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的曲譜是什麼樣的五線譜畢竟是外國的啊
樂是用樂譜來記錄的,記錄音樂曲譜的方法即記譜法。目前,世界各國所使用的樂譜大體上可分為兩類:文字樂譜和符號樂譜。
在我國古代(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曾用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來記錄宮廷里祭宴的音樂(雅樂)。前者借用了我國十二律(即一個八度之內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名稱(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南呂、夷則、無射、應鍾)來記譜。後者借有古代五聲音階的音名(宮、商、角、徵、羽)來記譜,西周時期已較為流行。在我國漢代成書的《禮記??投壺》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譜。以「口」、「○」及「半」三種譜字記述作投壺游戲時兩種鼓的演奏譜。這當是最早的譜式記載。《漢書?藝文志》中有「聲曲折」與歌和歌詩相配合的記載。據推斷,這些「聲曲折」當是歌或歌詩演唱時的曲譜。 我國民間曾常用多種字譜記錄音樂。如減字譜、宴樂半字譜、鑼鼓經和二四譜等。南北朝時南朝梁代丘明(公元493—590)所傳琴曲《碣石調幽蘭》中用文字記述了彈琴手法,說明文字譜仍為隋唐間琴人通用的譜式。由文字譜發展為減字譜,是古琴記譜法一個極為重要的革新。這一變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體方式是用減筆筆劃拼成某種符號作為左右兩手在古琴音位上彈奏手法的標記,是一種只記彈奏音位與方法而不記音名的記譜法。如「」,上面的「大九」指大指和九徽(琴的外側有十三個圓點叫做徽,標志泛音音位的位置),「勹」指中指彈奏技法「勾」的簡化,「六」指第六根弦。此「字」總意是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中指勾六弦。因為標明指法,也叫「指法譜」,到南宋時逐漸定型並沿用至今。它的出現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譜得以整理而傳於後世。宴樂半字譜即我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的工尺譜。
㈡ 中國古代的樂譜是什麼樣的
中國傳統音樂有三種最常見的音階結構,第一種叫「正聲調音階」,第二種叫「清商音階」,第三種叫「下徵調音階」,它們因音列間全音程與半音程所處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結構。
C D E F G A B
正聲調音階 徵 羽 變 宮 商 角 中
清商音階 和 徵 羽 閏 宮 商 角
下徵調音階 宮 商 角 和 徵 孫 變
以下我們把賈湖骨笛測音後得出的音階結構與傳統音階作一比較:
筒音
#F5或G5 7孔 6孔 5孔 4孔 3孔 2孔 1孔 結論
角 徵 羽 閏 宮 商 角 徵 清商音階
六聲
宮 商 角 和 徵 羽 變 商 下徵調
音階七聲
樂音是自然現象,音階卻不是自然現象,世界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種類的音階,因此可以說,一種樂音組合方式,即音階結構就是一種音樂文化模式,是一群人按一定審美趣味選擇編配而成的音調樣式。中國式的旋律建立在中國音階之上,產生於中國調式之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人們曾有一種中國是五聲傳統,西方是七聲傳統,五聲簡單,七聲復雜的怕見。如今,東方神笛在中原破上面出,吐出了一串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七聲音階,它與我們今天依然耳聞的中國音調竟完全一致,這是多麼意味深長!
當不再凄清寂靜的宇宙中開始飄揚人類自製的樂器的音響,那旋律不但注入了炎黃先民明確的樂音意識,更包含了開天闢地者的歡暢心音!
