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框架身按正向每米配置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框架身按正向每米配置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10-02 21:00:46

㈠ 房屋基礎和框架設計

住宅的結構是指住宅的承重骨架(如房屋的樑柱、承重牆等),其作用是保證住宅在使用期限內,把作用在住宅上的各種荷載或作用力,可靠地承擔起來,同時在保證住宅的強度、剛度和耐久性的情況下,把所有的作用力可靠地傳到地基中去。
住宅建築的形式由於有多種多樣,加上其房間面積大小、開間進深以及組合方式的不同,相應採用的結構也就有所不同。商品住宅的結構形式主要是以其承重結構所用的材料來劃分的,一般可以分為磚混結構、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三種形式。
建築面積亦稱建築展開面積,它是指住宅建築外牆外圍線測定的各層平面面積之和。它是表示一個建築物建築規模大小的經濟指標。它包括三項,即使用面積、輔助面積和結構面積。因為建築面積是計算商品房價格的結算數據,所以對於購房者來說,了解建築面積的計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住宅建築中,計算建築面積的范圍和方法是:
(1)單層建築物不論其高度如何,均按一層計算,其建築面積按建築物外牆勒腳以上的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單層住宅如內部帶有部分樓層(如閣樓)也應計算建築面積。
(2)多層或高層住宅建築的建築面積,是按各層建築面積的總和計算,其底層按建築物外牆勒腳以上外圍水平面積計算,二層或二層以上按外牆外圍水平面積計算。
(3)地下室、半地下室等及相應出入口的建築面積,按其上口外牆(不包括採光井、防潮層及其保護牆)外圍的水平面積計算。
(4)用深基礎做地下架空層加以利用,層高超2.2米的,按架空層外圍的水平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
(5)穿過建築物的通道,建築物內的門廳、大廳不論高度如何,均按一層計算建築面積。大廳內迴廊部分按其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築面積。
(6)電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和附牆囪等均按建築物自然層計算建設面積。
(7)住宅建築內的技術層(放置各種設備和修理養護用),層高超過2.2米的,按技術層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建築面積。
(8)獨立柱雨蓬,按頂蓋的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多柱雨蓬,按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建築面積。
(9)突出房屋的有圍護結構的樓梯間、水箱間、電梯機房等,按圍護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建築面積。
(10)兩個建築物之間有頂蓋的架空通廊,按通廊的投影面積計算建築面積。無頂蓋的架空通廊按其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
(11)突出牆面的門斗,眺望間,按圍護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建築面積。
(12)封閉式陽台、挑廊按其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築面積。凹陽台按其陽台凈面積(包括陽台欄板)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挑陽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
(13)住宅建築內無樓梯,設室外樓梯(包括疏散梯)的,其室外樓梯按每層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築面積;樓內有樓梯,並設室外樓梯(包括疏散梯)的,其室外樓梯按每層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另外,在住宅的建築中,不計算建築面積的范圍有:
(1)突出牆面的構件配件、藝術裝飾和掛(壁)板,如:柱、垛、勒腳等。
(2)檢修、消防等用的室外爬梯,寬度在60厘米以內的鋼梯。
(3)獨立不貼於外牆的煙囪、煙道、貯水池等構築物。
(4)沒有圍護結構的屋頂水箱間。
(5)層高在2.2米以內的技術層(設備層)。
(6)單層住宅的分隔操作間、控制室、儀表間等單層房間。
(7)層高小於2.2米的深基礎地下架空層,坡地建築物吊腳架空間。
從以上可以看出,住宅的建築面積計算起來比較復雜,不僅規定多,而且專業性、技術性非常強。消費者在購房時,如果對此不了解,或者對計算出的結果表示懷疑,可以咨詢專業人員或請專門測量機構,依照上述標准重新測量計算。
套內建築面積
一、成套房屋的套內建築面積(GB/T 17986.1-2000 B1.1)
成套房屋的套內建築面積由套內房屋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套內陽台建築面積三部分組成。
1、套內的使用面積(GB/T 17986.1-2000 B1.2):
套內房屋使用面積為套內房屋使用空間的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按以下規定計算:
a.套內房屋使用面積為套內卧室、起居室、過廳、過道、廚房、衛生間、廁所、儲藏室、壁櫥等空間面積的總和。
b.套內內部樓梯按自然層數的面積總和計入使用面積。
c.不包括含在結構面積內的套內內部煙囪、通風道、管道井均計入使用面積。
d.內牆面裝飾厚度計入使用面積。
2、套內牆體面積(GB/T 17986.1-2000 B1.3):
套內牆體面積是套內使用空間周圍的維護或承重牆體或其他承重支撐體所佔的面積,其中各套之間的分隔牆和套與公共建築空間的分隔以及外牆(包括山牆)等共有牆,均按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套內牆體面積。套內自由牆體按水平投影面積全部計入套內牆體面積。
3、套內陽台建築面積(GB/T 17986.1-2000 B1.4):
套內陽台建築面積均按陽台外圍與房屋外牆之間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其中封閉的陽台按水平投影全部計算建築面積,未封閉的陽台按水平投影的一半計算建築面積。
附:房屋的共有建築面積(GB/T 17986.1-2000 B1.4):
房屋共有建築面積系指各產權業主共同佔有或共同佔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築面積。共有建築面積的內容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棟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築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共有建築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築空間之間分隔牆,以及外牆(包括山牆)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築面積。
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棟服務的警衛室,管理用房,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都不計入共有建築面積。

