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資料庫審計可以審計嗎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審計可以審計嗎

發布時間: 2022-09-15 01:51:13

⑴ 對資料庫進行審計有必要嗎

當然有了,合規性需求,國家對政府和金融、互聯網等行業機構、企業的信息系統有相關要求,必須符合所在行業的規范及標准。為此,並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其中對應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相關配套標准,等保二級以上對安全審計均提出了明確要求——審計記錄應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時間、用戶、事件類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與審計相關的信息。資料庫審計產品因部署簡單,且不會對系統造成過多影響,成為滿足合規性要求的首選辦法。
數據泄露事件越來越多,近些年,因資料庫被入侵造成的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均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及惡劣影響,資料庫用戶信息泄露問題愈演愈烈,迫使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重視並展開一系列與資料庫安全加固有關的行動。在此過程中,客戶不僅會考慮事後的資料庫審計,同時也會考慮資料庫防火牆、資料庫加密等事前、事中主動防禦手段。
自身安全需要,當各單位的IT建設達到一定的成熟度和認知度,日常業務運作持續融入信息化建設,對核心數據安全防護日益增長的需求會促使管理者主動、有意識開展相關數據安全建設;同時,出於對自身商業信譽、社會名譽的維護與提升,管理者也需要促主動開展數據安全防護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資料庫審計產品只是構成完整體系的一環。
資料庫審計產品目前是數據安全全線產品中成熟度最高的產品,安華金和作為國內安全領域的領頭羊,更看重產品的實用性,做的不錯,網路也查得到的。

⑵ 什麼是資料庫審計

資料庫審計是一款基於資料庫通訊協議分析和SQL解析技術的資料庫安全審計系統。需具備全面、高效的資料庫監控告警和審計追溯能力。在行為分析基礎上,資料庫審計通過強大的風險行為描述語言,實現對資料庫風險和攻擊行為的有效描述;對於違反安全策略的文房行為進行及時告警,保證資料庫操作滿足合規要求;通過系統自帶資料庫風險特徵庫,迅速實現資料庫風險檢查和告警。推薦你了解一下安華金和資料庫安全審計系統,在業內做的很專業。網路也有很多相關資料。

⑶ 什麼是資料庫審計功能,為什麼要提供審計功能

資料庫審計的功能有很多以及為什麼要審計功能,我說幾點重要的:
1、合規審計
資料庫審計系統能否滿足國家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各行業監管的「合規性要求」,是企業風控部門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針對個人隱私和敏感數據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包括金融、教育和互聯網在內的重要行業紛紛加強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和投入力度,一系列面向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范和要求也相繼推出。在此背景下,一款合格的資料庫審計系統需要根據「合規性要求」,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監測與審計報告,幫助企業全面了解合規風險與合規狀況。
2、風險監控
資料庫審計系統的「風險監控能力」,是企業安全部門關注的重點,包括是否存在對數據資產的攻擊、口令猜測、數據泄露、第三方違規操作、不明訪問來源等安全風險。因此,系統需要支持更加全面、靈活的策略規則配置,准確的規則觸發與及時告警的能力,從而在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風險問題,避免事件規模及危害的進一步擴大。此外,資料庫審計系統應具備自動化、智能化的學習能力,通過對重要數據資產訪問來源和訪問行為等的「學習」,建立起訪問來源和訪問行為的基線,並以此作為進一步發現異常訪問和異常行為的基礎。
3、系統檢測
資料庫審計系統的「系統監測能力」,是企業運維部門關注的重點,包括數據資產是否存在異常訪問、失敗訪問或異常操作,以及數據訪問詳情和系統性能等運維管理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審計系統的監測告警能力,及時發現系統風險或異常運行狀況,從而進一步規范運維過程、提升運維效率。
純屬個人意見,希望採納~安華金和的資料庫審計不錯,推薦你咨詢下他們。

