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質礦產勘探儲量估算系統總體結構
通過上述工作流程和數據分析及功能描述,MRES可分為三個大的模塊,系統總體結構如圖3-5所示。
圖3-5 MRES總體結構
一、系統總體結構描述
1.數據管理
(1)數據的分類管理。在系統中有三類數據需要管理,即表、二維圖形、三維圖形,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內容和管理功能。系統將採用層次樹狀結構來管理不同的數據。
(2)表數據管理。系統採用MDB數據引擎,實現數據表的管理。主要功能有:打開資料庫文件、創建資料庫、外部數據導入、數據的編輯、數據的查詢等。
(3)二維空間數據管理。二維平面空間數據採用傳統的GIS數據管理模式,主要對二維空間點線面和注釋等信息的管理,MRES採用ARC/INFO軟體中SHP文件格式來定義這些平面數據。要實現的主要功能有:直接讀取SHP文件、保存SHP文件、圖形數據可視化、圖形放大、縮小和漫遊等、平面對象查詢及與表關聯,需要擴展的有二維圖示圖例庫製作、管理和計算機制圖。
(4)三維空間數據管理。三維空間數據包括三維點、線、面、體等數據,點數據有三維空間注釋,線數據有鑽孔工程,面數據有斷層面、地層面等,體資料庫有礦體、儲量塊段等。在MRES系統中將專門定義其數據結構。三維數據管理主要功能有:圖形顯示、簡單查詢、可視化操作、數據存儲、圖形編輯等。
2.三維建模
按照系統3DEM流程,系統開發的核心就是三維地質體模型的建立。這方面國內外的學者已經做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但由於在三維GIS中一些基本的問題,例如,三維空間目標及其拓撲關系的表示問題等,還沒有真正的解決,三維地體的建模問題也不可能徹底的解決。三維地質模型無論是用矢量模型還是柵格模型表示,首先都是要將地層信息表達出來,因為無論是地層、斷層、不整合面以及礦體,這些地質目標都是依靠地層邊界信息來區分的。然而實際的勘探數據中,沒有對這些邊界信息的完整描述,因此,這些信息都必須依靠插值從離散的原始數據中獲取。李青元、夏炎、王笑海等在他們的論文中詳細討論了三維地質建模的過程,三維矢量結構及拓撲關系的建立,並提出了「有限-互斥-完整劃分」的方法和「一片三層」的概念,這些工作對於三維地體的研究工作都是很有意義的,但是對於地質邊界的確定方法都沒有做詳細的闡述。因此,系統以確定三維地層的地質邊界作為建模的入手點,採用人工交互方式來繪制矢量形式的地質邊界,使用本項目組陳學工博士的重建復雜曲面的演算法,建立三維矢量框架模型,最後運用地質統計學的克立格方法填充地層,為空間分析生成三維地質體空間數據。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1)單工程礦體圈定功能。對工程分析數據進行剖面可視化,提供不同品位分級顯示柱狀圖,計算采樣段真厚度,採用規范確定礦體范圍。提供互動式方法,允許地質專家在柱狀圖上修改礦體形態。
(2)礦體剖面連接編輯功能。提供常用剖面圖形編輯功能,勘探剖面顯示、縮放、CAD編輯和指定界限屬性。
(3)體曲面連接和體生成。在三維視窗中顯示剖面連接的地質體界限,採用可視化智能引導線方法,連接地質體曲面,指定地質體曲面產生地質體。
(4)晶胞模型。根據礦體三維形態,確定晶胞模型的大小、范圍,生成三維礦體塊段圖形。
(5)DEM數據與遙感影象數據復合。功能讀取DEM數字高程數據,在三維視窗形成三維地質表面模型,並可與遙感影象復合形成生動的三維影象。
(6)成果表達。三維虛擬飛行、虛擬鑽孔、任意切面圖和柵欄圖等。
3.儲量估算與管理
在三維建模基礎上實現可視化儲量計算,系統將以地質統計學方法為主,同時兼顧傳統的儲量計算方法。系統提供的主要功能有:
(1)品位分析數據預處理。包括常用的品位統計分析、分布檢驗、直方圖、特異值處理等,該處理結果是針對分析表數據進行的,結果存入數據表中。
(2)組合樣計算。以礦體為邊界,形成等大小的組合樣,該組合樣表要表達組合樣中心坐標、分析值等。
(3)克立格儲量估算。包括實驗變差函數計算、變差函數擬合和結構分析、交叉驗證、普通克立格法、泛克立格法、指示克立格法、條件模擬等。
(4)斷面法。通過交互可視方法將斷面置於礦體之上,計算各截面面積、體積和品位,然後計算各斷面形成塊段的儲量。
(5)距離倒數塊段法。在礦體圈定之上,使用晶胞模型劃分塊段,然後使用距離倒數計算各晶胞品位值。
(6)儲量管理。任意盤區儲量分布圖、儲量的等值線圖、品位噸位模型、儲量分級統計、經濟價值分析等。
二、MRES有關框架設計
1.系統功能設計
軟體功能如圖3-6所示。
(1)數據的工程管理。通過MRES文件工程管理,能夠有效地將表數據、二維圖形、三維圖形數據有機地管理起來;而且能夠在工程中保留估算可視化工作的進程。
(2)專題圖層文件管理。主要針對樹形文件管理器中表、二維專題文件、三維專題文件的添加、刪除操作等。
(3)資料庫管理。對表數據的管理,其中還需要對表數據與三維建模建立介面菜單。
(4)二維數據管理。包括簡單的圖形操作及屬性查詢,還有等值線功能,通過等值線追蹤形成SHP格式的點線面文件。
(5)三維建模。使用DEM數據形成地表高程圖形,將鑽孔工程數據表形成三維鑽孔柱狀圖,單工程礦體圈定、剖面編輯、曲面連接及體生成,各種三維結果如任意切面、柵欄圖和虛擬飛行等。
(6)儲量估算管理。預處理包括變數常用統計、統計分布、特異值處理等;組合樣分析是為地質統計學准備數據;截面法和塊段法計算儲量是傳統的估計方法,用戶可以互動式進行參數和結果可視化操作;克立格儲量估算包括變差函數計算與結構分析、交叉驗證、克立格估計和條件模擬等;儲量管理分析包括品位噸位分析、盤區儲量統計和制圖、地質儲量的經濟分析等。
圖3-6 MRES功能框架
2.系統組件
系統開發沒有購買GIS等收費組件,完全自主開發。主要考慮系統的原創性和系統今後的維護問題。開發過程中使用了如下幾個組件(圖3-7):
圖3-7 MRES獨立組件及動態庫框架
(1)資料庫組件和樹形管理使用微軟MDB資料庫引擎;
(2)在三維建模中使用OPGL圖形庫;
(3)系統還開發了地質統計學動態計算庫;
(4)開發了等值線跟蹤組件。
3.系統序列(圖3-8)
(1)工程管理貫穿逐個程序,之後讀入資料庫、三維建模、儲量估算;
(2)在讀入二維圖形數據時,也將屬性數據表讀入;
(3)單工程礦體圈定後,產生新的鑽孔分析表;
(4)儲量估算預處理要針對數據表,組合樣形成數據表;
(5)儲量估算采(盤)區數據可形成等值線二維圖形。
圖3-8 MRES序列框架
4.系統界面
系統界面設計如圖3-9所示。
圖3-9 系統界面設計
(1)工程樹管理窗口。該視窗管理資料庫、二維圖形、三維圖形文件,工作空間採用四級有序管理模式。
(2)多文檔數據顯示窗口。使用多文檔窗口顯示數據,有數據表窗口、二維圖形窗口和三維圖形窗口。
(3)菜單與工具條。按照功能組織菜單項,並將常用功能定製到工具欄。
(4)狀態顯示欄。有坐標和對象屬性顯示。
三、系統關鍵技術問題(原創性)
在MRES系統中,關鍵的技術問題是如何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表達三維復雜地質對象及將三維可視化與地質統計學結合的問題。對於金屬礦產資源儲量估算來說,復雜的三維地質現象是經常遇到的,它與一些簡單形體的建模不同,從工作需求來說,系統必須要解決如下三類地質現象的三維建模:地層倒轉、透鏡體和斷裂。
B. 國家基礎地理資料庫是怎麼得來的
每年都會定期進行行拍檢測,有行拍儀,將數據全部存入硬碟,矢量,這里包括經緯度,地形狀況,後期進行處理時,將數據分離整合,在靠衛星拍攝的遙感地圖整合在一起,多個圖層疊加,再用目前陸地得到的邊界測量的GPS數據加到裡面就可以形成所需要的地圖,編碼是地面測量所得的數據之一,面積靠GPS定位的數據就能計算出來,目前高中得到的信息是這樣的,至於現在地質勘探局用什麼技術就不太知道了,現在可能用衛星用的更多了
