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可持續發展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可持續發展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10-05 10:48:03

㈠ 環保投入數據可以從哪個資料庫找到

資源節約與環保。

資源節約與環保創刊於1981年。是由天津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管、天津市節能協會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科技專業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備案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在節能減排、環境等相關領域享有較高聲譽。

環保重要性

有利於增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實現轉型跨越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利於民而又利於國的關繫到千秋萬代的政策。

㈡ 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指南

一、編寫目的

建立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的設計要求,而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涉及地質、環境、水文、礦產等專業,並涉及單位較多,需要提交入庫的數據也較多,為了指導和規范資料庫項目的建設,特編寫本指南,重點從建庫的數據整理與格式轉換階段規范工作流程,明確最終提交成果,同時對元數據的填寫做出了詳細規定,本指南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資料庫建設具有指導作用。

二、適用范圍

本指南適用於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工作。

三、編寫依據及參考標准

1.國家及行業標准

GB/T2260—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17798—1999地球空間數據交換格式

GB/T13923—92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

GB/T17766—1999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

GB/T13989—92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

GB/T9649—88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GB/T9649.16—1998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礦床學

DZ/T0197—1997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

2.部門標准

GX199900X-200X國土資源信息高層分類編碼及數據文件命名規則國土資源部省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指南國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資料庫標准

中國地質調查局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2.0版

版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庫標准(試行稿)

四、資料庫框架設計

1.資料庫需求分析

山東半島城市群資料庫是在「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地質」項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製、基於Arcinfo平台的空間資料庫系統,其總體目標是存儲和管理「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地質」項目研究成果的資料、信息、地圖及提供查詢服務,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布局管理、規劃和決策以及重大項目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為達成這一總體目標,對資料庫建設的需求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1)對項目成果圖件及其他數據存儲管理的需求,需要構建一個符合要求的空間資料庫。

2)提供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成果的管理、查詢與展示。

3)提供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的現狀與分級分布情況。

4)組織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專題圖件,直觀地為決策咨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方案。

(1)功能需求

通過需求分析,得到軟體的功能需求。除基本的數據輸入、編輯和管理功能外,本系統還應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要求:

1)對現有地質-生態環境問題的展示、查詢;

2)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現狀的分析;

3)對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分析評價;

4)保持經濟增長和地質-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對策與建議。

(2)性能需求

本資料庫系統的性能需求為:

1)系統穩定性好;

2)可擴展性好;

3)操作簡單;

4)可移植性好;

5)保密性。

根據「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需求分析,資料庫涉及的基礎圖件和數據、項目研究的成果數據如下:

1)基礎地理、地質圖件,採用1∶20萬的地理底圖和經過簡化的地質底圖。

2)各專題項目編匯的成果圖件,包括: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衛星遙感影像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區域穩定性綜合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土地資源環境質量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礦產資源綜合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表水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環境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海岸帶地質災害分布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圖;

煙台地區地殼穩定性評價分區圖;

煙台地區地質-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圖;

煙台地區生態功能區劃與生態市建設規劃圖;

青島地區地殼穩定性評價分區圖;

青島地區海岸帶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圖;

青島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評價分區圖。

3)屬性數據;

4)文字報告;

5)專題圖件數據。

2.資料庫系統架構

根據以上對資料庫需求的分析,結合目前項目的需要和經費情況,採用的系統架構見圖12-1。

圖12-1 資料庫系統架構

本項目採用 ArcGIS Desktop 來搭建系統平台,用以實現定義好的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的存儲和管理。系統的核心採用地理資料庫 GeoDataBase 體系結構。在後台通過 ArcCat-alog 應用模塊來組織和管理所有的 GIS 信息,比如地圖、數據集、模型、元數據、服務等; 通過 ArcToolBox 工具來完成數據轉換、疊加處理、地理編碼、統計分析和投影變換等數據處理。

客戶端採用定製的 ArcMap,用以完成數據的顯示、分析和編輯。另外可以通過 Arc-GIS 的擴展模塊來實現對空間數據進行高效率的可視化和分析; 用 ArcGIS Spatial Analyst實現柵格數據的顯示和處理。ArcGIS Desktop 系統平台表現示例見圖 12 -2。

在系統資料庫建成之後,如項目的後期需要進行數據的共享和發布,可採用 ArcSDE +ArcIMS 的搭配來實現 B / S 構架的數據共享。

圖12-2 ArcGIS Desktop系統平台表現示例

3.資料庫系統功能軟體的系統功能分為基本系統數據管理功能和專業應用擴展功能兩大部分。根據需求分析,確定各部分的功能。

1)基本功能部分:包括系統管理,數據輸入、編輯、查詢和輸出,數據處理和圖形符號庫管理等。

2)擴展功能部分:包括現狀展示、分析評價、可持續發展評價和決策支持等。系統的功能模塊構成見圖12-3。

圖12-3 系統的功能模塊構成

4.系統軟體平台

在本項目的研究中,結合調查評價研究項目的工作實際,選取了美國ESRI公司的ArcGIS軟體作為資料庫開發的GIS軟體平台,同時考慮到各專題研究單位的實際情況,選取MapGIS作為電子圖件的繪制軟體。在匯總各專題研究單位提交的MapGIS數字圖件後,進行MapGIS格式數據向ArcGIS格式數據的轉換,將研究成果載入到項目統一的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中。本項目選擇的ArcGIS軟體平台包括ArcGISDesktop、ArcS-DE、ArcIMS等組件。

5.硬體平台選擇

除按系統平台的選擇原則外,硬體選擇從以下方面考慮:

1)硬體的性能:能夠滿足系統軟體平台的運行需求;

2)與其他硬體的兼容性:各種硬體設備可以協同工作;

3)與軟體的兼容性:要兼容操作系統、資料庫軟體或其他應用軟體。

可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硬體,適當增設需要的硬體來構造系統的硬體環境。

6.系統實現步驟

(1)系統設計

1)總體結構設計:主要指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

2)系統各子系統或子功能模塊的描述:各功能模塊要劃分到軟體單元的層次,要求描述清晰,以滿足編碼、編譯和測試的需要。

3)系統外部介面設計:完成系統外部介面、各軟體單元之間的詳細設計。

4)數據結構和資料庫設計:主要指規劃數據組織與表達方式的設計。

5)界面設計:主要指應用系統的操作界面設計。

6)軟、硬體設計:主要指系統軟硬體運行環境的設計。

7)系統單元測試的詳細計劃:包括測試集、測試用例和測試步驟。

(2)軟體編程

完成程序代碼的編寫及資料庫建庫任務。

1)遵照軟體設計說明書的要求,利用編程工具編製程序代碼,並完成程序代碼的測試工作。

2)按照半島城市群項目資料庫標准及資料庫建庫規范的要求,完成數據建庫工作。

(3)系統集成與測試

完成系統集成及測試,生成可實際運行的系統,編寫用戶使用手冊。

1)系統集成。

2)系統集成測試。集成測試的步驟為:

①制定系統各單元、模塊、子系統的集成計劃和集成測試計劃,內容包括測試要求、步驟、數據和時間表等;②編寫系統集成、測試文檔;③按計劃進行系統集成與集成測試,修改錯誤,再測試,直到符合設計要求;④編寫測試報告。

3)編寫用戶使用手冊。

五、數據入庫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主要用於對規劃資料庫數據入庫方法和過程進行指導。項目資料庫的數據入庫流程見圖12-4。

