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市場達到最優配置
估計你想表達的意思是:對於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均衡點在MC=MP處,市場達成帕累托最優。而對於壟斷市場,則不然。畫個圖就很好表示,A點是均衡點,若不在A達成均衡,假設在B,這時社會總剩餘僅僅是藍色陰影,比在A時缺少紅色部分面積,故若改動A點,社會總剩餘減少,CS減少PS增加,不可能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增加自身效用,故A為帕累托最優
2. 完全競爭市場為什麼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首先
必須明確
無論是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壟斷市場
廠商都是在約束條件下追求利潤(π)最大化的
利潤等於總收益減去總成本
即
π=tr-tc
由一階極值條件
對利潤求一階導數
得mr-mc=0
於是
我們得出結論
無論是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壟斷市場
均衡的一階條件都是mr=mc
即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市場下
廠商面臨水平的需求曲線
其價格
平均收益
邊際收益
全部重合於需求曲線
即p=ar=mr
所以
根據均衡條件
滿足p=mc
在壟斷市場下
廠商面臨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在需求曲線為線性的條件下
假設p=a-bq
總收益
tr=pq=aq-bq^2
平均收益
ar=a-bq
顯然平均收益曲線和需求曲線重合
邊際收益
mr=a-(b/2)q
顯然邊際收益曲線處於需求曲線下方
即mr<p
在需求曲線非線性的條件下
假設p=p(q)
等式右邊表示價格p是需求量q的函數
總收益
tr=p(q)q
平均收益
ar=p(q)
顯然平均收益曲線和需求曲線重合
邊際收益
mr=p+q(1-1/e)(e為需求的價格彈性
經濟學上規定e非負)
因此
由邊際收益的等式可以看到
mr<p
所以
在壟斷條件下
無論需求曲線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
mr都小於p
而根據均衡條件就可以得到
mc=mr<p
好了
最後一步
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是解釋為什麼mc=p就是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
而mc<p就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呢
因為
價格p
是消費者對於最後一單位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
客觀上表徵著社會對某一商品的價值的評價
而邊際成本mc
是廠商生產最後一單位商品所必須支付的成本
客觀上表徵著社會對某一商品的代價的評價
當mc<p
意味著社會代價<社會價值
即再生產一單位商品所獲得的價值要高於付出的代價
那當然是應該繼續生產了
直到生產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價值等於其代價為止
即mc=p
(由於邊際成本曲線具有正斜率
而需求曲線傾斜非負
所以必然會有交點
即增加生產最後必然會出現mc=p的狀態)
於是
問題證明完畢
最後
按照我一貫的作風
當然要廢話幾句啦
哈哈
經濟學之所以充滿魅力
並不是因為經濟學在數學上有著嚴謹的邏輯
而是因為經濟學是真實地以其強大的解釋力解釋著真實的生活
而數學只是工具
工具的意義在於輔助
而不在於工具本身
所以
在方程式的背後
應該更多地去思考方程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
補充一下:
在壟斷市場下
如果廠商能夠實現第一級價格歧視(即完全價格歧視)
也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因為在第一級價格歧視下
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將與需求曲線重合
均衡條件為p=mr=mc
其經濟意義是
消費者剩餘被廠商完全剝奪
即在消費者無利益損失的情況下增加了廠商的利益
從全社會的角度看
實現了帕累托意義上的優化
最終達到帕累托意義上的最優資源配置狀態
3. 地理問題 市場最優是什麼意思謝謝了.
市場最優對於市場上的一個發展的事物來講:如一個企業各個企業的發展方向都會不一樣自然需求和貢出都會不同,包括:市場、原料、人才、交通等等...所以市場最優最終是指:該事物發展所需的最優條件就是市場 一切有利於該事物發站的最優條件
4. 完全競爭市場是如何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的
完全競爭市場
(一)理想的市場結構.
1._ 完全競爭市場的定義:交換和競爭沒有任何阻力和干擾的理想化市場
2._ 完全競爭市場的假定條件:
1)_ 每一個產品或服務市場都有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2)_ 每一項產品或服務是同質的
3)_ 所有產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內部化的
4)_ 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 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場的進入和退出都是無成本的
6)_ 所有產品和服務都處在成本遞增階段
(二)完全競爭市場與生產效率
1._ 生產要素的需求者面臨同一要素相對價格,在圖像中表現為預算約束線的斜率.
2._ 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隨市場需求而變化,直到供給和需求相等.
3._ 每一個生產者都追求生產成本最小化,其決策是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生產者等產量曲線的邊際技術替代率.
