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資料庫處理技術由低級到高級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處理技術由低級到高級

發布時間: 2022-09-27 19:33:34

資料庫技術經歷了哪三個發展階段

發展的三個階段:
1、 層次型和網狀型:
代表產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的層次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2、 關系型數據型庫:
目前大部分資料庫採用的是關系型資料庫。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員E.F.Codd提出了關系模型。其代表產品為sysem R和Inges。
3、 第三代資料庫將為更加豐富的數據模型和更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為特徵,以提供傳統資料庫系統難以支持的新應用。它必須支持面向對象,具有開放性,能夠在多個平台上使用。
管理技術的3個階段
1 人工管理
2 文件管理
3 資料庫系統

② 數據處理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其特點分別是什麼

數據處理先後經歷了簡單數據處理、文件系統、資料庫系統三個發展階段。

特點

1、在簡單數據處理階段,數據與程序沒有分離,需要手工安裝數據的存放方式和處理過程,僅用於簡單數據計算的場合。

2、文件管理階段有了專門的數據文件,數據採用統一方式組織,能夠滿足復雜數據處理的需要。

3、資料庫系統階段通過數據模型和資料庫系統的組織,數據及其聯系被統一考慮到資料庫結構中,實現了全局資料庫的統一,適合大型信息系統的應用要求。

(2)資料庫處理技術由低級到高級擴展閱讀:

數據處理的過程大致分為數據的准備、處理和輸出3個階段。在數據准備階段,將數據離線輸入到穿孔卡片、穿孔紙帶、磁帶或磁碟。這個階段也可以稱為數據的錄入階段。

數據錄入以後,就要由計算機對數據進行處理,為此預先要由用戶編製程序並把程序輸入到計算機中,計算機是按程序的指示和要求對數據進行處理的。

所謂處理,就是指上述8個方面工作中的一個或若干個的組合。最後輸出的是各種文字和數字的表格和報表。

數據處理系統已廣泛地用於各種企業和事業,內容涉及薪金支付,票據收發、信貸和庫存管理、生產調度、計劃管理、銷售分析等。它能產生操作報告、金融分析報告和統計報告等。數據處理技術涉及到文卷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分布式數據處理系統等方面的技術。

③ 資料庫技術經歷了哪三個發展階段

發展的三個階段:1、 層次型和網狀型: 代表產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的層次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2、 關系型數據型庫: 目前大部分資料庫採用的是關系型資料庫。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員E.F.Codd提出了關系模型。其代表產品為sysem R和Inges。 3、 第三代資料庫將為更加豐富的數據模型和更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為特徵,以提供傳統資料庫系統難以支持的新應用。它必須支持面向對象,具有開放性,能夠在多個平台上使用。管理技術的3個階段1 人工管理2 文件管理3 資料庫系統

④ 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層次結構

根據處理對象的不同,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層次結構由高級到低級依次為應用層、語言翻譯處理層、數據存取層、數據存儲層、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是DBMS的基礎。操作系統提供的存取原語和基本的存取方法通常是作為和DBMS存儲層的介面。

⑤ 資料庫技術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按照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過程,資料庫技術從開始到現在短短的30年中,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是網狀和層次資料庫系統,
第二代是關系資料庫系統,
第三代是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

