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不同N素濃度的培養基怎麼配置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不同N素濃度的培養基怎麼配置

發布時間: 2022-12-14 00:37:16

Ⅰ 配製培養基的步驟

1、配製溶液

向容器內加入所需水量的一部分,按照培養基的配方,稱取各種原料,依次加入使其溶解,最後補足所需水分。對蛋白腖、肉膏等物質,需加熱溶解,加熱過程所蒸發的水分,應在全部原料溶解後加水補足。

配製固體培養基時,先將上述已配好的液體培養基煮沸,再將稱好的瓊脂加入,繼續加熱至完全融化。並不斷攪拌,以免瓊脂糊底燒焦。

2、調節pH值 

用pH試紙(或pH電位計、氫離子濃度比色計)測試培養基的pH值,如不符合需要,可用10%HCl或10%NaOH進行調節,直到調節到配方要求的pH值為止。

3、過濾

用濾紙、紗布或棉花趁熱將已配好的培養基過濾。用紗布過濾時,最好折疊成六層,用濾紙過濾時,可將濾紙折疊成瓦棱形,鋪在漏鬥上過濾。

4、分裝

已過濾的培養基應進行分裝。如果要製作斜面培養基,須將培養基分裝於試管中。如果要製作平板培養基或液體、半固體培養基,則須將培養基分裝於錐形瓶內。

分裝時,一手捏松彈簧夾,使培養基流出,另一隻手握住幾支試管或錐形瓶,依次接取培養基。分裝時,注意不要使培養基粘附管口或瓶口,以免浸濕棉塞引起雜菌污染。

裝入試管的培養基量,視試管和錐形瓶的大小及需要而定。一般製作斜面培養基時,每隻15×150毫米的試管,約裝3~4毫升(1/4~1/3試管高度),如製作深層培養基,每隻20×220毫米的試管約裝12~15毫升。每隻錐形瓶裝入的培養基,一般以其容積的一半為宜。

5、加棉塞 

分裝完畢後,需要用棉塞堵住管口或瓶口。堵棉塞的主要目的是過濾空氣,避免污染。棉塞應採用普通新鮮、乾燥的棉花製作,不要用脫脂棉,以免因脫脂棉吸水使棉塞無法使用。

製作棉塞時,要根據棉塞大小將棉花鋪展成適當厚度,揪取手掌心大小一塊,鋪在左手拇指與食指圈成的圓孔中,用右手食指插入棉花中部,同時左手食指與姆指稍稍緊握,就會形成1個長棒形的棉塞。

棉塞作成後,應迅速塞入管口或瓶口中,棉塞應緊貼內壁不留縫隙,以防空氣中微生物沿皺折侵入。棉塞不要過緊過松,塞好後,以手提棉塞、管、瓶不下落為合適。棉塞的2/3應在管內或瓶內,上端露出少許棉花便於拔取。塞好棉塞的試管和錐形瓶應蓋上厚紙用繩捆札,准備滅菌。

6、製作斜面培養基和平板培養基

培養基滅菌後,如製作斜面培養基和平板培養基,須趁培養基未凝固時進行。

(1)製作斜面培養基。在實驗台上放1支長0.5~1米左右的木條,厚度為1厘米左右。將試管頭部枕在木條上,使管內培養基自然傾斜,凝固後即成斜面培養基。

(2)製作平板培養基。將剛剛滅過菌的盛有培養基的錐形瓶和培養皿放在實驗台上,點燃酒精燈,右手托起錐形瓶瓶底,左手拔下棉塞,將瓶口在酒精燈上稍加灼燒,左手打開培養皿蓋,右手迅速將培養基倒入培養皿中,每皿約倒入10毫升,以鋪滿皿底為度。

鋪放培養基後放置15分鍾左右,待培養基凝固後,再5個培養皿一疊,倒置過來,平放在恆溫箱里,24小時後檢查,如培養基未長雜菌,即可用來培養微生物。

Ⅱ 配製培養基的基本步驟有哪些應注意什麼問題

按配方計算培養基中各種成分的用量→稱量,(一般動作要迅速一些,因為其中可能有些成分容易吸潮)→溶化(將稱好的各種成分溶解在水中,如果是固體培養基,需要使用凝固劑,如瓊脂等,熔化時,注意攪拌,防止糊底)→調pH→滅菌(高壓蒸汽滅菌)→倒平板

Ⅲ 培養基的配方,希望給我詳細點咯~!