4._ 在市場均衡情況下必定有每一個生產者的產品邊際技術替代率都等於要素的相對價格,滿足生產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競爭市場與交換效率
1._ 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者面臨同一要素相對價格,在圖像中表現為預算約束線的斜率.
2._ 產品或服務的相對價格隨市場需求而變化,直到供給和需求相等.
3._ 在給定的預算約束條件下每一個消費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決策是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該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的斜率.
在市場均衡情況下必定有每一個消費者的編輯替代率都等於產品的相對價格,從而滿足交換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競爭市場與交換效率.
1._ 在給定的產品數量和結構條件下,市場會產生一個均衡的產品相對價格.
2._ 在這個相對價格情況下,生產者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滿足產品的邊際轉換率等於相對價格.
3._ 如果生產者選擇的這個產品組合與消費者形成現有相對價格的產品組合不符,市場會調整相對價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對價格等於產品的邊際轉換率,從而滿足交換效率的要求.
其實感覺這道題目真的很難回答,我想我是沒能力賺你的分了。其實在市場經濟里,一般情況下,必然是相生相滅,相互循環的。例如,開始幾個賣肉的互相競爭,越賣價格越低,最後必然會出現兩種情況:1 大家認為這樣互相競爭,只能是兩敗俱傷,所以成立個協會,共同限制住價格;2 大魚吃小魚,被一家吞並或擠垮。上面的兩種情況都是壟斷。1882年美國形成的「美孚石油公司」這個壟斷組織就是這么形成的(後來這個壟斷組織被美國政府強行解散)。壟斷後,由於各方分臟不均,或者還有人想獲得更大的利益等等原因,壟斷就會被打破,這就要形成競爭。所以,在自由市場經濟里,盡管沒有政府的干預,壟斷和競爭也是相互循環的,你不可能只要競爭,不要壟斷,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象大家想像得那麼美好。
從上面可以看出,壟斷的優點就是產品無相對過剩的浪費,壟斷者完全可以控制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量。缺點就是壟斷者為了自己豐厚的利潤,始終控制住該種壟斷產品的供應量,使這種產品不能普及,許多人享受不到這種產品。壟斷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無重復建設的浪費。壟斷者對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有統一計劃,所以不會造成重復建設的現象。我們就拿移動通訊公司來說,假設中國就它這一家公司,它當然就是絕對壟斷了,它就會計劃好在全國建設多少個網點、多少個發射和接收裝置,當然會計劃得很好,不會有重復的現象。可是如果有一家聯通公司和它競爭,情況就不一樣了。聯通公司也會在全國計劃建設多少網點,多少發射和接收裝置,那麼這時重復建設就出現了。比方說移動公司的信號已經把北京地區全部覆蓋了,而聯通公司又要建設一些裝置再把北京地區覆蓋一遍,這就是重復建設,就浪費了。再比方說,某地明明有一個麵包廠就夠了,可是有一個人偏偏又要建一個麵包廠和它競爭,造成兩家的總生產能力只能利用一半,這就是重復建設。
5. 市場的決定作用如何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
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種定位不是矛盾和對立的,而是前後銜接、繼承發展的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全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決定稀缺資源的配置
●只有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市場才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緊緊抓住的主攻方向。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黨對市場作用認識的新飛躍
35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圍繞著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通過國家計劃進行資源配置,市場的作用被排斥,僅僅在計劃的縫隙里發揮一些補充作用。傳統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之一,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1978年後,我們黨從發揮價值規律作用切入,逐步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釋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顯示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闢論斷,標志著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認識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仍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秩序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政府權力過大、審批過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影響了經濟發展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決定》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廣泛考慮各方面意見,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這一修改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對市場的作用是一個全新的定位。它表明我們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認識上的一個新突破。「決定性」的意思是,由市場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決定採用什麼方法生產,決定產品和服務的初次分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其他力量可以影響和引導資源配置,但決定資源配置的力量只能是市場。「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種定位不是矛盾和對立的,而是前後銜接、繼承發展的,前者是在後者基礎上的與時俱進,是認識上的升華和飛躍。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市場是社會配置稀缺資源的一種手段,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共同成果。歷史和現實表明,在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下,與其他經濟體制相比,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經濟體制,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實現現代化的最優途徑。
