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資源合理配置
資源合理配置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態經濟目標
❷ 人類為什麼要合理配置資源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做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定義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
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❸ 試用經濟學原理闡明資源最佳配置的含義及其實現條件
四、試述資源配置的含義和內容包括哪些?為什麼要合理地配置資源?
答:1、資源配置是指如何將有限的資源以某種規則分配到不同產品的生產中,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2、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解決人類三大基本問題:生產什麼及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
3、合理配置資源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和多用性。
❹ 有關資源配置的一些概念
1.什麼是資源的配置
凡是以商品形式出現在市場上的資源都是稀缺資源,資源產品化和商品化程度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而資源配置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由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供應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引起的。所以,資源配置就是以稀缺為基礎,使稀缺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數量比例,其最終目的還是通過資源配置提高稀缺資源的增量,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由此可見,資源配置是指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外匯及土地礦產、技術等),在各種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資源配置在一定時刻是已定的、固定的、靜止的,但在一定時期的不同時刻,又是未定的、流動的。它不斷隨價格升降調整自己的流向與數量,有一個隨價格波動變化的機制。就是說,資源配置是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聯系,是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限度和比例的確立。在一定時刻建立的這種限制和比例經常被價格升降打破,於是又會引起一種新的限制和比例的再建立,導致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再分配。
2.資源配置「邊際定律」
傳統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在完全的競爭條件下,當每一單位生產要素的利用都達到了邊際產量等於其價格的那一點時,資源就達到了最優配置:當所有用途中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都相等時,社會產出(福利)就達到了最大。這一理論被稱為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
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以資源配置價格作為資源配置評價的指標。資源配置價格等於在其他資源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的某種資源投入所帶來的收益增量或邊際收益。投入效果差,則資源配置價格低;投入效果好,則資源配置價格高;投入無效果或負效益,則資源配置價格為零或負值。
資源配置價格不同於市場價格,市場價格反映的是市場供求對價格的影響,不直接涉及投入效果的問題,而資源配置價格所反映的是單位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的大小。由於資源投入後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效果是變化的,所以資源配置價格也是變化的。
顯然,由於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並不總是一致,所以在以資源配置價格考察資源配置合理化時應看單位資源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減少了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另外,資源配置的效益還要考慮資源配置的目標收益。
3.資源配置方式
(1)市場配製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態,是具有一定社會化程度的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已經代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的形式和方法。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形成,使生產面向市場需要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和動力,並通過競爭使商品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價格,以價格為指示器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把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聯系起來,大致保持生產與消費的比例。運用市場配置資源具有如下優點:①它突破了自然經濟滿足生產者自身需求的局限性,生產面向社會市場需求,由此可以產生因市場的擴大而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目的和動力,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加積累,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以價格為信號進行資源配置,把企業追逐最大利潤的積極性和平衡性結合在一起,能夠自動調節資源配置,優化生產結構。
(2)行政性的計劃配置資源。現代宏觀經濟認為,政府配置資源是不可缺少的資源配置手段。在政府認為由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未能按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將資源有效配置到各部門或各地區,或者說政府認為,為了達到經濟發展目標,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成本比通過政府配置成本要高時,政府將採取計劃配置資源的方式配置社會資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計劃配置方式有以下優點:①它能夠兼顧效益與公平,對社會財富在各集團、各階層間進行公平分配,防止貧富分化,或者把貧富分化的差距限制在一定的權力范圍之內,有利於社會的安定。②對於一些非盈利性的公益事業及國防、基礎教育、環保等「公共物品」的建設與保護進行統一安排,優先發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就屬於「公共物品」或公益事業。③由於市場配置資源是從微觀配置到宏觀調節,調節過程較長,在短期內調整經濟波動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成本的增加。所以,國家要想在短期內對經濟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時,就必須利用政府的強制性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將社會資源分配到需要優先發展的部門或行業上去。
綜上所述,市場配置與計劃配置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們對社會條件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即產權是集中還是分散。市場配置以產權的獨立與分散為前提,而計劃配置需要的是產權的集中統一管理。
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各有所長。而它們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與社會制度的性質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條件下,採用計劃與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尤其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
4.資源配置的目標
資源配置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使用,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效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實現消費者行為目標。當然,這不是指某一單個人的目標,而是從一般意義上說的消費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則,也就是消費者通過一系列消費決策、選擇,實現其需求的最大滿足,即效用最大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有利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統管全局,綜合考慮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的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經濟結構,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❺ 什麼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形式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完全競爭的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那麼,我們為什麼說完全競爭的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呢?
因為:
在完全的競爭市場供求關系下,決定了資源的有效配額制,在信息完全的情況下,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掌握著與自己的經濟決策有關的一切信息。
任何一個生產者,既可以自由進入某個市場,也可以自由退出某個市場,即進入市場或退出市場完全由生產者自己自由決定,不受任何社會法令和其他社會力量的限制。
因此,資源能不斷地自由流向最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商品生產部門,也就是說,資源的不斷流動過程中實現了資源在不同用途間、不同效益間和在生產過程中的不同組合間的有效選擇,使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用,從而最終太大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與配
❻ 《經濟學原理》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的有效配置是指在這種資源配置條件下,在不損害他人的情況下沒有人的境況會變好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跟帕累托最優的意思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在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沒有人能變得更好。就是說,不損人利己的配置就是資源的有效配置
你們的書我沒看過 最好把例子詳細打出來吧
❼ 怎樣理解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問題
資源配置即以前所說的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微觀經濟學從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最大化行為入手,來解決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因為如果每個經濟單位都實現了最大化,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也就實現了最優化。
宏觀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利用,宏觀經濟學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研究現有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達到充分利用的途徑,以及如何實現增長等問題,如失業,通脹是資源利用的問題。
微觀經濟學把資源的充分利用作為既定的前提,但是30年代的大危機打破了這個神話。這樣,資源利用就被作為經濟學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宏觀經濟學所要解決的問題(資源配置是資源在社會經濟各部門的比例)。
供參考。
❽ 資源配置是什麼意思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做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8)如何理解資源有效配置擴展閱讀:
資源配置原理: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實現的。 動力機制,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實現最佳效益,在資源配置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實現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就成為它們配置資源的動力,從而形成資源配置的動力機制。
信息機制,為了選擇合理配置資源的方案,需要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的信息作為依據,而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和利用是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機制實現的,如信息的傳遞可以是橫向的或者是縱向的。決策機制,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權力體系和分散的權力體系,有著不同的權力制約關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❾ 如何理解「市場是進行資源配置的一種有效方法」
我打個比方說:A產品成本是30塊,因為供應少需求大,市場上賣70塊,利潤很高,肯定很多老闆就會去生產這個產品了,那很多資源就進入了A產品生產的行業;生產的人多了,供應逐漸滿足了需求甚至超過了需求,價格逐漸下降到40甚至30塊,有些生產成本高或者銷量不好的就會退出A產品的生產,本來A產品生產行業的資源就到其他行業去了,這樣進進出出,直到A產品達到一個比較正常的價格,進出的資源達到平衡。
這就是市場對資源配置過程的簡單示例。