圖12-4 數據入庫流程

1.資料收集

主要包括圖件、表格和文字資料等項目所涉及的數據和成果。

2.資料預處理

數據預處理就是在全面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綜合整理及篩選等。

3.建庫文檔准備

主要是指對建庫所需的文檔進行准備,主要為數據整理記錄表、屬性填卡表准備,MapGIS編圖的花紋符號庫、線型庫、顏色庫設定等。

4.數據採集

數據的採集主要包括圖件的輸入、建立分層文件、屬性的輸入。

5.數據整理

數據整理的主要內容為:檢查數據分層,重新命名分層文件,補充新增圖層、調整部分地理、地質和規劃專題屬性結構,增加部分屬性表格,以及整理附加文檔等,完成上述工作後要填寫元數據採集表並完成對元數據的錄入,最後,對所有文件要進行標准化命名。

6.空間數據格式轉換

按照項目建庫的統一要求,各子項目在MapGIS平台下完成的成果圖件,數據需要向ArcInfo格式進行轉換。

六、數據質量監控

1.質量監控體系

項目承擔單位和實施單位要建立完善的規劃資料庫建設質量監控體系,並制定相應的制度。

(1)自互檢

建立完整的自互檢表,每個作業人員的建庫工作都要進行100%的自檢,並將自檢所發現的問題及時改正。在自檢的基礎上,由項目負責人安排其他作業人員進行60%以上的互檢,並將互檢結果和修改處理結果如實、完整地記錄下來。

(2)抽檢

每張圖完成後,由項目負責抽取10%進行檢查,並確保檢查內容全部符合質量要求。

(3)階段性檢查

對建庫的每個階段性成果要進行嚴格檢查把關,如圖件掃描矢量化後的圖元檢查;屬性錄入後的圖元、屬性一致性檢查等。

2.數據質量監控

(1)空間數據質量檢查

空間數據質量檢查主要是對成果圖上的內容進行質量檢查,要分別對MapGIS和ArcInfo格式的所有圖層進行逐項檢查,包括入庫數據圖層套合精度、拓撲、命名的標准化規范化、分層的正確性、數據的完整性、屬性表結構的正確性、圖元與屬性的對應性、屬性代碼的准確性等。

(2)圖面質量檢查

圖面檢查是指對提交的成果數據圖進行圖面內容檢查,發現錯誤應及時修改完善,直至准確無誤。

(3)數據表數據質量檢查

是指對非空間數據表和空間屬性數據表檢查數據的正確性,檢查數據結構的一致性,並對照規劃文本檢查與規劃實施相關內容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4)文檔檢查

資料文檔檢查主要是檢查資料庫所要求的文本、研究報告、編制說明、附表等資料文檔是否齊全,內容是否正確,並檢查元數據採集表及入庫數據內容是否合乎要求。

3.數據質量監控指標

上述內容的檢查總錯誤率小於2%,其中,圖元(包括點、線、面、注釋)錯誤率小於1%,屬性(包括文字、代碼、ID號對應、記錄個數等)錯誤率小於2%,凡錯誤率大於該兩值的,或發生圖層缺失、附表缺失、文檔缺失以及未提交正確的元數據採集表和入庫數據的,一律不予通過。

七、提交數據要求

1.提交格式

成果圖件:MapGIS格式,含工程、圖層和系統庫文件。

文檔:包括編制說明、研究報告及其他文檔資料(Word和Html兩種格式)。表格:Access和Excel兩種格式。

元數據採集表:Word格式。

2.提交形式

匯交數據存儲介質為光碟。在提交成果之前,要進行全面查殺毒,確保數據安全。

㈢ magic_zerro

1. 檢索主題:我國高等教育現狀
2. 檢索途徑1:中國知網
3. 檢索策略1、以「我國高等教育」、「現狀」選擇高級檢索,准確匹配;
2、以「我國高等教育」、選擇普通檢索,模糊匹配,再以「現狀」准確匹配做二次檢索;
3、用主題檢索,鍵入檢索詞「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以模糊匹配方式檢索;
4. 使用方法(2)檢索。步驟如下:
1、 進入立信會計學院圖書館網站 http://library.lixin.e.cn/
2、 選中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http://www. cnki.net/
3、 進入 選擇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4、 高級檢索 檢索項:文獻標題。檢索詞:「中國高等教育」 匹配:模糊。范圍:全部期刊。 更新:無。 點擊「檢索」,共有3000餘條記錄。然後再用「在結果中檢索」。 關系:「同句」。檢索詞:「現狀」。 點擊「檢索」。 共有記錄35條,第一頁10個記錄。
5. 部分檢索結果:

1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教書育人 2007/12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
2 中國高等教育現狀與改革發展趨勢——兼對民辦高等教育的思考 民辦教育研究 2007/01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
3 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計量分析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2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
4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雲南農業教育研究 2006/01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
5 關於中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現狀分析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6 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現狀研究 甘肅農業 2006/10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7 中國高等教育出口現狀分析及對策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8 中國高等教育投融資的現狀與改革措施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5/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9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的歷史與現狀述評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05/05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0 知識經濟視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對檢索結果進行著錄:
曹陽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教書育人 2007年 12期 CNKI:ISSN:1008-2549.0.2007-12-001
張晉峰 中國高等教育現狀與改革發展趨勢——兼對民辦高等教育的思考 民辦教育研究 2007年 01期 CNKI:SUN:MBJY.0.2007-01-002
高靜; 張世英; 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計量分析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 02期 CNKI:ISSN:1009-4458.0.2007-02-078
李江奇; 夏梓祥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雲南農業教育研究 2006年 01期 CNKI:SUN:NYJY.0.2006-01-006
張有聲 關於中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現狀分析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 01期 cnki:ISSN:1009-1971.0.2006-01-024
厲春元 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現狀研究 甘肅農業 2006年 10期 cnki:SCN:62-1104.0.2006-10-246
陳艷華; 崔義中 中國高等教育出口現狀分析及對策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年 03期 cnki:ISSN:1004-1710.0.2006-03-026
楊開明 中國高等教育投融資的現狀與改革措施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5年 03期 cnki:ISSN:1003-5230.0.2005-03-015
劉堯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的歷史與現狀述評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05年 05期 cnki:ISSN:1004-6585.0.2005-05-008
葛喜艷; 武毅英 知識經濟視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理工高教研究 2004年 03期 cnki:ISSN:1671-606X.0.2004-03-000

6. 內容分析與統計
主題詞 出現次數 核心研究內容
教育發展現狀 4 發展現狀與未來,問題與對策,可持續發展,經濟視野下
教育評估 2 發展現狀與未來,歷史與現狀評述
發展趨勢 1 民辦教育的思考
改革 1 教育投融資

7. 檢索途徑2:網頁搜索
8. 檢索策略2:進入www.google.com在搜索欄里鍵入「中國高等教育現狀」,點擊「搜索」
9. 結果:約有1,870,000項符合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查詢結果
10.第一頁內容如下:(剔除重合網頁)

中國高等教育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現狀的不平衡,導致大批優秀學生求學國外,影響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如何在「人才大戰」中占優勢,要求中國高等教育必須納入市場競爭機制,加速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分配製度和運行機制在內的配套系列體制創新和改革,向辦學投資 ...www.zju.e.cn/zdxw/jd/read.php?recid=298 - 13k - 類似網頁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現狀和潛力分析
提要本文應用計量經濟學技術和國際比較的方法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現狀、差距和潛力進行了分析研究。本研究首先從國際比較的角度考察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和成年人口的預期平均受教育程度,並建立了相應的計量模型。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高等教育毛 ...www.e.cn/20010827/208372.shtml - 35k - 類似網頁

中國高等教育現狀及獨立學院發展態勢
首先我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對2006年中國獨立學院協作會暨獨立學院峰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對承辦本次峰會的燕山大學里仁學院表示感謝。剛才,鳳泰主任做了一個非常生動的報告,實際上已經把我要說的已經說了,我自己也准備了一些,我下面對幾個問題 ...news.zucc.e.cn/news_show.php?recid=8676 - 28k - 類似網頁

