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置標準是什麼
法律分析:
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社區基本醫療服務。
二、床位
根據服務范圍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設日間觀察床5張;根據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可設一定數量的以護理康復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過50張。
三、科室設置
至少設有以下科室:
(一)臨床科室:
全科診室、中醫診室、康復治療室、搶救室、預檢分診室(台)。
(二)預防保健科室:
預防接種室、兒童保健室、婦女保健與計劃生育指導室、健康教育室。
(三)醫技及其他科室:
檢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葯房、治療室、處置室、觀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間。
四、人員
(一)至少有6名執業范圍為全科醫學專業的臨床類別、中醫類別執業醫師,9名注冊護士。
(二)至少有1名副高級以上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公共衛生執業醫師。
(三)每名執業醫師至少配備1名注冊護士,其中至少具有1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注冊護士。
(四)設病床的,每5張病床至少增加配備1名執業醫師、1名注冊護士。
(五)其他人員按需配備。
五、房屋
(一)建築面積不少於1000平方米,布局合理,充分體現保護患者隱私、無障礙設計要求,並符合國家衛生學標准。
(二)設病床的,每設一床位至少增加30平方米建築面積。
六、設備
(一)診療設備
診斷床、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觀片燈、體重身高計、出診箱、治療推車、供氧設備、電動吸引器、簡易手術設備、可調式輸液椅、手推式搶救車及搶救設備、脈枕、針灸器具、火罐。
(二)輔助檢查設備
心電圖機、B超、顯微鏡、離心機、血球計數儀、尿常規分析儀、生化分析儀、血糖儀、電冰箱、恆溫箱、葯品櫃、中葯飲片調劑設備、高壓蒸汽消毒器等必要的消毒滅菌設施。
(三)預防保健設備
婦科檢查床、婦科常規檢查設備、身長(高)和體重測查設備、聽(視)力測查工具、電冰箱、疫苗標牌、紫外線燈、冷藏包、運動治療和功能測評類等基本康復訓練和理療設備。
(四)健康教育及其他設備
健康教育影像設備、計算機及列印設備、電話等通訊設備,健康檔案、醫療保險信息管理與費用結算有關設備等。設病床的,配備與之相應的病床單元設施。
七、規章制度
制定人員崗位責任制、在職教育培訓制度,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各項衛生技術操作規程,並成冊可用。
八、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此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部分指標,作為地方標准,報衛生部核准備案後施行。由醫院轉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根據當地實際和原醫院規模等情況,給予一定過渡期,逐步調整功能和規模,達到本標准要求。
法律依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准》全文
Ⅱ 請問:我國綜合醫院對醫療、護理、醫技人員的配備比例如何規定的謝謝
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准(試行草案)
醫院分級管理標準是我國醫院實現標准化管理的客觀依據。實施醫院分級管理,可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的宏觀管理和醫院微觀管理的雙重機制,完善各級醫院功能,健全、鞏固三級醫療預防體系,更好地發揮整體效應,達到充分合理利用有限衛生資源,促進科技發展,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不斷提高醫療質量,更好的為人民健康服務。同時還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院分級管理是醫院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
《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以現代科學管理的理論指導,總結我國三級醫療衛生網建設和創建「文明醫院」活動的經驗,由衛生部醫政司組織十一省、市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醫科大學等單位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起草的。現將有關問題說明如下:
1.各級醫院基本標准:本標準是各級醫院都必須達到的標准,也是醫院開業資格的認定標准。基本標准單獨考核評定,與分等標准考核打分分開。如達不到「基本標准」的要求,不予通過,定為不合格醫院,新申請開業的醫院則不予批准。
2.各級醫院分等標准:根據任務和功能的不同,把醫院分為三級,即一級醫院、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還根據各級醫院的技術水平、質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並參照必要的設施條件,分別劃分為甲、乙、丙等,三級醫院增設特等。
3.評審判定標准:在數學模型評分辦法建立前暫採取千分制辦法評定。在評審中,合格醫院按所得總分的分數段來評定等次。
甲等:分等標准考核須達900分以上(含900分)。
乙等:分等標准考核須達750分至899分。
丙等:分等標准考核在749分以下。(含749分)
三級特等醫院除達到三級甲等醫院的標准外,還必須達到醫院所必備的條件。
4 .醫院評審申請書:是醫院向評審委員會申請的必備手續,也是評審委員會認定醫院評審資格的主要依據。要求各醫院必須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逐項填寫、申報。
5.標準的其他有關附件:是標準的具體指標,要求和考核檢查要點等的說明。
這次所形成的《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准》還很不完善,只能作為草案在全國試行。希望各地在試行中對本標准提出修訂意見,使之逐步完善。
衛生院、基層醫院(一級醫院)標准
一級醫院是直接向具有一定人口(≤10萬)的社區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在我國實施初級衛生保健,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障」全球目標的基層醫療機構。
一級醫院基本標准
本標準是審定一級醫院資格的必備條件,達到本標准合格線才能參加等級評審。
基本標准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一、醫院規模
應具有與一級醫院功能、任務及管理要求相適應的醫院規模。
1.病床數不得少於20張。如果不足上述限度,必須做出合理解釋。
2.病房每床單元必備設施達到規定要求(見附件六)。
3.每床建築面積不少於45平方米。
4.病床與醫院正式職工人數之比為:1∶1-1.4。
5.衛生技術人員佔全院職工總數之比為80-85%(非衛生技術人員,不得從事醫療、醫技和護理技術工作。)
二、醫院功能與任務
一級醫院應承擔本社區的各項醫療衛生服務和一定的衛生行政管理工作。
(一)預防保健
