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據分類和聚類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目的不同、應用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數據分類
數據分類就是把具有某種共同屬性或特徵的數據歸並在一起,通過其類別的屬性或特徵來對數據進行區別。為了實現數據共享和提高處理效率,必須遵循約定的分類原則和方法,按照信息的內涵、性質及管理的要求,將系統內所有信息按一定的結構體系分為不同的集合,從而使得每個信息在相應的分類體系中都有一個對應位置。
2、數據聚類
數據聚類是指根據數據的內在性質將數據分成一些聚合類,每一聚合類中的元素盡可能具有相同的特性,不同聚合類之間的特性差別盡可能大。
二、目的不同
1、數據分類
數據分類的目的是根據新數據對象的屬性,將其分配到一個正確的類別中。
2、數據聚類
聚類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數據是否屬於各個獨立的分組,使一組中的成員彼此相似,而與其他組中的成員不同。
三、應用不同
1、數據分類
應用於統計學、計算機控制。
2、數據聚類
廣泛應用於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模式識別,圖像分析以及生物信息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數據分類、網路-數據聚類
Ⅱ 利用數據挖掘怎麼對數據進行分類
利用數據挖掘進行數據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分類、回歸分析、聚類、關聯規則、特徵、變化和偏差分析、Web頁挖掘等,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數據進行挖掘。1、分類分類是找出資料庫中一組數據對象的共同特點並按照分類模式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其目的是通過分類模型,將資料庫中的數據項映射到某個給定的類別。它可以應用到客戶的分類、客戶的屬性和特徵分析、客戶滿意度分析、客戶的購買趨勢預測等,如一個汽車零售商將客戶按照對汽車的喜好劃分成不同的類,這樣營銷人員就可以將新型汽車的廣告手冊直接郵寄到有這種喜好的客戶手中,從而大大增加了商業機會。2、回歸分析回歸分析方法反映的是事務資料庫中屬性值在時間上的特徵,產生一個將數據項映射到一個實值預測變數的函數,發現變數或屬性間的依賴關系,其主要研究問題包括數據序列的趨勢特徵、數據序列的預測以及數據間的相關關系等。它可以應用到市場營銷的各個方面,如客戶尋求、保持和預防客戶流失活動、產品生命周期分析、銷售趨勢預測及有針對性的促銷活動等。
Ⅲ 分類器的選擇
如果訓練集很小,那麼高偏差/低方差分類器(如樸素貝葉斯分類器)要優於低偏差/高方差分類器(如k近鄰分類器),因為後者容易過擬合。然而,隨著訓練集的增大,低偏差/高方差分類器將開始勝出(它們具有較低的漸近誤差),因為高偏差分類器不足以提供准確的模型。
你也可以認為這是生成模型與判別模型的區別。
一些特定演算法的優點
樸素貝葉斯的優點:超級簡單,你只是在做一串計算。如果樸素貝葉斯(NB)條件獨立性假設成立,相比於邏輯回歸這類的判別模型,樸素貝葉斯分類器將收斂得更快,所以你只需要較小的訓練集。而且,即使NB假設不成立,樸素貝葉斯分類器在實踐方面仍然表現很好。如果想得到簡單快捷的執行效果,這將是個好的選擇。它的主要缺點是,不能學習特徵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它不能學習出:雖然你喜歡布拉德·皮特和湯姆·克魯斯的電影,但卻不喜歡他們一起合作的電影)。
邏輯回歸的優點:有許多正則化模型的方法,你不需要像在樸素貝葉斯分類器中那樣擔心特徵間的相互關聯性。與決策樹和支撐向量機不同,你還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概率解釋,並能容易地更新模型來吸收新數據(使用一個在線梯度下降方法)。如果你想要一個概率框架(比如,簡單地調整分類閾值,說出什麼時候是不太確定的,或者獲得置信區間),或你期望未來接收更多想要快速並入模型中的訓練數據,就選擇邏輯回歸。
