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mysql 連接數 設置 多少合適
MySQL伺服器的連接數並不是要達到最大的100%為好,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下面就對MySQL伺服器最大連接數的合理設置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供您參考。
我們經常會遇見「MySQL: ERROR 1040: Too many connections」的情況,通常,mysql的最大連接數默認是100, 最大可以達到16384。
一種是訪問量確實很高,MySQL伺服器抗不住,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增加從伺服器分散讀壓力,另外一種情況是MySQL配置文件中max_connections值過小: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max_connections | 256 |
+-----------------+-------+
這台MySQL伺服器最大連接數是256,然後查詢一下伺服器響應的最大連接數: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Max_used_connections';
MySQL伺服器過去的最大連接數是245,沒有達到伺服器連接數上限256,應該沒有出現1040錯誤,比較理想的設置是:
Max_used_connections / max_connections * 100% ≈ 85%
最大連接數占上限連接數的85%左右,如果發現比例在10%以下,MySQL伺服器連接上線就設置得過高了
在Windows下常用的有兩種方式修改最大連接數。
第一種:命令行修改。
>mysql -uuser -ppassword(命令行登錄MySQL)
mysql>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查可以看當前的最大連接數)
msyql>set global max_connections=1000;(設置最大連接數為1000,可以再次查看是否設置成功)
mysql>exit(推出)
這種方式有個問題,就是設置的最大連接數只在mysql當前服務進程有效,一旦mysql重啟,又會恢復到初始狀態。因為mysql啟動後的初始化工作是從其配置文件中讀取數據的,而這種方式沒有對其配置文件做更改。
第二種:修改配置文件。
這 種方式說來很簡單,只要修改MySQL配置文件my.ini 或 my.cnf的參數max_connections,將其改為max_connections=1000,然後重啟MySQL即可。但是有一點最難的就是my.ini這個文件在哪找。通常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在安裝目錄下(這是比較理想的情況),另一種是在數據文件的目錄下,安裝的時候如果沒有人為改變目錄的話,一般就在C:/ProgramData/MySQL往下的目錄下。
與連接數相關的幾個參數:
在修改最大連接數的時候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這個值是不是越大越好,或者設置為多大才合適?這個參數的大小要綜合很多因素來考慮,比如使用的平台所支持的線程庫數量(windows只能支持到2048)、伺服器的配置(特別是內存大小)、每個連接佔用資源(內存和負載)的多少、系統需要的響應時間等。可以在global或session范圍內修改這個參數。連接數的增加會帶來很多連鎖反應,需要在實際中避免由此引發的負面影響。
首先看一下MySQL的狀態:
mysql> status;
--------------
mysql Ver 14.14 Distrib 5.5.15, for Win32 (x86)
Connection id: 1
Current database:
Current user: root@localhost
SSL: Not in use
Using delimiter: ;
Server version: 5.5.15 MySQL Community Server (GPL)
Protocol version: 10
Connection: localhost via TCP/IP
Server characterset: utf8
Db characterset: utf8
Client characterset: gbk
Conn. characterset: gbk
TCP port: 3306
Uptime: 1 hour 3 min 27 sec
Threads: 12 Questions: 18 Slow queries: 10 Opens: 33 Flush tables: 5 Open tab
les: 34 Queries per second avg: 6.256
--------------
Open tables:34,即當前資料庫打開表的數量是34個,注意這個34並不是實際的34個表,因為MySQL是多線程的系統,幾個不同的並發連接可能打開同一個表,這就需要為不同的連接session分配獨立的內存空間來存儲這些信息以避免沖突。因此連接數的增加會導致MySQL需要的文件描述符數目的增加。另外對於MyISAM表,還會建立一個共享的索引文件描述符。
在MySQL資料庫層面,有幾個系統參數決定了可同時打開的表的數量和要使用的文件描述符,那就是table_open_cache、max_tmp_tables和open_files_limit。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table_open%';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able_open_cache | 256 |
