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原始數據
原始數據(也被稱為source
data,源數據或者atomic
data,原子數據)。通常認為數據與信息的區別在於:信息是經過加工處理之後的數據,而數據則是未經加工的數據。按照這種標准,數據也就是原始數據。
並不是所有的原始數據都能成為信息,數據成為信息還要經過篩選、組織然後按照一定的格式進行整理才能成為信息。比如,超市裡的POS機每天都會收集到大
量的原始數據,但是,如果不經過處理,這些數據並不能產生什麼信息。經過處理之後的超市數據可以顯示出很多情況,比如客戶喜歡購買什麼東西,客戶通常逛超
市的時間以及他們購買物品的價格範圍等等,這就是信息。這種信息可以用於預測技術,進而制定商業計劃,最終贏得市場。
經過處理之後,原始數據會生成一個資料庫,資料庫中的信息可以用來進一步的處理,經過分析之後,可以用於多種用途。
㈡ 原始數據的錄入
在 MapInfo 的使用過程中,實際上大多數是對表的操作,從人工輸入數據、調用歷史數據,轉出數據,建立區域對象、線對象、點對象,並使之地圖化,更一般地在查詢操作時,也都是對表的操作。
MapInfo 表是以人工輸入數據,或調入其他格式的數據後所形成的 MapInfo 格式的表格,打開 MapInfo 表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操作 ( Wang et al. ,2006) :
1) 選擇 「文件」→「打開表」或從 「快速啟動」對話框中選擇 「打開表」, 「打開表」對話框出現。
2) 從 「文件類型」 下拉列表中選擇 MapInfo ( 若從 「快速啟動」 對話框進入,Map-Info 為預設值) 。
3) 為要打開的表設定名稱、目錄和驅動器。
4) 選中位於 「打開表」 對話框底部的 「在窗口中顯示」 選項。MapInfo 確定哪種窗口最適合該表,並據此顯示它。如果不想讓表顯示在窗口中,清除 「在窗口中顯示」選項。若要在工作會話期間稍後才把該表顯示在窗口中,使用 「窗口」→「新建瀏覽窗口」。如果該表有相聯系的圖形對象,也可選擇 「窗口」→「新建地圖窗口」。
MapInfo 可以利用大量的其他格式的數據,這對於多年來積累的歷史資料變成 MapInfo表格並建立圖形對象成為可能。在計算機中,我們為建立報表時,用文本、Word、Ac-cess、AutoCAD、Excel 等可能已輸入了各種數據,無論是何種格式的表格,均能轉換成MapInfo 格式的數據。
打開分界 ASCII 文件:
1) 選擇 「文件」→「打開表」,「打開表」對話框出現。
2) 從 「文件類型」 下拉列表中選擇 「分界 ASCII ( * . txt) 」,指定位置的 ASCII 文件出現。
3) 選擇一個分界 ASCII 文件。單擊 「打開」。 「帶分界符 ASCII 信息」 對話框出現,如圖 6. 12 所示。
圖 6. 12 帶分界符 ASCII 信息
4) 指定製表符、分界符或其他分界符。若要使用製表符作為欄位分界符,選擇製表符。「其他」是可以指定要使用的其他分界符。在框中輸入字元,預設選擇是逗號。「以第一行作為列標題」是指把文件第一行作為列標題,也就是欄位名,一般必須選擇此選項。
5) 從 「文件字元集」 下拉列表中選擇文件使用的字元集。
6) 單擊 「確定」 該表被轉成 MapInfo 表。
打開 Excel 電子表格:
1) 選擇 「文件」→「打開表」,「打開表」對話框出現。
2) 從 「文件類型」 下拉列表中選擇 「Microsoft Excel」 指定位置的電子表格出現。
3) 選擇一個 Excel 電子表格。單擊 「打開」,「Excel 信息」 對話框出現。
4) 設定要訪問電子表格的哪些部分 ( 「全部工作表」 或 「其他」) 。
5) 選擇 「其他」 顯示 「其他范圍」 對話框,在那裡可以鍵入指定的單元范圍,單擊「確定」該電子表格被打開。
應該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數據格式轉換時,要注意各個環節的軟體版本,應遵循向下兼容的原則。
在 MapInfo 中,你可以從 MapInfo 和 MapBasic 中直接打開和保存 Microsoft Access 表:
1) 選擇 「文件」→「打開表」,出現 「打開表」對話框。
2) 從 「文件類型」 菜單中選擇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指定位置的 Access 資料庫 ( mdb) 顯示出來。
3) 選擇 「打開一個 Access 資料庫」。若資料庫安全特性為打開狀態,系統將提示你給出該資料庫的口令。「打開 Access 表」對話框列出了被打開的資料庫中的所有表,選擇打開一個或多個 Access 表,這些表即在 MapInfo 中打開。