人們對物質文化產品的需要是無限的,而用來生產物品和服務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把稀缺資源分配到不同物品和服務的生產上,把生產的物品和服務分配給各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手段,就是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是通過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進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價格發揮著傳遞信息、分配收入、提供激勵三大功能,引導市場主體把資源投入到最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上,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就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來說,市場經濟不承認市場主體在身份、地位、民族、出身、膚色等方面的差別,他們只承認對方是平等的擁有生產要素或產品的所有者。市場主體在市場上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產要素和商品,自由地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就市場經濟的規則來說,市場主體不承認別的任何權威,只承認市場競爭加在他們身上的像自然力一樣的作用,他們遵循市場等價交換的規則,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在貨幣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場規則進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價值規律,通過由市場交換形成的分工協作的社會生產機制、由市場競爭形成的獎勤罰懶優勝劣汰機制、由市場價格自動調節的供求機制等,使稀缺資源得到最優配置,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本質要求,是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全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決定稀缺資源的配置。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實踐上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35年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在我國絕大多數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是,在各個經濟領域,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上,資源配置違背價值規律導致低效配置和嚴重浪費的現象還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是,現行經濟體制仍然存在束縛市場主體活力的弊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仍然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並沒有發揮決定性作用。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很強的指導性。第一,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要以此為根據來區分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和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是,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第二,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遲緩,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其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中存在著許多妨礙市場主體創業創新創造積極性的障礙。如果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有了體制機制基礎,就可以釋放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目前政府治理和市場功能的邊界不夠清晰,政府越位、缺位、錯位並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求政府把應該由市場和企業辦的,還給市場和企業;應該由社會中介組織辦的,交給社會中介組織;應該由家庭和公民個人辦的,回歸給家庭和公民個人。這樣,政府就能真正轉變職能,把應該由自己辦的事情辦好,履行好自己的職能。
第四,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由於政府直接配置資源、對經濟干預過多和干預不當等,不僅妨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而且導致了尋租現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減少了政府審批項目、征地賣地、招商引資等方面的事務,有利於鏟除滋生公職人員受賄、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土壤和根源。
政府要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供條件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僅對市場的作用進行了新的定位,也對政府的職能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市場才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市場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導致宏觀經濟失衡,使市場失靈。政府只有對宏觀經濟實施有效管理,才能彌補市場失靈,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推動可持續發展,為市場有效配置資源和經濟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環境。市場機製作用有一定的自發性、盲目性,市場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會和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政府只有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解決市場外部性問題,才能彌補市場的缺陷,實現市場主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統一,創造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條件和環境。市場經濟發展容易造成壟斷和不公平競爭,只有政府才能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制定和維護規制,保障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市場主體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間來創造財富。