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市文化品質服務中心
成都市文化品質服務中心是非常不錯的一家服務服務公司口碑還是比較不錯的,用戶量也是非常多的。
B. 成都市圖書館在哪裡是不是免費的
成都圖書館始建於1912年,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新館館址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翁路98號。成都圖書館200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2010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成都圖書館新館是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館舍佔地10畝,建築面積2.198萬平方米,是成都市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陣地和公共文化服務窗口。
成都圖書館於2006年獲文化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先進單位」光榮稱號;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遺產日獲獎單位」。
四川省文化廳授予「首屆中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優秀組織獎」;市委宣傳部頒發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授予「全民讀書先進單位」稱號等。
(2)成都文化服務資料庫擴展閱讀:
1、成都圖書館全年365天開放,每天開放時間為 9:00-20:30、每逢周三下午閉館,服務時間為9:00-12:00。總服務台、辦證處(1樓)9:00—20:30。
2、目前成都圖書館已用身份證注冊取代借閱證的辦理,讀者只需在總服務台或者自助注冊機上將身份證注冊後即可用身份證借還圖書。
3、成都圖書館WIFI為讀者免費開放,接入點名稱「Cdlib_Reader」,首次連接後需通過瀏覽器打開任意網站,瀏覽器會自動跳轉至登錄頁面,填寫個人手機號,獲取簡訊驗證碼,最後填入驗證碼連接上網。
首次登錄成功後,30天以內到館可自動連接WIFI,無需重復獲取簡訊驗證碼。同一時間,一個手機號只能登錄一個終端。
C. 成都市文化館數字體驗廳里有什麼東西
成都市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做的還是很不錯的,據聽說,是由鄭州豫秀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完成的,從線上的網站平台、APP到線下的體驗區設備,做的非常好;
線下設有的體驗項目:
一、虛擬現實體驗區(VR)
通過電視遙控機模擬VR全景體驗。為體驗者帶來多重視覺的VR感受。
二、動感單車體驗區
利用動感單車聯動屏幕,通過單車行進速度的快慢來掌握視頻的內容動向,內容根據甲方提供的歷史文化內容內容展示成都的人文歷史背景畫面,在寓教於樂的環境中健康互動。(文化場景、運動場景、歷史場景)3個場景,根據踏板速度快慢結合視頻播放給予體驗者虛實融合運動與視覺體驗的融合。
三、繪畫區域
利用信息技術採用感測器等外設結合平板,兒童繪畫。紙上繪畫與屏幕聯動。提供繪畫軟體及資源庫實現實體繪畫與電腦虛擬結合,在紙張上對照電腦顯示進行創作保存使用說明。
四、書法體驗區
滿足體驗者不同需求,書法部分,能實現多重筆觸,根據體驗者的書寫力度感應變化。繪畫部分,提供能夠配合使用打造出自然的筆觸效果。方便體驗者選取不同色彩滿足繪畫需求。
五、多功能體驗區
1、在桌面點擊:五子棋、象棋、圍棋,即可進入游戲使用。
2、可以選擇文化館知識答題,即可進入游戲使用。
3、可選擇問卷調查,即可進入游戲使用。
六、電子琴體驗區
體驗者通過操作平板電腦選擇曲目,在大屏幕顯示,體驗者根據屏幕提示進行電子琴的學習體驗。體驗實體樂器與平板的互動,並通過教學了解樂器的使用。與聚音罩聯動,保證體驗者有不受干擾的音樂體驗感受。
七、架子鼓體驗區
體驗者演奏情況實時與大屏幕聯動;根據電視機的畫面提示進行架子鼓的敲打體驗。體驗實體樂器與屏幕的互動,並通過教學了解樂器的使用。並與聚音罩聯動,保證體驗者有不受干擾的音樂體驗感受。
八、舞蹈體驗區
攝影頭與視頻的聯動系統,通過動作捕捉設備對體驗者動作進行數據採集,對產生的數據,進行評分機制。體驗者跟隨虛擬領舞者動作,學習跳舞。
九、音樂體驗區
預裝各種具有名族特色的歌曲資料庫,體驗者帶上耳機,聆聽音樂的美妙體驗。
十、摳像體驗區
體驗者能身臨其境,能夠與屏幕上的視頻人物同步演繹經典的片段,達到動作呼應的效果。感受不同文化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它能准確地「還原」不同場景效果,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定製化舞台及粒子動態特效
