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地質災害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地質災害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8-24 06:04:46

⑴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是進行災害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在廣泛收集和整理研究區已有的地質災害調查、勘查、防治信息,社會經濟環境狀況,統計信息等資料的基礎上,形成為決策提供服務的資料庫系統。該系統具有信息錄入功能、檢索查詢功能和列印輸出功能等模塊。

一、系統結構設計

(一)運行環境

1.硬體環境

IBM-PC/XT、AT486以上微機,至少一個高密軟碟機動及一個硬碟,VGA以上顯示方式。

輸出設備為各種型號列印機。

2.軟體環境

DOS環境:6.2以上DOS版本。

漢字環境:25行漢字操作系統,如UCDOS、XSDOS或其它漢字圖形卡。

(二)系統結構

1.系統界面

啟動DZPX後,屏幕上出現系統界面。

2.菜單

在主窗口的頂層,主要由信息錄入、檢索查詢、項目管理、代碼標准、列印輸出等五項主菜單構成(圖10-1)。在每個主菜單,有各自的下拉式菜單。本系統的功能均通過這些菜單完成。

3.下拉菜單的主要內容

信息錄入:信息錄入、信息修改、信息恢復。

檢索查詢:普查查詢、勘查查詢、防治查詢、當年查詢、環境查詢、統計查詢。

項目管理:項目錄入、文檔錄入、項目修改、文檔修改、項目查詢、文檔查詢。

圖10-1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菜單框圖

代碼標准:代碼錄入、代碼修改、代碼查詢。

列印輸出:專用表、匯總表、任意表。

(三)系統功能

DZPX系統的功能設計應當與地質災害的管理需要緊密結合,經設計人員與管理部門的多次蹉商,擬定系統功能如下。

1.功能框架設計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的幾大模塊為一個整體,其基本結構如圖10-2:

圖10-2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結構圖

2.系統功能

(1)信息錄入功能它主要包括信息錄入、信息修改和信息恢復三個功能模塊。

①信息錄入模塊本系統將地質災害普查信息、勘查信息、防治信息、當年地質災害發生信息、重要地災點評價信息、重要地災區域評價信息、社會經濟環境狀況信息和地災統計、地災分布數統計、地災災種分布統計、地災分級數統計、地災頻次統計、地災項目數統計、地災項目類型統計、地災項目災種統計共八種統計信息錄入,需要錄入的管理數據還有地災項目管理數據、地災文檔管理數據、圖例代碼、圖形代碼、信息代碼等資料庫。

②信息修改模塊在對以上信息錄入的數據進行檢查時,若發現錄入的信息有誤或需追加一些內容,可用此模塊根據屏幕對數據進行操作。

③信息恢復模塊為保證數據存貯的安全性,該系統對數據實行備份和恢復操作。

a.數據備份可以對資料庫逐個備份或成批備份。

b.數據恢復將備份文件恢復到指定資料庫中,指定資料庫將被覆蓋。

(2)檢索查詢功能可以進行單筆記錄查詢和多筆記錄同屏查詢。查詢條件可以是單一條件也可以是復合條件。

(3)列印輸出功能系統提供了兩種數據輸出方式:

①屏幕顯示輸出屏幕顯示輸出是數據輸出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為用戶提供隨機查詢和瀏覽查詢兩種方式。

②報表列印輸出數據信息的列印輸出按預先設計好的報表格式輸出。

二、資料庫設計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資料庫建庫的主要目的是為地質災害的管理提供基礎資料。所以,在資料庫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系統對信息資源的要求。

(一)地質災害管理的數據信息

在進行地質災害宏觀管理、預測防治的研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數據作決策支持。下面按地質災害的管理、預測、防治來分析所需要的數據信息資料,將信息源共分為七大類:

1.行政區劃資料

包括所在省(市)的城市規劃(居民用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等)、社會經濟概況(工農業經濟、人口、國民總產值等)資料。

2.地質背景資料

包括地質災害體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地層等方面的基礎地質資料。

3.氣象資料

指氣象觀測站觀測的年平均降水、年平均溫度、氣候類型等氣象資料。

4.水文地質資料

包括河流的水文觀測資料、地下水類型及水位隨季節的變化特徵,為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過程中水的優化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5.各災種的地質資料

