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信用怎麼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信用怎麼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

發布時間: 2022-11-06 23:20:23

① 市場機制怎樣分配稀缺經濟資源

首先,在現實環境中,資源是相對稀缺的,這樣就產生了如何有效分配資源的問題.在經濟學里,資源包括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
"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市場規律或者經濟規律,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工具。價格既反應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當某種零售品價格上漲的時候,必然有更多的企業進入這個產業,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資本流入這個產業,同時勞動\土地\企業家等其他資源也不斷進入,當零售品價格下跌時,情況就相反. 這樣就進行了對資源的配置,盡管這種配置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大家共同探討!

② 面對資源的稀缺性,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的合理配置資源和充分利用資源

水資源匱乏是一個需要切實面對的問題,合理配置水資源需要通過採取工程措施對水資源進行調蓄、輸送和調配,達到合理配置的目的。

通過行政措施進行水資源配置,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調節地區、部門等各用水單位的用水關系,實現水資源的統一優化管理調度。

建立合理的水使用權分配和轉讓的經濟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利用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利用市場加以配置。科學分析用水需求,加強需水管理,採用優化調度決策系統進行優化決策,提高調度系統的現代化水平,科學、有效、合理地進行水資源配置。 

大力宣傳和鼓勵居民,企業用水的節約,出台相關規定對個人與企業浪費水資源進行法律上的約束,以此達到節約用水。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城市綠化灌溉,消防等使用中水,海水淡化。

(2)信用怎麼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擴展閱讀

中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

這些特點造成了中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中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當前,政府和企業所採取的方式卓有成效,而社會民間力量效果次之。政府推動大范圍污染治理,凈水器企業推動家庭飲水治理。兩者不從由面到點,顧全大局又兼顧個體。

實際上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民間力量經過引導可以發揮成為重要的紐帶作用。中國的飲水困境有賴點線面三個方向綜合推進,只有這樣,困擾中國幾十年的飲水之患才能迅速得到解決。

③ 如何解決資源的稀缺性問題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它的內容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現代國家一般從兩個方面採取措施以解決上述矛盾。一方面,運用市場與政府幹預相結合的方式合理配置資源,注意保護環境,以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採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計劃使用資源和節約資源,擴大對外交流,利用國際資源;限制人口及其消費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生產與分配製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以提高效率和求得社會公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緩和、減少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斗爭,保持和維護社會的穩定。需要指出的是,兩方面的措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

④ 什麼叫資源配置有幾種方式舉例說明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計劃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 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市場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⑤ 面對資源的稀缺性,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的合理配置資源和充分利用資源

1、市場配置。即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鼓勵市場形成價格和自由交易,強調效率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2、政府配置。即政府發揮宏觀調配的作用對資源進行配置。所採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許可證,配額,指標,投標等。

(5)信用怎麼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擴展閱讀

各級政府應在這三個方面充分發揮「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既糾正「越位」、解決「錯位」,也避免「缺位」,使資源配置更有效,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1、引導性作用。

政府可以通過發揮引導性作用來間接影響資源配置,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均衡和健康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體而言,政府的引導性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產業規劃、

市場准入標准等,引導一定資源向某些產業、區域流動;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為主要手段,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平抑經濟波動,促進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

2、彌補性作用。

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應注意發揮市場的作用,使公共服務的提供與生產適當分離,在生產環節善於運用市場力量,引入競爭機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能夠提高效率,

但也容易造成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社會公平和穩定。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在保持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基礎上,通過再分配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必要保障。

3、規制性作用。

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規制性作用,就是通過制定規則對市場進行管理和制約,其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合法利益,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破除各種形式的壟斷,反對市場封鎖和不正當競爭,規范中介組織發展,保護勞動者權益,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完善企業破產制度等。

⑥ 稀缺資源怎樣分配才合理

1、價格機制是最有效率的機制

在現代社會中,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是最為常見的分配稀缺商品的機制。同時,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也是最有效率的機制。由於人們對同一商品的評價不同,因此願意為之付出的成本也就不同。評價高的人,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而評價低的人就只願意付出較低的價格。

