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府如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架起人才流動之橋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制定過程中,有望於年內出台。同時港珠澳大橋也通車在即,屆時將為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的基礎設施支撐。而要真正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大灣區,還需打造一座人才流動之橋。
首先,在灣區內探索建立人才保稅區,對在區內創新創業的人才予以個人所得稅徵收優惠。個稅優惠等政策目前已經在深圳前海等幾個自貿區試行,將來可向灣區其他城市逐步推開。還可以在人才保稅區內開展社會保障服務銜接、職業資格互認、就業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試點,以積累更多經驗。
其次,三地高校、科研機構可探索聯合辦學,或聯合開展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研究,以項目聚集三地人才,涵養合作氛圍。對於參與項目研究的科技人才,在出入境、社保、住房等方面給予支持,為其穿梭三地提供最大便利。目前,國家已允許港澳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申請國家科研項目。三地聯合開展科研,將有助於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避免重復研究,甚至可藉助港澳國際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高的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專利申請。此外,三地還可輪流舉辦人才創新創業論壇,以論壇為依託推動三地人才交流合作。
最後,推動三地國際人才自由流動。根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目前世界各國國際移民在常住人口中佔比平均為3%,有的發達國家達到10%,中國的國際人口(含港澳)在常住人口中佔比僅為0.07%。中國有自己的人口特點和環境,並非要在此問題上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簡單對比,但中國國際人口佔比的實際情況說明,中國充分利用國際人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可以作為中國加大國際人才引進的試點,探索允許在三地任意一地取得永久居留資格或入選人才計劃的國際人才,在灣區自由居住、生活、工作、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當地居民待遇,進而可探索打造國際人才社區,最終把灣區打造成多元文化共融、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人才高地。
站在改革開放新起點上,粵港澳地區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快推動人才自由流動,有利於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充分發揮綜合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全方位開放中的引領優勢,打造三地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北京青年報
B. 運用政治經濟知識,談談如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摘要 加強深港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
C. 大灣區三年計劃出爐!100條重點舉措!
7月5日凌晨,來自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官方消息,期待已久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正式出爐。
《三年行動計劃》包括九個方面100條重點舉措,主要是著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較準的、可以加快實施的重點工作進行分工部署,進一步量化階段性目標。
全文就優化空間發展格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協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保障措施等9個方面,進行了100項規定。
亮點一:62次!廣州提及最多
在三年行動規劃中,廣州出現62次,深圳57次,香港25次,澳門24次。相比灣區規劃綱要,廣州戲份更重。
亮點二:到2020年,要完成16項目標
1、大灣區內地新型研發機構力爭達到200家。
2、力爭大灣區內地實現R&D佔GDP比重達到2.8%。
3、大灣區內地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6件。
4、大灣區內地實現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1.4億人次。
5、大灣區內地實現軌道交通通車里程2400公里。
6、大灣區內地實現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000公里。
7、大灣區內地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6200萬標准箱。
8、大灣區內地現代服務業佔比為60%以上。
9、大灣區內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
10、基本消除大灣區內地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11、大灣區內地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
12、大灣區內地森林覆蓋率達到52%。
13、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備案辦理時限壓減至1個工作日以內,開辦企業時限控制在4個工作日以內。
14、廣東自貿試驗區累計新注冊港資、澳資企業數量力爭達到1.2萬家。
15、大灣區內地力爭實現一般貿易進出口佔比達到50%。
16、大灣區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比重力爭達到14%。
亮點三:12次提及南沙,慶盛納入三大科技創新合作區
1、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及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及深港雙方毗鄰區域,珠海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葯科技產業園及周邊適宜開發區域,並列三大科技創新合作區。
其將重點開展財稅政策、合作辦學、職業資格互認、生物醫葯和人工智慧監管等創新試點。
2、啟動獅子洋通道(南沙至虎門)前期研究工作,再添一條珠江口過江通道。
3、在廣州南沙建立港澳創業就業試驗區,推進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建設。
4、支持廣州南沙建設全球進出口商品質量溯源中心。
5、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加強與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的承載區,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加快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建設,規劃建設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打造創新發展示範區。高標准建設南沙國際金融島。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