十一、照片牆
操作者可以手動點擊查看圖片,程序預設以流線型展示圖片,被選中區域為展示大圖,其餘為小圖,以動態的形式展示本場館的介紹和歷史發展。
十二、虛擬手機
該屏與手機端文化館APP呈現內容一致,該屏目的是為了更好促進文化館線上宣傳推廣,並相互交流。
十三、歌唱藝術培訓廳
利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歌曲演唱學習,准確評判歌唱分數
D. 成都大學美術學院的學院領導
團隊帶頭人:孫哲
動漫創意團隊由11位教師組成,其中多數為雙師型教師,具有豐富的項目實戰和人員培訓經驗,如許毅老師曾在環球數碼媒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擔任項目主管;鄧杉老師曾在深圳伯青哥(台資)游戲公司擔任藝術總監;梁怡老師任成都市雲頂動畫創意總監等。2008年來,動漫創意團隊堅持以技術為抓手,以應用為主線,以社會效益為目標,以經濟效益為參照、以生態效益為原則,服務於地方經濟及文化發展的需要,在與地方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委託合作中,已取得豐碩成果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團隊製作的《馬路俠客》、《人口與計劃生育flash動畫》、《農村基礎知識問答》、《抗震救災公益短片》、《龍泉科技局農產品標准化生產FLASH動畫製作》以及成都市殘聯「3D」動漫就業項目等為交通安全、計劃生育、城鄉統籌、抗震救災等社會公益項目作出重要貢獻,並成為成都市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其地方服務的職能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肯定。 團隊帶頭人:張旗 鍾遠波
動漫編導團隊針對信息化時代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體驗方式的改變,將動漫創意應用於傳統文化傳承以及當代文化建設,並注意在動漫傳播中提供文化資訊及文化服務,通過產學研結合,針對成都市以及西南地區區域文化特徵,結合成都市建設世界田園城市的契機,進行動漫形象的策劃及動漫品牌的打造,並將其應用於當前的城市文化建設、城鄉統籌工程、新農村建設、城市公益廣告中,在研項目有《十二生肖》、《古蜀祭》、《秋江》等,團隊依託《十二生肖》項目,與北京華嬉雲游文化產業公司簽約共建中華民族民俗生肖文化研究中心,進行傳統民俗藝術的聯合研究,動畫片《秋江》作為國內首次將川劇用動畫形式表現的作品,受到省內外多家媒體的跟蹤報道和廣泛贊譽。 團隊帶頭人:王興國 楊冬
美術理論團隊是美術學院教師團隊中師資陣容強,學歷職稱結構優,科研成果比較突出的一支隊伍。目前有教師8人,涉及美術學院所開設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中外美術史》、《藝術美學》、《中外藝術史》、《藝術概論》、《新媒體概論》、《設計概論》、《動畫概論》等方面課程,學科方向比較齊全。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5人;學歷結構上,有博士4人,碩士3人,本科1人。年齡都屬於中青年教師,30-48歲之間,正處於年富力強階段。該團隊除了在教學中承擔全院的專業基礎理論課外,還承擔一部分面向全校的公共課,教學評價一直較好。同時,該團隊科研能力十分突出,承擔了學院的主要縱向科研項目和大部分高級別論文著述任務。 團隊帶頭人:羅徠 劉遂海
繪畫創作團隊是美術學院傳統美術學科陣營的一支勁旅,涵蓋了油畫、水粉水彩、國畫、書法、漆畫、雕塑與陶藝、版畫等專業方向,具有較強創作實踐能力的教師有20人。其中國家級會員6人,均參加過多次國家級美術、書法權威展覽或獲獎,在省內外同行中具有一定影響;其餘基本為省級會員,也都參加過各類省級重要展覽賽事活動。職稱結構方面: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10人;年齡結構方面,30-45歲的教師16人,30歲以下的只有1人,這是一支年富力強且具有很強創作實力的團隊。在繪畫專業教學中,各位教師都能很好結合自己的創作方向,向學生傳授緊密結合當代藝術創作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創造能力。教學之餘,教師們都積極耕耘,勤於創作,不斷推出一批有價值、有影響的作品。 團隊帶頭人:赫榮定