決策樹的優點:易於說明和解釋(對某些人來說—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屬於這個陣營)。它們可以很容易地處理特徵間的相互作用,並且是非參數化的,所以你不用擔心異常值或者數據是否線性可分(比如,決策樹可以很容易地某特徵x的低端是類A,中間是類B,然後高端又是類A的情況)。一個缺點是,不支持在線學習,所以當有新樣本時,你將不得不重建決策樹。另一個缺點是,容易過擬合,但這也正是諸如隨機森林(或提高樹)之類的集成方法的切入點。另外,隨機森林往往是很多分類問題的贏家(我相信通常略優於支持向量機),它們快速並且可擴展,同時你不須擔心要像支持向量機那樣調一堆參數,所以它們最近似乎相當受歡迎。
SVMs的優點:高准確率,為過擬合提供了好的理論保證,並且即使你的數據在基礎特徵空間線性不可分,只要選定一個恰當的核函數,它們仍然能夠取得很好的分類效果。它們在超高維空間是常態的文本分類問題中尤其受歡迎。然而,它們內存消耗大,難於解釋,運行和調參也有些煩人,因此,我認為隨機森林正漸漸開始偷走它的「王冠」。
然而…
盡管如此,回憶一下,更好的數據往往打敗更好的演算法,設計好的特徵大有裨益。並且,如果你有一個龐大數據集,這時你使用哪種分類演算法在分類性能方面可能並不要緊(所以,要基於速度和易用性選擇演算法)。
重申我上面說的,如果你真的關心准確率,一定要嘗試各種各樣的分類器,並通過交叉驗證選擇最好的一個。或者,從Netflix Prize(和Middle Earth)中吸取教訓,只使用了一個集成方法進行選擇。
Ⅳ 分類器中可解釋性最弱的是
分類是數據挖掘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分類的概念是在已有數據的基礎上學會一個分類函數或構造出一個分類模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分類器(Classifier))。該函數或模型能夠把資料庫中的數據紀錄映射到給定類別中的某一個,從而可以應用於數據預測。總之,分類器是數據挖掘中對樣本進行分類的方法的統稱,包含決策樹、邏輯回歸、樸素貝葉斯、神經網路等演算法。
分類器的構造和實施大體會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選定樣本(包含正樣本和負樣本),將所有樣本分成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兩部分。
在訓練樣本上執行分類器演算法,生成分類模型。
在測試樣本上執行分類模型,生成預測結果。
根據預測結果,計算必要的評估指標,評估分類模型的性能。
幾種基本的分類器
1.決策樹分類器
提供一個屬性集合,決策樹通過在屬性集的基礎上作出一系列的決策,將數據分類。這個過程類似於通過一個植物的特徵來辨認植物。可以應用這樣的分類器來判定某人的信用程度,比如,一個決策樹可能會斷定「一個有家、擁有一輛價值在1.5 萬到2.3 萬美元之間的轎車、有兩個孩子的人」擁有良好的信用。決策樹生成器從一個「訓練集」中生成決策樹。SGI 公司的數據挖掘工具MineSet 所提供的可視化工具使用樹圖來顯示決策樹分類器的結構,在圖中,每一個決策用樹的一個節點來表示。圖形化的表示方法可以幫助用戶理解分類演算法,提供對數據的有價值的觀察視角。生成的分類器可用於對數據的分類
Ⅳ 請問什麼是強分類器和弱分類器 我到處都沒找到定義,麻煩告訴我出處或者定義吧 謝啦(模式識別 人工智慧
Weak Classifier and Strong Classifier
(弱分類器和強分類器)
分類是數據挖掘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分類的概念是在已有數據的基礎上學會一個分類函數或構造出一個分類模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分類器(Classifier))。該函數或模型能夠把資料庫中的數據紀錄映射到給定類別中的某一個,從而可以應用於數據預測。總之,分類器是數據挖掘中對樣本進行分類的方法的統稱,包含決策樹、邏輯回歸、樸素貝葉斯、神經網路等演算法。
簡而言之,分類器的強弱是其分類能力的一種描述。其實就是字面意思。
能夠迅速正確的識別的過程就是強分類器,而易錯的則是弱分類器。
強分類器可以由多個弱分類器組成。
