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刷新一項紀錄,具體是什麼記錄
在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搭載著三名航天員升入太空。如今三名宇航員在空中工作生活了90天,離開空間站終於回來了。
神舟12號航天員刷新了一項記錄,這項記錄就是單次飛行任務在太空停留了90天,非常值得驕傲, 也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而喝彩!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正在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
神舟12號
神舟12號飛船於2021年6月17日在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三名宇航員和神舟12號一起被送入太空,當神舟12號和核心艙成功對接以後,三名宇航員順利進入核心艙,這意味著我國的宇航員第1次進入了自家的空間站,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國家領導人也表示了祝賀,以及宇航員的慰問。
B. 神州火箭十二號是幾月幾號 發射的
神舟12號是在2021年6月17日發射的
(2)神舟十二號衛星資料庫擴展閱讀:
神舟十二號,簡稱「神十二」,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二艘飛船,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2021年4月,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船箭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6月報道,根據規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3名航天員將成為 「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並在軌駐留3個月,開展艙外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正式發布。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埠,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這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後,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按任務實施計劃,3名航天員隨後將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
C. 神舟十二號長度
神舟十二,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艙結構,總長度約9米,總重量約8噸。神舟十二號,簡稱「神十二」,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二艘飛船,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十二號
2021年4月,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船箭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1年5月30日報道,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已轉入強化訓練階段,正全力備戰即將到來的太空之旅。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D. 神舟十二號將首次應用多項測控技術返回
神舟十二號將首次應用多項測控技術返回
神舟十二號將首次應用多項測控技術返回,神舟十二號於9月17日返回地球,這次,「神十二」的航天員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著陸場返回落地。航天員和中國航天將面臨的是神舟十二號任務的最後一次挑戰,
神舟十二號將首次應用多項測控技術返回1
神舟十二號返回任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從中國空間站返回地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採用多項經過驗證的新型測控手段,包括飛船的返回方式、測控網路等,都是為了給三名航天員鋪開一條更順暢、更安全的回家之路。
返回方式「定時定點」變為「動態適應」
以往的神舟飛船採用「標稱彈道」的返回方式,這種返回方式需要提前預定返回時間,發射前確定瞄準點,對時機的把握要求非常嚴格。這樣「定時定點」的返回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空間站時代航天員頻繁往返和應急返回的需求。為此,在「神十二」返回任務中首次採用「動態適應」的返回方式。返回前確定瞄準點,地面發起標准化返迴流程後,根據實時彈道預測並進行動態調整,以實現精準返回控制。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 胡國林:它的意義主要在於以後航天員在軌時間長,我們隨時都可以具備返回條件,只要它的星下點軌跡能夠滿足回我們著陸場的條件,隨時都可以回來。不像以前定的瞄準點,它要定時定點進行返回。現在我們隨時歡迎航天員回來,只要他完成了任務,具備了返回的條件就可以。
3顆天鏈中繼衛星服務神舟十二號返回
目前在軌運行的4顆天鏈中繼衛星,有3顆正應用於中國空間站任務,此次「神十二」返回,天鏈一號03/04星,天鏈二號01星組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天基測控網路。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 胡國林:我們整個的返回從一次調姿、軌返分離、二次調姿、返回制動一直到推進器返回器分離,整個的過程都是以天基為主進行測控支持。
驚心動魄「黑障」階段 安全性可控性提升
我國目前採用的航天器返回技術主要有彈道式和升力式兩種。以往的神舟飛船返回普遍採用標稱彈道升力式返回,此次基於動態適應和天基測控,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過程中以升力式作為返回手段,以預測制導作為控制方案,可以對運動姿態進行自主調整,特別是以往返回任務中最驚心動魄的穿越大氣層「黑障」階段,安全性和可控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 孫軍:這次首次採用叫作預測制導的控制方案。應該說是返回控制的一次革新,採用了新的自適應方案,能夠在飛船返回在黑障過程中辨識空間環境對它的影響,能夠實時制定出新的升力控制的策略。應該說通過預測制導的方案,一個是保證人員著陸的精度,另外保證了整個的安全性。應該說是我們返回控制方面的一個重大的技術突破。
神舟十二號飛船為何選擇東風著陸場?