提升南沙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合理統籌解決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進與周邊城市在城市規劃、綜合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銜接,加快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高水平建設廣州城市副中心。
亮點四:中新知識城納入灣區重點創新平台
在提及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時,中新廣州知識城被首個提及,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等區域定位為「重點創新平台」。
亮點五:加快金融城建設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攜手港澳建設國際金融樞紐。支持廣州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和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加快建設廣州國際金融城。
亮點六: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政策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租房)政策。
亮點七:支持技術移民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率先實施更優人才居留政策,在大灣區內地先行先試技術移民制度,縮短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的審批期限。
亮點八:首次提及廣清一體化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以廣清一體化為示範,推動環珠三角地區與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產業園、廣梅產業園等區域合作平台建設。
亮點九:新建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廣州、深圳、珠海、惠州等機場改擴建,新建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肇慶等市規劃建設若干通用機場。
亮點十:廣中珠澳、廣深第二高鐵納入三年行動
一大批交通設施即將上馬:加快推進廣州經湛江至海口、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廣州經汕尾至汕頭、贛州至深圳、岑溪至羅定等鐵路項目建設。
加快建設廣佛環線、佛莞、穗莞深等城際軌道項目,規劃建設廣清城際廣州至廣州北等項目。研究謀劃廣州至清遠(研究延伸至永州)、深圳經江門至南寧、廣中珠澳、廣深第二高鐵等高鐵項目。
與香港合作推動深港西部快速軌道的論證和規劃建設,支持澳門輕軌延伸至橫琴與內地軌道交通便捷銜接。
加密廣州、深圳中心城區城市軌道交通網路,積極推進佛山、東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D. 關於珠三角人才
1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渠道不暢通
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廣東省2017年常住人口為11169萬人,同比增加170萬人,其中珠三角地區增加152.05萬人,這表明人口正在向粵港澳大灣區聚集。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在2018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指出,目前珠三角地區有在站博士後1231人,同時新增博士、碩士數量分別為2793人、42826人,此外具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為13797人,珠三角集聚了廣東全省近70%的技能人才。近年來,境外來粵專家人數不斷提升,2015年全年來粵專家高達12.99萬,佔全國20.8%,其中港澳專家2.63萬人次,占當年來粵專家人數的20.2%。
大量聚集的專業人才迅速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競爭力。2018年全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深圳、香港排在第一、二位,廣州居於上海之後位列第四。但隨著來粵人才的大量湧入,粵港澳地區人才機制不銜接、與實際需要不匹配、政策適應性不強等問題愈加凸顯。境外人才職業資質互認制度缺乏也使得律師執業資格、建築師執業資格等不能互通互認,許多來粵人才面臨職業資格審核難等方面的阻礙。
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先生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育和流動的影響因素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很好的人力資源優勢,但由於制度差異,人流物流的自由流動受到阻礙,且由於創業環境的影響,香港的畢業生來內地工作的意願並不是很強,而香港的教師由於稅收問題(在內地停留超過182天,就要交內地的稅)以及出入境簽注問題,不能在內地長期停留,種種限制條件阻礙了粵港澳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動。
近年來珠三角城市紛紛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的產業生態和體制機制建設,深圳市通過與騰訊、大疆創新等高科技企業的緊密合作,使其位居全球性創新活動活躍城市的第二位。此外,深圳市也在積極探索與港澳地區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模式,廣泛開展合作辦學項目,如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等。但目前,港澳高校與珠三角企業的科技合作仍較為零散,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未能形成創新科技合作體系。根據《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省技術合同項目數為42011件,這一數值遠低於北京、江蘇、山東和上海等地,表明廣東省的技術輸出與吸納能力還有待加強。
其原因包括: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尚未建立專門處理科研合作過程中利益分享和沖突調處的公共平台和協商、協調機構;第二,科技信息平台和公共技術共享平台缺失,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不足;第三,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孵化、設備共享、資格認證、產品中試、市場投放等環節的壁壘依然存在,政策的差異以及市場信息流通不暢,使得粵港澳創新資源難以整合;第四,風險基金、社會資金的支持和服務不夠。產品從研發到投入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除了投資渠道單一、服務機制不到位等問題外,政府缺乏有效引導及產品研發配套機制的不完善,一些需要較長研發時間的科技產品常出現研發資金不足導致項目破產的狀況。
E. 大灣區應探索建立協同合作的國際人才政策
對標世界知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基礎研究與技術轉化方面如何實現新突破和跨越式發展?怎樣才能更好吸引集聚國際高層次人才?
「一流高校和一流城市、一流灣區是共生的。」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近日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亟須完善高校技術轉移生態鏈,優化升級現有政策,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同時,應探索建立協同合作的國際人才政策,包括國際人才認定標准、評價激勵機制等,以避免各地市在人才引進工作中無序競爭、過度競爭。
粵港澳實現跨區域科創合作
需要體制機制創新
南方日報: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哪些優勢和短板?下一步如何發力?