中國高教現狀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2.00. 6, 高等教育法學習宣傳講話, 12.00. 7, 中國新大學運動:廣東中心城市新辦院校研究, 25.85. 8, 中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 周奉年等, 7.80. 9,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潮走筆, 陳浩, 22.50. 10,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 ...www.jsie.e.cn/newweb/ggfwwebsite/fxzx/038.htm - 29k - 類似網

時報評論: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現狀不容樂觀(中國科學院)
一些轉型過來的研究者雖然具有理工科和一定職位的背景,但真正對高等教育研究有深厚知識儲備並深刻了解當前高等教育現狀的教育家可謂不多。 另外,「中國高等教育學博士論文中真正有分量的很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育界資深人士透露,在他所檢閱到的 ...www.cas.ac.cn/html/Dir/2006/04/18/9739.htm - 23k - 類似網頁

11.整理檢索結果,格式:作者、題目、網頁地址、發表時間、檢索時間
1.徐通模 中國高等教育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www.zju.e.cn/zdxw/jd/read.php?recid 發表時間:2001-10-26 10:28:29 檢索時間:2007/6/11
2. 李文利、閔維方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現狀和潛力分析 www.e.cn/20010827/208372.shtml 發表時間:未知 檢索時間:2007/6/11
3. 張晉峰 中國高等教育現狀及獨立學院發展態勢 news.zucc.e.cn/news_show.php?recid 發表時間:2006-06-14 21:30:16 檢索時間:2007/6/11
4. 作者未知 中國高教現狀
www.jsie.e.cn/newweb/ggfwwebsite/fxzx/038.htm 發表時間:未知 檢索時間:2007/6/11
5.李愛華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現狀不容樂觀 www.cas.ac.cn/html/Dir/2006/04/18/9739.htm 發表時間:2006年4月18日 檢索時間:2007/6/11
12.上述網頁以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為核心研究內容,包括現狀,歷史,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等,部分網頁是獨立的單篇研究內容,部分網頁則是教育部成員的報告,網頁間內容重合度一般需要一定的篩選以作研究。
13.兩種檢索途徑的簡要比較:
網頁搜索結果涵蓋信息量比期刊搜索更大,出現關鍵詞新會計准則的頻率更高。但是網頁搜索結果內容的重合度高,信息整理過程復雜,需要較多的時間,在具體內容研究的深度方面不如期刊論文。需要針對不同的信息需求,選擇合適的檢索途徑。

1. 檢索主題2: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
2. 檢索途徑1:中國知網
3.檢索策略 1、以「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選擇高級檢索,精確匹配;
2、以「互聯網」選擇普通檢索,准確匹配,再以「中國的發展」准確匹配在結果中檢索
3、主題檢索,鍵入關鍵詞「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模糊匹配檢索
4. 使用方法(2)檢索。步驟如下:
1、 進入立信會計學院圖書館網站 http://library.lixin.e.cn/
2、 選中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http://www. cnki.net/
3、進入 選擇「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4、高級檢索 檢索項:文獻標題。檢索詞:「互聯網」。匹配:精確。范圍:全部期刊。更新:無。點擊檢索,共有21512條記錄。再用「在結果中檢索」。關系「同句」。檢索詞:「中國的發展」。點擊檢索。共有5條記錄,第一頁5條
5.部分結果:
1 互聯網未來發展專家談之三 IPv6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教育網路 2007/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 互聯網促進中國發展 計算機與網路 2003/2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3 立足亞洲 輻射全球 國際商報 2007/03/13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4 互聯網促進中國發展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12/11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5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軌跡 甘肅經濟日報 2000-09-27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對檢索結果進行著錄:
作者:無 互聯網未來發展專家談之三 IPv6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教育網路 2007年 04期 CNKI:ISSN:1672-9781.0.2007-04-017
作者:無 互聯網促進中國發展 計算機與網路 2003年 23期 cnki:ISSN:1008-1739.0.2003-23-000

張寒 立足亞洲 輻射全球 國際商報 2007/03/13 CNKI:PCN:11-0118.0.2007-03-13.0082

黃抗生; 任濤 互聯網促進中國發展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12/11
CNKI:PCN:11-0066.0.2003/12/11ZZZ3

作者:無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軌跡 甘肅經濟日報 2000-09-27
CNKI:PCN:62-0025.0.2000-09-270072

6.內容分析與統計
主題詞 出現次數 核心內容
未來發展 1 Ipv6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發展 4 Ipv6在中國的發展; 促進中國發展; 中國的發展軌跡

7.檢索途徑2:網頁檢索
8.檢索策略2:進入www..com在搜索欄里鍵入「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點擊「搜索」
9.結果:約有1,100,000篇符合查詢結果
10.第一頁內容如下(剔除重合網頁與不符合檢索中心的內容)

中國互聯網的詳細發展歷史_網路知道
從中國准備加入互聯網開始到現在!的所有年度的發展情況! 問題補充:從中國准備加入互聯網開始到現在!的所有年度的發展...互聯網在中國已經走過了十年,互聯網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與交往習慣的同時正為當代中國的經濟生活催生著新的觀念,...
..com/question/946497.html 35K 2007-5-4 - 網路快照
..com 上的更多結果

CNNIC第十八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_騰訊科技頻道
背景:06年以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發展高潮迭起,中國互聯網呈現出諸多新鮮元素。如何把握發展的進程,如何從翔實的...印度和中國都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但從互聯網滲透率的角度來比較,印度則比中國稍遜一籌,只有中國互聯網滲透率的一半。...
tech.qq.com/zt/2006/cnnic18/ 37K 2007-5-20 - 網路快照
tech.qq.com 上的更多結果

第十八次互聯網調查報告發布專題_科技時代_新浪網
從中國互聯網內部發展來看,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仍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城鄉之間發展差異增大; CNNIC歷年中國互聯網...男性、未婚、35歲以下、大學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無收入)網民的比例依然在網民各特徵數據中占據主要...
tech.sina.com.cn/focus/cnnic18/ 79K 2007-6-16 - 網路快照
tech.sina.com.cn 上的更多結果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6年卷)已經出版
2005年,中國互聯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期:網民規模首次突破一億大關,互聯網的發展更加理性和務實,互聯網產業作為一種...《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6)編輯委員會名單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6)總目錄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5)...
www.isc.org.cn/20020417/ca308360.htm 17K 2006-10-25 - 網路快照
www.isc.org.cn 上的更多結果

未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十大趨勢 --今日
如果沒有風險投資,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至少要滯後好幾年。風險投資也是製造網路泡沫的導火線。實際上,今天風險投資沒有掉頭而去,而是在持幣觀望,第二波風險投資潮依然看好中國IT業、互聯網,尤其看好務實的互聯網企業。9:內外合縱連橫,中國互聯...
today2100.bokee.com/6273326.html 12K 2007-5-13 - 網路快照

11.整理檢索結果,格式:作者、題目、網頁地址、發表時間、檢索時間
作者:匿名 中國互聯網的詳細發展歷史 ..com/question/946497.html 發表時間:06年11-6 檢索時間:2007/6/11
作者:jaywu CNNIC第18次中國互聯網報告發布 tech.qq.com/zt/2006/cnnic18 發表時間:2006年07月19日 檢索時間:2007/6/11

作者:無 第十八次互聯網調查報告發布專題 tech.sina.com.cn/focus/cnnic18/ 發表時間:2006年07月19日 檢索時間:2007/6/11

作者:中國互聯網協會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6年卷)www.isc.org.cn/20020417/ca308360.htm 發表時間:2005-07-29 檢索時間:2007/6/11

作者:今日 未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十大趨勢 today2100.bokee.com/6273326.html 發表時間:2007年05月13日 檢索時間:2007/6/11

