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st8tb在電腦配置中是指什麼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st8tb在電腦配置中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8 23:06:25

1. 電腦配置信息都代表了什麼

第一個:CPU.你用是是因特爾奔騰雙核E5400...Dual-Core就是雙核的意思.主頻2.7Ghz.
第二個:主板.名字就不用說了吧...G41的晶元組..有點老了..
第三個:內存.看這樣的話應該是DDR2 800的內存沒錯了.因為一般來說DDR2就533,667,還有800Mhz這三個頻率.
第四個:硬碟.希捷的500G.估計應該是SATA2介面的.
第五個:顯卡.HD5450的.ATI是一家專門做顯示晶元的公司還有一個是Nvidia,不過ATI現在被AMD收購了.你用的5450是在收購後才出的...我感覺你這台電腦像是品牌機...因為一般HD5450組裝機用的都不是很多..
第六個.顯示器.17寸的飛利浦..這個也不用多說了.刷新率75Hz....
第七,第八個就更加不用說了...主板上面負載的音效卡跟網卡.Realtek也算是用的很多的音效卡了.比如以前很多用AC97還有現在的Realtek HD之類的..

2. 電腦配置單

停產是不可能的,這些東西都是比較新的東西
我這里提出兩點建議:
1.從你的機子搭配來看,其他問題不大,唯獨顯卡比較低端。以I3
4130的性能而言,完全可以搭配GTX750Ti級別獨顯,你上750,顯卡略低,存在部分瓶頸,無法充分發揮CPU強大的性能
因此,我建議你略微增加一些預算提高顯卡規格,以獲取更好的整機性能,不要造成硬體瓶頸。推薦EVGA
GTX750Ti
2GB
SC。這款顯卡默認性能在同系列中屬於高端,且用料做工各方面也不錯,目前京東搞活動價格還不滿千元,性價比非常不錯
2.你在ZOL上裝機,這個網購平台的價格普遍高於市場價約10%,因此我不建議你在這里裝機。京東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口碑也非常不錯,東西都是比較OK的,而且東西也比較全。我建議你去京東上看看
3.其他東西都不錯,不需要修改,以上兩點樓主注意一下就行了
最後預祝樓主裝機順利,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追問:
如果玩游戲.CPU
I5的性能比I3能快幾個百分比?我預算4000多.如果要換.
是換顯卡還是換CPU好.
我主要玩游戲的。謝謝.
回答:
我提出你的配置需要提高顯卡規格,最根本的理論依據就是硬體搭配均衡性原則
什麼性能的CPU搭配什麼性能的顯卡,入門配入門、中端配中端、高端配高端。如果低端配高端,就會因為局部硬體性能低下導致無法發揮另一部分強大硬體的全部性能,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性能瓶頸。我想,即使再對硬體不懂的用戶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吧
本人經過很多測試,得出了當下硬體幾個比較常規區間的比較理想的搭配方案,樓主這里涉及到的I3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而同時,我也親測過I5,大約需要搭配GTX760級別獨顯才可以完全發揮CPU性能。而一台I5+Z87(或Z97)+GTX760級別主機,大約需要5000-5500預算,這還不包括顯示器。因此,樓主4000+預算是根本上不了I5主機的
樓主這里提到的提升CPU規格至I5,而顯卡卻不提升,這只會讓原來就存在的瓶頸更加巨大(本來就是CPU高顯卡低),如果提升的話整機性能根本沒有提升,這個預算投入毫無意義。相反,如果將顯卡規格提升到750Ti則可以提升整機性能,因此我建議你更換顯卡型號
一句話,樓主這台機子,其他配置都可以,顯卡方面需要提升規格,以獲得更好的整機性能。同時,樓主的預算范圍內最好的選擇就是I3平台,一般來說一台I3主機大約是3300價位(樓主這里的就是),加上顯示器整機預算4000+,非常符合樓主要求,樓主就沒必要去想太多了。更何況,一台搭配完美的標准I3主機已經足以應付大多數游戲了

3. 電腦BIOS硬碟是什麼名稱 是不是ST什麼的

BIOS是英文"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的縮略語,直譯過來後中文名稱就是"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它的全稱應該是ROM-BIOS,意思是只讀存儲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其實,它是一組固化到計算機內主板上一個ROM晶元上的程序,它保存著計算機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的程序、系統設置信息、開機上電自檢程序和系統啟動自舉程序。

