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料庫恢復時提示:不是有效的Microsoft磁帶格式備份,
先確認下現狀:
首先你需要保存好現場,將重裝之前的資料庫數據(後綴名為mdf,ndf)、日誌文件(後綴名為ldf)先復制一份到別的磁碟下。
如果之前有備份,這個備份文件應該是以bkp,bak等後綴名的。
然後
嘗試用重裝之前的資料庫文件恢復:選擇附加資料庫,根據提示找到原路徑下.mdf的後綴的數據文件,點附加。檢查是否成功,可能會有其他check數據的操作需要做。
嘗試用備份文件還原DB:右鍵>restore database>取一個名字(肯定是之前一樣的名字),選擇從device(設備) 找到備份路徑下最新的備份文件,在選項option下面可能需要修改你的新數據文件名,不然和之前的可能有沖突。
切記:一定要把之前的數據、日誌目錄下的文件和備份文件先一份到別的地方再做操作,不然可能數據就找不回來了。
㈡ 資料庫按備份介質可以分為硬碟備份、磁帶備份,它們各有什麼優缺點
你就把磁帶的特性想像成隨身聽里的磁帶就行了.
磁帶:
1.不能隨機訪問,如果要訪問中間某段,必須從頭開始順序訪問.磁碟顯然可以直接定位到任意數據.
2.磁帶讀寫速度都遠遠慢於硬碟. ----顯然.
3.硬碟的價格遠遠高於磁帶.--呵呵.
總之, 硬碟的性能無論各方面都優於磁帶, 但是磁帶價格遠遠低於硬碟.尤其是大數據量的時候,這種優勢格外明顯.
㈢ 資料庫數據怎樣備份到磁帶上
右鍵點擊要備份的資料庫在目標那裡選中磁帶然後點擊添加後會彈出一個對話框選擇你的磁帶機即可。
㈣ 資料庫容災的產品原理
資料庫容災的產品原理:將存儲在磁帶、光碟中的歷史數據進行轉儲、分析,得到客戶的相關消費習慣、愛好等信息,為客戶進行個性化服務提供,這成為眾多金融機構競爭的新的業務增長點。
資料庫容災,即在異地部署一個一模一樣的資料庫,一個資料庫所處的地理位置發生自然災害了導致當前資料庫發生災難,另一個資料庫會立馬頂替工作。但是在數據生命周期中,數據分析只是其中的一環,作為數據倉庫的建設基礎。
在線數據的安全各行各業考慮的最多的,因為只有保證在線數據的安全才能談的上歷史數據的積累,才能談得上歷史數據倉庫的積累,這就比如說銀行主機的資料庫突然故障了,大家都來投訴了,即使你客戶關系再好,大家也不願意上你這里辦業務了。
相關信息
很多企業還停留在第一種架構上,當出了問題就丟失一天數據,通過補單保證資料庫數據的准確性,此種架構對於一些中小企還能滿足;很多大企業採用1+2方式,保證一台伺服器和一塊硬碟出問題,對應用無任何影響,包含政府、電力、稅務等機構都考慮了硬體故障的情況。
更多的對實時業務要求很高的客戶,採用1+2+3的方式,達到異地容災的目標,比如金融、證券、移動、電信等,當本地系統遭遇到災難時,實時切換到異地的備用中心,保證業務不間斷運行。
㈤ 怎麼查詢oracle資料庫是否接了磁帶庫
TSM沒有掃描磁帶的功能, 將需要恢復的磁帶放入帶庫,然後用命令去掃描,
可以找到該磁帶上有哪些備份文件的,controlfile的備份也在其中,
前提是你備過controlfile到磁帶上 .
㈥ [db/ol]參考文獻中代表什麼
DB/OL]聯機網上數據是指在互聯網資料庫上搜集到的文獻,例如:中國知網、網路等。就是說當參考引用的文獻資料來自這些渠道時,參考文獻使用[DB/OL]。
[EB/OL]網上電子公告就是從網上新聞、論壇等交流上搜集到的信息。當參考引用的文獻資料來自這些渠道時,參考文獻使用[EB/OL]。
M——專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論著)
C——論文集
N——報紙文章
J——期刊文章
D——學位論文
R——研究報告
S——標准
P——專利
A——專著、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Z——其他未說明的文獻類型
[DB/MT]——磁帶資料庫(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碟圖書(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碟軟體(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網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網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DB/OL]——聯機網上資料庫(database online)
㈦ 請問備份較大的sqlserver2005資料庫時,必須使用多個磁帶,怎麼操作 是不必須同時為資料庫連接多個設備
有些備份是不支持多磁帶的。
使用的支持多磁帶備份的軟體是HP的BP軟體。
一般SQL的備份就不要使用磁帶了,好慢啊,用的都煩,我就用過一次後就再也不用了。
你可以用雙機熱備,或者就是自己寫個程序讓程序自動備份,自動上傳到其他的伺服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