C. 數據的登記
數據的登記是將電子文本及數據信息按照設計的存儲方案進行分類存儲,給它們賦予唯一的標識符,用以證明該文件或數據的身份,使得它能夠在相關領域流轉、管理,避免發生沖突。登記的作用是證明數據與電子文件在存儲系統中的存在。它是電子文本和數據管理的基本要素。從而保證電子文本和數據在生命周期內受到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監管和控制。
上述生成、採集、集成、固化、驗收和登記,是地質資料收集的前端控制管理思路下的工作環節。物探數據和各類電子文件產生以後,就要通過程序進行規范採集與及時捕捉,防止漏網;集成是將收集和捕捉到的零碎的電子文件和數據集中管理,如人工地震項目,有數據體、野外工作日記、測繪數據與坐標等,整合相關數據,使互相關聯的文件和數據成為有條理的一個單元,才能符合地質資料「保持文件或數據之間的聯系」精神;通過固化和定位,將電子文本和數據中的信息固定下來,轉化為不可逆的只讀方式;通過登記,將電子文本和相關數據(如地震磁帶數據)正式納入地質資料管理系統中來,並給予驗證碼;驗收,貫穿於多個環節,數據產生被採集後,有專門崗位人員驗收,防止採集人員的採集出錯,以及後期的跟蹤記錄文件的被訪問、被修正過程。
在實踐工作中,勘探開發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數據和電子文件,被接收到數據池,成為數據中心的資源和管理對象,本身就有相關工作程序制約,以保證其完整性和真實性;當這些數據和電子文件被地質資料管理部門接收並運用,成為地質資料,並被作為地質資料進行管理和利用時,數據中心的工作環節是被地質資料管理方認可的。一方面,當地質資料被作為數據中心的數據而接收和保存,地質資料的驗收等程序也應該被數據中心認可。另一方面,當數據中心庫里的數據,被當地質資料吸收共享時,數據中心裡的這些數據的真實性也是應該被地質資料管理部門認可的。或者說,它們原本就是一家,在定製數據保真和驗收等相關工作程序時,就應當共同商定,相互兼顧,統一標准。根據信息化管理趨勢,有條件的單位,可以將地質資料管理和數據中心建設結合起來部署,共同納入企業信息化管理中去,並逐漸形成管理模式。
目前數據中心(也有稱數據銀行的,其意在將數據當成資產)建設,大多數屬於行業、企業、單位、院校自己在做,研究方面也是離散的,從自己所在學科、地質專業、主要職能角度出發,畫地為牢,自說自話,互不相干。宏觀整體性思考有點不足。所以地質勘探開發相關單位或企業,在自己所控制的范圍內,注意源頭數據採集和地質資料管理的前端控制中的以下幾點:
一是兼顧勘探開發工程多個源頭不同數據,統一規定在各源頭將數據一次性採集,多頭共享。避免企業內部數據重復採集。解決勘探資料庫、開發資料庫的數據管理、地質資料管理體系、課題管理體系多頭採集層層匯總的數據不一致,上報及歸檔不及時、基層多頭採集負擔過重等問題;如單井基礎數據,在鑽井工程中一次採集完成,勘探資料庫、開發資料庫、地質資料資料庫都要用這些單井基礎數據,以往是各自安排人員錄入情況,可變為源頭一次錄入後,大家共享。
二是兼顧多頭,統一標准,多點共用。解決由於信息管理與資料管理兩個系統標准不一的問題,避免數據交換、數據匯總分析中出現障礙。
三是兼顧多頭,統一管理,安排崗位。解決信息管理與資料管理數據共享、數據安全多頭設崗問題。
四是兼顧多頭,統一模板,為地質資料與數據中心融合與推廣實施奠定基礎。
五是兼顧多頭,統一服務,解決多方收集資料數據和整理困難。在數據源發生地設立應用平台,統一為信息和資料提供服務。數據採集點採集的數據同時為信息和地質資料管理提供服務,其中為資料服務即根據歸檔要求列印相關數據表和紙質文字材料,拷貝相關數據,這也有容災意義上的異質備份。
D. 勘探工程數據的構建導入
地質勘探工程是了解和研究地層性質及地質構造狀況等地質信息的必要手段,主要包 括了兩大類工程:鑽探工程和坑探工程。因此,利用Vulcan和Datamine軟體的勘探工程 數據邏輯組織方式將原始勘探工程數據從綜合地質資料庫中進行導入。原始勘探工程包括 以下4張屬性表:開孔數據表(Collar)、測斜數據表(Survey)、地質編錄數據表(Geology) 和樣品分析數據表(Sample),如表4.1~表4.4所示。
表4.1 開孔數據表(Collar)
圖4.5 丁家山鉛鋅礦床丁家山礦區單項工程平視圖(Vulcan)
E. 全國鑽孔資料庫建設現狀及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建議
劉向東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鑽孔資料是地質勘查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全國鑽孔資料庫是向社會提供鑽孔數據共享和公益性服務的重要基礎信息平台。本文分析了我國鑽孔資料保管和利用現狀,介紹了全國鑽孔資料庫建設以往工作程度,進行了現狀評估,總結了工作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下一步開展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鑽孔;資料庫;建設;現狀;建議
一、引言
鑽孔資料是地質勘查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世界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對地質鑽孔資料的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建立了多種類型的地質鑽孔資料庫,並向社會提供廣泛服務。
近年來,特別是國土資源大調查和數字國土工程項目開展以來,我國陸續開始建設鑽孔資料庫等一系列全國范圍的基礎地質資料庫。2010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13號),明確提出了開展全國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的工作任務,要求全面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進一步提升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構建公益性地質工作社會服務的新機制。
在2012年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中,把建立國家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作為地質和礦產資源資料庫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了建立地質鑽孔資料庫的目標任務和重要任務,旨在有效保護地質勘查工作成果,充分發揮地質資料內在價值,為地質基礎研究、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提供可靠依據,實現地質基礎信息的共享及信息社會化服務。
