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麼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2 16:28:32

❶ PKPM中,Ast1怎麼加到箍筋上比如說1.0-0.5的計算箍筋 vt10-0.2 想把0.2加到箍筋上 我應該按1.2-0.7配嗎

確實 這個有爭議 但是我一般沒有把這個0.2加到裡面去 因為有本書上說 這個1.0-0.5已經包含0.2了 但是具體是那本書我忘了 (好像是satwe用戶手冊?) 而且好像各種後處理軟體也是這么算的 (老虎 廣廈 pkpm自己的後處理)

❷ 箍筋中 n Asv/BS 是箍筋配筋率,但是Asv/S 指什麼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即nAsvl,此處,n為在同一個截面內箍筋的肢數,Asvl為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

s——沿構件長度方向的箍筋間距。

配箍率是影響混凝土構件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斜截面的破壞形態,使構件不發生斜拉破壞和斜壓破壞。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分別計算)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正截面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2)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麼擴展閱讀:

鋼筋混凝土的鋼筋最小配筋率是規范規定的。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鋼筋混凝土構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 0.6%;一側縱向鋼筋 0.2%,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

在混凝土結構中,配箍率是用來體現箍筋相對於混凝土的含量,分體積配箍率和面積配箍率 。 1.概念:

(1)面積配箍率 ρ(sv)(括弧內為角標,下同):是指沿構件長度,在箍筋的一個間距S范圍內,箍筋中發揮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混凝土截面面積b·s的比值(b為構件寬,其與剪力方向垂直的,s為箍筋間距)。

配箍率是影響混凝土構件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 計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為發揮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數,A(sv1)為箍筋單肢截面面積,直接按圓形計算。

(2)體積配箍率ρ(v):指單位體積混凝土內箍筋所佔的含量,即箍筋體積(箍筋總長乘單肢面積)與相應箍筋的一個間距(S)范圍內砼體積的比率。復合箍筋應扣除重疊部分的體積。體積配箍率ρ(v)主要用於保證框架結構梁端部和柱節點區的抗剪能力,並提高構件在地震等反復荷載下的變形能力。

❸ 魯班的鋼筋算量裡面,鋼筋箍筋的演算法有點不懂。

「箍筋屬性」這個是更改箍筋的內部組合方式的,選擇好組合方式,並點擊設為默認,就可以正確計算了,而關閉後又變會原來的樣子,其實這只是表面上一樣,實際你修改的地方時不會變回來的。

鋼筋計算原理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❹ 什麼是配箍特徵值

配箍特徵值是用來控制單位體積內的箍筋量。配箍特徵值=配箍率X鋼筋強度/混凝土強度,用來控制單位體積內的箍筋量,這個值比最小配筋率控制的范圍擴大到高強砼和高強鋼筋。

配箍特徵值=配箍率X鋼筋強度/混凝土強度,用來控制單位體積內的箍筋量,這個值比最小配筋率控制的范圍擴大到高強砼和高強鋼筋。

(4)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麼擴展閱讀

主要作用

1、面積配箍率 ρ(sv):體現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

2、體積配箍率 ρ(v):體現柱端加密區箍筋對砼的約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式中: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的軸心抗壓強度,f(yv)為箍筋的屈服強度設計值。

❺ 箍筋的配筋率是如何定義的


混凝土結構
中,配箍率是用來體現箍筋相對於
混凝土
的含量,分
體積
配箍率和
面積
配箍率

1.概念:
(1)面積配箍率
ρ(sv)(括弧內為角標,下同):是指沿
構件
長度
,在箍筋的一個
間距
S
范圍
內,箍筋中發揮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
截面面積
與混凝土截面面積b·s的比值(b為構件寬,其與
剪力
方向垂直的,s為箍筋間距)。配箍率是影響混凝土構件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
計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為發揮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數,A(sv1)為箍筋單肢截面面積,直接按
圓形
計算。
(2)體積配箍率ρ(v):指單位體積混凝土內箍筋所佔的含量,即箍筋體積(箍筋總長乘單肢面積)與相應箍筋的一個間距(S)范圍內砼體積的
比率
。復合箍筋應扣除重疊部分的體積。體積配箍率ρ(v)主要用於保證
框架結構
梁端部
和柱
節點區

