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料庫都有哪些
資料庫是一組信息的集合,以便可以方便地訪問、管理和更新,常用資料庫有:1、關系型資料庫;2、分布式資料庫;3、雲資料庫;4、NoSQL資料庫;5、面向對象的資料庫;6、圖形資料庫。
計算機資料庫通常包含數據記錄或文件的聚合,例如銷售事務、產品目錄和庫存以及客戶配置文件。
通常,資料庫管理器為用戶提供了控制讀寫訪問、指定報表生成和分析使用情況的能力。有些資料庫提供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離性和持久性)遵從性,以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事務的完整性。
資料庫普遍存在於大型主機系統中,但也存在於較小的分布式工作站和中端系統中,如IBM的as /400和個人計算機。
資料庫的演變
資料庫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從層次資料庫和網路資料庫開始,到1980年代的面向對象資料庫,再到今天的SQL和NoSQL資料庫和雲資料庫。
一種觀點認為,資料庫可以按照內容類型分類:書目、全文、數字和圖像。在計算中,資料庫有時根據其組織方法進行分類。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資料庫,從最流行的方法關系資料庫到分布式資料庫、雲資料庫或NoSQL資料庫。
常用資料庫:
1、關系型資料庫
關系型資料庫是由IBM的E.F. Codd於1970年發明的,它是一個表格資料庫,其中定義了數據,因此可以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重組和訪問。
關系資料庫由一組表組成,其中的數據屬於預定義的類別。每個表在一個列中至少有一個數據類別,並且每一行對於列中定義的類別都有一個特定的數據實例。
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是關系資料庫的標准用戶和應用程序介面。關系資料庫易於擴展,並且可以在原始資料庫創建之後添加新的數據類別,而不需要修改所有現有應用程序。
2、分布式資料庫
分布式資料庫是一種資料庫,其中部分資料庫存儲在多個物理位置,處理在網路中的不同點之間分散或復制。
分布式資料庫可以是同構的,也可以是異構的。同構分布式資料庫系統中的所有物理位置都具有相同的底層硬體,並運行相同的操作系統和資料庫應用程序。異構分布式資料庫中的硬體、操作系統或資料庫應用程序在每個位置上可能是不同的。
3、雲資料庫
雲資料庫是針對虛擬化環境(混合雲、公共雲或私有雲)優化或構建的資料庫。雲資料庫提供了一些好處,比如可以按每次使用支付存儲容量和帶寬的費用,還可以根據需要提供可伸縮性和高可用性。
雲資料庫還為企業提供了在軟體即服務部署中支持業務應用程序的機會。
4、NoSQL資料庫
NoSQL資料庫對於大型分布式數據集非常有用。
NoSQL資料庫對於關系資料庫無法解決的大數據性能問題非常有效。當組織必須分析大量非結構化數據或存儲在雲中多個虛擬伺服器上的數據時,它們是最有效的。
5、面向對象的資料庫
使用面向對象編程語言創建的項通常存儲在關系資料庫中,但是面向對象資料庫非常適合於這些項。
面向對象的資料庫是圍繞對象(而不是操作)和數據(而不是邏輯)組織的。例如,關系資料庫中的多媒體記錄可以是可定義的數據對象,而不是字母數字值。
6、圖形資料庫
面向圖形的資料庫是一種NoSQL資料庫,它使用圖形理論存儲、映射和查詢關系。圖資料庫基本上是節點和邊的集合,其中每個節點表示一個實體,每個邊表示節點之間的連接。
圖形資料庫在分析互連方面越來越受歡迎。例如,公司可以使用圖形資料庫從社交媒體中挖掘關於客戶的數據。
訪問資料庫:DBMS和RDBMS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是一種允許您定義、操作、檢索和管理存儲在資料庫中的數據的軟體。
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是上世紀70年代開發的一種基於關系模型的資料庫管理軟體,目前仍然是最流行的資料庫管理方法。