二、全國地質鑽孔資料保管和利用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由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包括地礦、冶金、核工業、黃金武警、石油、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等部門上百萬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數十年,開展了全面的、不同尺度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獲取了大量翔實、可靠的地質勘查基礎資料。截至2011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鑽探總進尺超過4×108m,其中固體礦產鑽探總進尺約1.33×108m,水文地質鑽探總進尺約1.0×108m,約有3500×104m典型岩(礦)心得以保存。這些地質鑽孔資料是我國開展基礎地質研究、國土資源調查評價、礦產勘查開發、地下水資源開發、環境治理、地質災害防治以及國土整治、城市規劃與建設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數據源。這些重要基礎信息是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與認識程度的標志和進一步工作的依據,也是國家自然資源調查實力的體現,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社會的公共財產。它們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及相關基礎地質研究有重要的重復使用價值。
但是,長期以來地質鑽孔數據資料分散保存在多個單位,由於缺少共享機制和有效途徑,所以資料利用率極低,造成許多單位一方面大量需要這些資料和數據,另一方面又無法得到或很難應用的尷尬局面,造成國家珍貴資料的嚴重浪費。另外,許多鑽孔數據(圖、表)分散在勘探報告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機構變動,對於資料的保存、利用、管理和服務十分不利。
數十年來,我國積累的地質鑽孔資料均是以紙介質形式存放,由於地質資料所用的紙張隨著保存年限的延長,會逐漸老化、褪色(過去的地質圖件大部分為曬藍圖紙,此現象就更顯嚴重),質地變脆,加之使用時來回折疊、磨損,文字和圖件逐漸變得模糊不清,造成信息丟失而無法使用。1979~1987年,原地質礦產部花費大量經費組織對全國瀕危地質資料進行修復工作,僅地質鑽孔資料修復就投資將近1000萬元人民幣。此後又有相當一部分資料由於老化、磨損而處於必須搶救的狀態(有的圖紙已脆得用手一拿就破)。如不採取有效的解決辦法,以後修復將越來越困難。
另外,地質鑽孔資料絕大部分分散保存在全國各地的基層地質勘查單位,互相保密,需要地質資料的單位難以通過正常渠道獲得地質資料,造成地質資料利用程度不高,嚴重影響地質礦產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這種狀況很難對地質鑽孔資料進行統一的管理,而機構改革和人員的變動,使這些地質信息資源面臨著損毀、散失的危險。目前熟悉情況的老專家,大多年事已高,一旦這些資料損毀、散失,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因此,盡快採取措施,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搶救保護和統一管理這些地質鑽孔資料,並進行數字化建庫,顯得十分迫切和特別必要。
三、全國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以往工作程度與現狀評估
(一)以往工作程度
1.軟硬體資源和專業應用方面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就開始對地質鑽孔資料的應用開始試驗研究。1988年啟動了「固體礦產勘查評價自動化系統(KPX)」項目。1991年初步研製出基於GIS平台上的固體礦產勘查評價自動化系統(KPX1.0 版本),1993年升級為KPX2.0 版本,1997年進一步完善為KPX2.1版本,近年來正在向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3.0版本升級。該系統已在全國100多個重點礦區中得到應用,並取得了顯著效益。KPX具有野外數據自動採集、勘查數據系統管理、勘查圖件自動繪制和礦產儲量自動求算的礦產勘查全過程的GIS分析功能。
1998年,在「固體礦產勘查評價自動化系統(KPX)」的基礎上,國家研製了固體礦產鑽孔數據采編系統(CHINAZK)。該系統是以固體礦產普查勘探原始地質編錄規范和工作流程為標准,以《固體礦產勘查評價自動化系統》(KPX)的勘查數據管理為基礎所研製的獨立礦產勘查數據采編系統。該系統與《固體礦產勘查評價自動化系統》KPX2.1原始編錄子系統相比,增加了物探測井信息、鑽孔標本采樣等的采編管理。CHINAZK是專門針對鑽孔工程按標准化進行數據採集、編輯、入機、建立資料庫而設計的,包括鑽孔地質綜合編錄、勘查數據管理、鑽孔柱狀圖輸出、報表生成等。這個系統實現了鑽孔數據采編的「數字化」管理,具有中國特色,並從1999年開始在全國地勘項目中推廣使用。據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完成10 個省(區)的約350 多個礦區、120 × 104m進尺的重要鑽孔岩心編錄資料的數據採集及資料庫建設。
2.相關標准規范制訂方面
為了便於全國各專業地質鑽孔數據的宏觀管理、數據交換、處理、共享和資料庫設計,國家於1994年相繼發布了地質鑽孔(井)基本數據文件、石油鑽井地質數據基本文件、水文地質鑽孔數據基本文件、煤田鑽孔地質數據基本文件和固體礦產地質鑽孔數據基本文件5個地質礦產行業標准。這些標准適用於建設全國或地區范圍宏觀管理用鑽孔(井)地質資料庫,以及建設石油、水文、煤田和固體礦產鑽孔(井)地質資料庫中的基本文件。制訂這些標準的目的在於從技術上確保實現各系統之間縱向和橫向的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
為使固體礦產鑽孔資料庫建設在統一規范的框架內正常有序地開展,並確保該項工作的順利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制定了《固體礦產鑽孔資料庫工作指南》,於2001年6月發布試用。該工作指南詳細規定了建立固體礦產鑽孔資料庫的有關引用標准、數據採集原則、工作流程、編錄表格、數據內容、數據文件格式、詞典定義標准,以及質量保證要求。
(二)現狀評估
1.經驗總結
回顧近年來鑽孔資料庫的建設工作,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成果,獲得了不少寶貴經驗,可以為後續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提供借鑒。
1)資料特點與實際應用很好結合的鑽孔資料庫建設標准,對鑽孔資料庫質量和未來應用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嚴格的質量保證措施、建庫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科學的數據組織方式,是保證數據質量的關鍵。
3)領導重視、高素質和穩定的人才隊伍,是保證任務高質量完成的關鍵。
4)鑽孔資料庫建設周期和戰線不宜過長,要集中資金,重點突破。
5)鑽孔數據信息綜合工作要與數據採集建庫工作同步進行,保證數據綜合處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能夠盡快反饋到數據採集工作中,從而有效規避一些錯誤陷阱,提高數據質量和工作效率。
2.存在的問題