抗剪能力
,並提高構件在地震等反復
荷載
下的變形能力。
計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個方向箍筋的肢數,Li:相對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長,Acor:箍筋核心區的面積,s:箍筋間距。
2.作用:
(1)面積配箍率
ρ(sv):體現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體積配箍率
ρ(v):體現柱端加密區箍筋對砼的約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式中: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的
軸心
抗壓強度,f(yv)為箍筋的
屈服強度
設計值。
3.
配箍率與
配筋率
的區別
(1)配箍率是影響混凝土構件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
結構構件
斜截面的破壞
形態
,使構件不發生斜拉破壞和斜壓破壞。
(2)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分別計算)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
特徵
的一個
參數
,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正截面的破壞形態,不發生
超筋
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
最小配筋率
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
脆性
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❻ 建築鋼筋工程箍筋的准確計算規則

編制預算時,鋼筋工程量可暫按構件體積(或水平投影面積、外圍面積、延長米)×鋼筋含量;結算時按設計要求,無設計按下列規則計算。
(一)一般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構件、預制構件、加工廠預制構件、預應力構件、點焊網片等及不同規格分別按設計展開長度(展開長度、保護層、搭接長度應符合規范規定)乘理論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搭接長度按規范規定計算。當梁、板(包括整板基礎)Φ8以上的通筋未設計搭接位置時,預算書暫按8m一個雙面電焊接頭考慮,結算時應按鋼筋實際定尺長度調整搭接個數,搭接方式按已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確定。
3、先張法預應力構件中的預應力和非預應力鋼筋工程量應合並按設計長度計算,按預應力鋼筋定額(梁、大型屋面板、F板執行Φ5外的定額,其餘均執行Φ5內定額)執行。後張法預應力鋼筋與非預應力鋼筋分別計算,預應力鋼筋按設計圖規定的預應力鋼筋預留孔道長度,區別不同錨具類型分別按下列規定計算:
(1)低合金鋼筋兩端採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350mm,螺桿另行計算。
(2)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墩頭插片,另一端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
(3)低合金鋼筋一端採用墩頭插片,另一端採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增加150mm,兩端均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共增加300mm計算。
(4)低合金鋼筋採用後張砼自錨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350mm計算。
4、電渣壓力焊、錐螺紋、套管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標底、標書中,底板、梁暫按8m長一個接頭的50%計算;柱按自然層每根鋼筋1個接頭計算。結算時應按鋼筋實際接頭個數計算。
5、樁頂部破碎砼後主筋與底板鋼筋焊接分別分為灌注樁、方樁(離心管樁按方樁)以樁的根數計算。每根樁端焊接鋼筋根數不調整。
6、在加工廠製作的鐵件(包括半成品鐵件)、已彎曲成型鋼筋的場外運輸按噸計算。各種砌體內的鋼筋加固分綁扎、不綁扎應分別按噸計算。
7、砼柱中埋設的鋼柱,其製作、安裝應按相應的鋼結構製作、安裝定額執行。
8、基礎中鋼支架、預埋鐵件的計算:
(1)基礎中,多層鋼筋的型鋼支架、墊鐵、撐筋、馬凳等按已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合並用量計算,執行金屬結構的鋼托架制、安定額執行(並扣除定額中的油漆材料費58.18元/t)。現澆樓板中設置的撐筋按已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用量與現澆構件鋼筋用量合並計算。
(2)預埋鐵件、螺栓按設計圖紙以噸計算,執行鐵件制安定額。
(3)預制柱上鋼牛腿按鐵件以噸計算。
(二)鋼筋保護層、錨固、搭接、直(彎)、彎鉤、圓樁、柱螺旋箍筋及其它長度的計算:
1、受力鋼筋砼保護層C最小厚度(以鋼筋外邊緣算起)應符合表1的規定,且不應小於受力鋼筋的直徑。
2、鋼筋的錨固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受拉縱向鋼筋應符合表2的規定。
(1)框架梁的上部縱向鋼筋在中間層端節點內錨固長度,除符合表2的要求外,並應過節點中心線,當上部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水平錨固長度不夠時,應沿柱節點外邊向下彎折,按圖1的要求配置。
(2)下部縱向鋼筋伸入支座或中間節點范圍內的錨固長度(LS)可按下列規定取用:
(a)當為簡支梁、連續梁、次梁時,其伸入的錨固長度應符合:當Ⅰ級鋼時≥15d,當Ⅱ級鋼時≥12d。
(b)當為框架梁時,其伸入的錨固長度(La)不應小於表2規定的數值。
(3)框架頂層端節點內的鋼筋配置,除滿足以上要求外,還應滿足圖2的要求。
註:
①當月牙紋鋼筋直徑d>25mm時,其錨固長度應按表中數值增加5d採用;
②當螺紋鋼筋直徑d≤25mm時,其錨固長度應按表中數值減少5d採用;
③當混凝土在凝固過程中易受擾動時(如滑模施工),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宜適當增加;
④在任何情況下,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250mm。
3、鋼筋的搭接接頭,圖紙無具體要求時,可按下列規定進行計算:
(1)採用搭接焊時,雙面焊搭接長度不小於5d,單面焊搭接長度不小於10d。
5、箍筋末端應作135°彎鉤,彎鉤平直部分的長度e,一般 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對有抗震要求的結構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當平直部分為5d時,箍筋長度L=(a-2c+2d)×2+(b-2c+2d)×2+14d;
當平直部分為10d時,箍筋長度L=(a-2c+2d)×2+(b-2c+2d)×2+24d。
6、彎起鋼筋終彎點外應留有錨固長度,在受拉區不應小於20d;在受壓區不應小於10d。彎起鋼筋斜長按表4系數計算。
7、箍筋、板筋排列根數=,但在加密區的根數按設計另增。
上式中L=柱、梁、板凈長。柱樑凈長計算方法同砼,其中柱不扣板厚。板凈長指主(次)梁與主(次)梁之間的凈長。計算中有小數時,向上舍入(如:4.1取5)。
8、圓樁、柱螺旋箍筋長度計算:
上式中:
D=圓樁,柱直徑,C=主筋保護層厚度,d=箍筋直徑,h=箍筋間距,n=箍筋道數=樁,樁中箍筋配置長度÷h+1
9、其它:有設計者按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按下列規定計算:
(1)柱底插筋
(2)斜筋挑鉤