其主要功能是為計算機提供最底層的、最直接的硬體設置和控制。BIOS設置程序是儲存在BIOS晶元中的,只有在開機時才可以進行設置。CMOS主要用於存儲BIOS設置程序所設置的參數與數據,而BIOS設置程序主要對技巧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進行管理和設置,使系統運行在最好狀態下,使用BIOS設置程序還可以排除系統故障或者診斷系統問題。

有人認為既然BIOS是"程序",那它就應該是屬於軟體,感覺就像自己常用的Word或Excel。但也很多人不這么認為,因為它與一般的軟體還是有一些區別,而且它與硬體的聯系也是相當地緊密。形象地說,BIOS應該是連接軟體程序與硬體設備的一座"橋梁",負責解決硬體的即時要求。一塊主板性能優越與否,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BIOS程序的管理功能是否合理、先進。主板上的BIOS晶元或許是主板上唯一貼有標簽的晶元,一般它是一塊32針的雙列直插式的集成電路,上面印有"BIOS"字樣。586以前的BIOS多為可重寫EPROM晶元,上面的標簽起著保護BIOS內容的作用(紫外線照射會使EPROM內容丟失),不能隨便撕下。586以後的ROM BIOS多採用EEPROM(電可擦寫只讀ROM),通過跳線開關和系統配帶的驅動程序盤,可以對EEPROM進行重寫,方便地實現BIOS升級。

計算機用戶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都會接觸到BIOS,它在計算機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塊主板性能優越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進。

BIOS晶元是主板上一塊長方型或正方型晶元,BIOS中主要存放:

自診斷程序:通過讀取CMOS RAM中的內容識別硬體配置,並對其進行自檢和初始化;
CMOS設置程序:引導過程中,用特殊熱鍵啟動,進行設置後,存入CMOS RAM中;
系統自舉裝載程序:在自檢成功後將磁碟相對0道0扇區上的引導程序裝入內存,讓其運行以裝入DOS系統;
主要I/O設備的驅動程序和中斷服務;
由於BIOS直接和系統硬體資源打交道,因此總是針對某一類型的硬體系統,而各種硬體系統又各有不同,所以存在各種不同種類的BIOS,隨著硬體技術的發展,同一種BIOS也先後出現了不同的版本,新版本的BIOS比起老版本來說,功能更強。

---本文節選自網路,望採納

4. 現在台式電腦的標准配置是怎樣的

每個人對電腦的性需要不同,因此沒有所謂的「標准配置」。
以下簡單列舉幾類常用配置:
1,雙核處理器+2G內存+集成顯卡+機械硬碟。性能滿足上網、看電影、聊天、辦公、玩象棋之類的小游戲。價格在2000以內可以買到;
2,四核處理器+4G內存+獨立顯卡+機械硬碟。性能上滿足上網、看電影、聊天、辦公、做圖、玩單機游戲或者網路游戲,價格在2000~4000之內可以買到;
3,四核處理器+4~8G內存+中高端獨立顯卡+機械硬碟或者固態硬碟。性能上滿足上網、看電影、聊天、辦公、做圖、玩大型單機游戲或者大型網路游戲,價格在4000~5000之內可以買到;
4,六核處理器+8G以上額昵稱+高端獨立顯卡+機械硬碟或者固態硬碟。性能上滿足上網、看電影、聊天、辦公、做圖、玩大型發燒級單機游戲或者大型網路游戲,價格在6000以上可以買到。
所以,需要什麼性能的電腦,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即可。

