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全面衡量一個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
一、看財政總收入多少及其增長速度
對於需要政府承擔還款壓力的融資來說,政府一年有多少收入是能不能還上錢的基本前提。而一個融資項目通常需要存續2-3年甚至更長時間,這就涉及到把錢借出去的一方去對政府未來的收益作出一個預期,如果你不看好政府前景,你當然不會把錢借給它,對不對?
2013年湖南全省公共財政收入共完成3307.3億元,比年初預算增加66.3億元,比上年增加369.4億元,增長12.6%。
假如一個以省政府應收賬款作為融資標的的3年期信託計劃需要融資30億,省政府出承諾函願意做擔保,30億占湖南省財政總收入的比例大約1%,如果只看這個指標,這個比例算是很低的。而且如果我們預期湖南省的財政收入每年都按10%左右增長,2-3年以後30億的比例佔比更低。
我們可以認為,一次融資占財政總收入比例越低,當地財政總收入增長越快,當地政府的償債能力越強。
二、看公共財政收入中轉移性收入的比例
政府的公共財政收入裡面,既包括當地的一般預算財政收入,也就是稅收收入加非稅收收入,同時也包含政府的轉移性收入。
所謂的政府的轉移性收入就是指上級政府對本級政府財政的一種支持。一般預算收入反映了當地實際的財政狀況,能夠看出當地真實的財政實力,而上級政府的補助則反映了當地政府的發展需求,能夠看出上級政府對當地財政的支持力度。
三、看公共財政收入的質量
如果看收入的最終來源,公共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是稅收收入,而稅收收入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稅收來自哪些行業或哪些企業。
如果一個地方政府的稅收比較依賴於某一單獨的企業或者依賴於前景不是很好的產業,我們就可以認為當地的財政收入質量不是很好。
四、看政府基金收入佔比及其質量
目前中國政府基金收入裡面,很大一部分來自賣地的收入,而很多地方政府沒有太多的財政收入源,特別是一些相對落後的地方,這時候就相對依賴於政府基金收入。
如果政府基金收入佔比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例很高,同時賣地收入又是基金收入的主要構成時,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政府的收入質量不是很高,因為和地產行業關聯性很高,可能伴隨著一定的周期性,特別是現在這種市場情況下。
五、看相應科目的支出比例
政府城建支出每年都會安排一定的財政總預算比例去實施,像上表所示,交通運輸支出占總收入預算的1.92%。如果一次交通運輸方面的基建項目,融資數額占當地財政收入預算的比例遠遠小於1.92%,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樣的項目在其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六、看已有負債數額及期限分布
其實政府已有負債是很不好衡量的一個方面,因為公開的地方政府財政開支多是沒有將累計的債務反映在其收支表上的,這時我們就不得不依賴於審計署去對地方政府做相應的審計。
不過即使是審計署公布的數據,也沒有精確到地市級或縣級財政,但是如果能夠精確到省,我們也可以根據地市級或縣級財政收入占省總收入的比例大致估算出一些地市級或縣級的已有負債。
比如說經審計,截止2013年6月底,湖南全省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3477.9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733.4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3526億元。
2013年湖南省益陽市財政總收入153億,占湖南省財政總收入5%左右,我們可以大體認為益陽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在170億元,負有擔保責任債務在35億左右,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170億左右。看看益陽一年的財政所有收入才153億,這幾個數字已經相當高了。但是在看負債絕對數額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負債的期限分布,因為比較中國經濟目前市發展的,財政收入也表現出大概每年大概10%的增長速度,如果這些負債期限錯開,能夠在較長的時間段裡面逐一到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政府的償還壓力,這些就能算是較高質量的政府負債。
總結
衡量政府的財政實力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本文只是說出了幾個可以量化的方面,相信也是很重要的幾個方面,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還有很多信息需要去挖掘。
各個地方政府的信息透明度是不一樣的,所以事實上只是通過少量公開獲得的信息,是很難完整的分析一個政府的准確的財政狀況。同時,政府債務負債是一個存量概念,隨著地方政府支柱產業的變化,未來的債務水平又是一個變動的概念。我們只能希望隨著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透明度會逐漸提高並最終完全透明,這樣才能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減少相應的資本風險。
Ⅱ 公共經濟學中 如何看待資源政府配置怎樣選擇資源的配置方式 在線等高手...謝謝
政府配置資源是為了解決市場配置資源出現的問題的,主要的問題有信息不對稱,公共性問題,還有幾個,這些通過政府的干預,可以使資源得到最優配置。一般你要資源的特性,比如有一些資源規模效應很明顯的,如電力、礦產等,要政府配置,有一些像服務業,追求個性的,就由市場配置。
Ⅲ 政府在哪些方面實行了資源配置職能請舉例說明
資源配置職能: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具體表現在:一是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二是在政府部門內部配置資源;三是對非政府部門資源配置的調控。
拓展資料