培養基好比土壤,是組織培養中離體材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地。因此,在組織培養基的各個環節中,應著重掌握培養基,了解它的組成和配製方法。

一、組成培養基的五類成分

目前,大多數培養基的成分是由無機營養物、碳源、維生素、生長調節物質和有機附加物等五類物質組成的。

1.無機營養物

無機營養物主要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部分組成,大量元素中,氮源通常有硝態氮或銨態氮,但在培養基中用硝態氮的較多,也有將硝態氮和銨態氮混合使用的。磷和硫則常用磷酸鹽和硫酸鹽來提供。鉀是培養基中主要的陽離子,在近代的培養基中,其數量有逐漸提高的趨勢。而鈣、鈉、鎂的需要則較少。培養基所需的鈉和氯化物,由鈣鹽、磷酸鹽或微量營養物提供。微量元素包括碘、錳、鋅、鉬、銅、鈷和鐵。培養基中的鐵離子,大多以螯合鐵的形式存在,即FeSO4與Na2—EDTA(螯合劑)的混合。

2.碳源

培養的植物組織或細胞,它們的光合作用較弱。因此,需要在培養基中附加一些碳水化合物以供需要。培養基中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蔗糖。蔗糖除作為培養基內的碳源和能源外,對維持培養基的滲透壓也起重要作用。

3.維生素

在培養基中加入維生素,常有利於外植體的發育。培養基中的維生素屬於B族維生素,其中效果最佳的有維生素B1、維生素B6、生物素、泛酸鈣和肌醇等。

4.有機附加物

包括人工合成或天然的有機附加物。最常用的有酪朊水解物、酵母提取物、椰子汁及各種氨基酸等。另外,瓊脂也是最常用的有機附加物,它主要是作為培養基的支持物,使培養基呈固體狀態,以利於各種外植體的培養。

5.生長調節物質

常用的生長調節物質大致包括以下三類:

(1)植物生長素類。如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

(2)細胞分裂素。如玉米素(Zt)、6-苄基嘌呤(6-BA或BAP)和激動素(Kt)。

(3)赤黴素。組織培養中使用的赤黴素只有一種,即赤霉酸(GA3)。

二、常用培養基配方及其特點

1.常用培養基配方

組織培養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培養基的選擇。不同培養基有不同特點,適合於不同的植物種類和接種材料。開展組織培養活動時,應對各種培養基進行了解和分析,以便能從中選擇使用。下面介紹組織培養幾種常用培養基的配方見表9-1。

培養基中的激素種類和數量,隨著不同培養階段和不同材料而有變化,因此各配方中均不列入。

2.幾種常用培養基的特點

(1) MS培養基。 MS培養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培養基。它有較高的無機鹽濃度,對保證組織生長所需的礦質營養和加速愈傷組織的生長十分有利。由於配方中的離子濃度高,在配製、貯存、消毒等過程中,即使有些成分略有出入,也不致影響離子間的平衡。MS固體培養基可用來誘導愈傷組織,或用於胚、莖段、莖尖及花葯培養,它的液體培養基用於細胞懸浮培養時能獲得明顯成功。這種培養基中的無機養分的數量和比例比較合適,足以滿足植物細胞在營養上和生理上的需要。
說明:表中各培養基配方中,均未列出鐵鹽。關於鐵鹽配方,除尼許培養基為檸檬酸鐵10毫克/升外,其餘均為:5.57克的FeSO4·7H2O(硫酸亞鐵)和7.45克的Na2-EDTA(乙胺四乙酸二鈉)溶於1升水的溶液,5毫升/升。

須再添加氨基酸、酪蛋白水解物、酵母提取物及椰子汁等有機附加成分。與其它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相比,MS培養基中的硝酸鹽、鉀和銨的含量高,這是它的明顯特點。