Ⅵ 數據挖掘中分類和聚類有什麼區別
你好,
簡單地說,分類(Categorization or Classification)就是按照某種標准給對象貼標簽(label),再根據標簽來區分歸類。
簡單地說,聚類是指事先沒有「標簽」而通過某種成團分析找出事物之間存在聚集性原因的過程。
區別是,分類是事先定義好類別 ,類別數不變 。分類器需要由人工標注的分類訓練語料訓練得到,屬於有指導學習范疇。聚類則沒有事先預定的類別,類別數不確定。 聚類不需要人工標注和預先訓練分類器,類別在聚類過程中自動生成 。分類適合類別或分類體系已經確定的場合,比如按照國圖分類法分類圖書;聚類則適合不存在分類體系、類別數不確定的場合,一般作為某些應用的前端,比如多文檔文摘、搜索引擎結果後聚類(元搜索)等。
分類的目的是學會一個分類函數或分類模型(也常常稱作分類器 ),該模型能把資料庫中的數據項映射到給定類別中的某一個類中。 要構造分類器,需要有一個訓練樣本數據集作為輸入。訓練集由一組資料庫記錄或元組構成,每個元組是一個由有關欄位(又稱屬性或特徵)值組成的特徵向量,此外,訓練樣本還有一個類別標記。一個具體樣本的形式可表示為:(v1,v2,...,vn; c);其中vi表示欄位值,c表示類別。分類器的構造方法有統計方法、機器學習方法、神經網路方法等等。
聚類(clustering)是指根據「物以類聚」原理,將本身沒有類別的樣本聚集成不同的組,這樣的一組數據對象的集合叫做簇,並且對每一個這樣的簇進行描述的過程。它的目的是使得屬於同一個簇的樣本之間應該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樣本應該足夠不相似。與分類規則不同,進行聚類前並不知道將要劃分成幾個組和什麼樣的組,也不知道根據哪些空間區分規則來定義組。其目的旨在發現空間實體的屬性間的函數關系,挖掘的知識用以屬性名為變數的數學方程來表示。聚類技術正在蓬勃發展,涉及范圍包括數據挖掘、統計學、機器學習、空間資料庫技術、生物學以及市場營銷等領域,聚類分析已經成為數據挖掘研究領域中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課題。常見的聚類演算法包括:K-均值聚類演算法、K-中心點聚類演算法、CLARANS、 BIRCH、CLIQUE、DBSCAN等。
希望回答對您有幫助.
Ⅶ 數據分類與數據聚類的區別和聯系
簡單地說,分類(Categorization or Classification)就是按照某種標准給對象貼標簽(label),再根據標簽來區分歸類。
簡單地說,聚類是指事先沒有「標簽」而通過某種成團分析找出事物之間存在聚集性原因的過程。
區別是,分類是事先定義好類別 ,類別數不變 。分類器需要由人工標注的分類訓練語料訓練得到,屬於有指導學習范疇。聚類則沒有事先預定的類別,類別數不確定。 聚類不需要人工標注和預先訓練分類器,類別在聚類過程中自動生成 。分類適合類別或分類體系已經確定的場合,比如按照國圖分類法分類圖書;聚類則適合不存在分類體系、類別數不確定的場合,一般作為某些應用的前端,比如多文檔文摘、搜索引擎結果後聚類(元搜索)等。
分類的目的是學會一個分類函數或分類模型(也常常稱作分類器 ),該模型能把資料庫中的數據項映射到給定類別中的某一個類中。 要構造分類器,需要有一個訓練樣本數據集作為輸入。訓練集由一組資料庫記錄或元組構成,每個元組是一個由有關欄位(又稱屬性或特徵)值組成的特徵向量,此外,訓練樣本還有一個類別標記。一個具體樣本的形式可表示為:(v1,v2,...,vn; c);其中vi表示欄位值,c表示類別。分類器的構造方法有統計方法、機器學習方法、神經網路方法等等。
聚類(clustering)是指根據「物以類聚」原理,將本身沒有類別的樣本聚集成不同的組,這樣的一組數據對象的集合叫做簇,並且對每一個這樣的簇進行描述的過程。它的目的是使得屬於同一個簇的樣本之間應該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樣本應該足夠不相似。與分類規則不同,進行聚類前並不知道將要劃分成幾個組和什麼樣的組,也不知道根據哪些空間區分規則來定義組。其目的旨在發現空間實體的屬性間的函數關系,挖掘的知識用以屬性名為變數的數學方程來表示。聚類技術正在蓬勃發展,涉及范圍包括數據挖掘、統計學、機器學習、空間資料庫技術、生物學以及市場營銷等領域,聚類分析已經成為數據挖掘研究領域中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課題。常見的聚類演算法包括:K-均值聚類演算法、K-中心點聚類演算法、CLARANS、 BIRCH、CLIQUE、DBSCAN等。
