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資料庫邏輯設計的主要任務是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邏輯設計的主要任務是

發布時間: 2022-09-18 00:02:16

『壹』 (20) 資料庫設計包括兩個方面的設計內容,它們是______。

A.概念設計和邏輯設計

分析:

資料庫設計的設計內容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的實施和資料庫的運行和維護。

概念設計

對用戶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工廠、一個商場或者一個學校等),通過對其中諸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數據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信息結構、信息流動情況、信息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以及各部門對信息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

所建立的模型應避開資料庫在計算機上的具體實現細節,用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示出來。

以擴充的實體—(E-R模型)聯系模型方法為例,第一步先明確現實世界各部門所含的各種實體及其屬性、實體間的聯系以及對信息的制約條件等,從而給出各部門內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在資料庫中稱為用戶的局部視圖)。

第二步再將前面得到的多個用戶的局部視圖集成為一個全局視圖,即用戶要描述的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

邏輯設計

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1)資料庫邏輯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擴展閱讀:

數據結構設計形成過程:

需求分析階段:綜合各個用戶的應用需求。

概念設計階段:形成獨立於機器特點,獨立於各個DBMS產品的概念模式。

邏輯設計階段:首先將E-R圖轉換成具體的資料庫產品支持的數據模型,如關系模型,形成資料庫邏輯模式;然後根據用戶處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慮,在基本表的基礎上再建立必要的視圖(View),形成數據的外模式。

物理設計階段:根據DBMS特點和處理的需要,進行物理存儲安排,建立索引,形成資料庫內模式。

參考資料來源:資料庫設計-網路

『貳』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一個單位的__________ 、__________和資料庫的支撐環境,設計出數據模式、邏輯

信息需求、處理需求

『叄』 資料庫邏輯設計的任務和主要工具是

資料庫是需要設計的,資料庫設計反映在兩方面:
資料庫邏輯設計:設計資料庫的邏輯結構,與具體的DBMS無關,主要反映業務邏輯。
資料庫物理設計:設計資料庫的物理結構,根據資料庫的邏輯結構來選定RDBMS(如Oracle、Sybase等),並設計和實施資料庫的存儲結構、存取方式等。
資料庫邏輯設計決定了資料庫及其應用的整體性能,調優位置。如果資料庫邏輯設計不好,則所有調優方法對於提高資料庫性能的效果都是有限的。為了使資料庫設計的方法走向完備,資料庫的規范化理論必須遵守。規范化理論為資料庫邏輯設計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工具,在減少了數據冗餘的同時節約了存儲空間,同時加快了增、刪、改的速度。
另外,在規范的資料庫邏輯設計時,還應考慮適當地破壞規范規則,即反規范化設計,來降低索引、表的數目,降低連接操作的數目,從而加快查詢速度。
常用的反規范技術有增加冗餘列、增加派生列、重新組表等。

『肆』 概念資料庫設計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應該完成哪些工作

資料庫設計可以分為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和物理結構設計三個階段。
(1)概念結構設計。這是資料庫設計的第一個階段,在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階段,已經得到了系統的數據流程圖和數據字典,現在要結合數據規范化的理論,用一種數據模型將用戶的數據需求明確地表示出來。
概念數據模型是面向問題的模型,反映了用戶的現實工作環境,是與資料庫的具體實現技術無關的。建立系統概念數據模型的過程叫做概念結構設計。
(2)邏輯結構設計。根據已經建立的概念數據模型,以及所採用的某個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的數據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轉換規則,把概念模型轉換為這個資料庫管理系統所能夠接受的邏輯數據模型。不同的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了不同的邏輯數據模型,如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等。
(3)物理結構設計。為一個確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選擇一個最適合應用要求的物理結構的過程,就叫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稱為資料庫的物理數據模型。
資料庫(Database)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它產生於距今六十多年前,隨著信息技術和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數據管理不再僅僅是存儲和管理數據,而轉變成用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管理的方式。資料庫有很多種類型,從最簡單的存儲有各種數據的表格到能夠進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資料庫系統都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信息化社會,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類信息資源,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決策管理的前提條件。資料庫技術是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各類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決策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

『伍』 資料庫實施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1.需求分析階段
准確了解與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與處理)
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是最困難、最耗費時間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
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
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施階段
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及宿主語言,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
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過試運行後即可投入正式運行。
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
參考網上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陸』 資料庫設計主要包括哪幾部分,分別包括哪些內容

資料庫設計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的實施和資料庫的運行和維護,具體內容如下:

1、需求分析

內容:調查和分析用戶的業務活動和數據的使用情況,弄清所用數據的種類、范圍、數量以及它們在業務活動中交流的情況,確定用戶對資料庫系統的使用要求和各種約束條件等,形成用戶需求規約。

2、概念設計

內容:對用戶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通過對其中諸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數據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信息結構、信息流動情況、信息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以及各部門對信息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

3、邏輯設計

內容: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4、物理設計

內容: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存儲結構(包括文件類型、索引結構和數據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徑等。

5、驗證設計

內容:收集數據並具體建立一個資料庫,運行一些典型的應用任務來驗證資料庫設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一般,一個大型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循環反復。當設計的某步發現問題時,可能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進行修改。

6、運行與維護設計

內容:在資料庫系統正式投入運行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與修改。除了關系型資料庫已有一套較完整的數據範式理論可用來部分地指導資料庫設計之外,尚缺乏一套完善的資料庫設計理論、方法和工具,以實現資料庫設計的自動化或互動式的半自動化設計。

