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氯喹怎麼配置儲備液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氯喹怎麼配置儲備液

發布時間: 2022-11-13 13:47:41

㈠ "氯喹"是一種什麼葯物

氯喹屬於抗瘧葯
葯物名稱 氯喹
英文名稱 Chloroeuine
說 明
片劑:每片含磷酸氯喹0.075g;0.25g。注射液:每支129mg(鹽基80mg)(2ml);250mg(鹽基155mg)(2ml)。 復方磷酸氯喹片(復方止瘧片)每片含磷酸氯喹110mg(鹽基66mg)和磷酸伯氨喹8.8mg(鹽基5mg)。1日1次,每次口服6片,連服3日。

功用作用 本品及其他4-氨基喹啉類抗瘧葯(如哌喹、氨酚喹等)主要對瘧原蟲的紅內期起作用,可能系干擾了瘧原蟲裂殖體DNA的復制與轉錄過程或阻礙了其內吞作用,從而使蟲體由於缺乏氨基酸而死亡。 本品能有效地控制瘧疾症狀發作。對紅外期無作用,不能阻止復發,但因作用較持久,故能使復發推遲(惡性瘧因無紅外期,故能被根治)。對原發性紅外期無效,對配子體也無直接作用,故不能作病因預防,也不能阻斷傳播。 目前臨床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惡性瘧原蟲對本品產生了耐葯性,使本品療效降低,因此在很多情況下需改用其它抗瘧葯或聯合用葯。 本品口服後,腸道吸收快而充分,僅8%經糞便排出。服葯後1~2小時血濃度即達高峰,t1/2為48小時。能貯存於內臟組織中,可在紅細胞內濃集,大部在肝內代謝,排泄較慢,故作用持久。

【應用】本品主要用於治療瘧疾急性發作,控制瘧疾症狀。還可用於治療肝阿米巴病、華支睾吸蟲病、肺吸蟲病、結締組織病等。另可用於治療光敏性疾患,如日曬紅斑症。

用法用量
(1)口服,控制瘧疾發作,首劑1g,第2、3日各服0.5g。如與伯氨喹合用,只需第1日服本品1g。小兒首次16mg/kg(高熱期酌情減量,分次服),6~8小時後及第2~3日各服8mg/kg。肌內注射,1日1次,每次2~3mg/kg,靜脈滴註:臨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稀釋後緩慢滴注,每次2~3mg/kg。
(2)瘧疾症狀抑制性預防,每周服1次,每次0.5g。小兒每周8mg/kg。
(3)抗阿米巴肝膿腫 每1、2日,每日2~3次,每次服0.5g,以後每日0.5g,連用2~3周。 (4)治療結締組織病 對盤形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劑量1日1~2次,每次0.25g,經2~3周後,如症狀得到控制,改為1日2~3次,每次量不宜超過0.25g,長期維持。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用皮質激素治療症狀緩解後,可加用氯喹以減少皮質激素用量。

注意事項
(1)服葯後可有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反應;還可出現皮膚瘙癢、紫癜、脫毛、毛發變白,濕疹和剝脫性皮炎、牛皮癬;頭重、頭痛、頭昏、耳鳴、眩暈、倦怠、睡眠障礙、精神錯亂、視野縮小、角膜及視網膜變性等。 (2)有時可見白細胞減少,如減至4000以下應停葯。 (3)本品無收縮子宮作用,但可能使胎兒耳聾、腦積水、四肢缺陷,故孕婦忌用。
(4)對少數病人,可引起心律失常,嚴重者可致阿-斯綜合征,值得重視,若不及時搶救,可能導致死亡。
(5)長期使用,可產生抗葯性(多見於惡性瘧)。如用量不足,惡性瘧常在2~4周內復燃,且易引起抗葯性。 (6)本品對角膜和視網膜有損害,因此長期服用本品治療以前,應先作眼部詳細檢查,排除原有病變,60歲以上患者宜勤檢查,以防視力功能損害。長期維持劑量每日以0.25g或其以下為宜,療程不超過1年。

㈡ 氯喹的檢驗方法!!