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資料庫、IBM DB2和MySQL是企業用戶最常用的RDBMS產品。DBMS技術始於20世紀60年代,支持分層資料庫,包括IBM的信息管理系統和CA的集成資料庫管理系統。一個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是一種資料庫管理軟體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基於關系模式,仍然是管理資料庫的最普遍的方式。
希望能幫助你還請及時採納謝謝
㈡ acdsee資料庫對象有哪些並說明何時使用這些對象
對象:
表: 由行和列構成的集合,用來存儲數據
數據類型: 定義列或變數的數據類型,SQL Server提供了系統數據類型,並允許用戶自定義數據類型
視圖 :由表或其他視圖導出的虛擬表
索引 :為數據快速檢索提供支持且可以保證數據唯一性的輔助數據結構
約束 :用於為表中的列定義完整性的規則
默認值: 為列提供的預設值存儲過程: 存放於伺服器的預先編譯好的一組T-SQL語句
觸發器: 特殊的存儲過程,當用戶表中數據改變時,該存儲過程被自動執行
㈢ 資料庫文件中必然包括哪個對象
資料庫由六種對象組成,它們是表、查詢、窗體、報表、宏和模塊。
表(Table) ——表是資料庫的基本對象,是創建其他5種對象的基礎。表由記錄組成,記錄由欄位組成,表用來存貯資料庫的數據,故又稱數據表。
查詢(Query)——查詢可以按索引快速查找到需要的記錄,按要求篩選記錄並能連接若干個表的欄位組成新表。
窗體(Form)——窗體提供了一種方便的瀏覽、輸入及更改數據的窗口。還可以創建子窗體顯示相關聯的表的內容。窗體也稱表單。
報表(Report)——報表的功能是將資料庫中的數據分類匯總,然後列印出來,以便分析。
宏(Macro)——宏相當於DOS中的批處理,用來自動執行一系列操作。Access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操作供用戶選擇,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模塊(Mole)——模塊的功能與宏類似,但它定義的操作比宏更精細和復雜,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編寫程序。模塊使用Visual Basic編程。
資料庫文件中必然包括表。
㈣ openGauss資料庫的主要邏輯對象有哪些
看官網文檔,如下圖描述還是比較清晰的:
基本概念
1、資料庫(Database)
資料庫是存儲在一起的相關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可以被訪問,管理以及更新。
資料庫用於管理各類數據對象,與其他資料庫隔離。創建數據對象時可以指定對應的表空間,如果不指定相應的表空間,相關的對象會默認保存在PG_DEFAULT空間中。資料庫管理的對象可分布在多個表空間上。
2、數據塊(Block)
數據塊是資料庫管理的基本單位,默認大小為8KB。
3、行(ROW)
一行(元組,或記錄)是一組相關的數據,例如一條用戶訂閱的數據。
4、列(Cloumn)
每一列被當作是一個欄位。每個欄位中的值代表一種類型的數據。例如,一個表可能有3個欄位:姓名、城市和國家。這個表就會有3列,一列代表姓名,一列代表城市,一列代表國家。表中的每一行包含3個欄位的內容,姓名欄位包含姓名,城市欄位包含城市,國家欄位包含國家。
5、表(Table)
表是由行與列組合成的,是資料庫中用來存儲數據的對象,是整個資料庫系統的基礎。
每張表只能屬於一個資料庫,也只能對應到一個表空間。每張表對應的數據文件必須在同一個表空間中。
6、數據文件(Datafile Segment)
通常每張表只對應一個數據文件。如果某張表的數據大於1GB,則會分為多個數據文件存儲。
7、表空間(Tablespace)
在openGauss中,表空間是一個目錄,在物理數據和邏輯數據間提供了抽象的一層,為所有的資料庫對象分配存儲空間,裡面存儲的是它所包含的資料庫的各種物理文件。由於表空間是一個目錄,僅是起到了物理隔離的作用,其管理功能依賴於文件系統。
表空間可以存在多個,創建好之後,創建資料庫對象時可以指定該對象所屬的表空間。
8、模式(schema)
資料庫對象集,包括邏輯結構,例如表、視圖、序、存儲過程、同義名、索引及資料庫鏈接。
9、事務(Transaction)
