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Nutanix資料庫管理是如何推動企業數據湖架構體系搭建的
Nutanix資料庫管理是通過雲原生部署推動企業數據湖架構體系的搭建,將所有資料庫集中到 Nutanix 雲平台上,以更低的成本和便捷的自動化操作,提供統一的基礎架構解決方案。
Nutanix就推出了雲原生產品 Nutanix Karbon提供的雲原生管理方案,可以使企業IT運營團隊通過簡單的操作,快速進行生產部署,極大地簡化 Kubernetes 的配置、操作和生命周期管理,輕松集成 Kubernetes 存儲、監控、日誌記錄和警報,實現數據管理和應用交付的自動化,在精簡的工作流中實現高可用性,獲得完整的雲原生堆棧服務,同時通過開放API提供原生的用戶體驗。
Nutanix 的全棧雲原生平台與雲原生產品大大提高了操作的簡易性,可以幫助企業在沒有相關開發和維護技術支持的前提下,快速實現 Kubernetes 在私有雲平台的部署,獲得本地類雲體驗,簡化 IT 部門的運維流程,專注開發而非基礎架構的管理修復,釋放企業發展動能,推動企業輕裝上雲∞
⑵ 雲伺服器怎麼配置資料庫
阿里雲搭建sql server
分步閱讀
需要公網伺服器進行數據存儲與轉發,阿里雲是比較經濟的一種選擇,sql sever適合小流量資料庫管理
工具/原料
阿里雲雲伺服器一個實例
一台電腦
步驟1、配置遠程桌面連接
首先確定自己的公網ip地址,這個在構建雲伺服器實例時,每一個實例會分配一個公網地址,一個內網地址。
然後, 開始-->運行 ,輸入mstsc.exe,確定
將第一步確定的公網地址輸入,點開選項
常規-->計算機中填入公網地址,用戶名填入administrator。
顯示可選擇合適的遠程桌面大小,如果不做本機操作,可以選全屏
本地資源中勾選「剪貼板」方便操作中本機與遠程編輯,點詳細信息
在「驅動器」中勾選本機的某驅動器,以便本機與伺服器傳輸文件
全部設置完後,點連接
在點連接
6
出現要求密碼的對話框時輸入密碼,即可進入遠程桌面。
此時遠程桌面配置完畢。
打開遠程桌面上的計算機,會看到本機的驅動器,這樣就可以將本機上需要傳送的文件復制到伺服器了,將來開發的程序也可上傳過去。
END
步驟2、安裝sqlserver2005Express
1
網路一個sqlserver2005Express,下載後上傳到雲伺服器里,這是32位的。
2
如果出現如下對話框,選「運行程序」。
3
接受許可
4
點安裝
5
下一步
6
姓名、公司隨便填,「隱藏高級配置選項」前的勾去掉,以便後邊進行自定義配置,初學者可以使用默認配置
7
客戶端組件中連接組件要選,軟體開發包根據需要自定
8
命名實例可以自定義,將來安裝好後,在管理工具-->服務中可以看到這個服務名
9
選用「使用內置系統帳戶」和「網路服務」,勾選「安裝結束時啟動服務」下的「SQL Server」和「SQL Brower」,這個也可以在安裝後在管理工具-->服務中設置相應服務是否開機自動啟動。
10
身份驗證模式最好選「混合模式」,便於網路存取。如果用「混合模式」,則要設置sa的密碼,sa是資料庫的超級管理員的用戶名。
繼續下一步
11
接下來全是下一步,直到安裝完畢
END
步驟3、查詢剛才新建的實例
安裝完成後,在管理工具-->服務中,找到自己剛才安裝的實例。
END
注意事項
如果直接在伺服器上做開發,集成的開發環境一般有資料庫的連接管理,如果別的地方開發好後遷移到伺服器上,那麼對資料庫的遷移時就需要資料庫的管理界面,專業版本身不帶管理界面,所以要另處安裝
⑶ 雲資料庫有什麼用
「雲資料庫是指被優化或部署到一個虛擬計算環境中的資料庫,可以實現按需付費、按需擴展、高可用性以及存儲整合等優勢。雲資料庫的特性有:實例創建快速、支持只讀實例、故障自動切換、數據備份、Binlog備份、訪問白名單、監控與消息通知。」
⑷ 企業數據上雲必有一戰,華為雲12.12雲資料庫2折起
每年的Gartner全球資料庫魔力象限都會對未來三年的市場進行預測,而2020年的預測相比於2019年的預測出現一個顯著的變化,那就是全球75%資料庫將被部署或遷移到雲平台的時間表提前了一年——從2023年提前到了2022年。進入2020年底,我們將迎來資料庫行業的世紀之戰,企業數據上雲與治理面臨著重大抉擇:本地資料庫與雲資料庫的PK。特別是受2020全球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加速數字化轉型,雲資料庫以及雲上數據治理的時代將很快到來。