㈡ 框架結構的柱子應該設多大

若是框架結構:

5層的房子還是經過計算比較放心,可以根據計算的軸壓比確定柱尺寸。一般來說,多用400*400、500*500,若柱距大的話,600*600也是可能的。

若是砌體結構:

這就屬於構造柱的范疇了,不是受力柱。構造柱多見於轉角處、較寬的窗間牆側等位置,240*240是可以的,因為規范規定的構造柱短邊尺寸最小值為180。

(2)框架身按正向每米配置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框架結構可設計成靜定的三鉸框架或超靜定的雙鉸框架與無鉸框架。混凝土框架結構廣泛用於住宅、學校、辦公樓,也有根據需要對混凝土梁或板施加預應力,以適用於較大的跨度。

框架鋼結構常用於大跨度的公共建築、多層工業廠房和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築物中,如劇場、商場、體育館、火車站、展覽廳、造船廠、飛機庫、停車場、輕工業車間等。

柱的鋼筋配置

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柱縱向鋼筋的最小總配筋率應按表12-31採用,同時每一側配筋率不應小於0.2%;對建造於Ⅳ類場地且較高的高層建築,表中的數值應增加0.1。

註:採用HRB400級熱軋鋼筋時應允許減少0.1,混凝土強度等級高於C60時應增加0.10。

2)二級框架柱的箍筋直徑不小於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於200mm時,除柱根外最大間距應允許採用150mm;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於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應允許採用6mm;四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於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於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於2的柱,箍筋間距不應大於100mm。

柱的縱向鋼筋配置

尚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宜對稱配置。

(2)截面尺寸大於400mm的柱,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於200mm。

(3)柱總配筋率不應大於5%。

(4)一級且剪跨比不大於2的柱,每側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宜大於1.2%。

(5)邊柱、角柱及抗震牆端柱在地震作用組合產生小偏心受拉時,柱內縱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加25%。

(6)柱縱向鋼筋的綁扎接頭應避開柱端的箍筋加密區。

在框架梁結構里,主梁是擱置在框架柱子上,次梁是擱置在主樑上。在相交處,小心計算主梁,這是個主要受力構件,馬虎不得。

計算要點和構造特點: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為簡化計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載計算。

2.與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計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計算。

3.主梁支座處,次梁與主梁支座負鋼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負筋位置下移,計算主梁負筋時,單排筋h0=h-(50~60)mm,雙排筋h0=h-(70~80)mm。

4.主梁是重要構件,通常按彈性理論計算,不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鋼筋的彎起和切斷原則上應按彎矩包絡圖確定。

6.在次梁與主梁相交處,次梁頂部在負彎矩作用下發生裂縫,集中荷載只能通過次梁的受壓區傳至主梁的腹部。這種效應約在集中荷載作用點兩側各0.5~0.6倍梁高范圍內,可引起主拉破壞斜裂縫。

為防止這種破壞,在次梁兩側設置附加橫向鋼筋,位於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吊筋、箍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為S=2h1+3b的范圍內。