1.做好社區衛生防疫工作,包括計劃免疫、傳染病、寄生蟲和地方病防治,在上級衛生防疫部門指導下,實施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2.積極開展婦幼保健工作,開展婦女、嬰幼兒多發病的普查普治,開展婚、育、產系統保健,推廣科學接生等工作。
3.做好計劃生育手術和技術指導工作。
4.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針對危害社區人群健康的因素,普及衛生知識,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體健康水平。
(二)醫療服務
1.完成社區內常見病、多發病的門診、住院(含家庭病床)診治任務,進行急、重、危病人的維持生命體征的救護,並組織轉診。
2.向群眾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術,院內醫務人員必須掌握有效的徒手心肺復甦術。
3.根據條件開展社區康復醫療、精神衛生服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三)衛生行政管理
1.在當地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依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協助制定和實施社區的初級衛生規劃。
2.配合有關部門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愛國衛生活動,逐步改善社區衛生狀況。
3.貫徹執行國家各種衛生法規,對社區內有關行業實行監督管理。
4.負責村級衛生組織和個體開業醫生的管理和技術指導,培訓鄉村醫生、衛生員和接生員。
三、醫院管理
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體系,有相應的制度、措施、監督、考核與評價。有人分工負責行政管理。業務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必備制度
根據1982年衛生部發布的《全國醫院工作條例、醫院工作制度與醫院工作人員職責》有關規定,結合醫院實際,必須認真制訂和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主要包括:
1.醫院工作制度。除一般醫院工作制度,應包括婦幼保健、衛生防疫、家庭病床工作制度,指導鄉村醫生等工作制度。
2.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
3.各項技術操作規程。
4.職工繼續教育制度。
(二)信息管理
1.按衛生部《衛生統計工作制度(試行)》的規定配合綜合信息管理專(兼)職人員。
2.對信息及時收集、儲存、分析、反饋與利用,且有成效。
3.有圖書管理制度,訂有適量的醫學圖書和期刊。
(三)財務管理
1.設有財務機構或專職財會人員。
2.會計憑證、帳薄、報表符合會計制度。
3.建立會計檔案和管理制度。
4.會計監督審計制度健全,嚴格遵守財經、物價紀律,不準亂收費。
(四)設備管理
1 .設專人或兼職人員對全院設備進行管理。
2.有醫療設備保管、使用、保養、定期維修制度,保證醫療工作的需要。
3.對重要設備建立的檔案。
(五)總務管理
1.一般物資實行定額管理,有健全的采購、驗收、入庫、發放、報廢等制度。
2.主動、及時為全院服務,保證水、電、被服、膳食供應,各種設施及時維修。
(六)建築管理
1.醫院建築符合衛生學要求,對舊建築有維修制度,對不合理建築有改造計劃。
2.不得使用危房,尤其不得在危房中從事醫療活動。
四、質量管理
(一)有專(兼)職人員負責全院質量管理,建立健全逐級質量保證體系。
(二)有全院質量管理方案,並認真落實。
(三)院內感染的控制:
1.控制感染組織應符合1988年衛生部《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的暫行辦法》的規定。
2.有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
3.建立嚴格消毒隔離和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與無菌操作規定。
4.有院內感染控制教育制度,醫護人員必須樹立無菌觀念和進行正確的無菌技術操作。
5.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方法。
6.有特殊區域(如手術室、治療室、供應室、分娩室等)的保治措施。
7.消毒供應室應達到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准(試行)》的要求。
五、思想政治工作與醫德醫風建設
1.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制定有關思想工作和醫德醫風建設的計劃,並組織實施。
2.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系和相應的工作制度。
3.認真貫徹執行《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開展和堅持崗位前教育制度。
4.建立群眾監督制度。
5.根據調查,患者、社區或合同單位對醫院的滿意度達到規定。
6.有健全的廉潔行醫措施。
六、醫院安全
1.建立健全醫院安全保衛管理制度,並有專人或兼職人員負責。
2.制訂平時的和緊急情況下的安全管理方案,並定期檢查。
3.有對高壓力系統、手術室、放射室、配電室等高危設備與區域的特殊安全管理措施。
4.配備必要的消防設備。
5.有劇毒、麻醉、精神葯品管理制度,並嚴格執行。
6.照明系統發生意外情況時,有安全的替代光源,保證應急的需要。
七、醫院環境
1 .重視醫院清潔衛生,有保潔制度及措施,有專人負責。
2.門診、病房等醫療區禁止吸煙。
3.重視院內綠化,有與醫院佔地相適應的綠化面積(包括室內外花木種植、立體綠化)。
4.對污物、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處理後符合衛生學標准。
5.門診噪音不高於50分貝,病房、手術室噪音不高於38分貝。
6.手術室一般照明為100米燭,工作面積綜合照明2000-3000米燭。
一級醫院分等標准
本標準是一級醫院建設和發展的標准,也是其水平和質量的評價依據。
一、科室設置
科室設置應與一級醫院的功能、任務和社區實際需要適應。
1.臨床科學:應設置內科、外科 ,婦產科、急診室。有條件的設兒科、五宮科、中醫科,家庭病床科(組)等。
2.醫技科室:應設置葯劑室(含調配室)、化驗室(檢驗中心有統一安排者可不要求)、放射室、手術室、處置室、供應室、病案統計室、圖書室等。
3.行政科室:設置院辦公室(負責醫療、護理、人事、秘書、保衛、財務、後勤工作等)。
4.預防保健(科)室:設置衛生防疫室、婦幼保健室(含計劃生育技術指導)。
二、人員配備
要達到基本要求中病床與人員的比例。其中各類人員的比例如下表:
各 種 人 員
行政工勤人員%
衛生技術人員%
其 中 各 類 衛 生 技 術 人 員
中西醫師(士)%
護理%
檢驗%
放射%
葯劑%
其它%
15-20
80-85
38
38
4
4
8
8
其中分工從事預防保健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的25%以上。
三、技術水平
技術建設要從實際出發,能開展社區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一般危重病人的救護服務。基本要求:
(一)醫療
1.急診醫療:
對社區內急診病例能24小時應診(包括出診)。
2.內、兒科:
正確處理常見病,並能對疑難病症進行恰當處理與轉診。
能對循環、泌尿、呼吸系統功能衰竭、急性中毒和休克及其它一般急危病人作出初診斷並進行維持生命的搶救處理。
掌握當地傳染病的治療和消毒隔離技術。
3.外科、婦產科:
能對外科急腹症做出臨床診斷和及時、正確的處理。
能開展一般上腹部手術。
能完成外科的止血、縫合、包紮、骨折固定等處理。
能完成生理產科、部分常見病病理產科的處理及剖腹產手術。
4.五官科:
能診斷治療本科常見病及部分急症。
開展防盲、防齲、防聾工作。
5.中醫科:
能辯證施治內、外、婦、兒科的常見病與部分疑難雜症。
開展針灸、按摩等。