色劑及顯色方法

顯色劑:碘化鉍鉀試劑

配方一:甲液 0.85g次硝酸鉍溶於10mL冰乙酸中,再加水稀釋至40mL 。
乙液 40%碘化鉀水溶液。
臨用時,取甲、乙兩液各5mL,加冰乙酸20mL,水60mL,搖勻即可。

配方二:取市售碘化鉍鉀試劑2g,加冰乙酸20mL溶解後加50mL水稀釋即可。

顯色方法

經展開後的薄層板,揮盡展開劑,直接噴碘化鉍鉀試劑,在淺黃色背景下顯橙紅色斑點。

檢出限:氯喹檢出限2µg

5g空白檢材中添加100µg氯喹標准,經提取濃縮到0.5mL,點樣20µL,相當於4µg,如不出現斑點,說明回收率不好,此時如檢材中未檢出氯喹,不能作未檢出結論,應重新操作。或者加大檢材試液的點樣體積,進一步證實是否有氯喹的斑點出現。

㈢ 氯喹的基本資料

葯物名稱:氯喹
分子式:C18H26ClN3
分子量:319.87
CAS no:54-05-7
英文名稱:Chloroquine
葯物說明: 片劑:每片含磷酸氯喹0.075g;0.25g。注射液:每支129mg(鹽基80mg)(2ml);250mg(鹽基155mg)(2ml)。 復方磷酸氯喹片(復方止瘧片)每片含磷酸氯喹110mg(鹽基66mg)和磷酸伯氨喹8.8mg(鹽基5mg)。1日1次,每次口服6片,連服3日。

㈣ 氯喹的體內分布有何特點其臨床用途有哪些

氯喹口服後,腸道吸收快而充分,服葯後l~2小時血中濃度最高。約55%的葯物在血中與血漿成分結合。血葯濃度維持較久,T1/2為2.5~10日。氯喹在紅細胞中的濃度為血漿內濃度的10~20倍,而被瘧原蟲侵入的紅細胞內的氯喹濃度,又比正常的高約25倍。氯喹與組織蛋白結合更多,在肝、脾、腎、肺中的濃度高於血漿濃度達200~700倍。在腦組織及脊髓組織中的濃度為血漿濃度的10~30倍。氯喹在體內的代謝轉化是在肝中進行的,其主要代謝產物是去乙基氯喹,此物仍有抗瘧作用。小部分(10~15%)氯喹以原形經腎排泄,其排泄速度可因尿液酸化而加快,鹼化而降低。約8%隨糞便排泄,氯喹也可由乳汁中排出。
用於治療惡性瘧、間日瘧及三日瘧。也可用於治療腸外阿米巴病、結締組織病、光敏感性疾病(如日曬紅斑)等。本品主要本品主要用於治療瘧疾急性發作,控制瘧疾症狀。不能阻止復發,但因作用較持久,故能使復發推遲。也不能作瘧疾的預防和阻斷傳播。對惡性瘧疾有根治效果,但近年來發現有某些瘧疾對本品產生抗葯性,使療效降低,因而需改用其他抗瘧葯或採用聯合用葯。還可用於治療肝阿米巴病、華支睾吸蟲病、肺吸蟲病、結締組織病等。另可用於治療光敏性疾患,如日盼紅斑症。

㈤ 自噬抑制劑氯喹使用方法求助

自噬抑制劑氯喹使用
自噬(autophagy)是由 Ashford 和 Porter 在 1962 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指從粗面內質網的無核糖體附著區脫落的雙層膜包裹部分胞質和細胞內需降解的細胞器、蛋白質等成分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並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以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自噬在機體的生理和病理過程中都能見到,其所起的作用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尚未完全闡明,對腫瘤的研究尤其如此,值得關注。
(1)飢餓應答時的作用,在不同的器官如肝臟或在培養細胞中,氨基酸的匱乏會誘導細胞產生自體吞噬,由自體吞噬分解大分子,產生在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過程中所必須的中間代謝物。
(2)在細胞正常活動中的作用,如在動物的變態發育、老化和分化過程中,自體吞噬負責降解正常的蛋白以重新組建細胞。盡管通常人們認為自體吞噬不具有選擇性,但是在某些病理和壓力條件下,通過自體吞噬能選擇性地隔離某些細胞器,如線粒體、過氧化物酶體等。
(3)在某些組織中的特定功能,如黑質的塞梅林神經節中,多巴胺能神經元中的神經黑色素的合成就需要把細胞質中的多巴胺醌用AV包被隔離起來。