2020年12月12日雙十二之際,華為雲打出了雲資料庫2折起的大幅折扣,包括:MySQL等熱門雲資料庫 2折起、遷移上雲再加送6個月;GaussDB系列、數據管理服務DAS企業版等熱銷產品低至5折;數據加速與治理產品中也有Redis 4折的驚喜優惠。2020年又是華為雲推出全場景資料庫雲服務GaussDB的第一年,而在2020年底打出雲資料庫2折起的大力度促銷,彰顯了華為雲開打2021企業數據上雲之戰的決心。
2020年的一場疫情,讓很多企業都將數字化轉型提速,特別是讓本來需要幾年才能下的數字化轉型決心和決定縮短到幾個月;而新基建的推出,更刺激了基於數字技術的融合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無論是加速的數字化轉型、急於上線的各種在線和互聯網業務,還是籌建中的融合基礎設施新基建,都為CIO們帶來了頭痛的問題:資料庫的選型。
那麼CIO怎麼解決雲資料庫的選型難題呢?華為雲資料庫業務總裁蘇光牛認為,CIO選型資料庫,最常見的其實沒有變化,就是穩定性和性能,以及雲技術出現之後的擴展性和灰度等能力。但對於很多企業,特別是有 歷史 遺留系統的,都涉及一個古老但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生態。也就是如果招聘的DBA多是搞PostgreSQL,那麼企業怎麼能選擇MySQL?反之亦然。或者當熟悉某個資料庫的DBA幹了幾十年,又怎麼轉向另外一種資料庫?
轉型是必然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必然要求資料庫跟上,蘇光牛認為生態必須是開放的,否則就從一個火坑跳入另外一個火坑。選型之後,CIO都普遍擔心,遷移的工作量有多大?CIO都需要有能自動化轉換或者評估的工具,能把非確定的工作量轉化為確定性的計劃。然後就需要考慮遷移是否會中斷或者中斷多久,業務切換需要多久,對於在線遷移來說還要可控制的切換時間;隨之,要考慮數據是否會丟失,因為從一個系統遷移到另一個系統,不可能100%覆蓋所有的功能測試,沒有覆蓋到數據是否就丟失了,當然還要考慮數據安全等問題。
最後,必然要考慮成本以及讓數據「活」起來。蘇光牛認為,控製成本的最好方式是存儲的融合,計算和存儲分離的架構;而讓數據活起來,就是要讓存儲的數據在不同系統之間流動起來,通過大的存儲資源池解決數據孤島問題,當然更好的數據遷移工具也能配合解決問題。
2020年11月,在Gartner發布的2020全球雲資料庫魔力象限中,華為雲憑借GaussDB系列產品首次晉級全球頂級雲資料庫行列。Gartner對華為雲的評價是:華為雲專注於提供全面的混合堆棧,構建了全面、穩健的產品組合,能夠滿足跨雲和本地環境的全方位數據管理用例,其許多產品與雲基礎架構緊密集成,以提供增強的性能和可靠性。Gartner還認為,華為在全球電信和網路行業有很強的影響力,很多為管理華為全球行業業務而構建的數據管理能力,面向政企行業普遍可用。
2020年下半年,華為雲宣布GaussDB資料庫戰略升級為華為雲資料庫全場景服務,以及發布GaussDB雲資料庫服務GaussDB(for MySQL)、GaussDB(openGauss)以及GaussDB NoSQL,而GaussDB NoSQL非關系型資料庫則支持MongoDB、Cassandra、時序InfluxDB、KV資料庫Redis等,具有多模式數據管理能力。
就GaussDB來說,通過計算和存儲分離實現分布式處理,在一套架構下,可以對接MySQL、PostgreSQL、MongoDB、Cassandra等多種開源資料庫引擎,實現這些開源資料庫的良好商用性能。GaussDB以華為雲為底座,保證了良好可擴展性、彈性、安全可靠等性能要求,特別是通過底層統一的智能化DFV分布式存儲架構,滿足企業上雲對於雲資料庫的各種需求。
在數據遷移方面,華為雲推出的資料庫和應用遷移 UGO,是一款專注於異構資料庫對象遷移和應用遷移的專業化工具,而華為雲數據復制服務DRS,支持更大數據量、更長時間等多種復雜遷移場景,支持資料庫上雲和雲上業務數據實時回傳至雲外的混合雲架構。UGO+DRS形成了完整的遷移產品形態。
GaussDB是為政企打造的資料庫一站式上雲解決方案,提供全場景數據管理業務、全開放生態和安全可信,徹底解決政企以及互聯網行業在資料庫選型方面的痛點,真正做到資料庫選型安心、遷移放心、管理省心。
