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小區綠化如何配置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小區綠化如何配置

發布時間: 2022-08-01 16:51:31

❶ 小區綠化植物配置一般注意什麼啊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使用功能。除普通草本植物外,還要注重觀賞花木、闊葉喬木、食用果樹、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搭配種植;同時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如隔熱、防風、防塵、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質、殺滅細菌病毒等,甚至起到從視覺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勞等作用,滿足人們生活、休息的需要。\r\n二是應充分考慮到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根據居住小區的各種環境,如:陰面、陽面、山牆、屋頂、陽台等,選擇植物應注意:1.無污染,無傷害性。居住區所選植物本身不能產生污染,忌用有毒、有刺尖、有異昧、易引起過敏的植物,應選無飛毛、少花粉、落葉整齊的植物。\r\n2.抗污染。生活區的污染主要來自鍋爐煤煙、生活污水、污物、污氣以及四周街道上揚起的灰塵。所選樹種(植物)應有較強的抗污染特性,如:女貞、廣玉蘭、欒樹、蘇鐵、龍柏、黃楊、法青、木槿等。\r\n3.少常綠,多落葉。居住區由於樓房的相互遮擋,採光往往不足,特別是冬季,光強減弱,光照時間短,採光問題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選落葉樹,少選常綠樹。\r\n4.以闊葉樹木為主。居住小區是人們生活、休息和遊憩的場所,應該給人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但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針葉樹的松柏給人的是庄嚴、肅穆感與這種環境不相宜,所以小區內應以種植闊葉樹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為重要。\r\n5.喬、灌、藤、草、花有機搭配,豐富植物種類,創造四季景觀。夏陰(五角楓、廣玉蘭等),秋實或彩葉(金李類、烏桕、欒樹等),冬青(法青、石楠、海桐、黃楊等)。\r\n6.選擇有小果、小種子的植物,招引鳥類。栽植一定數量的結果實和種子的植物,能模擬出自然景觀,引來鳥類,形成「鳥語花香」的環境,如:李類、金銀木、蘋果類、菊類、向日葵、柳樹、串紅類等。\r\n在植物配置方面由於居住區的綠地結構比較復雜,在植物配置上也應靈活多變,不可單調、呆板。可以採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多種方式。這里的點是指居住小區的公共綠地,面積較大,是為居民提供工余、飯後活動休息的場所,利用率高,要求位置適中,方便居民前往,在一個小區一般有2至3個。平面布置形式以規則為主的混合式為好。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陰、花藤灌木巧點綴」的公園式綠化特點,選用垂柳、玉蘭、海棠、櫻花、碧桃、百日紅、蠟梅、桂花、牡丹、月季、美人蕉、小菊、馬尼拉草等,植物多叢植,孤植、坪植、壇植和棚架等。線是指居住區的道路、圍牆綠化,可栽植樹冠寬闊、枝葉繁茂、遮陰效果好的小喬木、開花灌木或藤本,如香椿、櫻花、石楠、爬牆虎等。面是指宅旁綠化,包括住宅前後及兩棟住宅之間的用地,約佔小區綠地的50%以上,是住宅區綠化的最基本單元。特別要注意再生空間的綠化。居住區由於建築密度大,一方面地面綠地相對少,限制了綠量的擴大。但另一方面,多建築又創造了更多的再生空間(建築表面積),為主體綠化開辟了廣闊前景。利用居住區外高中低的結構特點,低層建築可實行屋頂綠化,山牆、圍牆可用垂直綠化,小路和活動場所可用棚架綠化,陽台可以擺放花木等,以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質量。\r\n植物配置時還要做到疏密有致。為了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種植設計應做到疏密有致,即宅旁活動區多為稀疏結構,使人輕松、愉快,獲得充足的自然光,在垃圾場、鍋爐旁和一些環境死角外圍密植常綠樹木,道路上用遮蔭小喬木。\r\n下面介紹幾種優化栽植類型:1.宅旁綠化。\r\n宅旁的陽面綠化一般可採用:馬尼拉草十月季+黃楊矮籬。馬蹄筋+書帶草圍邊的結構。\r\n宅旁的陰面綠化可採用:黑麥草+珍珠梅+黃楊矮籬。早熟禾+太平花+黃楊矮籬的結構。\r\n宅旁的山牆可選用爬牆虎之類的藤本進行垂直綠化。\r\n2.道路綠化。樹種可選合歡、櫻花、百日紅、白玉蘭、銀杏等。\r\n圍牆用吞椿+石楠綠籬+劍麻、竹+紫葉小檗,或創作其他的單面花境。\r\n3.公共及專用綠地綠化。上層木可選垂柳、廣玉蘭、女貞、海棠等,中層木可選金銀木、連翹、月季、牡丹、蠟梅、桂花等,下層可選剪股穎、結縷草、早熟禾等,草地適當點綴小菊、串紅等季節性花卉。形成鳥語花香、輕松愉快的環境。