㈢ 我國古代的曲譜
文字譜: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發、弦序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是古琴曲目彈奏的參考。
文字譜就是中國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記錄的樂譜,這種譜子一般地人是看不懂的,只有那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人才能看懂,而且據我所知,文字譜的文字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別說現代人,當時的古人只要不是專攻音樂的也看不懂,因為文字譜本來就不是文字,只是和中國古代的文字有些類似而已……
工尺譜 :工尺譜是中國傳統的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系,在中國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
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由於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異。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則可將譜字的末筆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如上。
減字譜 :
中國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㈣ 古代樂譜
中國傳統的記譜法基本有十三種,分別是:工尺譜、琴譜、燕樂半字譜、弦索譜、管色譜、俗字譜、律呂字譜、方格譜、雅樂譜、曲線譜、央移譜、查巴譜、鑼鼓經
在當今,中國漢字記譜主要是用宮、商、角、清角(和)、徵、羽、變宮(變)分別來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譜中,則表示為上、尺、工、合、六、五、一。而在漢字下方畫斜線和在漢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來表現音高。
琴譜是用文字將古琴曲的定弦法、彈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記錄下來。
燕樂半字譜所用的符號大多形似半個漢字,多用於記錄燕樂!故得名!
弦索譜是一種指位譜,原理與今吉他指位譜相似。至今已失傳!
管色譜是一種音位譜,最初可能是管樂器指法符號的演變。
俗字譜即工尺譜的前身。
律呂字譜使用十二律呂名記錄曲調中各聲音高的一種記譜法。我國曾用此記錄雅樂。目前仍廣泛用與日本和韓國。
方格譜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圖最右邊一行注律呂字樣,每格代表一個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個相對等長時值單位。
雅樂譜是明代記載祭祀孔子所用的音樂的曲譜形式。
曲線譜是用曲折的線條來記寫曲調進行的樂譜。
央移譜是藏傳佛教使用的曲譜,是在七條平行線上劃出各種曲線組成的一種曲譜。
查巴譜是一種在方格中劃曲線的曲譜。
鑼鼓經是一種打擊樂的曲譜。又叫「鑼經」、「鑼鼓譜」和「法器譜」等。
工尺譜最晚於晚唐五代已產生。其音高符號,屬於首調唱名法(當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它的調號以上字調(降B)、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降E)、六字調(F)、五字調(正宮調G)、乙字調(A)等為標記,其中以小工調、正宮調、尺字調、乙字調最常用。
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一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一般是1/4的節奏,一板一眼就是一個板與一個眼合成2/4的節拍;一板三眼就是一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崑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於4/2節拍。
這種記譜法到清乾、嘉年間發展到極至,出現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合奏總譜——《弦索備考》,即著名的《弦索十三套》。
http://tieba..com/f?kz=226520623
㈤ 樂府詩的樂譜是失傳了嗎中國古代沒有記載樂譜的東西嗎
樂府詩只有詩,記載樂譜的是四書五經中的樂經,但是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失傳了
㈥ 中國古代的樂譜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樂譜比較不科學,是文字描述!沒有西方五線譜科學。
這個就是唐朝的樂譜:
由於古代樂譜不好看譜演奏,所以至今都沒有唐朝的樂譜拿來今天演奏。
只能由樂師自己即興發揮,沒有統一規范的樂譜。
㈦ 中國古代有樂譜嗎是什麼樣子的啊如果沒有,那他們是怎麼相互傳授的呢
古代是有樂譜的,其中一種叫工尺譜(gōng chě pǔ )。
比如古人彈琴,先要「打譜」;亂彈琴的話,就叫「沒譜」。
中國民間傳統記譜常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在民間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很廣泛。
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則可將譜字的末筆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如上。
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一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一般是1/4的節奏,有實板與腰板兩種形式:實板是指與樂音同時打下的板,腰板則是在樂音發出前或後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個板與一個眼合成2/4的節拍;一板三眼就是一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崑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於4/2節拍。