在 MapInfo 中第一次打開一張 Access 表時,MapInfo 為該表創建定義並給它以 tab 的擴展名,這樣可以像其他 MapInfo 表一樣操作它。例如,要打開該表,現在就可以像打開其他 MapInfo 表一樣打開它。
㈢ 原始數據的獲得與處理
礦產資源評價工作是從原始資料信息開始的,這些原始的資料信息即為原始數據。它主要包括地理、地質、物化探、礦產、航衛片(遙感影像)或與它們相關的幾個主要部分。
地理數據主要指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目前,國家公共地理數據可以通過合法途徑予以獲得,包括數字化信息。此外,也可以通過購買地形圖自行數字化。由於資源評價工作區往往是不規范或不標準的區域,因此,在獲得了原始圖件之後,應對相應的工作區實施地形圖鑲嵌和配准。對於自己進行數字化的地形圖應注意分層,以便於以後應用。
在礦產資源評價工作中,地質、物化探和礦產類數據是最多,也是最復雜和最重要的,其中基礎地質資料是最主要的部分。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部分:①不同比例尺的基礎地質(礦產)圖件和文字資料;②不同比例尺的物化探圖件和相應的說明書;③與研究區工作內容相關的專題研究成果資料;④研究區內主要代表性礦床的地質勘探資料(報告)和開采資料;⑤其他與項目有關的資料等。對收集或通過工作得到這些資料,應建立資料檔案(資料庫)加以整理、歸類和管理。對這些資料信息的數字化處理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作,在開始數字化之前應確立數字化的詳細計劃、標准、規范和要求。為了便於應用,標准性的基礎地質圖件,應在統一的GIS系統條件下開展,而文字資料則可用相關的文字編輯軟體錄入;其他輔助性圖件,主要指一些極小比例尺的附圖和插圖,可用一般的圖形編輯軟體進行,作為普通文檔存放。
航衛片等遙感影像具有直觀、快速、准確和定性地提供多重地學信息的特點,是工作程度低和工作環境差的地區開展資源評價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和原始資料,同時也是基於3S技術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遙感原始數據主要通過有關部門購置,但遙感數據的處理則應按照工作任務和要求有選擇地進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選擇合適的圖像處理方法;②遙感數據的配准、鑲嵌、糾正和增強處理;③亮度、對比度、飽和度等的調整;④形成影像清晰、色彩豐富、立體感強的高質量圖像;特殊情況下,可以按照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形成多幅具有不同特徵的圖像,以便於實際應用。
在原始數據的處理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所有數字化工作應在統一的GIS系統中進行,對於所有圖像的配准和鑲嵌,應選用符合原始圖形的地圖投影方法,建立統一的地理坐標系(這在GIS系統中很容易進行),這是以後所有工作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統一的坐標系統,所有數字化的各類圖件都將是一盤散沙,無法進行後續的許多實質性工作;②數字化過程中圖層劃分要合理,便於應用。圖層的劃分不應過粗,但也不應過細,例如同是屬於水系范疇的河流(線型)和湖泊(面型)可以放到同一圖層;另一方面,同是線型屬性的公(鐵)路和斷層,則應劃分為兩個圖層。③不同比例尺原始圖件在數字化時,應適當注意邊界的完整性和可拼合性。在進入GIS系統開展數字化之前,應利用相關的點陣圖處理軟體對圖像邊界進行合適的裁剪,數字化圖件的圖框和圖例應單另建層,或在最終工作未完成前不進行圖幅裝飾。④對屬性庫的建立應考慮庫的連接和標注要求,屬性庫欄位選擇應合理,以能適合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需要,為以後的按屬性查詢和空間分析打好基礎和提供方便。
㈣ 什麼叫原始數據,記錄原始數據有什麼要求