該團隊在專業領域業績顯著,有實戰型的專業教師15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6人,講師8人,隊伍年齡梯隊結構合理、專業知識互補,主要在藝術設計產業發展和設計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研究,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格局,並致力於設計項目開發,積極開展學、研、產,為社會策劃、設計的項目數百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其中包括《劍南春典藏酒》、《沱牌曲酒》、《茅台系列紀念酒》、《譚木匠》、《鴻基家裝》等一批有社會影響的設計作品。同時,該團隊已獲得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出版了《包裝設計》、《實用廣告設計》等教材,主持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及其他省部級科研課題。引進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實踐基地,通過引入企業和科研具體項目,聘請骨幹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幹人員參與實踐工作,充分踐行了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團隊帶頭人:鄭曉東
該團隊由一批經驗豐富、業績顯著、實戰型的專業教師所構成,涵蓋景觀設計、室內空間設計、環境雕塑以及各類公共設施設計等方向。目前有專業教師11人,其中正教授1人,博士1人,研究生7人。師資隊伍整體結構合理,主要在環境藝術設計產業發展和設計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研究。團隊教師發表論文多篇,出版教材、專著多部,承擔設計項目數百件,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影響。
團隊主持完成多項橫向及縱向科研課題,包括西藏拉薩城標雕塑《高原之寶》(獲得住建部和文化部頒發的「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提名獎」),《龍泉驛區「桃源—香格里拉」景區概念規劃》等科研項目,團隊成員師生獲得多項設計獎。在教學中,該專業教師教學一貫堅持以實踐為導向,以市場為目標,強調教學的針對性、學生的參與性和市場的應用性,以引進設計實踐項目和教師科研項目進課堂,藉助特色的校企合作 「教學實踐基地」,培養服務地區經濟建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團隊帶頭人:韓添任
陶藝及綜合材料創意團隊研究陶藝及綜合材料的目的是突破傳統藝術對材料的認知,研究新材料和新媒介的運用,進一步拓展藝術創作和藝術設計的表現空間,探索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情感體驗。陶藝及綜合材料創意是通過對材料的綜合利用來體現自我對生活、對社會、對自我的認知和情感,與傳統媒介藝術比較,綜合材料藝術創意更加關注創作主體個性的多樣化和藝術的獨特表達。
本團隊創意設計涉及造型藝術、包裝設計、雕塑藝術、動畫創作、陶瓷藝術、環境設計藝術、公共藝術、新媒體藝術等研究領域,團隊成員包括繪畫,藝術設計和動畫等專業教師,科研項目則多數具有交叉專業屬性。 團隊帶頭人:許燎源 郭道榮
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團隊目前有成員7人,主要涉及設計產業化研究、廣告策劃、品牌策劃、 旅遊區產業規劃、電子旅遊等方向,近年來承擔成都市內外系列大型文化旅遊規策劃及大型文化旅遊節慶的策劃和執行,主要項目包括:四川省旅遊產業設計、成都市龍泉驛區桃源新型社區規劃、汶川縣漩口鎮幸福美麗村寨規劃、廣東珠海唐家灣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文化策劃、瀘沽湖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青白江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等。
E. 文化貿易統計數據到哪裡找
去聯合國資料庫找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資料庫 聯合國服務貿易資料庫 但是首先要確定一下文化貿易的范圍 因為有很多並沒有集中的分類。你必須找到各個文化種類的數據然後進行加總。
有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兩類 你要首先確定這兩類。有的需要注冊一下,但數據都是免費的。當然,我國新聞出版總署也有一些數據,有一個歷年的文化貿易報告。你去維普上搜一下文化貿易相關的論文,上面有數據來源。
F. 成都博物館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20:30(周一閉館,19:30後停止取票)。
門票:門票免費(憑個人身份證領門票)。
交通信息:
公交:13、30、43、47、64、78路至西御街站。
地鐵一號線、二號線至天府廣場站,西1(北)出口、西1(南)出口出站。
相關介紹