(2)B5培養基。B5培養基的主要特點是含有較低的銨,這是因為銨可能對不少培養物的生長有抑製作用。經過試驗發現,有些植物的愈傷組織和懸浮培養物在MS培養基上生長得比B5培養基上要好,而另一些植物,在B5培養基上更適宜。

(3)N6培養基。N6培養基特別適合於禾穀類植物的花葯和花粉培養,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在組織培養中,經常採用的還有懷特(While,1963)培養基、尼許(Nitsch,1951)培養基等。它們在基本成分上大同小異。懷特培養基由於無機鹽的數量比較低,更適合木本植物的組織培養。

三、培養液的配製

1.制備母液

為了避免每次配製培養基都要對幾十種化學葯品進行稱量,應該將培養基中的各種成分,按原量10倍、100倍或1000倍稱量,配成濃縮液,這種濃縮液叫做母液。這樣,每次配製培養基時,取其總量的1/10、1/100、1/1000,加以稀釋,即成培養液。現將培養液中各類物質制備母液的方法說明如下。

(1)大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硝酸銨等用量較大的幾種化合物。制備時,按表中排列的順序,以其10倍的用量,分別稱出並進行溶解,以後按順序混在一起,最後加蒸餾水,使其總量達到1升,此即大量元素母液。

(2)微量元素。因用量少,為稱量方便和精確起見,應配成100倍或1000倍的母液。配製時,每種化合物的量加大100倍或1000倍,逐次溶解並混在一起,製成微量元素母液。

(3)鐵鹽。鐵鹽要單獨配製。由硫酸亞鐵(FeSO4·7H2O)5.57克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鈉(Na—EDTA)7.45克溶於1升水中配成。每配1升培養基,加鐵鹽5毫升。

(4)有機物質。主要指氨基酸和維生素類物質。它們都是分別稱量,分別配成所需的濃度(0.1~1.0毫克/毫升),用時按培養基配方中要求的量分別加入。

(5)植物激素。最常用的有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這類物質使用濃度很低,一般為0.01~10毫克/升。可按用量的100倍或1000倍配製母液,配製時要單個稱量,分別貯藏。

配製植物生長素時,應先按要求濃度稱好葯品,置於小燒杯或容量瓶中,用1~2毫升0.1N(克當量濃度)氫氧化鈉溶解,再加蒸餾水稀釋至所需濃度。配製細胞分裂素時,應先用少量0.5或1N的鹽酸溶解,然後加蒸餾水至所需量。

以上各種混合液(母液)或單獨配製葯品,均應放入冰箱中保存,以免變質、長霉。至於蔗糖、瓊脂等,可按配方中要求,隨稱隨用。

2.配製培養基的具體操作

①根據配方要求,用量筒或移液管從每種母液中分別取出所需的用量,放入同一燒杯中,並用粗天平稱取蔗糖、瓊脂放在一邊備用。

②將①中稱好的瓊脂加蒸餾水300~400毫升,加熱並不斷攪拌,直至煮沸溶解呈透明狀,再停止加熱。

③將①中所取的各種物質(包括蔗糖),加入煮好的瓊脂中,再加水至1000毫升,攪拌均勻,配成培養基。

④用1N的氫氧化鈉或鹽酸,滴入③中的培養基里,每次只滴幾滴,滴後攪拌均勻,並用pH試紙測其pH值,直到將培養基的pH值調到5.8。

⑤將配好的培養基,用漏斗分裝到三角瓶(或試管)中,並用棉塞塞緊瓶口,瓶壁寫上號碼。瓶中培養基的量約為容量的1/4或1/5。

培養基的成分比較復雜,為避免配製時忙亂而將一些成分漏掉,可以准備一份配製培養基的成分單,將培養基的全部成分和用量填寫清楚。配製時,按表列內容順序,按項按量稱取,就不會出現差錯。成分單的格式與內容見表9-2。

