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買一部MacBook Pro,應當選擇怎樣的配置
15寸
i7 2.8GHz處理器 / 256GB存儲 / 16GB內存 / 555 2G顯卡
i7 2.9GHz處理器 / 512GB存儲 / 16GB內存 / 560 2G顯卡
個人建議不要買13寸,屏幕太小
選擇上面 1 配置即可,當然如果你運行大型設計、編輯超大4K視頻選擇 2 的配置
⑵ 如何選擇 MacBook Pro 的配置
建議在個人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買高配。
高配所節省的時間,收益遠大於多出的幾千塊錢。
也就是說有多少錢就買多少錢的。
再就非常不建議買 13 寸的,Xcode 界面鋪不開的。
最好15寸的,這樣看屏幕顯示會舒服很多。
當然,也要看你的預算和用途
1、MacBook Air輕薄,續航時間長,方便攜帶外出辦公,性能不高,價格在7千左右;
2、13英寸MacBook pro,Retina高清屏幕,性能一般 比Air強,適合普通辦公 娛樂,價格在1萬左右;
3、15英寸MacBook pro,在蘋果裡面性能是最好,配置獨立顯卡可以處理制圖、視頻等復雜工作,價格1.5萬左右。
⑶ Mac產品線說起來也並不復雜,2022年蘋果Mac電腦怎麼選
Mac產品系列聽上去也並不復雜,而且一般只介紹官方網仍在售的商品。終究,針對官方網站早已下線的商品,基本上也沒太大的價格的優勢,並且也已經失去了新入手的使用價值。因此,你只要去網站看一圈,就知道應該怎麼選擇了!實質上,就是先明確自己也是需要台型或是筆記本電腦Q,台型可選的有配備M1晶元的24英寸iMac.其次Macmini或MacStudio外再加上一台顯示器的選項。假如純粹是固定不動在辦公室里或是家中應用,毫無疑問優先選擇顯示屏。終究,顯示屏看上去是真太爽了!例如24英寸的iMac,那片P3廣色域Q,500利環色度,十億顏色,4.5K視網膜顯示屏還是很不錯的。並且歸功於M1的加入,最新款iMac早已做出來的很薄了。
對於M1Pro/Max加持的MacBookPro,更加適合對高並發性能只導出有較高要求的人,並且對顯示屏有完美追求完美,而且對於整體機身尺寸和尺寸也不敏感。而不論是14英寸或是16英寸,都只需選擇M1Pro就行了,14英寸也是能夠選擇M1Pro18核CPU+14核GP盤的M1ProQ劃算2500元呢!但說實話,要求沒那麼復雜的消費者,建議還是慎重選擇MacBookPro,尤其是16英寸的。這貨的重量和薄厚,的確不足攜帶型,尤其是如果你需要經常身背四斤重計算機,真的沒有那樣輕輕鬆鬆啊!14英寸Q湊合仍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⑷ 蘋果電腦配置
1:蘋果筆記本目前只有兩個大型號,而每個型號里有高配版和低配版。
分別是
Macbook Air:
注重攜帶型的筆記本,可以理解為上網本。性能相對比較弱,但整體非常薄和輕,比一個平板電腦都重不了多少。
Macbook Pro:
注重性能的筆記本,其中高配版達到了移動工作站的配置。性能強,而且整體的重量並不重,相比起一般的筆記本仍然屬於輕薄的。最重要的一點,Macbook Pro搭載了目前獨一無二的筆記本Retina屏幕,解析度高達2880 x 1800(普通筆記本的兩倍),顯示效果極其清晰。
至於性價比,只需要記得一點就行了,蘋果電腦,越高檔、價格越高的機型,性價比越高。
2:電腦內部的幾大件:處理器、顯卡、內存、硬碟,每種硬體對性能的影響都不同。
處理器(CPU):決定了電腦的計算速度,對大部分程序的運算速度有決定性影響。
顯卡(GPU):決定了電腦的渲染速度,對圖形(特別是3D圖形)的顯示性能有最大影響。
內存(RAM):內存是暫時存儲數據的硬體,如果內存不夠,電腦運行會拖慢非常多,但如果內存夠了,加再大的內存也無法提升性能。