工尺譜的歷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樂半字譜,如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寫本《唐人大麴譜》。至宋代即為俗字譜,如張炎《 詞源 》中所記的譜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 等。一直發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譜。
這種記譜法到清乾、嘉年間,出現一種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合奏總譜——《弦索備考》即《弦索十三套》。
㈧ 求古代十大名曲樂譜
1、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樹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4、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5、漁樵問答 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6、夕陽蕭鼓(春江花月夜)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棉會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7、漢宮秋月 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9、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10、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㈨ 中國古代沒有五線譜,那用什麽記譜呢
中國傳統的記譜法有工尺譜和減字譜,其中減字譜主要用於古琴記譜。
工尺譜是中國傳統的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系,在中國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
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由於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異。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則可將譜字的末筆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如上。
工尺譜入門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一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一般是1/4的節奏,有實板與腰板兩種形式:實板是指與樂音同時打下的板,腰板則是在樂音發出前或後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個板與一個眼合成2/4的節拍;一板三眼就是一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崑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於4/2節拍。
工尺譜歷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樂半字譜,如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寫本《 唐人大麴譜》。至宋代即為俗字譜,如張炎《詞源》中所記的譜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等。一直發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譜。
這種記譜法到清乾、嘉年間,出現一種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合奏總譜——《弦索備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等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則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號;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則在「工、尺」等字的末筆曳尾。
尺譜用 「丶」或 「×、-」或「□、○、●、△、」等作為節拍符號,也就是板眼符號。工尺譜的記寫格式,通常用豎行從右至左記寫,板眼符號記在工尺字的右邊。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如:
上、上、
工。工 工、
尺 尺。工
上、 四。
四 工、 尺
合。工 上、
四。合。
尺 四
上、上、
合。四。
四 上
對一些聲樂曲,其工尺字也有用斜行記寫的,稱為「□衣式工尺譜」。如: 工尺譜的調號,有「上字調、尺字調、小工調、凡
字調、六字調、五字調、乙字調」 7種
工尺譜中的調性標記,數十年前和現行的已經大不相同,為了正確了解各種調名所代表的調的高度,現將數十年前流行的調名、現在流行的調名和國際通用調名的音高關系列表如下:
現在流行的調名 數十年前流行的調名 國際通用調名
小 工 調 小工調(乙字調) D 調
乙 字 調 凡 字 調 A 調
凡 字 調 上 字 調 降E 調
上 字 調 六 字 調 降B 調
六 字 調 尺 字 調 F 調
尺 字 調 四字調(五字調) C 調
正宮調(五字調)正 宮 調 G 調
工尺譜是為中國所特有的記譜方法。在民間流傳甚廣。直到今天許多老藝人還是習慣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在研究整理民族音樂遺產、向民間音樂學習方面,它仍有著積極的特殊的意義。
工尺譜系何時開始創用,已很難考查。根據歷史記載,古代對工尺譜各音的寫法與今天通用的寫法也頗不一致。中國各地所流行的工尺譜,在寫法上和讀法上也仍然大不相同。
詳盡地、系統地研究工尺譜,是個專門的學問,也是一件艱巨而復雜的工作。這里所介紹的僅是這方面的一般常識。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是由右而左作直行書寫的,也有以簡譜的形式橫行書寫的。
在工尺譜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漢字及其變體來標記的。根據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關系與簡譜的1 2 3 4 5 6 7相同。即工凡、乙(亻上)之間為半音,其他相鄰兩音之間為全音。
工尺譜中音的長短是用板眼符號(記在每拍的第一個音的右側。、或×代錶板,·或о代表眼。)、每拍中所包含的字數、字體的大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來表示的。
如果一個音的時值超過一拍以上時,那末就在這個字的下面加一直線。直線所佔的時間根據音的長短標記的總原則。
