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尾巴在打誰的臉樂彼W2開箱體驗談
小尾巴其實也不是最近出來的產物了,記得我在2018年初就買過一個小尾巴,那時候手機行業正向著「去耳機介面化」發展,剛剛出現這類產品我就好奇入了一個,早期的小尾巴確實還是可以的,肯定是要比手機原來的介面好聽,但可能是因為新東西出來沒有人專門去研發外圍電路的原因,codec所能發揮出來的性能極其有限,如果硬要去跟手機原口比較音質,無非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帶來的改善很有限,聲音「發硬」「發冷」是那個時期小尾巴最普遍的特徵。
3年後的現在,很多國產播放器品牌都加入到小尾巴行列了,耳機介面的空白逐漸填滿,其中話題度最高的應該就是出自樂彼家的W1/W2。看了大家的評論各種說法都有吧,有的說是隨身天花板,有的說是智商稅,它到底是什麼??對於一大堆沒聽過的人來說完全一頭霧水,不要忘了,這年頭的網路大軍非常膩害,分分鍾把你帶偏,那個「春爽夏繁」的梗就是典型例子~!今天想跟大家重點聊聊W2,然後順帶一點關於W1/W2之間的差別,所聊的內容可能會比較主觀,大家不喜勿噴,同時也希望這篇小作文能給大家做個參考。
W1/W2是樂彼家推出的第一款小尾巴,得知上市消息的我一度認為這是老萬閑暇之餘搞出來的小玩具,記得去年有好幾款小尾巴挺火,艾巴索的、線聖的,W1/W2也就是帶個比較新鮮的屏幕,能打么?事實讓我的懷疑直接被打臉-賣到多次斷貨......。
仔細一想啊,斷貨並不一定表示它很搶手,也可能是因為零件稀缺呢?斷貨這種事兒對於樂彼來說是家常便飯,見多了也就習慣了,更何況現在全球缺芯。緊接著各路高手對它進行了LJ式的檢測,幾個權威機構和民間高手直接給出了各種測試數據,再次piapia打我的臉,好吧,見時機成熟,入手!
我的W1是先於W2入手的,所以剛拿到W2時也就沒有新鮮感了,但是做工不可否認,依然是很有檔次的。精密的CNC切割工藝,細節打磨得都很不錯,只是依然沒有擺脫樂彼標志性的「工業直男」臉,沒接觸過樂彼的可能不會太喜歡他們家的設計風格,但我們這種老用戶,看習慣就自然了啦~。
關於W1和W2的硬體區別,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熟悉了,這里我再啰嗦地總結一下:
1、W1的DAC是1顆CS43198;W2加到了兩顆CS43198。
2、W1的平衡輸出是220mW;W2的平衡輸出是230mW。
3、W1的THD+N是0.0004%;W2的THD+N是0.00012%。
4、W1是單運放設計;W2是雙運放設計。
相同的地方就比較多了,比如一樣的外形設計,一樣的3.5mm+4.4mm(pentaconn原裝插座)耳機輸出。對了,那個3.5mm耳機輸出還同時帶有SPDIF數字輸出的功能,W1/W2相當於是把手機端的USB/SPDIF做了個中轉,然後接到耳放上使用。當然,有的小夥伴手裡的耳放自帶USB數字輸入介面,用與不用視設備情況而定。
外觀和功能點的介紹差不多就這樣吧,兩個小尾巴,你喜歡哪個呢?如果就外觀設計上來說,我還是更喜歡W1一點,它更有金屬質感。W2一團黑,背面還是我最不喜歡的碳纖維紋路(主要是看膩歪了),Emmm~各花入各眼吧,不去多談了。不過,它們的固件讓我get到了一些新認識,比如通過固件可以改變聲音風格,甚至還能根據不同耳機設計專門針對某個耳機調音的內容,這個結點我以前是有所猜測和疑惑的,樂彼的這波操作讓我確信早前的猜測原來是正確的哈!