宋永華:這些年,通過大力引進或推動建設國家級實驗室、布局大科學裝置,粵港澳大灣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短板正快速補齊,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已位列世界四大灣區之首,但一些反映專利質量的數據不及其他三大灣區,在基礎型發明專利上也不佔優勢。
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應當用心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首先,要持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層次人才主要依託高等教育,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在近年來有長足進步,但與其他幾個世界級大灣區人相比,人才培養體系和高素質人才數量仍有一定差距。一直以來,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的人才,是我對世界一流高校培養人才的理念基礎。這不是一件畢其功於一役的事,需要靜下心持之以恆扎扎實實做好。
其次,要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尤其是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當今世界上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地區,無不擁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廣州等地高校擁有相對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但其他城市高校的科技創新體系仍存在短板,這使得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整體的科研創新產出尚不及世界其他三大灣區。
再者,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鏈,推動科研成果迅速從大學走向科技園,再從科技園走向產業園。創新是完整鏈條,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產業化等諸多環節,需要生態環境支撐。粵港澳在經濟模式、法律體系等領域存在顯著差異,三地的跨區域交流合作仍面臨一些現實障礙。無論是加快培養科技人才、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還是建立產學研一體生態鏈,都亟待對現有政策進行優化升級,需要粵港澳三地從長遠視角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力爭在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上實現更大突破。
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有望加速規則深度銜接
南方日報:在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方面,粵港澳三地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錯位發展?
宋永華:粵港澳合作發展,關鍵是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條件,實現分工合理、功能互補、融合發展。香港世界名校數量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是最多的,而澳門大學80%教師來自澳門之外,形成「三文四語」(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三文」,普通話、粵語、葡萄牙語、英語「四語」)教學體系。但是,港澳高校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時無法獨立建立完整鏈條,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內地合作。
近年來,在引進港澳創新創業團隊、推動高端產業集聚發展方面,廣東許多地方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政策支持,不僅有政府積極參與其中,企業界也很熱心。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南方日報: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將為粵澳互利合作共謀發展帶來什麼新契機?
宋永華:橫琴作為粵澳、珠澳跨境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來聚集了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港澳專業人才。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粵澳有望加速實現規則深度銜接、機制深度合作、規劃深度對接,帶動大灣區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有助於澳門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能為大灣區西岸長遠發展開辟廣闊空間。
作為澳門唯一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澳門大學也是西岸科研實力相對最強的高校。加強產學研結合是我們融入大灣區的總方向。為此,學校在橫琴建立了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這是澳大在大灣區設立的首個產學研示範基地。未來希望抓住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歷史新機遇,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進一步密切與珠海的深度合作。適當的時候,我們也會走進大灣區其他節點城市布局,開展更多科研和成果轉化等活動。
引才應加強政策溝通協調
南方日報:對於廣東協同港澳招引國際優秀專業人才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面,有什麼建議?在構建和優化人才生態方面,廣東有哪些提升空間?
宋永華:近年來,為吸引集聚國際化人才,廣東多地政府、企業下了很大決心。有的地方啟動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率先開展技術移民試點。一些人才新政不僅領先大灣區,甚至在全球都具有較強吸引力。但整體而言,大灣區國際人才流動的綜合配套服務政策和措施仍有待完善,需要盡快建立起與國際接軌、體現中國特色、符合大灣區定位的國際人才服務管理體制。
在我看來,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人才集聚效應,薪酬激勵、住房保障、稅收優惠等固然重要,但包容多樣的文化氛圍等軟環境亦不可或缺。尤其要注重在整個大灣區營造出一流的人才生態環境,而非僅在局部地區或部分行業尋求突破。這就要求更加註重加強各地人才政策出台前的溝通協調,避免大灣區各城市在人才引進中的無序競爭、過度競爭。
南方日報:對於粵港澳三地加強高教領域合作,有什麼建議?