+------------------+-------+
1 row in set (0.00 sec)
table_open_cache:256,這就是說所有的MySQL線程一共能同時打開256個表,我們可以搜集系統的打開表的數量的歷史記錄和這個參數來對比,決定是否要增加這個參數的大小。查看當前的打開表的數目(Open tables)可用上邊提到過的status命令,另外可以直接查詢這個系統變數的值:
mysql> show status like 'open_table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tables | 3 |
+---------------+-------+
1 row in set (0.00 sec)
Open_tables就是當前打開表的數目,通過flush tables命令可以關閉當前打開的表。 這個值如果過大,並且如果沒有經常的執行flush tables命令,可以考慮增加table_open_cache參數的大小。
接下來看max_tmp_tables: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tmp%';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max_tmp_tables | 32 |
+----------------+-------+
1 row in set (0.00 sec)
max_tmp_tables:32即單個客戶端連接能打開的臨時表數目。查看當前已打開的臨時表的信息: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tmp%tabl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reated_tmp_disk_tables | 0 |
| Created_tmp_tables | 11 |
+-------------------------+-------+
2 rows in set (0.00 sec)
根據這兩個值可以判斷臨時表的創建位置,一般選取BLOB和TEXT列、Group by 和 Distinct語句的數據量超過512 bytes,或者union的時候select某列的數據超過512 bytes的時候,就直接在磁碟上創建臨時表了,另外內存中的臨時表變大的時候,也可能被MySQL自動轉移到磁碟上(由tmp_table_size和max_heap_table_size參數決定)。
增加table_open_cache或max_tmp_tables 參數的大小後,從操作系統的角度看,mysqld進程需要使用的文件描述符的個數就要相應的增加,這個是由open_files_limit參數控制的。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open_file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files_limit | 2670 |
+------------------+-------+
1 row in set (0.00 sec)
但是這個參數是OS限制的,所以我們設定的值並不一定總是生效。如果OS限制MySQL不能修改這個值,那麼置為0。如果是專用的MySQL伺服器上,這個值一般要設置的盡量大,就是設為沒有報Too many open files錯誤的最大值,這樣就能一勞永逸了。當操作系統無法分配足夠的文件描述符的時候,mysqld進程會在錯誤日誌里記錄警告信息。
相應的,有兩個狀態變數記錄了當前和歷史的文件打開信息: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open%fil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files | 0 |
| Opened_files | 76 |
+---------------+-------+
2 rows in set (0.00 sec)
MySQL為每個連接分配線程來處理,可以通過threads_connected參數查看當前分配的線程數量:
mysql> show status like '%threa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Delayed_insert_threads | 0 |
| Performance_schema_thread_classes_lost | 0 |
| Performance_schema_thread_instances_lost | 0 |
| Slow_launch_threads | 0 |
| Threads_cached | 0 |
| Threads_connected | 1 |
| Threads_created | 1 |
| Threads_running | 1 |
+------------------------------------------+-------+
8 rows in set (0.00 sec)
比較threads_connected參數和前面提到的max_connections參數,也可以作為目前的系統負載的參照,決定是否需要修改連接數。
查看每個線程的詳細信息:mysql>show processlist;對影響系統運行的線程:kill connection|query threadid的命令殺死。
❷ 資料庫是什麼意思
資料庫的概念