市場機制不能很好地解決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只有政府才能加強和優化公共產品服務,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市場經濟容易導致收入差距拉大,只有政府才能維護和規范由市場形成的初次分配秩序,並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對收入再分配進行合理調節,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由此可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是說政府可以對市場撒手不管了,而是對政府發揮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政府轉變職能,發揮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作用,市場才能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和優勢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
6. 如何證明完全競爭市場能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壟斷市場不能
首先必須明確無論是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壟斷市場
廠商都是在約束條件下追求利潤(π)最大化的
利潤等於總收益減去總成本即π=TR-TC
由一階極值條件對利潤求一階導數得MR-MC=0
於是我們得出結論無論是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壟斷市場
均衡的一階條件都是MR=MC即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市場下
廠商面臨水平的需求曲線
其價格平均收益邊際收益全部重合於需求曲線
即P=AR=MR所以根據均衡條件滿足P=MC
在壟斷市場下
廠商面臨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在需求曲線為線性的條件下假設P=a-bQ
總收益TR=PQ=aQ-bQ^2
平均收益AR=a-bQ顯然平均收益曲線和需求曲線重合
邊際收益MR=a-(b/2)Q顯然邊際收益曲線處於需求曲線下方即MR<P
在需求曲線非線性的條件下假設P=P(Q)等式右邊表示價格P是需求量Q的函數
總收益TR=P(Q)Q
平均收益AR=P(Q)顯然平均收益曲線和需求曲線重合
邊際收益MR=P+Q(1-1/e)(e為需求的價格彈性經濟學上規定e非負)
因此由邊際收益的等式可以看到MR<P
所以在壟斷條件下無論需求曲線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MR都小於P
而根據均衡條件就可以得到MC=MR<P
好了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是解釋為什麼MC=P就是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而MC<P就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呢
因為價格P是消費者對於最後一單位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客觀上表徵著社會對某一商品的價值的評價
而邊際成本MC是廠商生產最後一單位商品所必須支付的成本客觀上表徵著社會對某一商品的代價的評價
當MC<P意味著社會代價<社會價值即再生產一單位商品所獲得的價值要高於付出的代價
那當然是應該繼續生產了直到生產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價值等於其代價為止即MC=P(由於邊際成本曲線具有正斜率而需求曲線傾斜非負所以必然會有交點即增加生產最後必然會出現MC=P的狀態)
於是問題證明完畢
最後按照我一貫的作風當然要廢話幾句啦哈哈
經濟學之所以充滿魅力並不是因為經濟學在數學上有著嚴謹的邏輯而是因為經濟學是真實地以其強大的解釋力解釋著真實的生活
而數學只是工具工具的意義在於輔助而不在於工具本身
所以在方程式的背後應該更多地去思考方程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
補充一下:
在壟斷市場下如果廠商能夠實現第一級價格歧視(即完全價格歧視)
也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因為在第一級價格歧視下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將與需求曲線重合
均衡條件為P=MR=MC
其經濟意義是消費者剩餘被廠商完全剝奪
即在消費者無利益損失的情況下增加了廠商的利益
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實現了帕累托意義上的優化
最終達到帕累托意義上的最優資源配置狀態
7. 完全競爭市場為什麼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完全競爭市場(一)理想的市場結構.1._完全競爭市場的定義:交換和競爭沒有任何阻力和干擾的理想化市場2._完全競爭市場的假定條件:1)_每一個產品或服務市場都有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2)_每一項產品或服務是同質的3)_所有產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內部化的4)_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有充分信息5)_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場的進入和退出都是無成本的6)_所有產品和服務都處在成本遞增階段(二)完全競爭市場與生產效率1._生產要素的需求者面臨同一要素相對價格,在圖像中表現為預算約束線的斜率.2._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隨市場需求而變化,直到供給和需求相等.3._每一個生產者都追求生產成本最小化,其決策是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生產者等產量曲線的邊際技術替代率.4._在市場均衡情況下必定有每一個生產者的產品邊際技術替代率都等於要素的相對價格,滿足生產效率的要求.(三)完全競爭市場與交換效率1._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者面臨同一要素相對價格,在圖像中表現為預算約束線的斜率.2._產品或服務的相對價格隨市場需求而變化,直到供給和需求相等.3._在給定的預算約束條件下每一個消費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決策是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該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的斜率.在市場均衡情況下必定有每一個消費者的編輯替代率都等於產品的相對價格,從而滿足交換效率的要求.(四)完全競爭市場與交換效率.1._在給定的產品數量和結構條件下,市場會產生一個均衡的產品相對價格.2._在這個相對價格情況下,生產者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滿足產品的邊際轉換率等於相對價格.3._如果生產者選擇的這個產品組合與消費者形成現有相對價格的產品組合不符,市場會調整相對價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對價格等於產品的邊際轉換率,從而滿足交換效率的要求.其實感覺這道題目真的很難回答,我想我是沒能力賺你的分了。