12.上述網頁以中國互聯網發展為核心研究內容,包含歷史發展未來發展,部分為新聞,部分為研究論文,還有不少的是報告,具有一定重合度,需要仔細篩選
13.兩種檢索途徑的簡要比較:
網頁搜索結果涵蓋信息量比期刊搜索更大,出現關鍵詞新會計准則的頻率更高。但是網頁搜索結果內容的重合度高,信息整理過程復雜,需要較多的時間,在具體內容研究的深度方面不如期刊論文。需要針對不同的信息需求,選擇合適的檢索途徑。

㈣ 請問漢斯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是核心期刊嗎急求

不是。國外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期刊是沒有資格入選核心期刊的
因為沒有CN刊號
你評職稱在上面發表論文甚至不被承認

㈤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築工程地質研究

引言

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期望通過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切實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在短短的10多年時間內,這種戰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國的普遍接受,這是前所未有的。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建築師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據已出現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辦法,如生態工業、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態城市、綠色建築等。工程地質工作者,也應順應時代潮流,作出及時的反應和努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諧。前者屬自然科學,後者屬社會科學。工程地質的研究是解決「工程與地質」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諧。工程是人為事物,地質是自然事物,因此,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也就成為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組成部分。在人類解決這種關系時,要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是人類的永恆主題,不管將來的社會將發生什麼樣的「革命」或什麼樣的「經濟」,這是不會改變的。但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發展問題,到工業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城鄉建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對自然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人類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無情的懲罰和報復,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對此,我國非常重視,及時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基本國策,要求在生產和生活的建設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節約資源和能源,避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減少和利用建設中的垃圾,盡可能做到「零排放」,實現循環經濟。以下就建築工程地質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提出個人某些看法。

一、區劃

區劃是地學中的基礎研究,為某一部門和專業服務的區劃是應用基礎研究,為工程服務的工程地質區劃,即區域工程地質或工程地質分區,屬於應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都是原始創新,是孕育新技術的土壤。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進行了區域工程地質的研究,在地質部門,是綜合的,如劉國昌、姜達權等的論著。在鐵道部門,是部門的,如鄭象銑的編著。在建築部門,區域工程地質也有很好的發展,有兩個方面:第一,在編制規范規程方面,那時為了建設大西北,我們在編制《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築規范》(以下簡稱「黃土規范」)時,就進行了濕陷性黃土的區域工程地質的研究,通過不同地區的實地調查和室內外的試驗,從氣候、地貌、地層、水文地質、動力地質和土的物質成分、組織結構、物理力學性質等多學科進行了綜合分析,建立起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區域系統,即建築工程地質分區,亦稱建築工程地質區劃,為編制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黃土規范」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認識,如蘭州、西安兩地的濕陷性黃土,濕陷系數雖有差別,但都不大,而兩地出現的濕陷性災害則顯著不同,這種現象,只有從區域系統的地質成因及其物質成分、組織結構、物理力學性質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明白。因此,區域系統的建立,開拓了人們的認識和思維,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濕陷類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術。這項成果還概括成簡圖和簡表列入「黃土規范」的附錄中,向濕陷性黃土地區的建設者,提供了宏觀的先導性的認識和資料。在以後「黃土規范」的歷次修訂中,都對這個簡圖和簡表進行了研究、完善和擴展,至今繼續隨時代發揮積極的作用。之後,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編制《工業與民用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和《黃土地下建築技術條例》,70年代編制《膨脹土地區建築技術規范》,80年代編制《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時,都進行了建築工程地質區劃的研究,都及時為這些規范的編制,提供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資料和科學認識,實際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城市工程地質圖及其區劃的編制,在80年代又進行了新一輪的編制工作,有些城市還隨時代試著建立城市工程地質資料庫。這些基礎性工作,對我國城市化進程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總結這個發展歷程,使我們認識到,建築工程地質區劃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僅有實際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區域科學的基礎上,地學具有鮮明的區域性,是區域科學的組成部分,每個大大小小的區域都有自己的地質發展史和現狀。建築工程地質區劃就是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的地質發展史和現狀,為未來的工程建設提供科學的認識和資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標,放到區域地質背景下考察和判斷,會對土的工程地質特徵有進一步的認識,能更好地因地制宜,達到好的效益,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區域建築工程地質體系,加強這類項目的應用基礎研究,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同時,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網路、電子顯微鏡、人工智慧等的先進技術,已在許多行業使用,用這些先進技術來研究區域工程地質,建立工程地質信息系統,即工程地質資料庫,也是發揮區域工程地質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

二、規劃

規劃通常稱為基本建設的龍頭,規劃需要基礎資料才能做,基礎資料愈科學愈詳細,規劃也就會做得癒合理愈實用。建築工程地質區劃是做基礎資料的綜合分析工作,實際上是在做規劃的基礎工作,區劃可稱得上是龍頭的龍頭。建築工程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社會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築工程的發展目標,以及為實現此目標所需要的對策和技術經濟的能力,也就是說規劃是對自然、社會、經濟三者之間協調,達到整體的效益。我國是多山的國家,大多數城市和鄉村都分布在低階地上,而低階地是寶貴的可耕地,這就占據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顯然這是人類歷史遺留的產物,那時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還不突出,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矛盾就顯現了。現在,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看,不管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村鎮規劃,都不應該去占良田,要讓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種的土地去搞建設才對,較高的階地和丘陵,甚至低緩的山地,都將成為新的建設用地。實際上,許多的城鄉建設都這樣做了,如西北的黃土地區和西南的紅土地區,這就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但我們也應該明白,由於建設用地的變化,使我國在建設中的地質災害就增多了,因為丘陵山地與低階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質條件遠比後者復雜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為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縫、泥石流等,給建設工作帶來了許多新問題,這就需要工程動力地質學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來支撐,以保證既節約土地又能順利建設。地下空間的利用,在世界上發展很快,它既能節約土地,又能節約能源,還有軍事用途等。我國利用地下空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黃土民間窯洞在廣闊的黃土地區到處可見。現在,全國的地下倉庫、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業與公共建築也不少,今後還有更大的發展。由於它的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地質災害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穩定等,也需要工程動力地質學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來支撐。因此,要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能夠順利實施,提高工程動力地質學的水平,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使地質災害的判別、評價、監測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確而有序地進行,是非常重要的。規劃是建設的前期工作,選擇的餘地大,對地質災害要盡量避開,規劃得好,對後期工作影響很大,好的規劃對後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三、勘察

勘察是認識自然,與自然共處的前提,是客觀反映建設的環境。按照國家規定,任何工程建設不做勘察工作就不準設計,這就明確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為確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質量,建設部門都組織編寫了許多進行勘察工作的規范規程。但這些規范規程是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技術文件,屬於理論性的成果,當用這些技術文件去解決實際問題時,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據鮮活的實際情況,創造發展的一面,兩者是對立的統一。優秀的工作者,總是在已有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再創新。我國的國土遼闊,有960萬km 2,受三大階梯和海陸位置的共同影響,構成了三大自然區,即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西南高寒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區域工程地質的研究成果,會提供許多新的線索和啟示,供人們去發現新規律、發明新技術。勘察工作需要對建築場地作地貌地質的調查,但更需要按設計的要求進行測試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學參數。目前的測試技術是多種多樣的,並且發展很快,可供人們選擇和代替的機會增多,沒有代替就沒有經濟學,用代替來提高效益,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載力參數是建築地基評價中最基礎的參數,目前,可靠的測試技術是壓板試驗,也就是載荷試驗,因為它與建築地基的實際工作條件相似,試驗結果比較符合實際,而其他測試技術的試驗結果,距實際較遠,如動力觸探、靜力觸探、標准貫入、橫壓試驗、取土試驗等。但做載荷試驗比較笨重,費時費力費錢,相反,其他試驗技術就比較輕便,省時省力省錢。能不能既輕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這就要在同一個工程地質條件下做載荷試驗,與其他各種試驗的對比研究,建立它們之間試驗數據的關系,從而獲得代替,取得效益。我們在進行我國膨脹土地基承載力研究時,曾在我國膨脹土的區劃和分類的基礎上,做這樣的試驗,得到了代替,這項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國的《工程地質手冊》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礎上,盡快地應用它們,做不斷地代替工作,這方面的潛力是很大的,如電測技術、感測器技術、遙感技術、微電腦技術等。