什麼是資料庫呢?當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這一概念時就有不同的定義(當然是描述性的)。例如,稱資料庫是一個"記錄保存系統"(該定義強調了資料庫是若干記錄的集合)。又如稱資料庫是"人們為解決特定的任務,以一定的組織方式存儲在一起的相關的數據的集合"(該定義側重於數據的組織)。更有甚者稱資料庫是"一個數據倉庫"。當然,這種說法雖然形象,但並不嚴謹。嚴格地說,資料庫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這樣"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常常要把本單位職工的基本情況(職工號、姓名、年齡、性別、籍貫、工資、簡歷等)存放在表20.6.3中,這張表就可以看成是一個資料庫。有了這個"數據倉庫"我們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查詢某職工的基本情況,也可以查詢工資在某個范圍內的職工人數等等。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計算機上自動進行,那我們的人事管理就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此外,在財務管理、倉庫管理、生產管理中也需要建立眾多的這種"資料庫",使其可以利用計算機實現財務、倉庫、生產的自動化管理。
J.Martin給資料庫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資料庫是存儲在一起的相關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結構化的,無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餘,並為多種應用服務;數據的存儲獨立於使用它的程序;對資料庫插入新數據,修改和檢索原有數據均能按一種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進行。當某個系統中存在結構上完全分開的若干個資料庫時,則該系統包含一個"資料庫集合"。
資料庫的優點
使用資料庫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如減少了數據的冗餘度,從而大大地節省了數據的存儲空間;實現數據資源的充分共享等等。此外,資料庫技術還為用戶提供了非常簡便的使用手段使用戶易於編寫有關資料庫應用程序。特別是近年來推出的微型計算機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dBASELL,操作直觀,使用靈活,編程方便,環境適應廣泛(一般的十六位機,如IBM/PC/XT,國產長城0520等均可運行種軟體),數據處理能力極強。資料庫在我國正得到愈來愈廣泛的應用,必將成為經濟管理的有力工具。
資料庫是通過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軟體來實現數據的存儲、管理與使用的dBASELL就是一種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
資料庫結構與資料庫種類
資料庫通常分為層次式資料庫、網路式資料庫和關系式資料庫三種。而不同的資料庫是按不同的數據結構來聯系和組織的。
1.數據結構模型
(1)數據結構
所謂數據結構是指數據的組織形式或數據之間的聯系。如果用D表示數據,用R表示數據對象之間存在的關系集合,則將DS=(D,R)稱為數據結構。例如,設有一個電話號碼簿,它記錄了n個人的名字和相應的電話號碼。為了方便地查找某人的電話號碼,將人名和號碼按字典順序排列,並在名字的後面跟隨著對應的電話號碼。這樣,若要查找某人的電話號碼(假定他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是Y),那麼只須查找以Y開頭的那些名字就可以了。該例中,數據的集合D就是人名和電話號碼,它們之間的聯系R就是按字典順序的排列,其相應的數據結構就是DS=(D,R),即一個數組。
(2)數據結構種類
數據結構又分為數據的邏輯結構和數據的物理結構。數據的邏輯結構是從邏輯的角度(即數據間的聯系和組織方式)來觀察數據,分析數據,與數據的存儲位置無關。數據的物理結構是指數據在計算機中存放的結構,即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中的實現形式,所以物理結構也被稱為存儲結構。本節只研究數據的邏輯結構,並將反映和實現數據聯系的方法稱為數據模型。
目前,比較流行的數據模型有三種,即按圖論理論建立的層次結構模型和網狀結構模型以及按關系理論建立的關系結構模型。
2.層次、網狀和關系資料庫系統
(1)層次結構模型
層次結構模型實質上是一種有根結點的定向有序樹(在數學中"樹"被定義為一個無回的連通圖)。例如圖20.6.4是一個高等學校的組織結構圖。這個組織結構圖像一棵樹,校部就是樹根(稱為根結點),各系、專業、教師、學生等為枝點(稱為結點),樹根與枝點之間的聯系稱為邊,樹根與邊之比為1:N,即樹根只有一個,樹枝有N個。這種數據結構模型的一般結構見圖20.6.5所示。
圖20.6.4 高等學校的組織結構圖 圖20.6.5 層次結構模型
圖20.6.5中,Ri(i=1,2,…6)代表記錄(即數據的集合),其中R1就是根結點(如果Ri看成是一個家族,則R1就是祖先,它是R2、R3、R4的雙親,而R2、R3、R4互為兄弟),R5、R6也是兄弟,且其雙親為R3。R2、R4、R5、R6又被稱為葉結點(即無子女的結點)。這樣,Ri(i=1,2,…6)就組成了以R1為樹根的一棵樹,這就是一個層次數據結構模型。
按照層次模型建立的資料庫系統稱為層次模型資料庫系統。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是其典型代表。
(2)網狀結構模型?