通過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可以讓這些商品分配到對它們評價最高的人手中,從而實現稀缺資源的某種社會「最優」配置。關於這種社會最優配置,更學術性的表述是:在均衡狀態時,不可能在沒有使任何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境況變得更好,這即為經濟學中有名的「帕累托效率」。

然而,僅僅遵循帕里托效率的原則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追求其他的什麼目標,最常見者,例如公平。價格機制非常有效率,但卻不一定公平。由於先天或者其他原因,人們的收入和財富水平可能存在很大分化,從而人們所能支付的價格就存在很大差異。

因此在價高者得的分配機制中,稀缺商品可能分配給了有錢的,但是對這一商品評價並不是最高的人手中;而那些對這些商品評價非常高的人,卻可能因為沒有錢,而無法獲得這些商品。這里隱含了一個假設,即兩個不同的人的主觀效用評價是可以比較的:窮人的一塊麵包和富人的一塊麵包可以帶來不同的滿足感。

越是必需品,分配的公平感越重要,因此越有可能存在其他「更優」的機制。如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如果純粹根據價格機制來分配醫療和教育資源,可能生小病的人受到了較好的醫療服務,不夠聰明的人受到了較好的教育;而生大病的人卻享受不起優質的醫療服務,聰明的人可能受不起優質的教育。

因此除了價格機制,人們還常用其他一些機制來分配稀缺商品。常見的有配給、排隊、抽簽等等。當然這些機制的存在,皆因為有權者(主要是政府)對商品的出售價格設置了上限,否則價格機制將自動發揮作用,實現有效率但不一定公平的分配。餘下,我們一一簡述這幾個常見非價格機制的優劣。

2、配給機制,非常適用於非常時期

配給制是非價格機制中常見的一種機制。前蘇聯和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曾利用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在全國大部分資源配置上都採取過這種配給的、計劃的分配方式,例如,糧票、菜票,等等,不一而足。實際上,配給制並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加公平。

特別是在地震、災害等特殊時期,這種以強制性為後盾的配給制,可以保證每個人的基本需求,而不至於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因此即便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已經被拋棄,但我們仍可以在很多場合看到配給制的影子。

例如在地震、災荒等非常時期,如果有人違背這種配給原則,採取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出售生活必需品,他必然會受到道德譴責。

這種行政分配機制,在地震、災荒等特殊時期,可以採用,但長時期施行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商品稀缺的固化。此外,這種行政分配機制的另一個明顯缺點是擁有分配權的人無法知道不同的人對稀缺商品的主觀評價,因而無法將這些商品分配給最需要它的人手中,實現物盡其用。特別是在日常時期,這一點缺陷顯得更為突出。

一個可改良的辦法就是在資源配給之後,允許人們根據市場機制自由交易這些商品或其憑證。在自願交易下,這些商品可以根據人們主觀評價的不同,實現進一步優化配置,從而改進效率,增加社會總福利。只要是自願發生的交易行為,一定會同時改進交易雙方的效用(不考慮短視等因素)。

3、排隊機制在人們社會觀念中根深蒂固

價格機制和政府配給之外,另一個分配稀缺資源的方式是「排隊」。由於商品供給者(或第三方干預者,主要是政府)對商品的出售設置了價格上限,因此在該價格水平上,需求遠超供給,引發「排隊」現象。這在現實社會中非常常見,餐廳排隊、醫院排隊、銀行排隊、春節購票也要排隊(線上線下皆如此)。

排隊使得對該商品評價較高,但支付能力更弱的消費者,可以通過付出更多的排隊時間來獲得該商品(窮人排隊的時間成本要低於富人)。相對於價格機制的「價高者得」,排隊實際上是「先到先得」。而「先到先得」這種佔有資源的方式其實在人類演化史和所有權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些情形下,如果一人「先佔」了某種資源,且一段時間內無人提出異議,那麼該人就獲得了該資源的所有權。相對於依賴市場的價格機制,和依賴政府的配給機制,排隊機制實際上依賴的是社會習俗。因此,排隊機制在維持社會正常秩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至於人們會將不按照先到先得原則而插隊的人視為缺少社會公德。