宋永華: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經驗,相互交流、彼此借鑒很重要亦有必要。合作辦學說到底是要發揮出各自優勢,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其中前期准備相當重要。
近些年,不少港澳高校到廣東合作辦學。每所大學有自己重點的發展方向和特色學科,以及人才培養的獨特優勢。同樣,粵港澳大灣區的每個城市也有自身的區位優勢、產業布局和發展戰略。合作辦學項目要明確辦學定位,將地方發展需求和高校特色、優勢資源匹配起來,推進產教融合、產學研結合,既追求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也要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判斷合作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南方日報記者 龔春輝
統籌:駱驍驊
F. 廣州出台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城市人才發展戰略性文件
近日,廣州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關於實施「廣聚英才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廣聚英才計劃」),提出了19項創新舉措,全力集聚國內外「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快構築具有高度競爭力、輻射力、引領力的全球創新人才戰略高地。
這是自2016年出台產業領軍人才「1+4」政策文件、2017年底出台高層次人才支持政策後,廣州市在優化人才政策體系方面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後,大灣區內出台的首個城市人才發展戰略性文件。
對戰略科學家團隊實施「帶頭人全權負責制」
人才培養體系是人才戰略的基礎性工作。「廣聚英才計劃」探索實施「人才舉薦制」,將經廣州市高端創新人才舉薦委員會委員聯名推薦並通過公示的人才直接認定為市高層次人才或入選相應市級人才項目,與現有模式共同構成「認定+評定+推薦」的人才綜合評價體系,挖掘並支持一批大灣區急需緊缺人才,努力實現「塔尖更高、塔基更實」。
與此同時,該計劃發揮用人主體「自主評價」作用,鼓勵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人才評價標准,並支持納入廣州市行業人才評價體系,開辟突出貢獻人才、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
在人才待遇方面,對戰略科學家團隊實施「團隊帶頭人全權負責制」,賦予其用人權、用財權、用物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和人才舉薦權,配置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感召力的事業發展平台,優先保障經費支持和工作條件,構建國際一流的新型人才發展體制和科研運行機制。對成長性好或業績突出的產業人才團隊,予以滾動支持或追加資助,探索按「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創設發展條件,扶持人才一路「快馬加鞭」。
「廣聚英才計劃」還給人才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措施。在創新創業上,強化金融對人才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探索實施「人才投」「人才貸」「人才保」項目,為人才解決發展道路上的「糧草之憂」。具體而言,搭建創投機構與人才創新項目充分對接平台,研究設立較大規模的人才創新創業基金。建立「人才服務銀行」為高層次人才創業提供最高2000萬元免抵押、免擔保的人才信用貸款。支持在穗保險機構創新推出系列保險產品,為人才分擔創業風險。
3年內新增3萬套人才公寓傑出人才可無償獲贈
針對當前廣州人才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廣聚英才計劃」在補齊短板弱項上發力,構建人才安居保障體系,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補貼或免租入住的人才公寓,貢獻突出的傑出人才可無償獲贈所租人才公寓。
按照計劃,廣州將通過新增籌建、園區配建、城市更新、共有產權等方式,力爭3年內新增3萬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賃住房,優先供給重點人才使用。對來穗工作並落戶的博士後、博士給予安家費或生活補貼,支持各區為碩士生、本科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滿足人才住房需求。
在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方面,廣州將規劃建設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集聚一批綜合實力強、專業化程度高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化發展。同時,每年評選一批創新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業領軍人才、人力資源服務創新項目,提升廣州全球配置人力資源能力。
此外,對入選國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的重點人才,按較高比例給予人才經費和項目資金配套,並對人才所在單位給予獎勵補貼。
擇優支持廣州高校人才在穗轉化科技成果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是科教人才資源最為集聚、豐富的地區。按照「廣聚英才計劃」,廣州將每年擇優支持一批廣州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在穗轉化科技成果。
其中,將引導相關單位加大科研投入,把對房產的投資轉化為對高端科研儀器的儲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在科技型企業兼職或在崗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轉化所得凈收入可按不少於70%的比例獎勵給人才。
同時,建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聯盟,引導產業龍頭企業、金融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在穗產業化、商業化、品牌化、資本化,切實將廣州的科教人才集聚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動力。
「廣聚英才計劃」不僅提出一系列創新舉措,還優化整合提升現有市級人才項目。其中,優化提升「菁英計劃」留學項目,探索將港澳台地區知名高校優秀學生納入支持范圍,為其赴國外一流高校攻讀博士提供生活費和國際旅費;增設「基礎研究青年英才項目」,為基礎研究和重點產業方向相關專業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獎學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培才引才。
不斷集聚青年創新創業人才。一方面,打造青年創業「廣交會」。依託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打造「青年創新成果廣州交流會」,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峰會論壇、項目成果對接、人才引進洽談等活動,為海內外青年創新人才在穗發展提供人才、技術、項目、資本「一站式」對接平台。
另一方面,打造「人才基地+青年眾創空間」平台體系。依託產業園區、科技園區以及價值創新園區,高起點策劃建設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範基地,5年內規劃建設一批集總部辦公、創投資本、創業孵化、公共服務、國際交流、生態休閑於一體,「人才+產業+休閑」融合發展的高端創新創業平台,引導建設100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青年眾創空間,著力營造「類海外」人才發展環境。
G. 松柏投資集團在大灣區怎樣培養口腔人才
松柏接手惠州口腔醫院後,大幅大大提高新醫生招聘數量,建立了學術、教育、臨床方面綜合發展的口腔培訓基地,打造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模式。惠口教育中心模擬頭模實驗室是廣東規模最大的實驗室,為新醫生的臨床實踐奠定了基礎。以惠口為樣板建設口腔醫學學科、培育口腔人才,目標是建成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口腔人才培育基地。 隨著口腔醫生及經營者對於口腔教育及培訓的需求在日益增長,松柏投資集團全面、完整的培訓體系會助力口腔醫生和其他行業從業者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