四、設計

設計是綜合技術,選擇的空間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挖自然的潛力,按照國家的規定,沒有設計就不準施工,設計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確的。設計一般分為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等階段,構思由概括到具體,對工程地質情況的了解也是分相應的階段,由淺入深,這樣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認識規律的。可行性研究階段要確定建築場地位置,這是一個戰略性的選擇,工作的好壞,對後面的工作影響很大,在選擇中,工程地質條件的優劣,特別是地質災害的有無,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初步設計是建築的總圖設計,主要在選定的建築場地上思考,也可稱為場地設計或景觀設計,這個階段要選定各種建築物和構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動和平衡,原始地貌會有變化,將呈現新的景觀。技術設計是針對各種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地面建築要考慮建築物基礎與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築要考慮圍岩與襯砌的相互作用,達到結構整體的協調,滿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評價和計算,圍岩的評價和計算,都是很復雜的問題,至今尚未得到滿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質體的性質太復雜,用純數學力學很難完全表達。目前在建設的規范規程中所提供的評價和計算方法,雖然它們都是多年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可供當前使用,但它們都是經驗的或半經驗半理論的,經驗要繼續積累,理論要深入研究,從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數學模型,走模型論的道路,會是一條前進的大道。施工圖設計,如果採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簡單多了,只做工程地質的驗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緊張的城市,要建高層建築,才能容納眾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滿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設計,即地基處理的設計。地基處理的方法很多,比較可靠的方法是樁基法,但樁基一般比較昂貴,費時費力費錢,就是樁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種方法,至於其他的地基處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築物的形式和結構的多樣性,下部地基條件的復雜多變性,再加上施工設備和技術水平的適應性或局限性,這許多可考慮的因素,使地基的處理方法,能選擇和代替的餘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費也很大。好的地基處理,不僅能節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廢棄的污染物,如用工業廢料的粉煤灰等材料製成擠密樁,城建廢料的碎磚瓦塊等垃圾製成夯實樁等,能提高軟弱地基的承載能力,變廢為寶,節約土地,改善環境。地基設計和處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獨一無二的,個性很強,科學講共性,藝術講個性,地基的設計和處理,既有科學又有藝術,要有以地學和力學為主的多學科的知識,並且有綜合分析的判斷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施工

施工是要把設計的設想落實到實處。場地的工程地質的情況,經過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質的預測資料,但預測也不是沒有意外,有時甚至要做補充勘察,因此,在施工階段,工程地質的監測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要做地基處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過程中,可用的測試方法有,岩體應力、土壓力、孔隙水壓力、建築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層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選用它們的一種或數種,監控施工時的質量和安全,檢驗勘察和設計的合理性,如此做,不僅對工程直接有利,而且總結了經驗,對今後的岩土工作大有好處。施工是實際的操作活動,要組織勞動大軍和動用各種設備和機具,這些活動會影響甚至破壞自然和人類的環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響或破壞能夠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壞肥沃的土地,保證地表徑流的通暢,施工用水不能亂流,建築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處理等,要有環保意識,做到清潔生產,文明施工。

六、運營

運營即物業管理,許多建築物建好了,使用了,但遠未到達壽命周期就遭到破壞,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當。對建築物及其周圍的環境缺乏了解,不知道,與建築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質條件,是一個開放的復雜體系,受外界的影響很大,如在我國有廣泛分布的濕陷性黃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濕,水浸濕到哪兒,哪兒地基就下沉,使位於其上的建築物產生裂縫、破壞,過去這樣的濕陷災害出現不少,所以對濕陷性黃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問題。又如膨脹土地基,雖然也是由水引起的問題,但它更是敏感的土類,能夠隨干濕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產生反復的脹縮變形,有自己的管理特點。再如凍土地基,主要受溫度的影響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點。因此,對居民普及建築工程地質的科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家園,自己愛護。

參考文獻

《工程地質手冊》編寫委員會.1992.工程地質手冊(第三版),第五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建設部.1992.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建築工程部.1966.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築規范.北京:技術標准出版社

姜達權等.1959.中國綜合工程地質圖(初編)的編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質工程地質,(7)

劉國昌.1959.中國工程地質分區原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7)

鐵道部基本建設總編(鄭象銑等).1959.中國工程地質分區.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

吳恆,肖明貴.1988.數據率與城市工程地質勘察.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翟禮生.1983.中國濕陷性黃土區域建築工程地質概要.北京:科學出版社

翟禮生等.1990.中國膨脹土地基承載力的選用.全國首屆膨脹土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

(本文原載:《 工程地質學報》,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頁)

㈥ 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庫標准

一、范圍

本標準定義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的數據結構框架、數據實體及實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定義了成果圖件空間數據的要素集、要素類、要素分類代碼及屬性數據項,可用於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的採集、存儲、管理、共享及資料庫建設。

二、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標准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准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准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准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 T 1. 1—2000 標准化工作導則 第 1 部分: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

GB / T 13923—92 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代碼

GB / T 2260—199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 / T 2659 世界各國和地區名稱代碼

GB / T 9649—88 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DZ / T 0160—95 1∶ 200000 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繪規范及圖式

DZ / T 0197—1997 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

GB 958—99 區域地質圖圖例 ( 1∶ 50000)

DZ / T 0179—1997 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

DDB 9702 GIS 圖層描述數據內容標准

GB 17108—1997 海洋功能區劃技術導則

中國地質調查局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設工作指南 ( 2. 0 版)

中國地質調查局 1∶ 20 萬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工作指南

三、術語和定義

本標准涉及的主要術語如下:

1. 地理信息資料庫 ( geodatabase)

採用標准關系資料庫技術來管理、表現地理信息的空間資料庫。

2. 數據包 ( data package)

邏輯相關數據實體的集合,本標准中將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整體視作一個數據包。

3. 數據實體 ( data entity)

描述專業領域同一類型數據的數據元素的集合,如地質構造數據實體,概念上等同於UML 的類。數據實體可通過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數據元素及相關的數據實體定義。

4. 數據集 ( dataset)

邏輯相關數據組成的數據集合,如一幅地圖可視作一個數據集,數據集是一個邏輯上的整體。

5. 數據子集 ( subdataset)

按一定規則劃分的數據集中邏輯相關數據的集合,本標准中的一個數據子集對應一個地圖要素類,數據子集類別對應地圖上的圖層劃分。

6. 空間數據 ( spatial data)

用來表示空間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分布特徵諸方面信息的數據。空間數據不僅具有實體本身的空間位置及形態信息,而且還有實體屬性和空間關系 ( 如拓撲關系)信息。

7. 空間參照系 ( spatial reference)

對地理信息數據的空間范圍和投影的描述。

8. 地圖 ( map)

地理信息的圖形描述,包括地理信息數據和地圖元素,如標題、圖例和比例尺等。本標准中將一幅地圖視作一個數據集進行管理,並通過一組要素集 ( 要素類、關系類、屬性表的集合) 、空間參照系、地圖樣式定義地圖的數據內容及顯示方式。

9. 圖層 ( layer)

地圖上特定區域范圍內按一定規則劃分的相似要素類的集合,如水系、城鎮。圖層為要素類的專題組合及表現,一個圖層定義了它包含地理信息數據的地理位置和顯示方法。

10. 要素 ( feature)

現實世界中的對象在地圖圖層中的表示,如地圖中表示道路的一條線。

……

四、縮略語和符號

1. 縮略語

ARD 圖外整飾要素 ( Elements Around Map)

BMAP 地理底圖 ( Basemap)