(6)資料庫邏輯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擴展閱讀:

重要性

1、有利於資源節約

對計算機軟體資料庫設計加以重視不僅可減少軟體後期的維修,達到節約人力與物力的目的,同時還有利於軟體功能的高效發揮。

2、有利於軟體運行速度的提高

高水平的資料庫設計可滿足不同計算機軟體系統對於運行速度的需求,而且還可充分發揮並實現系統功能。計算機軟體性能提高後,系統發出的運行指令在為用戶提供信息時也將更加快速有效,軟體運行速度自然得以提高。

3、有利於軟體故障的減少

加強資料庫設計可有效減少軟體故障的發生幾率,推動計算機軟體功能的實現。

『柒』 資料庫邏輯結構設計包含哪些內容

邏輯結構設計是將概念結構設計階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轉換成能被選定的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這里主要將E-R模型轉換為關系模型。需要具體說明把原始數據進行分解、合並後重新組織起來的資料庫全局邏輯結構,包括所確定的關鍵字和屬性、重新確定的記錄結構和文件結構、所建立的各個文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本資料庫的資料庫管理員視圖。
邏輯結構設計一般分為三步進行:
1. 從E-R圖向關系模式轉化 資料庫的邏輯設計主要是將概念模型轉換成一般的關系模式,也就是將E-R圖中的實體、實體的屬性和實體之間的聯系轉化為關系模式。在轉化過程中會遇到如下問題:
(1)命名問題。命名問題可以採用原名,也可以另行命名,避免重名。
(2)非原子屬性問題。非原子屬性問題可將其進行縱向和橫行展開。
(3)聯系轉換問題。聯系可用關系表示。
2. 數據模型的優化 資料庫邏輯設計的結果不是唯一的。為了進一步提高資料庫應用系統的性能,還應該適當修改數據模型的結構,提高查詢的速度。
3. 關系視圖設計 關系視圖的設計又稱為外模式的設計,也叫用戶模式設計,是用戶可直接訪問的數據模式。同一系統中,不同用戶可有不同的關系視圖。關系視圖來自邏輯模式,但在結構和形式上可能不同於邏輯模式,所以它不是邏輯模式的簡單子集。
關系視圖主要有三個作用:
(1)通過外模式對邏輯模式的屏蔽,為應用程序提供了一定的邏輯獨立性。
(2)更好地適應不同用戶對數據的不同需求。
(3)為不同用戶劃定了訪問數據的不同范圍,有利於數據的保密。

『捌』 .資料庫設計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任務是什麼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資料庫物理設計、資料庫的實施、資料庫運行與維護六個階段:

各階段的任務如下: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拓展資料:

資料庫設計(Database Design)是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使之能夠有效地存儲數據,滿足各種用戶的應用需求(信息要求和處理要求)。在資料庫領域內,常常把使用資料庫的各類系統統稱為資料庫應用系統。

資料庫設計是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的技術,是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中的核心技術。由於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復雜性,為了支持相關程序運行,資料庫設計就變得異常復雜,因此最佳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種"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也就是規劃和結構化資料庫中的數據對象以及這些數據對象之間關系的過程。

『玖』 7, 資料庫的邏輯輯型設計階段,任務是將總體E-R模型換成——

#define len sizeof(muleqt)
typedef struct muleqt
{
int a,n;
struct muleqt *next;
}muleqt;
//a1x^n1+a2x^n2...
muleqt *build(int n)
{
int i;
muleqt *p1,*p2,*head;
head=malloc(len);
p1=p2=head;
for (i=1; i
a,&p1->n);
p2=malloc(len);
p1->next=p2;
p1=p2;
}
if (n!=0) scanf("%d %d",&p1->a,&p1->n);
p1->next=null;
return head;
}
void print(muleqt *head)
{
muleqt *p=head;
for (; p->a==0; p=p->next) ;
if (p->a!=0 && p->n!=0)
{
if(p->a!=1)printf("%dx^%d",p->a,p->n);
else printf("x^%d",p->n);
}
else if (p->n==0) printf("%d",p->a);
p=p->next;
while (p!=null)
{
if (p->a!=0)
{
if (p->a<0) printf("%dx",p->a);
else if (p->a==1)
{
if (p->n!=0) printf("+x");
if (p->n==0) printf("+1");
}
else if (p->a>1) printf("+%dx",p->a);
if (p->n!=0 && p->n!=1) printf("^%d",p->n);
}
p=p->next;
}
}
int main()
{
int n;
muleqt *head;
scanf("%d",&n);
head=build(n);
print(head);
return 0;
}

『拾』 資料庫中概念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資料庫設計可以分為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和物理結構設計三個階段。

(1)概念結構設計。這是資料庫設計的第一個階段,在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階段,已經得到了系統的數據流程圖和數據字典,現在要結合數據規范化的理論,用一種數據模型將用戶的數據需求明確地表示出來。

概念數據模型是面向問題的模型,反映了用戶的現實工作環境,是與資料庫的具體實現技術無關的。建立系統概念數據模型的過程叫做概念結構設計。

(2)邏輯結構設計。根據已經建立的概念數據模型,以及所採用的某個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的數據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轉換規則,把概念模型轉換為這個資料庫管理系統所能夠接受的邏輯數據模型。不同的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了不同的邏輯數據模型,如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等。

(3)物理結構設計。為一個確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選擇一個最適合應用要求的物理結構的過程,就叫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稱為資料庫的物理數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