指發生的為何種災害;災害體形態、估算面積、體積、范圍及其成因;災害發生後如何處理、穩定性分析、適宜性評價及防治建議等資料。

6.各種統計資料

包括:①全國、各省地質災害數量的統計;②災種分布(種類、面積、體積、數量等)統計;③災害分級數量統計(大中、一般災害的比例);④全國、各省地災發生頻次的統計(發生次數,所佔比例);⑤全國、各省所立項目數統計;⑥全國普查、勘查、防治項目費用及所佔比例的統計;⑦各災種項目費及所佔比例的統計。

7.項目、文檔資料

(二)地質災害資料庫的建立

在確定系統數據信息源基礎之上,我們本著反映地質災害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時間(歷史災害、正在發生和尚未發生災害)、空間(點或區域性災害)、災害防治工作流程(普查-勘查-防治)幾個方面特徵的設計原則,建立如下17個災害體資料庫。即:①地質災害普查信息資料庫;②地質災害勘查信息資料庫;③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資料庫;④當年地質災害發生信息資料庫;⑤重要地質災害點評價信息資料庫;⑥重要地質災害區域評價信息資料庫;⑦社會經濟環境狀況信息資料庫;⑧地質災害統計資料庫;⑨地質災害分布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災種分布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分級數統計資料庫;(12)地質災害頻次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數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類型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災種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管理資料庫;(17)地質災害文檔管理資料庫。

除上述資料庫外,根據資料庫系統的需要,還建立了信息代碼、圖形代碼、圖例代碼等資料庫。

(三)地質災害資料庫的結構

在反復醞釀,不斷修改的基礎上,以盡量簡單,減少庫中多餘數據,方便數據檢索為原則,給出了20個資料庫的庫結構,包括有欄位名稱、欄位類型、欄位寬度、小數位數等內容。各資料庫結構一方面要與實際相結合,合理地確定各欄位名稱、欄位類型、欄位寬度、小數位數;更為重要的是,設計各庫結構時必須反映出該資料庫為方便實用於災害管理所必須包括的欄位內容。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我們確定出各資料庫的結構。限於篇幅,僅以地質災害普查資料庫為例(表10-5)。

表10-5地質災害普查資料庫數據結構設計表

三、系統實現

利用雅奇MIS Ver 3.0及Fox25B FOR DOS(中文版)實現上述功能設計和資料庫設計。按照設計,通過多級下拉菜單分次實現各功能,各數據也按預先設定內容及格式建立。在此基礎上,我們錄入了部分實際資料進行系統測試。

四、應用示範研究

在建立地質災害信息資料庫的基礎上,我們以重慶市為實例,進行了初步的應用。錄入了五個資料庫的信息資料。

(一)地質災害普查信息資料庫

在這個庫中,根據調查所填的卡片,對重慶市各區縣所發生的共計86個災害的災害種類、形態、估算面積、估算體積、地質背景、災體成因、規劃情況、穩定性分析、適宜性評價及建議措施等信息進行了摘錄、整理。

(二)地質災害勘查信息資料庫

本庫根據重慶醪糟坪滑坡的勘查錄入了勘查范圍及面積、形態,災害面積、體積、穩定性評價和防治措施。

(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資料庫

在本資料庫中,摘錄了四川重慶醪糟坪泥石流、滑坡群的防治原則及防治方案,防治效果論證,以及防治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分析。

(四)社會經濟環境狀況信息資料庫

根據重慶95年統計年鑒,對重慶市共計20個區縣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資料進行了整理,錄入了重慶市各區縣的自然地理情況,土地、耕地面積、居民、工礦、交通用地、人口、人口密度、企業數及工農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信息數據。

(五)地質災害統計信息資料庫

根據對重慶市各區縣災害的統計卡片,記錄了重慶各區縣所發生的地質災害共計627處。統計了地質災害的災害類型、面積、體積、主要特徵、穩定性及建築適宜性。

以上幾個資料庫基本上覆蓋了運用該系統進行災害管理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系統功能進行了全方位的測試,認為該系統具備以下幾個特點:①針對地質災害管理的需要,設計出合理而充實的資料庫系統;②各資料庫結合當今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情況,結構設計合理;③系統功能完備,運行流暢,基本能滿足地質災害管理的需要;④整系統界面具備較好的用戶友好性。