一、收入分配職能: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劃清市場分配和財政分配的范圍和界限;二是規范工資制度;三是加強稅收調節;四是通過轉移性支出,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二、調控經濟職能:財政調控經濟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分別採取不同的財政政策,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通過發揮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等制度的「內在穩定器」作用,幫助社會來穩定經濟活動。三是通過財政投資和補貼等,加快農業、能源等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環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態保護以及文教、衛生等方面的支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監督管理職能:一是通過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監督管理,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從而為經濟正常運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二是通過對微觀經濟運行的監督管理,規范經濟秩序。三是通過對國有資產營運的監督管理。四是通過對財政工作自身的監督管理,不斷提高財政分配效益和財政管理水平。
四、財政資源配置職能是指政府通過財政收支以及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調整和引導現有經濟資源的流向和流量,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功能。
五、所謂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組合,即運用有限的資源所形成的資產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等。資源配置問題是經濟學中的核心問題,經濟學所要討論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資源的使用效率問題。資源的使用效率有兩層含義:一是資源的充分利用,因為資源總是有限的或者說是稀缺的,能否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決定了一國的實際產出和物質福利水平,二是被充分利用的資源是否真正被用得恰到好處,即是否達到最優配置。在資源總量配置優劣一定的情況下,資源總量越接近充分利用資源的使用效率就越高。若資源總量的利用程度為一定時,資源越接近於最優配置,效率就越高。資源總量的利用問題是宏觀經濟總量的問題,與此相關的問題將在財政的穩定經濟職能等章節中討論,這里討論的財政資源配置職能是假定在資源利用程度一定的前提下或者是在預算應該平衡的前提下。
Ⅳ 我想知道政府的能力一般是怎麼評價的
為什麼我們這里的扶貧對象得不到政府的幫助,反而為農民辦一點事還要從農民要錢。
Ⅳ 政府財政職能的資源配置職能
資源既包括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也包括人力、財力等經濟資源。配置是指資源在不同部門、地區、產品等之間的分配。所以,資源配置就是將各種資源分配於不同的使用方向,從而形成一定的資產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過程。而資源的最優配置,就是使社會各種資源始終處於一種最優組合狀態,產生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在沒有政府介入的情況下,市場會通過價格與產量的均衡,自發地形成一種資源配置狀態。但是由於存在市場失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狀態,不可能實現最優的效率結構,因而需要政府的介入。例如,市場機制不能提供人們需要的國防、公安、司法等公共產品;市場機制會導致混合產品的扭曲配置;市場機制達到資源最優配置狀態所需要的充分競爭條件也不是市場本身所能完全創造的,諸如存在著市場的地區分割、收入的分配不公等。所以,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資源的配置所產生的,它的特點和作用就是通過財政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提供財力,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外部效應,引導資源的流向,彌補市場的失效,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
財政進行資源配置的范圍是由國家的經濟職能和財政自身的特點、能力所決定的。具體而言,市場經濟中財政配置資源的范圍應當包括:(1)保證國家履行行政、國防、外交、治安、發展文化教育、基礎科技、尖端科技、社會穩定(救災、救濟、撫恤、對落後地區補助)等職能的支出。(2)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集中資金興建公路、橋梁、碼頭、機場、鐵路、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公用設施,等等。(3)基礎工業。部分基礎工業因投資多、周期長、風險大,市場調節不力,尤其在發展的初始階段需政府出資。(4)社會公益性事業。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藝術館、社會福利院等的建設和運作,僅靠市場調節往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或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需政府介入。此外,財政還可以以財政資金的配置或財政杠桿的運用影響其他社會資金由市場調節形成的配置格局。