Ⅷ 數據挖掘的六大主要功能
數據挖掘的六大主要功能
數據挖掘的歷史雖然較短,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它的發展速度很快,加之它是多學科綜合的產物,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人們提出了多種數據挖掘的定義,例如:SAS研究所(1997):「在大量相關數據基礎之上進行數據探索和建立相關模型的先進方法」。Hand et al(2000):「數據挖掘就是在大型資料庫中尋找有意義、有價值信息的過程」確切地說,數據挖掘(Data Mining),又稱資料庫中的知識發現(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是指從大型資料庫或數據倉庫中提取隱含的、未知的、非平凡的及有潛在應用價值的信息或模式,它是資料庫研究中的一個很有應用價值的新領域,融合了資料庫、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統計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和技術。
數據挖掘的主要功能
數據挖掘綜合了各個學科技術,有很多的功能,當前的主要功能如下:
1、數據總結:繼承於數據分析中的統計分析。數據總結目的是對數據進行濃縮,給出它的緊湊描述。傳統統計方法如求和值、平均值、方差值等都是有效方法。另外還可以用直方圖、餅狀圖等圖形方式表示這些值。廣義上講,多維分析也可以歸入這一類。
2、分類:目的是構造一個分類函數或分類模型(也常常稱作分類器),該模型能把資料庫中的數據項映射到給定類別中的某一個。要構造分類器,需要有一個訓練樣本數據集作為輸入。訓練集由一組資料庫記錄或元組構成,每個元組是一個由有關欄位(又稱屬性或特徵)值組成的特徵向量,此外,訓練樣本還有一個類別標記。一個具體樣本的形式可表示為:(v1,v2,…,vn;c),其中vi表示欄位值,c表示類別。
例如:銀行部門根據以前的數據將客戶分成了不同的類別,現在就可以根據這些來區分新申請貸款的客戶,以採取相應的貸款方案。
3、聚類:是把整個資料庫分成不同的群組。它的目的是使群與群之間差別很明顯,而同一個群之間的數據盡量相似。這種方法通常用於客戶細分。在開始細分之前不知道要把用戶分成幾類,因此通過聚類分析可以找出客戶特性相似的群體,如客戶消費特性相似或年齡特性相似等。在此基礎上可以制定一些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的營銷方案。
例如:將申請人分為高度風險申請者,中度風險申請者,低度風險申請者。
4、關聯分析:是尋找資料庫中值的相關性。兩種常用的技術是關聯規則和序列模式。關聯規則是尋找在同一個事件中出現的不同項的相關性;序列模式與此類似,尋找的是事件之間時間上的相關性,例如:今天銀行利率的調整,明天股市的變化。
5、預測:把握分析對象發展的規律,對未來的趨勢做出預見。例如: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判斷。
6、偏差的檢測:對分析對象的少數的、極端的特例的描述,揭示內在的原因。例如:在銀行的100萬筆交易中有500例的欺詐行為,銀行為了穩健經營,就要發現這500例的內在因素,減小以後經營的風險。
以上數據挖掘的各項功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在數據挖掘中互相聯系,發揮作用。
Ⅸ 基於規則的分類器有哪些
基於規則的分類器有決策樹、隨機森林、Aprior。
決策樹(Decision Tree)是在已知各種情況發生概率的基礎上,通過構成決策樹來求取凈現值的期望值大於等於零的概率,評價項目風險,判斷其可行性的決策分析方法,是直觀運用概率分析的一種圖解法。
在機器學習中,隨機森林是一個包含多個決策樹的分類器, 並且其輸出的類別是由個別樹輸出的類別的眾數而定。
在關聯規則挖掘領域最經典的演算法法是Apriori,其致命的缺點是需要多次掃描事務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