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筋混凝土梁的承載力計算公式
雙筋截面混凝土梁的承載力表達式如下:
(1)梁端受壓鋼筋配置過多怎麼算擴展閱讀
相對受壓區高度不大於界限受壓區高度是混凝土梁設計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在梁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受壓區鋼筋,是改善相對受壓區高度的唯一方法。式1即可表明這一點。
最大配筋率的本質,就是要滿足相對受壓區高度小於界限受壓區高度。以C30,HRB400為例,界限受壓區高度為0.518。
令ξ=0.518,根據式2,ρ=2.1%/(1-μ),如果不考慮壓區鋼筋(μ=0),最大配筋率為:ρ=2.1%,在相對受壓區高度不大於0.518的情況下,最大配筋率為2.5%,則相當於μ=0.16,受壓鋼筋面積/受拉鋼筋面積不小於0.16。
㈡ 梁內配有縱向受壓鋼筋該如何計算
畫配筋圖,比如支座處
負彎矩
,好像就相當於把梁倒過來算受拉鋼筋。
㈢ 什麼樣的梁叫超筋梁,少筋梁,怎樣計算梁受力的有效高度,
超筋梁,是指受拉鋼筋配得過多的梁。破壞特點是受壓區混凝土裂縫開展不大,梁的撓度較小,但受壓混凝土先達到極限壓應變而被壓碎,使整個構件破壞。超筋梁的破壞是在沒有明顯預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為脆性破壞。主要原因是受拉鋼筋過多,受拉鋼筋沒有達到屈服強度,從而不會出現明顯變形和裂縫。這種梁配筋雖多,卻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是不經濟的。由於上述原因,工程中不允許採用超筋梁。
少筋梁,是指少筋破壞(配筋率ρ<ρmin)的鋼筋混凝土梁,構件承載能力很低,只要其一開裂,裂縫就急速開展.裂縫截面處的拉力全部由鋼筋承受 ,鋼筋由於突然增大的應力而屈服.構件立即發生破壞.這種破壞具有明顯的脆性性質,即一裂即壞。
在計算梁板受彎構件承載力時,因受壓區混凝土開裂後拉力完全由鋼筋承擔,這時梁能發揮作用的截面高度,應為受拉鋼筋截面形心至受壓邊緣的距離,稱為截面的有效高度h。
根據鋼筋凈距和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的規定,並考慮到梁、板常用的鋼筋直徑(梁設為20mm,板設為10mm),室內正常環境的截面有效高度h。和梁板的高度h有以下關系:
對於梁: h。=h-35mm (一排鋼筋)或 h。=h-60mm (兩排鋼筋)對於板 h。=h-20mm h。=h-(最小保護層厚度+d/2)其中最小保護層厚度依據環境類別和混凝土強度等級定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一般的,對於梁可取20,板可取10.
㈣ 怎麼計算梁的配筋
梁配筋率: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柱子為軸心受壓構件。在橋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積配筋率,即受拉鋼筋面積與主梁面積之比。公式: 1.ρ=A(s)/A。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下同。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根據受力性質不同而含義不同,分別為:1. 受壓構件的全部縱筋和一側縱向鋼筋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2. 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據構件截面的極限抗彎承載力M(u)與使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正好開裂的彎矩M(cr)相等的原則確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結構設計的時候要滿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當構件配筋超過最大配筋率時塑性變小,不利於抗震。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1] 2.箍筋面積配筋率:面積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計算公式為:ρsv=Asv/(bs)=(n×Asv1)/(b×s)。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箍筋體積配筋率體積配箍率(ρ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0頁)。式中,l1和l2為混凝土核心面積內的長度,即需減去保護層厚度。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ρv,min=λv×fc/fyv;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均有此規定),fyv≤360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無此規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有此規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已取消fyv≤360N/mm^2的規定。)
㈤ 梁的配筋怎麼算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 計算公式:ρ=A(s)/bh(0)。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下同。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據構件截面的極限抗彎承載力M(u)與使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正好開裂的彎矩M(cr)相等的原則確定。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㈥ 梁腰筋怎麼配置400.500.600.800.1000的各要放多少根怎麼算的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50010-2010)9.2.13條規定:梁的腹板高度不小於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鋼筋,
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樑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00mm,截面面積不應小於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6.4.1條規定:hw——截面的腹板高度:對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對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對工形截面,取腹板凈高。
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2.13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於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樑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00mm,
截面面積不應小於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但當梁寬較大時可以適當放鬆。此處,腹板高度hw按本規范第6.3.1條的規定取用。必須知道hw。
(6)梁端受壓鋼筋配置過多怎麼算擴展閱讀: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6.1 一般規定
第6.1.1條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除應根據使用條件進行承載力計算及變形、抗裂、裂縫寬度和應力驗算外,尚應按具體情況對製作、運輸及安裝等施工階段進行驗算。
當預應力作為荷載效應考慮時,其設計值在本規范有關章節計算公式中給出。對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當預應力效應對結構有利時,預應力分項系數應取1.0;不利時應取1.2。對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預應力分項系數應取1.0。
第6.1.2條當通過對一部分縱向鋼筋施加預應力已能使構件符合裂縫控制要求時,承載力計算所需的其餘縱向鋼筋可採用非預應力鋼筋。非預應力鋼筋宜採用HRB400級、HRB335級鋼筋,也可採用RRB400級鋼筋。
第6.1.3條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不宜超過表6.1.3規定的張拉控制應力限值,且不應小於0.4fptk.