蘇光牛表示:「華為將持續戰略投入資料庫,布局全球7大區域囊括1000+資料庫專家與人才。此次戰略升級是華為雲資料庫積極構建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的全場景雲服務,擁抱開源生態的具體舉措,華為雲GaussDB資料庫會持續打造多元生態服務,全方位滿足客戶的需求,加速政企客戶數字化創新發展。」
正如Gartner所觀察到的,如今華為雲資料庫業務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市場實現規模化部署,其中超過一半的客戶來自公共管理、電信、金融保險等行業。華為雲資料庫,特別是GaussDB能夠被廣大政企用戶認可,這首先來自於經歷了華為內部的千錘百煉。從2007年開始,就因為華為的無線、網路、交換機等產品而發展起來了GaussDB,從2009年開始基於存算分離的架構而考慮分布式資料庫的設計,2015年起基於廣泛認知的生態如MySQL或者PostgreSQL等以及NoSQL資料庫,逐步推出了分布式的資料庫,同時還打造華為自己的openGauss生態。
2020年,華為雲資料庫品牌更加清晰,GaussDB是華為自有資料庫品牌,既兼容MySQL、PostgreSQL等廣泛認知的生態,又有自有的生態openGauss,openGauss於2020年6月正式對外開源。蘇光牛強調,華為公司將長期投入GaussDB的開發,基於混合雲和公有雲的方式,聯合ISV等夥伴一起,全方位服務好客戶。
總結下來,GaussDB有四大特色:第一,開放的生態,擁抱開源生態的同時,打造華為自有生態。華為雲認為未來一定是開放的生態,開放的生態才能保護客戶投資,避免從一個封閉體系走向另外一個封閉體系。
第二,存算分離的架構,資料庫的穩定性是第一位的,特別是交易型資料庫,華為雲資料庫最核心的特色是存儲的穩定性。華為雲GaussDB基於與企業存儲相同的分布式存儲架構,經過千行百業的磨煉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某種交易流量,另外各種存儲能力如重刪、壓縮、跨AZ等特性讓快速備份恢復、性價比都具備非常好的優勢。
第三,安全合規,GaussDB經過了ICSL的安全認證,以及很多白盒的代碼層面的認證。特別是隨著歐洲GDPR等標準的實施,以及政企對數據安全性要求的增加,華為雲GaussDB的代碼級、架構級別安全設計,以及多年來在電信級高標准行業的錘煉,經歷了很多實際客戶的嚴苛考驗,讓政企在使用資料庫的時候更加放心。
第四,軟硬體全棧協同。華為雲具備軟硬體全棧研發的實力,無論存儲底座和RDMA高速網路,還是虛擬化和容器之上的性能調優,以及GuestOS上的協議棧優化,特別是基於雲技術之後的全棧優化和雲服務能力,更加是華為雲的優勢。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雲資料庫採用雲的模式實現了資料庫運維管理的集中化,極大簡化了資料庫的安裝、部署、配置、遷移和優化,大幅提升運維管理效率,讓政企可以投入更多精力聚焦在核心業務創新上。
總結而言: 企業數據上雲和雲上數據治理將成為2021年政企數字化轉型的重中之重,各大技術廠商都在爭奪雲資料庫市場份額。以華為雲全場景資料庫GaussDB為代表的新一代雲資料庫,將滿足政企數字化轉型的全面需求。特別是以華為雲和華為雲Stack為底座,GaussDB可以跨公有雲以及企業本地部署,其技術符合雲及企業本地的要求,同時具有華為雲的高性能、高可用、高安全等保證,可以說政企數字化轉型的全場景保障!(文/寧川)
⑸ 雲資料庫真的那麼安全嗎將數據傳上雲後,數據安全風險該如何避免
風險無處不在,關鍵在於如何進行有效防範。
應對方法:
檢測發現
可以利用雲應用檢測工具發現當前所使用軟體(包括誰使用及使用頻率),同時確定業務數據是否涉入。採用雲訪問安全代理(簡稱CASB)解決方案要求供應商提供影子IT評估意見以了解當前企業內部的IT問題嚴重程度。
風險評估
對特定應用進行制裁、監控及制止,才能構建良好的雲應用環境。利用評級系統確定雲應用風險特點。保證此評級與陳述體系能夠對影子IT進行分析並便捷地上傳、匿名化、壓縮並緩存日誌數據,然後輕松交付自動化風險評估陳述。
用戶引導
確保全部員工了解常見網路違法戰術。降低未知威脅帶來的影響。未知威脅永久存在,但傑出的安全意識訓練有助於緩解其後果。定期發布提醒並組織季度訓練,這樣能夠輕松並以較低成本削減惡意軟體風險。