⑵ 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 入庫過程中 如何修改統一編號 而不改變其中的內容

不知道你的資料庫是不是在Access的基礎上編輯的,如果是,你找到她的庫文件,用Access打開,到裡面把統一編號一修改就可以了!他的庫文件一般安裝在你的哪個盤的program files裡面。

⑶ 地質災害詳查資料庫從哪裡下載

這個數據不會對外批量公布的,但國土部門內部有非常嚴格,詳細層層落實到人的防範措施。

⑷ 淺談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

金 妮1劉小娥1劉 虹2

(1. 湖南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2.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的定義、分類及存放方式,在此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分析了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管理的難點問題、質量問題,以及對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和社會化服務的影響,並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保證資料庫類資料完整、准確、有效地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借資料庫類資料拋磚引玉,希望與其他同仁進一步交流。

關鍵詞 資料庫 成果地質資料 匯交

0 引言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國民經濟建設和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科學研究等的依據和基礎,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通過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匯交制度,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1],這些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及應用、高新技術的滲透,地質資料管理已從傳統的純手工管理發展到現在的數字化管理[2],大量地質工作成果也已經以資料庫形式出現。

1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

1.1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定義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是指成果地質資料中以資料庫建設為主體工作內容而形成的各類資料庫[3]。其將地質工作成果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和存儲,以利於實現地質類成果數據共享,並對成果信息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1.2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分類

資料庫有很多種類型,包括最簡單的存儲各種數據的表格,以及能夠運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資料庫系統。目前湖南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館藏機構已驗收的資料庫有:市、縣級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市、縣級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和數字地質填圖資料庫。

市、縣級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是在 DmGis 平台上開發的單機版軟體;市、縣級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包括 Access MDB 數據格式的地質災害資料庫和 MapGis 格式的圖形數據;數字地質填圖資料庫是指數字填圖地質工作過程中形成的所有數據,由 DBF、MDB、MapGis 等多種格式組織形成。

1.3 資料庫存放

資料庫類文件置於「源電子文件」目錄下「資料庫和軟體」文件夾內,同其他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一起存儲於光碟和移動硬碟中進行匯交。

2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中的難點問題

自進入市場經濟體制以後,特別是隨著我國礦業權制度的建立,礦業投資出現了多元化局面,地質資料與礦業權的依附關系也已越來越清晰,地勘單位為了在地質勘查工作立項、項目投標、爭取資金等方面謀得優勢地位[1],同時擔心匯交資料的泄密而影響其自身利益,紛紛加強了對地質資料的封鎖,使得近些年,地質資料欠交、拒交現象十分嚴重。資料庫是成果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了大量的成果信息,地勘單位匯交人在匯交時就更加謹慎。

2.2 匯交中存在的質量問題

資料庫類資料匯交內容的齊全、完成、准確是保證其二次開發及利用的基礎,《關於印發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 > 的通知》(國土資發 2006[210] 號)對資料庫類電子文件的匯交作出了具體的規定。資料庫匯交,應包括項目工作最終評審通過的整個庫文件、管理或瀏覽資料庫的軟體系統及其使用說明,以及使用資料庫所必需的系統庫、字型檔、外部鏈接文件等相關文件和技術文檔,以保證其能正常使用。

通過對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實踐,資料庫電子文件匯交中存在的質量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匯交人應根據項目任務書要求匯交完整的資料庫資料,一般資料庫內所存儲的地質工作成果比較齊全,但匯交人很容易忽視與資料庫相關的其他文件,如資料庫驗收意見、建庫報告、技術文檔和說明性文件(如系統的用戶名和密碼)等;帶圖件的資料庫,容易忽視提供相關的字型檔和系統庫,部分圖形資料庫中缺失圖名、比例尺等信息;數字地質填圖資料庫區調類空間資料庫容易忽視提供元數據。