樂彼一直在宣傳它們能針對耳機進行調音,我本來以為一個固件只能存一個耳機調音文件,然後我就想著是不是不同耳機調音,固件是不一樣的,如果這樣的話換耳機同時要換固件會很麻煩?事實並不是這樣。目前W1/W2的最新固件已經來到V1.0.2.6,在這一個固件里已經同時有了謝蘭圖、IE800s和SE846三個配置文件,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匹配就可以了,十分簡單,這就如同 游戲 鍵盤,你可以配置多套自定義設置,使用過程中隨時都能進行配置的切換。
接下來還是簡單聊聊大家最關心的聲音問題,我本人不是那種追求極致聲音的人,耳機選擇上可能更多的還是傾向於個人偏好、風格這個方向,怎麼舒服怎麼來,所以能用到的耳機並不高端。歌德黑標1號入手兩年多了,是我日常聽得最多的耳機,所以就先聊這個。
雖然黑標1號從指標上看是一個很容易驅動的耳機,但是在W2上,還是需要開啟高增益模式的,此時W2的音量需要開到77以上,並且手機音量也必須開得比較高,才能得到正常的響度。我的紅米K40音量是開到了70%以上的,大家可以簡單的做個參考。
W2下的黑標1號,讓我聽著聽著會忘記它是個小尾巴,更多的時候讓我錯以為是在聽一個播放器!當然啦,這里還有個前提條件,比如手機軟體用的是UAPP,然後手機里的音頻文件都是WAV之類的無損格式。音頻格式對於音質的影響不言而喻,其實軟體部分對於音質的呈現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沒用過UAPP,強烈推薦試一試,那些什麼QQ音樂網易音樂全是浮雲......。
具體聲音方面,用幾個詞彙來形容吧:飽滿、莊重、均衡、安定。它完全就是一個正常的播放器發出來的聲音,聽不到什麼短板的聲音。還記得我前面提到過的一些早期小尾巴的缺點么?發冷、發硬,這些在W2上完全是沒有的。另外順帶提一提黑標1號這個耳機,提到歌德,可能很多小夥伴都會覺得歌德的耳機都是比較厚重的聲音,但是黑標系列完全不一樣哦,它的風格更清淡一點,有一種比較清爽的通透感,它跟W2搭配還是很默契的,無論密度還是通透度都相當夠看,其他三頻就不用多說了,該有的都有,絕不缺失,會略帶一點輕微的顆粒感,用來聽流行樂是一套很不錯的組合。
我這條森海IE80S其實原本是IE80BT,因為藍牙線放著放著就自己壞掉了,所以只能買一條便宜的4.4mm線纜當做IE80S來用。嚴格意義上來說IE80S是一條拿來聽古典的塞子,跟流行稍稍能沾點邊吧(主要是因為聲音有點厚重,比黑標1號還厚重有點!),但是中頻部分還是不太行,跟W2也是一樣,所以用W2搭配起來聽流行,我個人是不太推薦的。不過聽古典的話它就很有一手了,W2上有兩個模式TUNE 01和TUNE 02,網上有人說01適合流行,02適合聽古典,老實說我真聽不出來,這就跟CS43198自帶那幾個Filter一樣,我都聽不出來........可能是我木耳,也可能是便宜耳機對它們不夠敏感吧。但不管是01還是02,我覺得搭配IE80S聽古典都沒毛病,動態很強烈,寫到此處時我正在聽的是《戰地5》的BGM,其中一首《Electro War》刺激得我不要不要的~,耳機解析度比較一般,但是那個聲場和動態,就像把你丟到戰場上去似的,緊張的氛圍一下子就營造了出來,我忽然突發奇想,用這套組合重溫了一遍《戰狼2》,不多說什麼,我只想告訴你,那種帶有鮮明活躍感的大動態和大聲場的表現力,在電影里邊可以說擬真度相當高,可以瞬間把你帶入到電影節奏里邊去。不知道大家進影院看完電影出來的時候,腦子里會不會有發蒙的錯覺,這個......也有!