不過排隊也有自己的缺點。排隊花費了時間,但卻沒有創造價值。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租值耗散」。從而,為節省或者獲得這些被浪費的資源,又有很多制度創新涌現。舉其小者,餐廳、銀行的「叫號」制度就是節省了排隊者的成本。

排隊者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做一些其他有價值的事情,而不用擔心其依賴「先到先得」習俗獲得的優先權會喪失掉。消費者獲得效用改進的同時,商家也因為人性化的處理贏得了商譽,這些都可以視為重新獲取了本來會消耗在排隊中的租值。

此外,「黃牛黨」的產生,實際上也是為了攫取這些被耗散的租值。黃牛黨首先付出了時間和金錢,批量購入了車票,然後就按照供求關系,在車站外靈活應變,不斷地調整價格,以求在最後一刻把所有的車票出手,因而原本用來排隊的成本就被黃牛黨所攫取。

但是,黃牛黨往往內外勾結,形成壟斷票源後就大肆提價,因此嚴重干擾了資源分配機制的正常運作,從而為社會道德乃至法律所不容。

當然,為減少「租值耗散」而涌現的技術創新也不一定都是公平的。例如,火車票網路售票,由於黃牛黨等的干擾,價格管制產生的稀缺火車票的排隊分配模式實際上已經根本無法正常運作了,因此網路實名購票應運而生,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在2014年春節期間,技術黃牛黨再次死灰復燃)。

但這一技術創新又帶來了新的不公,資源分配規則由排隊中的「價格+排隊時間」,演變成了此時的「價格+網路技術+運氣」,那些不熟悉電腦,沒有網路支付手段的農民工,顯然處於新的嚴重不公之中。

4、無法解決抽簽對象的抽簽機制

為了減少稀缺商品非價格分配時無謂的「租值耗散」,抽簽制應運而生。特別是信息技術出現後,使得抽簽制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這其中,北京的車輛牌照抽簽制就是一個典型。由於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因此各城市都會對每年新增車輛牌照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導致汽車牌照成為嚴重稀缺的資源。

與上海根據價高者得的拍賣機制不同,北京就採取了搖號抽簽制來分配汽車牌照,成為兩種分配機制的鮮明對照。此外,在新股發行、保障房分配、奧運會門票分配等情形中,都可以看到抽簽制的身影,有人甚至建議春運火車票購票都應該採取抽簽制。

顯然,以拍賣機制分配稀缺的汽車牌照資源避免了無謂的租值耗散,並且拍賣所得資金還可以用於修路、保護環境等。

但由於城市交通是公共資源,因此純粹的價高者得的拍賣機制其實是不公平的。能夠支付這些費用的人就可以享受城市交通帶來的便利,而無力負擔的人就不能享受,盡管他們可能已經為城市的交通建設繳納過稅收。抽簽制則保證了公平,且如果不考慮抽簽成本,也避免了社會資源的無端浪費。

但機械的搖號抽簽機制也不一定是最佳的,因為跟行政分配、票證制一樣,這種分配機制沒有考慮到不同的人可能對同一商品的主觀評價和需求存在不同,而沒有使得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購車者的具體情況不同,如家庭與單位之間的距離、從事工作的性質、個人健康程度等,都決定了不同程度的購車需求,而對此,抽簽制只能視而不見。

一個可改進方式就是允許抽簽後,抽中者可以根據市場機制對稀缺資源進行二次調節分配,以便評價高的人可以獲得該商品,而評價低的人則可以賺取其他分配機制中被無端耗散的租值。然而,在現實中,抽簽制的設計者很少允許人們在抽得該稀缺資源後進行自由交易。

原因在於這種改進後的額外收益被抽中者獲得,而不是設計者。此外,如果一個人得到了該稀缺商品,卻又不需要,而轉讓出去賺錢,則說明他可能本就不該屬於抽簽的范圍,進而動搖了這種機制的設計初衷,因而遭到設計者的反感和限制。