資料庫管理系統執行過程中的一個邏輯單位,由一個有限的資料庫操作序列構成。在關系資料庫中,一個事務可以是一條SQL語句,一組SQL語句或整個程序。
同時,事務也是恢復和並發控制的基本單位,必須具備ACID特性,即:
原子性(Atomicity):一個事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工作單位,事務中包括的操作要麼都做,要麼都不做。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務必須是使資料庫從一個一致性狀態變到另一個一致性狀態。一致性與原子性是密切相關的。
隔離性(Isolation):一個事務的執行不能被其他事務干擾。即一個事務內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數據對並發的其他事務是隔離的,並發執行的各個事務之間不能互相干擾。
持久性(Durability):持久性也稱永久性(Permanence),指一個事務一旦提交,它對資料庫中數據的改變就應該是永久性的。接下來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應該對其有任何影響。
㈤ 資料庫的對象有哪些
Funciton:函數
Procere:存儲過程
Package:代碼包,一個包裡面,定義多個存儲過程、函數、類型、常量等
Type:自定義數據類型
Trigger:觸發器
Job:資料庫作業 (定期執行的)
Table:表
Index:索引
Constraint:約束,限制各數據項應滿足哪些限定條件
View:視圖
Materialized View:物化視圖
Sequence:序列
User:叫 用戶
Synonym:同義詞
Database link:資料庫鏈接(ORACLE有,別的資料庫不熟,想必也應該有,可能不叫這個名字)
TableSpace:表空間(ORACLE叫這個名字,別的資料庫不熟)
CURSOR:游標
常用的大致這些,可能會有遺漏,但也應該不會差太多。
㈥ 什麼是資料庫對象
什麼是資料庫對象
資料庫對象是資料庫的組成部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表(Table )
資料庫中的表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表格類似,它也是由行(Row) 和列(Column)組成的。列由同類的信息組成,每列又稱為一個欄位,每列的標題稱為欄位名。行包括了若干列信息項。一行數據稱為一個或一條記錄,它表達有一定意義的信息組合。一個資料庫表由一條或多條記錄組成,沒有記錄的表稱為空表。每個表中通常都有一個主關鍵字,用於惟一地確定一條記錄。
2 索引(Index)
索引是根據指定的資料庫表列建立起來的順序。它提供了快速訪問數據的途徑,並且可監督表的數據,使其索引所指向的列中的數據不重復。
3 視圖(View)
視圖看上去同表似乎一模一樣,具有一組命名的欄位和數據項,但它其實是一個虛擬的表,在資料庫中並不實際存。在視圖是由查詢資料庫表產生的,它限制了用戶能看到和修改的數據。由此可見,視圖可以用來控制用戶對數據的訪問,並能簡化數據的顯示,即通過視圖只顯示那些需要的數據信息。
4 圖表(Diagram)
圖表其實就是資料庫表之間的關系示意圖。利用它可以編輯表與表之間的關系。
5 預設值(Default)
預設值是當在表中創建列或插入數據時,對沒有指定其具體值的列或列數據項賦予事先設定好的值。
6 規則(Rule)
規則是對資料庫表中數據信息的限制。它限定的是表的列。
7 觸發器(Trigger)
觸發器是一個用戶定義的SQL事務命令的集合。當對一個表進行插入、更改、刪除時,這組命令就會自動執行。
8 存儲過程(Stored Procere)
存儲過程是為完成特定的功能而匯集在一起的一組SQL 程序語句,經編譯後存儲在資料庫中的SQL 程序。
9 用戶(User)
所謂用戶就是有許可權訪問資料庫的人。
㈦ 資料庫對象包括哪些對象
資料庫對象有:
資料庫(database),表(table),視圖(view),存儲過程(proc),觸發器(trigger),索引(index),事務(transaction)大概就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