關於W2的另外一種玩法,那就是用來接駁音箱。高素質的音箱對於前端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比如真力8020C,我試過手機、一些便宜藍牙小耳放甚至小一千塊的播放器都試過不太行,它會把前端很多缺陷給暴露出來。而W2在這方面顯得游刃有餘。
接駁線材方面,我用的是zephone幫我定製的一條雙XLR轉4.4平衡的音響線,我經常在幹家務活的時候這么用,省去了開電腦的麻煩~。聲音方面的話,低端播放器上常見的那些硬乾冷都沒有,風格取向偏一點點暖暖的味道,同時還能保證良好的解析度,聲音動態完全沒壓力,該有的照樣都有,人聲靠前、低頻下潛比較中性,低頻的厚度略薄,但彈性佳,總之聲音不會發沖,相對來講還是比較柔和的,主要優點就是沒有明顯缺陷,日常用來聽聽QQ音樂什麼的沒有太多值得吹毛求疵的bug,4.4平衡口據說壓擺是2.7v,拿來推多媒體箱子並沒出現疲軟的情況,聲音還是非常充沛有力的。
【總結】
每次聊小尾巴,很多人就會問及它能否PK播放器的問題。我覺得小尾巴和播放器完全就是兩個平行世界的東西,這么比較不太合適,但是一定有小夥伴硬杠想知道答案,我手頭的播放器價位段跟它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十幾年前剛開始發燒時倒是玩兒過一兩千塊的播放器,不負責任的按照個人印象來回答的話,這貨干過它們沒問題,其中我影響最深的是一款ACOUSTIC RESEARCH的M200,直接秒翻無壓力,個人看法,不喜勿噴,但是你不要忘了,播放器是轉盤+解碼+耳放三合一。W2隻是解碼+耳放二合一,成本也算進去的話,別忘了還有手機這個轉盤!!如果你的手機USB輸出很LJ,這可能又是另外一番結論,所以單輪音質這種比較法其實很難講清楚。
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小尾巴可以用手機來配合使用,小尾巴的體積也很小,它就像一個線控裝置,對於日常出行不會帶來多少負擔,這是傳統播放器很難做到的,試想除了中毒到半身不遂的高階發燒友,有多少人願意帶個磚頭一樣的播放器出門?更何況現在流媒體應用越來越廣了,前些日子Apple Music不是開放了無損音頻么,10塊錢一個月美滋滋,手機做轉盤不要太巴適!好了,今天的小分享就到這兒,我是歌布林,喜歡就點個關注哈!
Ⅱ 全功能的小尾巴Audirect(奧迪萊特)Beam 3Plus
Audirect(奧迪萊特)品牌在耳機發燒友中知名度不算高,這個品牌其實很早就專注於小尾巴類音頻產品(便攜解碼耳放),旗下多個產品在國內外銷量都不錯。
Beam 3Plus是奧迪萊特的高端型號,售價為1280元,如果按照售價來說在目前小尾巴市場上屬於中端產品。
一、外觀及技術特點:
Beam 3Plus體積相對一般小尾巴來說更寬一些,被人戲稱為「大尾巴」。外觀工藝優秀,通過多個指示燈顯示工作狀態、增益狀態等,沒有屏幕。
Beam 3Plus技術上最大特點是集成了USB解碼和藍牙解碼功能。這也帶來了幾乎全能的適用場景:可通過USB線連接手機(安卓/蘋果)作為普通小尾巴適用;可附加轉接頭用在電腦上作為外置音效卡;也可開啟藍牙功能,作為便攜藍牙解碼耳放適用。
Beam 3Plus為了集成藍牙解碼功能,不僅多了相關的電路,還需要內置電池,這也帶來體積相對較大的問題。不過相對入門級便攜播放器還是要輕巧很多。
相關拆解見:
http://www.audiotop.net/newsinfo/2589835.html
http://www.audiotop.net/newsinfo/2556668.html
其他一些技術特點:
DAC採用ES9281AC PRO晶元;支持MQA解碼;藍牙支持LDAC、aptX HD;內置麥克風;輸出增益3檔可調;3.5單端+4.4平衡輸出。
二、聲音特點:
耳塞用飛朵阿緹米斯(12345),對比播放器:山靈M5S,手機:vivo X50
1、連接手機USB口:
Beam 3Plus的聲音一耳朵聽起來感覺比較「震撼」,不大的體積帶來的聲音卻具有強悍的動態,視覺與聽覺的反差極大。
Beam 3Plus低頻不僅下潛深,而且控制力優秀,低音聽起來比較猛,大動態音樂聽著過癮。作為對比的山靈M5S低頻動態相對收斂很多,屬於中等水平。
Beam 3Plus高頻聽著比山靈M5S更明亮一些,細節上其實差別不大,Beam 3Plus高頻的能量感稍強一些。
Beam 3Plus中頻人聲相對山靈M5S還是要差了一點,山靈M5S在2000價位的便攜播放器里聲音做得是比較出色的,中頻人聲更水潤、更自然一些,Beam 3Plus中頻則相對平淡一些。
整體上來說Beam 3Plus作為小尾巴使用時,聲音屬於兩頭比較突出,動態強大的風格。
2、連接電腦USB口:
接到台式電腦的USB口上,Beam 3Plus的整體聲音風格沒有變化,相對來說低頻控制力有一定提升,收得更緊一些,高頻細節以及器樂和人聲分離度都有少許提升。
3、藍牙連接:
通過藍牙連接,手機自動開啟LDAC傳輸格式,Beam 3Plus聲音風格有一定變化,整體聲音變得柔和了很多,低頻動態也降到中等水平,中高頻細節有明顯下降。
藍牙連接與USB連接對聲音影響如此之大還是有些出乎意料。好處是:相當於同時買了兩台不同風格的播放器,可適配不通風格的耳塞。
總結:
Beam 3Plus兼具普通小尾巴以及便攜藍牙解碼耳放的功能,USB連接方式下具有極好的動態表現,藍牙輸入則聲音柔和,在千元價位上具有很高的性價比。
---------------------
附:部分拆解圖:
測試數據:
Ⅲ 小米8配置如何
小米吧的配置是非常高的,小尾巴的手機適合打游戲,如果說玩游戲玩的比較多的話,可以買小米吧。
Ⅳ 寶馬新3系配置高嗎
下面是關於「寶馬新3系配置高嗎」的相關介紹:
寶馬新3系配置高嗎?寶馬新3系的配置還挺高的:
1、外觀方面,國產全新3系基本沿用了海外版全新3系車型的設計風格,銳利的LED前大燈組與尺寸經過加大的亮黑色雙腎式前格柵相接,搭配前包圍進氣口和立體感的線條;
2、全新寶馬3系長軸距版車型基本沿用了海外版車型的主體設計。例如,全新的懸浮式液晶屏配合全新造型的電子擋桿以及帶有M標識的三輻式多功能方向盤;
3、全新3系Li車型C柱處最新樣式的霍夫邁斯特拐角取消了現款長軸距版專屬的「小尾巴」造型。
Ⅳ 小米10手機用什麼小尾巴能推的了水月雨ssp
曉3點5mm版小尾巴。調查得知。曉。其搭載了兩顆CS43131DAC晶元,機線一體設計簡單易攜。不過介面並非通常的3點5mm,而是4點4mm平衡口。但對於日常聽歌的普通用戶而言,手邊沒有4點4介面耳機的話還需要藉助轉接線,加長的尾巴肯定會略顯不便。於是,3點5mm版本的曉正式上新,配置、參數與4點4版基本保持一致。
Ⅵ applemusic接小尾巴還是杜比嗎
分情況而定,不過原本蘋果已經是杜比無損音質其實大可以不裝。
有些蘋果自己的小尾巴在高碼率,高負荷下過載,導致全是噪音,需要拔下來重新插入。 首先要在手機里打開相關設置,然後在播放時選擇有相應標識的曲目。正確打開方式,在播放頁面點三條線的標識,在時間條的正下方,會有提示,至於你的小尾巴怎麼處理的,也是需要它有能力。
蘋果的小尾巴,官方說最高支持24bit/48khz,在播放24bit/96khz的時候,推導出來(沒有儀器去測)其實是降頻處理了。預算富裕的話,建議優先升級耳機。
Ⅶ WEY版的X6,外觀霸氣硬朗,內飾豪華大氣,家用撩妹兩不誤
從前臉看,VV7 GT和新款的VV7恐怕並沒有多少區別,相比於老款的VV7,這兩台新車都採用了 全新設計的前中網, 並且 保險杠和霧燈組 也都有所調整。WEY家族式的 「黑豹仿生學」前臉, 也讓它們看上去氣勢十足。