❷ 小區綠化植物配置一般注意什麼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使用功能。除普通草本植物外,還要注重觀賞花木、闊葉喬木、食用果樹、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搭配種植;同時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如隔熱、防風、防塵、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質、殺滅細菌病毒等,甚至起到從視覺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勞等作用,滿足人們生活、休息的需要。
二是應充分考慮到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根據居住小區的各種環境,如:陰面、陽面、山牆、屋頂、陽台等,選擇植物應注意:
1.無污染,無傷害性。居住區所選植物本身不能產生污染,忌用有毒、有刺尖、有異昧、易引起過敏的植物,應選無飛毛、少花粉、落葉整齊的植物。
2.抗污染。生活區的污染主要來自鍋爐煤煙、生活污水、污物、污氣以及四周街道上揚起的灰塵。所選樹種(植物)應有較強的抗污染特性,如:女貞、廣玉蘭、欒樹、蘇鐵、龍柏、黃楊、法青、木槿等。
3.少常綠,多落葉。居住區由於樓房的相互遮擋,採光往往不足,特別是冬季,光強減弱,光照時間短,採光問題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選落葉樹,少選常綠樹。
4.以闊葉樹木為主。居住小區是人們生活、休息和遊憩的場所,應該給人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但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針葉樹的松柏給人的是庄嚴、肅穆感與這種環境不相宜,所以小區內應以種植闊葉樹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為重要。
5.喬、灌、藤、草、花有機搭配,豐富植物種類,創造四季景觀。夏陰(五角楓、廣玉蘭等),秋實或彩葉(金李類、烏桕、欒樹等),冬青(法青、石楠、海桐、黃楊等)。

