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割據,爭奪狀態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各自都為自身利益而站,可以說是為搶奪地盤和勢力資源發展人口所致。其目的大同小異,只是弱國相對來說為了搶奪更多的資源人口再積聚力量,根源就是經濟的發展,致使大量社會財富中央無法管理,諸侯勢力漸漲。其實就是一句話,經濟是所有一切社會現象的根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 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影響
在我國的春秋時期呈現出了春秋爭霸的一派繁榮景象,不僅是在各個國家的戰斗之間出現了這種繁榮的景象,而且在我國的文化方面也出現了非常繁榮的一番景象。春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各個流派的學說一擁而上,對於每個國家的指導思想來說都是不一樣的,統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了自己國家的指導思想。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並不是在巧合之下形成的。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侯國爭霸的現象,這是因為諸侯國國君都有一定的野心,但是當時的周幽王是非常婚姻無能的一個君王,沒辦法帶領整個國家。
C. 諸侯爭霸
為了錢和權力........孩子......其實他們早就想爭了....哈哈
D. 諸侯游戲
好玩,《諸侯》的故事架空在中國商、周、漢時期,配以厚重的國風舞台,用唯美的奇幻風格再現東方戰國烽火亂世的一面。古語有雲,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狼煙四起,諸侯爭霸。諸侯兩字,涵括了多少炎黃子孫的熱血與夢想。《諸侯》將為玩家重述中華民族的歷史滄桑,成就玩家爭霸天下的諸侯夢,引領玩家進入中國歷史最熱血激昂的時代!
E. 西周的分封制納貢和調兵
所謂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親戚、功臣或古代先王聖賢後裔等,分別授予一定范圍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統治據點,以拱衛周王室。
分封制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後,子成王繼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趁機拉攏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後,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同時,也給周初統治者深刻的教訓,更感分封的重要性。
周朝分封的對象有四類:一是親族,包括同姓貴族和異姓親戚;二是功臣,也就是在西周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分封實際上是對功臣賞賜的一種方式。一共有五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三是先代貴族。最典型的代表是微子啟;四是古代聖王後裔。封國規模一般較小,象徵意義卻大於實際意義。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具有一定的統治權。諸侯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聘述職、隨王祭祀等義務,以起到捍衛王室、以蕃屏周的作用。
與分封制緊密相連的是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周天子居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根據宗法制和分封制原則,便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族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級機構。
通過分封制,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了邊遠地區,統治效果加強。加強了同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融合和文化滲透。但分封制也有其弊端,諸侯權力過大,直接導致了西周後期各諸侯國對王室不忠及地方割據勢力的強大。但是對於統治者來說,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更適合的制度。根據西周時期的歷史狀態,選擇分封制無疑是合理的。
F. 春秋時期諸候爭霸有何利弊
利: ①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個小國逐步歸並成幾個大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②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在少數民族襲擾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爭中,出現了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共處,打破了各族間原來的地域界限。 ③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各國為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進行某些改革,從而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結果是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弊: ①諸侯爭霸使得整個國家兵連禍接,沒有寧日,給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奴隸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諸侯爭霸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說,五霸的一般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但宋襄公並未能稱霸,而爭霸的大國還有吳、越,於是對「五霸」,其說不一。
G. 周朝諸侯國兵力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其時天子衰弱,政由五伯。五伯者,齊桓、晉文、宋襄、楚庄、吳夫差也。鄭庄、秦穆、越勾踐皆小伯。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跡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平王投戎弒父,王道衰。而歷王虐,國人暴動,王道至此衰矣。天子不修其政而不為天子也。宣王者,長於召公家也,果歷王太子乎?而宣王既喪南國之師,又敗績於西戎,乃料民於太原,民皆怨。幽王戲諸侯,諸侯皆反。幽王未滅,申侯立天王,而投犬戎弒幽王也。蓋宗周既亂,周乃東遷。王道衰,諸侯不用王道,禮樂征伐至此出諸侯,不出天子;而政由五伯,亦不由天子。桓王十又二年(前708),王師伐鄭,鄭伯逆之,王師敗績,王亦傷。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蘇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滬浙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借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霸(古音praks),又寫作伯(古音prak),九命作伯,故伯為王昭,而春秋諸侯假天子之義行征伐。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宗周之亂,齊人滅東夷,乃不用天子令。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繼位後,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他國家,抗擊夷狄的侵擾,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業發展到頂峰。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並了 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 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越王允常卒,闔閭乃揮師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侵凌齊、晉,霸也,而中國皆怨。越王勾踐使伐吳。周元王三年(前473),前三年,夫差會中國之盟,而侵凌中國,勾踐以吳兵在中國,其國空,遂為吳,殺吳太子,夫差以重金求和,越乃釋吳,仍圍之。後三年,吳亡。惜天已越刺吳,而夫差弗能受之,今天以吳賜越,勾踐安能不受天命?勾踐欲遷夫差於甬東,夫差自殺。勾踐乃會盟中國,周元王命勾踐作伯。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H. 春秋時期各國爭霸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進行的
1、條件: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
2、拓展: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軍事中占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史稱:春秋五霸。(註: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為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並統一戰爭做了先期准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現過8種說法, 但中學歷史教科書通常用的都是《史記》或《荀子》的版:《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而《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I. 諸侯爭霸怎麼結盟
盟誓是古時候諸侯之間重要的結信的方式,也是諸侯之間重要的外事活動。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峰起,諸侯與王室之間、諸侯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進行盟誓。由於彼此缺少真正的誠信,所以只能藉助於神譴和詛盟來對結盟方加以約束與威脅,以此來維護彼此的誠信。盟禮主要有殺牲、歃血、昭告神明、坎用牲加書等過程。結盟之前,先掘地為方坎,在坎上殺牲。殺牲時,先割牲的左耳,再取牲血。用珠盤盛放牲耳,用玉敦盛放牲血。接著蘸著牲血書寫盟書(後改為用丹書或墨書)。然後由主盟者的戎右執玉敦,讀盟書。參加會盟的人員無異議後,再由掌管盟誓的官員司盟,面向北讀盟書,以昭告神明。接下來開始歃血,主盟者執牲耳,先微吸牲血(或以血塗於口旁),戎右再按照參盟者的身份依次歃血。參盟者全部歃完血,然後把殺的牲放在坑內,把盟書放在牲上埋起來。結盟儀式才算完成。盟書一般要有數本,除了一本要與牲同埋以外,參加盟誓的人要各持一本回國,回國後交付專門保管盟書的盟府收藏,以務查看。殺牲歃血,告誓神明,用意是指如果有違背盟約者,就像被殺的牲一樣會遭到神明的懲罰。神明既可以是山川之神,也可以是日月之神。牲可以大也可以小,大型的會盟一般用牛,小型的會盟也可以用羊等家畜。比較隆重的會盟,還要築制盟壇,參盟的諸侯在壇上歃血為盟。盟書一般要說明結盟的原由、結盟的要求以及背盟的詛誓等。即敘述各會盟方要會盟的原因與目的,列出會盟方應當遵守的盟誓,說明會盟方如果背盟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