其實在市場經濟里,一般情況下,必然是相生相滅,相互循環的。例如,開始幾個賣肉的互相競爭,越賣價格越低,最後必然會出現兩種情況:1大家認為這樣互相競爭,只能是兩敗俱傷,所以成立個協會,共同限制住價格;2大魚吃小魚,被一家吞並或擠垮。上面的兩種情況都是壟斷。1882年美國形成的「美孚石油公司」這個壟斷組織就是這么形成的(後來這個壟斷組織被美國政府強行解散)。壟斷後,由於各方分臟不均,或者還有人想獲得更大的利益等等原因,壟斷就會被打破,這就要形成競爭。所以,在自由市場經濟里,盡管沒有政府的干預,壟斷和競爭也是相互循環的,你不可能只要競爭,不要壟斷,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象大家想像得那麼美好。從上面可以看出,壟斷的優點就是產品無相對過剩的浪費,壟斷者完全可以控制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量。缺點就是壟斷者為了自己豐厚的利潤,始終控制住該種壟斷產品的供應量,使這種產品不能普及,許多人享受不到這種產品。壟斷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無重復建設的浪費。壟斷者對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有統一計劃,所以不會造成重復建設的現象。我們就拿移動通訊公司來說,假設中國就它這一家公司,它當然就是絕對壟斷了,它就會計劃好在全國建設多少個網點、多少個發射和接收裝置,當然會計劃得很好,不會有重復的現象。可是如果有一家聯通公司和它競爭,情況就不一樣了。聯通公司也會在全國計劃建設多少網點,多少發射和接收裝置,那麼這時重復建設就出現了。比方說移動公司的信號已經把北京地區全部覆蓋了,而聯通公司又要建設一些裝置再把北京地區覆蓋一遍,這就是重復建設,就浪費了。再比方說,某地明明有一個麵包廠就夠了,可是有一個人偏偏又要建一個麵包廠和它競爭,造成兩家的總生產能力只能利用一半,這就是重復建設。
8. 證明完全競爭市場能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壟斷市場不能。
首先
必須明確
無論是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壟斷市場
廠商都是在約束條件下追求利潤(π)最大化的
利潤等於總收益減去總成本
即
π=TR-TC
由一階極值條件
對利潤求一階導數
得MR-MC=0
於是
我們得出結論
無論是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壟斷市場
均衡的一階條件都是MR=MC
即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市場下
廠商面臨水平的需求曲線
其價格
平均收益
邊際收益
全部重合於需求曲線
即P=AR=MR
所以
根據均衡條件
滿足P=MC
在壟斷市場下
廠商面臨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在需求曲線為線性的條件下
假設P=a-bQ
總收益
TR=PQ=aQ-bQ^2
平均收益
AR=a-bQ
顯然平均收益曲線和需求曲線重合
邊際收益
MR=a-(b/2)Q
顯然邊際收益曲線處於需求曲線下方
即MR<P
在需求曲線非線性的條件下
假設P=P(Q)
等式右邊表示價格P是需求量Q的函數
總收益
TR=P(Q)Q
平均收益
AR=P(Q)
顯然平均收益曲線和需求曲線重合
邊際收益
MR=P+Q(1-1/e)(e為需求的價格彈性
經濟學上規定e非負)
因此
由邊際收益的等式可以看到
MR<P
所以
在壟斷條件下
無論需求曲線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
MR都小於P
而根據均衡條件就可以得到
MC=MR<P
好了
最後一步
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是解釋為什麼MC=P就是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
而MC<P就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呢
因為
價格P
是消費者對於最後一單位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
客觀上表徵著社會對某一商品的價值的評價
而邊際成本MC
是廠商生產最後一單位商品所必須支付的成本
客觀上表徵著社會對某一商品的代價的評價
當MC<P
意味著社會代價<社會價值
即再生產一單位商品所獲得的價值要高於付出的代價
那當然是應該繼續生產了
直到生產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價值等於其代價為止
即MC=P
(由於邊際成本曲線具有正斜率
而需求曲線傾斜非負
所以必然會有交點
即增加生產最後必然會出現MC=P的狀態)
於是
問題證明完畢
最後
按照我一貫的作風
當然要廢話幾句啦
哈哈
經濟學之所以充滿魅力
並不是因為經濟學在數學上有著嚴謹的邏輯
而是因為經濟學是真實地以其強大的解釋力解釋著真實的生活
而數學只是工具
工具的意義在於輔助
而不在於工具本身
所以
在方程式的背後
應該更多地去思考方程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
補充一下:
在壟斷市場下
如果廠商能夠實現第一級價格歧視(即完全價格歧視)
也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因為在第一級價格歧視下
廠商的邊際收益曲線將與需求曲線重合
均衡條件為P=MR=MC
其經濟意義是
消費者剩餘被廠商完全剝奪
即在消費者無利益損失的情況下增加了廠商的利益
從全社會的角度看
實現了帕累托意義上的優化
最終達到帕累托意義上的最優資源配置狀態
9. 為什麼說完全競爭市場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帕累托標準是判別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標准。
1.從交換的角度來看,對於任意消費者,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消費者在既定收入約束條件下選擇消費兩種商品消費的最優數量滿足條件是商品邊際替代率等於相應價格比RCS1,2=P1/P2。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所有消費者面對的價格都相等。即所有消費者消費任意兩種商品邊際替代率都相等。交換符合帕累托最優標准。
2.從生產的角度看。廠商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在最優組合點上確定要素投入。即生產要素的邊際替代率等於相應要素價格比。RTS(L,K)=RL/RK。
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都是價格接受者,面對的所有要素價格都相等。即任意兩個廠商使用任意兩種要素的邊際替代率都相等。生產符合帕累托最優。
3.從交換和生產來看。
完全競爭市場上,消費者按照上述條件選擇消費組合。廠商按照MC=P提供供給。在等產量曲線上,選擇一種生產要素和放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成本相等,從而邊際轉換率等於相應要素價格比。
RPT1,2=P1/P2。
10. 常說市場配置資源是最優效率的,為什 么還需要制定產業結構政策去調整資源和生
由於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在其正常運轉中,市場機制在龐大的市場中通過需求與供給的相互作用及靈敏的價格反應自如地支配經濟運行,即自由、靈活、有效、合理地決定著資源的配置與再配置。市場配置資源指的是經濟運行過程中,市場機制根據市場需求與供給的變動引起價格變動從而實現對資源進行分配,組合及再分配與再組合的過程。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來進行。價值規律就象一隻看不見的手,實現資源配置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