這次,「神十二」的航天員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著陸場返回落地。神舟十二號飛船為什麼選擇東風著陸場?這種變化是出於怎樣的考量?總台記者采訪了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我們國家載人航天工程起步的時候,只研製了神舟號飛船一種航天器。神舟號飛船的獨立飛行時間只有七天,這種情況下我們設置了主備兩個著陸場。到了載人空間站階段,飛船大多數時間是停靠在空間站上面。如果著陸場天氣不好,我們可以讓飛船晚點返回來,就不需要設置主備兩個著陸場。所以說選擇東風著陸場作為載人空間站階段飛船的返回著陸場,首先是工程發展的自然結果。
空間站長期運營需要一支常態化搜救力量
東風著陸場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中南部地區,這里冬季乾冷,夏季炎熱,少雨多風,同時具備返回機會多,測控設備可充分利用等很多有利條件。此外,空間站計劃在軌運營十年,需要一支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力量。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依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人力資源和眾多的測控、通信、氣象、醫療、運輸以及各種後勤保障設施。我們只需要組建一支規模有限的專業搜救力量,就可以形成強大的搜救能力。從系統建設上來講,他的經費投入就比較少,維持效果比較好,而且隨時可以形成強大的搜救能力。
「神十二」返回將檢驗東風著陸場搜救能力
東風著陸場場區內地形多樣,所以搜索救援難度要比四子王旗著陸場高。此次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艙在這里著陸,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救援能力。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我們經過了好幾輪的梳理,目前梳理出超過三百多種可能會遇到的情況,然後把這三百多種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梳理,從中間整理出六大類三十餘項關鍵異常情況。
已組織四次全系統搜救回收綜合演練
目前,東風著陸場已經先後組織了四次全系統搜救回收綜合演練,多次組織了針對著陸場周邊沙漠、戈壁、山地等復雜地形環境的搜索、作業展開、野外生存等課目訓練。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我們提出了一個跟蹤測量、 立體連續、落點預報、快速准確、搜索救援、艙落人到的搜索回收任務預定目標。中國的載人飛船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最後又回到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是我們的光榮,所以我們要建設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航天港。
神舟十二號將首次應用多項測控技術返回2
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在宇航員經過90天的「天和五星級酒店」住宿以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之後於9月17日返回地球,航天員和中國航天將面臨的是神舟十二號任務的最後一次挑戰,我把它叫做「過五關,斬六將」
第一關:分離關
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之前我們的飛船降落的地點都是內蒙古的四王子旗,這里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各個條件都滿足,加上因為一直作為航天器返回地,這里建立了完善的測繪,搜尋,反應機制,經過多次任務考察以後,這里毫無疑問是最適合飛船著陸的地方,但這次的神舟十二號飛船的著陸地點卻第一次發生了更改,改到了位於酒泉的東風著陸場,而更改的原因則是因為這次的分離關。
神舟十一號落在四王子旗
之前的航天器都是非常有計劃的飛行,返回位置都是固定的軌道高度,但這次因為神州十二號是和空間站一起運行了90天,在這個過程中空間站因為稀薄大氣阻力的原因,軌道高度是一直在發生變化的,也是因為這一點,發射前無法預計神舟二號飛船具體的脫離和返回地球的軌道位置和高度,並且也不可能為了讓神舟十二號從固定位置返回就消耗空間站寶貴的燃料來改變軌道,所以這次的返回從第一步就和之前的任務不一樣,因為它會從一個誰也無法事先預計的位置脫離返回地球,只能說我們只能夠確定一個大概位置。
脫離空間站
也因為脫離位置的不確定,所以落地的位置就無法特別精準的計算,為了安全起見,這一次啟用了東風著陸場,就是因為這里的無人區面積足夠大,對於航天器著陸的精準度要求可以更低,當然也因為更換了著陸場,這里更加復雜的沙漠,隔壁和山地地形也為航天器的後面著陸和搜救增加了難度。
廣闊的東風著陸場(注意,有山地存在)
第二關:減速關
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在人造地球衛星與牛頓大炮關系的課程上,老師就告訴過我們,為什麼人造衛星這些可以圍繞著地球不會掉下來呢?這是因為它們是以很快的速度圍繞著地球在高速轉動的,就如同你拿著繩子拴著一個石子轉動一樣,當你讓石子轉圈時,它不會落下來,但是一旦減速,石子就會慢慢地落下來了,所以航天器要回來,就需要減速。