縱觀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歷程,經過多年的努力,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與目標相比,資料庫建設工作總體進展緩慢,全國性的鑽孔資料庫還未建成,還遠遠無法滿足社會對鑽孔資料的巨大需求。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全國不同行業部門制訂了不同的鑽孔數據格式標准,開發了多個鑽孔數據採集系統,存在數據格式不同、數據共享困難和工作指南不一致的問題。就以固體礦產鑽孔數據采編系統來說,該系統不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所有編錄的資料庫必須依託此軟體才能打開,不能實現和其他格式的資料庫進行數據交換。對於不同格式的數據追加還存在困難。另外,該系統是根據固體礦產鑽孔編錄規程來開發的,所以包含的鑽孔信息面較窄,不完全適用其他類型和行業的鑽孔資料庫建設需求。固體礦產鑽孔資料庫工作指南還需要根據建庫實際需求進行修訂。鑽孔數據的篩選標准和原則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因此,要想建設涵蓋各行業的地質鑽孔資料庫,就必須開發一套適合各行業鑽孔資料庫建設需求的軟體,統一篩選標准和技術要求,指導規范全國統一開展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
四、全國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最新工作進展
(一)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研究
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是一項探索性的工作。為了有效解決以往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2009年起,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研究。試點研究的重點任務是在研究上,解決在全國范圍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中海量數據採集的工作模式、技術方案和組織方式。同時,圍繞鑽孔資料服務利用,試點研究從用戶需求、服務對象、服務方式,以及鑽孔資料庫建庫內容和屬性項設置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調研和討論。截至目前,試點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和進展:①初步編寫了全國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實施方案;②開展了地質鑽孔數據整理技術方法研究;③開展了地質鑽孔資料庫建庫工作方法研究;④編寫了地質鑽孔數據質量控制方法與評價要求;⑤編寫了地質鑽孔數據匯交與驗收要求;⑥提出了固體礦產鑽孔資料庫工作指南修訂建議;⑦編寫了水文地質鑽孔資料庫建庫要求;⑧編寫了工程地質鑽孔資料庫建庫要求。另外,通過試點研究,取得了以下認識:避免鑽孔資料庫重復建設和錄入;由國土資源部門擴展到其他行業部門;由試點省擴展到全國;建立全國項目組和全國管理工作組。上述這些成果和認識為下一步深入開展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
為了進一步查清我國地質勘查單位保管的地質鑽孔基本信息,基本掌握我國地質勘查單位保管的地質鑽孔類型、分布及數量,初步建立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國土資源部於2011年組織開展了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為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做好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由國土資源部儲量司組織,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牽頭開發了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數據採集系統,編制了《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指南》,並於2011年7月在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上發布,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單位下載使用。其中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數據採集系統具有數據採集標准化、數據管理規范化、統計報表智能化、匯總報盤便捷化等顯著優點,極大地提高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證了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順利實施。
今年年初,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按照國土資源部的文件要求,陸續提交了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階段性成果總結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全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65個單位進行了地質鑽孔基本清查工作,已查出有鑽探工作量的項目數27963個,已查出的地質鑽孔總數為618972個,其中信息完整的地質鑽孔數496734個,僅有部分信息的地質鑽孔數80649個。2012年8月向國土資源部提交了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報告。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為組織實施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提供了基礎。
五、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建議
2012年,在前期試點研究和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國土資源部決定在山東和浙江兩省開展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此次試點工作的重點任務是確定重要地質鑽孔的篩選標准和原則,明確不同類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的建庫標准和建庫內容,選擇一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質鑽孔資料進行建庫試點,開發地質鑽孔數據採集軟體,研究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信息共享與服務機制,通過試點工作取得的經驗,形成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方案和工作指南,為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部署實施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提供依據。為扎實推進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提出工作建議如下:
(一)定位
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一領導下,由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會同有關單位,繼續開展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通過試點明確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的定位,做好總體設計,制定實施方案,解決不同層次建庫的技術問題,建立重要地質鑽孔數據信息採集管理與服務平台。在全面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形成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指南和工作方案,分階段向全國推廣,爭取在「十二五」時期完成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
通過開展廣泛的調研,分析已有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及試點研究成果資料,徵求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行政管理部門及地勘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確定建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的定位和方法,要使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成為一個動態的、隨時更新的資料庫,避免二次建庫。
由於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難度大,為解決一次性建庫困難大的難題,建議採取分層次、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逐步建立健全地質鑽孔資料管理服務機制,為實現地質鑽孔資料開發利用和社會化服務奠定基礎。
(二)原則
1.分層次建設
建庫范圍是地質勘查單位保管的除油氣、放射性以外的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型以上項目)、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勘查等形成的地質鑽孔資料。將這些地質鑽孔信息分為5個層次進行數據採集、入庫,並根據鑽孔資料的實際保管狀況及鑽孔資料所達到的資料庫層次,建立各層次鑽孔資料庫。
(1)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
地質勘查單位以地質工作項目為單元,清查地質工作項目施工的鑽孔,逐個鑽孔清查。只清查鑽孔的最基本信息,不清查每個鑽孔的詳細原始編錄內容、測試數據等。對於地質項目工作中收集的鑽孔資料不予清查。基本信息資料庫在建庫中只需要在前期鑽孔基本信息清查的基礎上,補充採集新產生的或漏採的鑽孔基本信息,不必重復採集數據。
(2)地質鑽孔重要信息資料庫
採集入庫的鑽孔重要信息是在地質鑽孔基本信息庫基礎上,增加內容——包括鑽孔小結以及鑽孔柱狀圖、鑽孔剖面圖、鑽孔平面位置圖的掃描件。這一層次數據建庫重點是3張紙質圖件掃描,從存儲格式和視覺效果上考慮,建議轉化為PDF格式文件,按要求保存在資料庫中。
(3)地質鑽孔柱狀圖屬性資料庫
採集入庫的鑽孔柱狀圖信息是在地質鑽孔基本信息庫基礎上,增加的屬性數據,以鑽孔柱狀圖包含的信息為主,主要包括分層情況、地質描述、采樣情況和分析結果等。
(4)地質鑽孔基礎屬性信息資料庫
地質鑽孔基礎屬性資料庫建庫按地質工作類型分為固體礦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煤田地質4種類型,分別建設地質鑽孔屬性資料庫。基礎屬性信息建庫可參考行業標准DZ/T0122 -1994、DZ/T0123-1994、DZ/T0124-1994、DZ/T0125-1994、DZ/T0126-1994、《固體礦產鑽孔資料庫工作指南(試用)》以及上海市工程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經驗。
(5)重要地質鑽孔岩心資料庫
採集重要鑽孔岩心數據是在地質鑽孔基本信息庫和柱狀圖屬性資料庫基礎上,增加岩心屬性數據,主要包括取心長度、入庫岩心長度、入庫時間等屬性;增加岩心照片、岩心掃描圖像等掃描文件。這一層次建庫可與第三層次統籌考慮建庫,最終建立包含鑽孔岩心圖像的綜合柱狀圖屬性資料庫。
2.分步實施
第一步,將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建好並盡快對外提供服務,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步,在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基礎上,建設包括鑽孔柱狀圖等信息的其他4個層次鑽孔資料庫;第三步,根據地質鑽孔信息的實際和服務需求,搭建重要地質鑽孔數據信息平台,向社會不同用戶提供服務。
(三)工作任務
1.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技術方案研究
為規范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的內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證資料庫建設質量,促進重要地質鑽孔數據信息的管理與共享,建議在試點工作之前盡快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技術方案研究,為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做好技術准備。技術方案可從資料庫建設頂層設計、准備工作、數據採集與處理、數據入庫、質量控制、資料庫成果要求、資料庫更新、資料庫管理與維護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後提出具體工作內容與技術方法。
2.重要地質鑽孔數據採集軟體和平台系統開發
依據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技術方案及相關標准,進行重要地質鑽孔數據採集軟體和平台系統開發。數據採集軟體和平台系統要通過全方位需求分析研究,在技術指標、標准體系、資料庫結構等方面具有系統性,並與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具有良好的銜接性和相關性;採用標準的數據交換格式,使成果數據正確匯交和共享;實現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之間的互聯互通;滿足國家對重要地質鑽孔數據的調查統計、數據更新和維護,以保證數據的現勢性。
地質鑽孔數據採集軟體應能夠滿足按地質勘查單位、按地質工作項目、按年度等匯交鑽孔資料,實現快捷數據更新維護、匯總與統計分析。實現地質勘查單位、省級地質資料管理部門、國家的三級資料庫維護。在全面整合匯總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數據的基礎上,建設全國地質鑽孔數據信息網,使鑽孔資料更好地發揮重復利用作用,拓展地質鑽孔信息公開的渠道及對外服務的窗口。網路平台是服務廣大地質工作人員及社會公眾的重要橋梁。根據網站建設和管理的要求,結合網站建設模式,按照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網頁建設的思路,搭建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服務平台,向社會提供地質鑽孔數據信息服務。