資料庫是依照某種數據模型組織起來並存放二級存儲器中的數據集合。這種數據集合具有如下特點:盡可能不重復,以最優方式為某個特定組織的多種應用服務,其數據結構獨立於使用它的應用程序,對數據的增、刪、改和檢索由統一軟體進行管理和控制。從發展的歷史看,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高級階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統發展起來的。 資料庫的基本結構分三個層次,反映了觀察資料庫的三種不同角度。 (1)物理數據層。它是資料庫的最內層,是物理存貯設備上實際存儲的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原始數據,是用戶加工的對象,由內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處理的位串、字元和字組成。 (2)概念數據層。它是資料庫的中間一層,是資料庫的整體邏輯表示。指出了每個數據的邏輯定義及數據間的邏輯聯系,是存貯記錄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資料庫所有對象的邏輯關系,而不是它們的物理情況,是資料庫管理員概念下的數據
㈤ 資料庫學籍管理系統應用程序設計
資料庫程序設計雖然復雜,但邏輯性極強,只要理清各個分庫之間的邏輯關系,就水到渠成了。我以前學過DBASE,畢業後為自己的企業設計過全廠工資獎金人員級效考核系統,粗略談談我自己的一點體會,以供參考:
首先,資料庫要大致分為原始資料庫,參照資料庫,發生資料庫,中間資料庫,結果資料庫五大類。如你上面所述:學生的學號、姓名、性別、院系、年級、班級,老師的姓名、職稱、所屬課程,屬於原始資料庫,它是建立好以後始終不變的基本元素,在整個過程中被程序調用。學生的必修課學分、選修課學分、限選課學分,屬於發生資料庫,只是建立一個錄入空表,由考試後搜集,需要人工錄入的(當然也可以機器掃描錄入)。其後的一系列所需要的運算,都是基於它們來產生的。總學分,平均成績等,屬於中間資料庫。是始生資料庫經運算後產生的中間結果,存放成中間庫。當然,會有最後的結果資料庫,如排名表、各類查詢表等。最後的結果與參照數據相比較,生成邏輯判斷。
各個資料庫結構,欄位等,要人工建立。最初的始生數據,要人工錄入,後續一系列的中間結果,和最終結果的運算,都是要由程序來實現的,當然,程序代碼和演算法等,也要你自己去寫成。過程中的邏輯判斷,是由程序比較自動得出。這是不是就是你所說的由約束(觸發器)實現?
最後,一個好的資料庫應用系統,還要你建立一個好的操作界面,上面有各種功能菜單,如「數據錄入」,數據校驗,成績運算,成績查詢,報表列印等等。。。。
㈥ 如何使用自己編輯的資料庫
你都會自己編輯自己的資料庫了,還要問怎麼使用?學以致用,你得將知識聯系工作或學習。。
通常為了工作方便,使用excel即可完成資料庫的工作,不用搞什麼伺服器那些。
1、資料庫是原始數據,一般數據錄入、導入及整理,按一定規范的規則和順序錄入,特定列、行、單元格可以設定條件格式,一般作為原始數據;
2、如果不是進行數據維護工作,進行數據整理。初學者一般學會sum、count、sumif、countif、vlookup、IF等大概接函數,基本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3、數據直接處理可以學分類匯總,可對數據或者字元按一定規則進行分類匯總、計數等各項統計操作。
㈦ 在資料庫中將一個表中成績劃分5個等級
select case
when 成績 >= 90 then
'優'
when 成績 >= 80 then
'良'
when 成績 >= 70 then
'中'
when 成績 >= 60 then
'差'
else
'不及格'
end as 等級
from 表
㈧ EXCEL, 怎麼根據原始數據和編碼表,對數據進行重新錄入
1、先打開Excel表格中的原始數據表格。
㈨ 資料庫原始數據構建
綜合地質資料庫原始數據是建立專題資料庫的直接原始數據,是紙介質資料和電子資 料目錄、數字化、編碼數字化等全部數據的歸檔匯總,原始數據按照地質礦產資料分類組 織,可直接通過資料庫系統工具導入綜合地質資料庫。
綜合地質資料庫原始數據的構建方法:
(1)建立原始數據分類目錄;
(2)掃描影像文件、PDF文件、編碼數字化電子表格、電子文檔(Word文檔等)、 矢量化圖件、電子文件包(壓縮包)歸檔存入相應的原始數據目錄;
(3)以資料單位(報告等)為基本單位,從地質礦產資料分類電子文檔提取該資料 單位的資料列表,建立基本單位對應的Access單一資料庫(MDB庫文件),存儲屬於該資 料單位的文檔、表格、圖件列表及其數據;
(4)設計電子表格對應關系表格的數據字典,用工具或編寫程序將電子表格轉換為 關系表格,存入相應的 Access 單一資料庫。
圖2.5 綜合地質數據的E-R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