當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表6.1.3中的張拉控制應力限值可提高0.05fptk:
1、要求提高構件在施工階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階段受壓區內設置的預應力鋼筋;
2、要求部分抵消由於應力鬆弛、摩擦、鋼筋分批張拉以及預應力鋼筋與張拉台座之間的溫差等因素產生的預應力損失。
㈦ 梁的鋼筋工程量怎麼算啊
框架梁鋼筋計算公式: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 Lae時,必須彎錨,演算法為:hc-保護層+15d;取0.4LaE+15d。
下部通長鋼筋計算: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同上框架梁下部縱筋可在柱支座外內力較小處搭接,即距邊緣Ln/3范圍內連接。抗震框架梁須避開箍筋加密區。
箍筋和拉筋的計算: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2d拉筋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弧形梁箍筋加密區范圍按弧形梁中心線,箍筋間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7)梁端受壓鋼筋配置過多怎麼算擴展閱讀
由梁和柱連接而成的,樑柱交接處的框架節點應為鋼結構成雙向樑柱抗側力體系。剛接即梁的兩端與框架柱(KZ)固定相連。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樓屋蓋的荷載並將其傳遞給框架柱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剛接形成樑柱抗側力體系,共同抵抗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據建築材料的不同,框架結構可分為:混凝土結構框架、鋼框架、鋼-混凝土框架。即可以採用鋼筋混凝土、建築鋼材或者鋼-混凝土製作框架梁或框架柱。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行業標准《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JGJ3-2010第7.1.3條規定,兩端與剪力牆剛接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連梁宜按照框架梁設計。
㈧ 梁內配筋計算詳細講解 例如 荷載 2 KN/m2 梁跨長3m 鋼筋怎麼 配 要計算過程
給出條件不清楚,我是按恆載,沒有活載計算的
計算步驟如下:先預估梁的截面,200X300,C25砼,fc=11.9
均布荷載q1=2Kn/m2,梁自重q2=25X0.2X0.3=1.5Kn/m2,梁的計算跨度L=3m,
q=q1+q2=2+1.25=3.5Kn/m2
1。先計算梁的彎矩標准值.如果是單跨梁,彎矩是Mk=1.1/8*q*L*L=0.125X3.5X3X3=3.94Kn.m
2.梁的剪力標准值,Vk=1/2*q*L=0.5X3.5X3=5.25Kn
如果只有恆載,系數取1.35,梁彎矩設計值M=1.35X3.94=5.32,,剪力設計值V=1.35X5.25=7.09
3.根據M.V來計算梁的配筋,荷載較小,按單筋梁計算,上部配2根直徑12的鋼筋。
抗彎計算:
(1)求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ξb
εcu=0.0033-(fcu,k-50)×10-5=0.0033-(25-50)×10-5=0.00355
εcu>0.0033,取εcu=0.00330
按《混凝土規范》公式(6.2.7-1)
(2)單筋計算基本公式,按《混凝土規范》公式(6.2.10-1)
(3)求截面抵抗矩系數αs
h0=h-as=300-35=265mm
(4)求相對受壓區高度ξ
(5)求受拉鋼筋面積As
As=ξα1fcbh0/fy=0.032×1.00×11.90×200×265/300=68mm2
(6)配筋率驗算
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
ρsmin=max{0.0020,0.45ft/fy=0.45×1.27/300=0.0019}=0.0020
As=68 < ρsminbh=0.20%×200×300=120mm2,受拉鋼筋按構造要求配筋As=120mm2
抗剪計算:
(1)截面驗算,按《混凝土規范》公式(6.3.1)
V=0.25βcfcbh0=0.25×1.000×11.90×200×265=157675N=157.68kN > V=7kN
截面尺寸滿足要求。
(2)配筋計算,按混凝土規范公式(6.3.4-2)
V < αcvftbh0+fyv(Asv/s)h0
Asv/s = (V-αcvftbh0)/(fyvh0)