㈥ 氯喹是激素葯嗎 有何作用

氯喹 Chloroquine不是激素葯,是抗瘧葯。 但是與激素葯合用,可減少激素用量,減低激素的某些不良反應。
氯喹適應症
本品主要用於治療瘧疾急性發作,控制瘧疾症狀。不能阻止復發,但因作用較持久,故能使復發推遲。也不能作瘧疾的預防和阻斷傳播。對惡性瘧疾有根治效果,但近年來發現有某些瘧疾對本品產生抗葯性,使療效降低,因而需改用其他抗瘧葯或採用聯合用葯。還可用於治療肝阿米巴病、華支睾吸蟲病、肺吸蟲病、結締組織病等。另可用於治療光敏性疾患,如日盼紅斑症。
用量用法
1.治療瘧疾:口服先服1g,8小時後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全療程3日。如與伯氨喹合用,只需第1日服本品1g。小兒首次每千克體重16mg(高熱期酌情減量,分次服),6~8小時後及第2~3日每千克體重各服8mg。肌內注射:每次每千克體重2~3mg,1日1次。靜脈滴註:臨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滲鹽水500ml稀釋後緩慢滴注,每次每千克體重2~3mg。 2.抑制性預防瘧疾:每周服1次,每次0.5g即可。小兒每周每千克體重8mg。 3.抗阿米巴肝炎或肝膿腫:第1、2日,每次服0.5g,每日2次,連用12~19日。 4.治療結締組織病:對盤形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劑量每次0.25g,1日1~2次,經2~3周後,如症狀得到控制,改為1日2~3次,每次量不宜超過0.25g,長期維持。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用皮質激素治療症狀緩解後,可加用氯喹以減少皮質激素用量。
注意事項
1.服葯後可有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還可出現皮膚瘙癢、紫癜、脫毛、毛發變白、濕疹和剝脫性皮炎、牛皮癬;頭重、頭痛、頭昏、耳鳴、眩暈、倦怠、睡眠障礙、精神錯亂、視野縮小、角膜及視網膜變性等症狀。 2.有時可有白細胞減少,如減至4000以下應停葯。 3.本品無收縮子宮作用,但可能使胎兒耳聾、腦積水、四肢缺陷,故孕婦忌用。 4.對少數病人,可引起心律失常,嚴重者可致阿斯綜合征,值得重視。若不及時搶救,可能導致死亡。 5.長期使用可產生抗葯性(多見於惡性瘧)。如用量不足,惡性瘧常在2~4周內復燃,且易引起抗葯性。 6.本品對角膜和視網膜有損害,故在長期服用本品治療以前,應先作眼部詳細檢查,排除原有病變,60歲以上病人宜勤檢查,以防視力功能損害。長期維持劑量每日以0.25g或其以下為宜,療程不超過1年。 7.與伯氨喹合用時,部分病人可產生嚴重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如改為序貫服用,效不減而不良反應降低。 8.與氯丙嗪等對肝有損害的葯物合用,可加重肝臟負擔;與保泰松合用易引起過敏性皮炎;與氯化銨合用可加速排泄而降低血葯濃度;必須注意
儲存、有效期
[制劑] 片劑:每片含磷酸氯喹0.25g(鹽基0.15g)。 注射液:每支129mg(鹽基80mg)