3.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管理與服務辦法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在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建議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新時期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與服務需求,並徵求領導和專家對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與服務的意見和建議,開展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管理服務辦法研究。
鑽孔資料庫管理可採取國家、省級二級管理。國家和省級地質資料管理部門負責鑽孔資料庫管理、維護和服務等。二級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尤其是地質勘查單位科研人員對於鑽孔數據信息的查詢利用服務需求。地質勘查單位負責管理本單位的鑽孔數據。鑽孔數據共享服務可採取會員制。所有匯交鑽孔數據的地質勘查單位即是會員,按照匯交鑽孔資料的數量和詳細程度進行會員分級。根據會員的等級,分為有權查詢瀏覽鑽孔數據而無權下載鑽孔數據、有權查詢瀏覽鑽孔數據提出申請可少量下載鑽孔數據等。沒有匯交鑽孔數據的地勘單位和個人如需查詢鑽孔數據信息需首先申請成為會員,並進行有償使用。國家一級主要負責全國地質鑽孔目錄信息的服務,省級負責本省鑽孔信息的服務。
六、結語
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直接影響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進程。因此,一定要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一領導下,組織有關單位進行牽頭,試點省全力配合,開展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省級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試點,分階段向全國推廣,爭取在「十二五」時期完成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
致謝:本文基於「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平台建設與試點應用」項目展開分析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項目負責人張立海研究員的悉心指導及項目組成員陳新宇、楊貴生、趙曉青、王斌等同志的幫助;王保良、劉鳳民、張業成等專家在審查本文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F. 淺談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
張紅玥
(天津市地質資料館,天津300191)
摘要 本文介紹了實物地質資料現狀;開展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的方法和步驟 ;實物地質資料館與地質博物館應實行一體化管理;實物地質資料館與地質資料館的關系,實物地質資料的開發和利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標准化和規范化。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資料清理;信息管理
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一樣,是地質科研人員完成地質項目的重要成果和地質科技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地質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是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所獲得的寶貴財富。那些珍貴稀缺的、典型性、代表性的實物地質資料,是國家寶貴的地質信息資源,具有更重要的保存開發和利用價值。
1 實物地質資料的現狀
目前人們對實物地質資料的認識和重要性還遠遠不夠,有些實物地質資料多年來無人問津,散落丟失,許多單位的標本、岩心、樣品等無專人管理,保管條件極差,岩心庫房年久失修,門窗破爛不堪,岩心箱破損腐蝕、蟲蛀嚴重,標簽字跡模糊不清有的錯亂丟失,致使許多實物地質資料失去了原有使用價值,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因為《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也沒有列出具體匯交和管理的辦法,基層單位也無章可遵循,又無正式庫房專門保存這些實物地質資料,所以,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的清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 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的方法和步驟
2.1 建立永久性實物地質資料館
省級要建立一個典型性、代表性、具有特性的實物地質資料館。要篩選那些具有保存和研究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首先能供地質科學研究利用,其次,可供社會參觀、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宣傳地礦事業的發展。各地勘單位也要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保存好不上交的實物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館要有陳列櫃將實物地質資料排放整齊,要講究實用、美觀、科學,有條件的要講究現代化,實物地質資料庫的建設必須要高起點、高起步,並採用數字化存貯設備和信息技術,使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與服務現代化。
2.2 清點實物地質資料家底
建立存放實物地質資料的館舍,我們要查找和摸清散落丟失的實物資料的地點,給這些昔日無人管理的實物資料一個安全的家。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逐一清點,核對實物資料與原始資料和成果資料的關系,登記賬目,為建立相關資料庫做好准備。把有價值的實物資料集中存放到安全和穩定的館舍里,使實物地質資料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
2.3 建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