然而航天器在宇宙真空中是不可能踩剎車摩擦地面減速的,唯一的辦法還是要利用推進器噴射燃料來實現,但是前面出地球可是加速的,所以是車頭在前,推進器在後面,這一次要減速,就必須讓火箭轉180度,前後對調,對著飛行的方向噴氣,這樣才能實現減速,所以,在脫離空間站後,飛船將在太空中進行2次90度的轉體,完成頭尾對調的過程,進行減速,這個轉動對於精度要求是比較高的,畢竟這時候還在繞著地球高速運動中,而轉動完畢後,噴射器將會精確地進行減速,將速度減小到提前設定的值,在這個過程中飛船的軌道將會不斷降低,直到無法繼續環繞地球,被地球引力拉向地面,然後飛船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引力滑向地球,並且找一個最帥的姿勢准備進入地球大氣層。
第三關:再入大氣層
隨著軌道高度的降低,大氣的密度不斷加大,阻力也不斷增大,航天器就要開始進入地球了,但這個時候將會迎來一個巨大的考驗,就是再入大氣姿態調節,個人俗稱「打水漂和扔石頭」。
如同你將一個石頭扔向湖裡的時候一樣,角度和速度是至關重要的兩個東西,如果航天器進入的角度太小了,那就會如同打水漂一樣,從大氣層上面彈出去,從而失去進入地球的機會,被重新彈入太空,那後面的情況真的就是生死有命了,但一定可以說這個時候就已經失敗了;但這個角度也不能太大,太大就如同石頭直直地扔到水裡一樣,濺起巨大的水花,航天器會以極大的速度進入大氣層,然後就會如同流星一樣,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或者說裡面的宇航員會因為高溫而死亡,所以再入大氣層必須保證航天器在恰好合適的角度和速度上再入。
角度必須合適
而保證再入的手段就是推進器了,要知道返回艙除了落地時候的反沖火箭以外是沒有其它動力的,動力都在推進艙上面,但推進艙是不會被回收的,所以再入大氣層過程中,返回器和推進艙必須全程配合,在極快的速度和逐漸增大的阻力下,強行調整自己的姿態,通過多次精準的,多角度的噴射改變自己的速度方向和大小,讓返回艙達到精確的再入角度,而在所有調節完成之後,推進艙將會和返回艙永別,失去動力的它將在大氣層中被燒毀,別了,我親愛的推進艙!
第四關:黑障——致命而美麗的天意和人力
進入大氣層後的返回艙沒有任何的動力存在,所以的一切都是在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降落的,這個時候隨著高度的`不斷降低,飛船的速度將會越來越快,與大氣層的摩擦使得整個返回艙變成一個巨大的火球,其底部溫度將高達數千攝氏度,同時周圍會產生等離子體,屏蔽一切信號通訊,而且這個速度和溫度下,也沒有任何動力設備能夠工作,這個時候的飛行員將一邊看到窗外最美麗的火花閃耀美景,同時經歷整個階段最無助的聽天由命,在我們做好所有的准備以後,這一段只能交給地球了,沒有任何人可以改變最終的結果,只有等到黑障結束的那一顆,我們才能夠知道它是否安全。
恐怖的黑障
第五關:減速關
沖出黑障之後的返回艙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減速。因為這個時候,飛船的速度一般在200米每秒左右,如果換算成千米每小時的話,那就是720千米每小時,想想高速限速120千米每小時,你現在是720,那就是一個字:一路火花帶閃電!而為了將這么巨大的速度減到落地時的微微一震,返回艙將開啟它的三次降落自救機會,重復一遍:這不是演習,機會只有一次,三次減速一次都不能錯。
首先是減速傘,這里將會有先後兩個減速傘,分四次減速,原因只有一個——太快了宇航員受不了。想想你高速路上急剎車踩到死的時候,是否能夠感受到安全帶對你胸口的那一重重的一勒,就問你痛不痛,而且這還只是120,飛船速度可是720啊,而且你那是水平行駛的時候減速,這是豎直的,想像突然坐地上是不是都感覺五臟六腑突然一扯,然後抽搐的疼?所以第一個減速傘將先打開一部分降速,然後全部打開第二次減速,之後拋掉,再次打開第二個主降落傘,重復上面的過程,四次減速之後,將速度從200米每秒減小到10米每秒,這個速度大概相當於人從三樓跳下來落地,很明顯即便是這個速度,也不是人體可以輕易承受的,更何況是在太空無重力環境下生活了這么久的,身體虛弱的宇航員呢?所以還得減速。
減速傘
第二個降速設備就是藏在返回艙最底部的4台反沖火箭,在即將落地的時候,大概距離地面1米時,4台反沖火箭會同時點火,產生瞬間的巨大推力,讓返回艙速度猛然的降低到2米每秒以內,這個大概相當於人快走的速度,同時為每個宇航員定製的緩沖座椅也會保護宇航員對抗這個速度,安全落地,但是即便所有一切都順利進行,這個減速的過程對於已經在太空失重90天的宇航員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整個過程身體會比較難受,要承受一次次的減速,同時感受久違的重力所帶來的身體的沉重感。
反沖火箭誇張圖
在所有環節都成功完成後,這個時候的返回艙就會開始發送信號,報告自己目前的具體位置,同時通過遙測觀察到的後勤人員會第一時間趕過來,對宇航員的身體情況進行檢查,攙扶宇航員出艙,並且開始大概1個月左右的隔離,檢查,恢復期。
作為人類科技發展的頂峰行業,航天科技含金量絕對是千足金以上的級別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步都充滿了大智慧和大毅力,短短數十年,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是發生在這個星球上的巨大奇跡,致敬每一個偉大的航天人!
