側種植的實際寬度大於等於30m的林帶,按實際寬度標繪。公路寬度小於30m,而單側林帶寬度大於30m的,公路按線狀地物標識,而林帶則按實際寬度標繪。

(3)數據分層。按照《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的圖層劃分和命名規則將矢量數據分別建立縣級政區、地類圖斑、線狀地物、行政界線、地面控制點、地類界線、注記、樣本圖斑線、不一致圖斑線等數據層。

(4)屬性結構的建立及屬性輸入。按照《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對分層數據分別建立屬性結構,逐層輸入屬性內容。

(5)建立數據字典。數據字典設計是資料庫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新建工程前首先要建立系統的數據字典文件。依據《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定義的相關屬性欄位名、值域以及數據描述等建立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運行所必需的數據字典。主要包括地類編碼、行政區和權屬單位等數據字典。

1)設置數據字典參數。按照國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省級行政區、省轄市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的行政代碼長度均為2位,鄉級及行政村級政區代碼均為3位。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管理系統」中,依次設置各級行政區劃代碼位數。如圖6-22所示。

圖 6-22 新建數據字典

2)編輯數據字典。根據技術要求中規定的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類,修改、增添或減少數據字典中的地類碼。如圖6-23所示。

圖 6-23 編輯數據字典

(6)建立接圖表。接圖表文件記錄了每個圖幅的圖名、圖號、經度、緯度等信息,是標准圖幅輸出的依據。本項目接圖表是根據大地坐標建立索引(圖6-24)。

圖 6-24 建立接圖表

(7)數據入庫。經過入庫前數據檢查,准備好完全拓撲無錯誤和圖數一致的數據,並且建立好數據字典和接圖表後,可建立工程文件,進行數據入庫管理。

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位,對采編的行政轄區、行政界線、地類圖斑、線狀地物、地類界線、注記、影像、DEM 等文件進行數據整理入庫,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資料庫。

(8)數據預處理。數據預處理是進行表格匯總列印輸出的前提,是為匯總輸出和空間分析進行數據准備。實質上是扣除線狀地物的面積、利用耕地系數計算耕地面積以及每個圖斑凈面積的計算。如圖 6-25 所示。

(9)數據匯總。匯總輸出各類面積匯總表。建立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管理系統。

圖 6-25 數據預處理

⑤ 全國土地二調完成為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提供了什麼東西啊

土地和資源的數字化,走近我
-------------------------------------- ------------------------------------------

2009年12月15日5點56分人民

這樣的便利性將不再是深圳的「專利」,不久的將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享受。國土部國土資源信息「十五」計劃實施資源組織已經出台,目的是初步評價,土地資源調查,政府管理和社會服務三個主要過程的信息化,現代化的土地和資源管理進一步的土地和資源基礎資料庫建設,建立數字化的土地和資源,為5-10年後的所有工作和重點的基礎上,只要你登錄國土資源部門部的門戶網站,點擊滑鼠,全國各地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基礎地質數據和圖像將立即顯示在你的面前時,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這些數字化的土地資源信息,在適當的許可權。

據報道,在未來的5年中,礦物基礎資料庫建設,基本完成了國家小型和中等規模的一部分,該地區的大規模的重大地球科學資料庫,進行地學研究資料庫的建設和完成國家礦產資源相關的資料庫,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的建設,完善國家地質信息資料庫,開展國家鑽孔資料庫建設的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國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地籍,地價,農場的土地分類和分級,建設項目用地,以及土地開發,復健和,整理資料庫建設,完成了國家的地位,省級和主要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縣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海洋基礎資料庫建設也將全面加強。

「數字化國土資源工程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前列,在這方面。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自1995年投入巨資,先後建立了多個資料庫,信息系統,文檔管理和監督,以及土地規劃,建設,產權,光纖,寬頻市局,分局,3個管理網路連接起來,形成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完整和成熟的國土資源信息化城域網每天超過1900名員工和20??00多台計算機處理各類文件以最高的效率,據統計,一般辦文時間壓縮了1/3。
BR />「數字化國土資源」長遠利益的雙向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動,促進國土資源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在深圳進行的土地文件,或有任何疑問,工作人員會立即通過網路(或發送手機簡訊,撥打語音合成器的手機,電子郵箱)通知客戶,客戶可以通過網路查詢文件處理的進展情況,以及城市規劃,房地產項目,在建工程進步,開發信息,可能也反映了管理部門的意見。有很多土地資源信息儲存在政府手中,如果我們可以排序出來,向公眾開放,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BR />
「數字化的土地和資源,也將有助於提高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以防止在土地審批過程中的腐敗現象的發生,往往重復批次,溢價不均勻的邊界仍不清楚的現象,現在是非常罕見的在深圳在深圳的城市,主要道路網,從行政區劃圖,1:1000地形圖地理信息系統可以訪問辦公系統,統一審批條件,土地價格,從而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減少人為因素「酌情權力,在土地管理部門和其工作人員一定的規范和制約因素。在此之前,在土地部門的形象在公眾心中在深圳一次排位賽進入倒計時,並在近幾年已逐漸上升的頂部5降落的土地和資源。
>