6.護理
熟練掌握各種疾病的護理,嚴格執行各項技術操作規程。
做好病房管理和分級護理,正確書寫五種護理表格(體溫單、醫囑單、醫囑記錄、護士交班、護理記錄)。
7.醫技科室:
能開展心電圖、超聲波檢查。
能開展血、尿、便常規檢驗和部分生化檢驗。
(檢驗中心化地區,有關安排要有合同)
能開展透視、攝片、一般胃腸道造影等檢查。
(二)預防保健
1.能開展計劃免疫、疫情處理,對「兩管五改」進行技術指導。
2.能開展圍產期保健、兒童系統保健,掌握計劃生育四項技術。
3.能開展社區慢性非傳染病防治、老年保健、精神衛生和社區康復醫療。
(三)教學
1.能對鄉村醫生、衛生員和接生員進行培訓。
2.能接受衛校學生部分臨床學習。
四、醫院管理
1.院長應熟悉一級醫院的管理,經過醫院管理專業短期培訓。
2.醫院有長遠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步驟。
3.醫院職工對院領導工作滿意度≥80%。
4.社區、合同單位和病人對醫院滿意度≥80%。
5.信息管理:
掌握人群各種傳染病發病情況,建立健全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登記合格率≥95%,漏報率≤0.5%。
做好醫院統計工作,配備統計人員掌握社區人口、生命、疾病(多發病、慢性病、地方病)的動態資料,及時分析和提出對策;按規定及時准確完成各種衛生統計報表。
建立病案管理制度,有專人或兼職人員負責,逐步按國際疾病分類(ICD)進行管理,要求門診有病歷,住院書寫完整病歷;按標准書寫,甲級病歷≥80%,杜絕丙級病歷。
五、主要科室基本設備詳見(附件七)。
六、各項統計指標
1.入院診斷與出院診斷符合率≥85%
2.手術前後診斷符合率≥95%
3.門診轉診率≤20%
4.單病種治癒好轉率:與同級醫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5.單病種病死率:與同級醫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6.單病種重危病人搶救成功率:與同級醫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7.住院病人轉院率≤3%
8.護理技術操作合格率≥85%
9.昏迷、癱瘓病人褥瘡發生次數:0
10.院內感染率≤3%
11.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率≤1%
12.一人一針一管執行率100%
13.常規器械消毒菌合格率100%
14.病床使用率≥60%
15.年病床周轉次數≥32次
16.平均住院日6天
17.門診處方合格率≥98%
18.門診病歷書寫合格率≥90%
19.住院病歷書寫合格率≥98%
20.甲級X光片率≥40%
21.護理五種表格書寫合格率≥85%
22.二級以上醫療責任事故發生次數 0
23.設備利用率≥80%
24.特殊診斷設備檢查陽性率≥20%(主要指B超)
25.0~7歲兒童建卡率 農村≥98% 城市≥100%
26.麻疹活疫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27.脊髓灰質炎活疫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28.白百破疫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29.卡介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30.四苗全程覆蓋率 農村≥85% 城市≥92.5%
31.婦女病查治率 農村≥60% 城市≥90%
32.圍產兒死亡率 農村≤20% 城市≤90%
33.產前檢查率 農村≥80% 城市≥95%
34.新法接生率≥95%
35. 產後訪視率農村≥70% 城市≥80%
36.衛生技術人員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37.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38.基礎護理合格率≥80%
39.一級護理合格率≥80%
一級醫院分等判定標准
醫院應對其建設、管理、技術水平、工作質量、文明服務、成本效益等定期進行自我評價,並制定改進措施。地(市)醫院評審委員會對醫院質量按本標准進行院外評價。根據評審結果將一級醫院分為甲、乙、丙三個等次。
一、一級甲等醫院
醫院建設成績顯著,科室設置、人員配備、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工作質量和醫院基本設施等結合水平,經考核達到900分及以上。
二、一級乙等醫院
醫院建設成績尚好,其科室設置、人員配備、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工作質量和醫院基本設施等綜合水平經考核檢查達750-899分。
三、一級丙等醫院
醫院建設有一定成績,基本標准考核合格,但與分等標准要求尚有較大差距。經綜合考核檢查在749分以下(含749分)。丙等醫院應有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和發展規劃。
二級醫院標准
二級醫院是向多個社區(其半徑人口一般在10萬以上)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的衛生機構,是三級醫療衛生體系中的中間層次。
二級醫院基本標准
本標準是審定二級醫院資格的必備條件,達到本標准合格線者才能參加等級評審。
一、醫院規模
應具有與二級醫院任務、功能、技術水平及管理要求相適應的醫院規模。
1.病床不少於100張。
2.每床單元必備設施達到規定的要求(見附件六)。
3.每床建築面積不少於45平方米。
4.每床病室凈使用面積不少於5平方米。
5.日平均每門診人次占門診建築面積不少於3平方米。
6.病床與醫院正式職工人數之比為1∶1.3-1.5。
7.必須配備具有國家認定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佔全院職工總數不少於75%。
二、醫院功能與任務
(一)醫療衛生服務
對社區能提供全面、連續的醫療護理、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
1.承擔地區(地、市、縣)內的常見病、多發病和較疑難病症診治任務;搶救急危重症;接受一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轉診。
2.開展日常院前急救;承擔災害事故的現場急救,迅速組織配套的急救隊伍接收成批病員進行院內急救。
3.開展健康教育,掌握社區的疾病動態。參與社區內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工作。
(二)與醫療相結合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1.能承擔基層醫療單位中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的進修、培訓和本院職工的在職教育。
2.能承擔中等衛生學校臨床教學及中等以上醫學衛生學校學生的臨床實習任務。
3.能承擔省或市級科研項目。
(三)指導基層
與有關部門協作指導地區內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做好社區治療、預防保健、康復和精神衛生等工作。與一級醫院建立經常性的業務關系,開展雙向轉診,幫助開展新技術,解決疑難問題和培訓衛生技術及管理人員。
三、醫院管理
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體系,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人員、制度、措施、實施方案及其考核與評價辦法。
(一)組織管理
必備的有:
1.行政管理組織
2.醫療、預防、教學、科研管理組織
3.護理管理組織
4.財務管理組織
5.總務保障組織
6.思想政治工作和職業道德教育管理組織
7.必備委員會
(二)制度管理