在大燈方面,VV7和VV7 GT的低配車型都匹配了 LED大燈, 而在 VV7 GT的高配車型 上則 標配了激光大燈, 我個人對於這個配置還是很滿意的。畢竟標配激光大燈這件事兒,在此之前也只有一些豪華品牌會做了。
雖然前臉看上去差別不大,但來到側面一眼就能看出區別了,VV7 GT在C柱往後的地方延伸出了一個 「小尾巴」。
車身尺寸方面VV7 GT的 長寬高分別為4774/1931/1672mm,軸距為2950mm。 相比於VV7,VV7 GT由於增加了「小尾巴」,所以在 長度和高度 上要比VV7稍大一些,而 軸距則保持一致。
而來到車尾,兩款車同樣採用了 LED的尾燈, 並且也都有著 「三豎條」的造型設計, 能夠和WEY的品牌LOGO形成呼應。
在排氣方面,VV7將此前的四齣排氣變成了 兩個鍍鉻裝飾口, 看上去 低調 了不少;而在 VV7 GT上 則依舊 保留了標志性的四齣排氣設計, 在我個人看來,四齣排氣對於 車尾運動感 的營造還是有著不小的作用。
進到車內, 兩車的設計就基本相同了, 依舊是大家很熟悉的設計風格和按鍵布局。
但在細節方面,兩車都在 A柱上增加了AI人臉識別系統, 可以有效的 監測駕駛員的精神狀態, 如果有疲勞駕駛的徵兆還會發出預警,對於行車安全有著不小的幫助。
中控屏幕 也都從老款上的 9寸升級為了12.3寸, 反應速度更快也更加流暢, 支持3點觸控, UI界面也進行了全新的設計。
兩車也都搭載了邊框更窄,清晰度更高,范圍可調的 流媒體後視鏡, 並且這個後視鏡還 集成了行車記錄儀系統, 為買車之後省去了一些麻煩,並且在 方向盤上還有行車記錄儀拍照按鍵。
在座椅方面,在VV7的高配車型和VV7 GT上都採用了 Nappa真皮座椅, 並且都支持 電動調節、加熱、通風、記憶功能。 對於一台10幾萬的SUV來說,確實 性價比十足。
而安全性配置上, VV7全系標配了6氣囊,VV7 GT 還在此基礎上 增加了膝部氣囊, 也都是全系標配的。
除了氣囊VV7 GT還有 Launch Control彈射模式、虛擬動態聲浪模擬系統 兩項可以提升VV7 GT運動感的配置。據官方所說,在使用了彈射模式之後, VV7 GT的0-100km/h加速 成績可以達到 7.3s! 要知道我自己的那台86,百公里加速也僅僅7s左右。
而在後排方面,雖然VV7 GT增加了一個「小尾巴」,但在 空間方面和VV7並沒有什麼區別。 腿部空間大約4拳,頭部空間也有1拳左右,配合上全景天窗的效果,在 後排坐著並沒有什麼壓抑的感覺。
座椅材質和前排一樣,都是 Nappa真皮材質, 長度足夠並且角度也很合適。VV7 GT上還配備了一塊 多媒體屏幕, 可以控制 後排座椅的加熱、通風及按摩功能。
盡管後排配置不低,座椅也足夠舒適,但中央的 地台高度不低, 並且和座椅之間的距離也 不夠放腳, 如果中間坐人的話...很遺憾,只能「劈腿」了。
在動力方面,VV7 GT和VV7均搭載 2.0T發動機,最大功率為227馬力,最大扭矩387牛·米,符合國六排放標准,匹配7速雙離合變速箱。
由於本次是靜態體驗,所以關於這兩台車的 動態駕駛 部分我將會在未來的試駕過程中為大家帶來。並且由於 兩台車都將在9月的成都車展上市, 所以關於價格方面的問題也將在未來的節目中帶給大家。
最後為大家總結一下: VV7 GT的定位是年輕、運動的轎跑SUV, 和它的競爭對手長安CS85 COUPE、吉利星越相比,主打 豪華 的WEY品牌車型在 配置方面 有著不小的優勢。
VV7 GT 對於獨樹一幟,追求 個性、 時尚 又對配置要求比較高 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而 2020款VV7 則比較適合相對 保守、低調又要滿足家庭需求 的消費者了。
Ⅷ 「評測」終極的便攜——山靈UP5
要讓我們如何定義便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個答案,至於角度反而並沒有太多不同,大致也就是如下的情形吧?