成都博物館是成都市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博物館,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1958年,成都市地誌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成立; 1974年,成都市文物管理處建立;1982年,成都市整合相關文物管理機構組建成都市博物館, 館址在成都市東風路大慈寺,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成都博物館新館奠基;2016年6月,成都博物館新館建成並開放。
成都博物館常設展覽有《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影舞萬象·偶戲大千——中國皮影木偶展》,並將不斷推出高水平臨展、特展。成都博物館主要通過文物徵集、保護、研究和展示工作,向公眾傳播成都歷史文化,努力為城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成都博物館
G. 成都市文化館的內容
成都市文化館全力打造的高水平、純公益性「金熊貓少兒藝術團」設少兒合唱隊和少兒舞蹈隊,由少兒藝術編導、全國「群星獎」輔導獎獲得者陳鐵軍任藝術總監,聘請省歌舞劇院、戰旗歌舞團專家任教,培訓授課等費用全免。該藝術團將作為成都優秀少兒組織團隊參加各類文化藝術比賽及訪問演出。
作為成都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成都百姓的精神家園,成都市文化館將不斷改善服務,努力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成都市文化館 堅持「人民群眾享受基本文化權益」的目標和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任務,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全域成都」的工作理念,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著力加強創新型工作。立足「由本館向全市、點上向面上」兩個轉變,通過運用前期抓策劃、中期抓指導、後期抓成效「三段式」主要工作方法,抓住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和免費開放、文藝骨幹培訓和活動組織、媒體的傳播和社會影響四個重點方面,全館的工作思路有了創新,工作成效取得突破,整體工作得到全面推進,推動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新發展,拓展了全市公共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一是堅持觀念更新,從全局高度把握總體工作。堅持讓廣大群眾享受基本的文化權益「一個目標」,抓住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建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兩個方面」,突出創新性、廣泛性和成效性「三個要點」,提出「文化服務社會化、文化活動品牌化、群眾文化專業化、運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以及「全社會都是文化陣地」「建沒有圍牆的文化館」等新的思維和觀點統領全館工作。二是發揮引領作用,推進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全市315 個農村鄉鎮、文化站(城市街道文化中心)3342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全部建成開放,由政府配套相關設施設備,落實人員和經費,基本實現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和15分鍾市民文化生活圈。三是推進免費開放,拓展社會公益文化服務領域。開辦免費培訓項目「成都市市民公益藝術培訓學校」,常年組織「成都故事·百家談」市民公益講座,開展中外民眾公益文化交流演出,免費發放各類文藝輔導教材,運用網路將免費演出、培訓、講座普及推廣。四是探索聯動機制,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承辦兩年一次的國際盛會——「成都國際非物質遺產節」重頭戲「開幕式暨天府大巡遊」,每屆均被執委會評為「突出貢獻單位」;集歌詠、廣場舞和攝影等於一體的「成都風」群眾文化系列活動榮獲全國群眾文化品牌稱號;2010年,全市群眾文化創作獲國家級獎項12項,省級獎項59項。五是組織業務培訓,提高基層文化隊伍素質。建立「金字塔」型四級輔導模式,全市群眾文藝輔導員人數超過12000人;每年組織全市文化館館長、鄉鎮(街道)文化站站長(中心主任)和村(社區)文藝骨幹集中業務培訓;深入基層開展群眾藝術團體輔導,每年舉行免費培訓班200個,參訓文藝骨幹達10萬餘人次,輔導群眾近100萬人(次);堅持群文理論調研工作,調研成果多次在全國文化館工作會、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工作會等大會上做典型發言。