㈦ 自噬抑制劑氯喹使用方法求助

5mM濃度使用濃度3-MA簡單溶解:0.015g溶於10ml培養基37度培養箱放置2即能溶解;般現配現用溶液狀態4度放置月

㈧ 抗瘧疾葯物的使用原則

抗瘧疾葯物是防治瘧疾的重要手段。現有抗瘧葯中尚無一種能對瘧原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都有殺滅作用,那你知道抗瘧疾葯物的使用原則是什麼嗎?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抗瘧疾葯物的使用原則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抗瘧疾葯物的使用原則
抗瘧葯的使用應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規范的原則。根據流行地區的瘧原蟲蟲種及其對抗瘧葯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合理選擇葯物,嚴格掌握劑量、療程和給葯途徑,以保證治療效果和延緩抗葯性的產生。

(一)間日瘧治療葯物

首選磷酸氯喹片(簡稱氯喹)、磷酸伯氨喹片(簡稱伯氨喹)。治療無效時,可選用以青蒿素類葯物為基礎的復方或聯合 用葯 的口服劑型進行治療。

(二)惡性瘧治療葯物

以青蒿素類葯物為基礎的復方或聯合用葯(ACT),包括: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復方磷酸萘酚喹片、復方青蒿素片等。

(三)重症瘧疾治療葯物

1. 青蒿素類葯物注射劑,包括蒿甲醚和青蒿琥酯。

2. 磷酸咯萘啶注射劑。

二、用葯方案

(一)間日瘧的治療

氯喹加伯氨喹:氯喹口服總劑量1200mg。第1 日600mg 頓服,或分2 次服,每次300mg;第2、3 日各服1 次,每次300mg。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mg。從服用氯喹的第1 日起,同時服用伯氨喹,每日1次,每次22.5mg,連服8 日。此療法也可用於卵形瘧和三日瘧的治療。

(二)惡性瘧的治療(選用以下一種方案)

1. 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口服總劑量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各12 片(青蒿琥酯每片50mg,阿莫地喹每片150mg),每日頓服青蒿琥酯片和阿莫地喹片各4 片,連服3 日。

2. 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口服總劑量8 片(每片含雙氫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劑2 片,首劑後6—8 小時、24 小時、32 小時各服2 片。

3. 復方磷酸萘酚喹片:口服總劑量8 片(每片含萘酚喹50mg,青蒿素125mg),一次服用。

4. 復方青蒿素片:口服總劑量4 片(每片含青蒿素62.5mg,哌喹375mg),首劑2 片,24 小時後再服2 片。

(三)重症瘧疾的治療(選用以下一種方案)。

1.蒿甲醚注射劑:肌注每日1 次,每次80mg,連續7 日,首劑加倍。若病情嚴重時,首劑給葯後4—6 小時可再肌注80mg。

2.青蒿琥酯注射劑:靜脈注射每日1 次,每次60mg,連續7 日,首劑加倍。若病情嚴重時,首劑給葯後4—6 小時,可再靜脈注射60mg。採用上述兩種注射療法治療,患者病情緩解並且能夠進食後,改用ACT 口服劑型,再進行一個療程治療。

3.咯萘啶注射劑:肌注或靜脈滴注,總劑量均為480mg。每日1次,每次160mg,連續3 日。需加大劑量時,總劑量不得超過640mg。

(四)孕婦瘧疾治療

孕婦患間日瘧可採用氯喹治療。 孕期 3 個月以內的惡性瘧患者可選用磷酸哌喹,孕期3 個月以上的惡性瘧患者採用ACT 治療。孕婦患重症瘧疾應選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注射劑治療。

(五)間日瘧休止期根治

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mg,每日1 次,每次22.5mg,連服8 日。

(六)預防服葯(選用以下一種方案)。

1.磷酸哌喹片:每月1 次,每次服600mg,睡前服。

2.氯喹:每7—10 天服1 次,每次服300mg。

註:

①氯喹、磷酸哌喹、伯氨喹和咯萘啶的劑量均以基質計。

②方案中劑量均為成人劑量, 兒童 劑量按體重或年齡遞減。

③地喹可引起粒細胞缺乏,萘酚喹可引起血尿, 服用時如出現副反應,應立即停葯。

④使用青蒿琥酯注射劑做靜脈注射時,需先將5%碳酸氫鈉注射液1ml 注入青蒿琥酯粉劑中,反復振搖2—3 分鍾,待溶解澄清後,再注入5ml 等滲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混勻後緩慢靜脈推注(不宜滴注)。配製後的溶液如發生混濁,則不能使用。