3.培養基的滅菌與保存

培養基配製完畢後,應立即滅菌。培養基通常應在高壓蒸汽滅菌鍋內,在汽相120℃條件下,滅菌20分鍾。如果沒有高壓蒸汽滅菌鍋,也可採用間歇滅菌法進行滅菌,即將培養基煮沸10分鍾,24小時後再煮沸20分鍾,如此連續滅菌三次,即可達到完全滅菌的目的。

經過滅菌的培養基應置於10℃下保存,特別是含有生長調節物質的培養基,在4~5℃低溫下保存要更好些。含吲哚乙酸或赤黴素的培養基,要在配製後的一周內使用完,其它培養基最多也不應超過一個月。在多數情況下,應在消毒後兩周內用完。

有幾個表格,到下面的地址看。

Ⅳ 培養基怎麼配置

(1)配製母液。把培養基m的必需元素按原配方量的50倍/100倍或1000倍稱量後製成一種濃溶液,這種濃溶液叫母液在配製培養基時按比例分別量取母液稀釋到所需的濃度即可母液配好後貼上標簽,放在0~4℃的冰箱中可使用半年到1年,這樣傲可節省許多時間可能產生化學反應的或溶解後產生沉澱的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m配製母液要用重蒸餾水葯物要使用分析純或等級較高的化學純葯物的稱量和葯液的定容都要准確。

母液①:硫酸鎂18.5克.硝酸銨82.5克.硝酸鉀95.0克;加水定容到1000毫升,濃度為培養基的50倍,配1升培養基時量取20毫升母液

母液②:氯化鈣22.0克加水定容到500毫升,濃度為培養基的100倍,配1升培養基時量取10毫升母液

母液③:磷酸二氫鉀8.5克加水定容到500毫升,濃度為培養基的100倍,配1升培養基時量取10毫升母液。

母液④;乙二胺四乙酸二鈉3.73克硫酸亞鐵2.78克,加水定容到1000毫升,濃度為培養基的100倍,配1升培養基時量取10毫升母液

母液⑤:硼酸620毫克,硫酸錳2230毫克,硫酸鋅860毫克,硫酸銅2.5毫克,碘化鉀83毫克,鉬酸鈉25毫克,氯化鈷2.5毫克,加水定容到1000毫升,濃度為培養基的100信,配1升培養基時量取10毫升母液。

母液⑥:肌醇5克,甘氨酸100毫克,煙酸25毫克,鹽酸吡哆醇25毫克,鹽酸硫胺素5毫克,加水定容到500毫升,濃度為培養基的100倍,配1升培養基時量取10毫升母液

(2)配製培養基。配製每1000毫升培養基.稱取6~10克瓊:脂作凝固劑,具體按配方要求稱量,放在水浴鍋上慢慢溶解,先在量筒內放入一定量的水,按照母液順序和規定量,量取母液,當母液加完後,根據需要每升培養基再加入生長調節物質如吲哚乙酸或萘乙酸等,細胞分裂素類0.04~10毫克,細胞分裂素應用最多的是6-苄基腺嘌呤,加完後倒入已熔化的瓊脂中,每1000毫升培養基加入蔗糖30克或根據要求確定,定容到所需的體積,繼續加溫,直到瓊脂完全熔解,用鹽酸或氫氧化鈉對培養基的pH進行調節,多數培養基的pH在5.4~6.0,MS培養基的pH為5.7。

將配好的培養基趁熱倒入培養容器中,培養基占容器體積的1/4~1/3不要將培養基沾到容器壁上,否則容易被雜菌感染,然後及時加蓋,進行高壓滅菌,滅菌時要按高壓滅菌鍋的操作規程使用.在121℃、壓力111千帕下維持15~20分鍾,溫度和時間都要嚴格控制,到時間後立即切斷電源,當高壓鍋內壓力降到常壓後,開啟放氣閥,打開鍋蓋,取出滅菌好的培養基,放在接種室中培養3天,沒被感染後才能用來組織培養

Ⅳ 配置培養基的原則有哪些

配置培養基的原則有:

1、選擇適宜的營養物質:

所有微生物生長繁殖均需要培養基含有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水及能源,但由於微生物營養類型復雜,不同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首先要根據不同微生物的營養需求配製針對性強的培養基。