在圖20.6.6中,給出了某醫院醫生、病房和病人之間的聯系。即每個醫生負責治療三個病人,每個病房可住一到四個病人。如果將醫生看成是一個數據集合,病人和病房分別是另外兩個數據集合,那麼醫生、病人和病房的比例關系就是M:N:P(即M個醫生,N個病人,P間病房)。這種數據結構就是網狀數據結構,它的一般結構模型如圖20.6.7所示。在圖中,記錄Ri(i=1,2,8)滿足以下條件:
①可以有一個以上的結點無雙親(如R1、R2、R3)。
②至少有一個結點有多於一個以上的雙親。在"醫生、病人、病房"例中,"醫生集合有若干個結點(M個醫生結點)無"雙親",而"病房"集合有P個結點(即病房),並有一個以上的"雙親"(即病人)。
圖20.6.6 醫生、病房和病人之間的關系
圖20.6.7 網狀結構模型
按照網狀數據結構建立的資料庫系統稱為網狀資料庫系統,其典型代表是DBTG(Data Base Task Group)。用數學方法可將網狀數據結構轉化為層次數據結構。
(3)關系結構模型
關系式數據結構把一些復雜的數據結構歸結為簡單的二元關系(即二維表格形式)。例如某單位的職工關系就是一個二元關系(見表20.6.8)。這個四行六列的表格的每一列稱為一個欄位(即屬性),欄位名相當於標題欄中的標題(屬性名稱);表的每一行是包含了六個屬性(工號、姓名、年齡、性別、職務、工資)的一個六元組,即一個人的記錄。這個表格清晰地反映出該單位職工的基本情況。
表20.6.8 職工基本情況
通常一個m行、n列的二維表格的結構如表20.6.9所示。
表中每一行表示一個記錄值,每一列表示一個屬性(即欄位或數據項)。該表一共有m個記錄。每個記錄包含n個屬性。
作為一個關系的二維表,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表中每一列必須是基本數據項(即不可再分解)。
(2)表中每一列必須具有相同的數據類型(例如字元型或數值型)。
(3)表中每一列的名字必須是唯一的。
(4)表中不應有內容完全相同的行。
(5)行的順序與列的順序不影響表格中所表示的信息的含義。
由關系數據結構組成的資料庫系統被稱為關系資料庫系統。
在關系資料庫中,對數據的操作幾乎全部建立在一個或多個關系表格上,通過對這些關系表格的分類、合並、連接或選取等運算來實現數據的管理。dBASEII就是這類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典型代表。對於一個實際的應用問題(如人事管理問題),有時需要多個關系才能實現。用dBASEII建立起來的一個關系稱為一個資料庫(或稱資料庫文件),而把對應多個關系建立起來的多個資料庫稱為資料庫系統。dBASEII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通過建立命令文件來實現對資料庫的使用和管理,對於一個資料庫系統相應的命令序列文件,稱為該資料庫的應用系統。因此,可以概括地說,一個關系稱為一個資料庫,若干個資料庫可以構成一個資料庫系統。資料庫系統可以派生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輔助文件和建立它的應用系統。
? 資料庫的要求與特性
為了使各種類型的資料庫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它們的優越性,必須對資料庫管理系統的使用提出一些明確的要求。
1.建立資料庫文件的要求
(1)盡量減少數據的重復,使數據具有最小的冗餘度。計算機早期應用中的文件管理系統,由於數據文件是用戶各自建立的,幾個用戶即使有許多相同的數據也得放在各自的文件中,因而造成存儲的數據大量重復,浪費存儲空間。資料庫技術正是為了克服這一缺點而出現的,所以在組織數據的存儲時應避免出現冗餘。
(2)提高數據的利用率,使眾多用戶都能共享數據資源。
(3)注意保持數據的完整性。這對某些需要歷史數據來進行預測、決策的部門(如統計局、銀行等)特別重要。
(4)注意同一數據描述方法的一致性,使數據操作不致發生混亂。如一個人的學歷在人事檔案中是大學畢業,而在科技檔案中卻是大學程度,這樣就容易造成混亂。
(5)對於某些需要保密的數據,必須增設保密措施。
(6)數據的查找率高,根據需要數據應能被及時維護。
2.資料庫文件的特徵
無論使用哪一種資料庫管理系統,由它們所建立的資料庫文件都可以看成是具有相同性質的記錄的集合,因而這些資料庫文件都有相同的特性:
(1)文件的記錄格式相同,長度相等。
(2)不同的行是不同的記錄,因而具有不同的內容。
(3)不同的列表示不同的欄位名,同一列中的數據的性質(屬性)相同。
(4)每一行各列的內容是不能分割的,但行的順序和列的順序不影響文件內容的表達。
3.文件的分類
對文件引用最多的是主文件和事物文件。其他的文件分類還包括表文件、備份文件、檔案的輸出文件等。下面將講述這些文件。
(1)主文件。主文件是某特定應用領域的永久性的數據資源。主文件包含那些被定期存取以提供信息和經常更新以反映最新狀態的記錄。典型的主文件有庫存文件、職工主文件和收帳主文件等。
(2)事務文件。事務文件包含著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的數據活動(事務)的那些記錄。這些事務被分批以構成事務文件。例如,從每周工資卡上錄制下來的數分批存放在一個事務文件上,然後對照工資清單文件進行處理以便列印出工資支票和工資記錄簿。
(3)表文件。表文件是一些表格。之所以單獨建立表文件而不把表設計在程序中是為了便於修改。例如,一個公用事業公司的稅率表或國內稅務局的稅率就可以存儲在表中文件。
(4)備用文件。備用文件是現有生產性文件的一個復製品。一旦生產性文件受到破壞,利用備用文件就可以重新建立生產性文件。
(5)檔案文件。檔案文件不是提供當前處理使用的,而是保存起來作為歷史參照的。例如,國內稅務局(IRS)可能要求檢查某個人最近15年的歷史。實際上,檔案文件恰恰是在給定時間內工作的一個"快照"。