⑤使用咯萘啶注射劑做靜脈滴注時,需將160mg 咯萘啶葯液注入500ml 等滲葡萄糖或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速度不超過60 滴/分。

⑥磷酸哌喹有肝臟積蓄作用,採用磷酸哌喹片進行預防服葯時,連續服葯時間不宜超過4 個月(需要時,應停葯2—3 個月後再次進行預防服葯)。

⑦孕婦、1 歲以下嬰兒、有 溶血 史者或其家屬中有溶血史者應禁用伯氨喹;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地區的人群,應在醫務人員的監護下服用伯氨喹。
抗瘧疾葯物的葯品分類
控制症狀

1.氯喹(choroguine):

人工合成的4-氨喹啉類衍 生物

(1)對各種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裂殖體有殺滅作用,可迅速控制症狀。也可用於症狀抑制性預防。其特點是療效高,生效快。對紅細胞外期無效。因其影響DNA復制和RNA轉錄並致氨基酸缺乏而抑制瘧原蟲的分裂繁殖。

(2)抗腸道外阿米巴病。

(3)抑制免疫反應,用於類 風濕 性 關節炎 ,蝶形 紅斑狼瘡 等。常規劑量不良反應少且輕微,大劑量可引起視力障礙及肝腎損害。

2.奎寧(Quinine):

對各種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滋養體有殺滅作用,能控制臨床症狀。不良反應有金雞納反應,心肌抑製作用,特異質反應,子宮興奮作用和中樞抑製作用。主要用於耐氯喹或耐多葯的惡性瘧,尤其是腦型瘧疾的救治。

3.青蒿素(Artemisinin)和蒿甲醚(Artemether):

青蒿素的過氧基團可產生自由基,對紅細胞內期滋養體有殺滅作用,用於治療間日瘧、惡性瘧,對腦型瘧和耐氯喹蟲株感染仍有良好療效。但最大缺點是復發率高。不良反應少見。但大劑量對 動物 胚胎有毒性作用,孕婦禁用。蒿甲醚抗瘧活性比青蒿素強,近期復發率較低,不良反應較輕。

4.木芴醇系甲氟喹類:

對間日瘧、惡性瘧有效,殺蟲徹底、作用持久,但控制症狀慢,與蒿甲醚配伍。

控制復發

伯氨喹(Primaquine)

主要對間日瘧繼發性紅細胞外期和各種瘧原蟲的配子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是根治間日瘧和控制瘧疾傳播的最有效的葯物。此葯毒性大,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的患者易發生急性溶血性 貧血 和高鐵血紅蛋白血症。

病因性預防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對惡性瘧和間日瘧的原發性紅細胞外期有抑製作用,是病因性預防的首選葯;又能阻止瘧原蟲在蚊體內的孢子增殖,起控制傳播的作用;還抑制對紅細胞內期的未成熟裂殖體,用於控制耐氯喹的惡性瘧症狀發作,但生效較慢。抑制瘧原蟲的二氫葉酸還原酶,阻礙核酸的合成。常與二氫葉酸合成酶抑制劑磺胺類或碸類合用以增強療效,用於耐氯喹的惡性瘧。不良反應少,大劑量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兒童誤服可引起驚厥、死亡。
抗瘧疾葯物的體內階段
1.原發性紅外期

受瘧原蟲感染的按蚊叮咬者,孢子體隨其唾液注入人體 血液 ,侵入實質細胞,進行裂殖,經6~12日成熟,形成大量裂殖子,逸出肝細胞並進入紅細胞。此期發生在進入紅細胞之前,並不發生臨床症狀,是瘧疾的潛伏期。應用對此期有效的葯物,如乙氨嘧啶等即有預防作用。