在工尺譜的直行書寫中,除了以上所講的音值標記外,往往還在字的左側或右側加用縱線來表示。縱線的記寫和意義與簡譜音符下的橫線相同。
一拍內包括六七個以上的字或節奏較復雜時,大都用加贈板(拍的細分)的方法來記寫。
在工尺譜中,樂句與樂句之間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樂句的劃分。樂段的標記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段與段之間留有較大的空隙,一種是分段記寫。
中國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減字譜的譜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與一般術語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種,俗稱「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屍(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無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實由八法變化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綽)、氵(注)、上、下、佳佁(進復)、艮佁(退復)、弁(分開)等等。
比如根據成公亮先生編訂的《古琴指法簡釋》:
有右手的其他指法:
歷。食指連挑兩弦或三弦,與挑的區別在於歷的節奏較快。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連續出二聲,這是蠲一根弦的彈法。如果是蠲兩根弦,並不是按前法先後連作兩次,而是在急速連抹相鄰的兩根弦後,名指隨即捂住前一弦的餘音。這兩種彈法的蠲節奏相近,彈奏動作則完全不同。
輪。在同一弦上連續摘、剔、挑(速度視具體定),連續出三聲。
瑣、長瑣。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聲為瑣,若繼而連續抹挑數聲為長瑣,長瑣可加至六到十三聲,通常七聲使用較多。
雙彈。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彈出兩個「如一聲」的音,彈法是中、食兩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後先剔後挑,出音有力。
左手的其他指法:
滸。按彈得音後略微停頓,再上至後一音位,琴譜中常寫成「午上」, 上至何音位譜中會接著標示;另一說為上的幅度大至一個半音或一個半音以上,引上過程中不滯留者為滸。
淌。常寫成「 」,即淌下,奏法與下相似,「淌」使「下」進行的音過程略緩,有滑奏效果,常用於下准。
往來。按彈得音後即連續綽至上一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來數次。譜中不一定標出往來次數,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為常用。
一般術語,包括調名(定弦法)、弦名、徽名、散、泛、按音與速度、力度、表情術語等等。其記寫方法,先在曲名下記明琴調(定弦法),然後將譜字用大字作為正文,用小字作為旁註,分別記出。每個大字,一般用上半部代表左手各指所按徽位,下半部代表弦名與右手所用指法。如略去上半部或僅有弦名而無右手指法,則表示左手徽位或右手指法均與前一譜字相同。小字旁註大都為前列大字的說明,或代表左手的走指音與帶出音。這種記譜法對於保存傳統的演奏技法,比較准確地表現古曲有其獨到之處。
減字譜的創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動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後。從中唐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過了近千年的漫長歲月。由於各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美學趣味與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異,也使古琴減字譜產生了種種變化,大致說來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草創期──中唐
此期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它剛從文字譜中脫胎出來,與文字譜相比,有兩大不同:①明確區分「四指八法」,改變了文字譜食、中兩指均可用抹或中、無名兩指均可用。②將所有的指法、術語,取其偏旁,進行簡化,組成新的譜字。其他方面,特別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聲」指法,弦名稱「宀」(宮)、「倽」(商)、「」(角),徽位名稱「?」(少許)、「儚」(寸許)等,均與文字譜一樣。因此,這種減字譜還是比較繁瑣的。由於各琴家對同一譜字減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減字體系。
發展期──晚唐至兩宋
此期減字譜可以晚唐陳拙、北宋成玉?為代表。其主要變化有三:一是有的術語進一步簡化,如弦名改稱「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聲」指法進一步分化,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同類指法。如蠲即有疊蠲、背蠲、正蠲、反蠲、夾蠲之分。三是與日益強調「聲韻」的要求相適應,左手指法得到了發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夾徽猱、再猱等等。
成熟期──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廣記》、明中葉《松弦館琴譜》、清初《五知齋琴譜》與清末《琴學入門》各譜為代表。總的傾向是,右手「繁聲」指法被單聲指法所替代;各種術語進一步規范化,如徽位已統稱幾徽幾分;左手指法得到發展;開始出現點板的要求。
㈩ 中國古樂譜在日本有多少
九萬多。
日本是藏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與歷史文物最多的國家之一,不僅門類豐富,品種齊全,品質殊勝。中國古樂譜在日本有九萬多曲。
中國古樂譜如同文字的發明一樣,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記錄下來的樂譜的發明與完善,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樂譜的價值之於音樂,猶如古籍的價值之於歷史。它把轉瞬即逝的古調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刻寫下來,使後人得以部分地恢復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