5. 電腦配置怎麼看怎麼選

1。電腦的配置一般是指電腦的硬體配件的高檔程度、性價比等,電腦的性能好壞主要決定於 (1)CPU:決定運行速度,比如賽揚D2.66G,其中「2.66G」是指它的運算速度,但是這里的單位「G」跟硬碟的「G」不同,不是大小,CPU的「G」是「GHZ」是頻率,就是每秒可以運算2.66G次 (2)主板:決定運算速度和穩定性,由於主板應用的晶元不同,可分為很多種,如845、865、895、815等, (3)硬碟:決定讀、存數據速度和大小,如80G/7200/0.8M,其中80G是大小,7200是轉速,轉速決定讀存數據的速度,還有0.8M是硬碟的緩存,還決定速度 (4)顯卡:決定畫面顯示效果的好壞與顯示速度,它的性能指數一般看它的顯存及位數,如人們常說的雙128,就是說內存和位數都是128的 上面幾項最能決定配置高檔的程度,其它的就都是次要的啦,而且現在一般的主板都集成網卡、音效卡等,都影響不大! 如果你想看看自己電腦的配置,那就單擊「開始」--》「程序」--》「附件」--》「系統工具」--》「系統信息」裡麵包括硬體版本,性能指數,軟體版本信息等,都在裡面了! 一般來講,電腦的速度的響應並不能說某單個硬體對它的影響,它們之間需要相互匹配(下同此理),當然,硬體佔主要因素,二是軟體的優化設置: 先從硬體來講 1、CPU,這個主要取決於頻率和二級緩存,頻越高、二級緩存越大,速度越快,未來CPU將有三級緩存、四級緩存等,都影響響應速度。 2、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於介面、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小(包括內存的介面,如:SDRAM133,DDR233,DDR2-533,DDR3-800),一般來說,內存越大,處理數據能力越強,速度就越快。 3、主板,主要還是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 4、硬碟,硬碟在日常使用中,考慮得少一些,不過也有是有一些影響的,首先,硬碟的轉速(分:高速硬碟和低速硬碟,高速硬碟一般用在大型伺服器中,如:10000轉,15000轉;低速硬碟用在一般電腦中,包括筆記本電腦),台式機電腦一般用7200轉,筆記本電腦一般用5400轉,這主要是考慮功耗和散熱原因。 硬碟速度又因介面不同,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分IDE和SATA(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串口)介面,早前的硬碟多是IDE介面,相比之下,存取速度比SATA介面的要慢些。 硬碟近年來也隨著市場的發展,緩存由以前的2M升到了8M或更大,就像CPU一樣,緩存越大,速度將會快些。 5、顯卡:這項對運行超大程序軟體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如運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圖形軟體。顯卡除了硬體級別上的區分外,也有「共享顯存」技術的存在,和一般自帶顯存晶元的不同,就是該「共享顯存」技術,需要從內存讀取顯存,以處理相應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稱之為:動態顯存。這種技術更多用在筆記本電腦中。 6、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也就OK啦。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介面也一樣有影響,只是人們一般沒有太在乎(請查閱顯示設備相關技術資料)。 好了,硬體產品先說這些。 下面說說軟體部分: 1、操作系統:簡單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就現在的電腦,同等配置,運行原版Windows 98肯定比運行原版Windwos XP要快,而原版XP肯定又比運行原版的Windows Vista速度要快,這就說明,同等配置情況下,軟體佔用的系統資源越大,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還有,英文原版的操作系統運行英文版程序比運行中文版的程序穩定性及速度都有是關系的。 所以,這里特別強調是原版的系統,也就是沒有精簡過的系統。同理,精簡過的Windows XP一般來說,會比原版的XP速度快些,因為精簡掉一些不常用的程序,佔用的系統資源少了,所以速度有明顯提升。 2、軟體(包括硬體)都可以適當優化,以適合使用者,如:一般辦公文員,配置一般的電腦,裝個精簡版的XP和精簡版的Office 2003就足以應付日常使用了。但如果是圖形設計人員,就需要專業的配置,尤其對顯卡的要求,所以,升級軟體:Microsoft DirectX 9.0 或以上版本是很有必要的。

6. st8000nc0002+是什麼硬碟

Seagata希捷企業級硬碟(3.5吋、8TB)