2、營養物質濃度及配比合適:

培養基中營養物質濃度合適時微生物才能生長良好,營養物質濃度過低時不能滿足微生物正常生長所需,濃度過高時則可能對微生物生長起抑製作用。

3、控制pH條件:

培養基的pH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滿足不同類型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或產生代謝產物。各類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產生代謝產物的最適pH條件各不相同,一般來講,細菌與放線菌適於在pH7-7.5范圍內生長,酵母菌和黴菌通常在pH4.5-6范圍內生長。

4、控制氧化還原電位:

不同類型微生物生長對氧化還原電位(F)的要求不一樣,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為+0.1V以上時可正常生長,一般以+0.3一+0.4V為宜,厭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於+0.1V條件下生長,兼性厭氧微生物在F值為+0.1V以上時進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時進行發酵。

5、原料來源的選擇:

在配製培養基時應盡量利用廉價且易於獲得的原料作為培養基成分,特別是在發酵工業中,培養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體現出其經濟價值。

6、滅菌處理:

要獲得微生物純培養,必須避免雜菌污染,因此對所用器材及工作場所進行消毒與滅菌。對培養基而言,更是要進行嚴格的滅菌。

(5)不同N素濃度的培養基怎麼配置擴展閱讀:

液體培養基:80%~90%是水,其中配有可溶性的或不溶性的營養成分的培養基。

固體培養基:一類配製成的固體狀態的基質。根據性質又分為固化培養基、非可逆性固化培養基、天然固態培養基、濾膜。

半固體培養基:指在液體培養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劑而配製成的半固體狀態的培養基。

脫水培養基:又稱預制乾燥培養基,指含有除水分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養基。

特殊培養基:

1、選擇性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是指根據某種微生物的特殊營養要求或其對某化學、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設計的培養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樣中的劣勢菌變成優勢菌,從而提高該菌的篩選效率。

2、酵母菌富集培養基:葡萄糖5%,尿素0.1%,硫化銨0.1%,磷酸二氫鉀0.25%,磷酸氫二鈉0.05%,七水合硫酸鎂0.1%,七水合硫酸鐵0.01%,酵母膏0.05%,孟加拉紅0.003%,pH4.5。

3、Ashby無氮培養基:富集好氧自生固氮菌,甘露醇1%,磷酸二氫鉀0.02%,七水合硫酸鎂0.02%,氯化鈉0.02%,二水合硫酸鈣0.01%,碳酸鈣0.5%。

培養基在使用前通過高壓或過濾滅菌。防止污染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1、確認工作細胞庫是否被污染,確認毒種工作種子批是否被污染,確認所用培養基及其添加成分是否被污染,均可用細菌、真菌及支原體無菌試驗來確認並排除。同時要對無菌試驗培養基的靈敏度進行驗證。實際生產中,可以從配製好的培養液中取少量加入營養瓊脂於恆溫培養箱內培養,48小時即可觀察有無污染。

2、其它:高壓滅菌設備、過濾除菌設備均應進行驗證,確保滅菌和除菌效果;前者應在投產前及其後的每6個月進行驗證,後者應在每次除菌前、後進行驗證工作(至少應在除菌後進行一次)。