按照國土資源部統一編制的軟體對實物地質資料的信息建立資料庫,實現網上查詢,以方便實物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實物地質資料潛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網上信息資源共享。目前,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及地質勘探開發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對各類實物地質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岩心實物可視化聲像資料,岩心分析圖像資料,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網上查詢查,以滿足科研工作的需要。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信息化、現代化。實物地質資料是礦產資源開發和科研生產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最原始的基礎資料,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是地質勘探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系統,已成為當務之急。
2.4 管理人員應有責任心和專業素質
具備現代化網路化的存貯、展示和利用現代化設備的實物地質資料館,要配備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實物地質資料要有專人管理,管理人員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要細心合乎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在實物地質資料對外服務和開發利用時能全面了解並能介紹每一份實物資料的大致情況。管理人員要細心和有責任心,同時還要具備管理和使用現代化網路化設備的知識和能力。
3 實物地質資料的保存開發和利用
3.1 實物地質資料的保存價值
實物地質資料的保存主要在於它的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通過對原有地質項目各類地質特徵的綜合分析,可以歸納出與地質現象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地質項目的地質特徵,形成一種規律性的認識。另外,由於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出現,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通過對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重新進行分析研究,重新觀察和測試,可以獲得新的認識。實物地質資料的經濟價值主要表現在保存的潛在價值。作為潛在價值的分析,如實物保存得當,可以避免重復工作,提高地質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節約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形式有可觀的經濟價值。
3.2 實物地質資料為科學研究和開發礦產資源服務
保存實物地質資料的目的,就是開發和利用這些寶貴信息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先進的手段可以對這些實物地質資料進行二次開發,即科學研究和綜合利用,提高地質找礦和開發礦產資源的工作效率。實物地質資料伴隨地質工作項目產生,每一個地質工作項目都有其自身的任務目標、工作范圍、採用的技術手段和工作要求,因此,實物地質資料並非零散孤立地存在,是與成果資料、原始資料相對應的一系列實物。各類地質工作項目因工作目的和技術手段不同,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也會多種多樣,一個項目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構成一個相對系統完整的信息單位,是研究和評價地質礦產的重要依據,是各類地質工作中積累的資料信息,是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最寶貴的結晶,因此開發利用實物地質資料是部署與實施地質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礎。
G. 地質勘探專家系統的意義和用途
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是人工智慧應用研究最活躍和最廣泛的課題之一。
專家系統是一個智能計算機程序系統,其內部含有大量的某個領域專家水平的知識與經驗,能夠利用人類專家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處理該領域問題。也就是說,專家系統是一個具有大量的專門知識與經驗的程序系統,它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根據某領域一個或多個專家提供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和判斷,模擬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以便解決那些需要人類專家處理的復雜問題,簡而言之,專家系統是一種模擬人類專家解決領域問題的計算機程序系統。
專家系統
expert system
運用特定領域的專門知識,通過推理來模擬通常由人類專家才能解決的各種復雜的、具體的問題,達到與專傢具有同等解決問題能力的計算機智能程序系統。它能對決策的過程作出解釋,並有學習功能,即能自動增長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
發展簡況 專家系統是人工智慧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活躍的一個應用領域,它實現了人工智慧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際應用、從一般推理策略探討轉向運用專門知識的重大突破。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了運用邏輯學和模擬心理活動的一些通用問題求解程序,它們可以證明定理和進行邏輯推理。但是這些通用方法無法解決大的實際問題,很難把實際問題改造成適合於計算機解決的形式,並且對於解題所需的巨大的搜索空間也難於處理。1965年,f.a.費根鮑姆等人在總結通用問題求解系統的成功與失敗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化學領域的專門知識,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專家系統dendral ,可以推斷化學分子結構。20多年來,知識工程的研究,專家系統的理論和技術不斷發展,應用滲透到幾乎各個領域,包括化學、數學、物理、生物、醫學、農業、氣象、地質勘探、軍事、工程技術、法律、商業、空間技術、自動控制、計算機設計和製造等眾多領域,開發了幾千個的專家系統,其中不少在功能上已達到,甚至超過同領域中人類專家的水平,並在實際應用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專家系統的發展已經歷了3個階段,正向第四代過渡和發展。第一代專家系統(dendral、macsyma等)以高度專業化、求解專門問題的能力強為特點。但在體系結構的完整性、可移植性等方面存在缺陷,求解問題的能力弱。第二代專家系統(mycin、casnet、prospector、hearsay等)屬單學科專業型、應用型系統,其體系結構較完整,移植性方面也有所改善,而且在系統的人機介面、解釋機制、知識獲取技術、不確定推理技術、增強專家系統的知識表示和推理方法的啟發性、通用性等方面都有所改進。第三代專家系統屬多學科綜合型系統,採用多種人工智慧語言,綜合採用各種知識表示方法和多種推理機制及控制策略,並開始運用各種知識工程語言、骨架系統及專家系統開發工具和環境來研製大型綜合專家系統。在總結前三代專家系統的設計方法和實現技術的基礎上,已開始採用大型多專家協作系統、多種知識表示、綜合知識庫、自組織解題機制、多學科協同解題與並行推理、專家系統工具與環境、人工神經網路知識獲取及學習機制等最新人工智慧技術來實現具有多知識庫、多主體的第四代專家系統。