根據1982年衛生部發布的《全國醫院工作條例、醫院工作制度與醫院工作人員職責》的要求和關規定,結合醫院實際,必須認真制訂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並有相應的教育、執行、監督、檢查、考評和獎懲辦法。必備制度應包括:
1.醫院工作制度
2.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
3.各項技術操作規程
4.職工繼續教育制度
(三)行政管理
1.有健全的行政管理組織,有一名院領導分管行政工作。
2.有遠期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季度安排和完成計劃的進度、指標、措施、步 驟、以及檢查總結。
3 .醫院有各項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並組織實施。必備的制度有:各項會議制度、院總值班制度、醫療行政查房制度、文書檔案管理制度。
4.有群眾來信來房登記、參觀訪問、醫院大事記錄。
5.院領導要經常深入科室、社區了解情況、徵求意見,改進工作。
(四)醫療管理
1.有健全的醫療管理組織,人員配備合理,有相應的工作制度,有一位副院分管醫療工作。
2.制訂切實可行的全院醫療建設規劃和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3.有健全的醫療工作制度 ,切實可行的技術操作規程和醫療護理質量標准。
4.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管理組織,定期活動,對醫療、護理、醫技質量進行監督、檢查、評價,並提出改進意見。必備的質量管理組織有:醫療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葯事管理委員會、院內感染控制委員會、病案管理委員會。
5.加強業務人員的技術培訓、考核,建立衛生技術人員業務技術檔案。
6.非國家認定資格的技術人員,不得直接從事醫療醫技和護理技術工作。
(五)護理管理
按《護理管理標准及評審辦法》的有關要求管理。
(六)教學、科研管理
教學:
1.有健全的教學管理組織,有一名院領導分工負責教學管理工作。
2.有切實可行的教學規劃和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3.有健全的教學工作規章制度,做到有監督、有檢查、有評價。
4.有相應的教學設施與設備。
5.衛生部認定的「教學醫院」,按衛生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醫院工作暫行規定》(待發)進行管理。
科研:
1.有專(兼)職人員負責科研管理並有相應的工作制度。
2.建立科技人員、科研成果檔案。
3.有鼓勵開展醫學和管理科研辦法。
(七)信息管理
1.有健全的信息管理組織和有關工作制度。
2.應設立圖書館(室),並且有足夠數量的醫學圖書和期刊。
3.有處理醫療、管理和圖書情報信息的專職管理人員。
4.院內各部門提供的信息應真實、完整、准確,並及時分析、反饋與利用。
(八)計量管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醫院必須加強計量工作管理。
1.有負責計量管理工作的部門或人員。
2.建立有關計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計量管理辦法。
(2)計量人員崗位責任制。
(3)計量器具周期檢定製度。
3.採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
4.在用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均應進行周期檢查。
(九)財務管理
1.設有財務機構,人員編制合理,職責范圍明確,並有健全的崗位責任制度和工作制度。
2.設有專(兼)職收費管理人員,嚴格執行醫療收費標准,實行明碼標價,接受群眾監督。
3.會計憑證、帳簿、報表符合會計制度。
4.建立會計檔案和管理制度。
5.有健全的財會監督制度,對違反財經、物價紀律現象應及時嚴肅處理。
(十)審計管理
1.設有與財務機構相平行的審計機構或者職級相應的審計人員,人員編制合理,並具有一定的審計專業知識。
2.對財務收支及有關的經濟活動實行經常性審計監督。
3.對資金財產的安全、完整以及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進行監督檢查。
4.經常檢查、評估資金、財產的使用效益並提出改進建議。
5.無重大損失浪費、貪污盜竊和嚴重違反財經法規事件。
(十一)設備管理
1.有健全的管理組織,實行計劃管理。
2.萬元以上大型精密儀器購置要有適宜性和可行性論證,進貨要驗收,使用有專人保管。
3.醫療設備有定期的保養、維修與更新制度,保證醫療工作需要。
(十二)總務管理
1.有健全的總務管理機構、崗位職責和工作制度。
2.一般物資實行定額管理,有健全的采購、驗收、入庫、發放、報廢等制度。
3.主動、及時為全國各科室特別是臨床科室服務,做到三下(下收、下送、下修),保證三通(水通、電通、氣通),不發生兩漏(漏水、漏電),做到兩滿意(職工、病人滿意)。
4.有意外情況下的供電措施,確保臨時照明。
5.救護車配有基本設備、葯品,隨叫隨到,保證醫療、搶救和轉送病人的需要。
(十三)建築管理
1.醫院的新建、改建和擴建,要經過可行性論證,適應總體發展規劃,資料保存完整。
2.新醫院選址、布局、設計要合理,符合建築規范及衛生學要求。
3.醫院各部分(門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手術室、消毒供應室、急診科(室)的建築布局、人物流向合理。室內採光、色彩設計符合衛生學的要求)。
4.醫院舊建築有維修計劃及預算,並認真執行。不得在危房中從事醫療活動。
四、質量管理
(一)醫院應有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方案。
(二)有院、科兩級質量管理組織。
(三)質量管理的重點是:醫療、護理、醫技、教學、科研和病案質量等。
(四)有質量教育、監督、檢查和評價制度及改進方案。
(五)院內感染控制
1.控制感染組織應符合1988年衛生部下發的《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的暫行辦法》的規定。
2.有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與評價。
3.建立嚴格的消毒、隔離和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傳染病房的設置應符合衛生學要求。
4.有院內感染控制的在職教育制度,醫護人員必須樹立無菌觀念和進行正確無菌技術操作。
5.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辦法。
6.有特殊區域(如手術室、消毒供應室、產房、嬰兒室、新生兒病房、治療室等)的保潔監控措施。
7.現場檢驗要達到規定要求。
五、思想政治工作與醫德醫風建設
1.具有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系和相應的工作制度。
2.制定有關思想政治工作和醫德醫風建設的計劃,並組織實施。
3.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做好全院職工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組織學習,進行研究分析總結。
4.認真貫徹執行《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有醫德教育措施。嚴格實行崗前教育制度。
Ⅲ icu病室的環境布局,人員配備.收治范圍.常用監護技術
ICU是應用現代醫學理論,利用高科技現代化醫療設備,對危重病患者進行集中監測,強化治療的一種特殊場所.目前,國內大型綜合醫院的ICU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現代化程度,不僅擁有綜合ICU,而且向專科ICU方向發展,相繼出現心臟監護病房(CCU) ,新生兒監護病房(NICU)等.