6.選擇有小果、小種子的植物,招引鳥類。栽植一定數量的結果實和種子的植物,能模擬出自然景觀,引來鳥類,形成「鳥語花香」的環境,如:李類、金銀木、蘋果類、菊類、向日葵、柳樹、串紅類等。
在植物配置方面由於居住區的綠地結構比較復雜,在植物配置上也應靈活多變,不可單調、呆板。可以採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多種方式。這里的點是指居住小區的公共綠地,面積較大,是為居民提供工余、飯後活動休息的場所,利用率高,要求位置適中,方便居民前往,在一個小區一般有2至3個。平面布置形式以規則為主的混合式為好。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陰、花藤灌木巧點綴」的公園式綠化特點,選用垂柳、玉蘭、海棠、櫻花、碧桃、百日紅、蠟梅、桂花、牡丹、月季、美人蕉、小菊、馬尼拉草等,植物多叢植,孤植、坪植、壇植和棚架等。線是指居住區的道路、圍牆綠化,可栽植樹冠寬闊、枝葉繁茂、遮陰效果好的小喬木、開花灌木或藤本,如香椿、櫻花、石楠、爬牆虎等。面是指宅旁綠化,包括住宅前後及兩棟住宅之間的用地,約佔小區綠地的50%以上,是住宅區綠化的最基本單元。特別要注意再生空間的綠化。居住區由於建築密度大,一方面地面綠地相對少,限制了綠量的擴大。但另一方面,多建築又創造了更多的再生空間(建築表面積),為主體綠化開辟了廣闊前景。利用居住區外高中低的結構特點,低層建築可實行屋頂綠化,山牆、圍牆可用垂直綠化,小路和活動場所可用棚架綠化,陽台可以擺放花木等,以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質量。
植物配置時還要做到疏密有致。為了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種植設計應做到疏密有致,即宅旁活動區多為稀疏結構,使人輕松、愉快,獲得充足的自然光,在垃圾場、鍋爐旁和一些環境死角外圍密植常綠樹木,道路上用遮蔭小喬木。
下面介紹幾種優化栽植類型:
1.宅旁綠化。
宅旁的陽面綠化一般可採用:馬尼拉草十月季+黃楊矮籬。馬蹄筋+書帶草圍邊的結構。
宅旁的陰面綠化可採用:黑麥草+珍珠梅+黃楊矮籬。早熟禾+太平花+黃楊矮籬的結構。
宅旁的山牆可選用爬牆虎之類的藤本進行垂直綠化。
2.道路綠化。樹種可選合歡、櫻花、百日紅、白玉蘭、銀杏等。
圍牆用吞椿+石楠綠籬+劍麻、竹+紫葉小檗,或創作其他的單面花境。
3.公共及專用綠地綠化。上層木可選垂柳、廣玉蘭、女貞、海棠等,中層木可選金銀木、連翹、月季、牡丹、蠟梅、桂花等,下層可選剪股穎、結縷草、早熟禾等,草地適當點綴小菊、串紅等季節性花卉。形成鳥語花香、輕松愉快的環境。

如何配置綠化苗木

園林苗木的選擇與配植,首先要從園林的性質和主要功能出發 城鄉各類園林綠 地,因其設計目的的不同,主要功能要求也不一樣。例如,以提供綠蔭為主的行道樹地 段,應選擇冠大蔭濃、生長快的苗木,並按列植方式配植在行道兩側,形成林蔭路;以 美化為主的地段則應選擇樹冠、葉、花或果實部分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種類,以叢植或 列植方式在行道兩側形成帶狀花壇;在公園的娛樂區,應該選擇樹冠開展,苗木配植以 孤植樹為主,使各類游樂設施半掩半映在綠蔭中,供遊人在良好的環境下遊玩;在公園 的安靜休息區,應以配植利於遊人休息和野餐的自然式疏林草地、樹叢和孤植樹為主。