7. 電腦配置

硬碟是PC機上的重要部件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機器的性能。硬碟能達到今天這樣優秀的性能和可靠性,經過了一個以IT產業的眼光來看是漫長的發展歷程。
最早用於PC的硬碟介面是ST-506/412,它是由希捷公司開發的一種硬碟介面。這種介面把磁碟的編解碼器位於PC插槽上的磁碟控制卡上,用一個34芯的控制電纜(Control cable)接頭和一個20芯的數據電纜(Data cable)把硬碟連接起來。在早期PC如IBM PC/XT和PC/AT上,使用的硬碟就是以ST-506/412為介面的硬碟。這種介面由於使用「改進調頻制」(MFM)來進行數據編解碼,所以也常稱為MFM硬碟。它支持的傳輸速度和穩定性都不高,因此到了1987 年左右這種介面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ST-506/412問世之後不太久,硬碟介面技術出現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介面,它是邁拓公司於1983年開發完成,其設計目的是升級和改進ST506。它的特點是將磁碟數據編解碼器放在硬碟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使硬碟的穩定性和速度都得到了提高。ESDI和ST506一樣仍然使用兩根電纜來連接硬碟,不過電纜的定義做了改變。ESDI的理論傳輸速度是ST-506/412介面的2-4倍,一般可達到10Mbps。當時許多PC品牌機都使用了ESDI介面,並一直使用到九十年代初。上述兩種介面雖然比較原始,但在硬碟介面技術的發展上,對規范硬碟介面標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使PC硬碟的硬體兼容性得到了保證。
對於 ATA 硬碟介面技術發展來說,有實質意義上的飛躍當屬 IDE 介面的推出。第一個關於ATA的規范化文本於1990年提出。在ATA硬碟介面規范化道路的建設過程中,許多公司為之付出了許多努力,例如康柏公司、英特爾公司、希捷公司、邁拓公司、IBM 公司。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美國的「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公司,因為正是WD制定了具有重大技術改進和發展潛力的 EIDE 介面標准,使得在那之後制定的差不多所有 IDE介面(並行ATA)都是在 IDE/EIDE的基礎上改良而得。 並行ATA技術是一個關於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技術規范族。最初,IDE只是一項企圖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為主要意圖的硬碟介面技術。它對廠家和用戶有直接的好處,它使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磁碟控制器內置,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而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安裝時不再需要磁碟控制器介面卡,只需要一根電纜。後來的實踐表明,這種技術由於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和速度得到了提高。正是基於它所具有的諸多優點與好處,當前個人電腦上使用的硬碟中,絕大多數都是 IDE兼容的。康柏公司於1986年開始銷售的386機,上面安裝了基於西部數據控制晶元的硬碟。
在早期的IDE之後,西部數據公司在IDE原有基礎上制定了增強版IDE(EIDE,Enhanced IDE)。EIDI增加了2種PIO和2種DMA模式,把最高傳輸率提高到了16.7MB/s,同時引進了LBA(Logical Block Address邏輯塊地址)地址數據訪問方式,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支持最高可達8.1GB的硬碟。LBA概念的引進突破了硬碟按照CHS(柱面、磁頭、扇區)方式訪問硬碟的老觀念,為適應以後硬碟容量的快速增長打下了的良好基礎。同時通過不斷升級的BIOS版本或者第三方軟體如DM/DM萬用版的支持下,輕易地就能突破8.4G、32G等硬碟容量極限。現在只要你的電腦支持EIDE,就可以在CMOS設置中找到LBA(LBA,Logical Block Address)或(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設置。EIDE支持的硬碟數目也有增加,它允許主板上具有兩個插口,每個插口可以分別連接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從而可以支持四個IDE設備。