門戶網站,輕點滑鼠,全國各地的有關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基礎,如數據信息和圖像的地面學校,立即顯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國家正積極建立「數字化國土資源」將在5到10年後,這種情況成為現實,那麼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這些數字化的今天在適當的許可權,國土資源信息化
部長田鳳山在這里宣布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五」計劃已經推出,目的在於土地資源的初步調查和評估,政府管理和社會服務信息化,基本適應發展的需要,導致土地的三個主要過程和資源,土地資源管理,土地和資源,進一步加強基礎資料庫建設,土地和資源,以建立一個「數字化」將成為所有工作和重點的基礎上的現代化。

據報道,在未來五年內,在礦物基礎資料庫建設,中國將基本完成全國小型和中等規模的零部件大型的重大地球科學資料庫,開展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庫建設和完成國家礦產資源相關的資料庫和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的建設,完善國家地質信息資料庫,開展全國鑽孔資料庫建設,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開展全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地籍,地價,農場土地分等定級,建設項目用地,以及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資料庫建設,完成國家,省級和重點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縣土地基礎資料庫建設,海洋基礎資料庫建設,繼續重點進行海洋地理資料庫建設,海洋權益,海洋資源,海洋生態與環境,海洋經濟,重點完成在中國海域的1:25萬和海?1:5萬國家海洋基礎信息資料庫建設,基本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完成國家1:5萬和發達地區1:1萬數字柵格地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核心要素矢量,地名,土地覆蓋資料庫建設。
/>在此基礎上,中國將大力發展和應用的計算機輔助系統,積極推進土地和資源的調查和評估,信息技術的主要流向;進行綜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政府辦公自動化;建立各種形式的信息服務系統,國土資源信息化社會服務,建設標准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建立土地資源信息交換系統。(完)

土地資源數字化將帶來什麼?

新華社深圳11月4日

今天,深圳市國土資源部宣布了他們的最新計劃,該計劃用5至10年,土地和資源,以建立一個數字化的信息系統。大量的土地資源數據,訪問是困難的,和更新速度慢的特點,這個項目肯定會是一個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耗費,但是與我們的變化將是巨大的

目前,國內,審批土地和房地產項目往往是一個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是指多長時間,不是很透明的程序,不能得到的信息;一方面,它是高息貸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變化的市場。數字化的土地和資源,這些矛盾將得到相當的改觀。

現在,一些重要的土地和資源資料庫基地已建成,在我國,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仍然積累不足,尚未實現數字化信息的主要過程調查和評估信息技術處於起步階段,信息共享,政府管理自動化和服務水平還非常低,但土地和資源的數字化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一直在發展領域的反映。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自1995年以來,先後投入巨資先後建立了多個資料庫,文檔管理和監督的信息系統,以及土地規劃,建設,產權,光纖寬頻PUC,分公司,管理網路連接在一起,形成國土資源信息化MAN最先進,最完整,成熟的,每天有超過1900名員工在網路上的2000多台計算機處理各類文件以最高的效率。

一個促進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社會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這是在深圳的長遠利益,土地文件完成或有任何問題,工作人員會立即通過網路,或發送手機簡訊,或撥打語音合成器的手機或發送e-mail,在第一時間通知客戶,客戶也可以通過網路的查詢文件的進步,以及城市規劃,房地產項目,建設進度,開發管理信息,以反映監管機構的意見。目前,有很多土地資源信息儲存在政府手中,如果我們能夠梳理,是對公眾開放的,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是不可估量的。

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消除腐敗,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前,在土地審批過程重復批次,溢價不均勻的地界不清的問題,在深圳已經不多見了他們創造了在地理信息系統,從的行政城市地圖,主要道路網地圖,直到1:1000地形圖都可以訪問辦公系統,統一審批條件,土地價格,從而增加行政透明度,減少人為因素在審批過程中涉及的的可能性,在電源的土地管理部門和其工作人員一定的規范和制衡的。此前,在土地部門的形象在公眾心目中在深圳一次只排到倒數第二的位置,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五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