BOU 境界、邊界 ( Bourn)

CD 代碼 ( Code)

COL 綜合柱狀圖 ( Colomnar Chart)

DT 日期 ( Date)

ELE 地形高程 ( Elevation)

……

2. UML 類圖符號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3. ER 圖符號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五、基於 UML 的 Geodatabase 的空間數據模型

構建地質數據的空間數據模型是建立地質信息資料庫的一項關鍵工作,是資料庫建設的基礎。Geodatabase 數據模型作為 ArcGIS 軟體平台的一種通用數據形式,目前已被國內外眾多地質空間資料庫的建設所採用。數據建模也已經成為地質資料庫建立的一項主要內容。

目前針對地質、水文、礦產、海洋等多個領域的專業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都已存在,國內目前應用於區域地質 - 生態環境調查的綜合地質 - 生態環境空間數據模型還比較少見。因此,本項目在分析國內外目前比較通用的各專業數據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專門面向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 - 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的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

在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中,允許定義要素之間類型的關聯,Geodatabase 對空間數據管理以關系資料庫為基礎,利用商用關系資料庫成熟的數據處理能力對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進行統一管理。Geodatabase 使用面向對象的方法,使得要素可以具有自己的行為和屬性,並且要素類具有繼承性、多態性和封裝性。這樣,以更加適合自然的行為和人的思維方式去組織數據,更精確地模擬真實世界。

1.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的結構體系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作為一種新型的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融入了面向對象的核心技術,如類 ( Class) 、對象 ( Object) 、封裝 ( Encapsulation) 、繼承 ( Inheritance) 和多態( Polymorphism) 等思想和技術。Geodatabase 數據模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能更容易、更自然地表示 GIS 數據特徵和更容易地建立特徵之間的各種關系。Geodatabase 空間資料庫數據模型如表 12 -1 所示。

表 12 -1 Geodatabase 內部結構

續表

2. Geodatabase 資料庫模型的特點

Geodatabase 有兩種,即個人與多用戶 Geodatabase。

1) 個人 Geodatabase 支持內置於 ArcGIS 系統並提供對本地數據的訪問,適用於面向項目的 GIS,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平台上實現,提供生成和更新 Access 資料庫的服務,可處理小型或適中的 Access 資料庫。但個人 Geodatabase 的存儲容量有不能超過 2GB的限制。

2) 多用戶的 Geodatabase 是通過 ArcSDE ( ARC 空間資料庫引擎) 實現的。ArcSDE可以生成和訪問從小型到大型的 Geodatabase 並提供關系型數據的開放界面。

與標準的關系資料庫相比,Geodatabase 簡化了地理數據建模的工作,因為它包含有用於建模地理信息的通用模型。

此外,Geodatabase 還同時支持兩個視圖,即對象視圖和關系視圖。這樣就綜合了對象視圖和關系視圖兩者的優點。對象視圖在 Geodatabase 中占據主導地位,其目的是提供一個接近於邏輯數據模型的數據模型,因而更接近於現實。關系視圖則用於一些 Geodata-base 數據的常規處理,它表示的是一些簡單地理對象的特徵。

3. 基於 UML 的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的設計

( 1) Geodatabase 資料庫設計的方法

在 ArcGIS 中,建立地理資料庫可以有多種方法。藉助 ArcCatalog,可以通過 3 種方式建立新的地理資料庫。

第一種方法是建立一個新的地理資料庫。

第二種方法是移植已經存在的數據到地理資料庫中去。

第三種方式是用 CASE 工具來建立地理資料庫。

( 2) 面向對象和 UML ( 統一建模語言)

面向對象是軟體程序設計中的一種新思想,它能使程序設計更加貼近現實,並且花費更小的精力。面向對象方法學包含了對象 ( object) 、類 ( classification) 、繼承 ( inherit-ance) 、聚集和消息 ( messages) 的概念。

UML (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統一建模語言) 是一種基於面向對象方法的建模語言,具有創建系統的靜態結構和動態行為等多種結構模型的能力,是一種通用的建模語言。在 Geodatabase 的設計中,主要用到描述系統靜態結構的類圖。類圖的節點表示系統中的類及其屬性和操作。類圖的邊表示類之間的聯系,包括繼承、關聯、依賴、聚合等。

類的表示由 3 個部分方框組成,上面部分給出了類的名稱; 中間部分給出了該類的單個對象的屬性; 下面部分給出了一些可以應用到這些對象的操作。類的表示如圖 12 -5。

圖 12 -5 類的表示

關聯是對類的實例之間聯系的命名,與關聯有關的內容有關聯元數 ( Degree) 、關聯角色 ( Role) 和重復度 ( Multiplicity) 。

UML 中有 3 種類型的類: 抽象類 ( abstract class) 、可創建化類 ( creatable class) 和可實例化類 ( instantiable class) 。

UML 類圖的符號見本節第四部分內容。

( 3) 面向對象的地理數據模型的設計方法

利用 CASE 工具進行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設計的步驟具體為:

1) 在 CASE 工具中進行 UML 建模。

2) 將設計好的 UML 模型載入資料庫 ( repositry) 。

3) 利用 GIS 軟體提供的 CASE 介面,根據資料庫中的 UML 模型生成空間資料庫結構。至此,Geodatabase 空間資料庫結構初具雛形。在 GIS 軟體環境中,現在可以將新生成的數據或已有的數據進行格式轉換後載入到設計好的 Geodatabase 空間資料庫中,由空間資料庫統一管理。利用 CASE 工具來建立 Geodatabase 地理資料庫的工作流程見圖12 - 6。

圖 12 -6 利用 CASE 工具來建立 Geodatabase 地理資料庫的工作流程

六、地質 - 生態環境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的建立

( 一) 數據模型設計的依據

根據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 - 生態環境調查評價研究工作的需要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 - 生態環境 GIS 資料庫系統的整體設計要求,結合各地質 - 生態環境要素的成果圖件和文本報告資料,利用 UML 設計工具 Microsoft Visio 完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 - 生態環境Geodatabase 數據模型的設計 ( 圖 12 - 7) 。

圖 12 -7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 - 生態環境 Geodatabase 數據模型的設計依據

( 二)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 - 生態環境資料庫的 UML 類圖

1. 數據集管理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中的數據以數據集為單元統一組織管理,數據集管理方式就是將一份文字報告或一幅成果圖件視作邏輯上的整體,用 「數據集編號」唯一標識,通過數據集實體統一管理。同一數據集的不同實體,例如成果圖中的圖層,通過實體中的「數據集編號」元素關聯。

2. 空間數據管理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由文字報告及成果圖件兩大類數據組成,並以成果圖件為主,成果圖件是一空間數據實體,統一存儲在面向對象的地理信息資料庫中,以圖幅為單元進行管理。

3. 數據包總體結構

本標准中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總體結構用 UML 模型來體現,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由 「成果報告」、「元數據」及 「存檔文件」3 個數據實體 ( UML 類) 組成,通過 「數據集」實體統一組織管理。「成果報告」由它的繼承類 「文字報告」及 「成果圖件」定義,為研究成果數據包的主體數據。「元數據」及 「存檔文件」為數據集的輔助數據,「元數據」存放文字報告或成果圖件的元數據; 「存檔文件」存放文字報告或成果圖件的相關存檔文件,供數據集數據的整體下載與利用。

一個 「數據集」實體對應一個項目的 「文字報告」或一幅 「成果圖件」; 每一個數據集必須有一個而且只能有一個 「元數據」文件; 「存檔文件」是 「數據集」的可選聚合實體。

「成果圖件」是一空間數據實體,由特定的面向對象地理信息資料庫 ( Geodatabase)統一存儲、管理。一幅 「成果圖件」數據內容由一組空間要素集 ( 基礎地理要素集、地質要素集、地球物理要素集、地球化學要素集、輔助要素集) 組成,空間要素集數據類型包括矢量 ( Feature Dataset,簡稱要素集) 、柵格 ( Raster Dataset) 和 TIN ( TIN Dataset)3 種。