= (7.09×103-0.70×1.27×200×265)/(270×265)
= -0.55943mm2/mm=-559.43mm2/m
配箍率 ρsv=Asv/s/b=-0.55943/200=-0.28% < ρsvmin=0.11% 不滿足最小配箍率
抗剪箍筋按構造配筋: Asv/s = ρsvmin×b=0.11%×200=0.22578mm2/mm=225.78mm2/m
配置鋼筋:
(1)上部縱筋:計算As=120mm2,
實配3D16(603mm2 ρ=1.01%),配筋滿足
(2)下部縱筋:計算As=120mm2,
實配3D16(603mm2 ρ=1.01%),配筋滿足
(3)箍筋:計算Av/s=226mm2/m,
實配d8@100雙肢(1005mm2/m ρsv=0.50%),配筋滿足
如果荷載大的話,還要驗算梁的裂縫和撓度。
㈨ 梁鋼筋怎麼算
梁鋼筋計算公式
一、框架樑上部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上部通長筋 長度=各跨長之和L凈長-左支座內側a2-右支座內側a3+左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GB50010-2002P186圖10.4.1樑上部縱向鋼筋在框架梁中間層端節點內的錨固
註:如果存在搭接情況,還需要把搭接長度加進去 圖49
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 LaE時,必須彎錨,這時有以下幾種演算法: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當縱向鋼筋彎錨時錨固長度最終取值: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P186-189、306-307)中第10.4.1條中不難得出,當樑上部縱向鋼筋彎錨時,樑上部縱向筋在框架梁中間層端節點內的錨固為:hc-保護層+15d較為合理。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端支座負筋 第一排鋼筋長度=本跨凈跨長/3+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註:1、錨固同樑上部貫通筋端錨固;
2、當梁的支座負筋有三排時,第三排鋼筋的長度計算同第二排。
第二排鋼筋長度=本跨凈跨長/4+錨固;
中間支座負筋 第一排鋼筋長度=2*Ln/3+支座寬度;
第二排鋼筋長度=2*Ln/4+支座寬度;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註:Ln為相鄰梁跨大跨的凈跨長
架立筋 長度=本跨凈跨長-左側負筋伸入長度-右側負筋伸入長度+2*搭接註:當樑上部既有貫通筋又有架立筋時,搭接長度為150mm
二、框架梁下部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下部通長筋 長度=各跨長之和-左支座內側a2-右支座內側a3+左錨固+右錨固註:1、端支座錨固長度取值同框架樑上部鋼筋取值;2、如果存在搭接情況,還需要把搭接長度加進去。 圖51
下部非通長鋼筋 長度=凈跨長度+左錨固+右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註:端部取值同框架樑上部鋼筋取值;中間支座錨固長度為:Max {LaE,0.5Hc+5d }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 凈跨長度-2*0.1Ln(Ln為本跨凈跨長度) 03G101-1P60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向鋼筋斷點位置
三、梁附加鋼筋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 當hw≥450mm時,需要在梁的兩個側面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間距a≤200;
長度=凈跨長度+2*15d 03G101-1P24、62梁側面縱向構造筋和拉筋,分為一級抗震和二至四級抗震等級
註:
1、hw指梁的腹板高度;
2、梁側面構造縱筋和受扭縱筋的搭接與錨固長度取值可參見(03G101-1P24)第4.2.3條第五款的注1與注2,即:梁側面構造鋼筋其搭接與錨固長度可取為15d,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其搭接長度為Ll或LlE,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圖53
側面縱向抗扭鋼筋 長度=凈跨長度+2*錨固長度
拉筋 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2*d 當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8mm.
