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點有哪些為了彌補市場的缺點應該怎麼辦
現在是市場經濟,要比計劃經濟更加的靈活,但是風險極大,通貨膨脹是市場經濟特點。市場經濟實則就是投機經濟。不用配置。而計劃經濟則是需要進行配置的。
『貳』 高中政治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市場不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 這兩句話對么為什麼
對啊!他們並不矛盾.你首先要弄清資源的配置的基本方式有哪些.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方式.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主要是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的變化由市場來供應的.市場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市場調節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1.在市場調節中,市場解決不了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應問題.2.它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3若單用市場調節會造成資源配置低下,經濟不穩定,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所以說僅僅用市場來調節是會產生很多弊端的,即"市場不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
所以對待市場調節我們要辨證對待.
經過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後,人們逐漸認識到計劃調節的重要性.但單用計劃調節也是有弊端的.現在的大多國家都注重計劃和市場的結合運用.比如我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叄』 經濟學中的市場失敗指的是什麼有何特點
1、經濟學中的市場失敗又稱市場失靈是指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一般認為,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2、特點:
(1)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
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雇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
(2)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蔓延。
(3)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
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
(4)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製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宏觀看,市場經濟運行的周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
(5)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
(6)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
(7)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對象,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
(3)市場配置不了什麼擴展閱讀
市場失靈的原因:
1、公共產品:
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簡單地講,私人物品是只能供個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裝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非競爭性是指消費者的增加不會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例如國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帶給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國家安全時一點都不會影響公民乙對國家安全的享用,並且人們也無需花錢就能享用這種安全。
2、壟斷
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對這種情況的糾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過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干預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這方面的干預屬於政府的產業結構政策。
3、外部影響
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系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系的利益關系。
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系。這些處於交易關系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
4、非對稱信息
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場失靈
『肆』 請問經濟學專家:什麼是市場配置資源哪些產品或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為什麼怎麼理解
公共產品和服務一般都不能以市場配置資源,比如水電等生活必需品,還有城市綠化,消防等。
『伍』 市場在資源配置的缺陷
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特點。他也不是萬能的。在市場經濟中有人為了眼前利益,有人不正當經營等,生產經營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場各方面信息,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場調節有一定的時間差。等
希望採納
『陸』 有市場調節配置資源的不足
市場配置的不足
由於企業是在自身利益驅動下對市場信號做出反應的,因而市場的作用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功能缺陷。市場配置的不足之處表現在:
1、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容易造成經濟總量的失衡。
2、市場規律的作用會引起貧富差距的擴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難以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長。
3、市場對於解決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問題顯得無能為力,如果聽任市場的自發作用,反而可能對生態環境和外部經濟帶來害處。
『柒』 什麼是市場配置
市場配置:就是由市場主體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為適應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在競爭中將資源配置到供給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門。 市場配置一般由由各部委統一調配資源 ,政府的各職能部門執行。
『捌』 能否舉個市場失靈的例子,謝謝,通俗易懂但不乏空洞
市場失靈舉例: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這種外部性是通過市場完全無法解決的,所示市場在這個時候是不能有效作用,稱為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一般認為,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8)市場配置不了什麼擴展閱讀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不能有效作用,或是能有效作用但是結果不好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市場不存在,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影響。
『玖』 資源配置與市場失靈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
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①計劃配置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②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價格牽動著市場活動參與者的行為。但由於供求的變化,價格或一時高於價值,或一時低於價值,商品價值正是這忽高忽低的干勁十足,趨向自我平衡的現實。這種現象,就是市場機制要素交互運動的奧妙所在。由於價格受供求的變動,市場活動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的市場行為。買者與賣者之間、買者之間、賣者之間又根據市場價格狀況的變化,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展開了多形式的競爭,競爭又會引起供求的變化。這樣,就形成了「價格——競爭——供求——價格」三個要素互相組合、互相制約、互為條件的一種循環過程。即價值規律通過市場競爭強行得到貫徹,並繼而調節供求關系;供求關系的變動又反過來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這就是一般意義上市場機制運動過程。價格是這種循環的標志,價格的變化既是上一次市場機制要素循環運轉的結束標志,又是下一次新的循環運轉的開始,如此周期循環,實現著市場運動的自我調節。這種市場機制要素自發、自動地循環,也可以視為市場的自然機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場上,它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分析
外在性的存在與公共品的屬性是市場機制難以處理的問題。實質上是市場機制的局限。市場機制在外在性與公共品的領域表現出無奈。經濟學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的貢獻有相當的差別。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私有制條件下,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在一定條件下(信息完全且對稱、規模報酬不變、分散決策等等)能保證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交易瞬間完成,交易費用為零。在一般性領域,由於市場機制能有效地在長期發揮作用於自發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些規則與體制實質上已經自發地演化出來了而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經濟學的貢獻只在於對這些規則的產生與功能給予科學的說明,進而揭示人們行為的一般規律。然而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由於市場機制在此碰了壁,一般來說,人類的交易活動並不能自發地演進出有效的規則來處理這些問題(只有科斯定理除外,科斯定理可以是對人類自發地或以「私了」方式處理外在性問題的經驗的一個理論總結)。因此,在這一領域,經濟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理論總結和說明,而是理論設計,原因是人類自發的以滿足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為目標的交易活動沒有演進出這類規則,這些規則與體制有待於設計。
於是科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自由價格機制已經被公認為最有效率的協調和指導配置資源的工具,為什麼還有企業的存在呢?這說明進入市場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用企業來代替價格機制可以減少交易費用,這就是交易費用的提出。所謂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效用函數的自變數中包含了別人的行為。外部性包括外在費用和外在收益,即從事一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不一致。外部負效應指私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這將導致資源存量的浪費;外部正效應指私人收益低於社會效益,這將導致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激勵失靈。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之所以重要,在於科斯定理闡明了在什麼條件下可以促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