㈢ 框架結構,雙排腳手架的連牆件是不是要連接到框架柱上,間距是多少,每跟柱子都要設連牆件嗎謝謝

必須的,間距1200,每根都要連接

㈣ 框架結構住宅每平方鋼筋.混凝土用量詳細說明

一、一般住宅多層砌體的是30公斤/平方米,混凝土含量0.3-0.33立方/平方;框架是38-42公斤/平方米;含量0.33-0.35 ; 一般高層基本做到45-47,混凝土含量0.35-0.36。

二、框架結構的概念:
框架結構是指由梁和柱以剛接或者鉸接相連接而成,構成承重體系的結構,即由梁和柱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框架結構的房屋牆體不承重,僅起到圍護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預制的加氣混凝土、膨脹珍珠岩、空心磚或多孔磚、浮石、蛭石、陶粒等輕質板材砌築或裝配而成。
框架結構又稱構架式結構。房屋的框架按跨數分有單跨、多跨;按層數分有單層、多層;按立面構成分為對稱、不對稱;按所用材料分為鋼框架、混凝土框架、膠合木結構框架或鋼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框架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現澆整體式、裝配式、裝配整體式,也可根據需要施加預應力,主要是對梁或板)、鋼框架。裝配式、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和鋼框架適合大規模工業化施工,效率較高,工程質量較好。

㈤ 詳細解釋框架梁集中標注的含義

框架梁,編號是8,4跨,一端懸挑,截面350X700,直徑8mm,加密區間距100mm,非加密區間距200mm,4肢箍,2根直徑25mm的通長筋和2根直徑12mm的架立筋,抗扭鋼筋總共6根,兩邊分別為3根,一級鋼,直徑12mm。

例如:

這根框架梁編號為7,跨數為3跨,未原位標注的梁截面為300x700。

未原位標注的箍筋為一級鋼,直徑為10mm,加密區箍筋間距100mm,非加密區箍筋間距200mm,2隻箍(即矩形封閉箍)。

樑上部通長筋為2根25mm,二級鋼。

梁兩側扭筋共計4跟18mm,即每側2根18mm,二級鋼。

梁頂面標高相對於樓層標高降低0.100米。

(5)框架身按正向每米配置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梁、柱均為工廠或者現場預制,然後現場吊裝,一般是在構件的適當部位預埋鋼板,安裝就位後再予以焊接;也可以在吊裝後將梁、柱中的鋼筋在節點處鋼筋焊接,並在現場澆築部分混凝土使節形成為整體。

框架結構中板可以現澆;也可以預制後一塊塊按要求吊裝擱置框架樑上,板縱向鋼筋連接,板縫適當配細鋼筋然後澆築混凝土,使其成為整體;還可以在裝配式框架結構的基礎上,現澆一層40mm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層,使得樓板的整體性加強,形成裝配整體式樓蓋。

㈥ 框架結構住宅樓工程中每平方鋼筋、混凝土含量,以及梁、板、柱,樓梯每平方的含量一般范圍是多少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8

㈦ 框架結構中填充牆的拉結筋應該怎麼設置,鋼筋長度怎麼算

1多層砌體結構中,後砌的非承重隔牆應沿牆高每隔500mm~600mm配置2φ6拉結鋼筋與承重牆或柱拉結,每邊伸入牆內不應少於500mm;8度和9度時,長度大於5m的後砌隔牆,牆頂尚應與樓板或梁拉結。
2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砌體填充牆,宜與柱脫開或採用柔性連接,並應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牆在平面和豎向的布置,宜均勻對稱,宜避免形成薄弱層或短柱;
2)砌體的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於M5,牆頂應與框架梁密切結合;
3)填充牆應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設2φ6拉筋,拉筋伸入牆內的長度,6、7度時不應小於牆長的1/5且不小於700mm,8、9度時宜沿牆全長貫通;
4)牆長大於5m時,牆頂與梁宜有拉結;牆長超過層高2倍時,宜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牆高超過4m時,牆體半高宜設置與柱連接且沿牆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豎向一般每500高設一道拉結筋。也就是0.5米。水平方向一般是砌體均分就可以了。
在抗震地區,板底設有圈樑時,預制板應在板端每塊板縫處設1Φ8的拉接鋼筋,中間牆處鋼筋每邊伸入板中1000mm,端牆處伸入牆中並彎折。板跨大於4.8m的,還應在順板跨方向靠牆邊的第一塊預制板的側面,按1000mm的間距用1Φ8的鋼筋拉接,一端通過板上伸入到第一、二塊板間的板縫向下彎折,另一端伸入牆體內彎折。抗震等級7度及以下地區,上述拉接筋不必與圈樑拉接;8、9度地區,除設上述拉接筋外,還應在板下圈樑中預埋鋼筋與上述拉接筋相連。
拉結筋是建築工程中鋼筋類型的一種,把它砌到牆的裡面,擺在磚層當中起連接砌體防止開裂的作用。
拉結筋通常用直徑6.5毫米細鋼筋製成,多用在磚牆的L轉角和T字轉角處,每隔500毫米放一層,每層每125毫米寬度范圍內放一根。長度按規范。在砌體留槎的時候必須按規定放置拉結筋。