⑥ 資料庫的發展階段

資料庫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如下的幾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系統階段、高級資料庫階段。 50年代中期之前,計算機的軟硬體均不完善。硬體存儲設備只有磁帶、卡片和紙帶,軟體方面還沒有操作系統,當時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這個階段由於還沒有軟體系統對數據進行管理,程序員在程序中不僅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還要設計其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存取方法、輸入輸出方式等。當數據的物理組織或存儲設備改變時,用戶程序就必須重新編制。由於數據的組織面向應用,不同的計算程序之間不能共享數據,使得不同的應用之間存在大量的重復數據,很難維護應用程序之間數據的一致性。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計算機中沒有支持數據管理的軟體。
*數據組織面向應用,數據不能共享,數據重復。
*在程序中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數據與程序不獨立。
*數據處理方式——批處理。 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計算機中有了專門管理資料庫的軟體——操作系統(文件管理)。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於計算機大容量存儲設備(如硬碟)的出現,推動了軟體技術的發展,而操作系統的出現標志著數據管理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文件系統階段,數據以文件為單位存儲在外存,且由操作系統統一管理。操作系統為用戶使用文件提供了友好界面。文件的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脫鉤,程序和數據分離,使數據與程序有了一定的獨立性。用戶的程序與數據可分別存放在外存儲器上,各個應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組數據,實現了以文件為單位的數據共享。
但由於數據的組織仍然是面向程序,所以存在大量的數據冗餘。而且數據的邏輯結構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擴充,數據邏輯結構的每一點微小改變都會影響到應用程序。由於文件之間互相獨立,因而它們不能反映現實世界中事物之間的聯系,操作系統不負責維護文件之間的聯系信息。如果文件之間有內容上的聯系,那也只能由應用程序去處理。 60年代後,隨著計算機在數據管理領域的普遍應用,人們對數據管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業或部門,以數據為中心組織數據,減少數據的冗餘,提供更高的數據共享能力,同時要求程序和數據具有較高的獨立性,當數據的邏輯結構改變時,不涉及數據的物理結構,也不影響應用程序,以降低應用程序研製與維護的費用。資料庫技術正是在這樣一個應用需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資料庫技術有如下特點:
* 面向企業或部門,以數據為中心組織數據,形成綜合性的資料庫,為各應用共享。
* 採用一定的數據模型。數據模型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的特點,而且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
* 數據冗餘小,易修改、易擴充。不同的應用程序根據處理要求,從資料庫中獲取需要的數據,這樣就減少了數據的重復存儲,也便於增加新的數據結構,便於維護數據的一致性。
*程序和數據有較高的獨立性。
* 具有良好的用戶介面,用戶可方便地開發和使用資料庫。
* 對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並發控制。
從文件系統發展到資料庫系統,這在信息領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文件系統階段,人們在信息處理中關注的中心問題是系統功能的設計,因此程序設計佔主導地位;而在資料庫方式下,數據開始占據了中心位置,數據的結構設計成為信息系統首先關心的問題,而應用程序則以既定的數據結構為基礎進行設計。大事記
1951:Univac系統使用磁帶和穿孔卡片作為數據存儲。
1956:IBM公司在其Model 305 RAMAC中第一次引入了磁碟驅動器
1961:通用電氣(GE)公司的Charles Bachman開發了第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IDS
1969: E.F. Codd發明了關系資料庫。
1973:由John J.Cullinane領導Cullinane公司開發了 IDMS——一個針對IBM主機的基於網路模型的資料庫。
1976:Honeywell公司推出了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第一個商用關系資料庫產品。
1979:Oracle公司引入了第一個商用SQL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
1983:IBM推出了DB2資料庫產品。
1985:為Procter & Gamble系統設計的第一個商務智能系統產生。
1991:W.H.「Bill」 Inmon發表了」構建數據倉庫」。 隨著信息管理內容的不斷擴展,出現了豐富多樣的數據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面向對象模型,半結構化模型等),新技術也層出不窮(數據流,Web數據管理,數據挖掘等)。每隔幾年,國際上一些資深的資料庫專家就會聚集一堂,探討資料庫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未來需要關注的新技術焦點。過去已有的幾個類似報告包括:1989年Future Directions inDBMS Research-The Laguna BeachParticipants ;1990年DatabaseSystems : Achiev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1991年W.H. Inmon 發表的《構建數據倉庫》;1995年Database。

⑦ 根據資料庫模型的發展,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哪三代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系統。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資料庫系統語言協會CODASYL下屬的資料庫任務組DBTG提出了DBTG報告。DBTG報告確定並建立了網狀資料庫系統的許多概念、方法和技術,是網狀資料庫的典型代表。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是關系資料庫系統。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的研究員Edgar F. Codd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提出了關系數據模型,開創了關系資料庫方法和關系資料庫理論,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代資料庫系統是數據管理資料庫系統。1990年高級DBMS功能委員會發表了《第三代資料庫系統宣言》,提出了第三代資料庫管理系統應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徵:應支持數據管理、對象管理和知識管理。必須保持或繼承第二代資料庫系統的技術。必須對其他系統開放。

(7)資料庫處理技術由低級到高級擴展閱讀:

20世紀70年代是關系資料庫理論研究和原型開發的時代,其中以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開發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學研製的Ingres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終於使關系資料庫從實驗室走向了社會,因此,人們把20世紀70年代稱為資料庫時代。

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的系統均是關系型的,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商品化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等。這些商用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使資料庫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到企業管理、情報檢索、輔助決策等方面,成為實現和優化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術。

⑧ 計算機數據管理技術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在計算機硬體、軟體發展的基礎上數據管理技術經歷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統、資料庫系統3個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