❹ 如何做好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

居住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設計,植物多樣性 居住小區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圍的獨立生活居住地段。近年來,隨著房地產開發業的蓬勃興起,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在選擇住房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強調景觀環境方面的條件。這種現代生態居住觀,給小區環境設計注入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居住小區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小區的綜合環境在人們心中越來越佔主導地位,而居住小區綠地是綜合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住宅建設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軌道,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給建築師、規劃師們提出了更新的課題。本文就目前居住小區綠化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綠地樹種選擇和植物配置加以分析,以期為居住小區綠化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一、 目前居住小區園林綠化的現狀 居住小區綠化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有的綠化部門或投資者未能對居住小區原有的立地條件進行調查,實地勘察、分析,對所選用植物本身的生長規律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未作細致的考慮,就盲目地進行綠地規劃設計,或照抄照搬,或是設計者、投資者的愛好,認為只要種上草,栽上樹,綠化的目的就達到了。例如模仿頻率很高的「法國規整式」,在許多居住小區中都可以看到,整齊的綠化成為建築的花邊,其作用僅僅是為居住小區「塗脂抹粉」。人們看不到小區的整體空間景觀,看到的只是零碎的片段。因為在高密度的居住小區中,景觀設計沒有被首先完整地提出,只是樓與樓夾縫之間的環境美化。 二、 現代居住小區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1. 營造人工生態植物群落。 隨著生態園林的發展,以生態學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學互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和競爭等作用)為指導來建設一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良性的生態環境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居住小區的綠化是對自然系統的恢復,將居住區建設成為生態小區是目前園林工作者對其進行綠地規劃的理論前提,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營養等方向進行合理配置植物,把大自然引進人們生活,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和相互協調,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環境的生態要求。在居住區綠化中必需借鑒城市綠地中植物的豐富搭配類型,如喬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喬木-灌木-草本型、喬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實際應用中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居住區綠地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應達到的功能要求進行植物設計,例如棚架下採用藤本植物遮蔭;活動現代居住區採用高大喬木遮蔭;以觀賞為主的綠地可採用灌木-草本型或喬灌草搭配型;觀賞結合散步游覽的綠地可採用喬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 2.植物造景要有良好的景觀效果。 人是居住區的主體,居住區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進行建設、變化的,不斷趨於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需不斷 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強調人性化居住小區的植物造景要特別強調根據不同植物的干、形、葉、色、花、果等觀賞元素特點進行花色、花期、花葉、樹型的搭配,根據地域特色結合季相變化對植物進行合理配置。良好的居住區綠地應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配置效果,創造出優美、長效的花卉風景,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3.植物造景過程中植物配置的形式。 居住區綠地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應適應綠化的功能要求,適應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點,選擇抗病蟲害強、易養護管理的植物,體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地域特點。要充分發揮植物的各種功能和觀賞特點,合理配置,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相結合,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結構,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諧。植物品種的選擇要在統一的基調上力求豐富多樣,要注重種植位置的選擇,以免影響室內的採光通風和其他設施的管理維護。 三、居住小區中植物的選擇 1.居住小區中植物的具體選擇方案。 小區內道路分連接各小區分區之間的主幹道和連接小區宅前道路的支幹道、小道。樹木配置以規則式、行列式為宜, 在不影響採光的情況下,宜配植以造形優美, 有季相變化的落葉喬木, 如垂柳、欒樹等, 以遮擋東西向的太陽輻射, 在夏日為行人提供綠蔭, 喬木以下配植剪形花灌木, 如紅檵木球、海桐球、水蠟球、榆葉梅球等, 適當點綴幾組常綠樹, 如檜柏球、千頭柏,使道路兩旁春季有花、夏季蔭濃、冬季有綠, 以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 增加綠色空間層次。但小區內各條幹道綠化樹種不宜雷同, 每條路都應以植物形成自己的特色。 2. 居住小區中綠化植物配置原則。 ⑴ 植物配置要層次分明、注重色塊。 在居住小區中進行配置時,也應該注重其層次的搭配。用喬灌、地被等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層四個層次,再進行空間的分割與聯系,通過各個層次,使空間更具自然的節奏。 ⑵ 季節性觀花觀葉植物相搭配。 「意春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蔭好乘涼,秋季多變看葉果,冬季蒼翠不蕭條。」這首詩道出了季節變化及對小區設計的最直接要求;應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⑶以草本花卉彌被木本之不足。 雖然草木花卉在管理中比較煩瑣,但是相對來說更易於成為造景要素。在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小區中植物的色澤、花型、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生態長勢等方面,使之互相協調。 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要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強調園林景觀與生活、文化的緊密連接,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娛樂設施,使休閑、運動、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間與設施融合在園林景觀中,營造有利於發展人際關系的公共空間。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遊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❺ 居住區綠化植物配置有哪些原則

居住區綠地是人們休息、遊憩的重要場所,為了創造舒適、優美、衛生的綠化環境,應充分考慮樹種的選擇及其配置,才能達到綠化、凈化、美化之效果。下面談談居住區綠化植物配置的一些原則。

1.適應綠地功能的要求,獲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居住區的各類綠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發揮生態效益,改善和保護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因此,綠地的植物配置應以綠為主,利用各種植物材料構成綠地結構,以達到凈化空間、美化環境的目的。

2.喬灌木結合,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長相結合,喬灌與地被、草皮相結合,適當點綴些草花,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結構,既滿足生態效益的要求,又能達到觀賞的景觀效果。