硬碟:決定了資料的讀取速度,千萬不要輕視硬碟,絕大多數人的電腦性能瓶頸都是在硬碟上。
選購電腦的時候,其中內存要8G以上,硬碟要是固態硬碟(SSD),這是起碼的。
如果你有對計算能力要求高的需求(比如繪圖、編程等),需要一個好的CPU。
如果你要進行3D渲染或者玩3D游戲,必須有一個好的顯卡。請注意,目前這一代Macbook里,只有高配版的Macbook Pro才有獨立顯卡,型號是ME294。
3:如果是從蘋果官方網站訂貨或者在蘋果專賣店訂貨,不需要注意什麼。如果是在其他地方購買的,一定要仔細檢查包裝(有一張外置說明,如果包裝被打開過,這張紙就會被撕毀),並且及時的(最好是在當面)前往蘋果官方網站查詢序列號。
蘋果筆記本和iphone、ipad等不同,它的定位一開始就不是休閑娛樂,而是創作。蘋果電腦是純粹的生產力工具,用來娛樂是比較困難的,比如你玩的網游,OSX系統上一般都不會有,需要安裝Windows系統才可以玩,但在Mac上安裝Windows系統會讓電腦運行不穩定,奇怪的問題也會變多,而且是非常沒有品位的表現。
既然購買了Macbook,就要使用它的系統OSX,買個Macbook裝Windows系統是
⑸ 2021款macbook pro中哪一款最值得買
MacBook Pro 。
MacBook Pro (14英寸,2021)是蘋果公司於2021年10月19日(北京時間)在美國發布的電腦產品。
主要功能
在屏幕層面,蘋果通過將邊框縮窄的方式,將一塊更大的屏幕放到了相同大小的機身內。因此在相同大小的機身下,MacBook Pro的屏幕分別升級至14英寸與16英寸。
此外,MacBook Pro還支持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這也將為用戶更加順滑的畫面。
⑹ 視頻剪輯macbookpro配置推薦
摘要 你好,很榮幸為您推薦機型。如果您做視頻剪輯推薦,使用蘋果電腦的16寸這個配置。
⑺ Mac book pro2021款16寸跟同價位移動工作站比較
不分伯仲,各有各的優點
AppleM1Pro晶元:10核中央處理器,具有8個性能核心和2個能效核心。16核圖形處理器,16核神經網路引擎,200GB/s內存帶寬。媒體處理:引擎支持H.264、HEVC、ProRes和ProResRAW硬體加速。ProRes編解碼引擎,可選配:M1Max(10核中央處理器和24核圖形處理器),M1Max(10核中央處理器和32核圖形處理器)。
在M1Pro/M1Max定製晶元的加持下,14/16英寸新機進一步增強了能效與電池續航表現。如需進一步增強密集型工作負載的處理性能,用戶還可為配備了M1Max旗艦SoC的16英寸MacBookPro機型,開啟所謂的「高功率模式」。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可能平日里更熟悉性能節流以延長電池續航的低功耗模式。然而MacRumors剛剛發現,蘋果又在macOSMonterey測試版本中引入了所謂的「高功率模式」。顧名思義,該模式可讓MacBookPro全力運轉以顯著提升性能。遺憾的是,目前該功能似乎僅限於配備了M1Max旗艦晶元的2021款16英寸MacBookPro機型。
工作站最大的優勢就是配專業卡,有ISV認證,可是還是經常碰到拿差不多同價位的家用來對比的需求,拋開ISV認證帶來的穩定性不談的話,如果用的專業軟體沒有調用像OpenGL的,性能上還是更具性價比的家用更有優勢。當然這個是非正經的測試,因為前提是建立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商用一般都比家用更貴點,別說工作站了,多做認證、測試是要多花錢的),但是家用機的配置就會比較高。
⑻ MacBook Pro 2021 首發體驗:野獸級性能,寵物級功耗