⑷ 資料庫審計的主要功能

資料庫審計作為目前用戶接受度最高,使用最為廣泛的數據安全產品,如果只是單純的具有日誌記錄和審計功能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其功能必須得到進一步的擴展:
一. 加密協議解析
資料庫有時會採用加密協議通訊,為審計解析帶來了困難,但這也是資料庫審計產品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將無法實現資料庫訪問完全審計的任務。例如針對SQL Server默認的資料庫用戶加密或者更深層次的加密協議,都需要資料庫審計產品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
二. 復雜環境的數據採集
資料庫審計產品除了常規的旁路部署通過交換機鏡像資料庫訪問流量的審計方法外,還應具備適用於復雜網路的數據採集方式,例如在復雜的虛擬化網路環境下,通過「探針」方式捕獲資料庫流量。但是無論哪種部署方式,都需要在不影響資料庫原有性能,無需應用、網路環境改造的前提下,提供可靠的資料庫審計服務。
三. 應用關聯審計與監控
資料庫審計產品除了具備常規的客戶端一層的審計信息:客戶端IP、資料庫用戶、主機名、操作系統、用戶名等,還應具備應用側風險行為審計與監控的能力,例如對應用賬戶、應用IP等關聯審計信息。
四. 資料庫入侵行為監測
資料庫暴露於內外網路,且資料庫各版本都有安全漏洞問題,因此資料庫審計產品應提供針對資料庫漏洞攻擊的「檢測」功能,並對這些漏洞攻擊實時監控、有效記錄,發現風險後及時告警,且能夠有效追溯風險來源。
五. 資料庫異常行為監測
資料庫審計產品的主體價值是幫助用戶高效的完成風險行為的定責追溯,這需要資料庫審計產品針對資料庫通訊協議進行完全解析;並具備針對SQL語句的學習、歸類形成模板的能力;最終結合會話信息、應用關聯信息,實現資料庫行為建模。基於訪問模型,當資料庫訪問行為異常時,系統可提供實時的告警能力,降低數據泄露的損失。
六. 資料庫違規行為監測
資料庫審計產品還應具備針對資料庫的違規訪問、登錄等行為檢測告警的能力。例如利用審計到的資料庫賬號和客戶端IP信息,針對指定周期內,同一IP或賬號的頻次性失敗登錄行為進行監控並形成告警。
七. 報表展現
資料庫審計產品應具備將審計日誌進行數據化分析並以個性化報表展示的能力,以便幫助安全管理人員更加便捷、深入的剖析資料庫運行風險。例如:綜合報表、合規性報表、專項報表、自定義報表等。
安華金和資料庫審計產品不但完全具備以上7種能力,還具備更多的且具有用戶價值的擴展功能,具體可以咨詢他們~

⑸ 什麼是資料庫審計功能,為什麼要提供審計功能

資料庫審計的功能有很多以及為什麼要審計功能,我說幾點重要的:
1、合規性審計
資料庫審計系統能否滿足國家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各行業監管的「合規性要求」,是各單位風控部門關注的重點。近幾年,針對個人隱私和敏感數據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包括金融、教育、醫療、政務等等以及互聯網在內的各個行業紛紛加強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和投入力度,一系列面向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范和要求也相繼推出。在此背景下,資料庫審計系統需要根據「合規性要求」,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監測與審計報告,幫助各單位全面了解合規風險與合規狀況。
2、風險監控
資料庫審計系統的「風險監控能力」,是各單位安全部門關注的重點,包括是否存在對數據資產的攻擊、口令猜測、數據泄露、第三方違規操作、不明訪問來源等安全風險。因此,系統需要支持更加全面、靈活的策略規則配置,准確的規則觸發與及時告警的能力,從而在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風險問題,避免事件規模及危害的進一步擴大。此外,資料庫審計系統應具備自動化、智能化的學習能力,通過對重要數據資產訪問來源和訪問行為等的「學習」,建立起訪問來源和訪問行為的基線,並以此作為進一步發現異常訪問和異常行為的基礎。
3、系統檢測
資料庫審計系統的「系統監測能力」,是企業運維部門關注的重點,包括數據資產是否存在異常訪問、失敗訪問或異常操作,以及數據訪問詳情和系統性能等運維管理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審計系統的監測告警能力,及時發現系統風險或異常運行狀況,從而進一步規范運維過程、提升運維效率。
純屬個人意見,希望採納~安華金和的資料庫審計不錯,推薦你咨詢下他們。

⑹ 資料庫審計系統可以做到事後審計嗎

安華金和資料庫審計系統目前最主要的功能點之一就是可以事後審計,提供全量的資料庫行為記錄,深度關聯並展示會話和語句詳情,有效追責和定責。產品基於精確協議分析、完全SQL解析、參數化匹配、長語句解析、多語句解析和100%應用關聯技術,對資料庫行為進行周期性對比,可以快速定位異常點和異常行為。並提供風險檢索能力,支持20多種檢索條件,多重鑽取分析,追溯風險來源。從風險、語句、會話等多維度分析資料庫全庫、資料庫組和單資料庫行為。你咨詢下安華金和吧,做數據安全的大佬,提供全局檢索能力,根據訪問來源實現資料庫的關聯查詢和關聯分析,可以使資料庫的訪問行為有效定位到具體業務工作人員。

⑺ 對資料庫進行審計有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了,現在國 家越來越重視數據安全,《網路安全法》第四十條規定網路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並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
第四十一條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第四十二條規定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網路運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