3.植物配置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豐富,有變化,避免種類單調,配置形式雷同。樹種選擇和配置方式要適合不同綠地的要求。如在主次幹道和街道以喬木為主,選用花灌木為陪襯;在道路交叉口,道路邊要配置色彩鮮艷的花壇;在公共綠地的入口處和重點地方,種植體形優美、季節變化強的植物因庭院綠地中以草坪為基調,適當點綴些生長速度慢,樹冠遮幅小,觀賞價值高的低矮灌木。如千年紅、珊瑚樹、火棘等常綠灌木,這些花色艷麗、紅果累累的花灌木,能起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更能顯示出綠地的整體美。

4.植物配置要考慮種植的位置與建築、地下管線等設施的距離,避免有礙植物的生長和管線的使用與維修。一般喬木需距建築物5至8米。灌木距建築物和地下管網1.5米。樹叢的組合,從平面與立面構圖,色彩,季相等方面要有變化,在高層建築四周氣流較強,不宜種植高大喬木。

❻ 住宅綠化標准國家規定

法律分析:按國家有關規定,對小區綠化環境的選擇有四點標准:一是小區要封閉管理,保證小區綠化環境是為所在小區居民服務的,增進居民的領域感,保證小區環境的安全與安靜。二是要有足夠的綠化面積,新區住宅建設的綠地率不應低於30%,舊區不低於25%,綠地指標組團不低於0.5平方米/人,整個小區綠化不小於1平方米/人;同時綠地還要有充足的日照時間,滿足居民區活動的要求,成片的綠地應滿足1/3以上的面積在日照覆蓋范圍之內。三是綠地應接近居民住宅,以利觀賞使用。四是綠地空間應包含一定數量的活動場地(如兒童游戲場),並布置坐椅、鋪裝地石等設施,以滿足居民休息、散步、運動、健身的需要。