隨著IDE/EIDE得到的日益廣泛的應用,全球標准化協議將該介面自誕生以來使用的技術規范歸納成為全球硬碟標准,這樣就產生了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硬碟介面發展在並行ATA的發展,從ATA-1一直發展到了ATA-6標准。在最早的ATA-1中一共規定了3種PIO模式和4種DMA模式(DMA並沒有得到實際應用),速度最高不超過 8.3 MByte/s;ATA-2是對ATA-1的擴展,它增加了2種PIO和2種DMA模式,把最高傳輸率提高到了16.7MB/s,實際上,它就是對西部數據公司制定的EIDE介面規范化。
而後的ATA標准不斷升級,推出了廣為人知的Ultra DMA 33、Ultra DMA 66,這兩種介面分別被劃為ATA-3、ATA-4規范中,其中 ATA-3 支持的最高傳輸率為 33MB/s。也正是從ATA-3(Ultra DMA 33)起,PC才開始廣泛地真正使用DMA來進行硬碟數據傳輸。而 ATA-4 是從2001年開始,成為PC機硬碟的主流介面類型,和ATA-3相比,將系統支持的最高傳輸率提高了一倍。
現在市場上主流硬碟介面使用的 Ultra DMA 100,屬於ATA-5規范,顧名思義,它支持的最高傳輸率為 100MB/s,將硬碟帶寬進一步拓寬至100MB/s。最近邁拓公司推出的 ATA/133介面類型如果正式被列為標准則將會是屬於ATA-6規范,它支持的最高數據傳輸率為 133MB/s。以上給出的介面均屬於並行ATA介面,並且都是雙向兼容。即新版本的 ATA介面可以和舊版本的 ATA介面產品兼容,例如在Ultra DMA 100介面上也可以使用Ultra DMA 66或者Ultra DMA 33的硬碟,當然這時系統的實際性能將取決於系統中較低的一方。
縱觀並行ATA標准,自ATA-1到ATA-6標准,IDE 硬碟介面的技術核心一直都沒怎麼變化,即都是在西部數據公司制定的IDE/EIDE基礎上不斷改良而產生,它們都屬於並行ATA介面。而在系統中使用的連接電纜一共也只有兩種,自ATA-4(Ultra DMA 66)起硬碟的介面電纜由40針40芯變為 40針80芯的介面電纜。隨著並行ATA介面的不斷提速,在 40針80芯的電纜上的速度極限到底有多大呢?多數硬碟業內專家認為並行ATA的最高傳輸率將不超過 200MB/s
並行ATA介面性能極限的冰山已經已經浮出水面,基於這樣的原因,英特爾公司聯合西部數據公司(Western Digital)等幾大硬碟廠商共同制定了Serial ATA介面(串列ATA)。
完全不同於並行ATA介面,串列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資料,在同一時間點內只會有1位數據傳輸。這種技術極大地簡化了介面的針腳數目,只用四個針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串列ATA工作的時候,第1針發出數據、第2針接收數據、第3針向硬碟供電、第4針為地線。和我們的習慣性思維帶來的想法相反,這種串列介面技術將提供比並行介面技術更高的傳輸速率,還將同時降低電力消耗,減小發熱量。
在2001年秋季的開發者論壇(IDF 2001)上,串列ATA被正式確立為硬碟介面新標准——Serial ATA 1.0。在本屆IDF上,英特爾確定的最初版本串列ATA支持最高傳輸率為150MB/s。盡管這只是這項新技術的「入門級」技術指標,也比邁拓公司制定的 ATA/133標准還高了一些,而它的最終目標將是實現600MB/s的外部數據傳輸率。鑒於串列ATA的特點及其潛在的技術發展能力,業內普遍認為Serial ATA將會取代並行ATA介面類型成為將來硬碟的主流介面類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Serial ATA馬上就會全面取代並行ATA,考慮到這種硬碟介面技術與傳統ATA技術的巨大差別,按照筆者的推測,Serial ATA真正流行將需要三年時間。