2.繼發性紅外期

一部分孢子進入肝細胞後緩慢或暫不發育,稱休眠體。休眠體經4~6個月後陸續增殖分裂,成為繼發性紅外期,是瘧疾復發的根源。已知惡性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無此期,用氯喹、奎寧等治療後不再復發;間日瘧原蟲及蛋形瘧原蟲有此期,因此常出現復發。伯氨喹、撲瘧隆等葯能作用於此期,故將它們與氯喹配合應用,可以根治間日瘧。

3.紅內期

進入紅細胞的裂殖子發育成滋蕎體,再變為裂殖體,最後裂殖體成熟釋放出大量裂殖子而重新侵入其他紅細胞,重復其裂殖增殖。大量裂殖子逸出紅細胞時引起瘧疾症狀發作。能殺滅裂殖體的葯物如氯喹、奎寧,可以控制瘧疾症狀。

紅細胞內的裂殖增殖,經3~5代後,由於人體內情況對裂殖子增殖不利,於是部分紅細胞內的裂殖子分化為雌雄配子體。當按蚊吸血時,它們即進入蚊體進行有性生殖,最後形成孢子體而引起傳播與流行。由於配子體是瘧疾流行、傳播的根源,因此應用殺滅或抑制配子體的葯物,如撲瘧喹、伯氨喹、乙氨嘧啶等,可以防止瘧疾傳播。

近年來,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相繼出現具有抗葯性的瘧原蟲株,其中惡性瘧原蟲抗氯喹株的增多使問題更為嚴重。瘧原蟲對氯喹、乙胺嘧啶比較容易產生抗葯性,其次是奎寧和伯喹。實驗結果表明,耐乙胺嘧啶的瘧原蟲,其二氫葉酸還原酶大量增加或與乙胺嘧啶的結合力明顯降低,使乙胺嘧啶對瘧原蟲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弱。為防止抗葯性現象的產生,臨床現提倡聯合用葯,即聯用不同作用點的抗瘧葯,使瘧原蟲的不同代謝環節受到葯物的干擾。例如聯用乙胺嘧啶(或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類(或碸類如氨苯碸),前者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後者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兩者合用,對瘧原蟲的葉酸代謝產生雙重阻斷作用,因而使其核酸合成受抑制,細胞核不能分裂繁殖。

猜你喜歡:

1. 合理用葯基本原則

2. 合理用葯四大原則

3. 合理用葯的原則

4. 抗菌葯物的使用原則

5. 基本葯物使用管理制度範本

㈨ 細胞自噬

自噬(autophagy)被認為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過程,也是對等壓力源的反應,如營養缺乏,這可能會危及細胞的生存。當細胞接觸到這些壓力源時,原本在低水平發生以平衡生物分子的恆定合成的自噬,就會被大幅度上調。 這種上調會增加了細胞的吸收和降解,將大分子釋放回胞質中以驅動必須的代謝反應並產生能量。

在正常和壓力條件下,自噬對細胞健康的貢獻,意味著這種嚴格調控和精確協調過程的重要生理和病理作用。事實上, 自噬在哺乳動物的發育過程中被發現是有用的。 此外,最近的研究發現自噬是各種疾病和病症的重要調節器。探索自噬在發育和疾病中的參與,對於更全面地了解這一途徑的作用至關重要,並且可能對保持健康或治療疾病有影響。

自噬的研究已經成為如今醫學研究的常客,發文量也十分巨大,成為常規生物學現象來研究,但是有一些實驗上的技巧值得探討一二,例如一些試劑的使用等等

1、自噬相關試劑的使用。

①MDC: 取12 mg粉末溶於720 nl DMSO使其濃度為50 mmol/L,分裝後-20冰箱保存。臨用前用MEM稀釋到終濃度50 umol/L;

②Rapamycin: 用MEM培養基配成終濃度為1 umol/L,現用現配;

400ng/ml喹乙醇:稱取4 mg喹乙醇,DMSO預溶(體積<0.1%)後加入10 ml MEM培養液至完全溶解,現用現配,避光保存;

③3-MA: 首先用PBS溶解粉末,臨用前加熱至完全溶解後再加入MEM培養基至終濃度10mmol/L;PI3K抑制劑(3-MA,Wortmannin)可干擾或阻斷自噬體的形成;