法律依據:國務院 《物業管理條例》第七條 業主在物業管理活動中,履行下列義務:(一)遵守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二)遵守物業管理區域內物業共用部位和共用設施設備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環境衛生的維護等方面的規章制度;(三)執行業主大會的決定和業主大會授權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四)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交納專項維修資金;(五)按時交納物業服務費用;(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❼ 農村住宅小區如何進行綠化景觀配置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富裕起來的農家住房情況發生顯著的變化,一幢幢新式樓房拔地而起。新農村建設在全國廣大農村熱潮興起,「中心村」和「示範村」也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對住宅周圍綠化提出了許多要求,總的目標是:春季有花,夏季有蔭,秋季有果,冬季有綠,觀花、觀果、觀葉、觀形兼顧,喬木灌木結合,常綠落葉結合,花卉草坪結合,屋頂地面結合,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結合,做到景觀和植物配置要簡捷、明快、自然、大方,使富裕後的農家置身於一種優美、潔凈、清新、閑逸的居住生活環境中。 小區綠化點綴 住宅小區的綠化規劃應以鄉村生態系統為基礎,注重生態效益,以提高居住區的環境質量,保持和維護農村的生態平衡。小區綠化的一個功能是供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兒童休憩,因此,在綠地布置時,必須留有適當的休憩場地,以便居民活動與休息,切忌局部擁擠和封閉,使遊人無處停留而導致綠地被踐踏破壞。 小區院內通常可點綴精心設計的經典小品,主要為花壇、樹池、花池、座椅、園燈及小型雕塑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開辟一些小型亭廊、花架等。但所有的園林小區都必須體量適宜,經濟實用而美觀。在植物的選擇上,在蔭蔽處種植一些萬年青、蛇莓、二月蘭等耐陰植物。為了應對冬季低溫,還應考慮植物的耐寒性,可選擇玉簪、藤本紫羅蘭等。根據季節及主人的愛好,可選擇雞冠花、石竹、三色堇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或月季、牡丹、山茶等花灌木。也可種植大麗花、美人蕉、風信子等球根花卉,或種植一些大花萱草、鳶尾等宿根花卉等。 綠地景觀設置 小區庭院綠地景觀設置以不影響住宅的採光為前提,臨近建築的基礎種植多選用低矮的樹籬或花籬,或多年生的草本花卉。綠地內以草坪為主或適當鋪裝,在相應地段點綴樹叢樹群,以增加庭院的識別性。如果庭院空間較大,周圍沒有高大樹木,可在住宅的偏西南方向種植一至數株分枝點比較高的落葉喬木或大灌木,以增加夏天的陰影面積,降低庭院的溫度,增加空氣濕度。適宜的樹種有銀杏、合歡、桃花、梅花等。在庭院的花壇、花池中多配置一些多年生草花或女貞、小檗等耐修剪灌木,這樣可以保持景觀的穩定性,而且還可節省維護費用。 還可以在花池、花壇邊緣或步行道邊布置一些應時花草,以豐富景觀色彩和季相變化。例如春季開花的種類有金盞菊、飛燕草、美人蕉、石竹類、花毛茛、鳶尾、芍葯等;夏季開花的種類有美人蕉、蜀葵、大麗花、天人菊、百合、玉簪、蔥蘭、桔梗、矢車菊、萱草類、晚香玉等;秋季開花的種類有荷蘭菊、百日草、雞冠花、鳳仙、萬壽菊、翠菊、紫茉莉等。農村各地可根據需要靈活選擇,裝點庭院小景。 立體景觀布置 農村住宅小區是以建築群體為主體的農村空間。因此,居住區綠地景觀配置時應盡可能地在有限空間內,創造更多的植物景觀,盡可能增加小區綠化量。庭院的牆面具有多種作用,如空間隔離和擋風是主要功能,圍牆的擋風作用取決於牆體的高度及通透率。一般認為圍牆擋風的范圍為牆高度的10倍左右,但不通透圍牆在下風一側會造成低壓區,形成旋風和積雪,加重對庭院內小氣候的破壞,因此,在沒有十分必要的情況下,最好建造通透率在50%左右的圍牆,這種圍牆可使風速降低25%至75%。從庭院小氣候的角度考慮,可以採用植物來構築圍牆,選用的植物有枸杞、珊瑚樹、藤本月季、檜柏等。 房屋或圍牆的牆面,直接影響到庭院小氣候。牆面的綠化裝飾就是廣泛採用而且十分有效地擴大綠色空間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爬藤植物的攀援性,向空間要綠色。可在牆基外,種植爬山虎、絡石等藤蔓植物,等藤蔓爬滿牆面時,既可降低夏季烈日帶來的高溫,還可以改善視覺環境,使牆面更加生動而色彩斑斕。 庭院道路 道路是小區的必備設施,道路布局要避免分割綠地,防止出現銳角構圖,而應設計成自然流暢的流線,且不宜過寬,道路拐角常設置一些舒適美觀的座椅或果皮箱等。庭院空間較大的,還可在道路一側或兩側建架空花槽,宜栽植一二年草本植物,如鶯蘿、牽牛、觀賞葫蘆等,也可栽多年生植物,如爬山虎、金銀花、凌霄。還可滿足不同季節需要,選擇適宜花卉品種種於槽內,以實現春季綠色滿院,秋季色彩絢麗的季相變化。或在道路一側栽植一些瘦冠幅的小喬木果樹,如柿、李、山桃、櫻桃、大棗、山楂等,這些路樹冠瘦、干高、不影響行人,不僅可賞花觀葉,更重要的是觀果時間長,充分體現出農村的風貌。

❽ 居住區綠化進行植物配置應有哪些要求

居住區綠地,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配套公建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等。居住區綠化是村莊綠地系統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居住區環境是否舒適、美觀的重要指標。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共綠地、宅旁綠地。對於村莊居住區公共綠地,根據居住區規劃,因地制宜地設置中心公共綠地,面積可大可小,布置靈活自由,在綠地中可設置花木草坪、桌椅、簡易的兒童游樂設施,面積稍大時,可再設置一些花壇、水面、雕塑等,給周圍村民創造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宅旁綠地是利用兩排住宅之間的空地進行綠化。和居住日常生活直接相關,居民直接受益,所以綠化效果往往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