策略執行
安全策略執行必須擁有高粒度與實時性。這些要求在雲應用領域可能較難完成。根據用戶做法、所用工具及事務規則設定策略控制方案,從而立足於用戶群組、設備、方位、瀏覽器以及代理為背景設計相關內容。考慮使用安全網關(內部、公有雲或混合雲),同時配合具備數據丟失預防(簡稱DLP)功能的CASB解決方案。
隱私與治理
雲環境中的數據需要使用特殊的以數據為中心的安全策略。加密機制在各類環境下皆有其必要性,但加密令牌機制在雲安全領域的作用往往尤為突出。保證加密機制不會影響到應用中的查找、排序、報告以及郵件發送等功能。如果加密機制令上述功能的正常使用受到不良影響,則用戶往往會想辦法迴避加密。
加密流量管理
對於需要過超過五成流量進行加密的行業(例如金融服務及醫療衛生),基於策略的流量解密可能需要匹配專門的SSL可視化子系統及/或專用網路架構。
事件響應
需要立足於低層級進行雲部署以建立直觀的人機界面,從而實現事件響應(例如多種格式查找、可視化、過濾及集成第三方SIEM系統)。
⑹ 將資料庫遷移到雲資料庫需要注意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
1、 想好遷移上雲後想達到的效果
即通過使用雲資料庫希望達到的目的,比如降低成本,更高的靈活性,更大的可擴展性,還是更高的可靠性。用戶需要根據遷移目的來選擇合適的服務類型。如果只是簡單的隨大流將服務遷移到雲上,很可能導致未來的問題。
2、 選擇有完善服務支持的雲服務商
包括服務商的 SLA 承諾和數據安全承諾。很多情況下,將應用遷移到雲資料庫涉及數據遷移,應用適配等,雲服務商有完善的支持服務,可以在遇到困難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雲服務商具備足夠的經驗,通常可以給出場景性的完整方案,對於提高遷移的成功率有直接的幫助。
3、 充分的遷移規劃
1)維護和數據管理計劃。IT人員提前了解公司所需的數據需求,選擇合適的資料庫引擎類型、付費方式;熟悉雲資料庫引擎提供的管理工具,基於預期的雲數據管理需求,做好主動解決問題的准備。
2)賬戶控制計劃。雲資料庫服務商一般都會提供豐富的賬戶控制能力,包括授權和再授權、審計,基於預先確定的安全設置,授權訪問設置,審計計劃,然後會發現雲資料庫服務真的是一個非常高效簡潔的工具。
3)遷移和回退計劃。一般來說,一個完備的遷移計劃和演練, 有助於在事先發現遷移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萬一遷移失敗,回退計劃可以保證業務在本地繼續執行,從而減少遷移過程的壓力,並保證業務的完整性。
4、 從容易的服務開始
雲計算的環境和本地資料庫存在一定的差異,考慮到業務的連續性,初次使用公有雲資料庫時,可以從簡單的服務開始,如測試驗證資料庫、輔組性的資源索引資料庫、新開發業務資料庫等,通過這些服務先熟悉雲資料庫的基本特徵和特性,評估其性能和可用性相關內容,管理工具的成熟度。比如,有些服務商的雲資料庫存在不同時段的性能波動,則可能不是好的選擇。
⑺ 如何自建網路資料庫伺服器
伺服器如何選擇?伺服器的選擇大概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個人網站或者入門級網站,這類網站由於網站內容和訪問量都相對比較低,所以對伺服器的要求也較低,選擇入門級的伺服器即可,而且價格會比較便宜。
二、如果是一般的企業網站,企業的產品數量有限,需要存儲的內容也有限的話,一般1核、2G、1M的就夠用。
三、如果是做開發游戲、數據分析、在線商城等業務或者有高網路包收發需求的企業,這類網站對訪問速度、訪問量、存儲量、穩定性等的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建議考慮計算型伺服器。
四、如果有大數據計算與存儲分析需求,比如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等,最好選擇大數據型的伺服器,這種伺服器的優勢是可以隨意升降配置。在具體選擇伺服器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參數是一定要慎重考慮的:
1、CPU:伺服器的CPU代表了主機的運算能力,靜態頁面對CPU的消耗比較小,動態頁面對CPU消耗比較大,所以如果是靜態頁面一般1核的CPU就夠了,如果是動態頁面則建議選擇2核以上的CPU。