(2)資料庫內容與驗收意見不一致,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對應資料庫審查意見驗收時,各地質災害類型和數量對應不上,各市、縣資料庫一起匯交,有張冠李戴現象。建庫報告、技術文檔紙質或電子文件有時會出現缺頁多頁或頁碼顛倒等問題;數字地質填圖類資料庫野外路線數據與成果地質圖反映內容不一致。

(3)資料庫類資料未按 210 號文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存放於相應位置,而是單獨存放於一個自建的文件夾中。

在檢查對應的紙質文件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

(1)建庫報告、技術文檔雙面列印時,頁碼應居中或放外側,但常出現放內側的情況。

(2)當資料庫類的建庫報告,技術文檔單獨裝訂時,匯交人容易忽視加蓋編制單位公章。

(3)圖紙類折疊不規范,大小、長短不規則;當圖紙過大、需要接圖時,有用雙面膠接圖的情況。

3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對管理人員和社會化服務的影響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要做好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必須要有地質專業和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要有一個好的技術團隊和管理團隊。由於資料庫種類較多,內容繁瑣,資料庫驗收人員應加強學習,掌握各類資料庫的驗收技巧,並積極與地勘單位項目組成員或匯交人溝通,確保資料庫類資料齊全、完整、准確。

資料庫是地質信息中最重要的,隨著資料庫以成果形式的大量出現,為了避免在地質工作中重復投入、減少社會浪費,其提供社會化服務是大勢所趨,從而也使服務形式往多元化發展,服務產品多樣化。而做好資料庫類資料的社會化服務,離不開服務機制的完善,離不開硬體的建設。

4 幾點建議

4.1 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制度的建設

首先應著力解決地質資料匯交的監督管理問題,要嚴格履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賦予地質資料管理部門的職責,維護條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地質資料的匯交應嚴格執行礦業權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同時,應加強匯交人匯交資料庫的意識,並消除各匯交單位對權益保護存在的顧慮;加強法制觀點的宣傳,依法匯交資料是匯交人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國家也保障匯交人的權益,保障資料的安全及合理提供利用。

4.2 加強對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培訓工作

由於匯交人經常有變動,匯交要求為順應新形勢也在逐步完善,積極開展培訓工作是必要的。匯交單位也應積極響應。有些單位地質資料不經過資料室直接由項目組成員匯交,建議各匯交單位派資料室專人進行匯交,項目組成員給予配合、督促匯交工作的完成。

4.3 積極推進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

首先應完善服務機制,加強硬體的建設,加強對資料庫類資料的服務意識。在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中,應包含資料中是否有資料庫的信息,提供社會查詢,服務人員也應提供簡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展現良好風貌。

5 結語

資料庫類成果地質資料承載了大量有價值的地質工作成果信息,積極做好其匯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要繼續做好資料庫類資料的檢查和驗收工作,要更好地掌握各類資料庫驗收的新方法、新要求,以保證其完整、准確、有效地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4]

參 考 文 獻

[1] 衛偉,王天文 . 地質資料匯交的重要性及管理中的難點和對策 [J]. 山東煤炭科技,2003,(2):41

[2] 程琳 . 淺談成果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 資源環境與工程,2010,24(2):207 ~ 209

[3] 全國地質資料館 . 地質資料管理技術規范與標准 [M]

[4] 李桂芳 .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 資源環境與工程,2007,21(4):476 ~ 478

⑸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

一、內容概述

1.成果簡介

為查明我國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縣(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國土資源部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山區丘陵縣(市)組織開展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是為了配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而開展的,總體目標任務是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應用信息技術,規范調查數據採集應用,建立標准地質災害資料庫,方便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管理使用,實現數據錄入、檢驗、入庫、管理、發布一體化,為開展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研究和政府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支撐。

項目編制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空間資料庫系統建設技術要求》、《空間資料庫圖示圖例》和《屬性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等信息化技術要求,對地質災害屬性資料庫和空間資料庫建設標准等進行規定,填補了國內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標準的空白。

2003~2008年度項目先後開發了包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錄入子系統、檢查驗收子系統、信息管理子系統和信息發布子系統在內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統一的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平台,實現了從野外調查數據錄入—數據檢驗—數據入庫—資料庫管理—成果演示—成果發布的信息化工作流程,率先實現了地質災害信息的網路發布和三維地圖瀏覽。