一,ICU組建
(一)ICU模式 目前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綜合ICU 綜合ICU是一個獨立的臨床業務科室,受院部直接管轄.
2.部分綜合ICU 介於專科ICU與綜合征ICU之間.
3.專科ICU 一般是臨床二級科室所設立的ICU.
(二)ICU規模
1.ICU病床布局設計 ICU床位設置要根據醫院規模,總床位數或某科室有多少病人需要監護來確定.一般綜合性醫院綜合ICU床位數量佔全院總床位的1%-2%;一般以8~12張床位較為經濟,合理.但在某些專科,如心臟外科,可高達10%以上.ICU每張床佔地面積15平方米,床距不少於1.5米; 發達國家ICU床位佔地面積不小於20平方米,以25平方米為宜.
2.監護站設置 ICU內中心監護站原則上應該位於所有病房的中央地帶,以稍高出地面能夠直接觀察到所有病人為佳,內設中心監護儀及記錄儀,電子計算機及設備.
3.人員配備 ICU人員編制國內外尚未有統一規定.ICU接受的是各類危重病人,醫療介入面廣,知識更新快,設備現代化,技術新,要求ICU醫生具有相當的理論與專業水平.一般綜合性ICU醫生應來自麻醉科,內科,外科,急診科,現趨向於設置專職ICU醫生,醫生與床位的比例為1.5~2:1;ICU護理人員相對固定護士與床位的比例要求3~4:1,在班護士與床位比應保證在2~3: 1,這樣才能保證ICU的正常運轉.護士長負責全面管理,主管護師,護師,護士形成梯隊.護士應以專科以上畢業生,身體健康,心理素質好者為首選對象.注意以資歷較深,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幹與年輕護士相結合,以適應緊張繁重的工作.ICU還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呼吸治療師,感染管理師,心理治療師及勤雜人員.
3.ICU設備 ICU設備主要包括監測設備,治療設備及影像學設備三類(見表4-1).
表4-1 ICU常用儀器設備設置
分類
儀器設備種類
監護設備
多功能生命監護儀,呼吸功能監測裝置,血氧飽和度監測儀,顱內壓監測儀,血流動力學監測儀,胃腸黏膜內PH值監測儀,
血氣分析儀,心電圖機等
治療設備
呼吸機,心電除顫儀,心臟起搏器,輸液泵,注射泵,降溫毯,麻醉機,血液凈化裝置,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裝置等
影像學設備
床邊X光機,超聲設備,纖維支氣管鏡等
4.ICU服務對象
ICU按下列標准收治患者:(1)嚴重復合創傷的患者.(2)各種術後重症患者,尤其是術前有嚴重並發症(如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呼吸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等),術中循環不平穩者.(3)需行呼吸管理和(或)呼吸支持的患者.(4)心功能不全或有嚴重心律紊亂的患者.(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各類休克患者.(7)急性腎功能不全患者.(8)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9)急性葯物中毒患者.(10)心肺腦復甦後的患者.(11)器官移植患者.
以下患者不宜收入ICU:(1)腦死亡者.(2)急性傳染病患者.(3)無急性症狀的慢性病患者.(4)惡性腫瘤晚期患者.(5)老齡自然死亡過程中者.(6)治療無望或因某種原因放棄搶救者.