用RAPAMYCIN誘導自噬我也查過一部分文獻,有用無血清的,也有用,一般培養基的,濃度從25nM到100nM都有,用的是50nM的雷帕黴素,加入一般的培養基中,目的是排除無血清所誘導出來的自噬。

文獻說飢餓初期激活的是大分子自噬,在4-6小時活力達到最大,24h後以CMA途徑為主

④Earle's balanced salts solution (EBSS) for 48 h

sigma的EBSS,貨號E2888,有碳酸氫鈉,有酚紅的,酚紅到不是很必須,只是一個PH指示作用,好看些

⑤無血清誘導自噬:EBSS 誘導6個小時就可以了。

EBSS一定可以誘導出來,只是需要說明的是時間點的設置,因為從飢餓誘導開始半個小時就可能開始自噬了,一直到24小時都持續,所以應該設置不同的時間點觀察這個作用。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飢餓誘導的一個很大的弊端是細胞死亡,這也是我面臨的問題,就是在細胞收養的時候蛋白濃度太小了。24小時就很少了,更不要說48小時和72小時了。

⑥Hank's誘導,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飢餓誘導,細胞培養到對數生長期後以Hank's替代常規完全培養基,3h後就可誘導出自噬。我用Hank's誘導了3h後電鏡觀察有30%細胞都有自噬這種現象,但不如國外報道的高。

⑦sigma的氯喹的貨號C6628。用氯喹做自噬抑制劑,293T細胞50uM就可以。1. 可以用雙蒸水配製2. 配製後4度保存

不同的自噬抑制劑機制不同。抑制的步驟也不同。有的不能抑制lc3的剪切,但能抑制後續的步驟,Chloroquine抑制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過程,autophgy不能完成,所以lc3才會累積。因此加了抑制劑lc3之後會比不加的要高。氯喹能提高溶酶體中的pH值,使溶酶體中的酸性水解酶喪失活性,從而導致「自噬溶酶體」不能降解,因此,位於自噬體和自噬溶酶體膜上的LC3不能按時降解,表現為LC3熒光長時間的保留或WB中LC3條帶變粗。

⑧Z-VAD-FMK(caspase-3 抑制劑)抑制EV71感染所引起的細胞凋亡,觀察細胞的自噬情況。研究發現,抑制細胞凋亡能增加LC3-I轉化為LC3-II以及p62的降解。

1. 雷帕黴素:作為以mTOR 為靶點最經典的誘導劑已經被廣為應用,推薦工作濃度為1μmol-10μmol;

2. 氯喹:氯喹(Chloroquine)作為溶酶體的抑制劑,可以抑制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從而可以用來作為自噬以及自噬流的抑制劑用於實驗研究,推薦使用濃度:10umol-50umol。

2、自噬誘導劑

正常培養的細胞自噬活性很低,不適於觀察,因此,必須對自噬進行人工干預和調節,經報道的葯物有:

(1) Bredeldin A / Thapsigargin / Tunicamycin :模擬內質網應激

(2) Carbamazepine/ L-690,330/ Lithium Chloride(氯化鋰):IMPase抑制劑(即Inositol monophosphatase,肌醇單磷酸酶)

(3) Earle's平衡鹽溶液:製造飢餓

(4) N-Acetyl-D-sphingosine(C2-ceramide):Class I PI3K Pathway抑制劑

(5) Rapamycin:mTOR抑制劑

(6) Xestospongin B/C:IP3R阻滯劑

3、自噬抑制劑

(1) 3-Methyladenine(3-MA):(Class III PI3K)hVps34 抑制劑

(2) Bafilomycin A1:質子泵抑制劑

(3) Hydroxychloroquine(羥氯喹):Lysosomal lumen alkalizer(溶酶體腔鹼化劑)

衣黴素(tunicamycin from Slreptomyces sp., TM). Sigma-Aldrich 公司產品,貨號:T7765 ;溶於DMSO中配成儲存液,使用時DMSO終體積濃度不超過1/1000。