㈧ 鐵路斜交涵鋼筋每排正向間距12.5cm這是什麼意思

涵洞鋼筋布置應按涵身鋼筋布置圖註明的排列序號循環配置,每米框架涵身按正向配置8排骨架,其排列順序為①②③④①②③④,每排正向間距12.5cm。製作底板鋼筋並預埋邊牆鋼筋。待鋼筋綁扎完畢後,再支外模模板。當涵洞與線路斜交時,框架頂板頂面和底板底面鈍角處均應布置鈍角加強鋼筋,每節框架4處,正交時不設置。

㈨ 框架中構造柱設置要求

1)應根據砌體結構體系.砌體類型.結構或構件的受力或穩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構造要求,在牆體中的規定部位設置現澆混凝土構造柱;
2)對於大開間荷載較大或層高較高以及層數大於等於8層的砌體結構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設置構造柱。(1)牆體的兩端,(2)較大洞口的兩側,(3)房屋縱橫牆交界處,(4)構造柱的間距,當按組合牆考慮構造柱受力時,或考慮構造柱提高牆體的穩定性時,其間距不宜大於4M,其他情況不宜大於牆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關的規范執行,(5)構造柱應與圈樑有可靠的連接;
3)下列情況宜設構造柱(1)受力或穩定性不足的小牆垛,(2)跨度較大的梁下牆體的厚度受限制時,於梁下設置,(3)牆體的高厚比較大如自承重牆或風荷載較大時,可在牆的適當部位設置構造柱,以形成帶壁柱的牆體滿足高厚比和承載力的要求,此時構造柱的間距不宜大於4M,構造柱沿高度橫向支點的距離與此同時與構造柱截面寬度之比不宜大於30,
構造柱的配筋應滿足水平受力的要求.
1、構造柱能夠提高砌體的受剪承載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與牆體高寬比、豎向壓力和開洞情況有關;
2、構造柱主要是對砌體起約束作用,使之有較高的變形能力;
3、構造柱應當設置在震害較重、連接構造比較薄弱和易於應力集中的部位。
由於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作用主要在於對牆體的約束,構造上的截面不必很大,但需與各層縱橫牆的圈樑或現澆板連接,才能發揮作用。
為保證鋼筋混凝土的構造柱的施工質量,構造柱需有外露面。一般利用馬牙茬外露即可
國家標准圖集-03G363,專門關於構造柱的圖集,裡面對構造柱的構造有比較詳細的一些說法和畫法。
關於構造柱,主要是抗震的用途,設置方法參見《砌體規范》表10.1.8和《抗震規范》7.3.1。
另外,《砌體規范》6.2.5中,「當梁跨度對240mm磚牆大於等於6米時,宜加設壁柱或採取其他加強措施」,這里的其他加強措施,通常的做法就是設置構造柱。還有,《砌體規范》6.3.2.9中防止牆體開裂的措施,在女兒牆中設置構造柱。
至於構造柱的具體實際作用嘛,看一下《砌體規范》8.2.7吧
構造柱的做法與承重柱不一樣,其受力機理也不一樣
於承重柱對應的是填充牆,其與牆之間只有通過鋼筋的簡單拉結(目的是增強牆的穩定性),而構造柱與牆體之間可以說是相互咬合的(施工澆築時,砌體都要留馬牙茬)。相應的它們的受力機理也不同,承重柱是自身單獨承擔落在自己身上的力(根據承重柱的設計可見一斑),而構造柱是和砌體是一塊承擔相應的作用力(構造柱只參與建築的整體驗算,而不必進行單個構件的設計)
在砌體結構里的梁下加的柱(不能稱其為壁柱,壁柱的材料應與砌體材料一樣)只能是構造柱,而不是承重柱(因不管怎麼樣,你都不能把構造柱單獨割裂開來,它與砌體承重牆是一個整體),梁當然要按簡支來算,梁的支座處負筋小沒 關系,因它本來就是簡支的。
縱筋都是4根14二級鋼不一定合適,有的部位4根12即可滿足要求,應該加強的部位4根14可能還不夠,這就要根據實際的受力計算和經驗來加強了
建模型時,不輸入構造柱,如果計算通過,按構造加構造柱。如果不通過按砌體規范8.2.8條組合磚牆加構造柱,因為輸入構造柱它就參與受力,參與受力按PKPM的說法就成了組合磚牆。為這我還問過同濟的一個教授。構造柱與承重柱主要區別是由於施工造成的
構造柱在pm里按普通柱輸入,然後定義成構造柱,可以修改配筋,這種作法來自pkpm的《砌體結構CAD原理及疑難問題解答》一書