5、陷入悖論的價格+補貼機制

當然一些市場派經濟學家從來就對這些非價格機制不滿,他們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通過價格機制來分配稀缺資源,但可以通過其他補充機制來彌補價格機製造成的不公。例如,由於春節期間,中國人回家的意願非常強烈,因此一票難求現象持續了很多年。

一些市場派經濟學家就認為,可以通過提高車票價格來使得車票資源得到最有效配置,而基於維護公平感,則可以在提高火車票價的同時,給窮人發放貨幣補貼。

類似建議不僅僅出現在春運火車票購票時,這些市場派經濟學家還建議擁堵費要自由浮動、電價要自由浮動、房價要自由浮動,並給予那些經一定程序被認定為值得補貼的人以貨幣補貼,並認為這一機制比配給、排隊、抽簽等非價格機制有效得多。

然而,這個建議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發放補貼等於使分配稀缺資源(的貨幣等價物)的權利轉移給了有權者(主要是政府)。即便我們不考慮有權者獲得分配補貼的權力之後,如何避免徇私舞弊、貪污腐敗(這實際上是市場派經濟學家對非價格機制的最重要質疑之一)。

但其中的悖論我們也不得不注意:這些市場派經濟學家一方面認為在任何場合下都應該由價格機制來分配稀缺資源,另一方面又認為政府有權力進行二次收入調節:給買不起火車票的人補貼,給買不起房的人補貼等等。

再如引起廣泛爭議的「住房限購令」,一些人反對行政性限購令,但不反對開征房產稅,認為前者就是非市場調控手段,後者就是市場調控手段。然而,後者是通過價格機制對住房資源進行一次調節,同時通過徵收到的稅收補貼窮人或者建設保障房,進行二次調節。

但是,如何征稅,如何補貼窮人,如何建設和分配保障房,這又會涉及到政府自由裁量權的發揮。究竟是一次調控好,還是二次調控好,其實並無一定結論。當然征稅還有將存量房逼入市場的作用,如果多套房擁有者眾多,則影響可能不同,這是另一個問題,另當別論。

⑦ 如何推動信用資源的配置

推動信用資源的配置,想要推動信用資源的配置,就要找一些誠信。有說服力。有口碑的人。把他們調配分配好。

⑧ 資源配置的方式有哪些 為什麼要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計劃方式、市場方式。
資源配置可以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極化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市場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⑨ 經濟知識:資源配置的方式

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計劃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下面,為大家梳理下計劃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的相關內容。

一、 計劃配置

1.含義:計劃配置方式是指政府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通過計劃機制的作用過程來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

2.主體:政府計劃部門

3.方式:計劃機制(1)計劃指標;(2)經濟杠桿;(3)經濟政策

4.調節時間:事前調節

5.原理:「看得見的手」(出自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的貨幣通論》)

二、市場配置

1.含義:市場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

2.主體:市場

3.實質:價值規律調節資源

4.方式:市場機制

(1)價格機制:價格機制反應商品市場上產品的供求同價格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運行。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基礎,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核心機制。

(2)供求機制:供求機制反應價格和供求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供求之間的不平衡為前提和出發點。

(3)競爭機制:競爭機制的作用發揮是通過部門內部的競爭和部門之間的競爭來實現的。

(4)風險機制:風險機制反應的是經營利益與經營風險之間的相互聯系。實行企業破產是風險機制的最高層次的作用形式,也是風險機制運行的最關鍵的條件。

5.調節時間:事後調節

6.原理:「看不見的手」(出自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的代表之作《國富論》)

7.市場調節的優缺點:

(1)優點:①強有力地促使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改善管理、採用先進技術,從而推動生產技術進步、社會生產力發展;②促使資源向效益更好的環節集中,促使效率和效益提高;③靈敏快捷地促進大量市場信息,有效引導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從而推動社會資源、生產要素沿著市場需要的方向合理流動。

(2)缺點:①自發性:生產者和經營者自發追求自身利益;②盲目性:由於信息不完全,生產者在進行經營決策時,僅僅觀察市場上什麼價格高、什麼有利可圖,就決定生產、經營;③滯後性:經濟活動參加者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升或者下跌後才做出擴大或者減少商品供給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