2.技術指標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要求,通過廣泛調研,結合野外調查人員、信息系統建設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對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的需求,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設計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信息化成果的規范化、標准化錄入,實現了成果檢查驗收和匯總集成,實現了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瀏覽、查詢和統計分析等管理功能,實現了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網路發布。具體功能如下:

(1)數據錄入功能

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情況、滑坡野外調查表、崩塌野外調查表、泥石流野外調查表、地面塌陷野外調查表、地裂縫野外調查表、不穩定斜坡野外調查表、地面沉降野外調查表,以及地質災害分布及易發程度分區圖、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和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等表格、圖件、報告的錄入、修改和編輯,提供資料庫查詢、圖件瀏覽等功能(圖1)。

(2)數據檢查功能

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完整性檢查,實現了地質災害資料庫數據項缺失率和坐標誤差檢查,實現了空間圖形中所含圖層文件的完整性、圖層屬性完整性、圖層套合關系、地圖參數,以及圖庫一致性檢查等功能(圖2)。

圖1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錄入子系統

(3)數據管理功能

實現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的匯總集成、查詢、瀏覽、統計、數據更新和輸出等功能,通過本系統可以為全國、省、縣三級用戶提供對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詳實而直觀的管理功能,為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管理的自動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服務(圖3)。

(4)信息發布功能

通過網路,實現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的實時查詢、地圖瀏覽等功能,實現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成果、應用軟體和其他相關資料的瀏覽、下載服務(圖4)。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2003年至今,全國已有2020個調查縣(市)利用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完成了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的採集和錄入,並提供給當地政府使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30個省(區、市)(除香港、澳門、台灣和上海)及其他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分別利用該系統進行地質災害信息的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和日常管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為城鎮建設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編制「十一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做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進行地質災害遠程會商、編制地質災害年度防災預案、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等提供了支撐,提高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效率,促進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對我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圖2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檢查驗收子系統

圖3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管理子系統

圖4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發布子系統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利用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第一時間提取了汶川地震災區84個縣(市)的歷史地質災害信息,為地震引發地質災害嚴重程度評估、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等提供了基礎數據,為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組織領導抗震救災、編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隨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調查與管理工作的加強,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將在全國更廣的范圍內得到深入推廣應用,將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推廣轉化方式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免費提供,用戶可直接登錄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http://www.cigem.gov.cn/)專題欄目下載系統安裝包及說明文檔,根據需要可提供技術咨詢或現場服務。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李媛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577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⑹ 地質災害調查野外數據採集系統

一、內容概述

地質災害調查野外數據採集系統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完成,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野外數據模型、野外數據採集軟體、野外數據採集桌面系統,構成了野外調查數據准備、桌面調查數據採集、匯總的一體化全流程工作系統。

軟體系統以《全國縣市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建庫指南》和《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指南》的野外採集表所規定的內容為基礎,定製了基於桌面機和掌上機的「地質災害調查野外數據表」錄入模板,包括滑坡表、崩塌表、泥石流表、不穩定斜坡表、地質點、構造點、水文點、地貌點等調查內容。

系統的主要特點是開放式的系統構架,採用.NET Framework;系統流程式控制制和數據存儲採用XML進行描述,基本實現了開放式構架的模板定製。系統採用了基於標准Windows的操作風格,簡單實用。系統基於定製界面生成的錄入程序框架和固定界面的錄入程序框架,方便進行野外調查數據表的定製,簡單、靈活、易用,擴展性能強;提供了靈活的數據字典定製,提高了操作效率和速度;提供了高效的樹狀管理方式,實現了對於災害調查數據的樹狀管理,可將調查項目對應的調查點的圖形、圖像、音頻、視頻、數據屬性文件等進行歸類管理。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系統主要功能包括桌面調查系統數據組織、地質災害調查野外數據管理、桌面機數據瀏覽錄入界面模板解釋器和輸入模塊、基於手圖定製和掌上機的數據發布、基於掌上機的圖形瀏覽和輸入介面功能、基於掌上機的動態錄入界面模板解釋器和輸入功能。