其一,便是現在正當紅的無線類設備,這一類產品確實能夠為我們擺脫線材的困惑,尤其是不經意間將耳機線捲成了一團團,實在是讓人惱火,越是細軟的耳機線越是難以解開,實在是很麻煩;一切,有了無線設備都會引刃而解。但是真的到了真無線耳機,作為一個有著很多耳機的發燒友,很少人會將其當做個人主力設備。其二,便是電池,當任何設備配備了電池之後,都可以獨立於供電端來工作,具體的便是耳機發燒友最喜歡的便攜播放器,有的時候也專門捆一個獨立的解碼耳放。而對於越來越性價比高的入耳塞,可能播放器一體機直推耳塞才是我們所認為的最方便最音色好的配置。然而究其根本,核心還是在於更好的解碼和平衡輸出。其三,解碼耳放一體的小尾巴。小尾巴自身耗電來源於手機,因此手機本身的供電情況決定了小尾巴的表現。也就是說,在一定情況下,小尾巴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並非不可替代。
其實,對於發燒友心目中的便攜設備,無非就是要足夠好的解碼、足夠大力的耳放和平衡口、足夠用的續航時間,以及必要的玩法支持。大邪神之前推薦過一些藍牙接收器,但是很多設計在這樣一款產品之下都會黯然失色,那便是山靈的UP5,旗艦藍牙解碼耳放一體機,搭載了充足的硬體玩法支持,素質極高,請大家隨我一看。
外觀設計:
雙曲面玻璃的設計,這不是山靈第一次將手機的設計理念放在HIFI產品。誠然手機產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加紅火,伴隨的各種技術和設計全面開花、日新月異,但是這些成果能通過山靈的牽頭為相對保守緩慢的HIFI產品所吸收,想來也是一件幸事。
按鍵布局採用雙鍵形式,其中一鍵便是經典的山靈滾輪。這樣設計的按鍵功能十分強勁,囊括了必要的無線線控的指令,包括暫停播放、上下曲等,甚至可以在機器內部調出來設置菜單,以此調節無論是EQ還是濾波模式,甚至可以直接調整開機默認音量和單雙片解碼模式,還有UAC模式,其中1.0支持Switch,2.0支持各種手機的連接。
當我們手機下載了山靈的APP,可以直接在APP內部對UP5的所有設置項進行操控,即使在有線模式下也可以通過連接藍牙實行交互,十分方便。
產品同時配備了當前主流的三種插口,3.5、4.4、2.5,作為發燒友,可以隨意配置自己的耳機;雙片解碼、240mW的推力,構成了UP5的基本配置,也決定了其後續帶來無窮的玩法和可能性。
玩法介紹:
藍牙接收器:最傳統的玩法,也正是產品名稱中的「藍牙」,使用了高通旗艦級晶元,實現穩定的連接與強勁的傳輸。支持SBC、AAC、LDAC、LHDC、aptX等格式,因此面對不同來路的手機都可以有著很好的適配,使用了雙片ES9219解碼晶元,以此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聲音效果。大邪神使用的是iPhone家族作為前端,連接AAC和蘋果無損音樂支持,可以說,有著優秀的前端數據,加上優秀的解碼支持,可謂如虎添翼。
桌面or手機一體機:開機後藍牙連接手機,同時使用有線連接手機或者電腦,即可享受小尾巴/桌面一體機的玩法。用山靈觸控APP對小尾巴本身進行藍牙控制,也可以直接靠著有線連接對小尾巴進行控制,以達成各種玩法。實際效果來說,作為有線連接的小尾巴,UP5不辱使命,即使不考慮綜合成本比價,在1000價位的小尾巴裡面也是有競爭力的產品。