根數計算 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豎向錯開設置。
吊筋 長度=2*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03G101-1P62
註:斜段長度取值:當主梁高>800mm,角度為60度;當主梁高≤800mm角度為45度
次梁加筋 次梁加筋箍筋長度同箍筋長度計算 在次梁寬度范圍內,主梁箍筋或加密區箍筋照設
加腋鋼筋 長度=加腋斜長+2*錨固 03G101-1P60
當梁結構平法施工圖中加腋部位的配筋未註明時,其梁腋的下部斜縱筋為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根數n的n-1根(且不少於兩根),並插空放置,其箍筋與梁端部的箍筋相同。
四、框架梁箍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箍筋計算 長度計算同柱箍筋計算 03G101-1P35、62、63 圖57
圖58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箍筋加密區長度取值: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
當結構為二~四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梭
五、其它梁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屋面框架梁 端支座錨固長度=hc-保護層+梁高-保護層 03G101-1P55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縱向鋼筋構造(一) 圖59
非框架梁 端支座錨固長度:上部鋼筋端支座錨固同框架梁 03G101-1P65
主要介紹非框架梁與框架梁配筋不同的地方 圖60
端支座負筋延伸長度=凈跨長/5+錨固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12d 註: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La用於弧形梁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獨立懸臂梁 上部第一排鋼筋長度=Ln1/3+支座寬+L-保護層+Max{梁高-2*保護層,12d} 03G101-1P66
上部第二排鋼筋長度:Ln1/4+支座寬+0.75L
下部鋼筋長度=L-保護層+12d 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懸臂梁 上部第一排鋼筋長度=L-保護層+Max{梁高-2*保護層,12d}+錨固; 03G101-1P66
註:
1、通常為角筋,且根數不少於第一排縱筋的二分之一;
2、當懸挑梁的縱向鋼筋直錨長度≥La且≥0.5hc+5d時,可以不必往下彎錨;當直錨伸至對邊仍不足La時,則應按圖示彎錨;當直錨伸至對邊仍不足0.4La時,則應採用較小直徑的鋼筋。圖62
當L≥4hb時,第一排鋼筋需要設置為彎起筋,長度=L-保護層+0.414*(梁高-2*保護層)+錨固;
上部第二排鋼筋長度=0.75L+錨固;
下部鋼筋長度=L-保護層+12d 註: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
㈩ 如何計算鋼筋是否超筋
從破壞上判斷:超筋的樑上部混凝土先受壓破壞。少筋的梁下部混凝土先受拉破壞。適筋的上下混凝土同時出現裂紋,上部是壓裂,下部是拉裂。
從理論計算上判斷:如果配筋率小於(0.2%和0.45*ft/fy)的最大值,會出現少筋破壞。如果混凝土的受壓區高度X>ξb*h0的話,那麼會出現超筋破壞。除此外即為適筋梁。
鋼筋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質決定的。首先鋼筋與混凝土有著近似相同的線膨脹系數,不會由環境不同產生過大的應力。其次鋼筋與混凝土之間有良好的粘結力,有時鋼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間隔的肋條來提高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的機械咬合。
當此仍不足以傳遞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拉力時,通常將鋼筋的端部彎起180 度彎鉤。此外混凝土中的氫氧化鈣提供的鹼性環境,在鋼筋表面形成了一層鈍化保護膜,使鋼筋相對於中性與酸性環境下更不易腐蝕。
(10)梁端受壓鋼筋配置過多怎麼算擴展閱讀
超筋的壞處: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是不經濟的,梁的撓度較小,受壓混凝土先達到極限壓應變而被壓。
破壞特點是受拉區混凝土裂縫開展不大,梁的撓度較小,但受壓混凝土先達到極限壓應變而被壓碎,使整個構件破壞。超筋梁的破壞是在沒有明顯預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為脆性破壞。
主要原因是受拉鋼筋過多,受拉鋼筋沒有達到屈服強度,從而不會出現明顯變形和裂縫。這種梁配筋雖多,卻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是不經濟的。由於上述原因,工程中不允許採用超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