2、內存:伺服器內存越大,網站打開速度越快。對有資料庫運行需求的中小型網站來說最少選擇1G以上內存,因為資料庫運行也是比較消耗內存的。
3、硬碟:硬碟需要根據程序體量以及資料庫大小來定了,此外系統本身會佔用一部分硬碟空間,所以開通以後看到硬碟已經被使用了一部分空間。
4、帶寬:如果選擇VPS或者雲伺服器,他們對流量是沒限制的,重點要考慮帶寬。帶寬越大訪問網站時速度越快。所以可根據訪問量大小及未來的發展規劃選擇帶寬。
5、線路:大陸常用的線路一般是三大運營商的,移動、聯通、電信;境外的有香港、美國的。可以根據業務面向用戶市場區域選擇。
⑻ 如何搭建私有雲存儲
虛擬化技術在企業私有雲IT基礎架構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應用效率,越來越多的生產環境也正在逐步變革,從以虛擬機為中心的架構向以容器和微服務為中心的雲原生架構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存儲如何有效支撐各種雲主機應用與微服務應用,對於企業的私有雲數據中心提出了新的挑戰。
企業面臨的問題
存儲設施七國八制,硬體鎖定缺少彈性
多種雲平台對於存儲的要求各不相同,塊/文件/對象存儲對應不同類型的應用,對外提供不同的服務介面,一種存儲設備無法滿足多種類型的雲平台存儲需求,而且傳統存儲在擴展性方面不能滿足雲時代大規模雲平台對存儲在線彈性擴容的需求,在可維護性方面則面臨硬體架構綁定、運維復雜、難以維保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會隨著存儲設備種類和數量的增多進一步放大。
業務調度變更頻繁,資源不能共享
隨著開發測試虛擬機以及容器、微服務平台在企業私有雲平台的上線,大型企業的應用快速迭代、頻繁發布對存儲系統的支撐提出了嚴峻挑戰,不同業務的數據保存在不同廠商的存儲設備中,數據流動性差,不僅導致存儲空間及性能資源浪費嚴重,數據災備方案也很難統一化。
開源產品難以維護,不能實現企業級產品化
基於開源虛擬化技術的雲平台如OpenStack為眾多客戶提供了快速構建私有雲基礎設施的能力,但是存儲部分卻不一樣,開源的存儲系統如Ceph雖然可以小規模部署試用, 但在大規模商用時會遇到很多問題:與硬體和企業級應用生態融合程度不高,嚴重依賴人工開發運維,在性能和服務質量方面不能滿足核心業務的需求
杉岩私有雲存儲解決方案
杉岩私有雲存儲解決方案充分發揮了杉岩統一存儲平台(USP)的雲適配、開放等優勢,支持各種復雜的應用負載,可靈活支撐私有雲的虛擬化平台,如VMware、Citrix、OpenStack等虛擬化和雲平台,以及通過Kubernetes軟體一致性認證的所有容器雲平台,如:Rancher、Openshift、Kubernetes等。
通過杉岩統一存儲平台,用戶可快速構建能夠兼容所有主流虛擬化平台與容器微服務平台的統一存儲資源池,面對各種虛擬機和微服務需求,池化的存儲平台為大規模雲環境提供了可靠的存儲基礎架構支撐,幫助用戶從紛繁復雜的基礎架構運維工作中解放出來,更關注於私有雲上運行的業務本身。
客戶價值
資源整合,鏈接企業信息孤島
單資源池提供塊、文件、對象多種存儲服務,支持虛擬化平台和資料庫應用;強大的存儲資源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跨雲平台在線遷移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存儲卷QoS等級和性能優先順序在線調整,可根據企業資源和業務需求合理配置資源。
開放兼容,適配多種私有雲平台
通過VMware VAAI和Citrix Ready認證,針對主流虛擬化平台優化I/O性能,大幅提升虛擬機訪問的性能。通過OpenStack Cinder認證,可提供塊和對象存儲基礎架構支撐支持容器平台CSI介面認證,為Kubernetes生態的容器應用提供塊和文件存儲服務。
智能管理,解決規模化運維難題
向導式安裝部署和自助擴容配置,極大提升易用性和可維護性,管理自動化降低運維成本;針對大規模集群優化的可靠性管理,檢測和修復硬碟軟錯誤的專利技術,節約用戶硬體投資。存儲視角的管理功能,可視化展示主機、容器與存儲的映射關系和性能監控協助管理員快速定位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