Switch音效卡:調整成UAC1.0之後直接插進Switch便可以實現音效卡功能,在玩塞爾達這樣的開放環境的 游戲 ,需要時刻注意一些細小的聲音,比如依蓋隊的笑聲,以免少一個大劍香蕉吃,此時,有一個音效卡支持的耳機使用,便可以最大程度上幫助到你。此外,一些注重環境的競技類 游戲 ,比如噴射戰士這樣的 游戲 ,個人認為其重要程度不亞於PC競技 游戲 ,因此如果一個前端能兼容我的Switch,我會非常高興。
單雙解碼模式等功能:UP5配置的單雙解碼功能可以說是出乎我的意料,因為一旦設計成這樣的結構則電路設計會很麻煩,因此我十分敬佩山靈真的將這個功能做出來,並且在藍牙模式下切換如此順滑,單解碼相對而言更加省電,單聲音而論兩者各有特色。順便一提,平衡輸出是默認雙解碼的,無法切換,也不需要切換。UP5支持兩種濾波器,輕微改變高頻風格,一個相對凌厲,一個相對柔和,應對不同音樂需求非常實用。最讓我叫絕的設計便是內置EQ,有著多種風格音樂的適配,實用山靈APP可以直接自己調自己的EQ曲線並且將其應用於UP5中,直線拓展了可玩性。
聲音表現:
排除UP5本身所支持玩法的局限,其聲音風格非常具有山靈產品的後期的特色,即摒棄了之前的獨特暖色調音,而邁向的新式的流行調音風格:中頻溫厚實在,樂器形體較為明確,音色深沉濃厚,聲場適中,適合少樂器的演奏場景;高頻柔和,線條感略遜磨砂感,聲音表現准確中帶有特色;低頻濃郁,注重氛圍感,能量強勁。
理論上有線模式下聲音更加優質,實際上確實如此,增加了很多聲音細節,因此大部分樂器都更加立體,高頻提升尤為明顯,更加凌厲,但是仍然保持著柔和的基底。同時,有線模式充分的發揮了雙解碼的優勢,對於一些注重單一樂器還原的音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雙片解碼模式下效果有著比較明顯的改變,即在於信息量提升,樂器的形體輪廓更加具體。對於平衡輸出的耳機,是默認雙片解碼的,而單片解碼模式下的單端聲音反而比雙片解碼下的單端聲音更加耐聽,搭配山靈的獨特音色更加值得一聽。
總結: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全面且頗具硬實力的產品,畢竟山靈對其冠以旗艦的稱號,想必投入了不少心血和汗水,就此創造出這樣一款產品。
至於選購建議,大邪神這里也特別明確,900大幾的價位顯然已經超出了尋常耳機玩家的預算數倍有餘,這個價格也足夠買山靈最新的真無線耳機MTW200兩支,更不用說還得匹配足夠優秀的耳機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這也是這一類產品的共同困境,足夠優秀足夠全面,但是面對較為單一的使用場景,其價值將會十分局限。
明確局限的同時也明確了其真正的價值所在,那便是對於廣大耳機發燒友,尤其是多年發燒友們,有著豐富的耳機收藏,也有著各式各樣的場景需求,因此這樣的朋友將是選購這一品類產品的核心人群所在。真誠地推薦您嘗試這款UP5,優秀的調音、全面的功能,不會讓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