平整的 A 面,圓潤的倒角,甚至還有黑色的鍵盤。全新 MacBook Pro 的設計乍一看是如此的 Old School,但實際上,它是真的 Old School。
因為它和這台 PowerBook G4 之間藏著一段卧薪嘗膽 20 年的復仇故事。不著急,我們先看完評測部分。故事,我們結尾再和大家聊聊。
之所以說新款 MacBook Pro 很 Old School,是因為這次的設計,真的很不討巧。
平整的 A 面,更大的倒圓角,都讓這台 MacBook Pro 視覺上會比前代厚上不少,但實際上兩者僅相差了 0.06 厘米。其餘三維尺寸變化並不大。
注意,使用這三個雷靂 4 充電並不能達到最快充電功率。經過我們實測,雖然系統識別出了充電頭為 140W,但實際充電功率則只有 94W。
相比起前代,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的雷靂介面從第三代,升級到了第四代,同時支持 DisplayPort、USB 4 以及 USB 3.1 第 代。當然,也能拿來給電腦充電。
注意,使用這三個雷靂 4 充電並不能達到最快充電功率。經過我們實測,雖然系統識別出了充電頭為 140W,但實際充電功率則只有 94W。
木桶中的短板,出現在了充電線上。因為蘋果在這個 140W 充電頭上使用了最新的 USB PD 3.1 EPR 標准,然而這個標准實在太新了,所以目前市面上還沒有支持這個標準的 C to C 充電線。
所以想要體驗最快的充電速度,你只能使用這條標配的 MagSafe 充電線。
同時我們也測試了一下這次新增的 SDXC 卡槽,支持 USH-II SD 卡,測出的讀寫速度分別為 134.0MB/s 以及 254.2 MB/s。
另外。這次的 3.5 毫米耳機插孔,是支持高阻抗耳機的,真·極其先進。
這次的介面,真的足夠豐富了。
不過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還是會比起前代重 100g,這大約就是一個拓展塢的重量。
在外觀上還有幾個細節上的改動。首先是 A 面的 logo 更大。其次是屏幕下方的 MacBook Pro 標識移到了 D 面,四個支撐腳也從圓的變成了平的。
一是整個區域都黑化了,視覺上更加一體。二是 TouchBar 變成全尺寸的實體鍵盤。
這里有兩個小細節值得一說。
首先黑化的鍵盤凹槽,和整個 C 面是一體的,但使用了雙重陽極氧化工藝,從而實現一塊鋁合金,兩種顏色。
其次,頂部的一排按鍵里,ESC 鍵和觸控 ID 鍵變得更大。觸控 ID 鍵上增加了一個輔助觸摸識別的 屬環,觸摸區域向下凹陷。
有意思的是,F6 鍵集成了勿擾模式,看來蘋果想讓你一鍵安靜搬磚。
鍵盤手感方面,對比 19 款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區別不大。TouchBar 消失後,老用戶可能需要適應一段時間。
2012 年,蘋果推出了首款 Retina 視網膜顯示屏的 MacBook Pro,在 1080P 甚至 720P 當道的時代里,可以說驚艷四座。2021 年,首款配備 XDR 顯示屏的 MacBook Pro 來了,蘋果自信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好的筆記本屏幕」。
這種自信不是沒理由的:mini-LED,1600nit 的峰值亮度,ProMotion 自適應刷新率,3.5mm 四面等寬的邊框。
每個參數拎出來都很能打,組合在一起就孤獨求敗了。
還記得第一次掀開屏幕時,編輯部「哇」聲一片。但隨後的聲音,就變成了「咦」?原因是大家看到了劉海。但有位高情商的同事說,劉海兩邊的屏幕,其實相當於買房送的飄窗。
這樣做比喻,其實不無道理。
因為刨除這兩塊多出來的顯示區域,下面屏幕的顯示比例和此前一樣,依舊是 16:10。
