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基因資料庫安全性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基因資料庫安全性

發布時間: 2022-10-18 11:28:51

⑴ 基因資料庫 一般使用什麼資料庫

集合所有已知核酸的核苷酸序列,單核苷酸多態性、結構、性質以及相關描述,包括它們的科學命名、來源物種分類名稱、參考文獻等信息的資料庫。基因和基因組的資料也包含在DNA資料庫中。目前國際上比較重要的核酸(含蛋白質)一級資料庫有美國的GenBank、歐洲的EMBL和日本的DDBJ。三個資料庫信息共享,每日交換,故資料是一樣的,唯格式有所不同。

⑵ 依靠資料庫 基因檢測到底靠不靠譜

基因檢測並不是個新事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基因檢測領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一方是科研和醫療相關的專業級基因檢測,另一端,則是面向消費者的檢測,比如易感疾病風險預估、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天賦基因等產品。

⑶ 如何面對DNA測序平民化所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

現在的學界現狀是,只有測序基因型的數據是可以公開的,比如千人基因組計劃(1000GenomeProject)。帶有性狀的數據(例如身高、體重等),只能按研究申請獲得,例如ADNI資料庫,一個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DNA與核磁共振圖像資料庫。作為研究人員,其實不希望政府在這方面製造太大的限制。對人類基因的研究,至今只能算冰山一角,冰山一角都算不了,面對的一大難題就是樣本量太小。例如以上提到ADNI資料庫,不足千人的樣本量,許多研究方法用不了,研究結論也不怎麼可靠。測序平民化,對於我們的好處就是,採集樣本的難度和成本的不斷降低。

我覺得你說的這些問題和後果,是已經在發生的事情,跟測序平民化本身關系不大,解讀測序結果本身依然是一件十分專業,且成本頗高的事情(目前測序成本已經低於1000美元)。其實目前的現狀來說,除了某些特定疾病如題主所說的亨廷頓舞蹈症,唐氏綜合症等,有明確的關聯基因突變,大多數還處於盲人摸象狀態中。即便將來某一天,測序技術發達到,只要跟你擦肩而過獲得那麼點皮膚細胞,就能立馬提取整個DNA信息,這個信息有什麼用呢?該歧視的本來就在歧視,該被盜的信息本來就會被盜。這就像二十年前,手機的接受度還比較低,手機號泄露還是一件大事。而現在幾乎每一個快遞員都可以說出所在小區的人名電話住址,相對於送貨上門的巨大便利的誘惑,並沒有人覺得住址信息泄露有太多危險。

⑷ 基因檢測怎麼做

1、哪些人需要做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對受檢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沒有任何要求。對疾病項目的選擇,可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a、有疾病家族史的人重點選擇家族史疾病,了解相關疾病的患病風險,及早做針對性預防。 但不僅限於家族史疾病,我們罹患疾病,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對疾病的忽視。 b、生活習慣不規律,或有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需要重點關注腫瘤、心腦血管類疾病; c、對新生兒進行基因檢測,將幫助父母從小培養有針對性的生活習慣,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一次檢測終生受益; d、已發生疾病的人接受基因檢測,可以輔助疾病治療,及明確並發症的預防; e、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和我們的基因型相近,但並不相同。因此,個人的基因檢測結果僅限對個人健康管理做指導。 2、基因檢測的安全性? 基因檢測所需的檢測樣本為血液。受檢者在正規醫療機構由護士採用一次性采血器材抽取6-8毫升靜脈血即可完成采樣。整個過程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任何損傷。 在個人隱私方面,正規機構將設置完整的保密體系來保障受檢者的信息安全。如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的愛身譜個體遺傳檢測服務,從登記受檢開始就為受檢者做身份加密,包括:客戶識別碼、采血器材的編碼、報告加密、網上閱讀密碼函、閱讀修改許可權設定、電子數據信息幾率、電子簽名及資料庫維護加密等多重保障。 3、基因檢測的流程 ①客戶登記:受檢者填寫《知情同意書》和《信息登記表》,交由基因檢測機構建立健康檔案。 ②採集樣本:通常為血液樣本,無特殊要求,不需要空腹。樣本採集由專業醫療機構完成。 ③基因檢測機構在收到樣品後,將會完成樣本檢測、結果分析、報告編制的工作。並將檢測報告交付受檢者。 ④報告解讀:在客戶收到報告後,檢測機構將提供報告解讀,並根據基因檢測結果在合理飲食、適當的運動方式、良好的心理狀態、社會環境、定向定期體檢、安全用葯和針對性就醫等諸多方面提供個性化健康生活指導建議。 4、基因檢測之後我們該怎麼辦? ①心理解壓:基因檢測能提示受檢者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但並不能決定他未來的健康狀態。高風險,表示受檢者比普通人的患病幾率高,但什麼時候發病,以及病情的發展還依賴於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因此,一旦檢測出較高的疾病風險不要驚慌。專業機構將給出針對性的建議,有效指導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②加強健康管理意識:基因檢測顯示低度疾病風險表示受檢者患病風險較小,但並不完全排除患病的可能。因此仍需加強健康管理意識,避免疾病發生。 ③遵循專業性的健康指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是疾病易感基因與長期生活習慣、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於專業機構給出的指導需要堅持遵循,而非淺嘗輒止。

⑸ 基因組資料庫的介紹

基因組資料庫(GDB)為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保存和處理基因組圖譜數據。GDB的目標是構建關於人類基因組的網路全書,除了構建基因組圖譜之外,還開發了描述序列水平的基因組內容的方法,包括序列變異和其它對功能和表型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