財政配置資源的合理范圍不是一成不變的,財政配置資源的范圍不能不受市場機制的完善狀況的制約。市場發育狀況越好,籌資機制越健全,微觀經濟主體的獨立性越大,公民收入水平越高,財政直接進行資源配置的范圍相對越小。尤其是基礎工業投資、部分社會公益投資、文化教育等項目可以轉向市場調節。但這種變化並不一定是單方向的,往往是在減少一些項目的同時,因市場經濟發展而產生新的對政府直接投資的需要,如環境保護和改善方面的支出。此外,即使是實行相同經濟體制的國家,因其生產力發展所處的階段、採取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其他方面的國情存在差異,財政直接配置資源的范圍也會有所差別。如,處於經濟發展起飛階段的國家,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的任務繁重,尤其是實行重化工業—加工工業—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的國家或地區,國家投資額巨大,而以旅遊、金融、加工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或地區,尤其是可以利用天時地利等條件吸引大量外資,甚至可以依賴其他條件得以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國家直接投資相對較少。
就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上看,主要有:(1)實現資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合理配置。從社會總資源配置的角度看,政府和私人部門各應獲得合理的份額。一方面保證滿足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保證私人部門順利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社會總資源配置的均衡。這就要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確定財政職能的合理范圍,並進而確定財政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適當比例。(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結構即財政資源內部的配置比例。主要包括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支出比例、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比例。前一個比例表明資本品和消費品的配置結構,而購買性支出的比例則表明財政配置功能的大小。這兩個比例的恰當與否,直接決定了財政資源內部的配置是否合理。(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結構。政府投資規模主要指政府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它表明政府對社會總投資的調節力度,而政府投資結構如何則會直接影響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4)合理運用財政收支政策,間接調節社會投資方向。政府投資、稅收、公債、補貼等財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社會資源在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起到指導、修正和補充的作用,從而有助於提高社會總體的資源配置效率。(5)提高財政配置資源的效率。財政配置資源的目標是使社會總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所以,財政的資源配置也必須講求效率。比如,通過對投資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非生產性支出進行成本效果分析,以判明其所費資源和所獲社會經濟效益的對比關系,作為決定是否安排某項支出、安排順序和安排多少數量的依據,以最大限度地做到用最少的財政支出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再如,由於公共產品的提供是通過個人交稅和政府征稅的方式實現的,所以,應對稅收進行徵收成本與稅收收入的比較考核,爭取不斷提高財政配置資源的效率,等等。
Ⅵ 財政預算績效評估體系主要評估哪些方面的內容
1、績效評價的對象,包括部門(單位)預算管理的財政性資金和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資金。2、績效評價包括以下基本內容:(1)績效目標與戰略發展規劃的適應性;(2)財政資金使用情況、財務管理狀況和資產配置、使用、處置及其收益管理情況;(3)為加強管理所制定的相關制度、採取的措施等;(4)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包括是否達到預定產出和效果等;(5)需要評價的其他內容。
釋義:
績效:組織或個人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採取的各種行為的結果。
績效評價:組織依照預先確定的標准和一定的評價程序,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按照評價的內容和標准對評價對象的工作能力、工作業績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和評價。
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准,對中央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績效評價的過程就是將員工的收集工作績效同要求其達到的工作績效標准進行比對的過程。
Ⅶ 政府能力與行政職能之間的關系是怎麼樣的怎樣衡量政府的能力
你好,這個問題最好去期刊網上搜索文章,能得到比較詳細的資料。我找了一下,給你個參考。