所以它不是原有的屏幕上切除了一個小缺口,更像是在一塊正常比例的屏幕上加了一對耳朵,顯示狀態欄,從而給桌面騰出更多面積。
關於劉海,有這么幾個細節。
一是交互方式有兩種。當游標劃過劉海,會直接穿過,而不是繞過它。當長按觸控板滑動游標時,游標則不會進入劉海區域,左右移動會直接跳過劉海。
二是在暗黑模式下,劉海其實並不算突兀。三是這個劉海內,集成了一顆 1080P 的攝像頭,以及光線感測器、LED 指示燈等元器件,所以佔地有點大,比 iPhone 12 系列上的劉海寬一些、方正一些。好在攝像頭的視頻效果提升明顯,視頻會議再也不是「唱黑臉」。
四是劉海左側的圖標如果排滿了,會自動排到劉海右側,劉海不會擋住內容信息。
說完最有爭議的劉海,咱們還是來說一說它的整體觀感。
XDR 顯示屏,第一個特點就是該亮的夠亮。
尤其在看 HDR 視頻時,超高亮度帶來的真實感,是老款 MacBook Pro 無法比擬的。同時方便了視頻工作者處理 HDR 視頻。
首次出現在 MacBook 上的 ProMotion 功能,在啟動台里左右翻頁,或滑動瀏覽網頁時,高至 120Hz 刷新率的流暢感,會非常直觀。但日常碼字、聊天、觀影時,則感知不強。
有個特別的功能,你可以在設置裏手動控制屏幕的刷新率,在視頻後期等工作流里,可能會有所幫助。
當然,更值得升級的,是蘋果口中「快得嚇人」的 M1 Pro,和「快得太嚇人」的 M1 Max 晶元。
我們測試的這台 MacBook Pro,是 M1 Max 的頂配。10 核 CPU + 32 核 GPU,搭配 64GB 的內存,妥妥的性能怪獸。
首先來看跑分。
我們將 19 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和 ROG 槍神 5 Plus 作為對照組,具體配置見圖表。
在 CineBench R23 和 GeekBench 5 的跑分測試里,M1 Max 的 CPU 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分數都呈壓倒性優勢。 而 GPU 的成績,ROG 憑借 RTX 3070 扳回一城,GeekBench 5 的 GPU 跑分是 M1 Max 的兩倍還多。
首先我們模擬了影視工作者的工作場景,先是用 Adobe Premiere Pro 導出一段 9 分半的 4K HEVC 視頻,舊 MacBook Pro 耗時 5 分 25 秒,ROG 3 分 55 秒,而新款確實快得嚇人,只需要 2 分 40 秒。
然後用 C4D 渲染一張解析度為 1080 1080 的圖像,新 MacBook Pro 依然用時最短只需要 12 分 34 秒。贏了也就算了,但你們看,新 MacBook Pro 功耗只用到了 35W,對手都接近是滿載功耗運行。
這就好比對手用盡了吃奶的勁兒,而它只用了一隻小拇指,就把他們掰倒了。
而為了聽一下它的風扇聲,我們決定對它進行雙重烤機。在 CineBench R23 和 GFXBench Metal 的雙重壓力下,我們終於第一次聽到了它的聲音。但功耗,也只到了 85W。
對不起,盡力了。
接下來,我們又對新老 MacBook Pro 展開了對比測試。因為測試軟體和編程平台的差異,這里先不帶 Windows 玩了。
我們用 Final Cut Pro,將一段 8K HDR 視頻,導出為 4K HEVC 格式。老款 MacBook Pro 需要將近 19 分鍾,而新款只需要 9 分 22 秒,耗時僅是前者的一半。同時功耗、溫度都更低。
再者,我們還模擬了一下開發人員的辦公需求,使用 Xcode BenchMark 進行編譯測試。新老 MacBook Pro 的差距也是一眼可見,M1 Max 耗時縮短一半,功耗居然比前輩低了 203%。
作為開發,怎麼不做一下神經網路訓練呢?所以我們拿了 2.5 萬張貓貓狗狗的照片,進行特徵提取的神經網路訓練。
但結果你猜怎麼著?