4. 數據集編號的編碼規則

數據集編號由資料庫管理方統一編碼,必須保證編號在資料庫中唯一,編號中的英文字母全部大寫。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集按 「項目或圖幅—提交單位—提交年份—成果序號」編碼。數據集編號的字元串長度不得超過 22 位,以保證 「數據集編號 + 要素類名」的字元串總長度不超過 30 位。

5. 成果圖件要素類命名規則

要素類名字元串總長度不得超過 8 位。

矢量要素類按 「要素集類型 + 要素類名 + 要素類型」命名,全部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要素集類型」用一位代碼表示,如 「L」表示基礎地理要素集。柵格數據集數據以「要素集類型 + 要素類型」命名,要素類型用代碼 RAS 表示,如 「DRSRAS」表示遙感柵格數據。TIN 數據集數據以 「要素集類型 + 要素類型」命名,要素類型用代碼 TIN 表示,如 「LELETIN」表示地面高程 TIN。

6. 成果圖件要素分類編碼規則

要素分類編碼用以標識不同的要素類要素,保證地圖要素存儲、交換、顯示的一致性。

( 1) 分類編碼原則

1) 科學性、系統性;

2) 相對穩定性;

3) 不受地圖比例尺的限制;

4) 完整性和可擴展性;

5) 適用性。

( 2) 分類編碼方法

成果圖件要素類中不同要素的分類編碼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的編碼結構,結構如下: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大類碼、小類碼、一級代碼和二級代碼分別用數字順序排列。識別位由用戶自行定義,以便於擴充。在本項目中編碼分兩類: ①基礎地理要素編碼; ②地質專業要素編碼( 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 。

( 三)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實體及實體關系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實體類及其代碼見表 12 -2,實體類名代碼按實體類的英文名縮略語編碼,本標准中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實體及實體間關系用 UML 及實體關系圖 ( ERD) 來體現。

表 12 -2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實體類及其代碼

1. 數據集實體 ( MGRD_Dataset)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中的 「數據集」實體用來統一組織管理 「文字報告」、「成果圖件」、「元數據」及 「存檔文件」數據實體,「數據集」實體中的數據項包含數據集的歸屬項目、提交日期、提交單位、主題類別及地理范圍等可用於數據集檢索的信息。一個 「數據集」實體對應一個項目的 「文字報告」或一幅 「成果圖件」,「數據集」實體與 「元數據」實體間為一一對應關系,與 「存檔文件」實體間為一對多的對應關系。「數據集」實體的數據內容及其存儲表通過 「數據子集」實體分類定義,主鍵 [數據集編號]可用於同一數據集中不同 「數據子集」的關聯,也可用於數據集對應的 「元數據」及「存檔文件」的關聯。

2. 成果報告數據實體 ( MGRD SumTmaryReport)

研究成果報告數據實體包括項目的最終綜合文字報告及相應的成果圖件。

( 1) 文字報告數據實體 ( SR_WordReport)

文字報告數據實體包括 「文字報告」及圖像格式的 「報告附圖」數據實體,文字報告及附圖均以二進制大對象存儲。數據實體之間通過 [數據集編號] 關聯。

( 2) 成果圖件數據實體 ( SR_hemeMapSet)

「成果圖件」數據實體是一空間數據實體,主要以矢量圖形格式存儲在地理信息資料庫中,其中也包括柵格數據及 TIN 數據用於數據的空間分析。

1) 要素集: 「成果圖件」 數據實體以圖幅為數據集單元進行管理; 圖幅內容以分屬不同空間要素集 ( 基礎地理要素集、地質要素集、地球物理要素集、地球化學要素集、輔助要素集) 的要素類組合,同一個要素集內的要素類享有同一空間參照系,相互具有拓撲關系。

2) 要素類: 一個要素類的存儲單元為關系資料庫中的一個數據表,要素類圖元類型有點、線、面、注記 4 種,一個要素類只能包含一種圖元類型。本標准中基礎地理要素集、地質要素集、地球物理要素集、地球化學要素類、輔助要素集的要素類用 UML 類圖體現。

3) 圖層: 圖層為要素類的專題組合及表現,不同圖層的組合即構成了可視化 「成果圖件」。本項目通過對數據來源的分析,提出並建立了適合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 - 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特點的空間資料庫數據圖層。考慮到空間數據的應用和相互轉換,每一圖層均應建立相應的內部屬性表,屬性表必須包含一些基本欄位內容,根據具體任務的不同,需靈活擴充內部屬性表欄位內容。 「成果圖件」數據實體的圖層劃分及其代碼見表 12 -3。

4) 要素類屬性: 要素類的要素特徵由屬性表定義,屬性表每一行對應一個要素,每一列包含要素的一個特徵信息。

表 12 -3 成果圖件數據實體的圖層劃分及其代碼

5) 要素類要素分類: 同一要素類中不同類型的要素用不同的代碼標識,通過屬性表中的 「編碼」 ( GEO_CODE) 數據項體現,以便地圖中同一要素類要素的分類顯示,並保證地圖要素存儲、交換、顯示的一致性。在本項目中成果圖件的基礎地理要素分類代碼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並根據需要進行了擴充,地質專業要素分類代碼全部由本標準定義,見表 12 -4 和表 12 -5。

表 12 -4 基礎地理要素分類代碼

表 12 -5 地質專業要素分類代碼

圖12 -8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UML類圖

圖層編碼中,第一位為圖類代碼,L 代表基礎地理類圖層; D 代表基礎地質類圖層;G 代表國土資源圖層; W 代表地殼穩定性圖層; S 代表水資源圖層; H 代表海岸帶圖層;T 代表生態環境圖層; R 代表人類工程活動圖層; F 代表分析評價圖層; Y 代表預測與防治圖層; Z 代表輔助圖層。第二位為比例尺代碼,圖件均採用 1∶ 50 萬比例尺,代碼為 B。第三位到第五位為圖名的漢語拼音首字母縮寫。第六位為圖層數字編號。

( 四)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 UML 類圖

1.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 UML 類圖

UML 類圖見圖 12 - 8。

2. 成果圖件要素集 UML 類圖

1) 基礎地理要素集實體 UML 類圖 ( FD_Geography) 。本項目將基礎地理要素分為地理網格、居民地、境界、交通網、地貌地形、水系、海洋海岸帶、行政區劃、柵格數據等 9個抽象要素類,建立了 「各市基本情況」對象類,與表明各地區域的 「城市群」類相連接,將山東半島城市群8 個地級市的地理位置數據與地區的基本資料數據有機地聯系起來。

2) 地質要素集實體 UML 類圖 ( FD_Geology) 。

3) 國土資源要素集實體 UML 類圖 ( FD_LandResource) 。

4) 水資源要素集實體 UML 類圖 ( FD_WaterResource) 。

5) 生態環境要素集實體 UML 類圖 ( FD_Environment) 。

6) 輔助要素集實體 UML 類圖 ( FD_Ancillary) 。

3. 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實體關系圖

1) 數據集實體 ER 圖 ( MGRD_DataSet) 。

2) 研究成果報告數據實體 ER 圖 ( MGRD_SummaryReport) ( 圖 12 - 9) 。

圖 12 -9 研究成果報告數據實體 ER 圖 ( MGRD_SummaryReport)

七、山東半島城市群項目數據包數據字典

( 一) 數據集實體 ( MGRD_DataSet)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 二) 研究成果報告數據實體 ( MGRD_SummaryReport)

1. 文字報告數據實體 ( SR_WordReport)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2. 成果圖件數據實體 ( SR_ThemeMapSet)

( 1) 基礎地理要素集實體 ( FD_Geography)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 2) 地質要素集實體 ( FD_Geology)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 3) 水資源要素集實體 ( FD_HydroResource)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㈦ 在萬方資料庫中檢索2008可持續發展論文有多少篇

要把你的問題說清楚才可以呀~否則別人沒法幫助你的!
網路提問頁面的頂端可以看到「我要提問」這選項,輸入框中輸入您的問題,或直接點擊「我要提問」進入提問頁,在這里您需要描述清楚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得到答案,可通過文字、截圖,對問題進行更詳細的描述並懸賞!