六是著力組織活動,切實推進非遺保護傳承。普查全市項目340多項,初步建立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資料庫,形成了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高校」主題活動,指導成都大學建立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年傳播教育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學生志願者社團」,在全國首開了先河;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第二課堂」普及教育,編撰非遺輔助課本教材,讓非遺教育走進了中小學。七是強化活動傳播,擴大工作影響面和知曉率。在主流報紙創辦了「報紙上的文化館」專版和「網路文化館」,陣地上舉辦的輔導、展覽、比賽、講座等群眾文化活動同步在報紙、網路開展,拓展了公共文化文化空間;開展「文化館長當導游」「體驗成都文化地圖一日游」「市民走進特色星級文化站」等系列文化之旅體驗活動,組織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各行業的市民走進各級文化館、基層文化站和身邊的文化活動室,了解免費開放服務項目,享受免費開放設施,參加公益藝術培訓等。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之年,成都市文化館將圍繞成都市的中心工作,樹立公共文化創新思維,舉「全域成都」之綱,張「公益文化」之目,抓「群眾活動」之重,切實把文化館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H. 成都文化創業產業有哪些項目最好有詳細的介紹
「金沙年」
2005年是成都文化的「金沙年」。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隨後蜀綉「太陽神鳥」又伴「神六」遨遊太空……「金沙年」背後是改革的推手。
為「金沙年」開局的音樂劇《金沙》就是改革的產物:利用本土資源、集合文化名人、面向社會融資……《金沙》自2005年4月在北京首演以來,創造成都演藝界的奇跡。
成都大廟會
2003年初,成都市恢復已中斷45年的成都大廟會,做大廟會品牌。3年來,成都大廟會接待國內外遊客183萬餘人,實現門票收入1800萬元。成都大廟會作為成都文化的品牌,先後到香港、澳門、廣州、北京等地舉辦,有效提升了成都城市和文化的影響力。
錦里
錦里由武侯祠博物館、博物館員工、社會資本共同打造,開國內公益性博物館控股經營性公司之先河。錦里落成兩年多來,接待國內外遊客400餘萬人,實現銷售收入3500餘萬元,為社會提供近千個就業崗位,被文化部命名為「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田園都市文化新坐標
70餘米高的煙囪、3米粗的管道、300餘畝的廠區內,成都「老東郊工業區」痕跡依舊可尋。高聳的煙囪、林立的廠房、轟鳴的機器——建造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光廠是成都老東郊工業區的一個標記。「如今,像紅光廠這樣保存完好的老工廠已寥寥無幾。」在成都傳媒文投公司看來,與其拆除這些建築不如就地取材,將現代文明與這些工業元素融合,既尊重歷史,也是對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一個美好詮釋
中國流行音樂之都
以音樂創意產業為靈魂的「成都東區」,是成都傳媒集團調整產業結構,主動進軍新文化產業,鏈接新媒體的重要物理平台。據了解,17萬平方米的廠區原址,在未來3至5年內將成為明星資源集聚、音樂產業發展、多元文化互動和新媒體產業接入的創新型文化產業園區。「成都東區」將以原紅光電子管廠20萬平方米大跨度、高空間的工業舊廠房為文化底蘊和建築優勢,打造音樂產業高度聚焦發展、明星資源匯聚、多元文化互動和新媒體產業接入的創新型文化產業園區,成為全國唯一一家以音樂為核心主題,融匯國際、時尚、經典元素的多元文化體驗街區和音樂骨幹產業集聚園,此舉在國內外均為首創,將形成成都文化創業產業心臟,引領成都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潮流。同時,還將引入 「國際流行音樂院校年度大獎」「成都國際數字音樂節」等大型音樂盛事永遠落戶「成都東區」,擴大成都音樂文化在全國的傳播影響力,催生相關連帶集群產業發展,將成都打造成「中國流行音樂之都」。成都傳媒文投公司透露,自「成都東區」項目規劃以來,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和藝人均表現出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