三、推廣轉化方式

地質災害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已開展了多次應用推廣培訓,培訓調查人員近百人。在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成都地質調查中心、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西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甘肅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等進行了應用,得到了應用測試單位的肯定。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聯系人:曾青石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路20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電話:010-6217555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⑺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

11.5.1 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的建設

(1)總體框架

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總體框架是:依託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等工作體系和分布式網路體系,各項數據資源按照統一的標准和一體化結構進行綜合,在不同應用功能的管理系統的相互協調下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有效的數據和綜合數據的管理能力。在資料庫基礎之上,以地質實體為目標,以統一標準的數據模型或數據組織方式連接各種信息,形成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連續分布的綜合信息框架,即盡可能地包含所有信息,包括潛在有用信息,又能方便快速選取。同時,充分考慮「分層」在空間數據組織中的作用,通過開展面向對象的整體數據模型研究,建立面向空間拓撲關系的數據組織方式,建立直接面向空間實體及其空間關系和語義關系的數據模型;建立基於空間實體的空間索引機制;突破傳統的地圖組織模式,以獨立、完整,具有地質意義的實體及空間關系為基本單位進行數據的組織和表達;提供與其他系統的數據交換能力。總體框架如圖11.4所示。

圖11.11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快速傳輸網路結構圖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傳輸網路以多級分布數據控制體系為原形,是以地理分布為基準,以工作和專業職能為依託,形成分級管理體系。各級系統採用資料庫支持下的應用結構,各系統按照不同的軟、硬體層次級別進行組合,由高速網路系統進行連接,形成層次結構,各級系統按照統一標准存儲和管理數據。信息源所產生的數據先在基層系統按照統一的數據指標體系和標准加工整理,根據需求傳遞給上一層,保證數據快速採集和不斷更新,以便不同的應用系統存儲和應用。

系統網路環境採用成熟和穩定的技術,公用網路和專用網路相結合,在充分保證網路帶寬和網路安全的條件下,建設低成本、易維護、穩定可靠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根據信息存儲、管理和應用的需求,對各級網路系統配備不同的設備,以滿足信息網運轉的基本要求。國家級網路中心與省級系統的連接採用專線和公網兩種方式進行,專線連接主要以HDSL寬頻連接,公網方式則根據當地條件以HDSL或靜態IP地址的ADSL或寬頻形式為主。最低保證帶寬要求為2M。通過公網連接的中心考慮數據加密機制和防火牆技術,確保數據傳輸和網路安全。數據中繼站的連接可根據情況以公網和數據保密為基礎,採用衛星通訊、GPRS、ADSL或寬頻等多種形式。監測採集設備入網以GSM、CDMA網或撥號等進行實時數據傳輸。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路中心的主要功能:

1)存儲和管理全國基礎性、戰略性地質環境基礎信息;

2)為國家和政府其他部門提供數據交換平台;

3)通過數據專線連接至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網路中心;

4)連接至各省,成為地質環境信息綜合管理平台;

5)提供地質災害防治綜合評價及預警預報平台;

6)提供地質環境綜合信息發布平台。

省級數據交換中心的主要功能:

1)負責存儲和管理本省范圍內的地質環境信息;

2)匯總本省范圍內地質環境信息;

3)上交國家級及區域性、戰略性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和地質災害監測數據;

4)提供專項信息、綜合信息發布平台及應用服務節點。

省級數據交換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依存於現行的動態監測體系,負責採集、整編地質環境基礎數據和調查監測數據,負責按照統一的標准匯交數據。

11.5.8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標準的研製、貫徹與應用,保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協調性發展。標准化作為一種有效和必要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在保證協調發展,增強科技實力,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發展,其對標准化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大。目前,許多國家不僅十分重視開發利用各種信息和技術資源,同時對標准化的研究和制定也極為重視。

地質災害防治標准化制定的原則是,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圍繞國土資源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遵循國土資源信息化指導方針,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在已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能夠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信息化的有效的、操作性強的各項標准,為實現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值得指出的是,在制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相關標準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與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規程、規范保持一致。對涉及已有標準的交叉數據,應嚴格按有關規定無條件地引用相關標准,以保證國家標準的嚴肅性和一致性。在所涉及的相關專業數據尚無標准或標准中不存在相關內容的,建議應採用下述原則:

1)對無標准專業的相關數據,按標准編制原則制定臨時標准;

2)對有標准而無相關內容的數據,按其給定的擴充原則進行擴充,並通知有關標准化管理部門給予確認。

地質災害防治標准化的制定,應以《國土資源信息化標准指標體系》、《國土資源信息標准參考模型》、《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准》、《國土資源信息高層分類編碼及數據文件命名規則》等標准作為指導標准,重點研究和制定以下標准:

1)「地質災害領域數據模型」;

2)「地質災害實體定義規則」;

3)「地質災害防治圖式、圖例表達規則」;

4)「地質災害評價、預警分析指標體系」;

5)「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數據格式標准」;

6)「地質災害防治數據存儲、管理規則」;

7)「地質災害防治數據質量控制標准」;

8)「地質災害監測儀器設備數據交換標准」;

9)「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信息採集標准」;

10)各類指導地質災害防治相關資料庫建設的數據格式及工作指南。

⑻ 地質災害調查

進入20世紀以後,在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的雙重驅動下,全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自然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擴大,成為威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統計,重大地質災害從1900~1909年的40次增長到2000~2009年的358次(圖6-3)。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挑戰,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大會上通過關於成立國家減災委員會的決議,提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由此推動各國政府把減輕災害列入國家發展規劃。針對地質災害,專門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組織,實施全球地質災害編圖計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國際減災戰略,成立了相應的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繼續推進各國的減災行動。2005年1月,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在日本神戶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呼籲加強區域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個國家的地質調查部門均把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防治作為其重要的工作內容。

圖6-3 1900~2009年世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示意圖

美國地質調查局長期致力於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警預報工作。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為世界公認的滑坡災害權威機構,設有國家滑坡信息中心,負責滑坡災害研究並提供實時災害信息。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了《國家滑坡災害減災戰略》,確定了美國減輕滑坡災害的重點工作方向,包括滑坡過程與發生機制研究、災害填圖與評估、實時監測、信息收集傳輸與解譯、指導與培訓、公眾教育、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與救災9大方向[8]。目前,正在執行滑坡災害項目2005~2010年規劃,強調採用新的機理模型和監測技術來研究滑坡災害。挪威地質調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機構聯合開發建立國家滑坡災害資料庫,對挪威境內的滑坡進行登記入庫,包括災害分布圖、危險性分區圖、滑坡歷史數據、災害評價資料等。從2004年開始,挪威地質調查局負責進行全國的滑坡災害填圖。澳大利亞1994年啟動的國家環境地質科學填圖協議,把災害調查、災害風險評估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滑坡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重點對發生滑坡的區域開展災害預測,對滑坡易發區進行災害風險評估。日本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泥石流災害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利用先進技術建立泥石流原型綜合觀測系統,同時進行一系列規模大小不一的模擬實驗,開展泥石流產生、搬運和堆積機理的理論研究[9]

近年來,國外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的風險填圖。例如,義大利建立了GEOS資料庫,收集的數據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對人造建築的損害、土壤最易過飽和和滑動的地區、河道特徵等。根據需要,可以繪制各種1∶10萬至1∶25萬比例尺的圖件,如脆弱性圖、洪水多發區圖等。加拿大啟動了自然災害填圖項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災害的背景信息,包括歷史事件數據和風險圖等。美國編制了自然災害風險圖,表明了易受各類自然災害危險的地區。

(2)地質災害預測和預警系統。在進行災害預警系統研究中,廣泛採用了現代化的技術方法。例如美國採用GIS技術確定各個地區對地震災害的脆弱性,並實時監控地質活動帶獲取相關數據。

(3)先進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例如,採用遙感技術對中小流域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評價,查明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結合地面調查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同時將災害危險性等級與土地資源的可利用性聯系起來,使地質災害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擴大成果的應用服務。

(4)災害系統和災害鏈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有著成生聯系,往往會發生連鎖反應,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由於災害的共生性使災害事件和災害系統非常復雜,對單一災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各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