政府職能與政府能力是兩個關系至為密切的概念。政府職能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承擔的職責和功能,它涉及的是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問題;而政府能力則指政府實際能夠履行這種職責和功能的程度,它要解決的是政府如何去做、何時做、通過什麼方式去做的問題。可見,政府職能框定了政府能力的基本內容和發展方向;政府能力的大小強弱則決定了政府職能的實現程度。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政府職能相對拓展的當今,政府能力及其提升,對於提高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水平,有效地履行其職能,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一) 政府職能對政府能力的影響長期以來,政府職能錯位(政府管了不是自己管的事) 、越位(政府管了不該管的事) 和缺位(該管的事沒人管) 現象嚴重,導致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給政府能力提升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11 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降低政府管理效力政府職能范圍與政府效力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在政府能力賴以形成和發揮的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職能的擴張必然導致政府能力的相對分散和政府資源配置的短缺現象,從而帶來政府管理效力的衰減。政府扮演「全能政府」的角色時,普遍存在的投資失誤、重復建設以至資源浪費,以及嚴重的失職瀆職和低效率現象都與政府高度集權而又無力有效行使職權、履行職能有關。可見,權力范圍的擴大、職能的擴張是以政府能力的效力的衰減為代價的,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必然導致嚴重的管理失誤、管理不力。21 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削弱社會管理能力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導致社會對政府的高度依賴。政府扮演「全能政府」的角色時,政府的權力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社會事務大包大攬,凡事都需政府拍板決定。在這種背景下,獨立或半獨立的社會組織就缺乏生長的土壤和發揮作用的條件,導致社會功能分化程度降低。這種「強政府」「弱社會」的結構使各種社會事務事無巨細都依賴於政府的管理,致使政府機構嚴重膨脹,而社會組織明顯萎縮。即使有限的社會組織由於財務和其他資源依賴於政府,它們的組織結構和職員級別與政府雷同,社會管理普遍行政化。社會對政府的高度依賴必然走向對政府的無奈。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使政府往往不能提供優質的社會服務,但社會別無選擇,只能無奈地予以接受31 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腐濁政府能力主體腐敗現象是公共權力的非公共運用。政府職能的擴張意味著政府對社會有價值的資源進行權威性分配的權力的擴大,從而導致尋租現象的加劇,為政府機關中的腐敗分子提供了更多的以權謀私的機會,致使腐敗現象的蔓延。目前,我國「腐敗現象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廣泛領域,尤其是侵蝕到我們黨政機關和幹部隊伍。利用職權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索賄受賄等犯罪行為,達到了驚人的程度。」這種狀況與政府職能無限擴張是密切相關的。政府職能擴張致使腐敗現象的蔓延,而政府能力與為政清廉又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政府中腐敗現象的蔓延必定嚴重損耗政府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使政府的基本職能得不到實現。
(二) 政府能力對政府職能的影響行政權力與政府能力之間的影響和作用是相互的。政府能力是政府職能得以實現的保障,如果政府能力欠缺,勢必影響到政府職能的實現。政府能力的提升受到社會資源的制約。正如界定政府能力的涵義時論述的那樣,資源的運作能力是政府能力的支撐。隨著政府能力的增強,政府職能將進一步規范和合理。政府職能的轉變與重構必須充分重視政府能力制約性,以此作為適度界定政府職能的重要依據之一。這是因為:11 政府能力提升促使政府職能「外移」由於政府能力賴以形成和發揮的資源的限制,政府能力必定是有限的。有限的政府能力只能承擔有限的政府職能,政府能力的大小,只是相對而言的,「量力而行」是中國的古訓,對於政府同樣是適合的。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必然導致政府能力的衰減,從政府與社會的邊界的視角來看,對同樣限度的政府能力,如果政府「幹了許多幹不了又干不好的事」,要履行的職能越多,那末,履行每項職能的能力則越小;反之,如果對同樣限度的政府能力,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不該管的事逐步交給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實現職能外移,則政府對履行少數關鍵職能的能力大大提升。因此,政府只有實現職能外移,形成公共管理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政府才能提升對履行外移職能的部門實施運營監控的能力。21 政府能力提升促使政府職能「平移」從同一級別政府的職能來看,職能部門之間交叉扯皮,多頭管理和政出多門,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為實現政府能力提升,可以使同級政府機關的職能重新配置,撤並職能雷同和相似的機構,減少財政供養人員,節約行政成本,從而節約有限的行政資源,提升政府的能力,而這一個過程又是相互的,因而,提升政府能力,會迫使政府「忍痛割愛」,甩掉長期以來使政府機構臃腫、人員冗餘、職能不清的包袱。理清關系,理順職能,實現政府職能「平移」。31 政府能力提升促使政府職能「下移」政府職能轉變的本質是權力下放、重心下移。但是,我們的實際情況是政府層次級別繁多,政府權力下放、重心下移並非是輕而易舉的事,上級政府需要具備較強的監督管理能力而下級政府需要較強的執行組織能力。當然職能轉變過程中權力下放、重心下移也有其陷阱,如若控制不力,容易導致宏觀經濟的失控,容易因地方爭奪而導致資源配置的不當,容易形成地方主義和部門主義等等。因此,對政府來說,職能下移的戰略都必須從各級政府機構能力的評價開始,並用明確的規則具體規定各級政府的職責范圍。只有提升政府能力,才能真正實現政府職能下移,加強地方政府自主權,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