㈧ 資料庫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科技國家安全等有何影響

隨著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頒布實施,數據安全成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一環,通過資料庫技術創新助力數據安全成為業內熱點。
記者調研采訪發現,面對數據安全合規以及新應用新場景下的安全防護要求,傳統資料庫安全防護理念和技術已經開始轉變。在大數據環境下進行頂層設計、標准制訂,對各大數據組件進行安全審計、訪問控制與風險識別,針對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安全脫敏、加密安全與隱私防護等,都是當前資料庫安全防護新趨勢的重要問題。
多因素驅動資料庫安全發展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8.6%。
「只有保障數據安全,才能築牢數字經濟發展的底線。」達夢資料庫高級副總經理付銓表示,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資料,是國家核心戰略資源和社會重要財富。同時,數據安全問題是關乎數字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綠盟科技集團副總裁李晨認為,資料庫安全發展主要有兩個驅動因素,一是資料庫本身的發展促使資料庫安全技術發展,二是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對資料庫安全防護提出新的需求。從技術發展看,大規模的數據存儲和處理需求,使得大數據、數據倉庫、數據湖以及數據中台得到推廣,並應用於分布式資料庫、雲端資料庫等很多場景。從數據安全法律法規看,繼等級保護2.0系列標准提出大數據應用場景的安全防護參考後,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又相繼頒布實施,將數據安全要求提高到法律的高度。
在中國信通院資料庫應用創新實驗室、中國通信標准化協會大數據技術標准推進委員會近日舉辦的「資料庫安全防護新趨勢」沙龍上,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李國良表示,標准有助於落實產業政策,促進企業發展。希望更多企業重視相關工作,共同為資料庫安全的發展做出貢獻。
據中國信通院雲大所工程師劉思源介紹,中國信通院深耕資料庫領域標准研製、產業研究、政策支撐、評測評估等,依託中國通信標准化協會大數據技術標准推進委員會,已牽頭編制近10項資料庫領域行業標准和若干團體標准,累計發布資料庫白皮書和研究報告近10本,並定期發布評測評估觀察,為遴選優質標的提供重要依據。
資料庫安全保障網路安全
資料庫安全防護是數據安全治理體系的一部分。李晨表示,綠盟科技從數據安全建設頂層設計出發,提出「一個中心,四個領域,五個階段」的數據安全體系建設思路。以數據安全防護為中心,在組織建設、制度流程、技術工具和人員能力四個領域同時開展建設工作,通過「知、識、控、察、行」五個步驟進行數據安全落地建設。僅就資料庫安全技術而言,綠盟科技有數據分類分級、審計與訪問控制、脫敏、水印、脫敏後風險評估、數據防護與態勢感知和隱私計算相關技術等。
付銓表示,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在網路信息安全關鍵技術上有更大突破,前提是獨立研發,掌握核心技術。在安全問題上,只有資料庫沒有安全問題,數據才不會泄露或丟失,信息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可以說,只有底層的資料庫安全了,網路安全才有保障。
據介紹,達夢資料庫研發的數據共享集群實現了國產資料庫在共享存儲集群方面的突破,在性能上與國際同類產品持平。公司產品廣泛應用於金融、能源、電信等50多個重要領域。
構築多維度立體化安全防線
「隨著數據價值重要性的凸顯以及未來開放性環境下的安全風險日益突出,資料庫需要圍繞系統整體韌性能力和數據端到端全生命周期安全構建系統整體外部感知能力和機密計算能力,並完善內核審計追溯能力。」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資料庫技術專家朱金偉說。
勒索病毒是當前受到關注的網路安全風險。美創科技產品和解決方案中心總監胡大海表示,為有效抵禦勒索病毒威脅,美創科技從防範實踐出發,以「零信任」安全理念為基礎,推出「勒索防禦產品+安全保險+容災備份」三位一體的勒索病毒風險解決方案,為機構數據安全構築起多維度、立體化的安全防線。完善的數據容災備份建設可以在攻擊發生前對數據進行備份,在攻擊發生後對數據進行恢復,最大程度降低由勒索病毒加密、竊取數據造成的數據丟失乃至業務中斷等影響。
據騰訊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資料庫高級產品經理程昌明介紹,目前騰訊雲資料庫已經能夠從數據沉澱、業務學習、特徵總結、風險模型、人為中心以及行為分析等方面,基於大數據分析進行安全治理。

㈨ 如何區別資料庫、數據中台、數據湖

數據湖、數據倉庫和數據中台,他們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他們為業務產生價值的形式有不同的側重。

一、區別:

數據湖作為一個集中的存儲庫,可以在其中存儲任意規模的所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在數據湖中,可以存儲數據不需要對其進行結構化,就可以運行不同類型的分析。

數據倉庫,也稱為企業數據倉庫,是一種數據存儲系統,它將來自不同來源的結構化數據聚合起來,用於業務智能領域的比較和分析,數據倉庫是包含多種數據的存儲庫,並且是高度建模的。

數據中台是一個承接技術,引領業務,構建規范定義的、全域可連接萃取的、智慧的數據處理平台,建設目標是為了高效滿足前台數據分析和應用的需求。數據中台距離業務更近,能更快速的相應業務和應用開發的需求,可追溯,更精準。

二、關系:

數據湖、數據倉庫更多地是面向不同對象的不同形態的數據資產。而數據中台更多強調的是服務於前台,實現邏輯、標簽、演算法、模型的復用沉澱。

數據中台像一個「數據工廠」,涵蓋了數據湖、數據倉庫等存儲組件,隨著數據中台的發展,未來很有可能數據湖和數據倉庫的概念會被弱化。

三、小結:

數據空間持續增長,為了更好地發揮數據價值,未來數據技術趨於融合,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㈩ 特色資料庫的建設方法

特色資料庫建設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的研究熱點。
特色資料庫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著規劃、論證、收集、整理、加工、分類、網頁建設與維護等環節,同時還包含一些技術問題。在這個系統工程建設中,首先應該從源頭開始嚴格把關,即在建庫之初的規劃、論證階段要有科學嚴謹的態度,在全面了解特色資料庫建設總體情況的基礎上,提出可行性報告。
1、選題論證要嚴謹
目前特色資料庫建設中低水平重復建設、缺乏特色、更新緩慢等現象比較普遍。作為高校圖書館,應該劃定范圍,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建設既符合高校的辦學特點。又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特色資料庫。因此開發特色資料庫首先要選好題,把好立項論證關,在對國內外資料庫信息資源分布狀況進行認真調查的基礎上,針對館藏特點、重點學科設置、用戶需求等因素,確定適當的主題范圍或文獻類型範圍。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而應該求「精」、求「特」,也就是說內容不要太雜。面不要太廣,要重點關注某一領域,盡可能地將該領域內的有價值的東西收錄進來,體現資料庫的專題性和獨特性。
2、數據源的收集要全面
數據是資料庫的核心,數據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資料庫的質量。因此,數據的收集是資料庫建設中十分重要的環節。要確保收集信息的完整性和權威性,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確定合理的收集范圍,包括學科範圍、時限范圍、地域范圍、文種范圍等。
(2)確定信息源的種類,包括圖書、期刊、會議錄、論文集、專利文獻、產品說明、科技報告及網上信息等;
(3)確定收錄信息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圖片、動畫、音樂及多媒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