Ⅳ 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標准
中國殘聯曾於二OO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專門印發了《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標准》,《通知》中對各級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標准提出了詳細意見,現摘錄如下,可供參考:
一級殘疾人康復中心:
1、建築面積不少於2000平方米。
2、康復床位不少於20張(養護床位)。
3、人員配置職工總數與床位比為1:1.2,財政補貼事業編制職工不少於24人,業務人員不低於職工總數的80%。至少配備1名康復醫師、2名康復治療人員和2名特教教師。
4、業務部門設置
1.康復門診部:設有兒童康復門診、功能測評室、康復咨詢室。(須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
2.肢體殘疾兒童康復科:設有康復訓練室(PT、OT)、引導式教育訓練室。
3.智力殘疾兒童康復科:設有感統訓練室、游戲活動室、生活輔導室、個訓室。
4.社區康復指導部:設有培訓教室。
5.有條件的可設孤獨症兒童康復科室。
二級殘疾人康復中心:
1、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2、康復床位不少於50張(包括養護和治療床位,其中治療床位須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批)。
3、人員配置職工總數與床位比為1:1.2,財政補貼事業編制職工不少於60人,業務人員不低於職工總數的75%,專業技術職務設置符合國家及行業要求。每10~15張訓練床位配1名康復醫師,每10張訓練床位配備1名康復治療人員(指從事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和傳統康復治療人員)、3名康復護理人員。配眼科技術人員、假肢與矯形器技師各1名,特教教師不少於2名。
4、業務部門設置在一級基礎上設: 1.康復門診部:設有各科康復門診、功能評定室、化驗室、放射科、心電圖室、腦電圖室、理療室、葯房等。 2.肢體康復科:設有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室。 3.低視力康復科。 4.康復工程部:可利用各級輔助器具中心資源,協作開展輔助器具服務。(五)技術水平在一級基礎上,開展以下康復業務: 1.康復訓練:肌力、耐力、關節活動度、平衡、步行等訓練和牽引療法。 2、電療、透熱治療、光療技術。 3.針灸、按摩等傳統療法。 4.低視力康復:提供低視力檢查、助視器驗配、視功能訓練及助視器供應等服務。 5.社區指導:配合同級殘聯康復部完成康復工作任務;指導社區殘疾人康復訓練,宣傳普及康復知識;對基層康復服務機構進行技術指導。 6.康復工程:家庭康復的環境改造指導,簡易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器具、矯形器、助行器、自助具的製作和訓練指導。
三級殘疾人康復中心:
2、康復床位100張以上。
3、人員配置職工總數與床位比為1:1.2~1.5。財政補貼事業編制職工不少於120人,專業技術職務設置符合國家及行業要求,業務人員不低於職工總數的70%。康復醫師、康復治療人員、康復護理人員、眼科技術人員、假肢與矯形器技師、特教教師配置原則上同二級;根據業務開展情況配備職業和社會康復工作人員。
4、業務部門設置在二級基礎上設: 1.增設職業、社會康復室、心理科。 2.功能評定科。 3.分設偏癱、截癱、骨科等科室。 4.分設康復訓練科(運動療法科、作業療法科、語言治療科)。 5.增設手術科室(如矯形外科、眼科等)。
5、技術水平在二級基礎上,開展以下康復業務: 1.功能測評:電生理診斷,感覺功能測評,作業及語言能力測評,臨床心理測評,心肺功能測評,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測評。 2.矯正體操,促通治療手法等運動治療技術。 3.工藝療法,認知功能訓練,手功能訓練,畸形矯正等作業治療技術。 4.常見語言交流障礙的治療。 5.心理治療。 6.康復工程:假肢、矯形器處方及訓練,臨床常用矯形器的製作。 7.職業康復、社會康復的技術和方法。 8.白內障復明、骨科矯治手術等。
Ⅳ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規模,人員組成如何
社區服務中心只明確規定了醫師和醫技人員數量,沒說行政人員的。資料如下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准
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社區基本醫療服務。
二、床位
根據服務范圍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設日間觀察床5張;根據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可設一定數量的以護理康復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過50張。
三、科室設置
至少設有以下科室:
(一)臨床科室:
全科診室、中醫診室、康復治療室、搶救室、預檢分診室(台)。
(二)預防保健科室:
預防接種室、兒童保健室、婦女保健與計劃生育指導室、健康教育室。
(三)醫技及其他科室:
檢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葯房、治療室、處置室、觀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間。
四、人員
(一)至少有6名執業范圍為全科醫學專業的臨床類別、中醫類別執業醫師,9名注冊護士。
(二)至少有1名副高級以上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公共衛生執業醫師。
(三)每名執業醫師至少配備1名注冊護士,其中至少具有1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注冊護士。
(四)設病床的,每5張病床至少增加配備1名執業醫師、1名注冊護士。
(五)其他人員按需配備。
五、房屋
(一)建築面積不少於1000平方米,布局合理,充分體現保護患者隱私、無障礙設計要求,並符合國家衛生學標准。
(二)設病床的,每設一床位至少增加30平方米建築面積。
六、設備
(一)診療設備
診斷床、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觀片燈、體重身高計、出診箱、治療推車、供氧設備、電動吸引器、簡易手術設備、可調式輸液椅、手推式搶救車及搶救設備、脈枕、針灸器具、火罐。
(二)輔助檢查設備
心電圖機、B超、顯微鏡、離心機、血球計數儀、尿常規分析儀、生化分析儀、血糖儀、電冰箱、恆溫箱、葯品櫃、中葯飲片調劑設備、高壓蒸汽消毒器等必要的消毒滅菌設施。
(三)預防保健設備
婦科檢查床、婦科常規檢查設備、身長(高)和體重測查設備、聽(視)力測查工具、電冰箱、疫苗標牌、紫外線燈、冷藏包、運動治療和功能測評類等基本康復訓練和理療設備。
(四)健康教育及其他設備
健康教育影像設備、計算機及列印設備、電話等通訊設備,健康檔案、醫療保險信息管理與費用結算有關設備等。
設病床的,配備與之相應的病床單元設施。
七、規章制度