新款 MacBook Pro 居然慘敗,耗時 3 小時 34 分鍾,而對手只用了 1 小時 59 分鍾。查了一下官網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測試工具還沒有適配。
最後,我們還是響應大家的需求,測了一下 游戲 。
在高耗能模式下,運行古墓麗影暗影時,開啟 4K HDR 畫質,僅能跑到 30 FPS。將解析度切換到 1080P 後,雖然能跑到 70 FPS,但畫面會掉幀。看來 Metal 對於 游戲 的優化還是差了點。
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辦法測具體的續航。大家可以通過表格中各活動的功耗,來窺測 M1 Max 的能耗比。
注意,這里的功耗均是在不插電的情況下測試的。相信日常使用中,續航表現不會成為它的短板。
綜上所述,M1 Max 的性能媲美 R9-5950X + RTX 2080,同樣的工作下的功耗卻只有一半左右。既能滿足辦公室重度搬磚,外出不插電也不會露怯。
一句話概括就是:野獸級的性能,寵物級的功耗。
再一次掏出 2001 年發布的 PowerBook G4,它的設計在當時有多能打呢?
鈦合金外殼、充電器指示燈、工作指示燈、還有——電量指示燈。
等等,為什麼要在電腦底部做一個電量指示燈?因為電池是可拆卸的。
還有,隱藏式介面、15.2 英寸的四邊框等寬屏幕。甚至不用擰一顆螺絲,即可進行內存升級。
這都讓 PowerBook G4 成為當年最受矚目的筆記本電腦。
但 G4 卻是最後一個 PowerBook 系列。原因恰好就出現在了晶元上。
當時蘋果、IBM 以及摩托羅拉聯盟,共同開發和生產 PowerPC 處理器,並用在了 PowerBook 上。
然而英特爾當時的光輝,讓這顆 CPU 在市場上黯然失色。
最終,喬布斯在 2005 年的 WWDC 上,當著上千名程序員的面,邀請了英特爾的前 CEO 保羅 歐德寧上台,並和他緊緊相抱。
就此,蘋果開展了和英特爾長達十餘年的合作,但一顆自研晶元的種子也暗自埋下。
在 powerbook G4 成為 歷史 的 20 年後,一台處處滲透著當年影子的筆記本,帶著 M1 Pro 和 Max 晶元,破土而出。
這就是新的 MacBook Pro。
這一切,或許就像發哥說的一樣:
⑼ MacBook Pro 2021 原型機配 M1X 晶元,16G 內存性能怎麼樣
不錯,相當於i7帶k的水平。
蘋果正在開發搭載M1X處理器,內置16G內存和512G存儲空間的MacBook Pro,該截圖來自於一名用戶嘗試將M1X MacBook Pro的原型機與iPhone進行配對,截圖中的DVT指的是設計驗證測試,是生產驗證測試(PVT)之前的原型設計階段。
簡介
而根據此前的爆料,M1X處理器的CPU升級將到10核,其中MacBook Pro 14將集成16核GPU,而MacBook Pro 16則集成32核GPU,功耗分別是20瓦和40瓦。
MacBook Pro (16英寸,2021)是蘋果公司於2021年10月19日(北京時間)在美國發布的電腦產品。
⑽ 作為程序員,2021 新款 Mac 應該怎麼選
程序猿編輯程序,如果用OSX系統的話那麼就選擇MacBook Pro,這是一款專門為工作人員開發 的工作機MacBook Pro與新的iMac(酷睿)同為第一款轉換為英特爾核心的產品。
之後,蘋果在2006年10月24日發布了使用IntelCore 2 Duo處理器的MacBook Pro筆記本電腦。
Mac電腦使用注意:
Mac 筆記本電腦符合國家和國際安全標准中規定的所有溫度限制。請務必遵循有關安全和處理的使用手冊說明。
Mac 筆記本電腦配有感應器,可檢測電腦內部的溫度變化。如果您的 Mac 筆記本電腦配有風扇,它們會自動開啟以便為關鍵組件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