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源晶振為什麼比無源晶振好
有源晶振
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內部振盪器,信號質量好,比較穩定,而且連接方式相對簡單(主要是做好電源濾波,通常使用一個電容和電感構成的PI型濾波網路,輸出端用一個小阻值的電阻過濾信號即可),不需要復雜的配置電路。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腳懸空,二腳接地,
三腳
接輸出,四腳接電壓。相對於無源晶體,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號電平是固定,需要選擇好合適輸出電平,靈活性較差,而且價格高。對於時序要求敏感的應用,個人認為還是有源的晶振好,因為可以選用比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檔的
溫度補償
晶振。有些DSP內部沒有起振電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YXC的32.768系列等。有源晶振相比於無源晶體通常體積較大,但現在許多有源晶振是表貼的,體積和晶體相當,有的甚至比許多晶體還要小。
無源晶體
無源晶體需要用DSP片內的振盪器,無源晶體沒有電壓的問題,信號電平是可變的,也就是說是根據起振電路來決定的,同樣的晶體可以適用於多種電壓,可用於多種不同
時鍾信號
電壓要求的DSP,而且價格通常也較低,因此對於一般的應用如果條件許可建議用晶體,這尤其適合於產品線豐富批量大的生產者。無源晶體相對於晶振而言其缺陷是信號質量較差,通常需要精確匹配外圍電路(用於信號匹配的電容、電感、電阻等),更換不同頻率的晶體時周邊配置電路需要做相應的調整。建議採用精度較高的
石英晶體
,盡可能不要採用精度低的陶瓷警惕。
B. 晶振的作用怎樣測試好壞
晶振在應用具體起到的作用,微控制器的時鍾源可以分為兩類:基於機械諧振器件的時鍾源,如晶振、陶瓷諧振槽路;RC(電阻、電容)振盪器。一種是皮爾斯振盪器配置,適用於晶振和陶瓷諧振槽路。另一種為簡單的分立RC振盪器。基於晶振與陶瓷諧振槽路的振盪器通常能提供非常高的初始精度和較低的溫度系數。RC振盪器能夠快速啟動,成本也比較低,但通常在整個溫度和工作電源電壓范圍內精度較差,會在標稱輸出頻率的5%至50%范圍內變化。但其性能受環境條件和電路元件選擇的影響。需認真對待振盪器電路的元件選擇和線路板布局。在使用時,陶瓷諧振槽路和相應的負載電容必須根據特定的邏輯系列進行優化。具有高Q值的晶振對放大器的選擇並不敏感,但在過驅動時很容易產生頻率漂移(甚至可能損壞)。影響振盪器工作的環境因素有:電磁干擾(EMI)、機械震動與沖擊、濕度和溫度。這些因素會增大輸出頻率的變化,增加不穩定性,並且在有些情況下,還會造成振盪器停振。上述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使用振盪器模塊避免。這些模塊自帶振盪器、提供低阻方波輸出,並且能夠在一定條件下保證運行。最常用的兩種類型是晶振模塊和集成RC振盪器(硅振盪器)。晶振模塊提供與分立晶振相同的精度。硅振盪器的精度要比分立RC振盪器高,多數情況下能夠提供與陶瓷諧振槽路相當的精度。
選擇振盪器時還需要考慮功耗。分立振盪器的功耗主要由反饋放大器的電源電流以及電路內部的電容值所決定。CMOS放大器功耗與工作頻率成正比,可以表示為功率耗散電容值。比如,HC04反相器門電路的功率耗散電容值是90pF。在4MHz、5V電源下工作時,相當於1.8mA的電源電流。再加上20pF的晶振負載電容,整個電源電流為2.2mA。陶瓷諧振槽路一般具有較大的負載電容,相應地也需要更多的電流。相比之下,晶振模塊一般需要電源電流為10mA ~60mA。硅振盪器的電源電流取決於其類型與功能,范圍可以從低頻(固定)器件的幾個微安到可編程器件的幾個毫安。一種低功率的硅振盪器,如MAX7375,工作在4MHz時只需不到2mA的電流。在特定的應用場合優化時鍾源需要綜合考慮以下一些因素:精度、成本、功耗以及環境需求。
如何使用萬用表判斷晶振的好壞
1、先打開萬用表,把萬用表旋鈕箭頭旋到直流電壓20檔位,紅表筆插到電壓孔,黑表筆插到接地孔。
2、然後准備好待測試的板子,找到晶振的位置,並找到晶振使用的兩個腳,我用黑線標好的。
3、測試點1:把黑表筆接地,紅表筆接到晶振的一個引腳上,測得電壓為2.02伏。
4.測試點2:把黑表筆接地,紅表筆接到晶振的另一個引腳上,測得電壓為2.18伏。
5.分析:由於單片機供電是5伏,所以測試電壓正常應當是2伏多點,但這兩個電壓不應當相等或差0.01-0.04伏,現在測試的是好晶振,相差電壓是0.16伏。
6.如果是壞晶振就有三種結果,1.其中一個腳或兩個腳電壓為0伏左右,2.其中一個腳或兩個腳電壓為5.0伏左右,3.兩個腳電壓為2.0伏左右,但兩腳相差很小。
7.如果出現上面三種結果的任一種都說明晶振壞了。
C. 有源晶振和無源晶振的區別