制定人員崗位責任制、在職教育培訓制度,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各項衛生技術操作規程,並成冊可用。
八、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此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部分指標,作為地方標准,報衛生部核准備案後施行。由醫院轉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根據當地實際和原醫院規模等情況,給予一定過渡期,逐步調整功能和規模,達到本標准要求。
附件2: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准
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社區基本醫療服務。
二、床位
至少設日間觀察床1張。不設病床。
三、科室
至少設有以下科室:
全科診室、治療室、處置室、預防保健室、健康信息管理室。
四、人員
(一)至少配備2名執業范圍為全科醫學專業的臨床類別、中醫類別執業醫師。
(二)至少有1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的執業醫師。
(三)每名執業醫師至少配備1名注冊護士。
(四)其他人員按需配備。
五、房屋
建築面積不少於150平方米,布局合理,充分體現保護患者隱私、無障礙設計要求,並符合國家衛生學標准。
六、設備
(一)基本設備
診斷床、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心電圖機、觀片燈、體重身高計、血糖儀、出診箱、治療推車、急救箱、供氧設備、電冰箱、脈枕、針灸器具、火罐、必要的消毒滅菌設施、葯品櫃、檔案櫃、電腦及列印設備、電話等通訊設備、健康教育影像設備。
(二)有與開展的工作相應的其他設備。
七、規章制度
制定人員崗位責任制、在職教育培訓制度,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各項衛生技術操作規程,並成冊可用。
八、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此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部分指標,作為地方標准,報衛生部核准備案後施行。
參考自衛生部、國家中醫院管理局《關於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的通知》
工作職能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功能
(一)開展社區衛生狀況調查,進行社區診斷,向社區管理部門提出改進社區公共衛生的建議及規劃,對社區愛國衛生工作予以技術指導。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地方病與寄生蟲病的健康指導、行為干預和篩查,以及高危人群監測和規范管理工作。
(三)負責轄區內免疫接種和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四)運用適宜的中西醫葯及技術,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
(五)提供急救服務。
(六)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衛生保健服務。
(七)提供會診、轉診服務。
(八)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九)提供精神衛生服務和心理衛生咨詢服務。
(十)提供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保健服務。
(十一)提供康復服務。
(十二)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十三)開展計劃生育咨詢、宣傳並提供適宜技術服務。
(十四)提供個人與家庭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
(十五)負責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與上報。
(十六)在社區建設中,協助社區管理部門不斷拓展社區服務,繁榮社區文化,美化社區環境,共同營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
(十七)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社區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適宜的基層衛生服務。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功能
(一)開展社區衛生狀況調查,協助社區管理部門實施健康促進。
(二)開展免疫接種、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
(三)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以及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規范化管理工作。
(四)提供院外急救服務。
(五)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衛生保健服務。
(六)提供雙向轉診服務。
(七)提供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保健服務。
(八)提供康復服務。
(九)開展健康教育與心理衛生咨詢工作。
(十)提供計劃生育咨詢、宣傳服務。
(十一)提供個人與家庭的連續性健康管理服務。
(十二)在社區建設中,協助社區管理部門不斷拓展社區服務,繁榮社區文化,美化社區環境,共同營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
(十三)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社區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適宜的基層衛生服務。
參考自《衛生部關於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原則等三個文件的通知》
Ⅵ 跪求心電監護的管理及操作常規!!!!內容盡量詳細一點
心電監護儀使用中易忽略的問題
隨著ICU科監護儀器的普遍應用,監護技術的日益提高;大部分護理人員在操作中均會按照廠家所規定的程序使用。但筆者在多年的監護儀使用中發現許多細微末節廠家未提示,應用中稍有不慎就會給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故在此就其在各項監測項目、探頭使用中易忽略的幾個方面做一簡單陳述。以期引起同行注意,避免使用中的不妥;使監護儀更好地服務於臨床。
1 血壓監測中易忽略的方面
1.1 袖帶應多備,數量充足,型號齊全且消毒備用。做到專人專用。即使儀器不足,相鄰床位之間共用一台監護儀,袖帶也需固定應用,測量時更換袖帶接頭部分即可。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且防止由此給患者及其親屬造成的心理上的不適。