(6)輸出文件。輸出文件包含將要列印在列印機上的、顯在屏幕上的或者繪制在繪圖儀上的那些信息的數值映象。輸出文件可以是"假離線的"(存儲在輔存設備上),當輸出設備可
用時才進行實際的輸出。
❸ 舉例說明關系型資料庫中數據表、欄位、記錄分別指什麼,它們有什麼關系
關系型資料庫個人感覺應該這樣解釋:一是關系型資料庫在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張表格,不過這張表格有一些要求,一定是不可分的表格,就是基本單元是二元的沒有表中表。這個也就是你說的數據表;
表是有橫列有豎列的。欄位就是相當於其中豎列上寫的內容,記錄就是其中橫列上的內容,有幾條記錄即使表中有幾行內容。
借用上面那位仁兄的例子:
id name score
1 ss 12
2 aa 23
3 dd 34
這相當於一個建好的關系資料庫的表,其中的id,name,score就是該數據表的欄位,1 ss 12 就是一條記錄,該表現在有三條記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❹ ORACLE資料庫在創建觸發器時出現錯誤:行號= 2 列號= 34 錯誤文本= PL/SQL: ORA-00933: SQL 命令未正確結
糾正一下,oracle是支持多表更新的,不過我感覺語法比較變態,它和sqlserver,mysql的語法的語法都是有區別的:
你的語句寫的是有問題的,oracle里邊怎麼可能有deleted和inserted呢,你寫的根本就是sqlserver的語法?
正確語法如下:
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觸發器名稱
Before Delete On Dept
For Each Row
Begin
Update Dept Set Major_Num = Null Where Major_Num = :Old.Staff_Id;
End;
❺ 資料庫,資料庫是什麼意思
數據是當今信息社會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數據。如學校中的學生檔案、學習成績記錄、學校會計帳務,工廠的自動化系統需要生產線上的實時數據,軍事指揮員需要的各種情報,各個部門中的工作人員無時無刻不在和數據打交道。在信息時代,由於數據量的急劇增長,需要利用計算機快速,准確地處理和加工大量的數據,於是產生了資料庫和資料庫管理系統。簡單地說,資料庫(Data Base,簡記為DB)是為某種特殊目的而組織起來的記錄和文件的集合。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簡記為DBMS)則是在計算機中對資料庫進行定義、描述、建立、管理、和維護的系統軟體。
一個資料庫系統一般包括四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料庫、用戶、軟體和硬體。
數據,是指資料庫系統中集中存儲的椅披數據集合,即資料庫,它是資料庫系統的工作對象,通常資料庫中、存儲的數據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
集成性,是指把某特定應用環境中的各種應用相關的數據及數據之間的聯系全部集中地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存儲。
共享性,是指資料庫中的一塊塊數據可為多個不同的用戶所共享,即多個不同用戶,使用多種不同的語言,為了不同的應用目的,而同時存取資料庫,甚至同時存取同一塊數據。
用戶,存在一組使用資料庫的用戶,即指存儲、維護和檢索數據的各類請求。資料庫系統中有三類用戶:終端用戶、應用程序員和資料庫管理員。
終端用戶是指從計算機終端存取資料庫的人員,也可稱為聯機用戶。
應用程序員是指負責編寫應用程序的人員。
資料庫管理員是指全面負責資料庫存取、維護和正常使用的人員。
軟體,是指負責資料庫存取、維護和管理的軟體系統,通常稱為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資料庫系統中各類用戶對資料庫的各種操作請求,均由DBMS完成,它是蘇劇苦笑台的核心軟體。DBMS是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工作的。
❻ 資料庫是什麼意思
資料庫,簡而言之可視為電子化的文件櫃——存儲電子文件的處所,用戶可以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截取、更新、刪除等操作。由於資料集中管理,電腦的資源便可由使用者共享,而且資料的保密及處理的一致性更容易達成。
資料庫將相關數據的集合存儲在一起的,這些數據是結構化的,無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餘,並為多種應用服務;數據的存儲獨立於使用它的程序;對資料庫插入新數據,修改和檢索原有數據均能按一種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進行。
(6)資料庫34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料庫一般具備具有存儲、截取、安全保障、備份等基礎功能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可以依據它所支持的資料庫模型來作分類,或依據所支持的計算機類型來作分類,或依據所用查詢語言來作分類,或依據性能沖量重點來作分類。
而且擁有有數據索引的功能。像是一本書前面幾頁都有目錄,目錄也算是索引的一種,只是它的分類較廣,例如車牌、身份證字型大小、條碼等,都是一個索引的號碼,可以從號碼中看出其中的端倪,若是要找的人、車或物品,也只要提供相關的號碼,即可迅速查到正確的人事物。