我個人認為在PKPM建模中構造柱先不加,如果計算通過(特別是抗震驗算),就按構造配筋且要滿足規范規定.如果計算通不過.就應在建模中加入,那它與牆體就成為組合牆體就該按組合牆體的有關規定計算,並且要計算配筋,還要參照規范的相關規定,滿足要求
1.磚混結構中構造柱主要做為抗震時的約束邊緣構件;
2.構造柱可按構造要求,對於建築物中由於洞口較大,牆體局部承壓不夠,需要借用構造柱的支撐作用時需要計算確定.
3.PKPM建模時構造柱要建.
--------------------------------------------------------------------------------------------
新《抗規》中考慮了構造柱在砌體中對砌體受剪承載力的提高作用,
具體公式見7.2.8條。因此,在模型中應正確的反映實際情況,
所以,磚混結構的構造柱和洞口在模型中應該輸入
--------------------------------------------------------------------------------------------
按照規范和PMCAD使用手冊,輸入構造柱能較真實反映出砌體的受力情況.但我個人認為,在使用PMCAD做砌體結構驗算時,還是可以區別對待的:對於抗震驗算本來就無法計算通過的,構造柱應該真實輸入;但如果抗震驗算能滿足規范(或富裕較多的),在模型中漏掉一、二個構造柱也無不可。比如大洞口邊緣的邊框柱,在模型中輸入勢必增加節點,而這種柱斷面一般都按規范的最小斷面(一般180X牆厚)構造,如果能夠,當然可以不輸入的
我這里的具體做法是:
1.開始倒荷載計算,pm抗震驗算中抗壓驗算的時候,不要輸入構造柱。
有抗壓不夠的磚垛再架設構造柱;以及確定單元牆構造柱最大間距。
提醒的是:pm在計算構造柱與磚砌體組合計算的准確度有不準的時候!
2.計算抗震承載力的時候最好是根據抗震相關條文,將構造柱准確落位,
這樣子在計算中可以發揮構造柱的作用,同時也為出圖提供方便!
--------------------------------------------------------------------------------------------
1、按規范要求必須配置的。
2、PKPM規定,建模時先把構造柱按柱輸入,否則抗震驗算時不予考慮構造柱與牆共同抗震。
--------------------------------------------------------------------------------------------
我的建議是按照抗震規范7.3.1來確定.經過多次審圖檢驗,沒有問題
因為6度區不必計算水平地震力,建模時僅用於抗震作用的構造柱不必建入...6度以上區必須建入
--------------------------------------------------------------------------------------------
構造柱是抗震構造要求,不需計算,滿足抗規構造即可.建模時必須設置,否則砌體抗震計算過不去.但是做基礎時,一定要選擇無基礎柱,否則會被軟體認為是框架柱做成獨立基礎
--------------------------------------------------------------------------------------------
構造柱和框架梁的連接現在一般是採用植筋的方式進行,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在地震情況下,僅靠錨固進去的100mm長能滿足抗震需要嗎?為什麼鋼筋的抗震錨固要在抗拉上乘一個系數的呢?就是這個原因
反正現在規范對這個方面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沒有規定,就是默許,而此方法確實省事省力,又省錢。
要滿足抗震最好的方法是預埋鋼筋或鋼板,可是誰都知道難度太大,所以,我在指導施工中也是植筋,監理單位、業主也都是默許。畢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