附表:硬碟介面特性及其發展簡表,硬碟介面特性及其發展簡表 :
介面名稱 傳輸速率 連接方式
ATA-1 40針電纜連接
單位元組 DMA 0 2.1 MByte/s
PIO - 0 3.3 Mbyte/s
單位元組 DMA 1,多位元組 DMA 0 4.2 MByte/s
PIO - 1 5.2 MByte/s
PIO - 2,單位元組 DMA 2 8.3 MByte/s
ATA-2 40針電纜連接
PIO -3 11.1 MByte/s
多位元組 DMA 1 13.3 MByte/s
PIO -4,多位元組 DMA 2 16.6 MByte/s
ATA-3 40針電纜連接
多位元組 DMA3,Ultra DMA 33 33.3 MByte/s
ATA-4 40針80芯電纜連接
Ultra DMA 66 66.7 MByte/s
ATA-5 40針80芯電纜連接 ]Q
Ultra DMA 100 100.0 MByte/s
ATA-6 40針80芯電纜連接
Ultra DMA 133 133.0 MByte/s
Serial ATA 1.0 4針電纜連接
Serial ATA 1.0 150 MByte/s

8. 關於電腦配置的專業知識

【電腦配置的專業知識分析】
電腦的配置,是衡量一台電腦好壞的標准。主要看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顯示器等。
硬體方面
1.CPU,這個主要取決於頻率和二級緩存,三級緩存,核心數量。頻率越高、二級緩存越大,三級緩存越大,核心越多。速度越快的CPU只有三級緩存影響相應速度。
2.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於介面、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小(包括內存的介面,如:SDRAM133,DDR333,DDR2-533,DDR2-800,DDR3-1333、DDR3-1600),一般來說,內存越大,處理數據能力越強,而處理數據的速度主要看內存屬於哪種類型(如DDR就沒有DDR3處理得快)。
3.主板,主要還是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
4.硬碟,硬碟分為固態硬碟(SSD)、機械硬碟(HDD)、混合硬碟(SSHD),固態硬碟速度最快,混合硬碟次之,機械硬碟最差。越大的硬碟存的文件就多,(如存放電影,音樂等)首先硬碟的數據讀取與寫入的速度和硬碟的轉速(分:高速硬碟和低速硬碟,高速硬碟一般用在大型伺服器中,如:10000轉,15000轉;低速硬碟用在一般電腦中,包括筆記本電腦),台式機電腦一般用7200轉,筆記本電腦一般用5400轉,這主要是考慮到高速硬碟在筆記本電腦中由於電腦移動振動意外刮傷硬碟碟片以及功耗和散熱原因。硬碟速度又因介面不同,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分IDE和SATA(也就是常說的串口)介面,早前的硬碟多是IDE介面,相比之下,存取速度比SATA介面的要慢些。硬碟也隨著市場的發展,緩存由以前的2M升到了8M,是16M或32M或更大,就像CPU一樣,緩存越大,速度會快些。
5.顯卡:要注意顯卡的流處理能力以及顯存大小和顯存位寬,越大越好。這項與運行超大程序軟體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如運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圖形軟體以及玩大型3D游戲顯卡除了硬體級別上的區分外,也有「共享顯存」技術的存在,和一般自帶顯存晶元的不同,就是該「共享顯存」技術,需要從內存讀取顯存,以處理相應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稱之為:動態顯存。這種技術更多用在筆記本電腦中。
6.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一般300W就足夠一般家庭電腦用功率,500W大部分電腦都沒有問題了),穩定的電源是很重要的,對於電腦各個電子元件穩定的電壓以及電流都是電腦壽命的關鍵。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介面也一樣有影響(如DVI和VGA介面),只是人們一般沒有太在乎。
軟體方面
1.操作系統:簡單舉個例子說明一下:電腦的同等配置,運行原版Windows 98肯定比運行原版Windows XP要快,而原版XP肯定又比運行原版的Windows Vista速度要快,最後就是原版Windows Vista運行速度比最新出的原版Windows 7速度要快,以此類推。這就說明,同等配置情況下,軟體佔用的系統資源越大,速度越慢,反之越快。還有,英文原版的操作系統運行英文版程序比運行中文版的程序穩定性及速度都是有關系的。所以,這里特別強調是原版的系統,也就是沒有精簡過的系統。同理,精簡過的Windows XP一般來說,會比原版的XP速度快些,因為精簡掉一些不常用的程序,佔用的系統資源少了,所以速度有明顯提升。
2.軟體(包括硬體)都可以適當優化,以適合使用者,如:一般辦公文員,配置一般的電腦,裝個精簡版的XP和精簡版的Office 2003就足以應付日常使用了。但如果是圖形設計人員,就需要專業的配置,尤其對顯卡的要求,所以,升級軟體:MicrosoftDirectX 9.0或以上版本是很有必要的。

9. 電腦配置各數據的含義是什麼

1、CPU,這主要取決於頻率和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和核的數量。頻率越高,第2級緩存越大,第3級緩存越大,內核越多,運行速度越快。速度更快的cpu只有三個緩存會影響響應速度。

2、內存,內存訪問速度取決於界面,粒子的數量和存儲大小,一般來說,內存越大,更強大的處理能力的數據,處理數據的速度主要取決於類型的內存(比如DDR不是一樣快DDR3處理)。

3、主板,或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處理能力更強,等等。

4、硬碟,硬碟分為固態硬碟(SSD)、機械硬碟(HDD)、混合硬碟(SSHD),固態硬碟最快,混合硬碟次之,機械硬碟最差。

5、顯卡:顯卡流量處理能力和顯卡內存大小及顯卡位寬,越大越好。

6、電源,這只要電源足夠且穩定性好,穩定的電源就很重要,對於計算機電子元件來說電壓和電流的穩定是計算機壽命的關鍵。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介面也受到影響(如DVI、HDMI、VGA介面)。

(9)st8tb在電腦配置中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筆記本電腦的配置與台式機大致相同,但有一個很大的區別。CPU、顯卡基本焊接在主板上,另外由於空間小對散熱性能要求較高,所以筆記本不僅可以看到CPU、內存、硬碟和顯卡,還有工業設計、模具和散熱也很重要。

例如,鋁合金模具的散熱性能肯定優於工程塑料模具。另外,CPU和顯卡主要是通過熱管來傳導的,應該分為兩種,但是有些品牌和低端的這種只使用熱管,所以溫度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