❼ C語言資料庫是什麼
資料庫是用來存入數據的倉庫。用戶可以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查詢、更新、刪除等操作。但是C語言和資料庫是兩個東西,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C語言可以用來開發資料庫管理軟體,也可以通過C語言藉助於SQL語句來操作資料庫。
C語言普適性最強的一種計算機程序編輯語言,它不僅可以發揮出高級編程語言的功用,還具有匯編語言的優點,因此相對於其它編程語言,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廣泛性。C 語言的運算范圍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其優劣性。C 語言中包含了34種運算符,因此運算范圍要超出許多其它語言,此外其運算結果的表達形式也十分豐富。此外,C 語言包含了字元型、指針型等多種數據結構形式,因此,更為龐大的數據結構運算它也可以應付。
其二,簡潔性。9 類控制語句和32個KEYWORDS是C語言所具有的基礎特性,使得其在計算機應用程序編寫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僅可以適用廣大編程人員的操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同 時還能夠支持高級編程,避免了語言切換的繁瑣。
(7)資料庫34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料庫架構
1、內層:最接近實際存儲體,亦即有關數據的實際存儲方式。
2、外層:最接近用戶,即有關個別用戶觀看數據的方式。
3、概念層:介於兩者之間的間接層。
❽ 資料庫三級模式到底是什麼意思
三級模式結構:外模式、模式和內模式
一、模式(Schema)
定義:也稱邏輯模式,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
二、外模式(External Schema)
定義:也稱子模式(Subschema)或用戶模式,是資料庫用戶(包括應用程序員和最終用戶)能夠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資料庫用戶的數據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
三、內模式(Internal Schema)
定義:也稱存儲模式(Storage Schema),它是數據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是數據在資料庫內部的表示方式(例如,記錄的存儲方式是順序存儲、按照B樹結構存儲還是按hash方法存儲。
索引按照什麼方式組織;數據是否壓縮存儲,是否加密;數據的存儲記錄結構有何規定)。
它是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對資料庫中數據進行有效組織和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有:① 為了減少數據冗餘,實現數據共享;② 為了提高存取效率,改善性能。
(8)資料庫34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料庫的三級模式是資料庫在三個級別 (層次)上的抽象,使用戶能夠邏輯地、抽象地處理數據而不必關心數據在計算機中的物理表示和存儲。
實際上 ,對於一個資料庫系統而言一有物理級資料庫是客觀存在的,它是進行資料庫操作的基礎,概念級資料庫中不過是物理資料庫的一種邏輯的、抽象的描述(即模式),用戶級資料庫則是用戶與資料庫的介面,它是概念級資料庫的一個子集(外模式)。
用戶應用程序根據外模式進行數據操作,通過外模式一模式映射,定義和建立某個外模式與模式間的對應關系,將外模式與模式聯系起來,當模式發生改變時,只要改變其映射,就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變,對應的應用程序也可保持不變。
另一方面,通過模式一內模式映射,定義建立數據的邏輯結構(模式)與存儲結構(內模式)間的對應關系,當數據的存儲結構發生變化時,只需改變模式一內模式映射,就能保持模式不變,因此應用程序也可以保持不變。
❾ 什麼是資料庫
我們剛剛學習了資料庫系統,就在這里現學現賣了:)
資料庫,顧名思義,是存入數據的倉庫。只不過這個倉庫是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上的,而且數據是按一定格式存放的。
當人們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後,應該把它們保存起來進入近一步的處理,進一步的抽取有用的信息。當年人們把數據存放在文件櫃中,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數據量急劇增長,現在人們就藉助計算機和資料庫技術科學的保存大量的數據,以便能更好的利用這些數據資源。
要是下定義的話,就應該是:指長期儲存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可共享的數據集合。
❿ Oracle資料庫ID34錯誤
資料庫報錯應該有錯誤代碼吧?看看ORA-xxxxx的代碼是什麼樣的?
另外這個「ID34」,你的資料庫是不是報的登錄連接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