3、另外,應將有毒區與無毒區嚴格分開,並有各自獨立的空氣凈化系統及孵室,有毒區對無毒區應保持相對負壓,防止病毒對培養細胞(尤其是細胞庫)的污染。

Ⅵ 培養基的培養基配置原則

1、選擇適宜的營養物質總體而言,所有微生物生長繁殖均需要培養基含有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水及能源,但由於微生物營養類型復雜,不同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首先要根據不同微生物的營養需求配製針對性強的培養基。自養型微生物能從簡單的無機物合成自身需要的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維生素等復雜的有機物,因此培養自養型微生物的培養基完全可以(或應該)由簡單的無機物組成。例如,培養化能自養型的氧化硫硫桿菌(Thiobacillus thiooxdans)的培養基組成見表3.9。在該培養基配製過程中並未專門加入其他碳源物質,而是依靠空氣中和溶於水中的CO2為氧化硫硫桿菌提供碳源。就微生物主要類型而言,有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黴菌、原生動物、藻類及病毒之分,培養它們所需的培養基各不相同。在實驗室中常用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或簡稱普通肉湯培養基)培養細菌,用高氏I號合成培養基培養放線菌,培養酵母菌一般用麥芽汁培養基,培養黴菌則一般用查氏合成培養基。2、營養物質濃度及配比合適培養基中營養物質濃度合適時微生物才能生長良好,營養物質濃度過低時不能滿足微生物正常生長所需,濃度過高時則可能對微生物生長起抑製作用,例如高濃度糖類物質、無機鹽、重金屬離子等不僅不能維持和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反而起到抑菌或殺菌作用。另外,培養基中各營養物質之間的濃度配比也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或)代謝產物的形成和積累,其中碳氮比(C/N)的影響較大。嚴格地講,碳氮比指培養基中碳元素與氮元素的物質的量比值,有時也指培養基中還原糖與粗蛋白之比。例如,在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谷氨酸的過程中,培養基碳氮比為4/1時,菌體大量繁殖,谷氨酸積累少;當培養基碳氮比為3/1時,菌體繁殖受到抑制,谷氨酸產量則大量增加。再如,在抗生素發酵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控制培養基中速效氮(或碳)源與遲效氮(或碳)源之間的比例來控制菌體生長與抗生素的合成協調。3、控制pH條件培養基的pH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滿足不同類型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或產生代謝產物。各類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產生代謝產物的最適pH條件各不相同,一般來講,細菌與放線菌適於在pH7-7.5范圍內生長,酵母菌和黴菌通常在pH4.5-6范圍內生長。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生長繁殖和代謝過程中,由於營養物質被分解利用和代謝產物的形成與積累,會導致培養基pH發生變化,若不對培養基pH條件進行控制,往往導致微生物生長速度下降或(和)代謝產物產量下降。因此,為了維持培養基pH的相對恆定,通常在培養基中加入pH緩沖劑,常用的緩沖劑是一氫和二氫磷酸鹽(如KH2PO4 和K2HPO4)組成的混合物。K2HPO4溶液呈鹼性,KH2PO4溶液呈酸性,兩種物質的等量混合溶液的pH為6.8。當培養基中酸性物質積累導致H+濃度增加時,H+與弱鹼性鹽結合形成弱酸性化合物,培養基pH不會過度降低;如果培養基中OH-濃度增加,OH-則與弱酸性鹽結合形成弱鹼性化合物,培養基pH也不會過度升高。但KH2PO4 和K2HPO4緩沖系統只能在一定的pH范圍內(6.4-7.2)起調節作用。有些微生物,如乳酸菌能大量產酸,上述緩沖系統就難以起到緩沖作用,此時可在培養基中添加難溶的碳酸鹽(如CaCO3)來進行調節,CaCO3難溶於水,不會使培養基pH過度升高,但它可以不斷中和微生物產生的酸,同時釋放出CO2,將培養基pH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培養基中還存在一些天然的緩沖系統,如氨基酸、肽、蛋白質都屬於兩性電解質,也可起到緩沖劑的作用。4、控制氧化還原電位(redox potential)不同類型微生物生長對氧化還原電位(F)的要求不一樣,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為+0.1V以上時可正常生長,一般以+0.3一+0.4V為宜,厭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於+0.1V條件下生長,兼性厭氧微生物在F值為+0.1V以上時進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時進行發酵。F值與氧分壓和pH有關,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謝產物的影響。在pH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可通過增加通氣量(如振盪培養、攪拌)提高培養基的氧分壓,或加入氧化劑,從而增加F值;在培養基中加入抗壞血酸、硫化氫、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二硫蘇糖醇等還原性物質可降低F值。5、原料來源的選擇在配製培養基時應盡量利用廉價且易於獲得的原料作為培養基成分,特別是在發酵工業中,培養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體現出其經濟價值。例如,在微生物單細胞蛋白的工業生產過程中,常常利用糖蜜(製糖工業中含有蔗糖的廢液)、乳清(乳製品工業中含有乳糖的廢液)、豆製品工業廢液及黑廢液(造紙工業中含有戊糖和己糖的亞硫酸紙漿)等都可作為培養基的原料。再如,工業上的甲烷發酵主要利用廢水、廢渣作原料,而在我國農村,已推廣利用人畜糞便及禾草為原料發酵生產甲烷作為燃料。另外,大量的農副產品或製品,如鼓皮、米糠、玉米漿、酵母浸膏、酒糟、豆餅、花生餅、蛋白腖等都是常用的發酵工業原料。6、滅菌處理要獲得微生物純培養,必須避免雜菌污染,因此對所用器材及工作場所進行消毒與滅菌。對培養基而言,更是要進行嚴格的滅菌。對培養基一般採取高壓蒸汽滅菌,一般培養基用1.05kg/cm2,121.3℃條件下維持15-30min可達到滅菌目的。在高壓蒸汽滅菌過程中,長時間高溫會使某些不耐熱物質遭到破壞,如使糖類物質形成氨基糖、焦糖,因此含糖培養基常在0.56kg/ cm2,112.6℃15-30分鍾進行滅菌,某些對糖類要求較高的培養基,可先將糖進行過濾除菌或間歇滅菌,再與其他已滅菌的成分混合;長時間高溫還會引起磷酸鹽、碳酸鹽與某些陽離子(特別是鈣、鎂、鐵離子)結合形成難溶性復合物而產生沉澱,因此,在配製用於觀察和定量測定微生物生長狀況的合成培養基時,常需在培養基中加入少量螯合劑,避免培養基中產生沉澱,常用的螯合劑為乙二胺四乙酸(EDTA)。還可以將含鈣、鎂、鐵等離子的成分與磷酸鹽、碳酸鹽分別進行滅菌,然後再混合,避免形成沉澱;高壓蒸汽滅菌後,培養基pH會發生改變(一般使pH降低),可根據所培養微生物的要求,在培養基滅菌前後加以調整。在配製培養基過程中,泡沫的存在對滅菌處理極不利,因為泡沫中的空氣形成隔熱層,使泡沫中微生物難以被殺死。因而有時需要在培養基中加入消泡沫劑以減少泡沫的產生,或適當提高滅菌溫度。