在計算機出現之前,人們運用常規的手段從事記錄、存儲和對數據加工,也就是利用紙張來記錄和利用計算工具(算盤、計算尺)來進行計算,並主要使用人的大腦來管理和利用這些數據。

2、文件系統階段

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發展,磁碟、磁鼓等直接存取設備開始普及,這一時期的數據處理系統是把計算機中的數據組織成相互獨立的被命名的數據文件,並可按文件的名字來進行訪問,對文件中的記錄進行存取的數據管理技術。

3、資料庫系統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 ,計算機性能得到進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出現了大容量磁碟,存儲容量大大增加且價格下降。在此基礎上,而滿足和解決實際應用中多個用戶、多個應用程序共享數據的要求,從而使數據能為盡可能多的應用程序服務,這就出現了資料庫這樣的數據管理技術。

(8)資料庫處理技術由低級到高級擴展閱讀:

數據管理技術的特點

(1)數據結構化。在描述數據時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數據結構化是資料庫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資料庫系統與文件系統的本質區別。

(2)數據共享性高、冗餘少且易擴充。數據不再針對某一個應用,而是面向整個系統,數據可被多個用戶和多個應用共享使用,而且容易增加新的應用,所以數據的共享性高且易擴充。數據共享可大大減少數據冗餘。

(3)數據獨立性高。

(4)數據由DBMS統一管理和控制。資料庫為多個用戶和應用程序所共享,對數據的存取往往是並發的,即多個用戶可以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甚至可以同時存放資料庫中的同一個數據。

⑨ 資料庫管理技術的發展一共經歷了幾個階段請簡述最高級階段的特點

一、人工管理階段:特點

數據的管理者:人
數據面向的對象:某一應用程序
數據的共享程度:無共享,冗餘度極大
數據的獨立性:不獨立,完全依賴於程序
數據的結構化:無結構
數據控制能力:應用程序自己控制

二、文件系統階段:特點
數據的管理者:文件系統
數據面向的對象:某一應用程序
數據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餘度大
數據的獨立性:獨立性差
數據的結構化:記錄內有結構,整體無結構
數據控制能力:應用程序自己控制

三、資料庫系統階段:特點
數據的管理者:資料庫管理系統
數據面向的對象:整個應用系統
數據的共享程度:共享性高,冗餘度小
數據的獨立性:具有高度的物理獨立性和邏輯獨立性
數據的結構化:整體結構化,用數據模型描述
數據控制能力: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數據安全性、完整性、並發控制和恢復能力

⑩ 資料庫管理技術的發展一共經歷了幾個階段請簡述最高級階段的特點。

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可以大體歸為三個階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統和資料庫管理系統。 資料庫管理系統是目前最高級的階段。 這一階段(60年代後期),數據管理技術進入資料庫系統階段。資料庫系統克服了文件系統的缺陷,提供了對數據更高級、更有效的管理。這個階段的程序和數據的聯系通過資料庫管理系統來實現(DBMS)。 概括起來,資料庫系統階段的數據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l 採用數據模型表示復雜的數據結構。數據模型不僅描述數據本身的特徵,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通過存取路徑實現。通過所有存取路徑表示自然的數據聯系是資料庫與傳統文件的根本區別。這樣,數據不再面向特定的某個或多個應用,而是面向整個應用系統。數據冗餘明顯減少,實現了數據共享。 l 有較高的數據獨立性。數據的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之間的差別可以很大。用戶以簡單 的邏輯結構操作數據而無需考慮數據的物理結構。資料庫的結構分成用戶的局部邏輯結構、資料庫的整體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三級。用戶(應用程序或終端用戶)的數據和外存中的數據之間轉換由資料庫管理系統實現。 l 資料庫系統為用戶提供了方便的用戶介面。用戶可以使用查詢語言或終端命令操作資料庫,也可以用程序方式(如用C一類高級語言和資料庫語言聯合編制的程序)操作資料庫。 l 資料庫系統提供了數據控制功能。例如,1。資料庫的並發控制:對程序的並發操作加以控制,防止資料庫被破壞,杜絕提供給用戶不正確的數據;2。資料庫的恢復:在資料庫被破壞或數據不可靠時,系統有能力把資料庫恢復到最近某個正確狀態;3。數據完整性:保證資料庫中數據始終是正確的;4。數據安全性:保證數據的安全,防止數據的丟失、破壞。 增加了系統的靈活性。對數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