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明清實錄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明清實錄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8-03 03:34:54

⑴ 明清檔案的清朝檔案的種類

故宮明清檔案部所存清代檔案,包括清天命前九年(1670年)至宣統三年,三百多年間所形成的檔案文件,另外溥儀退位後於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一年間所形成的檔案,也保存下來。這些清代檔案內,約有上百種文件種類。以前有人稱清檔「浩如煙海」,這是形容其繁、其多。但是每項檔案,在其自然形成的過程中,都有著它自身的特點和效用。凡對清朝檔案感興趣的同志,不僅需要掌握這些檔案所記述的內容,而且首先要對其文種情質和運轉關系有所了解,以助於從這多如山積的歷史檔案文件中,掌握其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部分。為此,我們在敘述這些檔案的主要內容之前,先概要地分析幾個重要全宗內的幾項重要檔案的情況。
在封建集權專制制度的國家裡,皇權至上,國家庶政,事無巨細,均由皇帝直接處理。所以圍繞著皇帝的活動所形成的檔案,就均成了國家檔案的核心。在清代檔案中,這方面的檔案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這是在皇帝和官員們實行統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它們是封建國家處理政務的主要的文書形式,也是當是溝通上下的重要手段。其中:
1.題本與奏本
2.奏摺
3.諭、旨 這類資料很多,如起居注、實錄、聖訓、本紀及方略、紀略等。有的是直接記錄皇帝的言行並結合有關檔案記載而編纂的,更多的是檔案文件的匯編和選編,但又作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刪削和改動。其目的都是為皇帝歌功頌德,但同時也保存了大量的史實。
1.起居注。
2.實錄、聖訓和本紀。
3.方略和紀略。 這部分檔案主要集中在內務府、宗人府和宮中全宗中。主要有:
1.玉牒。
2.星源集慶。
3.皇冊。
4.皇宮內府的各種檔案。

⑵ 明清檔案管理的明代檔案

明代檔案的利用,除日常政務活動外,主要用來編纂各朝實錄,匯編法令典章如《明大誥》、《明會典》以及撰修歷史。
明代檔案大都毀於戰火,保存下來的僅數千件,主要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些。

⑶ 中國實錄編撰歷史悠久,為什麼絕大部分沒能保存下來

「陳秉才從康熙保護明實錄令中得到了靈感,稱明清以前『存在著正史成,實錄亡』現象。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古代皇帝認為,正史是國史的標准範本。正史修好後,實錄就成了廢物,於是下令當廢紙燒了。」在老師的ppt里看到的。

⑷ 明清時期的史料有哪些

明史 清張廷玉主編。國榷明代談遷。四庫總目提要 紀曉嵐主編(算書籍的歷史)。
明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萬曆野獲編明朝沈德符。讀史方輿紀要,清初顧祖禹。軍事歷史地理書籍

⑸ 明朝,清朝各統治多少年

1、明朝共統治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共統治二百六十七年。
2、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朝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達、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人口方面,《明實錄》所載明朝人口有7000餘萬。明朝是繼漢唐宋後又一個強盛的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修史書《明史》中評價明朝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3、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後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峰。這一時期多民族統一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⑹ 揚州十日是真是假

揚州十日是否為真存在爭議。

1、說假的觀點:

清史專家、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座中所言,將「為什麼60萬人的滿族能夠征服1萬萬人的漢族」歸結為6個字:「天合、地合、人合」,「在人合方面,其中之一是少殺人」。

這是從宏觀上來看清軍軍紀。聯繫到揚州,閻崇年認為,「攻城、巷戰在一天內結束,一般說沒有必要大屠殺」;「當時的大炮沒有多少殺傷力,由此引起的報復也就沒有根據」;揚州十日」屠殺事件不存在。

2、說真的觀點:

攻打揚城的清朝將領多鐸本人已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公告中承認:「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鑒。」

意思是:以後大軍到的地方,抗拒不降的官員軍民等,要以揚州事件為鑒。

說明揚州屠城完全屬實。第二,張德芳先生指出了80萬數字有誤,但他並沒有否定揚州十日,也說揚州十日殺人甚眾。

有人把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乃至岳飛的《滿江紅》都列為「假書」。其關鍵的觀點,是否認「揚州十日」的存在。理由是:此書是孤本不足信,書中文字描述混亂。

(6)明清實錄資料庫擴展閱讀:

《揚州十日記》中記載:

明弘光元年(1645),清軍揮師南下破竹。南明國難當頭之時,仍然黨爭不斷。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奔赴揚州,支撐危局。

四月十五日,清軍將領多鐸一路揮師南下,清軍包圍了揚州城。史可法率軍四千人上城御敵,誓與揚州城軍民共存亡。

艱苦守衛十天以後(按:顧誠在《南明史》里認為史可法堅守揚州實際上僅僅半天),揚州陷入清軍之手。揚州知府任育民不屈被殺,全家投井而亡。

史可法被俘,慷慨就義。都督劉肇基率殘部四百餘人與城內市民一起,與清軍展開巷戰,直至全軍俱沒,無一人投降。

清軍佔領揚州以後,多鐸痛恨揚州人民的反抗,以不聽招降為理由,下令屠城十日,縱使部下濫殺無辜。

揚州城的居民,只有少數人在破城前逃出,還有個別的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躲藏而倖免於難,而絕大部分人慘遭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州十日

⑺ 聊城大學代碼是什麼

聊城大學的院校代號即院校代碼為10447

⑻ 明清檔案管理的明代檔案庫

明代檔案庫不僅遍及全國, 而且規模、 建築技術、管理工作都有相當水平。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親自籌劃在南京後湖(今玄武湖)的中心小島上建造中國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檔案庫──後湖黃冊庫,專藏全國賦役黃冊與魚鱗圖冊。後湖黃冊庫與明代相始終,至明末庫藏黃冊達179 萬余冊之多。明初還在宮內建古今通集庫,收藏皇帝給功臣、將領、藩王、駙馬等的誥封、鐵券和官員的誥封底簿等檔案,由太監掌管,是皇帝的御用檔案庫。嘉靖十三年(1534)在東苑(今紫禁城外東側)仿古代石室金匱之制,建造了全用磚石砌成的宮殿式的檔案庫──皇史。專藏皇族的玉牒、歷代皇帝的實錄和聖訓。皇史在建築技術上具有適合保存檔案的各種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水平和保護檔案技術的知識。明代地方普遍設有黃冊庫、架閣庫、案牘庫,有的庫房建築也有相當規模。如江西布政使黃冊庫,一次修建庫房50間,廳事 3間。太平府架閣庫,一次修庫三連各五楹,「左藏黃冊,右藏案牘」,收貯的檔案很多。在庫房建築上,注意「鑿池蓄水」,「布地以沙」,「覆沙以板」,利於防火、防鼠和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