Ⅶ 培養基的配製

1.配料:

配方換算→在容器中加入少量水(蒸餾水,自然水)→按照配方稱取各種葯品(依次加入)→加足所需水量。

2.溶解:

澱粉溶解:少量冷水調成糊狀。加熱溶解,邊加熱邊攪拌以防止燒焦。

3.調PH:

用1N的鹽酸或1N的NaOH把培養基調節到所要求的值。

4.過濾:

濾紙或棉花進行過濾。

5.分裝:

一般培養基放在三角瓶或試管中滅菌使用。

6.包紮:

分裝好後,塞上棉塞,在用牛皮紙將棉塞包裹好,防止滅菌時水份進入把棉塞弄濕。

7.滅菌:

按配方上要求的溫度、壓力進行高壓蒸汽滅菌。如果滅菌的溫度太高,營養成分會被破壞。

8.貯存:

培養基在30℃下放置一天,無污染的即可使用。一般用牛皮紙包裹好存放於2-8℃冰箱中備用。


(7)不同N素濃度的培養基怎麼配置擴展閱讀

培養基在使用前通過高壓或過濾滅菌。防止污染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確認工作細胞庫是否被污染,確認毒種工作種子批是否被污染,確認所用培養基及其添加成分是否被污染,均可用細菌、真菌及支原體無菌試驗來確認並排除。

同時要對無菌試驗培養基的靈敏度進行驗證。實際生產中,可以從配製好的培養液中取少量加入營養瓊脂於恆溫培養箱內培養,48小時即可觀察有無污染。

將有毒區與無毒區嚴格分開,並有各自獨立的空氣凈化系統及孵室,有毒區對無毒區應保持相對負壓,防止病毒對培養細胞(尤其是細胞庫)的污染。

參考資料

培養基-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