❼ 箍筋支數公式最後加1的含義

最後加上1 你可以這么理解 箍筋就像是尺子上的刻度線 前面算的只是 刻度線之間的段數 最後我們要箍筋的支數 所以 要加1

❽ 箍筋單根下料長度計算公式及過程詳解

箍筋長度計算方法與公式
一般的演算法是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2+1.9d*2+max(10d,75mm)*2

具體:

1、如果按實計算及下料長度,那麼演算法是:

(1) 90/90的箍筋鋼筋計算公式為:

箍筋內皮周長-5個90°彎鉤內皮差(0.288d)+2個彎鉤處的平直段長度(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10d,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75mm)

即在鋼筋規格為10d>75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8.56d,鋼筋規格為10d<75mm,即箍筋直徑為6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41.36

(2)90/180的箍筋鋼筋計算公式為:

箍筋內皮周長-4個90°彎鉤內皮差(0.288d)+1個180°彎鉤中心線長+2個彎鉤平直段長度(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10d,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75mm)

即在鋼筋規格為10d>75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28.268d,鋼筋規格為10d<75mm,即箍筋直徑為6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199.61

(3)135/135的箍筋鋼筋計算公式為:

箍筋內皮周長-3個90°彎鉤內皮差(0.288d)+2個135°彎鉤中心線長(135°彎鉤中心長度=3π/4*(R+d/2),R=2.5d)+2個彎鉤平直段長度(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10d,10d<75mm時,平直長度為75mm)

即在鋼筋規格為10d>75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33.266d,鋼筋規格為10d<75mm,即箍筋直徑為6mm時,箍筋長度=構件周長-8保護層厚度+229.6,箍筋內皮周長長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構件周長-8個保護層)

(8)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麼擴展閱讀

以梁箍筋為例

計算思路為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2+11.9d*2+8d

11.9D實際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結果,我們知道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麼量度差值應該是1.9D,8d是因為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受力鋼筋的外皮,箍筋自身的鋼筋還存在一定的長度,預算中計算箍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箍筋四條邊多減掉了8d(每邊2d),所以我們在計算的時候還得加回來。

❾ 不太會求箍筋個數,書上給的公式是:個數=(箍筋配置段長度/箍筋間距)+1 書上有個題目的答案一直想不通

3900是梁總長,25是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2是兩端對稱,100是加密箍的間距,200是箍筋的間距,對著圖,就可以算出箍筋的數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