1.2 連續監測的患者,必須做到每班放鬆1-2次。病情允許時,最好間隔6-8h更換監測部位一次。防止連續監測同一部位,給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皮膚損傷。
1.3 連續使用3,天以上的病人,注意袖帶的更換、清潔、消毒。既可防止異味又可增加舒適度。
1.4 袖帶尼龍扣鬆懈時,應及時更換、補修。以防增加誤差。
1.5 成人、兒童測量時,注意袖帶、壓力值的選擇調節,避免混淆。
1.6 病人在躁動、肢體痙攣時所測值有很大誤差勿過頻測量。嚴重休克、心率小於每分40次;大於每分200次時;所測結果需與人工測量結果相比較,結合臨床觀察。
2 血氧飽和度、心率測量中易忽略的方面
2.1 盡可能專人專用,每班用75%酒精棉球消毒一次;每1-2h更換一次部位;防止指(趾)端血循環障礙引起的青紫、紅腫現象發生。盡量測量指端,病情不允許時測趾端。血壓監測與探頭不在一側肢體為佳,否則互有影響。
2.2 注意愛護探頭;用膠布固定;以免碰撞、脫落、損壞;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3 體溫監測中易忽略的方面
3.1 肛溫探頭應用時病人頗感不適;非必須時可用水銀體溫計。
3.2 不用時,與監護儀及時分離。嚴格清潔消毒。
4 心電導聯監測中易忽略的方面
4.1 電極片長期應用易脫落,影響准確性及監測質量。3-4d更換一次;並注意皮膚的清潔、消毒。
4.2 監護中發現嚴重異常時,最好請專業心電圖室人員復查、診斷;提高診斷准確率。
5 做好患者、親屬的解釋工作
5.1 筆者在多年的ICU工作中發現:大部分患者、親屬對監護儀均會有很大程度的好奇心、神秘感、依賴感。監護儀的絲毫變化都會引起其不安、驚詫、恐慌。重症病人更是如此。在應用之始最好就做好充分、必要的解釋。避免引發糾紛,干擾緊張、有序的護理工作,影響護患關系。專業性強,又很難解釋清的,不妨婉轉拒絕,有問必答並不適合此時。
5.2 囑咐患者、親屬不應擅自應用、調節監護儀,造成儀器的損壞。
總之,監護儀以其准確性高、方便、實用日益受到醫護人員及其患者、親屬的喜愛、依賴。只要應用中注意正確操作,細微方面的保養、使用、愛護,相信會給醫護人員帶來吏多的方便。
心電監護儀使用常規
( 一 ) 使用對象:
凡是病情危重需要進行持續不間斷的監測心搏的頻率、節律與體溫、呼吸、血壓、脈搏及經皮血氧飽和度等患兒。
( 二 ) 心電監護操作程序。
1. 准備物品。主要有心電監護儀、心電血壓插件聯接導線、電極片、生理鹽水棉球、配套的血壓袖帶。
2. 操作程序如下:
3. 連接心電監護儀電源。
4. 將患兒平卧式半卧住。
5. 打開主開關。
6. 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拭患兒胸部貼電極處皮膚。
7. 貼電極片 ( 巳有導電糊 ) 連接心電導聯線,屏幕上心電示波出現,按 ECG( 心電圖 ) 一菜單欄 LEAD( 連接導聯 )— 按 ALARM( 報警 ) 。
8. 將袖帶綁在至肘窩 3 一 6cm 處。按 NIBP-START 〈測量〉 —ALAR( 報警限 )— 按 TIME( 測量時間 ) 。
( 二 ) 通常使用心電監護儀時用的電極以及各電極安放的位置:
有五個電極安放位置如下。
右上 (RA) :胸骨右緣鎖骨中線第一肋間。
右下 (RL) :右鎖骨中線劍突水平處。
中間 (C) :胸骨左緣第四肋間。
在上 (LA) :胸骨左緣鎖骨中線第一肋間,
左下 (LL) :左鎖骨中線劍突水平處。
( 三 ) 監護系統臨監測心電圖時主要觀察指標。
1. 定時觀察並記錄心率和心律。
2. 觀察是否有 P 波, p 波的形態、高度和寬度如何。
3. 測量 p 一 R 間期、 Q—T 間期。
4. 觀察 QRS 波形是否正常,有無「漏搏」。
5. 觀察 T 波是否正常。
6. 注意有無異常波形出現。
( 四 ) 注意事項
1. 若存在規則的心房活動,則應選擇 P 波顯示良好的導聯。
2. QRS 振幅應 >0.5mV ,以能觸發心率計數。
3. 心電監護只是為了監測心率、心律變化,若需分析 ST 段異常式更詳細地觀察心電圖變化,應做常規導聯心電圖。
血壓監測:
1. 主要功能:它分為自動監測,手動監測和持續監測及報警裝置。手動監測是隨時使用隨時啟動 START 鍵;自動監測時可定時,人工設置同期,機器可自動按設定時間監測;設置持續監測時,機器持續監測數分鍾,一般為 5 分鍾。機器在這 5 分支內不斷充氣、放氣,直至測出結果。
2. 使用血壓監測儀時應注意以下:首先,應注意每次測量時應將袖帶內殘余氣體排盡,以免影響測量結果。第二,選擇好合適的袖帶。
第三,測量時應根據新生兒體重選擇好袖帶,以免因充氣壓力差別而影響測量值。
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
1. 用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紅外線探頭固定在患兒指 ( 趾 ) 端,監測到患兒指 ( 趾 ) 端小動脈搏動時的氧合血紅蛋白占血紅蛋白的百分比。
2. 注意事項:第一,使用時應固定好探頭,盡量使患兒安靜,以免報警及不顯示結果。第二,因為探頭為紅外線或紅射線,所以照藍光的患兒應將探頭覆蓋,避免直接照射,損傷探頭。第三,嚴重低血壓、休克等末梢循環灌注不良時,可影響其結果的准確性。
( 三 ) 注意事項
1. 在監護中出現報警如示波屏上顯示一條線或血氧飽和度不顯示可考慮:
2. 是否電源線發生故障,或是患兒心跳停止。
3. 是否電極或探頭脫落。
4. 護士首先觀察病人的情況,心率過快是否與液體速度過快,發熱或全身燥動有關;心率過慢是否與呼吸暫停,呼吸淺有關。
5. 要排除干擾: _
6. 患兒要靜卧,電極板要貼緊。
7. 監護儀要離牆放置。
8. 病床及病員要離開牆壁。
9. 其他電器與監護儀要有一定距離。
10. 地線必須完全接地,避免機器漏電,影響人身安全。
11. 監護儀屏幕每周用 95% 酒精棉球擦拭。
Ⅶ 如何寫申請心電圖科室可行性報告
1. 先寫醫院所在社區的醫療需求的增長和醫院目前醫療能力的矛盾,
2.寫心電圖在臨床醫療上的作用,
3.心電圖的性價比與其他檢查的性價比相比的優勢,以及其他優勢,比如一次投入小,操作簡便,易讀,作用范圍廣等,所以將心電圖室作為優先發展科室的必要性
4.列出醫院如果發展心電圖室的規劃,例如選址,人員配備,每周工作時間,計劃投入資金,其中多少自籌,多少需要撥款,預計每年服務人次等。
5,最後么就是總結了,
Ⅷ 碰到男醫生做心電圖,身為女患者該保持什麼心態
很多女生到醫院體檢時需要做心電圖,但給她們做心電圖的是一位男醫生,因為太尷尬,心中陰影多日不散。碰到男醫生做心電圖,身為女患者該保持什麼心態? 保護病人隱私,醫患之間需更多信任。
女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在檢查過程中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我們醫院在這方面會比較照顧病人的情緒和隱私。醫院的心電圖室目前安排的是叫號就診,沒有叫到號的患者需要在室外等候,不能隨意進入心電圖室。
因為醫生的正常診治動作而生氣,這是對醫生的誤解。一位多年從事腸鏡檢查的醫生告訴記者,醫生做檢查,也是為了患者考慮,只有正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各大醫院在人員配備方面多有考慮,特別是男醫生對女患者做檢查時,一般都會有女性醫護人員在場,但醫患之間還需要更多的信任。
Ⅸ 三甲心電圖室評審標准 三級乙等醫院對心電圖室的審核標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