有源晶振和無源晶振的區別
有源晶振
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內部振盪器,信號質量好,比較穩定,而且連接方式相對簡單(主要是做好電源濾波,通常使用一個電容和電感構成的PI型濾波網路,輸出端用一個小阻值的電阻過濾信號即可),不需要復雜的配置電路。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腳懸空,二腳接地,三腳接輸出,四腳接電壓。相對於無源晶體,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號電平是固定,需要選擇好合適輸出電平,靈活性較差,而且價格高。對於時序要求敏感的應用,個人認為還是有源的晶振好,因為可以選用比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檔的溫度補償晶振。有些DSP內部沒有起振電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TI 的6000系列等。有源晶振相比於無源晶體通常體積較大,但現在許多有源晶振是表貼的,體積和晶體相當,有的甚至比許多晶體還要小。
無源晶體
無源晶體需要用DSP片內的振盪器,無源晶體沒有電壓的問題,信號電平是可變的,也就是說是根據起振電路來決定的,同樣的晶體可以適用於多種電壓,可用於多種不同時鍾信號電壓要求的DSP,而且價格通常也較低,因此對於一般的應用如果條件許可建議用晶體,這尤其適合於產品線豐富批量大的生產者。無源晶體相對於晶振而言其缺陷是信號質量較差,通常需要精確匹配外圍電路(用於信號匹配的電容、電感、電阻等),更換不同頻率的晶體時周邊配置電路需要做相應的調整。建議採用精度較高的石英晶體,盡可能不要採用精度低的陶瓷警惕。
幾點注意事項:
1、需要倍頻的cpu需要配置好PLL周邊配置電路,主要是隔離和濾波;
2、20MHz以下的晶體晶振基本上都是基頻的器件,穩定度好,20MHz以上的大多是諧波的(如3次諧波、5次諧波等等),穩定度差,因此強烈建議使用低頻的器件,畢竟倍頻用的PLL電路需要的周邊配置主要是電容、電阻、電感,其穩定度和價格方面遠遠好於晶體晶振器件;
3、時鍾信號走線長度盡可能短,線寬盡可能大,與其它印製線間距盡可能大,緊靠器件布局布線,必要時可以走內層,以及用地線包圍;
4、通過背板從外部引入時鍾信號時有特殊的設計要求,需要詳細參考相關的資料。
該資料出自YXC揚興官網http://www.yxc.hk/jishu_detail/newsId=89.html
D. 請問哪個牌子的有源晶振較為好用
我個人感覺晶友嘉電子的有源晶振就是很好用的,單位長期跟他們有合作,他們生產的有源晶振信號質量好,比較穩定,而且連接方式相對比較簡單,不需要復雜的配置電路。具體可以在網路找他們的官網了解,這家的有源晶振比較精密,售後服務也是很好的。
E. 晶振要配多大的電容比較合適
這要根據晶振的規格和電路中的因素來確定,同是16MHZ的晶體諧振器,其負載電容值有可能不一樣,如10PF,20PF.....負載電容值是在其生產加工過程中確定的,無法進行改變.購買晶振時應該能得到准確的規格書.
晶振在電路中使用時,應滿足CL=C+CS.
CL為規格書中晶振的負載電容值,
C為電路中外接的電容值(一般由兩顆電容通過串並聯關系得到),
CS為電路的分布電容,這和電路的設計,元器件分布等因素有關,值不確定,一般為3到5PF.所以根據以上公式就可以大概推算出應該使用的電容值,而且這一電容值可以使晶振工作在其標稱頻率附近.
F. 51單片機,晶振選用12M,串口通信波特率應該用多少合適,TH1,TL1初值為多少
在你這個情況下,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12M的晶振波特率只能是2400,9600的情況下會有7.8%的誤差,所以會產生亂碼,而2400波特率的情況下誤差是0.16%,這樣就不會產生亂碼了,TH1和TL1都設為F3,你再試試。希望能幫到你
根據你的補充,我也補充一下:我前些天也在做單片機和LCD之間的通信,我的LCD是HMI,它也要設定波特率,我需要把我的單片機程序中TH1和TL1都設為F3,也就是2400的波特率,同時也要把我的LCD的波特率也設定為2400。由於我還沒有做過串口列印的實驗,所以對這個不是很清楚,但是你要知道通信雙方的波特率必須一致,你可以參考一下我的這個例子,祝你成功!
G. 用內部8M晶振做系統時鍾怎麼配置
STM32F103系列晶元,最高工作頻率可以到72M
使用8M的外部晶振,一般還需要使用內部的PLL鎖相環進行倍頻
相比於內部的8M的RC震盪
外部晶振頻率穩定性更好
如果有用到測頻或者定時功能
建議使用外部晶振。
對於ADC模塊
由於IO口被配置成浮空輸入
且IO口的耐壓值一般有5V兼容
所以只要輸入電壓不小於-0.7V,不高於5V
則屬於正常范圍
超范圍的話會燒壞所使用的IO口引腳。
一般不會對晶元其他引腳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