類型 對專家系統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類。通常,可以按應用領域、知識表示方法、控制策略、任務類型等分類。如按任務類型來劃分,常見的有解釋型、預測型、診斷型、調試型、維護型、規劃型、設計型、監督型、控制型、教育型等。
體系結構 專家系統與傳統的計算機程序系統有著完全不同的體系結構,通常它由知識庫、推理機、綜合資料庫、知識獲取機制、解釋機制和人機介面等幾個基本的、獨立的部分所組成,其中尤以知識庫與推理機相互分離而別具特色。專家系統的體系結構隨專家系統的類型、功能和規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為了使計算機能運用專家的領域知識,必須要採用一定的方式表示知識 。目前常用的知識表示方式有產生式規則、語義網路、框架、狀態空間、邏輯模式、腳本、過程、面向對象等。基於規則的產生式系統是目前實現知識運用最基本的方法。產生式系統由綜合資料庫、知識庫和推理機3個主要部分組成,綜合資料庫包含求解問題的世界范圍內的事實和斷言。知識庫包含所有用「如果:〈前提〉,於是:〈結果〉」形式表達的知識規則。推理機(又稱規則解釋器)的任務是運用控制策略找到可以應用的規則。正向鏈的策略是尋找出前提可以同資料庫中的事實或斷言相匹配的那些規則,並運用沖突的消除策略,從這些都可滿足的規則中挑選出一個執行,從而改變原來資料庫的內容。這樣反復地進行尋找,直到資料庫的事實與目標一致即找到解答,或者到沒有規則可以與之匹配時才停止。逆向鏈的策略是從選定的目標出發,尋找執行後果可以達到目標的規則;如果這條規則的前提與資料庫中的事實相匹配,問題就得到解決;否則把這條規則的前提作為新的子目標,並對新的子目標尋找可以運用的規則,執行逆向序列的前提,直到最後運用的規則的前提可以與資料庫中的事實相匹配,或者直到沒有規則再可以應用時,系統便以對話形式請求用戶回答並輸入必需的事實。
早期的專家系統採用通用的程序設計語言(如fortran、pascal、basic等)和人工智慧語言(如lisp、prolog、smalltalk等),通過人工智慧專家與領域專家的合作,直接編程來實現的。其研製周期長,難度大,但靈活實用,至今尚為人工智慧專家所使用。大部分專家系統研製工作已採用專家系統開發環境或專家系統開發工具來實現,領域專家可以選用合適的工具開發自己的專家系統,大大縮短了專家系統的研製周期,從而為專家系統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條件。
H. 安裝工程地質勘察CAD6.81-單機版時連接資料庫出錯怎麼辦
資料庫安裝時是默認C盤的,因此勘察軟體也必須安裝在C盤,不然就會顯示軟體和資料庫聯系不上!good luck!
I. 工程地質勘查CAD6連接資料庫失敗。看圖,怎麼回事
可能是資料庫路有問題,把資料庫放到c:根目錄下,重新設置一下路徑試試。
J. 國外地質鑽孔資料的管理利用
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鑽孔資料的採集和利用工作,不僅僅通過立法規范鑽孔資料的集中管理和資料共享,還利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和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開展信息社會化服務。據調查,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地質大國,均有相關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國土范圍內無論開展何種目的的鑽孔工作,工作結束後必須將所有相關資料交給相關主管部門保管。同時,為了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對生產者提供的資料設定2~4年的保密期,保密期過後,該資料全部向社會開放,以使社會所有人能夠共享應用,從而在國家層面保證資料的充分共享。同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義大利等國都將鑽孔資料庫作為基礎地質信息的最重要信息建立了鑽孔資料庫,開展了網上信息服務。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USGS)就開始了地質資料庫的研究與建設。經過30年的努力,USGS先後建立了許多重要的資料庫,例如,全國煤炭資料庫、全國水文數據存儲檢索系統、海洋地質資料庫、地球化學與岩石分析資料庫等。在這些資料庫中存入了全美國數萬個礦床和礦點信息、數十萬處鑽孔和野外露頭的觀測數據資料,為美國開展重大基礎地質問題研究(地球動力學、大地構造模擬、地球起源等)、城市規劃與建設、地質環境災害監測與評價、危機礦山開發、礦產資源評價與規劃等重大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美國在全球礦產資源資料庫建設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英國地質調查局(BGS)也先後建立了陸地鑽孔資料庫、水文鑽孔資料庫、全國重力庫、全國地球化學庫、石油資料庫、世界礦山資料庫、礦產地質索引庫等。
澳大利亞開展的管理鑽孔詳細記錄和實驗分析數據系統的項目,建立了基於數據資源的勘探地質系統(DREGS),同時,也建立了鑽孔普查資料庫(DRLRECON);通過開展礦產勘探計劃,特別是近年來開展的詳細鑽探計劃項目,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系統,同時這些數據保存在開放文件檔案系統中,並研究開發了勘探者Ⅱ號數據管理系統(Explorer Ⅱ Datamanagement System)。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也建立了一系列地質資料庫,除了勘探資料庫(ED),還有油氣勘探資料庫(BASIN)、物理歸檔資料庫(PAD)、地質數據收集(GeoCollection)及海岸網(Coastweb)等。
德國在德國聯邦地學與自然資源研究院(簡稱BGR)建立了全國鑽孔資料庫。按照德國聯邦政府的立法要求,各礦業公司在鑽探工程結束後,都必須將鑽孔資料數據提供給BGR,由BGR進行鑽孔數據的維護與管理,並提供社會化服務。
據國外地質文獻,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上千個大型地質資料庫,所建立的資料庫基本上涉及了地質學的各個領域,有些資料庫已通過網路實現互聯互通組成網路資料庫,並通過遠程互操作和互運算技術,實現聯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