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 Sigma-Aldrich 公司產品,貨號:M9281;溶於滅菌超純水製成儲存液。

氯喹二磷酸鹽(chloroquine diphosphate salt,CQ) sigma-Aldrich 公司產品,貨號:C6628;溶於滅菌超純水中製成存液。

雷帕黴素(rapamycin), 2.5mg/ml in DMSO, Sigma-Aldrich 公司產品,貨號:R8781;

4、MDC染色焚光顯微鏡檢測細胞自睡

單丹黃醯屍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是一種突光染料,被用作自吞泡的示蹤劑。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處於對數生長期的HepG2細胞按常規方法消化後接種於6孔板,每孔接種1x106個細胞;

(2)細胞密度達到60%-70%時,棄去培養液,小心用PBS洗1遍,分別用含TG濃度為0、0.5、1 nM的培養基及含Rapamycin (終濃度1 pM)的培養基繼續培養24 h;

(3)棄上清PBS洗2遍,每孔加入含MDC(終濃度50 nM)的培養基於37 V、5% CCh的恆溫培養箱中避光溫育20 min;

(4)取出六孔板置於勞光顯微鏡下,Ih內觀察細胞自唾發生情況並拍照。

5、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自噬發生率

(1)取對數生長期的HepG2細胞,接種於6孔板,培養24h之後,分別用含TG濃度為0、1、2、4、8uM的培養基繼續培養24h和0.5uM的TG作用不同時間(0、24、36、48、60h)後,取出六孔板,將上清收集到4 ml的離心管中;

(2)每孔加入2ml含MDC(終濃度50nM)的MEM培養基,於37°C、5%0?的恆溫培養箱中避光孵育30 min;

(3)將收集的上清2000rpm,離心5min;

(4)棄掉上清,每管加入500ul含MDC(終濃度50 uM)的MEM培養基,吹打混句,37 °C避光解育30 min;

(5)取出六孔板,PBS洗2次,0.25%的胰酶消化2min, 1 ml的PBS吹打混勻收集到1.5ml的離心管中,2000 rpm.離心5 min;

(6)棄掉上清,加1ml的PBS重懸,2000rpm,離心5 min;

(7)吸出800ul上清,剩餘的200 ul吹打混勾;

(8)鮮育完的上清,2000rpm,離心5 min;

(9)棄掉上清,1ml的PBS吹打混勾收集到1.5 ml的離心管中,2000 rpm,離心5 min;

(10)重復步驟(6)和(7);

(11)將上述兩個相同濃度或相同時間點的兩管混勾,過300目銅網上機檢測。流式細胞

儀以488nm激發波長測定MDC染色的熒光強度。

LC3B WB: 1:2000

條件是15% SDS-PAGE, 正常跑膠至下沿0.5cm即可,200mA 濕轉45min 正常0.45的PVDF,5%牛奶封閉1h,4C過夜搖動孵育,洗抗體3*5min即可

LC3B的Western-blot檢測,配置的15%的分離膠,濕轉250mA,60min

轉自科研者言公眾號
基金知識##細胞自噬的相關實驗和方法,對實驗很有用

㈩ 氯喹的用法用量

(1)口服,控制瘧疾發作,首劑1g,第2、3日各服0.5g。如與伯氨喹合用,只需第1日服本品1g。小兒首次16mg/kg(高熱期酌情減量,分次服),6~8小時後及第2~3日各服8mg/kg。肌內注射,1日1次,每次2~3mg/kg,靜脈滴註:臨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稀釋後緩慢滴注,每次2~3mg/kg。
(2)瘧疾症狀抑制性預防,每周服1次,每次0.5g。小兒每周8mg/kg。
(3)抗阿米巴肝膿腫每1、2日,每日2~3次,每次服0.5g,以後每日0.5g,連用2~3周。
(4)治療結締組織病對盤形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劑量1日1~2次,每次0.25g,經2~3周後,如症狀得到控制,改為1日2~3次,每次量不宜超過0.25g,長期維持。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用皮質激素治療症狀緩解後,可加用氯喹以減少皮質激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