以上內容均為一些網站會員討論所得,有些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正規做法還要參看國家或地方相關規定!
磚混結構構造柱、圈樑、板縫支模
1 范圍
本工藝標准主要適用於工業與民用建築磚混結構、外磚內模和外板內模結構構造柱、圈樑、板縫的模板工程。
2 施工准備
2.1 材料及主要機具:
2.1.1 木板(厚度為20~50mm)、定型組合鋼模板(長度為600、750、900、1200、1500mm,寬度為100、150、200、250、300mm)、陰陽角模、連接角模。
2.1.2 方木、木楔、支撐 (木或鋼),定型組合鋼模板的附件 (U形卡、L形插銷、3形扣件、碟形扣件、對拉螺栓、鉤頭螺栓、緊固螺栓)、鉛絲 (12號~14號)、隔離劑等。
2.1.3 打眼電鑽、搬手、鉗子。
2.2 作業條件
2.2.1 彈好牆身+50cm水平線,檢查磚牆(或混凝土牆)的位置是否符線,辦理預檢手續。
2.2.2 構造柱鋼筋綁扎完畢,並辦好隱檢手續。
2.2.3 模板拉桿如需螺栓穿牆,砌磚時應按要求預留螺栓孔洞。
2.2.4 檢查構造柱內部是否清理干凈,包括磚牆舌頭灰、鋼筋上掛的灰漿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3 操作工藝
3.1 工藝流程:
支構造柱模板
准備工作 → 支圈樑模板 → 辦 預 檢
支板縫模板
3.2 支模前將構造柱、圈樑及板縫處雜物全部清理干凈。
3.3 支模板:
3.3.1 構造柱模板:
3.3.1.1 磚混結構的構造柱模板,可採用木模板或定型組合鋼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為防止澆築混凝土時模板膨脹,影響外牆平整,用木模或組合鋼模板貼在外牆面上,並每隔1m以內設兩根拉條,拉條與內牆拉結,拉條直徑不應小於φ16。拉條穿過磚牆的洞要預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開始,每隔1m以內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構造柱大馬牙槎以外一丁頭磚處。
3.3.1.2 外磚內模結構的組合柱,用角模與大模板連接,在外牆處為防止澆築混凝土擠脹變形,應進行加固處理,模板貼在外牆面上,然後用拉條拉牢。
3.3.1.3 外板內模結構山牆處組合柱,模板採用木模板或組合鋼模板,用斜撐支牢。
3.3.1.4 根部應留置清掃口。
3.3.2 圈樑模板:
3.3.2.1 圈樑模板可採用木模板或定型組合鋼模板上口彈線找平。
3.3.2.2 圈樑模板採用落地支撐時,下面應墊方木,當用木方支撐時,下面用木楔楔緊。用鋼管支撐時,高度應調整合適。
3.3.2.3 鋼筋綁扎完以後,模板上口寬度進行校正,並用木撐進行定位,用鐵釘臨時固定。如採用組合鋼模板,上口應用卡具卡牢,保證圈樑的尺寸。
3.3.2.4 磚混、外磚內模結構的外牆圈樑,用橫帶扁擔穿牆,平面位置距牆兩端24cm開始留洞,間距50cm左右。
3.3.3 板縫模板:
3.3.3.1 板縫寬度為4cm,可用50mm×50mm方木或角鋼作底模。大於4cm者應當用木板做底模,宜伸入板底5~10mm留出凹槽,便於拆模後頂棚抹砂漿找平。
3.3.3.2 板縫模板宜採用木支撐或鋼管支撐,或採用吊桿方法。
3.3.3.3 支撐下面應當採用木板和木楔墊牢,不準用磚墊。
4 質量標准
4.1 保證項目: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其支撐部分應有足夠的支撐面積,如安裝在基土上,基土必須堅實,並有排水措施。對濕陷性黃土必須有防水措施;對凍脹性土必須有防凍融措施。
4.2 基本項目:
4.2.1 模板接縫處應嚴密,預埋件應安置牢固,縫隙不應漏漿,應小於l.5mm。
4.2.2 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干凈,模板隔離劑應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或沾污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