E. 神舟12號哪年發射
神舟12號是2021年發射的。神舟12號於2021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並取得圓滿成功。神州十二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二艘飛船,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12號哪年發射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12號載人飛船的長征2號F遙12運載火箭成功點火發射,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2021年4月,神舟12號載人航天船箭分批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並於6月17日9時發射,18時48分,3名航天員先後順利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國家的空間站。
F. 神舟十二,升至高空多少千米
升空10分鍾後距離地球約200多公里
6月17號上午9時,懷著激動心情,在手機上全程觀看了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實況。
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七號,衛星發射場上空晴空萬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在上午九點二十二分在火箭點火十分鍾後,太陽板帆船順利打開,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完成。
飛船在長征火箭升空10分鍾後,神舟12號飛船順利進入距離地球最近點約200多公里,最遠點為約300公里的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別小看這區區200多公里高度。直線上,在地面,汽車一腳油門一會就到。
這是中國航天人在國外對我們技術封鎖情況下,中國人們靠自己的智慧,又一次在世界面前展示了偉大壯舉。
我們的空間站在位於40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什麼原因,你得說經過了反復的論證,嚴密的測算,多年實踐的有效檢驗,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400公里,90分鍾繞地球一圈,正是科學論證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就這一高度最好。
G. 神舟12號的宇航員是誰日期是多少
神舟12號的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日期是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搭載長征2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四項主要任務如下:
1、要開展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包括天河核心艙在軌測試、再生生保系統驗證、機械臂測試與操作訓練,以及物資與廢棄物管理等。
2、要開展兩次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包括艙外服在軌轉移、組裝、測試,開展艙外工具箱的組裝、全景攝像機抬升和擴展泵組的安裝等工作。
3、要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進行空間應用任務實驗設備的組裝和測試,按程序開展空間應用、航天醫學領域等實(試)驗,以及有關科普教育活動。
4、要進行航天員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計劃開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體鍛煉,定期監測、維持與評估自身健康狀態。
神舟十二號的發射過程:
2021年1月30日,來自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消息稱,目前,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飛船以及用於發射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總裝測試,將於2021年執行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2021年4月,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載人飛船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已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1年6月,根據規劃,我國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3名航天員將成為「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並在軌駐留3個月,開展艙外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等一系列操作。
2021年6月9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
H. 神舟十二號飛船運抵酒泉發射場,神舟系列的飛船都有哪些作用
神州系列的飛船,是屬於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載人航天飛船,並且申請了自主知識產權,其技術愈發成熟,如今已經達到國際載人航天飛船技術的水準,甚至還有超越的可能性。我國是神州系列,主要採用三艙一段的技術,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這和美國等飛船的外形打造,還是有很大的不一樣的。關於神州飛船的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三、與空間站實現對接階段。“神州”八號開始,我們開始將飛船與空間站天宮號開始對接操作,這既是一個中轉站,也是一個補給站,更是一個實驗站,通過八號,九號,十號,十一號,中國就已經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實現了進行宇航員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天宮號,既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的名片。
總之,“神州”系列,每一次飛行,每一艘航天飛船,每一名宇航員,都賦予了自己的意義和使命,並且,每一艘飛船也都完美的完成了它們的任務,為祖國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我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